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发稿情况
截止2.23日17时的宣传情况(首发媒体)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
(人民法院报讯)今天(2月22日)下午,湖北省第一家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正式成立。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共同为审判庭揭牌。最高人民法院和武汉市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据悉,2016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试点,武汉即是首批确定的四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具有专门性、跨区域性的特点,将专司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行“三审合一”,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将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据了解,审判庭成立后,将依托湖北省科教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精英化的知识产权审判团队,不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切实发挥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
(楚天都市报讯)昨日下午,湖北第一家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正式挂牌成立。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试点,武汉即是首批确定的四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具有专门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法庭将专司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行“三审合一”,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将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位于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办公地点设在光谷资本大厦。早在2014年底,北京、广州、上海三家知识产权法院相继挂牌成立。此次获批的南京、苏州、成都、武汉四地均是近年来创新活跃度较高的地区。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推行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模式
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
(长江日报讯)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昨日挂牌,迈出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第一步。该庭相关负责人昨日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了知识产权审判庭的运作模式。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开展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试点,武汉是首批确定的4个试点城市之一。
作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将专司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将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武汉中级法院本部和我省其他地区法院不再受理相关案件。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后,将继续按照武汉中级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三审合一”模式,集中审理知识产权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
“三审合一”就是将涉及知识产权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全部归集由知识产权庭统一审理,以解决知识产权专业性、技术性带来的刑事、行政审判认定事实困难及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实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统一性。这也是武汉中级法院在全国创造的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武汉模式”。
为更好地弥补法官在技术知识上的短板,武汉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推行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专家证人出庭、委托技术专家集体咨询等举措,多渠道查明技术事实。2015年,经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商议,武汉中级法院聘请该中心5名资深专利审查员作为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工作。这些专家型审查员迄今已先后参与多起专利侵权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取得良好效果。
据介绍,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后,将依托我省科教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精英化的知识产权审判团队。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
(湖北日报讯)昨日下午,我省第一家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正式成立。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共同为法庭揭牌。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试点,武汉是首批确定的4个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具有专门性、跨区域性的特点,将专司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行“三审合一”,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将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据悉,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将积极践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司法保护 知识产权、维护激励创新的主导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 全国仅四个城市进行试点
跨区域受理全省知识产权案件
(武汉晚报讯)昨天下午,湖北省第一家跨行政区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正式成立。
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试点,武汉是首批确定的四城市之一。作为武汉中院的派出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具有专门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法庭将专司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行“三审合一”,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将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在武汉设立专门的跨行政区域管辖知识产权审判庭,有利于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更有力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激励创新的主导作用。
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位于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地点设在光谷资本大厦。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将依托我省科教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精英化的审判团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关于天津天狮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关于天津天狮经济发展总公司、天津天狮生物工程公司与内蒙古广润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等专利使用侵权案的答复
(2000年5月30日[2000]知他字第1号函)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天津天狮经济发展总公司、天津天狮生物工程公司与内蒙古广润生物科技开发公司、北京中科信广润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陈勇专利使用侵权案的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1.同意你院报告对天狮经济发展总公司与中科隆达研究部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书》及其附件《几点说明》、《关于合作的补充协议》、《关于技术转让合同的补充协议》等几份合同的效力的认定。《合资经营天津天狮生物工程公司合同》因双方未履行报批手续,该合同未依法生效。
2.同意你院对天狮生物工程公司诉权问题的认定。
3.天狮经济发展总公司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支付25%利润提成的技术转让费的合同义务,构成违约,根据原《技术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原《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转让方中科隆达研究部有权解除合同,但该解除合同的请求已被天津仲裁委员会驳回,因此,该技术转让合同仍然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均应履行合同义务。陈勇在独占许可合同的许可范围内,未经受让方同意将该技术再许可亦不适当。你院可以根据双方履行合同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请求作出应否解除合同以及民事责任如何承担的决定。鉴于本案所涉及多个当事人和不同地区的多个案件的诉讼,请你院耐心细致地做调解工作,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处理。
上述意见仅供你院在审理中参考。
第三篇:四川省“十一五”知识产权(专利)工作总结(20110326印发稿)
四川省“十一五”知识产权(专利)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个加快”,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按照“紧贴中心、扩大影响、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和“53322”工作谋划,坚持一手抓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推进自主创新,一手抓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加强环境建设,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1143工程”,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日益健全,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企事业单位、园区、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宣传培训、执法保护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全省申请专利129886件,是“十五”期间申请总量的3.6倍,年均增长30.9%;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035件,同比增长234.33%,年均增长30.49%。获得专利授权82786件,是“十五”期间授权总量的4.2倍,年均增长47.8%。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中西部第一位。
一、制定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服务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从全省实际和产业实际出发,以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
-1- 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创新为本,突出重点;立足省情,统筹兼顾;把握系统性,衔接配套;科学研究,与时俱进等原则,深入研究全省知识产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认真做好全省知识产权战略的调研、起草、修改和征求意见等工作。2009年5月,《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经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了全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专项任务和战略措施,从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特定领域等方面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发展。
《纲要》颁布后,全省大力推进纲要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一是编制实施《纲要》推进计划。通过编制实施《纲要》推进计划,2009年明确了27个部门的109项重点工作任务,2010年明确了25个部门的118项重点任务,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全面推进《纲要》贯彻实施。二是认真学习宣传纲要。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编发了纲要《宣传读本》,举办了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战略专题培训班,知识产权、工商、版权、法院、农业等6部门联合召开了全省《纲要》学习宣贯会,开设了专家学者解读《纲要》专栏,组织了知识产权战略巡讲和专题学习研讨。三是开展了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产品等配套专题战略的制定。四是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全面推动全省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2- 推动成都市、德阳市、攀枝花市、乐山市、成都高新区、双流县等重点区域制定实施本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开展了《四川省中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四川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专利战略研究》、《宜宾市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南充市丝绸行业专利战略研究与实施》、《甘孜州康定县南派藏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等行业(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指导长虹、东汽、二重、光明光电、迈普等部分重点企业制定实施企业或主导产品知识产权战略,东汽完成《风电专利战略研究》、攀钢完成《钢轨专利技术分析及战略研究》并通过国知局验收,长虹制定《数字电视专利战略》。通过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有力促进了全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二、紧贴中心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配套,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紧贴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热点、难点,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一是开展了《全省多晶硅产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研究》、《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研究》等专项调研。二是开展了《四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证研究》、《四川省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研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研究》、《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研究》、《专利行政执法程序及实体研究》、《地方知识产权局接受复审委委托行使部分调查权可性行研究》、《推动专利技术运用与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等知识产权软科
-3- 学研究。“十一五”期间,全省列入国家有关部门软科学课题和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15项,列入省级有关部门软科学项目11项,有4项研究成果在国知局软科学研究课题评选中获奖,其中《四川省中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荣获第六届全国知识产权(专利)优秀调查研究报告暨优秀软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为进一步做好工作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专利)法规政策建设。一是着力加强专利地方法规建设。根据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规定, 积极开展《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的修订立法调研工作,制定实施了《四川省局行政复议办案规程》、《四川省知识产权(专利)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准则》、《四川省专利行政案件管辖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修订了省级专利实施与促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级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全省“7+3”产业、“1525”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培育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全省发明专利申请、企业专利申请和申请国外专利的资助力度。三是针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适时制定《四川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做好知识产权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促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全省进出口企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以及促进全省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创新型企业、-4- 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建设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证。
三、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努力获取一批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川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科技重大专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创新产品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知识产权导向,把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技评价、科研项目、人才建设、科研计划、科技成果和奖励等技术创新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三推三促”行动,推动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专利法》规定的“一奖两酬”;建立市(州)专利申请目标考核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获取专利权。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专利申请。“十一五”期间,省局会同省财政厅修订实施了《四川省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试行)》,明确资助重点向发明专利申请、企业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倾斜,进一步规范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申请、审批和拨付,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向全省14842项专利申请提供资助
-5- 654.85万元,资助比例占同期专利申请总量的11.43%。全省16个市(州)、26个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对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给予资助或奖励。
截止2010年底,全省专利申请量累计202439件,专利授权量累计124358件,有效专利累计66644件,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九位、中西部第一位。全省专利申请量由2006年的13109件,增加到2010年的40230件,增长206.88%,年均增长30.95%。全省获得授权专利由2006年的7138件,增加到2010年的32212件,增长351.27%,年均增长47.87%;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0项。
四、深入开展“三进”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把宣传培训和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进党校、进企业、进社会的“三进”活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和专利执法、管理、服务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进党校”,大力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培训,促进领导干部熟悉知识产权。省局和省委组织部先后联合举办了一期地(厅)级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培训班、三期县(市、区)级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培训班,对全省181个县(市、区)领导干部进行了知识产权轮训。特别是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
-6- 中心的支持下,省局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在北京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举办了“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题培训班”,对全省21个市(州)、59个扩权试点县和7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人民政府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进行专题培训。五年间,全省共举办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培训班111期,培训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9000人(次)。
二是推进知识产权“进企业”,大力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培训,促进企业精通知识产权。围绕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先后举办了“企业PCT专利申请专题培训班”、“专利信息检索和预警分析研讨班”、“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和质押融资培训班”、“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培训班”、“全省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实务培训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班”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建立培训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培训项目计划管理,争取国家局在川举办培训班,抓好省本级重点培训,开展省市联合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和人才培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1854期,培训企事业单位人员20.7万人(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4985人(次)。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进社会”,大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普及宣传,促进社会公众了解知识产权。每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专利宣传月”、“知识产权宣传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多种形式的集中宣传活动;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全国科普日、大型会展等重
-7- 大活动;举办“四川专利二十年成就展”,召开“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研讨会,开展“四川当代十大专利发明人”评选活动,组织参加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的远程教育等专项活动,广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结合典型案例、重点事例进行知识产权普及培训,不断掀起面向全社会的知识产权宣传热潮。五年来,全省共开展知识产权集中宣传活动941次,发送宣传资料91.6万份;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文章(节目)15677篇次,制作专题节目(专版)346个,其中,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登、播放知识产权(专利)新闻962篇(次),制作专题、专版10个,努力营造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产权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构建“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 “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市场执法检查,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坚持“紧贴热点、主动出击、联合行动、大造声势”,加强部门横向协作和省市纵向联动。积极开展商品集散地、大型商场的执法检查,加大对食品、医药、建材、农药、农产品、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全省出动专利行政执法人员11329人(次),-8- 开展执法检查2631次,开展联合执法384次,检查商业场所7720个,检查商品891689件,查处假冒专利行为134件。
二是加快专利纠纷调处,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强化责任、规范程序、缩短周期、提高质量”,认真受理调处专利纠纷案件。制定实施了《专利行政执法办案规范》、《专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加强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专利案件调处厅建设,争取国家局在川设立了“专利复审委第三巡回审理庭”,通过上门受理,现场审理,加大调解力度,不断缩短办案周期,提高案件调处质量。“十一五”期间,全省受理专利纠纷案件177件,结案173件,结案率达97.7%,其中,有13个市(州)调处专利纠纷案件75件,占全省受理案件量的42.3%。
三是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十一五”期间,省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大力开展展会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促进展会经济发展。各级知识产权局联合工商、版权、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省市联动,在全国春季糖酒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全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成都国际照明博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等大型展会,开展驻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开展展会执法保护51次,受理投诉举报78起,处理专利侵权纠纷43起。
四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按照“依申请援助、公正援助、合理援助”的原则,积极推进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9- 的开展,建立中国(四川)、中国(成都)、中国(德阳)、中国(宜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电话,明确维权援助单位和专家队伍,指导成都市家具商会、成都汽摩协会、软件协会、井研农机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十一五”期间,指导企业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和美国337调查,如指导长虹主导建立中国家电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构建专利池,积极参与美国市场碱性电池知识产权“337条款调查”,赢得了相关诉讼,增强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指导企业开展省内外专利维权,如指导丝丽雅依托跨省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一锭双丝”系列专利行业维权行动,累计从同行业的10家企业侵权企业,获得1591万元的侵权赔偿或专利许可费。指导企业在专利无效、侵权纠纷、公司上市等活动中通过确权分析、技术对比、应对无效审理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指导解决四川升达林产公司在美国与荷兰尤尼林公司的“地板锁扣”专利纠纷、四川金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新气体公司的“压缩天然气分配系统”专利纠纷,康弘药业公司与多家外国制药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专利纠纷和遂宁天齐锂业上市过程中的专利纠纷等,有效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是加强行政执法协作,整合执法资源。积极开展跨省市知识产权执法协作,认真履行十六省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市建立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川渝执法协作,做好专利案件移送,提高办案效率,维护专利权人和社
-10- 会公众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向兄弟省市移送专利案件13件,接收专利案件11件。加强省内跨市(州)执法协作,全省川南7市、川北8市先后建立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通过案件移送,联合办案,信息交流,促进全省专利行政执法办案能力的提高。通过加强维权保护,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在川落地,促进招商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大力推进专利实施与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政策资金引导、搭建供需平台、推进信息运用、组织参展办展、推进质押融资等措施,大力推动专利实施与产业化。
一是加强政策和资金引导,促进专利实施与产业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鼓励职务发明创造推动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施意见》,修订《四川省省级专利实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专利实施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省级专利实施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560万元,支持385个专利项目产业化;部分市(州)和县(区、市)每年共投入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累计新实施专利项目14387项,同比增长212.96%,年均增长16.51%;新增产值2315.99亿元,同比增长
-11- 241.41%,年均增长26.52%;创利税303.74亿元,同比增长212.68%,年均增长19.23%。
二是积极组织展示交易活动,促进专利项目与企业对接。自2007年以来,全省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每年举办中国专利周四川地区活动,组织开展技术展示交易活动,召开专利项目与中小企业对接洽谈,编发《四川省专利项目集》,举办专利评估、质押、融资和许可、转让等操作实务讲座,以及专利质押融资现场签约仪式等特色服务活动,促进专利供需对接和许可转让。“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了2800余项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6000多人,参加中国专利周四川分会场专利展示交易和对接洽谈会活动,现场推荐优秀项目151项,直接成交专利项目4个,交易额580多万,签订意向协议73项,意向金额7500余万元。
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大型展会,推动全省专利技术和产品展示交易。组织全省优秀专利技术和产品积极参加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专利技术及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大型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交易活动,促进专利实施转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组织313家企业企事业单位和100多位非职务发明人的2626个专利项目参加39场全国性专利展会,签订意向性协议109份,涉及标的17300余万元。
-12- 四是搭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依托国家专利技术(四川)展示交易中心,建立网络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专利产品展示厅,及时发布专利项目信息和投资需求信息,制作发放专利项目资料,推介抗震救灾和民生技术重点专利项目,开展专利实施许可咨询服务,推动专利技术项目的转化实施。“十一五”期间,促成全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183件专利转让,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累计备案专利技术许可合同485份,涉及专利978件,金额8428万元。
五是推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促进专利权质押融资。积极承担国家局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促进工程,开展知识产权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活动,积极探索推进全省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和质押融资的有效办法。省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四川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与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署了《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协议》。成都、绵阳、内江、宜宾、成都高新区、双流县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成都市60个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1.62亿,带动风险投资4.76亿,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绵阳市6户企业签订专利权质质押融资贷款合同,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1490万元;全省累计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45项,为93家中小企业融资1.77亿元。
七、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三推三促”行动,促进灾后重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十一五”期间,省局把推进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知
-13- 识产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三推三促”行动,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加快灾后重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快速增长。
一是深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三推三促”行动(进出口企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行动和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从试点、优势培育和示范“三个层面”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50家国家级、384家省级、298家市(州)级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一本工作指南、一套工作规范、一份工作动态、一张统计报表、一个工作例会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开发应用“四川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软件”,大力推进试点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工作“五有五会”(有领导、有机构、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和会检索、会申请、会管理、会保护、会运用),优势培育企业实现“六有五会”(在“五有五会”基础上建立运用专利文献信息数据库),示范企业实现“七有五会”(在“六有五会”基础上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全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15家一至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全部通过考核验收,试点示范期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超过30%;全省172家第一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培育企业中,12家示范企业有11家实现知识产权工作“七有五会”,60户优势培育企业87%实现“六有五会”,100家试点
-14- 企业90%实现“五有五会”,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为41944件,是“十五”期间的4.98倍,年均增长46.41%,比全省专利申请年均增幅高出15.45个百分点;我省企业专利授权量为24831件,是“十五”期间的5.06倍,年均增长60.49%,比全省专利授权年均增幅高出12.62个百分点。
二是运用知识产权,帮助企业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5.12”汶川特大震灾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制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期间专利申请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知识产权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开展了食品药品领域知识产权执法检查工作,严防假冒和冒充专利的不合格产品流向灾区;制作了包含国内外涉及抗震防震、地震监测、卫生防疫、水质净化、医疗救护等五个领域总计388825项专利技术的《抗震救灾专利数据库》,支持有关部门和企业运用专利技术,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积极联系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有关省市知识产权局开展对口援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印发了《关于做好灾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恢复重建的通知》,把运用知识产权促进产业重建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加强对灾区企业,特别是处在重灾区的86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获权、用权和维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恢复重建。省局开通灾区企业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加快办理灾区企业的专利申请,协助办理专利申请费用减免手续;指导企业建立适合灾后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注重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建设项目、新产品开发、-15- 技术引进、承接产业转移等工作中的知识产权跟踪管理,促进重建项目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省级专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灾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申请专利,重大专利项目实施与产业化;帮助灾区企业、园区新建和更新专利专题数据库,推动灾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恢复和发展,助力灾后重建特别是产业重建。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0年,全省成都、德阳、绵阳、雅安、广元和阿坝六个重灾市(州)企业新实施专利7590项,新增产值876.9亿元,创利税10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8.5%、43.2%、33.0%,知识产权工作为灾后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运用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转发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意见》,开展应对金融危机专项调研,采取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州)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三级联动”,全面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支持企业开展专利文献利用工作,提升研发水平,降低研发成本,切实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组织企业参加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预警与诉讼培训班,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应急工作,提高有效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能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有国际市场份额的进出口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进一步做好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工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大对产业振兴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重点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等专利技术项目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灵通信息,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进展,总结推广
-16- 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产权工作经验等六项具体措施,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力,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据不完全推荐,2008-2009年全省第一批172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培育企业,新实施专利技术4032件,实现专利产品销售收入1717亿元,占同期172家企业销售总收入的33.6%,专利产品助推全省企业市场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为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开展园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提高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促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一是开展园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认真贯彻《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川府发„2007‟37号),省局联合省经信委出台了《四川省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方案》(川知发„2007‟83号),制定了推动园区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帮助园区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支持园区内企业专利申请与实施转化、推动园区内企业加强专利文献信息的运用、支持园区内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园区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推动园区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推动中介服务机构面向园区企业开展服务等八项工作措施。通过促进行动的开展,探索知识产权工作与园区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于工业园区的新机制,构建园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是开展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2007年,省局推动成
-17- 都高新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于2009年成功通过试点验收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试点示范期间,成都高新区通过制定实施《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信息中心和保护知识产权投诉举报工作站,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园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提升。截止2010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量累计19264件,其中2010年申请专利6807件,同比增长12.81%,发明专利申请和企业专利申请占比也逐年提高。知识产权已成为成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4位,形成了数字媒体、信息安全、新能源装备等17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
2008-2009年,省局联合省经信委在全省“1525”重点产业园区中遴选了两批共22个园区开展省级知识产权园区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园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园区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园区成为本地自主创新活跃、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强、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汇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良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德阳经开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服装及轻工业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把入驻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作为必要条件,有效提高园区的招商引资质量,截止2010年底,该园区已进驻各类企业1000余家,其中销售过亿的企业22家,专利实施效益占园区经济指标的30%以上。攀枝花钒
-18- 钛产业园区通过制发《关于提高钒钛园区创新能力开展知识产权促进行动的意见》和《专利促进资金管理办法》,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园区管委会日常工作议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建立对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入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支持奖励等政策,促进园区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产业化。自贡国家新材料基地、泸州酒业集中区、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武侯工业园、新津工业园、广汉经开区、资阳机车产业园区、青神县工业集中区、阆中市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园区相继出台了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政策,推动园区专利申请、实施和产业化。目前,22个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共设立了2170万元/年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园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实施和产业化给予扶持。2010年,22个省级试点园区申请专利6911件,同比增长39.18%;新实施专利1087项,新增产值233.05亿元,创利税29.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31.67%、32.71%。
九、开展城市和强县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动重点城市、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是推动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深入发展。实施成德绵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从2005年起,全省依托国家局开展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在推动市(州)知识产权工作整体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2007年11月,成都市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2009年9月,攀枝花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9年9月,绵阳市完成第二轮城市知识产权试点;2010年10月,德阳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
-19- 建验收;2010年11月,宜宾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十一五”期间,成德绵攀4市把促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贯穿于提升城市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全过程,建立机制、营造环境、抓点带面,努力完成试点示范工作任务,提高城市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初步建成了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活力强劲、转化实施顺畅、知识产权保护有力的中国西部知识产权强市,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4城市的专利申请量为35016件,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87.04%,同比增长21.01%;专利授权量为28375件,占全省授权总量的88.09%,同比增长59.43%;新实施专利项目3327项,新增产值433.2亿元,创利税5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71.1%、67.7%,分别占全省的80.5%、58.9%、59.4%。
二是大力推进县域知识产权工作。“十一五”期间,制定了《关于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县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方案》,把扩权县纳入省局直接工作范围,县域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推荐双流、绵竹、崇州、射洪、富顺、青神、康定以及郫县、广汉、宜宾等10县(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和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按照“以机制促产出、以转化带发展、以保护谋优势”的方针,不断提高县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省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的通知》和
-20- 《关于加强全省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工作的通知》,采取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积极获取知识产权、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六项措施,推动全省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实施。2010年,全省8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共申请专利4831件,同比增长32.26%,增幅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1.74%高10.52个百分点。青神竹编、郫县蜀绣、绵竹年画、南派藏药等传统知识保护进一步加强,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实施强县工程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专利代理行业加快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
一是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加快“四川省知识产权信息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成都代办处”、“四川〃中国IT专利信息中心”、“国家专利技术(四川)展示交易中心”、“中国(四川)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中心”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起全省集知识产权政务信息、专利受理、专利文献信息、专利展示交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一五”期间,省局成都专利代办处受理专利申请94945件,比“十五”期间增长69.5%,年均受理专利申请近18000件,受理业务覆盖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广西等西部省(市、区)。收缴专利费用267150笔、金额11113万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76%、36%;受理电子申请13545件,办理专利登记薄副本105件,办理专利审查加快手续300件,出具费用减缓证明
-21- 40994件。四川知识产权信息港发布政务信息5322条,访问量86万人(次),局长信箱共收到群众来信104件;“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电话接受知识产权法律咨询414人次、接受举报投诉138人次;专利申请资助服务电话共收到来电咨询3600人次。
二是大力推进专利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全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专利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包括全省“7+3”优势特色产业在内的11个行业专利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并投入运行。围绕企业经营、技术创新和主打产品,累计为全省57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专利专题数据库。通过举办专利文献检索培训,深入企业指导在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技术设备引进和中外合资、合作及技术、产品出口等环节,开展专利文献检索分析,不断提高企业专利信息运用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加强七国两组织专利文献库建设和利用,收存国内外专利5150万条,接受访问72112人(次),提供专利文献下载49428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题服务2335次。
三是推动专利代理行业加快发展。省局一直高度重视全省专利代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认真执行《专利代理条例》、《设立专利代理机构审批办法(试行)》、《专利代理管理办法》、《专利代理惩戒规则(试行)》、《专利代理惩戒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专利代理人执业培训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成立四川省专利代理机构审批委员会,制定《关于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办事机构和业务联络处的管理办法》,开展四川省专利代理惩戒委员会换
-22- 届工作,2007年组织开展四川省先进专利代理机构和优秀专利代理人的评选工作;认真做好每年的代理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核和年检工作、专利代理人的执业培训和年检工作、专利代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工作。对设立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攀枝花办事处、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绵阳办事处、北京律城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和停业撤销绵阳蜀北专利事务所等进行了审批。“十一五”期间,全省专利代理服务机构由19个发展到33个,其中专利代理机构21个,国防专利代理机构3个,代理机构办事处9个(包括引进省外代理机构设立办事处4个)。代理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专职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执业专利代理人147人;组建了“四川省知识产权专家人才库”,入库专家103名。代理业务不断拓展,从单一的代理专利申请向办理复审、无效业务,开展法律援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综合服务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专利申请代理量增长迅速,2006-2010年全省专利代理量从6779件增长到16239件,共代理专利申请61005件,是“十五”期间的4倍多,占同期全省专利申请量的46.97%,较好的发挥了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了全省专利申请快速增长。
四是推动市(州)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有条件的市(州)着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高城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成都市建立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在部分产业园区建立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室,探
-23- 索开展“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建设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行业专利数据库和18个专题专利数据库;聚集了100多家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德阳市建立了专利信息中心,绵阳市建立了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攀枝花市建立了钒钛产业多国专利文献数据库,市(州)通过引进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发挥大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辐射作用,建设知识产权工作站,努力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的全覆盖。
十一、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树立四川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期间,全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一是从2005年起,全省每年坚持召开四川省保护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邀请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外国驻蓉机构和在蓉新闻媒体参加,发布《四川省保护知识产权状况》白皮书和《四川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展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绩,表明全省保护知识产权的态度和决心。二是承办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外国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主办的“中法专利混委会第23次会议”、“中美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保护研讨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成都)巡回研讨会”、“中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讨会”等一系列涉外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交流活动。三是接待了美、英、法、欧盟知识产权官员等多批来川考察访问团组,交流学习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四是选派13批、27人(次)赴欧美等国家、香港
-24- 澳门等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培训交流或挂职锻炼,学习借鉴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五是签署“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专利执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树立了四川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有力的促进了全省的招商引资和充分开放合作。
十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自身建设,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省政府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全省21个市(州)和部分县(市、区)建立了知识产权统筹领导机构,不断加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进一步加强省、市(州)、县(区、市)三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省局和大部分市(州)局人员得到充实加强;59个扩权试点县都明确了专利管理部门;全省181个县市区65%明确了专利管理部门。三是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目标管理,把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纳入市(州)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科技、抓人才工作目标管理;省局每年对全省21个市(州)局开展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宣传培训、行政执法、政务信息工作目标考评;市(州)局通过分解和细化,落实工作任务,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专利执法和管理队伍建设。坚持把专利执法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专利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加强对知识产权局系统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履职能力。目前,全省
-25- 各级知识产权局拥有专职从事管理、执法、服务人员近500人,其中,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四川省法制办颁发专利行政执法证的执法人员分别为188人、226人,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十二五”期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认真贯彻国家和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巩固成果,开拓进取,着力提高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推进全省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努力在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精特新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26-
第四篇: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成立
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成立
发布时间:2011-5-4 信息来源:嘉兴市科技局
4月29日,在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下,南京、杭州、宁波、无锡、湖州、苏州、镇江、常熟、嘉兴等二十四个市(县)知识产权局在嘉兴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成立大会暨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论坛”。
会上通过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章程》和主席团和秘书处名单。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兼服务中心主任蔡永莲任主席,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林森任常务副主席,嘉兴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陆培坤任轮值副主席。大会论坛有八位局长就第一届联谊会主题“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作了演讲,从人才、信息、交易、维权、合作联动机制等方面结合本地区及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现状与发展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会上,作为第一届联谊会轮值市,嘉兴市柴副市长作了致辞,介绍了近年来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新成效。他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他指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通,作为龙头的上海又拥有较丰富的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和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手段,在长三角地区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合作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等要素都已初步具备。他相信,在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合作签约市工作机制基础上成立的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必将在促进成员单位间的友谊交流和协作发展,推进区域内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促进知识产权实施转化等方面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第一届联谊会主席蔡永莲指出成立联谊会的宗旨是推进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战略与制度的运用,加快区域性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成员单位间友谊联动、交流协作、业务讨论。联谊会的职责将负责开展并协调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联动,优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服务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同时研究和探讨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联动的发展战略,普及知识产权宣传,交流地区间及国内外先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合作开展专利技术推介、展示、交易等活动,联手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创新发展、深化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等。联谊会的成立为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支持,改变了以往上海与长三角合作中“点对点”的模式,形成了一个载体,让所有的成员都可以通过联谊会相互协作、交流、研讨、共享,资源、信息整合利用,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的成立必将翻开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融入长三角的新的一页,同时也拉开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的序幕。
蔡主席表示,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作为联谊会的发起人,必将对联谊会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同时作为主席,蔡永莲认为联谊会是一个长三角地区各市(县)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自愿参加组成的区域性、非营利性合作组织,她欢迎长三角地区其它尚未加入的市(县)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踊跃参加,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进程。
最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吕国强局长对联谊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指出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是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领导下发起并参加联谊会的,上海局将在联谊会今后的工作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吕局长认为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是个好课题,是新时期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发展的方向,希望联谊会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加快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挥作用。
第五篇:省知识产权讲师团成立贺词
文章标题:省知识产权讲师团成立贺词
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
我省知识产权讲师团今天正式成立了!我代表知识产权局向首批知识产权讲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
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知识产权工作在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创新热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如何又好又快地发挥这一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知识产权讲师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从模糊到清晰,从设想到现实,从方案到组团。知识产权讲师团的成立,将为知识产权搭建一个新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将为园区、企业、高校、院所介绍知识产权国际国内形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代理、维权常识,促使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迅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知识产权讲师团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形成,对全社会创造能量的充分释放有着重大影响。为此,在首批知识产权讲师团成员的选择上,我们是面向社会,采用公开选聘和重点邀请相结合的方式严格遴选的。首批的11名讲师团成员分别来自我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等不同部门,都是我省知识产权界具有较高
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是我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我相信,我们的知识产权讲师团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这里,我谨向首批知识产权讲
师提三点希望:
第一,知识产权讲师要认真钻研知识产权业务,不断补充知识、更新观念,掌握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和热点、焦点问题,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晴雨表”,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群策群力。
第二,知识产权讲师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还应当主动承担宣传教育任务,在我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家咨询、人才培养、法律援助技术服务
等工作,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三,知识产权讲师应当遵守知识产权讲师团的有关管理规定,团结协作,保持沟通互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研究水平和知识产权讲师工作水平。
祝各位讲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省知识产权讲师团成立贺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省知识产权讲师团成立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