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6:4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工作也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高校教职工、在校学生和校外组织(人士),对最新的各种社会问题或现象,通过互联网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且形成一定规模、对高校学生和教师产生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方面影响。为解决网络舆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舆情工作的实效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本身既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十分迅猛,影响广度和深度亦非常深远。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公共网络或者校园网络平台,经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关心一些事件或者新闻,并对其表达个人态度、个人意见、情绪看法,从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即时的在校学生诉求和意见,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总的来看,其过程一般为四个环节:舆情生成期、扩散传播期、讨论冲突期和舆论消散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并规避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对其生成与传播规律有足够的认识。

1.舆情生成期 当下的热点新闻、社会问题等互联网资讯是舆情生成的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是由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有关于学生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这些信息首先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于是有关“个人爆料”首先在论坛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与时间有关信息。这类信息一旦触及到高校学生的敏感地带,就会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后高校学生的对其时间或问题相关言论便会生成,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

2.扩散传播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助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传播。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事件本身信息,同时也传播了多样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其扩散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热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评论等在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扩散和传播。同时网下讨论的新言论和评价又会被即时回传到网络,形成网上和网下交互影响。经过学生群体的集中讨论后,对该新闻事件的言论高潮随即形成,这也就标志着高校网络舆情达到了高潮期。

3.讨论冲突期

当大学生们关于事件的不同意见成为焦点之后,也就极易引发学生在线下社交生活中对该问题的讨论和争辩。而高校学生群体又具有易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的刺激下,学生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及时地对舆情高潮予以引导和应对,极易导致网下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当然,讨论冲突期并非必然发生。

4.舆论消散期

网络舆情的扩散传播发展,无论是否经历网下的讨论冲突期,最终都将消散,舆论观点及造成的影响的慢慢淡化至消逝。舆论消散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伴随着新舆论讨论点的产生,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高等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高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初大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24-428.[2]王青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4-6.[3]李柯.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4-36.[4]虎业勤,孙宁.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02-104.

第二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整理、分 析 汇 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网下讨论的新情况、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当舆情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舆论思潮的态度,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一 方 面,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2012:118.

[3] 郝 英 杰,马 海 红,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2010(7):93-96.

[6] 吴 绍 忠,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2008(9):44-46.

[8] 张 迈 曾 .传 播 学 引 论 [M].西 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7.

第三篇: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2)

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个人或者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借助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本身或者公共事务的掌控者和事项的直接相关者所产生和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意愿和意见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舆论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曝光社会丑恶行为、监督公共权力行使的活动愈发普遍。这一新变化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政策法律的缺失制约着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对此,政府不能因噎废食,谈网色变,拒绝“大众麦克风时代”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的改变,而应当将网络舆情的发展作为转变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新契机,顺应时代的需要,善于、敢于面对新挑战,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树立网络舆情全过程管理理念。同时,借鉴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优秀经验,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法制轨逬,既实现了对网民和互联网企业的依法管理,又在―定程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为网络與情管理创建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建设一支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并且通过明确相关责任人职责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管理队伍的高效运转。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共管理;政策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曝光社会丑恶行为、监督公共权力行使的活动愈发普遍。这一新变化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政策法律的缺失制约着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此课题旨在研究网络传播如何进一步地加强管理和制度规范,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如何在蓬勃发展的网络时代下,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良性地引导辖区内网民舆论导向,科学地研判决策相关案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对于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界定,刘毅在其《网络與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给出了舆情的定义:與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刘毅在给出网络舆情界定之前还区别了“舆情信息”这一理解含混不清的概念,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分析了舆情、舆论、民意3个概念,认为舆情范围最大,民意范围最窄,这是第一个直接区别幵與论、民意的观点。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网络舆情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网络舆情本身己经能够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另外一方面由于网络與论是个“自由超市”以及“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论的局限性比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局限更大。因此,在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汇集及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舆论引导和控制也成为网络舆情研究的重点之一。

国内有学者提出我国政府机关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于网络舆情管理应对机制不健全。吴芸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不仅缺乏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而且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其次,很多国内学者认为我国政府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手段落后、不科学,应对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政府机关史好的实行网络與情管理的问题之一。王南江提出在社会高速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政府机关依然采取堵、益、封、压等不合时宜的短期措施应对网络舆情的做法,引起受众的强烈反感。部分领导怕担责任, 不敢说真话,不敢率先说话,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梅松认为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发布,传统的人工化监测手段己无法满足监测的时效性,传统的政府宣传及舆情获取方式己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网络媒体治理工作的需要。吴芸也提出目前我国基层政府驾驭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较有限。然而,面对突发扩散的网络與情,政府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需要政府在舆情管理中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与传播意识,还要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和多样的公关手段,使群众看到政府的态度与行动。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机关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装如,王南江总结的政府佶息公开度不髙,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导致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特别是危机信息的传递,网络舆情已形成热点,内部尚不知情;对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热点反应不及时,对外口径不一致,简单轻率下结论,疑点众多,可信度不高;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对网络谣言没有及时澄清或删除;过度低佔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低估了网民的力量和素质, 没有将與情应对工作放在政治高度认真对待,正面言论抓不住公众的兴奋点。空话多于事实,虚话多于实话,说服不了受众,产生不了共鸣;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不畅,致使负曲报道过多。胡圣方,杨文德还提出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薄弱,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到位。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者们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南江提出了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怠见和建议:建立一支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引导专业队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工作机制: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应对处罝机制,快速稳妥处置已经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愤:政府机关应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成为主流舆论的引领者。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国外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受历史和文化的因索影响,存在大费机构和大:专业分析人员的专门研究网络舆情管理。在美国,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研究,特别是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总统选举和国会中期选举的选情分析和研究己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外,也有不少国家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提出和釆取了一些措施,以此来控制、规范互联网的发展。例如,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也规定其国内的3家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这些与网络舆情有关的政策和法律规范的制定,能够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法律职贲,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

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起始上世纪,具体做法有:一是立法规范舆情内容。二是鼓励网络媒体与用户自作,一些计算机协会与网络自律组织相继成立并制定一些行为自律规范。三是技术手段控制和过滤。目前网络與情控制敁常见的技术手段是对网络舆论进行分级与过滤。四是行政许可公众访问互联网。一些国家或者禁止一般公众对互联网的访问,或者要求网络用户首先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才能访问政府严格控制的信息。

三、当前网络舆情情况综述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情况凸显几个特点,(一)民间舆论力量“异军突起”。尤其进入到“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博时代,在社会突发事件上,网络名人发表的言论往往比政府官方发出的声音更能影响广大网民的抉择。

(二)网络舆情的时效性和相互性突出。网络事件突发起来,其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而且呈链式效应,很容易引发相关舆情事件发生。(三)网络舆情的隐蔽性和非理性。隐蔽性在于,网上出现的仅是网民声音,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和倡导者却处于隐蔽状态,难于发现。而非理性在于,由于网络舆情管理的不完善,导致部分不法网民随意攻击别人隐私,偏激的谩骂。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剖析网络舆情3大功能(1)、信息传递,表达诉求功能,例如网络问政平台,市长公开信箱等。(2)、舆论监督功能。例如天涯社区,大渝爆料台等。(3)、宣传引导功能。例如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号等。

2、网络舆情监控主要手段(1)、正面宣传,及时引导。(2)、联动民间舆论力量。(3)、网评队伍质与量的迅速提高。(4)、网络舆情搜集机制的完善。(5)、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建立。(6)、立体化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

(二)三种方法:

1、统计分析:实行7*24小时值班,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台账,对不同年龄段网民涉及不同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比如15-20岁对教育问题反映较多,25-35岁对牵涉房地产质量问题反映较多,35-45对交通堵塞问题反映较多,45岁及以上对环境、卫生、市政问题反映较多等等。这为调研课题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8月13日,对16个街镇要按照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条件精心筛选舆情探测员共计100名,对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处置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探测员具体分布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名,个体经营户1名,农民及农民工1名,社区居民3名,村社干部1名。其中,女性比例不低于40%,年龄、学历层次要均衡。

3、专家咨询:6月10日,邀请市网信办舆情信息处专家对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处置能力授课。

五、政府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一)网络舆情事件的间接相关性特征。间接相关性是指信息的发布者、追溯者和反馈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是利益受损方的同情者或潜在利益相关者。参与者往往限于网络平台,形式以网络言论扩散为主,一般不会造成现实危害,但会影响政府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二)网络舆情事件的情绪化特征。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源于网络舆论的扩散,而舆论具有夸张强烈的感情色彩。网络情绪包括喜悦、悲哀、愤怒、恐慌等,其中一些过激的情绪有可能主导一场网络舆情事件。因此,了解、化解网民情绪是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的关键。

(三)网络舆情事件的爆炸性特征。爆炸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生突然,影响巨大,“一呼百应”,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迅速传播,产生聚合放大效应;二是持续时间短,易被其他信息覆盖或冲散。虽然信息是会“过期”的,但每次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的态度都会给网民留下一定的潜在印象,这些印象的叠加速度会被网络放大,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质变,形成消极被动、封闭不公的政府形象。

七、政府机关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机关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互联网经历了由1.0到2.0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这一转变,广大网民也从以前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制造者,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揭露社会腐败,成为监督政府权力的重要力。政府行政以及政府官员已然披放在聚光灯、显微镜下,接受5亿多网民的监督,这对政府行政以及政府官员的日常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北京的“李天一”,到陕西的“微笑表哥”,一些粗暴的言行,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都会在网上掀起强力的德克萨斯飓风。这样的舆论环境,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社会舆论的考验和质疑。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工作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给政府社会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一方面,提高对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快捷、开放等优势,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广幵渠道倾听民生民意,运用虚拟社会管理智葸,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释放和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稳定减压。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舆论环境,进而也催生了政府在互联网语境新的管理理念。政府在行使公权力,管理社会的问时,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关注网络民意。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网络民意的活跃,网络“意见领袖”的增加,因网络舆情而引起的社会热点事件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各级党政机关的广泛关注。中央政府敏锐的感觉的到网络與情对舆论环境带来的改变,及时的转变观念,加强认识,提出了适应新情况的,新的真理理念,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手段,把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意和施政的主要渠道。

在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建设、运用和管理方面,中央领导对互联网的作用和地位给予正面肯定,对在新时代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给予肯定和率先示范。2008年6月20曰,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并且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汄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认同和支持。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任副组长,再次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会上,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领导小组将围绕“建设网络强国”,重点发力以下任务: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会议还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相对于中央政府审时度势,适时的加强自身及领导千部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认识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及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对“大众麦克风”时代日益活跃的网络民意给政府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采取传统的不听、不理、不说,坐等上级领导的批示,致使其错失网络舆情应对的黄金时段,导致网络與情危机的出现和扩大化,使自身陷入网络舆情的风口浪尖。2014年10月,人民日报新大楼被调侃“土豪金”大楼,引起海内外热议,领导未及时处置,随后的处理方式又极端简化和僵硬,采取不听,不问,冷淡处理,错失舆情控制良机,被网民各种解读,甚至被某些海外媒体恶意炒作。

2007年6月5日,大河网披露有关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网民强烈关注,线上线下舆论哗然。然而,处在與论风暴中心的洪洞县官员却对这一网络舆情危机置若罔闻,反应冷淡。直至这一事件演化升级为一场舆论海啸,中央下发批示,要求山西省委立即调查此事,并且派专案调查小组进驻山两时,洪洞地方宫员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然而,此时舆论己经完全倒向了政府的对立面,政府只有被动接受媒体声讨而孤立无援,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再一次由于部分政府宫员的不作为和反应“迟缓”而遭到严重破坏。在网络舆情面前,完全罔顾民意、蔑视民意,在汹涌的网络民意面前,依然采取的落后观念和工作作风,无疑于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凌迟。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的网络舆惜管理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总体还处在探索阶段,具休管理实践巾还存在很多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理念落后,亟待转变观念;(2)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3)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管理成效不佳:(4)网络舆情管理政策法律缺失,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法律的强力支持。

八、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处置能力的措施

能否有效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始终占据舆论潮头,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导向,是考验政府管理能力的试金石,是考核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依据。结合耗时半年的统计调查,在当前的政府网络舆情笤理工作中,政府的舆情应对处:能力尚待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进一步扭转现阶段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重应对处置而轻舆情引导的错误理念,将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处置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罝。同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处罝能力。

(一)加大政府信悤公开,引领主流舆论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公幵、信息引导己经成为政府主要的职能之一。特别是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觉醒,权利意识增强的情况下,政府信息工作格局己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外,随着网络舆情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完善信息公幵工作。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应对中,更加要求政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幵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除社会质疑,为顺利平息网络舆情危机创造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由于信息发布工具的便捷、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以及网络隐秘性强的特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情的制造者和发布者,都可以在网络发布言论,表达个人的观点,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等。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辟新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下情上达,帮助政府了解民意等发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难以避免有些网民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制造网络谣言、恶意攻击他人和政府、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制造社会恐慌等。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真实性很难保证,尤其在权威信息不能够及时、全面公开,以引导舆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时,网络杂音就会乘虚而入,迅速占据网络信息的主导地位,令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陷入被动境地。因此,政府信息公幵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所谓“谣言止于公幵”也很好的说明了政府信息公幵对于解决网络舆情事件,平息网络谣言,维护健康、有序的互联网舆论秩序的审要性。

所谓政府信息公幵即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公民实现其权利的政府信息,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 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幵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5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幵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幵。” 此外,随着政府信息公幵时间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與情的发展,政府必须充分利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幵辟新的信息公幵渠道和手段。在这方面的探索中,政务微博、政府网络发言人等收到很好的效果。2014年3月14日,合川双愧树镇发生了一起因纠纷而导致的普通刑事案件。当天,网民刘某在其腾讯微博用户于11点发布微博称“各位亲们出门要小心了,听说合川区码头镇今天早上有一个婆婆送孙女上学的路上被两名持刀的恐怖分子砍死了”。由于此时舆论应对的最大亮点。

纵观政府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实践不难发现,在自媒体发达、社交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 信息流动性大大增强,微博客等新兴信息发布平台日渐成为政府管理网络與情和信息公开的强大利器。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声,抢占真相的桥头堡,从而把握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主流舆论方向,增强政府公信力。

(二)健全政府机关网络與情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就是对收集到的网络與情进行认识、研究和甄别。科学的网络與情分析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运行程序和原理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是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效率,政府会向专业机构和组织提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的诉求,听取他们关于网络舆情管理决策意见。也有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网络舆情,在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网络與情进行分析研判和预判。然而,由于分析研判机制的不健全,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缺乏明确的运作程序和制度保障,阻碍了政府网络與情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不利亍政府对网络與愔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效的考察。

要健全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更好的发挥分析研判在整个网络舆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分析研判工作内容。分折研判即是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认识、研究和甄别,选取有效信息进行进一步跟踪和研究,是及时发现潜在网络與情危机,提前预努,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升级的重要工作之一。分析研判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网络舆情,通过分析某一网络舆情的潜在关注对象,该舆情的性质,與情发展走向以及演化升级的可能性等,对特定网络舆情进行推演,对有可能发展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明确规定网络舆情管理中分析研判环节的工作流程。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相关负责人应当利用现有的分析研判技术,依据舆情发展一般规律,对特定舆情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对于有较大舆情风险的舆情信息,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重大问题攻关小组,组织队伍精心应对,集体研究决策,提供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书,及时报告上级领导机关和舆情事件相关部门做好相关舆情引导和应对准备。进入舆情应对阶段,还应该对與情进行跟踪,准确把握舆情发展规律,以及其他刺激性信息源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时刻关注和警惕舆情发生。

建立多部门协同分析研判机制。网络舆情往往涉及政府工作的多个领域,单个政府部门很难有效应对和处罝网络舆情事件,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成功应对的。此外,网络舆情事件可能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做到。因此,有必要建立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在网络與情出现后,网络舆情涉及的政府部门应该抽调相应的分析研判工作人员,成立临时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各尽其职,同时要确保各部门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同心协力,减少内耗,全力以赴的完成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分析和研判工作。

网络與情分析研判是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前沿工作,对网络與情应对处置有极为重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因此,要求政府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明确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方向,规范分析研判工作程序,制定多部门协同的网络與情分析研判机制,强化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落实,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增强分析。

(三)建立科学、快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罝机制 网络舆情发端于网络,因此,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首先要从网络入手,借助互联网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点多面广等优势,在充分调查每件真相的基础上,研究网民的思维方式,通过网民普遍接受的形式妥善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與情的应对强调时间性,即在通过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后,对网络與情要第一时间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话语权。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所掌握的要全面和专业,政府应当利用这一优势,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媒体报道和网民态度。在必要时可主动设罝话题,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争取网络與情应对工作的主动。网络舆情的应对还应积极构建“网上统一战线”。争取网络意见领袖、主流媒体以及觅要网络社区的广泛支持和声拔,壮大政府网络與情应对的支持力量,发展政府网上“盟友”, 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创造有力的网络环境。要允许和鼓励网络“盟友”对政府工作中的缺失提出批评和监督,同时,在网络與情发生时,还应当积极与其沟通信息,获取“盟友”的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其在网络與论中的影响力,影响更多的人理性客观的看待网络舆情事件,避免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恶化和矛盾的升级。网络與怙的应对还应当借力现实媒体的力量。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中,但是,网络舆情的影响却是跨越互联网,波及到现实社会中的。因此,对于网络與情的应对,不仅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疏导和平息,还应当借助传统媒体的力萤,对网络舆情事件反应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尤其要借助主流媒体在事件真相的探究与问题的深刻分析方面的优势,影响和引导网下與论方向,进而影响网上舆情导向。通过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的有效互动,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與论环境,构建网络與情理新局面。

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应当科学、得当。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仍然存在“封堵”、“躲避”、“拖延”、“隐瞒”等不科学的做法。结果, 非但堵不住,躲不掉,托不了,瞒不住,反而将政府至于网民的对立面,造成新的更大的舆情危机。总结大部份成功的舆情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與情的应对成功首先在于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党政高层应当积极响应,本着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不包庇、不隐瞒,敢于面对聚光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据网络舆情不断变化的特点,强化政府网络與情“动态反应”能力,即政府能够掌控网络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和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应对方法。动态反应首先要求准确判断舆情走势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其结论制定不同的应对原则。首先,政府部门要善于在网络舆情危机中发现机遇,积极主动,在第一时间真去舆论话语权,不回避、不失语、不妄语,做到在第一时间成为时间的“定义者”,防止舆论话语权旁落,其次, 高效利用舆情发展的“黄金四小时”,对网络舆情做好严密监控,组织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研判,并且根据网络與情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舆情发展轨迹,并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在网络舆情发酵期要防止事态扩大,要及时遏制流言产生的可能性空间,对于网络不断兴起的猜測和质疑,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在网络舆情发展期,往往会出现负面情绪的“溢出”,网络舆情事件很有可能陷入“塔西陀陷阱”,引起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对立情绪。此时政府应当延续以往有效地应对措施,重在疏导舆论。在高潮期,與情应对的重点在预防患舆情反弹。在舆情回落期,则需要继续转移受众视线,防止與情反弹,同时进行公信力修复。由于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差,社会责任意识不到位和经验不足等各种复杂的原因,各地都出现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动态反应”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在网络舆情应对中,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网络舆情“动态反应”能力培训,做好各种突发事件处罝预案,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事件和阶段特点“对症下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此外,网络與情的应对应当讲求策略得当,防止工作方式不当激发矛盾。对于网民反响强烈,且极有可能对政府产生负曲影响的网络报逍屮存在的失实和失误等情况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对因信息来源有误造成的事实性差错,要及时主动联系网络媒体和信息发布者, 要求其更正,并提供更加权威的消息。对因持有偏见和价值观不同导致的失实报道和网络言论,要通过网络及时澄清真相,指出他们发布的信息中存在的事实性错误,引导他们进行更为客观全而的报道。对于部分网民和媒体的恶意攻击,要在充分牮捤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适时对其进行驳斥和严正交涉。对于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情节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已经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正当的网络言论自由 互联网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垴重要的进步。与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发明不同,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或仅仅只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将影响到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对于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制度的深层次思考,而这是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产业的不同之处。我国网民数圼己突破5亿人,居于世界&位,这说明互联网正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现在网民贡献内容成为了互联网的主旋律,而正是用户对于互联网内容的贡献,造就了互联网社会的一道道难解的法律课题。

互联网具有两面性,既可以成为监耔政府,揭露贪污腐败的利器,也可以成为少数人打击报复、混淆视听的工具。一些心存恶意者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利用互联网达到自己的目的,钻有关网络言论空白的法律空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因此对其不应采取过于严厉的堵寒措施;但网络要想获得并保持公信力就必须将它关进法律的笼子,接受法律的约束。

任何自由权利都是相对的、有边界的,网络言论自由也不例外。法律在保护公民正当、合理的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和抵制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做跌破网络信息道德标准和伦理底线,违反网络宫论自由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谣言猛如虎”,网络谣言尤甚。借助互联网隐秘性强、传播快速的特点,网络谣言可以在瞬间达到散布虚假信息,蛊惑民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国家安全的后果。因此,对于网络谣言不仅要通过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幵力度,提升政府网络與情管理能力等措施,消除网络谣言赖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气,进而避免其产生和对互联网舆论空间造成消极影响。此外,对于己经产生的网络谣言,政府部门要通过及时的权威信息公幵,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动摇网络谣言的根基,抵消其造成的部分负面影响。同时,对于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造谣事件公安机关要全力组织调查,窣握谣言传播路径,严肃追究造谣者以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儆效尤。

九、结论

中国的社会舆论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由于网民能直接或者间接的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若对其不能采取适当的管理,就会发生本文中的类似事件。因此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街道,不同学历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府信悤公开,引领主流舆论方向,能够建立健全政府机关网络與情分析研判机制,针对突发系和群体性事件能建立科学、快速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罝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正当的网络言论自由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笫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文森特•莫斯可.数宇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黄典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马修•弗笛泽,苏米特拉•杜塔.社交M络改变世界.谈冠华,郭小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 卡斯.H.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大卫•糾斯利,乔恩•克莱因扪格.M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珂与效应机制.李晓明,王卫红,杨韫利.北京:淸华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天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 Michacl Rcgcsicr.Crisis Management c.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5,30 [9] Garnelt J L.Communication for Results in Govern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for Public Manager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2.32-45 [10] Reynolds B.Crisis and Emergency Risk Communication.Atlant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2002,68-87 [11] Fisher B, Horsley J S.From Propagandises to Professionals: Modeling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Public Scctcr.Southeast Colloquium, Athens.Ca.2005-03-04 [12] Boin A, Mcconnell A.Preparing for Critical Infraslructure Breakdowns: The Limits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Need for Resilience.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07(1):54 [1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 高晓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15]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舆悄报告.中H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丨月第一版 [1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7] 邹国庆编著.应对网络问题政一党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 版 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19] 张志会,何永松.重视與情压力促进网络治理.铜仁学院学报,2011(1)[20] 许宁.地方政府座对网络舆论危机问题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2)[21] 刘丽敏.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诘危机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1.I [22] 杨_丽,吕少蓉.地方政府应对媒体能力探析.党政干部学刊,2010(2)[23] 蔡中华,萤德兵.我国各级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多维度思考.长存市委党校学报,2011(1)[24] 闫利平等.政府网络與情监测分析及预繁.现代怡报,2011(4)[25] 刘华宝等.提高领导十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5)[26] 牛廷伟.领导干部的媒体应对能力及培养途径.领导科学,2009.7(中)[27] 周文飞.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中小企彳弓科技(下旬),2010.6 [28] 范檢,马春牛:.浅议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构建.经营管理者,2011(12)

第四篇: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干部交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干部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干部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再调整。对领导干部开展交流的直接目的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工作执行力,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干部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有利于推进干部年轻化的进程,有利于增强干部工作的创新力。

一、当前干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交流的核心价值在于“交流”,不仅体现在对其具体职位的人事进行异地转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地域的干部队伍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学与互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干部实现交流,更有利于把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带到较落后的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我县在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思想认识、体质障碍、地域差异等因素限制,客观上给干部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干部交流工作的有

效开展。

(一)对干部交流的认识不到位,干部交流的自觉性不强。一是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不重视,对干部交流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干部不愿意打破原有的小“团体”,对交流干部抱有一种排斥心理,担心新干部的进入会对自己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构成威胁。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被调入的干部得不到重用,被交流干部的工作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二是干部自身对交流工作认识不够,对于提升或向上级部门、重要岗位交流感到兴高采烈,而对于下调或交流到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则抱有消极情绪,视为是“仕途受挫”,因而想方设法“找门路”、“拉关系”,试图回避交流,甚至在工作岗位上不尽心竭力,致使组织工作不得力。三是社会对干部交流认识不清,对交流干部存有偏见,尤其是对从条件优越、福利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艰苦的单位的干部误认为是犯了错误或能力不及而受到组织的冷落或惩罚,从而对干部交流的宣传工作制造更多的人为障碍。

(二)干部交流管理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虽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工作明确了政策性规定,原则性很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还比较大,有时甚至一味强调个人意愿,搞变通进行照顾。《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

作规定》又仅仅是针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他层级公务员的交流还缺少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一些地方虽然也相应出台了中层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但相对而言缺少规范性、系统性,一些规定还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层干部交流面临的体制、机制性实际问题。例如:行政岗位与事业岗位之间如何实现双向流动,不同的职称与职位设臵之间如何实现互评互聘,“条”管部门与“块”管部门之间如何实现人才的流动整合,不同的岗位之间如何实现职级、职称、待遇的有效调节等等,都还有待探索和解决。另外,干部交流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对异地交流干部的组织监管体系不健全,尤其在对很多“挂职”干部的管理中出现“真空”,致使干部思想上出现“两家都管不着”、“两家都不管”,部分干部不受组织约束,不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交流跨度还不够宽泛,交流力度不够强。一是不同身份性质的干部交流难。干部身份界限和单位性质一直是制约干部交流的一大壁垒,特别是《公务员法》实施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干部从党政机关交流到企事业单位属于顺向流动,组织上容易操作,但若非干部个人自愿也难以实施;从企事业单位向党政机关交流属于逆向流动,即使干部

个人有此意向,组织上操作也有难度。二是不同区域的干部交流难。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经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干部在面对交流时往往主要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心只想往自己认为利益好的部门钻,甚至有些干部需要调整交流或要求调整交流时,向领导或组织明确提出非哪里不去的要求,导致了事实上的干部“逆向交流难”,造成干部交流大部分是提拔重用式交流和培养提高式交流,最多也不过是照顾性交流,真正能优化班子结构和形成干部队伍活力的互动式交流,特别是促进干部“下”的交流还不够。

二、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干部交流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干部交流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内部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从而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岗位、新任务的考验。同时,也使社会各界

正确认识干部交流工作,客观评价干部交流工作,从而减轻被交流干部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

(二)确定原则,合理分配,优化交流干部队伍。干部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组织(人事)部门分析和判断特定地域对特定岗位的现实需求,实现形式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调任和转任,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实施干部交流之前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对各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信息有一定的掌控,并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配和“分流”,实现交流干部与工作需求的真正“对接”。一要着眼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推行干部的年轻化、培养性交流。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适应能力强,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把年轻干部的下派交流作为干部交流的一个重点,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性交流,让年轻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多个岗位上增长才干,逐步成熟。二要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推行换岗性交流。干部使用的周期性规律表明,一个干部不宜在同一岗位上任职时间太长。时间长了,干部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势必弱化,工作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给干部进一步转变思想、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干部长期处于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尤其是重要岗

位和重点发展领域中,不利于干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服务。因此,要通过干部换岗交流,为干部提供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他们的新活力。

(三)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配套制度,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进行。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做保障。要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实行干部交流换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正职任期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交流干部实绩考评制度等。同时,积极构建起一个彼此支撑的制度体系,要把推进领导干部交流与深化、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交流机制。此外,解决好“条”、“块”间干部交流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条”“块”间基本对等的“双向交流”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对交流干部的奖惩机制,扩大干部交流覆盖面。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开展工作,除了客观上的自然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等因素外,更主要是很多交流干部看不到岗位交流对自己的“仕途”或职务晋升有多大帮助。想当大官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有能力、工作热情高涨的干部来说,只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足够有力的岗位才能使他们全面地施展才华。如果组织(人事)部

门在制度上对年纪轻、高学历、工作能力强的交流干部在职务晋升或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更多的考虑和照顾的话,不仅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去锻炼,优化干部队伍,更能把新鲜的、优质的“血液”输送到有需要的地区,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有发展、组织工作有实效、干部个人得实惠,社会、组织、个人三喜临门。

第五篇: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范文)

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见、建议、诉求、情绪态度等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信访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对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的挑战

信访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分支,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信访问题、信访人、信访工作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在这种条件下,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传统信访工作模式的挑战。

面对信访问题上网增多、网上串联增多、借助信访个案煽动群众情绪增多、网络群体性事件增多,以及网上炒作网下行动增多等新情况,信访工作向网络领域延伸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因此,信访部门必须创新工作理念,转变方式方法,立足现实、网络“两个领域”,关注访民、网民“两个群体”,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

二是对信访制度的挑战。

一些网民从对信访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信访制度的质疑。特别是一些学者的参与和一些地方官员不负责任的言论,致使网上各种质疑声、批判声此起彼伏,而主流声音却不够强大,有的甚至淹没在各种杂音之中。一些误解的、扭曲的声音一旦形成共振共鸣,必然动摇群众对信访工作的信心和对信访部门信任。

三是对信访工作公信力的挑战。

传播力、话语权、透明度是目前信访工作亟待加强的“短板”,解决信访工作有力量、有形象、有权威问题,必须把网络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堡垒和阵地,作为沟通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密切各级党委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做大做强。

四是对信访干部能力的挑战。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的新变化,信访干部普遍缺乏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强烈意识和有效举措,既不善于运用网络弘扬信访工作主旋律,放大主流声音,又不习惯在网上旗帜鲜明地展开针对性工作,消除群众疑虑,避免形成炒作。因此,要把熟练使用网络当作信访干部的—项基本功,提高精通网络文化、通晓网络语言、掌握沟通技巧的本领,让信访工作的主流声音、正面信息得到广泛地传播和放大,让广大网民听得进、信得过。

二、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当前,涉及信访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专项网络舆情研究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信访部门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管理相对滞后,有的甚至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思维”。面对新的媒体环境,一些领导干部有的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主动意识,习惯于三缄其口,奉行“多干少说”、“言多必失”的教条,放弃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的机会,甚至把新媒体当成“敌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报道;有的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有的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用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方法“贿赂”媒体;对于境外媒体,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接触少、顾虑多,一般采取回避态度,不愿、不能、不敢主动面对。在这种落后意识观念的支配下,甚至有些领导干部说出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要是没有互联网就好了,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之类的“雷语”,更不用说研究、熟悉和把握信访网络舆情规律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了。

(二)媒体跟风炒作明显。

信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媒体往往热衷于这类话题,认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获得关注。在报道中,媒体习惯于把看作弱势群体,甚至在没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主观推断,认为信访人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而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给政府机关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一些信访人缠访闹访行为的发生,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反应迟缓应对滞后。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这一新型社会舆情,处理方法却陈旧、简单,反应滞缓,不能与时俱进。常表现为:一是发现网络负面信息后,不注重引导教育,一删了之,一堵了之;二是没有准确把握法律尺度,对负面信息制造者滥用强制手段,受到网络舆论的谴责;三是对负面信息发布后,反应迟缓,没能及时组织力量回应,错失处置的良机,造成工作的被动;四是对网上舆情调查不严谨,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引起更多质疑和不满。有关专家通过对一些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分析发现,在很多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应对中,很多部门基本属于一种不作为或者错误作为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比较弱,水平也都比较低。这已成为当前舆情应对的一块短板。

(四)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目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已开始进行积极有益探索,但专门针对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于信访部门机构小、人员少,分工不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处理,没有专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软件,工作手段原始低效,加上与有关网宣部门的联系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一旦出现信访网络舆情,也只是就事论事,疲于应付,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信访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访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现媒体与政府机关的互动合作。

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媒体与政府机关应加强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注重提升领导干部同新媒体打交道的素养和能力。媒体可以尝试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报告会、新媒体应对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帮助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新媒体基础知识、运行模式、传播理论、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外媒体的基本情况和倾向等。同时,锻炼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善用媒体的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信息,通过精心设置政府议程,引导媒体议程,进而影响公众议程,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应加强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日常沟通与合作,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信访问题做出的艰苦努力、取得的突出成效,大力推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权益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强有力的正面宣传,压缩负面报道空间。通过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确保在关键时刻,能通过媒体传递声音,掌握话语权。

(二)确保“四个做到”,进一步提高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实战效果。

首先,做到预案建设要到位。只有做到了准备充分、计划周全,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信访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是这样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它形成的不同原因及表现形式,建立不同类别的信访网络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置预案,只有对各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出现了信访网络舆情或危机事件时,才能做到立即启动,协同作战,相关部门及相关媒体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引导与化解工作,不会出现准备不足,未战先乱的情况。

其次,做到迅速反应要及时。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不能消极地对待,要做到积极主动、迅速处理,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在第一时间使公众对问题有所了解,以免让人产生“不作为”的印象。比如,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好对事实的摸清与排查工作,联络网管部门处理帖子,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到积极有效地处理,使所有的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大事化小,避免事件的扩大化与复杂化。

第三,做到战法研究要灵活。应对信访网络舆情时,要考虑公众的意见,对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注意应对的方式方法,不但要澄清事实,还要讲究情理。对待网民的“拍砖”及过激的言论等,要做到沉住气、搁得下面子,对事情进行冷静的分析、平和的交流、坦诚地沟通,达到在交流中得到理解,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的效果。比如,如果正反两方出现了激辩,可以通过扬正抑反的方法,通过正面的引导,不断使正面舆论力量得到增强,使负面声音被压制;对于舆情发起者即舆情“领袖”明确的,可以通过抓主带次的方法,先对舆情“领袖”加以控制,再对其他一般社会成员的言论取向做进一步的把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第四,做到处置措施要得当。由于官方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不足,当面对网民关切的问题时,有时会出现“挤牙膏”式的回应,让舆论的焦虑进一步扩大化,导致陷入舆论的漩涡中。所以,当发生信访网络舆论事件以后,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做好打“组合拳”的准备,不能进行无所谓的争辩,不能乱炒作,不能人为制造热。此外,还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在第一时间将真相公布给群众。当事件非常复杂,可以根据对情况和处理做到分段公布,进一步满足公众的期待心理,不至于使谣言在网上肆意传播。

(三)建立和完善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和改进新闻发言人制度。20xx年x月x日,国家信访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信访工作领域,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一些因信访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重大事件面前是第一新闻发言人,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公众说明情况和应对措施。由于很多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容易带来恐慌情绪,公众渴望及时获得准确信息。新闻发言人需要及时、正确地掌握信息源,以法定的传播渠道把权威信息传播出去,有效控制舆论导向,避免事态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建立完整的信访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体系。舆情采集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兼具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舆情采集分析团队,加之相应的硬件支持,才能形成完整的舆情釆集分析及预警体系。多层次舆情采集体系,应以政府采集为主导、民间和其他机构的采集为重要补充,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对舆情的24小时监控、采集、分类、筛选和整理。同时,可设立舆情分析评论员的岗位,配备专业人员,具体开展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研判和引导工作。

第三,做好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化和联动化建设。信访网络舆情应对是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的过程。要达到及时、有序、有效,首先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有关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网络舆情应对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加强联动化建设。在媒介层级,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在政府层级,对内层层建立信息传播渠道;在民众层级,发挥广大受众个体的力量(如民间意见领袖)进行信息传播,实现多方位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有效引导。

下载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

    浅谈当前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朱世余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四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即“一五”、“二五”、“三五”、“四五”......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共金坪镇党委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分析我镇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加以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级政工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历来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理......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摘 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院校 教育 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顺利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