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

时间:2019-05-13 06:0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

第一篇: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

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在中国工程院第八次

院士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院士:

我代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院士审议。

出席今天院士大会的有675名院士和13名外籍院士,我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自上次院士大会以来的两年中,先后有9位院士逝世,他们是许文思、何凤生(女)、朱之悌、李国豪、童铠、夏德全、王选、徐端夫和严恺院士。在此,我们对这9位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一、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继朱光亚院长和宋健院长负责的两届班子之后,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已经四年届满了。四年来,我们牢牢把握住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院的定位和要求,积极发挥工程院作为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的作用,依靠全体院士和全国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及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咨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咨询工作是我院的中心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凝聚院士的集体智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院主席团和院党组高度重视,始终把咨询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选定咨询项目和开展研究工作。着重强调工程院的咨询研究必须具有宏观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通常由院领导牵头,直接组织领导,动员多学科院士和专家参与,充分发挥院士的主体作用,深入实际,反复研究,咨询报告的质量明显提高,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本届主席团任期的四年中,我院立项开展咨询研究共96项,完成79项。其中委托项目23项,自立项目73项。上报国务院的咨询研究报告共29份,送国家有关部委15份,上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院士建议》66份。咨询研究涉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能源、环境生态、冶金、化工、材料、交通、建筑工程、农林、医药卫生、轻工纺织等众多领域,每年都有院士和专家一千多人次踊跃参加。各咨询项目负责人和参加研究的院士及专家,都本着高度的责任感辛勤工作,充分调研,民主交流,集思广益、精心凝练,努力使各项咨询研究高质量地按计划完成。

我院的咨询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四年来,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听取我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的汇报,在我院咨询研究报告及《院士建议》上批示18次。国务院其他有关领导也多次听取我院咨询研究汇报和在我院的咨询研究报告和《院士建议》上做出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对我院的咨询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我院许多咨询研究成果已被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采纳,为我国有关重大战略问题和工程科技问题的科学决策作出了贡献。在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很多领域都有工程院院士作为领军人物,并带领学术团队作出集体贡献。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了我院的咨询工作,他指出:“中国工程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跨部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形式”。

在我院开展的咨询研究中,有一批关系到国家和产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项目。其中由钱正英院士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35位院士和300位专家参加,《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31位院士和260位专家参加;由侯祥麟院士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有31位院士和120位专家参加;由王淀佐副院长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有28位院士和270多位专家参加,由王淀佐、张彦仲院士主持的《节约型社会战略咨询研究》有33位院士和77位专家参加;由徐匡迪院长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中的《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有46位院士和260多位专家参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20多位院士和150多位专家参加。我院还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开展了《十一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和《高技术产业若干重点领域“十一五”发展研究》,以及科技部委托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的18个研究课题进行评议的工作。另外,还对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咨询研究,例如《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对策研究》,《煤矿灾害防治技术对策研究》等。四年来,我院咨询研究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制定了一整套咨询研究项目的管理制度,对各类咨询研究项目的工作程序和经费使用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保证了咨询研究的顺利开展。

我院咨询工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多年来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四年来,我院共开展了“院士行”活动24次,通常有院长、副院长或学部主任带队,所到企业43家,参加的院士约190人次、专家约170人次,为企业和行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我院还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院士专家行”活动8次,受到了行业和企业的欢迎。“院地合作”是我院发挥咨询职能的第三种方式,对促进一些地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年来,院地合作工作坚持“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务实合作”的指导方针,不断取得新进展,我院在全国各地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地方各界的重视。我院与山东省的合作,主要围绕共同组织烟台国际果蔬博览会等五个博览会,同时组织多位院士进行考察调研和提供咨询服务,累计有院士500多人次以各种方式为山东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咨询服务,并为山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与10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我院与深圳市的合作在过去四年中共开展了70余次,有380多人次院士和400多人次专家,应邀到深圳举办各类论坛和学术报告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等活动。我院还与天津市共同开展了人才与项目的合作,与广西自治区共同开展了生物质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合作。

(二)院士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过去四年中,我院通过2003年和2005年两次增选,共选举出108名新院士。目前,工程院共有701名院士,其中女院士39名,资深院士99名。还有32名外籍院士。

四年来,我院围绕院士队伍建设,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增选工作,坚持院士标准;二是抓好科学道德建设,加强院士自律。总起来看,我院院士队伍的状况是很好的,院士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和社会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尊重。关于增选工作

在总结以前增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院士增选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规范的院士增选评审程序和办法,保证了增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新当选院士的质量。

1.进一步完善增选制度,规范增选程序。我院在过去四年中对院士增选制度进行了重大改进。2003年在第二轮院士增选工作中,在部分学部试行院士候选人到会做自我介绍,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05年增选工作中已在所有学部实行。实践证明,候选人与院士们面对面作自我介绍,有利于对候选人工作业绩与人品的了解,有利于保证评审质量,显著提高了评审效率,得到了院士们的一致肯定。在2003和2005年,进一步修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评审、选举程序规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等文件。2005年又在总结历次增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为了提高对候选人进行评审的质量,促进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更合理,我院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改进,我院院士增选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趋于成熟,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优化。

2.合理确定增选院士名额,保证新当选院士质量。根据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我院审时度势,在2003年和2005年的院士增选中相继减少了增选院士的名额,由1999年之前的120名和2001年的87名,减少至2003年70名和2005年60名,并且在增选评审中坚持标准,宁缺毋滥,在这两个增选年中实际增选的新院士分别为58名和50名。同时相应减少了各类渠道院士候选人提名的数量。3.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处理投诉。为了保障院士增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新当选的院士既具有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的学术水平,也是科学道德上的楷模,我院在院士增选工作中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肃认真地处理投诉信和各种形式的举报。及时组织院士到相关单位认真了解情况,听取举报人的意见。经过认真核实,对属实或基本属实的举报都做出了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已经通过第二轮评审的结果。可以说,在国际上比较,我院院士的增选是非常公开、透明的,保证了增选的公正性和院士队伍的质量,维护了中国工程院的社会声誉。关于科学道德建设

工程院院士不仅代表着我国工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的最高学术水平,而且也应当是践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楷模。我院一向大力倡导科学道德,加强自身建设。四年来,我院科学道德委员会在院主席团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加强院士自律,在院士学风道德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每次增选工作结束后,工程院都给新当选院士及其所在单位专门发信,着重强调院士自律并提出严格的具体要求,号召新院士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院积极宣传报道院士们在科技创新上的重大贡献和为国为民为科技事业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在2004年院庆十周年大会上,表彰宣传了我院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袁隆平、王选、金怡濂和王永志等四位院士的事迹。2005年由我院党组牵头,与中科院、中石油和中石化党组联合发起向侯祥麟同志学习的活动。随后,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决定,把侯祥麟同志作为时代先锋,在全国开展宣传学习活动,温家宝总理参加了侯祥麟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侯祥麟院士成为科技界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为了进一步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我院今年上半年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哈尔滨等院士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了调查研究,广泛了解院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院士们对院士队伍建设和我院咨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席团将认真总结这次调研的结果,根据院士们的宝贵意见及本次会上各学部讨论的意见,研究进一步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改善院士工作生 活条件和发挥院士作用的办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四年来,我院与国际工程科技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1.成功举办多次国际会议。2002年我院主办了国际水稻大会,这是我国就单一农作物召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主办了世界工程师大会、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和第8届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2005年举办了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中俄工程科技会议;今年又会同中科院、卫生部举办了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第二届全球大会,与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举办了国际畜牧发展大会。这些会议都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升了中国工程院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学术地位,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发挥了我们应有的作用。

我院积极参与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和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等国际和区域性工程科技组织活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还积极开拓了与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了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在华设立总部及其归口工作。

2.更加注重实质性合作。我院一直与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工程院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2002年以来,我院又与南非、韩国、俄罗斯、墨西哥、法国和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工程院签订或续签了合作协议。目前与我院签订合作协议的外国工程院已达32个。在合作协议框架下,我院与有关国家工程院共同举办双边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私人轿车与中国”、“中美城市能源与环境合作”和“中国瑞典可再生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合作项目,还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俄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宣传。就近两年的粗略统计,我们工程院领导在国内会见外宾175场次。同时,院领导和院士们利用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努力加强我院和国际工程界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2004年我院10周年院庆,邀请了25个国家和48个国际科技组织的85位外宾前来同贺,有3位外宾作大会学术报告。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提高了我院在国际工程科技界学术舞台上的声誉。

2003年,我院英文刊物Newsletter由季刊改为月刊,内容和版面不断改进,增加了学术性、时效性和信息量。我院的英文网站于2005年1月正式开通,为国际工程科技界及时了解我院情况、加强国际交流,开辟了又一个重要窗口。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四年来,我院充分发挥院士的学术带头和纽带作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促进了我国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的交流和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共举办了29场工程科技论坛,围绕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展深入研讨,为我国工程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提供学术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共举办了6次工程前沿研讨会,探讨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点领域发展趋势。主办和参与主办了11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中国青年科技企业家管理论坛3次,举办其它各类专题学术会议110余次。

(五)工程院机关建设取得新进展。四年来,我院通过加强机关建设,特别是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机关为院士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办事效率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的维护和管理,保障了国务院办公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院士提供了便捷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创造了条件。贯彻落实财政改革精神,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为我院开展咨询研究、学术活动及其他业务提供了经费保证;同时强化支出管理,努力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机关宣传工作紧密围绕工程院的中心任务,与各主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介绍我院开展的重大咨询研究和重大学术活动,大力宣传院士们为国家和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出版工作坚持为院士服务、为工程科技事业服务的宗旨,在完成大量常规任务的同时,加强与相关单位合作,为支持院士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开拓了新的渠道。

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正在抓紧建设新综合楼。院士们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在综合楼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节能和环保的思想。我院通过精心组织招投标、选定方案,加强监督和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进展基本顺利。目前主体结构等多项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装修,预计年底前可以进驻。综合楼的建成,将为广大院士和院机关创造更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二、今后两年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咨询工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总结我院咨询研究工作时指出,中国工程院“组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群体,形成了研究复杂问题行之有效的机制,为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探索出一种可行的方式。希望院士和专家们今后结合我国国情,继续就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研究”。

我们将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不断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咨询工作中努力体现宏观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认真做好目前正在开展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节约型社会战略咨询研究》、《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对策研究》、《中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农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战略咨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高性能纤维及相关制品国家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CNGI核心网建设示范工程》、《全国工程师制度研究》等一批重要咨询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咨询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吸纳更多院士参与重大咨询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继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的合作,做好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和地方“院士专家行”活动。有重点地选择确定有限目标,每年开展5-8次院士行活动。继续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具体的工程科技项目为依托,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务实合作。

(二)继续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总结过去院士增选的经验,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院士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院士增选办法,做好院士增选工作。继续深入研究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加强对院士队伍发展规模的跟踪预测,为院士增选工作和院士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大力宏扬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加强院士自律,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问一流、贡献杰出的院士队伍,也为净化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三)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引领我国工程科技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术与出版委员会的工作,研究确定重大学术活动的选题,指导和组织开展大型综合性、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指导对内对外宣传和学术出版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院士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由我院或各学部举办专题研讨会,为院士、专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和宽松的研讨环境,并根据研讨的观点和意见形成院士建议,或作为咨询课题立项和举办学术会议的基础。

我院的工程科技论坛已举办多年,围绕工程科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难点确定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对引领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声誉。要认真总结举办论坛的成绩与不足,不断提高质量与水平,扩大影响。要特别注意为年轻科技工作者搭建舞台,创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宽松学术环境,促进他们尽快地健康成长。

(四)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工程科技开放式发展。继续围绕工程科技发展的有关热点问题,组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如研究开发全球化国际论坛、第二次国际工程科技大会等。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和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力争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工程科技界搭建更有利的国际交流平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瑞典和美国等国工程院的合作项目,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与合作形式,积极参加中俄两国“国家年”中的科技合作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和增强我院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影响。积极组织培训和努力提高我院机关外事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素质、办事能力和交流水平。

(五)继续加强宣传工作,树立科学道德的楷模。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作出贡献。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院士们为国家重大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的成果,以及在为国家提供重大决策支持中所发挥的作用,宣传院士们为国家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宣传院士队伍建设的成绩和进展,扩大工程院在国内外的影响,树立良好形象,也为社会树立科学道德的楷模。进一步密切与各主流媒体的联系,保持新闻宣传渠道的畅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进一步加强院机关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继续抓紧新综合楼的后期建设,认真做好搬迁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强我院机关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先进、安全、高效的综合楼局域网系统,开发和完善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健全和完善财务制度,强化重大咨询项目和大型活动的经费管理,建立项目经费开支的预算、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提高资金和资产使用效率。

各位院士!

在本届主席团届满之时,我代表主席团,感谢全体院士为中国工程科技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和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各位学部主任、副主任、常委在任职期间,认真负责,努力工作,为工程院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付出的艰辛劳动。我们还要感谢以朱光亚院长、宋健院长为首的前任主席团,为工程院的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最后,我代表本届主席团,希望全体院士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要求,继续努力奋斗,为提高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心血,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工程院以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为载体开

展实践活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年11月30日 09:36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孙闻)中国工程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两院“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要求,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工作和当前经济形势,以“建设支撑科学发展的工程科技思想库”为实践载体,积极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作用,组织广大院士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工程院组织开展了96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并关系国计民生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咨询项目。院士们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开展咨询,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咨询研究报告的科学严谨和高质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了多方面的咨询意见,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命题,工程院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项目。在中组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包括170余位院士在内的近300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12个课题组及项目综合组的研究工作,并在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项目研究报告。报告深入研究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机遇、发展态势及人才特征等,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农业的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工程院启动了“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两项重大涉农咨询项目,并在两个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咨询报告。

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院的有关专家认真对比了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政策的建议。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事关能源发展的方向与国家战略。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工程院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启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分设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4个课题组和综合组,通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新的认识,为国家及相关部委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出现罕见雨雪冰冻灾害,5月又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我国抗灾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迫切需要科技支撑。这一切一直牵动着工程院领导和广大院士的心。为此,工程院紧急启动了《我国抗灾救灾能力建设和灾后重建策略研究》重大咨询,并围绕“救灾装备”等方面设14个研究课题。150多位院士参加了咨询,院士专家们针对抗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将于年底前后形成研究报告。

此外,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实际需要,近日工程院又启动了“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制造业产品质量”“生物安全”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工程院党组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第一线,针对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宣讲科学发展观,从工程科技的角度提出咨询意见。

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一、中国工程面临的形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居于全世界第三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我国的电风扇、VCD、电话机、收录机、微特电机、拖拉机、水泥、缝纫机、集装箱港口机械等产品的产量已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公益性工程领域投资巨大。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不仅产业规模远胜于水平,人力资源规模也远胜于水平。到2005年,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资源约占1/3。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20年内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我们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大、水平低,其主要原因是:

我们仍在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双重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科研经费支出仍不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投入尤为缺乏;对工程科技人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积极性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机遇与任务

第一个机遇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目标已经确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核心竞争力要有“质”的提高。

第二个是中国宏大的工程规模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古今中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需求和工程实践提供的工作岗位是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科技人才的,这也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第三个机遇是全球都面临着工程师短缺的问题。全球有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才,最缺的人才有三类: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之际:如美国工程院提出了2020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与部分发达国家最好的学生不读工程专业相比,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如能唤醒其创新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量和质)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是工程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当代工程常常基于科学的应用,工程是与科学密切相关的,但应认识到,工程远远大于科学的应用,而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工程技术是基于科学再加上经验。工程的成功不但要靠科学知识,还需要大量的社会知识。工程的成功不仅依靠团队,还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因此,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既应用自然科学,又应用社会科学,还要使用经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只有工程化后才会成为力量。

二是工程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的。因此工程和市场有密切联系。工程的发展既受科学、技术与经验的引导,又受经济与市场的引导。

三是创新的普遍性问题。“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是仅指宝塔尖的高层次人才,也指在工程科技各个领域中做出成绩的工程科技人员。如某项工程,在不影响质量情况下节能、降耗、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都是创新。创新就是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

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多样性问题。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传统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论加技术实践,最后培养出大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人才,这主要是学前苏联的模式;第二类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新技术,研究的结果是发表科研成果,是工程科学方面的人才,这主要是学美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还需要另外几种人才:一种是理论加技术实践加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进行技术交叉创新的人才;一种是理论加技术实践再加上创新设计,从而能开发出新产品的人才;再一种是理论加技术实践再加创业与市场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能做工程管理与经营的工程师。因此,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学习外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五是产业方向问题。工程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既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率的引擎,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既体现着企业的精神、品牌,也是扩大知识产权“疆域”的桥头堡。产品创新可以说是培育创新科技人才的温床。创新人才归根到底要在创新的活动中培养。

六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工程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不清晰;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和类型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工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不力、缺乏特色,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能统筹发展;工程理念、创新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薄弱,造成学生的工程知识、动手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重论文、轻实效;教育培训本身与产业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培训视野不开阔,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只想当科学家,很少想当工程师。目前的“科学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缺乏从小培养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

四、建议和对策

第一是建议是倡导尊重工程的文化。我们要从小学开始,理解工程的创造性和综合性。全社会都要尊重工程文化,崇尚求精、求实、求新,精于设计、善于持续的工程精神。要鼓励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在全社会树立工程科技与工程师应有的地位,强化工程和科学、产业、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第二是改革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人文素质。同时不能偏废扎实的基础、专业和前沿交叉知识教育。要研究走宽、专、交的培养创新人才道路的可能性。

要培训和改造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吸引企业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到大学任教。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制度和办法,规定工科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企业鼓励优秀人才到大学任教和接纳大学教师兼职的机制。

第三是建立创新实验与实习基地。在重点大学,建立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和交叉型实验室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明确企业承担继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责任。国家以减免税等鼓励形式,挑选信誉高、责任感强、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一批工程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

第四是要强化工程师再学习,建立产学合作的继续工程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再培训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

第五是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对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工程科技领域(如机械、电力、化工、纺织、轻工、冶金、水泥、煤炭、水利、建筑等),进行前沿研究、交叉研究,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开发,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撑。

编者按

2007年6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工程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论坛”在深圳市举行,来自大陆和香港的60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培养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毋庸讳言,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多不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地方。找准这些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必定会促进中国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涌现。本报今天特刊登这次论坛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第二篇: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性国家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至海面以下5057米,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载人深潜技术的全球先进国家之列。材料三:2012年2月14日,我国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

【与教材结合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继续书写着辉煌,许多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的制高点。

4、发展科技、建设创新性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5、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国情)

6、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7、走科教兴国之路,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重视教育创新。

8、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传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

9、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勇于实践。

10、教育是一种力量,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11、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教育国情)

【设问角度】

一、“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说明了什么?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2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初见成效;4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二、“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的原因有哪些?

答:

1、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奠定物质基础;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3、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发扬航天精神;

4、我国坚持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创新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6、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有何意义?

答: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答: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2、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传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

3、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6、要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新;

7、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五、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必须怎么做?

答:

1、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要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新;

5、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六、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办?)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勇于实践。

3、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4、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接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5、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报效祖国。

七、我国科技基本现状(科技国情)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尖端人才缺乏。

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原因

1、科技教育国情。。2科技教育作用。。3有利于把我国的人才资源大国转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4、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有利于缩小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九、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科技、教育的国情。。

2、科技教育的作用。。。

3、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

4、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技创新;

5、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十、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1、科技、创新的国情。。2科技、创新的作用。。3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缩小我国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一、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为此我国应当怎样做?)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6、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7、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十二、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

十三、请奉献几个增强同学们科技创新意识的金点子(至少从3个角度提出新的建议)①进行校园科普宣传活动;②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③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十四、青少年要实现美好的理想,除了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 艰苦创业精神;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实践精神;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自立自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十五、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说明了什么?

1、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

2、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3、我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十六、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十七、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等。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十八、近年来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成为热门话题,你怎样理解这一议题? 答: “中国制造”表明:

1、我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产品出口国外。

2、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② “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表明:

1、我国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十九、除了重奖获奖科学家.怎样做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

①优先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应归功于我国实施的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第三篇: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0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GDP年增长率要超过7%。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则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1],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2]。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目前,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3]。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15世纪前是中国,在世界重大发明300项中,中国占了170项。1661—1796年间康乾盛世时,产值占世界1/3;18世纪是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9—20世纪是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动机,美国还生产出了原子弹,月球上打上了美国人的足迹,电脑在1982年即已担起4 000亿人脑工作,家庭也进入了鼠标器时代。一切国家后来居上的秘密是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杠杆作历史的跳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近年来,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目前,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1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4]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具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1.我国拥有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超级杂交稻成功培育等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研发投入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我国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13亿人口既是压力,也是优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同时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现有科技工作者2 17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20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5];教育系统还在不断为科技队伍培养强大后备力量。这些都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人力资源优势。

3.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而且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3 000美元—5 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4.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还具有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近些年来,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先进文化已经融入了我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并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面临的挑战

1.投入不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的投入实在太少了。2004年,我国在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23%,低于有关法规规定的1.5%。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它们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10%,而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到1%[6],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经费。

2.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 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约2%,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0。我国大约90%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专利[6]。

3.对自主创新认识不深。最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的资料令人吃惊: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千分之七![7]也就是说,每引进1元的技术,日本、韩国会花费近10元去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而中国却仅仅为此付出7分钱。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我国为1:0.07,韩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1:8。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1.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全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一个都不能少”。

2.要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成功与否,要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其价值和效益。如果不是市场肯定了微软,谁也无法塑造出成功的盖茨。

3.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多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经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不仅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也是科技力量的“中心地带”。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近年来,从创新政策的角度,确实有不少的进展,有些方面还可以称得上是突破。

2.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与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

3.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投资。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创新,说到底就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或者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否定或突破。它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对自己进行否定,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因此,有没有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我们的一些科研机构,硬件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素质很优秀,待遇也相当高,但科研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不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引导人们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

破成规。同时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文化是“软”的,体制是“硬”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着力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关键是要政府带头,发挥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群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五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八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因:

1.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核心+关键)

①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突显。

②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的紧迫要求。

举措:

创新:(科创支持政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突破)

①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③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④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创新型国家:

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教育:

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②优化教育结构;

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人才:

①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②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③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关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五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几点措施及当代大学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作法

关键词:创新性国家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 1

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措施?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名言明确地概括了人才对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人才工作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以创新拨尖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方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使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开放`的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国情和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意义

1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是为了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和提高我国竞争力。

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和民族国家追求的最高发展目标,现在全世界在发展理念上已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只有创新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主创新性体系,自急剧变幻的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把握机会时吸纳跨越式发展。

2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将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写入大会报告,到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认识信息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应该抓住信息化的机遇,避免走进信息“边缘化”危险地带,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显然,中国大学面临新的时代背景,肩负为社会开发富有创造力、竞争力、理解力、协调控制力的高端人力资源的使命,为了实现世界及中国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具备“权衡沉思”品质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作为新世纪下成长的大学生,接受着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被各种各样的知识革新所冲击着。我们不仅有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我 2

们还有互联网,媒体等各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开拓思路,激发我们活跃的思维,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刚提高自主常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求是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下载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工程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盐城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104 姓名陈建敏 学号10243307等第浅析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自主创新贯彻落实......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

    专题: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建设创新型国家1、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加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

    专题三: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三:建设创新型国家规范表述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

    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其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其重要意义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中央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是有一个好传统的。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