第一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工会是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之高校会员文化素养高,应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阵地,高校工会如何结合高校特点、规律紧密联系学校工会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举措,努力把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会工作中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推进工会工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高校工会工作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中国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党中央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
王兆国同志在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必然结论。”强调中国工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准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对于更加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工会十五大报告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着重强调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根本特点。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是坚持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重申: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中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要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三是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王兆国同志在全总十四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工会维权观。各级工会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国家和企业发展。
四是坚持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是我国工会的历史传统,也是我国工会的鲜明特征。只有将广大职工群众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才能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会应担当的历史责任,才能不断增强工人阶级的整体力量,更好地体现我国工会的特点和优势。
五是坚持独立自主、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工会对外方针。工会要从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国际工会运动事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
以上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工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工会社会职能、密切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要求,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之高校会员文化素养高,应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阵地,高校工会应结合高校特点、规律紧密联系学校工会工作实际开展工作,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努力把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会工作中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推进工会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营造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的良好氛围。高校工会要把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确保学习贯彻活动取得成效。校工会要组织专题学习会进行学习。各分工会负责人也要带头学习,并组织好本单位的 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工会网站、橱窗、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并及时总结学习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在高校校园内努力营造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激发教职工创造活力。引导广大教职工理解、支持、参与学校各项改革,为促进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协助校业务工作部门,深入开展教职工业务培训、竞赛、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引导帮助教职工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继续深化和拓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养。努力建设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职工队伍,不断增强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学校党政对工会工作的殷切要求,也是广大教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待。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贴近基层、贴近教职工的优势,以广大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协助党政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四要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工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要着眼于把工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群众组织,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要抓好工会各项基本制度建设,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理论、政策和参与水平,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工会工作水平,切实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工会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的基本途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掌握并不断提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本领。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同教职工的联系,真心倾听教职工呼声,真诚反映教职工愿望,真情关心教职工困难,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发挥组织教职工、引导教 职工、服务教职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用中体现新作为、展现新风貌。
五要提高高校工会的创新能力。高校工会要有创新意识,工会干部要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高校工会工作要创新,工会干部必须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坚持与时俱进,深入实际,主动研究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高校工会工作的特色,这样一定能不断开创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
《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强调,工会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工会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和部署,自觉坚持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下行动。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及工会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是中国工会区别于其他国家工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包括职工群众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是工会地位作用的集中体现,与为职工群众服务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的生动实践。工会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做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和调动工作,是做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工作,其最终目的是把广大职工凝聚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引导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团结和组织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是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完成工人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工会的根本任务,也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因此,各级工会必须切实增强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求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要求工会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发明创造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鼓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献计出力。要求工会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职工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坚定地走在改革和发展的前列。要求工会大力推动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努力推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营造出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工会工作只有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才能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切实找准工会的位置,有效体现自身的价值,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讲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制保障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各种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显示出旺盛活力。同时,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走向,而且关系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而奋斗
郭海亮在山西省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
报告
(2011年4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山西省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山西省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为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造一个新山西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省工人阶级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发展共命运,以国家主人翁姿态,满腔热忱支持改革,无私奉献推动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履职,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水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书写了“咱们工会有作为”的新篇章。
(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新贡献。
适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建功立业工程。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
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活动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谋跨越促转型百千万立功竞赛”活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转型”劳动竞赛活动、重点工程项目“七比一创”立功竞赛活动。全省参与各种形式劳动竞赛活动的职工达2000多万人次。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全省职工共完成技术革新3万余项、发明创造4000余项,提合理化建议416万条、创造经济效益108.6亿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涌现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82名,省劳模1629名、模范集体287个。表彰和宣传以张华滨、金长福、党素珍、曹晓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举办“劳模宣传月”、“劳模创新成果展”、“谋跨越促转型劳模事迹报告会”和“心系重点工程、情暖一线职工”慰问演出、“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会有作为”主题晚会等多种鼓舞士气、焕发激情的宣传活动,唱响了建功立业主旋律。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新贡献。
(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得到新发展。
不断健全维权机制,创新维权载体,强化维权手段,加大维权力度。进一步健全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创建“星级职代会”活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优秀企业家表彰活动”、“双爱双评”活动。国有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不断巩固、规范和提高,非公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大幅提升,全省76000家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攻坚行动”,全省共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4000多份,覆盖各类企业31000多家、职工324万人;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全省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其中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达97%以上。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的意见》,有1877家企业被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兵。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全省普遍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参加活动的企业达19000多家,覆盖职工346.5万人。全力推进“安康工程”,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级网络进一步健全,劳动保护检查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安康杯”竞赛活动进一步深入,参赛企业发展到1万多家,参赛职工达400多万人。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贯彻执行《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与有关部门配合,对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农民工用工及作业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开展“岁末情暖农民工讨薪行动”,累计为17000多名农民工追回欠薪5965万元。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作用,不断完善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和社会化维权体系,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
(三)工会“大学校”职能进一步强化,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新提高。
全力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每年开展“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职工大比赛”、“百万职工大练兵”活动,开展评选创新能手、技能带头人、首席工人等活动,每年参加职工人数均在100万人以上。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山西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届、第二届女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团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二名。坚持开展主题教育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对职工进行科学理论体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教育、劳模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下发《关于加强文化宫俱乐部等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的意见》,加大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和工会报刊、网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力度,加大“职工书屋”建设力度,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达到105个,全省共建成“职工书屋”1377个,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推进了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建设。
(四)服务职工群众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职工为本,以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积极协助政府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等,全省帮扶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小额贷款1亿元。全面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全省11个市、119个县(市、区)及大型企业全部建立帮扶中心。87个县级帮扶中心达到五星级标准,32个县级帮扶中心达到四星级标准,各级帮扶中心共筹措资金4.28亿元,帮扶困难职工131.3万人次。建成困难职工数据库,实现了对全省21.9万名困难职工的动态管理、跟踪帮扶。坚持打造“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三大品牌。“送温暖”活动共筹资5.3亿元,慰问职工177.5万人;“金秋助学”活动共筹资1.48亿元,救助困难职工子女7.6万人;“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活动累计参互职工558万人,帮助4万余名患大病职工支付医疗费近1.7亿元。各级工会坚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实现为职工服务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五)工会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水平跨上新台阶。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夯基工程和实力强会工程,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大力推广“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经验。探索推行工会工作者职业化、社会化产生机制,全省招聘职业化、社会化基层工会干部1449人;不断创新工会组建形式,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工会基层组织达到56700个,会员达到745.5万人,职工入会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组织基本覆盖、职工基本入会”的目标。女职工组织组建与工会组建“三同时”,全省女职工组织达到40000多个。大力加强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先后出台《山西省总工会关于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及山西省县总工会、产业工会、基层工会、乡镇(街道)工会、村(社区)工会5个工作规范,组织开展“一条例五规范”竞赛和“星级工会”创建活动,全省乡镇(街道)工会、村(社区)工会和企业工会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工会组织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大力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全省9个市总工会、42个县(市、区)总工会主席按同级党政副职配备,全省4259家企业实行工会主席直选、直选工会主席5276人,开展全省企业工会主席任职情况大调研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督促整改。大力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工作。五年来,各级工会共轮训工会干部6.5万人,开展适应性培训近16万人次。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工会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事往基层办”,普遍建立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制度,与职工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开展工作;坚持工会经费向基层倾斜,五年内省总补助下级工会经费达3.37亿元,占总支出的36.55%。坚持典型引路推动工作。省总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组织了全省工会工作大观摩和全省企业工会工作大观摩活动,先后推广了阳泉“双措并举、二次覆盖”、临汾“公选直管”、西山煤电集团工会“3110帮扶”、阳高县“产业帮扶”等先进经验。坚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省总机关实行的目标责任考核管理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组织工作服务“三个发展”十大创新项目之一,在2010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工会围绕“建坚强组织、做职工朋友、促转型跨越”主题,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升工会工作水平。
工会其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立六个省级产业工会,产业工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宏观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等工作进一步活跃。工会女职工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充分彰显了女职工组织的作用。工会财务工作改革创新、规范提高,省总本级经费五年总收入9.58亿元,年均增长20.2%,各级工会经费收缴大幅增长,为工会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会经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经费合理使用。工会对外交流与港澳台工作、信访工作及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会资产管理、职工物价监督、信息督查、网站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服务中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非公企业尤其是零散小企业工会组建、巩固任务仍很艰巨,特别是组建以后要更加重视发挥作用;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期待面前,工会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作风要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省工会十一大以来的五年,是全省工会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的五年;是不断扩大覆盖面,全面增强凝聚力,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更好服务职工群众的五年;是建机制,强基础,抓重点,求突破,育典型,增活力,重实干,求落实的五年;是全省工会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的五年。五年来,各级工会方向正确、履职有力,工作活跃、作用明显,充分发挥了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把全省工会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生动实践,乃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工运事业的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必须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使工会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作为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主题。必须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切实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理论上不断发展,措施上不断加强,实践上不断创造,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工会工作上水平。必须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全总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工会干部、广大工会积极分子和职工群众辛勤工作、努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并以本次大会的名义,向关心支持工会工作的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向驻晋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及公安民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广大职工、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和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五年,也是工会工作肩负新的使命、更须奋发有为的五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为主旋律,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工人阶级使命光荣,工会组织责任重大。党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对工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工会工作方向明确。各级党委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工会工作,工会工作环境很好。广大工会干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积极主动,创先争优热情高涨,工作作风扎实,工会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切,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新形势下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转型跨越阶段既是谱写新篇章的时期,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多发期,工会工作必将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是建功立业面临着新课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是贯穿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如何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这要求我们切实找准建功立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创新劳动竞赛的新形式、新方法,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热情和活力激发出来。二是组织起来面临着新形势。随着“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步伐的加快,职工队伍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团结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地位。三是切实维权面临着新压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职工在劳动就业方面面临新的问题。一些地区和行业职工特别是普通职工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还有一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规范,不能确保职工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许多农民工还没有享受社会保障,职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较多,部分行业职工劳动环境不容乐观,职业病危害严重。个别企业在改制中不依法履行民主程序、不尊重职工民主权利,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这都要求我们加大维权力度,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提高素质面临着新任务。随着转型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职工队伍内部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将更加多样化,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教育引导职能,加快工人阶级队伍知识化进程,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的职工队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工会一定要知难而进,响应党和职工的热切期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征途上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工作。
今后五年全省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实现我省“十二五”规划,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以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工会组织自身能力和水平为保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进一步开创全省工会工作新局面,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而奋斗。
(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宏伟事业中奋发有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山西未来科学发展的美好蓝图,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全省上下志在必得。我们要肩负起光荣的历史责任,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热情和活力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在全省范围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新高潮。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总工会关于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决议》,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大职工深入开展“转型跨越杯”劳动竞赛和“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劳动竞赛向非公有制企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拓展与延伸,努力实现竞赛活动全覆盖。特别是要围绕转型跨越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项竞赛活动;围绕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精产品和重大科技项目等领域,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把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转化为广大职工创先争优的自觉行动,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劳模精神和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引领带动全社会共促转型跨越发展,用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双良精神、右玉精神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活力,精心选树、大力表彰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引导全社会崇尚劳模、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形成“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2011-2015年劳动竞赛五年规划,确定五年总目标和分推进任务。建立健全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完善竞赛组织领导体制,完善劳动竞赛考核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职工群众参加,提高竞赛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奋发有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也是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投身转型跨越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我们要全面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使维权的旗帜更鲜明、声音更响亮、行动更坚决、措施更有力、实效更突出。
以各类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设,维护好职工劳动经济权益。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以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各类企业依法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和农民工工资收入的提高,确保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平等协商活动,不断提高集体合同建制率,大力推进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建设,推动落实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努力实现集体合同全覆盖。
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载体,维护好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着力深化职代会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建制工作,在公有制企业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建制工作,加强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建设,努力扩大覆盖面。着力落实全总《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点做好改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充分履行好职代会在企业改制中的把关责任。深入开展创建“星级职代会”竞赛活动,推动职代会八项制度落实,努力探索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强化工作规范,丰富工作手段,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
以实施“安康工程”为重点,维护好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利。着力引深“安康杯”竞赛活动,把各行业、各类型企事业单位都组织到活动中来。紧紧抓住农民工、高危作业工人等重点人群,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健全工会劳动保护制度和机制,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特别要推动煤矿重组整合企业健全工会劳动保护机构,保持全省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队伍基本稳定并切实发挥作用。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职工健康权益,促进职工体面劳动。
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抓手,维护职工队伍稳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全面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五年内,80%的企业要达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以“六五”普法为契机,引导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维权能力。努力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乡以上工会都要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企业要普遍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最大限度地使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对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定期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各位代表、同志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事关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事关职工队伍稳定,事关全省社会政治稳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迎难而上,坚决履行好神圣职责,决不辜负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期望!
(三)大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在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奋发有为。工人阶级要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伟大事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武装自己。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落实好《全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努力提高职工素质,不断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培育信念坚定的职工队伍。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工,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凝聚职工,用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加强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争取用3到5年时间,实现市、县和企事业基层单位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发展富有工会特色的文化事业、产业,打造职工文化品牌,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职工技术技能,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技术比赛等活动,全省每年参加职工达到500万人次以上。组织职工广泛参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活动,争做“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努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推进建立健全有利于广大职工学习成才的制度和机制,帮助职工提升技术等级。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培育树立一批影响大、辐射强、效果实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
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打造具有奉献精神的职工队伍。大力宣传工人阶级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富有创造和牺牲精神、最具有战斗力的光荣传统,宣传新时期工人阶级“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宣传工人阶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辉煌业绩,坚定广大职工跟党走的信心。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职工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充分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发展稳定,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中流砥柱。
(四)大力提升基层工会工作水平,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中奋发有为。基层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基层基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在手上,投入更多精力,赋予更多资源和手段,增强基层活力。
依法推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工会,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以小型非公企业、煤矿兼并重组整合企业和外资企业为组建工会重点,以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发展会员重点,通过“双措并举、二次覆盖”,健全“小三级”工会网络,加大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建力度,创新工会组建方式和职工入会方式,推进所有企业普遍依法建立工会、所有职工普遍加入工会,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保持全省工会良好的覆盖态势,全省工会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
认真贯彻“一条例五规范”,进一步提升各级工会工作水平。县级工会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县级工会工作,促进县级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充分履行好县工会的重要职责。乡镇(街道)工会直接面对基层,既是一级领导机关,又承担着基层工会的部分职责,要按照联合制、代表制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工会干部,加强经费保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基层工会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抓住配好基层工会主席这个重点,按照《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山西省基层工会工作规范》要求,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的职工之家。产业工会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会工作,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工会在促进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维护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会的指导、服务、支持力度。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坚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力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制定实施《2011-2015年全省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大规模培训工会干部特别是新上岗工会干部,提高工会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及时总结基层工作的新经验,在理论、法律、政策和信息等方面为基层提供切实帮助。要支持基层大胆改革探索,深入推进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工作,探索建立基层工会干部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基层工会干部坚定地站在维权维稳工作的最前列。坚持联系基层制度,帮助基层工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坚持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基层工会,支持和促进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作。
(五)大力推进服务职工群众工作,在顺应职工群众新期待、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中奋发有为。协助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工会组织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要按照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好服务职工群众工作。
完善全省工会帮扶网络。要把各级工会帮扶中心和帮扶站(点)建设成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前沿阵地和维权窗口。五年内,构建包括省、市、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企业、乡镇(街道)、社区、村级帮扶站(点)在内的一体化帮扶体系,在全省形成上下贯通、分级负责、配套联动的纵向横向工会帮扶网络,实行微机管理、信息共享。全省所有市、县帮扶中心全部达到高星级,其中90%达到五星级。要广泛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活动,实现“三大品牌”对职工的全覆盖。要认真学习推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工会“3110”帮扶经验,实现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全覆盖,努力构建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模式,在服务职工群众中展现新作为。要进一步深化“农民工援助行动”,把“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落到实处,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坚持各级工会每年为职工办好“十件实事”。
突出服务职工群众重点。紧紧抓住就业、分配、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反映职工诉求,推动政策落实,解决职工难题。推动落实《就业促进法》,大力实施“阳光就业行动”、“家政服务工程”、“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五年内,建立100个示范培训基地,为30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培训、服务等就业帮助。加强职工工资政策研究,推动工资立法,推动政府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支付机制和不同行业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努力促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职工工资同步增长,在企业效益提高的同时职工工资同步提高,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为契机,配合有关方面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落实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努力推动改制企业职工社保问题的落实,扩大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性住房分配,争取将各级工会认定的困难职工家庭纳入政府住房保障范围。
创新服务职工群众形式。立足于满足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思路,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实行社会化运作,增强服务实效。加强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会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新途径。积极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基层服务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新方法、新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工会服务职工群众工作上水平。
(六)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中奋发有为。新形势下,工会组织要在服务转型跨越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中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必须大干、苦干、真干、实干。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形成干事创业局面,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去,落实到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中去。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中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认真贯彻省委、全总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围绕我省工会“建坚强组织、做职工朋友、促转型跨越”的创先争优主题,把全省工会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形成工会组织履行职责创先进、工会干部立足本职争优秀的浓厚氛围。要瞄准全国一流水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更好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上创先争优。要保持干事创业激情,以对工运事业的热情和对职工群众的感情,坚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把各级工会建设成为职工之家,使各级工会干部成为职工之友。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主旋律,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总工会关于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决议》,动员职工群众在转型跨越中创先争优,作出一流业绩。
培养先进典型群体,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构建“选树典型、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学习培训、交流推广”等为内容的一条龙的典型引路工作体系。要注重典型培育,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各个层面、各个类型的典型,精心培育,使其走向成熟;要善于总结典型经验,对培育和发现的典型,要大胆选树,形成典型群体;要认真总结,概括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前瞻性、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指导本地区、本产业、本系统工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性文本。通过总结推广新鲜经验,使先进典型开花结果,全面提升我省工会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体系,激励全省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向一流目标迈进。按照《山西省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全省工会系统建立具有工会特色的省、市、县、乡镇(街道)、企业工会逐级考核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提升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开创全省工会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抓住制约和影响工会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大胆改革探索,积极实践创新。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破解工作难题,把握工作规律,保持工会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工会工作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统筹兼顾,推动工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工会经费地税代收工作,进一步夯实工会工作的物质基础;强化对工会经费收支、基建项目、大宗物品采购的审查审计监督,加强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工会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工会资产监督管理水平;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实现工会工作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进一步做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信息、统计、物价监督、对外交流和工会企事业等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开创我省工会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美好的蓝图激励着我们,崇高的使命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全总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为完成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节导引】
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事件回放】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主体内容】
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治?
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法治”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知识: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是相对静态的,而法治体系是相对动态的。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指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其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
再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相对于法治体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为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服务的。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法律知识:
中国法兽“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e z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名言: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
【释义】有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少也可感化民众;无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多也会带来混乱。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法律知识:传统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习惯、规范、制度等,不仅包括观念形态,也包括实实在在的制定出来的礼、法,而且包括人们对法的性质、作用及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看法、评价以及人们在法律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其范围是广阔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是:(1)工具主义色彩浓重;(2)“德主刑辅”法律理念;(3)“重义轻利”的民商法律思想;(4)“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法律形式。
法律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虽然因为时代的特点,产生出诸多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的共同特性,是可以超越时代局限而相互间产生影响的。古人留给我们的承载着几千年智慧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推动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延伸阅读1】
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2月2日
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作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通过法治建设,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看,就是要着眼于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延伸阅读2】
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
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加深认识: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种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选择,并得到我国宪法的确认。因此,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目标,切实树立宪法的权威,使宪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
第二,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又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强调党的领导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把依法执政看作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坚持依规管党治党建党。
第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一致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经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政策与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从国家立法过程来看,立法法规定了党领导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通过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等多种法定途径,把自己的正确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表现为具有国家强制力并要求全社会一体遵行的行为规范。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法律和法规是党领导立法的主要成果,是成熟定型的党的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和法律化。不仅如此,而且法律一旦形成,执政党也必须要同样遵守,同样受到法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