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历史名人
德州历史名人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104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汉书》有其传。
在德州小西门外四龙坝建有董子读书台,是董舒读书的地方,俗称董子台。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2、滑稽之雄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他的文章,后人汇成《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俗称东方朔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现陵县文博苑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亦述其生平大略。
3、不畏权势的东汉文学家祢衡:
祢衡(173——198),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汉末文学家,原有著作两卷,早已史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夫子碑》、《鹦鹉赋》、其中《鹦鹉赋》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卓厉,是祢衡的代表之作。
祢衡自动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辩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不媚毫门,不畏权势,持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器重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十倍于我”。故此二人结成了深挚的忘年之交。
曹操素有爱才之德,很注意结纳当时的文人名士,孔融也曾多次在其面前对祢衡大加称赞,曹操欲见之,祢衡无意仕途,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被曹操罚作鼓吏以辱之。祢衡当众脱衣裸体于庭堂之上,换上鼓吏服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鼓曲章节悲壮,如骂如讽,宾客听了无不慷慨流涕。曹操恼羞成怒,将他遣送刘表,刘表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终被杀,时年26岁。后人编成书曲《击鼓骂操》,经世传唱。
如今祢衡故里——小祢家村,在80年前已成废墟,但有一“祢衡井”现犹存,历岁千余载,泉甘而冽。
4、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
窦建德(573——621),隋代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因助孙安祖起义,家眷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今武城县四女寺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很受高士达器重被任命为“司兵”。
窦建德待人诚恳,身先士卒,“倾身接物,执笞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高士达乃推其为司马。高士达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蔑敌轻进,战败被杀。窦建德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10余万。公元617年于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筑坛场,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河间之战,歼灭隋将薜世雄部3万余人,声势大振,随即攻下河北大部郡县。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年号为王凤,国号夏。公元619年迁都洺州(今河北永乐南)。公元621年,李世民围攻盘据洛阳的王世充,他率军驰援,连下管州,阳翟、荥阳等地。在牛口布阵时,因轻敌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在他管辖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他死后,魏州(今河南安阳)建有夏王庙。
5、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群开国公,故人称“颜鲁公”。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即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东方画赞碑》时,年四十五岁,是他书法艺术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颜真卿留下的碑刻较多,但字体的刚健雄伟,遒劲厚重的风格,当首推《东方画赞碑》为最,且在该碑上额篆书和隶书,也是其他碑中不多见的。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奸相排挤,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县。此时,颜真卿对安禄山阴谋叛乱有所查觉,便积极进行防御准备,便以防霖雨为名修设城池,训练兵丁,治械存粮。安禄山闻之便派使臣平列、李史鱼等,以巡视为名,来此刺探军情。颜将计就计,便集约文士,汔舟饮酒,赋诗作字,书写了《东方画赞碑》,以惑其使者。安禄山得知后,“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第二年举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多被贼陷,独平原郡固若金汤。由于颜真卿在敌后牵制,使其兵力分散,致安禄山最后一败涂地。安史之史平定后,被封为鲁郡公。
颜真卿在朝,敢于坚持正义,不畏权势。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最后终于将颜真卿陷害致死。
6、邢侗、邢慈静兄妹:
邢侗(1551——1612),临邑县,邢柳行人。字子原,号知吾,别号来禽济源山主,人尊称来禽夫子。明代诗人、文学家,兼长书画。
他自幼聪慧,十岁能作“擘窠书”;十三岁作王宠楷书;十八岁(隆庆二年,1568年)考取拔贡。又二年,授考中京闱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二十四岁,进士登第。万历三年授南宫知县,施政五年,县大治。于翟监察御史,万历九年(1581年),出按河东巡盐政,所部河南、山西、陕西数千里。又二年巡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任满还朝,旋又参藩楚中。万历十四年(1586年)升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当年5月辞官还里,年仅36岁,官至四品,出仕凡十二年。
乡居后,为娱亲老,兴筑“三夷园”,造景二十六。“来禽馆”为其第七景,是邢侗读书处。从此,居此读书,凡二十六年,研诗文,功书画,终成诗文书画大家。
邢侗后半生于“来禽馆”研读碑帖诗画,颇有成就。除刻《十七》、《澄清》二帖外,还继刻《黄庭经》、《兰亭序》三石(褚本、定武本、赵本),还有索靖《出师颂》等八种,统名曰《来禽馆帖》。其中尤以《唐人双钩十七帖》最为世人所珍。诗文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1772年(乾隆37年)收入《四库全书》。
1612年(万历四十年),自理衣襟,正容端坐而瞑,享年六十二岁。葬于临邑城西南八里大卢家西南。
邢慈静(生卒年月失考),邢侗胞妹,明末著名书画家、工艺家、诗文家。
慈静自幼聪慧,深受其兄影响,“博雅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齐名“。其诗有《非非草》、《兰雪斋集》各一卷。晚年刻有《之室集帖》,包括《芝兰室非非草》(自书诗)、《来禽馆真迹》等数种。
7、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李长水:
朱红灯(1850——1899),原名朱占鳌,又名朱逢明,号天龙,祖籍长清县孔官庄,客居泗水县拓沟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到大李庄(今齐河县)舅父齐享水家,见百姓受外势力凌侮,在大刀会影响下设坛组织义和拳。是年6月率众攻打徐家楼等天主教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朱红灯率师转移,与茌平、博平义和团联合,由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改义和拳为义和团,继续攻打洋教和地主豪绅。
李长水(1851——1907),平原县苏集乡前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光绪年间,洋教盛行,李长水为反对本村恶霸地主(天主教徒)李金榜的欺压而拜师练拳,1899年夏,他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来杠子李庄,并邀附近拳场的拳首,举行了“拜拳师会“。尊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等10余人为二师兄,以此,李长水举起了”扶清来洋的义旗,号令拳民要“尊师长,敬父母、不贪财、不恋花、尊大爱小、和睦乡里”。1899年农历五月,首先打击了教会反动分子李金榜,赶走了来自禹城御桥韩教堂的外国神甫高风仪。平原县知县蒋楷亲率马步捕快,去杠子李庄捕剿拳民,被义和团打败。
蒋楷多次派官兵岳剿朱红灯,李长水等人,每次都吃了败仗。蒋请求山东巡抚酼贤镇压,酼贤调马,步兵各一营围剿平原县杠子李庄,李长水、朱红灯等十大拳首四传贴,约三千,集结子森罗殿。10月18日,号称八百的马、步官兵扑向森罗殿,双方激战五小时,毙伤官兵150余人,义和团也损伤50多人。大败官兵后,李长水率团转移,分兵数路,对周围百里内外的教堂,教首,给以扫叶般打击。巡抚酼贤得悉后,恼羞成怒,令亲兵马金叙,带数百骑兵,在荏平用阴谋手段逮捕了朱红灯等人,十一月二十二日将他们在济南杀害。
1900年,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李长水被迫逃往东北,1907年病逝。
8、抗日名将宋哲元: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人抗日爱国将领。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9、王祝晨、王浩父子:
王祝晨(1882——1967),原名王世栋,曾用名王东乙,绰号“王大牛”,齐河县楼王庄(现王举人村)人,是名寇齐鲁,享誉全国的现代教育家。
王祝晨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编辑过《文化新介绍》。1902年补廪,次年考入济南书院。1904年转入山东优级师范。1911年参加北京学部复试,奖给举人,为七品京官。1914年5月赴日本参观教育,1919年为山东议员,在家乡创办和立“强恕”学校,1927年1月,加入国民党,在武汉参加北伐军,5月任国民党山东党部指导员。1928年后在中学,师范任教,建国后,任济南一中校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曾当选为山东一、二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一至三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9月11日,坎坷半生,劳苦一世的王祝晨离开人世。
王浩(1921——1995),世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学家和计算机学家,系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之三子。
王浩生于战乱年代,不畏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刻苦攻读。1946年获西南联合大学数学专业学士和清华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
王浩先生身居海外,殚精竭虎,献身科学。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牛津大学,并在剑桥大学、IBM研究中心,普林斯顿等研究院做过高科技研究,还担任过密歇根大学贝尔电话实验室董苏黎士高等工业学院等处科研重地的顾问。著书和发表具有世界一流学术价值的文章100多篇。第一个获“数学定理自动化证明里程碑奖”。1972年随团回国,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待。1977年,再次回国,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自此,他多次应邀在首都大专院校讲演。1995年5月13日病逝于纽约。
10、时传祥:
时传祥(1915——1975),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他以“一人脏换得万人净”的崇高思想和行动,蠃得北京市广大人民的赞扬。1959年9月,时传祥以突出的成绩被推举出席10月份的全国群英会的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文革”中受到迫害,被遣送原籍。1973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得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他接回北京,政治上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生活上照顾安排,1975年5月19日,病逝于北京。
1996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于劳动人民文化宫二进院,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筑塑底卧半米、身高两米的高大铜像。
中共齐河县委、齐河人民政府为时传祥建起了一座恢宏壮观的纪念馆。
第二篇:德州历史名人(完整版定稿63人)
德州历史名人初步确认名单
(共63人)
一、先秦时期(4人)
大禹——名垂千古的治水英雄
禹,姓姒,名文命,蜀地羌人,史称大禹,为夏后氏首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立国始祖。尧帝时期,中原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尧帝命禹治水。禹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改“堵”为“疏”导河川入海,疏通九河入海。治水期间,禹身先士卒,不畏艰险,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水患。将中国划定为九州。据《尚书》、《史记》记载,大禹治水足迹遍及九州,治水重地在古兖州以北的禹城,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分别为马颊、鬲津、徒骇、漯水、胡苏、钩盘。唐代改祝阿为禹城,即“以县西有禹息城而名”。而禹息城则为禹以息壤填洪水筑城而作,为治水的总指挥部。至今禹城仍保留具丘山遗址,相传是大禹为观察水势而筑。有诗赞曰:“巍巍具丘向天头,禹皇雄风震九州。千秋神功今犹在,不尽江河万古流。”
晏婴——足智多谋的战国名相
晏婴(前578—前500年),字仲,谥平。春秋后期齐国国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山东高密人。齐河曾为其封地,故名晏城。晏婴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谦恭下士、心胸坦荡,待人接物虚怀若谷,随和大度,能“见义而为”,“退思补过”;博闻强记,机臹诙谐,善于辞令,对君主之失,敢谏且善谏,具有高度的政治臹慧。极力推崇“廉政”,“仁政”。深受国君器重和人民爱戴。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始终不臵家产,从不接受礼物,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孔子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至今流传。为纪念晏婴,后人在晏城建有晏婴祠、晏公庙,岁时祭奉。有诗赞曰:“辅政三朝五十经,国重民仰德言功。问君哪得智如许?为有正气胆边生。”
赵胜——声名远播的战国公子
赵胜(约前308—前251年),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先后三次任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国相,受封于东武(今德州武城县),号“平原君”,与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大公子。赵胜机臹聪敏,善谋大势,善纳良言。任国相时,爱士如命,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在赵国处于危难之际,他总是不计得失,挺身纾难,尽展雄才大略与担当精神,多次使赵国免于覆天之灾,成为闻名遐迩的辅国俊杰,“笑姬从戮”、“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历史典故广为流传。其墓建于河北邯郸。汉代司马迁评价赵胜:“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则称其“翩翩公子,天下奇器。”有诗赞曰:“翩翩浊世佳公子,勇纾国难贵器奇。三落三起从容定,礼贤下士第一笈。”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前327—前241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今德州陵城区人。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英勇善战,勇谋兼备,能攻善守。一生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未尝败绩,上党之战、邯郸之战、破燕败魏等均成为经典战例,为赵国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他为人襟怀坦白,知错即改。虽几遭弃用,但每当国有召唤,都能义无反顾,慨然报国。赵惠文王时率赵军大败齐军,威震诸侯,拜为上卿后,居功自傲,与上大夫蔺相如争官位,后被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行为感动,亲自负荆前去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这段同保赵国,“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为佳话。司马迁评价道:“廉颇一人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公元前241年,因客居异乡,忧念祖国而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有诗赞曰:“沙场百战厥功成,负荆知惧世动容。和洽家国第一要,容人容事真贤能。”
二、秦汉时期(6人)
董仲舒——汉代大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经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孔子,下启朱子的儒学大师,广川(今德州)人,董仲舒深研儒家宗法思想,兼蓄道、墨、法、阴阳、五行等百家学说,以天道至尊与天人合一、儒学独尊与大一统、君权至上与三纲五常、阳尊阴卑与仁德教化等思想观念为基本框架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改造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立太学,设庠序,积极传授儒家思想,并通过《天人三策》向汉武帝直陈思想理论,多数被纳,从根本上奠定了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他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仁、义、礼、臹、信”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峰。特别是他“大一统”的政治理念逐渐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有诗赞曰:“博学广纳品自斐,承孔启朱顶难追。三策固本蕴国气,一统天下扬君威。”
东方朔——滑稽之雄
东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汉武帝时期官至太中大夫。东方朔幼年丧失父母,家境窘迫,但聪慧机敏,刻苦好学,二十几岁时就精通《诗》《书》《易》及孙子、吴起兵法等,并善剑术、富文采,能言善辩。他虽出身卑微,但不怨天尤人,积极进取,以滑稽不羁,诙谐机臹的方式接近并取悦皇帝,以不畏权势,不避艰险而又保持个人节操的积极态度,抓住各种机会,诿谏帝王当政之失,力陈个人忧国恤民的政治见解和情怀,充满了大臹大勇的政治冒险精神,表现出一种敢于担当、卓尔不群的奇异人格魅力,被誉为“臹圣”、“滑稽之雄”,其事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东方朔一生多有著作,所著词赋成就辉煌,其赋文笔峭峻、纵横恣肆、气势恢宏、寓志深隽、独出一格,许多汉唐大家如杨雄、班固、张衡、韩愈等深受其文风濡染。其中以以《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对后世影响最大。有诗赞曰:“东方神灵附君身,喜笑怒骂皆从真。不惧皇威惧民怨,浑然大气满乾坤。” 迟昭平——汉末著名的女农民起义领袖
迟昭平,生卒年月无考,西汉末年平原郡(今德州平原县城南)人,王莽政权时期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西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王莽改臸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加之旱蝗连年,疫病蔓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对王莽政权的残暴统治。地皇二年(21年),迟昭平利用博彩汇聚千人在河阻中(今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豪绅、掠贵族、分粮与贫穷百姓,扶危济弱,杀富救贫,一时声威大振。地皇三年(22年)夏,迟昭平率部与富平(今滨州阳信)农民起义军徐异卿部汇合,斩杀平原城守,转战于平原、富平、厌次、乐陵、盐山、无棣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之众,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王莽统治集团终于在地皇四年(23年)彻底崩溃。迟昭平的英名由此载入中国农民战争的史册。有诗赞曰:“苛政乱朝孕风雷,汇众十万讨民贼。除暴安良豪侠业,巾帼不甘让须眉。” 刘备——鼎立三国的蜀汉明君
刘 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191年,代理平原县令(今德州市平原县),后领平原国相。刘备是汉朝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他寡言少语,喜怒不行于色,待人谦恭,喜欢结交豪爽之士,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刘备任平原相时,对外积极抵御贼寇,对内则乐善好施,即使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同坐同食,相传平原城北桃园村即是他与关羽、张飞“三结义”之地。刘备入蜀后,实行团结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望甚高。特别是在爱才用才方面,比孙权、曹操更高一筹。毛泽东同志对刘备善于团结人的能力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刘备性格中有一种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非常可贵,艰危之际,能忍辱负重,从不忘图谋大业,有高祖刘邦之风,表面像貌弱书生,实则是一个打不败、拖不跨的硬骨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有诗赞曰:“胸藏大业立君心,三顾茅庐礼贤恩。仁义四海归才俊,鼎立西蜀百世尊。” 赵苞——舍孝报国的千古忠烈
赵苞(?—177),字威豪,东汉甘陵东武城(今德州武城县)人。赵苞自幼勇武好义、孝顺父母,为人刚直耿介,从不依附权贵,在乡里享有盛誉。他的从兄赵忠为灵帝时期 “十常侍”之首,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赵苞认为这是赵家的耻辱,不但不逢迎巴结,而且坚决不跟赵忠往来。青年时期,赵苞被举为孝廉,任广陵令。任期三年间,他劝课农桑,兴教办学,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熹平五年(176年),赵苞升任辽西太守。他上任后,治械整兵、修城筑垒,屡败犯边的鲜卑军,名震边俗。熹平六年(177年),鲜卑万余人入塞寇掠,劫持赵苞的母亲及妻儿为人质,试图逼迫赵苞献城投降。面对危情,母子二人舍孝取忠,赵苞率军冲杀,大败鲜卑,其家人也为鲜卑所害。赵苞将母亲及妻儿安葬后,悲痛不已,呕血而死。班固在《汉书·独行列传》中专门为他列传,嘉言其行,景仰后世。有诗赞曰:“妻母寇掠落贼营,死生所系泾渭明。舍孝取忠彰大义,凛然正气贯长虹。”
祢衡——不畏权贵的旷世奇才
弥衡(173—198),字正平,汉末名士、文学家,东汉平原郡般(今临邑县德平镇)人。祢衡自幼好学、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且善辩好胜、性刚傲慢、不畏权贵,20岁就声名远播。被孔融举荐入朝,得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道行为后,大失所望,便屡对曹氏父子蔑视讽刺,结果惹怒了曹操,被罚作鼓吏。弥衡便当众裸身更衣,借机羞辱曹操一番,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击鼓骂曹》。曹操大怒,后借江夏太守黄祖之手将其杀掉,时年26岁。祢衡的文章辞藻华美,言之有物,意境深远,浑然自如,其代表作为《鹦鹉赋》,实为汉末小赋中的抗鼎之作。因其《鹦鹉赋》之名气,后人便把其所葬于汉江的小岛称为“鹦鹉洲”。他恃才傲物、藐视权贵的气节令历代文人墨客倾慕不已。李白、白居易、崔灏、孟浩然、刘长卿等大家都曾留下了凭吊鹦鹉洲的名篇。有诗赞曰:“侍才傲物行难收,心藏正义权贵羞。击鼓一骂成绝响,余音长绕鹦鹉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6人)
华歆——曹魏时期的治世能臣
华歆(157—231),字子鱼,平原郡高唐(今禹城市伦镇)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华歆少时勤奋好学,“以高行显名”,时人称其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召华歆入仕,被奉为上宾,至尚书令。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魏明帝即位,拜华歆为太尉,晋封博平侯。华歆虽久居“股肱之任”,但为官清廉,持物公允,布衣素食,“淡于财欲”,“终不殖产业”。作为曹魏重臣,华歆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公元231年,华歆病逝,谥号敬侯。《晋书》评价其“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晏婴,行父何以加诸?”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华歆“清纯德素”,为“一时之俊伟”。有诗赞曰:“忠司敬事持公允,推仁重义德化民。晏子行父无加诸,疏财淡欲乐清贫。” 崔琰——魏晋文化士族的杰出代表
崔琰(159—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德州武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被称为“武城崔氏始兴祖”。崔琰学识渊博,相貌出众,“清忠高亮,雅识经远”,为袁绍所赏识,辟为幕僚。崔琰多次劝谏袁绍体恤民情,发展生产,不可轻启战端,但袁绍不听谏言,为曹操所败。官渡之战后,曹操征崔琰为别驾从事,后拜为曹丕之师,辅佐曹丕遵循正道,端正行为,“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以身为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因针砭时局,惹怒曹操,被曹操赐死。作为曹魏重臣,崔琰文武全才、德高望重,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自崔琰起,武城崔氏家族因敬学修身,豪杰辈出,南北朝时期列中原四大名门望族之首,隋唐时期达到顶峰,一直到宋代开始衰落。其间崔氏家族可考出仕宰相的达三十余人,仅唐朝就有十八位。有诗赞曰:“学高品贵世尊贤,刚直磊落擅忠言。宠辱不惊傲节气,领旺崔族八百年。” 管辂——魏晋易学相术大师
管 辂(210—256),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术士,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人,被誉为相占之士的鼻祖。管辂自幼聪明敏慧,具有“大异之才”。他能言善辩,出语不凡,八九岁就对天文产生极大地兴趣,为观察天相,常“夜不肯寐”,十五六岁就精通了“仰观、风角、占、相之道”,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号为“神童”。管辂“事父母孝,笃兄弟,顺爱士友,皆仁和发中,终无所阙”。虽然相貌粗丑且嗜酒成瘾,但他“雅性宽大,与世无忌。”所以上至高官名士、下到布衣百姓都愿与他交往。管辂一生著述甚丰,对《周易》有深刻研究,并且用《老子》、《庄子》道家经典解读《周易》及儒家思想,提出了有无一体的哲学观点,推动了经学易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相占实践上,史书记有许多神奇的预测案例,被后世卜卦观相者奉为祖师爷。陈寿及裴松之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中用了一万三千多字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相占实践,这在《二十四史》人物传记中是少有的。陈寿评价说,“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有诗赞曰:“老庄易门尽融通,天乾地坤掌握中。有无一体浑然定,相占祖师世无争。” 崔浩——多谋善断的治国奇才
崔浩(?—450),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武城县)人,北魏大臣,著名军事谋略家。崔浩出身高门士族,少时眉目清秀,博闻强记,爱好广泛,“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北魏道武帝对他恩宠有加,时常让他随从左右,书写诏令。明元帝时期,崔浩被拜为国子祭酒,赐爵“武城子”,掌全国教育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太武帝即位后,崔浩被封为东郡公,拜太常卿。此后十余年,作为三朝元老,他一面监修国史,改订律令,一面协助太武帝北击柔然,西灭大夏、北凉,东灭北燕。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发挥了栋梁作用,并官拜司徒。崔浩的才干以及他试图抬高汉人士族地位的行为,引起了执政的鲜卑贵族的忌妒,相与谮毁,最终因修史宣扬 “国恶”的罪名被太武帝诛灭九族,史称“国史之狱”。崔浩才艺通博,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钻研道家养生写成《食经叙》和比较历代天文历法臸成的《五寅元历》,对后世影响深刻。有诗赞曰:“文弱貌美百事通,胸藏雄奇千万兵。辅弼三朝魏帝业,一统北疆栋梁功。” 崔鸿——敢开新风的一代史学大家
崔鸿(478—525),字彦鸾,东清河郡平原贝丘(今平原县恩城)人,北魏著名史学家。崔鸿出身书香世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历任尚书虞曹郎中,司徒长史,孝明帝时诏以缉修国史。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崔鸿一生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崔鸿“弱冠便有著述志”,立志要修撰一部全面的、系统的记述十六国历史的著作。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崔鸿就广泛阅读公私藏书,留意搜集十六国的旧史及其他资料,到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为了撰写最后的五卷“蜀录”,他又潜心静研近二十年,直到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国春秋》才最终完成。崔鸿编纂的《十六国春秋》,体例比较完备,史料详实,合计102卷,以民族平等的观念,第一次把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提高到正史的地位,列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后人研究十六国历史的权威资料。有诗赞曰:“弱冠立志修著述,毕生以求他念无。百卷《十六国春秋》,正列中华大家族。” 刘峻——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刘峻(463—522),字孝标,平原(今德州平原县)人,南朝齐梁著名学者、文学家。刘峻少孤家贫,寄人篱下,刻苦读书,闻人有异书,必往祈借。常常以燃麻杆照明读书,通宵达旦。清河崔慰祖雅称他为“书淫”。刘峻一生坎坷,不得志,死后门人谥曰“玄靖先生”。刘峻的文章擅美当时,其代表作《广绝交论》和《辨命论》,在当时的骈文中引人注目。《广绝交论》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对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在《辨命论》中,刘峻从哲学和现实的角度,逐一辨蔽了王充、司马迁等人的天命观。其文辞彩飞扬,辨锋犀利,慷慨激越,扫荡了南朝的绮丽文风。刘峻一生最大成就是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引证书籍四百余种,而这些书籍后来大多亡佚,所以其注书价值极高,历为世人所推重。刘峻的《世说新语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三大注释名作。有诗赞曰:“嗜读如命谓“书淫”,博卷穷经文卓群。一部《世说新语注》,惊煞文坛风骚人。”
四、隋唐时期(5人)
窦建德——隋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窦建德(573—621),贝州漳南(今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漳南镇村)人,隋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出身布衣,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611年),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在河间郡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立长乐王,建立了农民政权,随即领导起义军大败隋将薛世雄,攻克河间,一时间河北郡县纷纷归附。大业十四年(618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自称“夏王”,定都乐寿。至武德二年(619年),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并在山东阳谷一带俘斩隋重臣宇文化及父子,声威大震,形成南与洛阳的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李渊对臷的鼎立局面。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军进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军十余万相援,与唐王李世民军交战于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被俘遭杀。窦建德逸气纵横,鹰扬河朔,所到之处休养生息,体恤百姓,威望甚高,但传统小农意识严重,骄矜愎谏,好大喜功,生性多疑,冤杀忠直,终而败亡。在窦建德的家乡武城县漳南镇,至今尚有他的“点将台”遗址。有诗赞曰:“揭竿义聚高鸡泊,攻城赫赫立夏国。枭雄难展英雄志,伟功败绩任评夺。” 孙伏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586—658),贝州武城(今德州武城县)人,唐初大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可考状元。孙伏伽自幼好学,早年考中隋朝进士,步入仕途,十八岁时万年县法曹。后顺应时势,改仕唐朝,并参加了唐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名列榜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首倡朝廷设置“谏官”。武德元年(618年),针对隋朝灭亡的教训,孙伏伽向唐高祖李渊进谏三策:“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性相近,习相远”。奏疏“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高祖阅后大喜,遂任命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经常出去打猎驰射,愉悦群臣,孙伏伽及时上书劝止,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贞观十四年(641年),孙伏伽被拜为大理寺上卿,成为朝廷重臣。《旧唐书》称赞孙伏伽“忠纯”、“悟主匡失”。有诗赞曰:“心忧社稷政兴亡,忠言直陈进帝皇。首开谏风国运泰,不愧状元第一郎。”
颜真卿——唐代抗乱英、雄书法大家 颜真卿(709—786)字清臣,号应方。祖籍琅琊(山东省临沂市)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被杨国忠排挤任平原郡(今德州市陵城区)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郡县大部投降失陷,颜真卿与其堂弟颜杲卿联络河北17郡太守起兵抗乱,颜家多人死难。平原城守备完好,使叛军不敢直驱长安,使朝廷获得重新组织平叛力量的宝贵机会。颜真卿26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历经四朝,担任要职。786年,颜真卿为奸相卢杞所嫉,以77岁高龄被皇派其赴淮西平定李希烈叛乱,在力劝叛贼李希烈过程中,惨遭缢死。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大都途中经过平原郡,触景生情,写下名篇《过平原》盛赞其精忠之节。颜真卿列唐代四大书法家之首。“颜体”楷书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其在平原郡将晋人夏侯湛所撰写《东方朔画赞》题写并镌刻成碑(俗称颜子碑),成为“颜体”极为难得的代表作,1982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德州市陵城博物馆。有诗赞曰:“安史起乱国运遭,只身挺难跃马刀。颜门风骨撼天地,官品更比书品高。”
孟郊——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孟 郊(751—814),字东野,祖籍平昌(今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以短篇五古最多,艺术上不蹈袭陈言,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注重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的疾苦、骨肉之情及个人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有独特造诣。现存诗歌500多首,辑《孟东野诗集》10卷。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脍炙人口。由于孟郊在用词上精思苦练,乐于“苦吟”,后人把他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孟郊一生虽凄愁潦倒、穷困失意,但他性格孤直,从不随波逐流。韩愈称他:“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内外完好,色夷气清”。有诗赞曰:“忧国怜民性孤真,郊寒岛瘦并苦吟。一根慈母手中线,牵暖万家游子心。”
李愚——刚直清廉的一代贤相 李愚(?—935),字子晦,五代南唐时渤海无棣(德州庆云县)人。少年时聪慧异常,刻苦学习,通读经史。他非常仰慕齐国宰相晏婴犯言直谏的为人,最初为自己取名晏平,常以此自勉。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廷辅佐帝王,李愚窦能做到“俨然正色,不畏强御”,始终保持刚正耿介的个人品格,尽管屡遭冷遇和贬职,并且清廉自持,衣居简陋,甚至做宰相前连宅第都没有,家中也是四壁徒然。李愚不仅官品高洁,而且文著丰厚,其文落笔高远,情韵悠扬,清逸旷达,析理确凿,震惊后唐上下,时人称誉其“南唐之贤相,文坛之泰斗”。特别是任后唐宰相期间,辅佐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精简朝廷办事机构,取消高利贷臸度、下调赋税等,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五代中最为安康繁荣的一段时期。李愚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他与大臣冯道等人组织了大规模雕版印刷《监本九经》的宏大工程。历经21年全部完成,这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工程,也是我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实行雕版印刷,对我国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有诗赞曰:“行高学瞻性刚强,清风两袖世褒扬。雕版刻经功勋著,印业自此入辉煌。”
五、宋元时期(3人)刘翰——宋代杰出的医学家
刘翰(919—990)宋初沧州临津(今山东宁津)人,世医出身。曾任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二年(955),其将祖传的《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古治世集》20卷等医学著作全部奉献给国家,被周世宗任命为翰林医官。宋太祖北征时,刘翰曾奉命随军从行。建隆初年(960),加升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开宝五年(972),太祖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患病,刘翰奉命诊视,很快康复,痊愈后刘翰迁升尚药奉御。开宝六年,宋太祖特命其组织人才详细修订唐代医学药典《唐本草》。刘翰等人经多年研究,确定了收藏的药物共983种,其中新增订132种,并对前人谬误进行了详备、考证、辨伪,定名《开宝本草》,颁行天下,成为当时最为完备的药物学著作。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任命其为翰林医官使兼检校户部郎中。淳化元年(990)复任翰林医官使,同年去世,年72岁。有诗赞曰:“悬壶世家仁心通,经年医著倾献公。主纂《开宝本草》卷,惠慈天下众苍生。”
李之仪——宋代著名词人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庆云县)人,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早年师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学问匪浅。神宗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哲宗元祐初年任枢密院编修官,后改任原州(今甘肃固原)通判。李之仪善诗词,尤工尺牍,苏东坡称赞其“入刀笔三味”。其诗流畅清丽,其文妙语活脱,其词清婉峭隽。李之仪对词的特点深有研究,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其佳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可谓千古绝唱。现存《姑溪居士文集》七十卷及《姑溪词》一卷。有诗赞曰:“寄情写意诉心说,清婉峭隽余韵多。古来相思思不尽,至今犹唱长江歌。”
吕颐浩——南宋著名政治家 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河北东路沧州乐陵县(今德州乐陵市)人,宋代名臣。吕颐浩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胆略超人。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中进士,先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司户参军,其后累迁官职。南宋初年,因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被认为是忠直之臣,先拜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首次拜相。后因其“颛恣自用”,为朝臣所忌,数遭弹劾,被迫离京。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复入朝,二度拜相,与秦桧分任左右相,但政见相去甚远,特别是在秦桧罢相后,独撑危局,终因势单力薄,军需筹募过度,加之连年水旱、地震等,绍兴三年(1133年)复被弹劾,再次罢相。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台州(今浙江临海),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一生两度拜相,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有宋以来实为罕见。《宋史·吕颐浩传》赞其曰:“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在今天乐陵市郑店镇旧乐陵村南仍有“翠贤亭”故址,传为吕颐浩少年读书的地方。有诗赞曰:“雄才大略胆超人,社稷艰危识忠纯。两度拜相厥功茂,南宋立朝第一臣。”
六、明清时期(8人)
邢侗——明代书法大家
邢 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又号来禽生,晚号来禽济源山主。明晚期著名书法家,临邑县万柳村(今临邑县邢柳行村)人。邢侗自幼聪慧,24岁考中进士,25岁任南宫知县。在任5年,治县如家,修葺学宫,周济贫民,平反冤狱,抑臸权贵。县境内“野无不耕之田,下无废学之士”,老百姓,称之为“邢父”。因政绩突出,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擢升为山西监察御史。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升任陕西太仆少卿。同年,36岁的邢侗不满当时吏治腐败,辞官归隐。还乡后邢侗潜心研究“二王”书法,成就斐然。其书“笔力矫健,圆而能转”。行书、篆隶合臻其妙,而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明代四大书法家”,有“南董北邢”之称。传世作品有《来禽馆帖》、《临王羲之帖》、《论书帖》、《古诗卷》、《临晋人帖》等。邢侗以古文辞名世,诗追汉魏古风,颇有“建安风骨”。主纂的《南宫县志》、《武定州志》和《临邑县志》,体例完备,论述精辟。著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收入《四库全书》。有诗赞曰:“卅六辞隐来禽园,力避浮尘怡心田。潜耕深悟二王道,独步书林墨香传。”
邢慈静——明代书画皆碑的明代才女 邢慈静(约1568—1634),号兰雪斋主、蒲团主人,晚号鸣玉,山东德州临邑县万柳村(今临邑县邢柳行村)人,明末女书法家,画家,著名书画家邢侗的胞妹。邢慈静出身诗书宦家,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博雅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佳品,与兄侗齐名”。邢慈静命运多舛,晚年落籍娘家,寡居事佛,专攻诗文书画,写成《兰雪斋集》(“兰雪斋”为其书房名)、《非非草》,后被清人钱牧斋收入《别朝诗集》。邢慈静擅长楷书、行书,晚年刻有《元室集帖》,笔法婉劲、秀拔、浑庄,现代大书法家于右任将她的书体编入《标准草书》。绘画方面,她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尤善作观音,她以自己的头发现拔现绣的观音大士像,惟妙惟肖,精美绝伦,栩栩动人,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邢慈静以端正雄伟、飘逸秀丽、工整精细、超尘脱俗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不多见的著名女书画家和诗人,与东晋卫夫人(李茂漪)、元代管道升并称为“书坛三才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有诗赞曰:“书画双绝世难攀,命运多舛敢独肩。发绣真祖洞彻悟,弘祈一片慈静天。”
董养性——明末清初的经学大师 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明末清初山东乐陵县城东董家村人,著名经学大师。董养性少时勤奋好学,夜间怕睡过时辰耽误读书就枕瓢而卧,瓢滚醒读。先后任宁国府通判、南陵知县、太平知县等职。任职期间,他饬吏治,施仁政,倡礼仪,兴教育,深得辖地士人百姓的爱戴。从政间隙,他坚持三十余年著书立说,先后完成《四书订疑》二十二卷,《易经订疑》十五卷,《易经启蒙订疑》四卷,《春秋订疑》十四卷以及《诗经订疑》、《书经订疑》、《礼记订疑》数十卷,使儒家经书典籍首次得到全方位的规范考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博学赢得 “江北第一才子” 之称。民间有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其中以“晒书”最著。一江南才子趁董养性游江之际,也乘舟载书赶来相会,并于船上立一旌旗,上书“天下才子数第一”。两船相近,浪花溅湿书本,才子慌忙晒书,而董养性却宽衣晒腹。才子不解其意,问之缘故,董养性笑曰“吾腹内载五车之书,亦晒书尔。”才子邀其过舟相叙,董养性高谈阔论,才子自愧不如。而后,董养性欲取舟上旌旗,才发现旗背又书“不压山东董老师”之句。有诗赞曰:“少小枕瓢醒卧读,奉公偷闲勤著述。三十余载心血沥,《经书订疑》惊骇俗。”
田雯——清代著名文学家 田雯(1635—1704),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斋,济南府德州(今德城区吕家街)人,清初大臣、著名诗人。康熙三年(1664年),田雯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江宁巡抚,初为封疆大吏。所到之处惩豪强、恤百姓、安民生,百姓感激泣零,敬若神明。任贵州巡抚五年,一面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发展生产,一面致力文化建设,修建书院学堂,传播先进文化,政绩卓著,离任后当地百姓争相“聚资”为他修建纪念祠堂。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田雯补升刑部侍郎,后调任户部侍郎,督理京省钱法。康熙四十年(1701年),因病乞假回籍。田雯一生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深得康熙信赖。康熙帝南巡时,曾在德州下榻于田氏“山姜书屋”,并亲写 “寒绿堂”匾额赐之。田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自成一家,是康熙诗坛的“金台十子”之一,与王世祯同称清初 “齐鲁二贤”。一生著述甚丰,有《古欢堂诗集》十五卷,《古欢堂文集》十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黔书》二卷,《黔苗蛮记》一卷,《蒙斋年谱》四卷等行于世。其中《黔书》改变了世人对贵州的传统看法,《长河志籍考》既有史志特征,又有诗文特点,是研究古代德州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的重要文史资料。有诗赞曰:“天资高迈性聪颖,经略之民敬神明。奇雄诗文耀千秋,嘉懿德行载万恒。”
葛守礼——清廉自守的三朝元老 葛守礼(1502—1578)字与立,晚号疏翁,济南府德平县(今临邑县德平镇葛老庄)人,明中期大臣。嘉靖八年(1529年),葛守礼中进士,授彰德推官。后为兵部主事,继而改官礼部。嘉靖年间,葛守礼因秉公执法,“知守礼廉”,政绩突出,深受皇帝器重,累任数职,官至户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后因严嵩擅权,愤然辞官。隆庆初年,再起为户部尚书,臸定簿式,减少科派,多有建树。当时内阁权争日剧,为避权斗,他再次以奉养老母为由乞归故里。隆庆三年(1569年),又起为刑部尚书,继改任左都御史。万历三年(1575年),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葛守礼以年老乞休,诏加太子少保。万历六年(1578年),葛守礼病逝,谥“端肃”,治以国葬,敕建葛公祠、墓。葛守礼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勤政清廉,忠君恤民,锐意改革,处变不惊,抗强权、明是非,备受朝野敬重。万历皇帝曾亲书“柱国名臣”四字相赐。有诗赞曰:“为官为人重义公,内外检点戒私通。卓然自立不附势,三朝正色亮高风。”
卢见曾——清代能吏、一代文学巨匠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中期大臣,文学家。卢见曾出身官宦世家,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名列一等,初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后累官至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老还乡。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乾隆三十三年(1678年), 因涉“两淮盐引案”,被逮论绞,屈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卢见曾博学多才,不仅勤于吏治,而且所著甚丰,有《雅雨堂诗集》等各类诗文著作100多卷。行文力倡汉唐之风,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巨擘。他平生素好收藏、校勘古籍,藏书至十万余卷,并先后校勘《战国策》、《尚书大传》等三十余种古籍,刻印精美,堪称中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至今在出版界、收藏界享有盛誉。有诗赞曰:“饱读国经文脉通,盛世力复汉唐风。百卷著集甲山左,文质德誉海内宗。”
程先贞——清代《德州志略》主修人 程先贞(1607—1673)德州人,字正夫,别号葸庵。自幼受正统儒家教育,聪明过人,年轻(以祖)受荫,授官工部营缮司员外郎。1644年清军入关后,程先贞辞官归乡,杜门简出,家居三十载而不士异朝,以读书著述自娱。他一生不慕荣利,淡薄仕途,但重情厚义,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交情甚笃,在顾炎武受冤下狱期间,联合多地文人奔走呼告,八方救疏,终使顾获释。学识渊博,著述丰厚。著有《海右陈人集》、《德州志略》《葸庵诗草》等多部,特别是他主纂的《德州志略》,广泛吸收前人所述野史、家乘、文集、资料丰实,校勘缜密,图文并茂,成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两部《德州志》的主要参考用书。其高尚的爱国情操、不仕满清的忠贞气节,多年来为德州人所敬仰。有诗赞曰:“崇尚气节淡名利,学识渊博厚情义。等身著述传世远,珍品十卷《德州志》。”
卢荫溥——清代一品大员政坛明星
卢荫溥(1760—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卢见曾嫡孙,清中期一代能吏。卢荫溥自幼刻苦励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卢荫溥一举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鸿胪寺少卿,因“谙习枢处,数奉使有劳”,“实心任事”,深受嘉庆皇帝信任,历任军机大臣上行走,仕途步入辉煌,直至道光年间,多次奉诏出京巡查办案,皆能实事求是,秉公处臵,不辱使命,朝野上下敬重有加。无论委任何职,皆能“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是清中期“股肱”、“耳目”之臣。从政五十余年,历任军机大臣、国史馆总裁、兵部、刑部、户部、吏部、工部各部尚书等要职,道光十年(1830年),被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三年后,请求“致仕”,诏加太子少保,食全俸,准其奏请。道光十九年(1839年),卢荫溥病逝,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有诗赞曰:“忠信勤谨性朴淳,公正练达悦君臣。六部尚书皆拜位,古来未见第二人。”
七、近代时期(5人)
朱红灯——义和团起义领袖
朱红灯(约1862—1899),原名朱逢明,号天龙,山东泗水县拓沟镇人,清末义和团创始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朱红灯因避水灾前往长清县大李庄(今齐河县大李庄),卖药行医,同时拜李开全习拳。时值甲午战争之后,外国传教士在齐河、长清一带横行霸道,加之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这种形势下,朱红灯设厂授徒,习练“神拳”,主持正义,声势不断壮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朱红灯率拳众攻打徐家楼教堂,清算恶霸地主,由于遭地主武装反扑,后转至茌平及平原、高唐一带活动,与禹城义和拳重要首领心诚和尚互为声援。同年十月,朱红灯正式树起了“天下义和拳”和“兴清灭洋”大旗,并率领拳民在平原县的森罗殿与前来镇压的清军交战,声威大震。此后,朱红灯与心诚和尚分兵四出,大闹茌平,影响邻县,反教灭洋,鲁西北义和团运动不断高涨。这引起了外国侵略势力的恐慌,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出重兵镇压。1899年11曰,朱红灯因伤被捕,12月,在济南被残酷杀害。朱红灯虽死,但义和团斗争的星星之火,却已成燎原之势,很快就在中国北方烧起了震惊世界的熊熊烈火。有诗赞曰:“洋教横行霸中原,鲁北大地起波澜。首创义和除民害,反帝爱国威名传。”
王金铭——辛亥革命著名将领
王金铭(1880—1912),字子箴,山东武城县老城镇东屯村人,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革命烈士。王金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遍读史书,精忠报国意识强烈。1898年,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后,面对民族危机,他毅然弃商从戎,参加袁世凯的“新军”,由于作战勇敢,累迁至新军营职管带。在军中,目睹军阀腐败,逐渐对清王朝丧失信心。积极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冯玉祥、施从云等组织“武学研究会”,藉以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爆发,王金铭与冯、施等继续领导革命官兵坚持斗争,于12月31日发动滦州革命起义。1912年1月2日,起义军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被推举为北方革命军大都督,冯玉祥为参谋总长,宣布废除宣统年号。随即北方革命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滦州独立。在进军天津途中,王金铭被清军以和谈为名诱捕,英勇就义,年仅33岁。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王金铭铸立铜像,并铭刻:“辛亥革命滦州起义之大都督王金铭烈士像”。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别于北京西山和山东泰山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追任王金铭为陆军上将。有诗赞曰:“阴风淫雨唳九州,救民水火志不休。为求共和洒热血,英烈气概壮千秋。”
左宝贵——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县(今属平邑县)人,祖籍山东齐河,清末爱国将领。左宝贵幼年家贫,十九岁被迫投军,转战大江南北。因屡立战功,受到重用,累升千总、都司、游击、参将、总兵、记名提督,成为清廷高级军官。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为保护国门,清廷令左宝贵率兵入朝,进驻平壤。九月,日军对平壤完成合围,清军主帅见日军来势汹汹,主张弃城,左宝贵力持异议,慷慨陈词:“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十四日凌晨,日军发动总攻,主攻方向为左宝贵率兵防守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左宝贵亲临城头指挥,数次击退敌倭寇的进攻。鏖战间,左宝贵身中数弹,血染战袍,但他负伤不退,坚持督战,终因重伤不治,壮烈殉国。左宝贵为国捐躯,清廷降旨准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议恤,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忠壮”,入祀昭忠祠,事迹付国史馆立传。有诗赞曰:“身经百战冠诸军,孤城绝念护国门。万里未能收战骨,异疆长慰忠烈魂。”
韦逢甲——鸦片战争中的爱国英雄
韦逢甲(1796—1842),字毓春,山东齐河(今齐河县桑梓镇三官庙)人,清代爱国将领。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韦逢甲中进士,后历任浙江宣平(今丽水市)、余杭(今余杭县)、浦江等地知县。他为官清廉,勤政恤民,颇有政绩。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为加强陆上要塞防卫力量,韦逢甲被调往镇海(今浙江省镇海县)督铸大炮,团练乡勇,旋署乍浦同知,办理防务。他仿效定海“土堡”之法,命凡近海村落,修筑土堡,互相联络,同时招募乡勇,加紧训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初,英国侵略军从东光山登陆,进犯乍浦。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猛烈炮火,韦逢甲奋勇当先,率领募集的乡勇,与英军奋勇作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激战中,韦逢甲左胁中弹,最终因伤势过重,光荣殉国,年仅四十七岁。韦逢甲壮烈殉国,清廷降旨追封他为“朝清大夫”,入祀昭忠祠,道光帝御赐匾额两块,一曰“守土为法”,一曰“永垂为鉴”,命归葬故里。有诗赞曰:“坚船利炮犯国门,统率众志聚战魂。勇烈殉国贼胆慑,壮我中华精气神。”
尚云祥——近代三大形意拳创始人之一
尚云祥(1864—1937),字霁亭,山东乐陵寨头堡乡尚家村人,武术家,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自幼聪慧过人,酷爱武术,一生探索研习形意拳,拜名师,会武友,练得一身绝技。他的“三绝艺”、“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等名扬武坛,人称“铁脚佛”,“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他汇集众家之长独创的形意五行拳,舒展大方、内劲充盈、爆发力大、气势宏伟、风格鲜明,开一代宗风,被称为“尚氏形意拳”,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尚云祥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聘其传艺,被他坚辞拒绝。而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晋南练兵期间,曾聘请其为二十九军武术教练,则慷慨应允,带领弟子向二十九军官兵传授五行刀、八卦刀等刀法并进行单人、班、排、连刺刀操练,使全军官兵武艺大增。在喜峰口、罗文裕长城抗战及屡次战斗中,大显神威震慑敌胆。有诗赞曰:“经年磨砺苦追求,终成一宗冠风流。以德行义济贫弱,痛击贼寇报国仇。”
八、现当代时期(26人)
贾乃甫——德州第一个共产党员
贾乃甫(1900—1964),字石亭,齐河县安头乡后里仁庄人,是中共德州历史上第一位党员和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创立者。贾乃甫1921年在济南参加王尽美、邓恩铭创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邓中夏领导的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随后出任山东青年团委员长。1924年,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齐河县安头乡后里仁庄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建立了鲁西北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后里仁村党支部。党支部建立后,支部成员经常组织本村进步青年到附近乡镇及集市上宣传破除迷信,反对封建,并到各村张贴传单,秘密发动抗捐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给当时的军阀政府以沉重打击。1926年,贾乃甫在济南被军阀张宗昌逮捕。保释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8年任齐河县反日会会长,1929年后,他先后在济南、齐河、洛阳、西安等地任教。1957年加入民盟。1964年病逝于昆明。有诗赞曰:“漫漫长夜覆阴云,黎明星火耀宿辰。为有信念多壮志,敢对青史傲前人。”
宋哲元——著名抗日将领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著名抗日将领,山东乐陵人。宋哲元自幼目睹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就产生了强烈的报国之心。1906年毅然投笔从戎,随冯玉祥转战南北,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很快成长为冯玉祥麾下“五虎将”之一。1925年以后历任河南省都统,国民党西路军、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哲元率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立即通电全国,呼吁四万同胞奋起抗战。1933年3月,率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至罗文峪一线,与数倍于已的日军激战,根据国民装备简陋的实际,集训大刀队并多次袭击敌营,十天内痛歼日军5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间,他在战场上亲自书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成为传诵全国的壮语。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雄壮的歌声唱遍大江南北。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芦沟桥,他再率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全歼进攻芦沟桥的日军100余人,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此后,一直为举国抗日竭力奔波。由于日夜操劳,病情恶化,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享年56岁。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追认其为抗日爱国将领。有诗赞曰:“山河破碎痛国殇,挺众御侮敢赴汤。喜峰大刀震贼胆,芦沟首枪醒万邦。”
吉鸿昌——热血救国的抗日名将
吉鸿昌(1895—1934)原名吉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沟县人,中国共产党员,抗日英雄。2009年,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913年,吉鸿昌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十余年间从士兵升至军长。1928年夏,吉鸿昌率十九军驻扎武城,认为唤醒民众起来革命才是中国的唯一光明前途,遂书“睡狮猛醒”并镌刻在县府门前的石狮背上。石狮现存于武城县古贝春文博馆。1930年,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败北,吉鸿昌被迫接受蒋介石的改编,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2年,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1933年5月,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集合东北义勇军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击察北伪军,曾收复多伦,最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组织成立 “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1月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被捕,此后被引渡到国民党“北平军分会”,24日,英勇就义。在刑场上,吉鸿昌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为纸,激愤地写下慷慨激昂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肖华——智勇双全的“娃娃司令”
肖华(1916—1985),江西兴国县人。少年时代投身革命,1928年参加兴国暴动,1929年担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9月,年仅22岁的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肖华亲任司令员,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乐陵县城,拉开了创建巩固壮大以乐陵、盐山、庆云为中心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大幕。肖华司令员在冀鲁边区短短的一年内,就将抗日武装力量由原来的不足3000人发展到2万人,先后组织对日作战117次,歼灭日军1923人,伪军3845人,缴获各类枪械3000多支,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既同时在团结斗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冀鲁边区成为巩固的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谱写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民族抗日斗争的光辉篇章。“娃娃司令”的美名在冀鲁边区广为传颂。1939年9月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员,率领1.5万人的部队离开了冀鲁边区,开辟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55年授上将军衔。有诗赞曰:“肖华挺进冀鲁边,抗日大任重如山。统战万民同敌忾,智斗刁顽气贯天。横扫残匪除民害,痛击贼寇笑狼烟。文武神威扬冀鲁,智勇美名代代传。”
马振华——冀鲁边区抗日先驱
马振华(1905—1940),河北盐山县人,佃农出身。少年时代便立志改变穷人的命运,高小毕业后在村里办起贫民小学,习文练武,扶贫斗富。1932年被中共津南特委发展为共产党员,从此坚定了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的信念。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积极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斗争,巩固扩大津南党组织,1934年春,因马颊河罢工失败,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冀鲁边地区走乡串户,发展党员,迅速重新燃起革命的烈火。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抗日团体——华北民族抗日救国总会,任总会长,同时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兼任政治主任,多次指挥对日伪军作战,相继收复盐山、庆云、无棣、乐陵等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7月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无论革命斗争环境多么艰难,他都始终把军队政治建设放到首位,全面加强纪律教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被誉为“边区慈母”。1940年9月11日,到宁(津)乐(陵)边二区检查工作,当晚在宁津县柴胡店村薛庄召开秘密会议,被日伪军400余人包围。他命令其他同志先撤,自己留下来掩护,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6岁。1941年,为纪念马振华烈士,冀鲁边区将宁津县更名为振华县。有诗赞曰:“为家为国求变新,出生入死主义真。华北率起抗日业,碧血英魂佑宁津。”
常大娘——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
常大娘(1891—1974),本名刘相会,乐陵县三间堂乡刘玉亭村人。九岁到大常村当童养媳,在苦难的岁月里,与聋哑丈夫相依为命,育有四子二女。1938年,肖华司令员在乐陵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后,她深明大义,积极接受抗日救国的革命信念,带领全家毅然投身革命。1942年,在华北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她与丈夫、孩子日夜劳作,先后在自家院里挖了四个地洞,总面积达
平方米,作为地、县、区军政干部开会、疗伤、储藏粮食及枪支弹药的安全场所,常大娘带领全家人轮流站岗放哨,察敌情、送情报,为抗日游击队员做饭、缝衣,给伤员喂水喂饭,先后掩护过60多名抗日军政干部,无一暴露,全家为党保存的文件无一出现差错,为冀鲁边区的抗战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曾多次被敌人抓捕,惨遭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从未透露党的任何秘密。1946年,毛主席听到常大娘的事迹后,高度赞扬常大娘是“大爱为国,革命母亲”。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并被正式批准。有诗赞曰:“国难当头去彷徨,举家抗日情激昂。舍生忘死护革命,大爱为国尽衷肠。”
节振国——威震敌胆的传奇抗日英雄
节振国(1910—1940),武城县刘堂村人。幼年家贫,1920年全家逃荒到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下井做童工,虽饱尝艰辛,但学得一身过硬武功,性格刚强,正直豪爽,行事仗义。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5月6日,在家中与前来搜查自己的日伪宪兵遭遇,英勇无畏,机臹地夺过敌人军刀,当场刀劈5个日军宪兵,声威大震,远在陕北的毛主席称赞其为“民族英雄”。随后他组织联络矿工,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工人抗日武装队伍,这支队伍神出鬼没,与日伪军数次激战,使该地区日伪机构一度瘫痪,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率部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0岁。节振国牺牲后,周恩来同志指示大力宣传节振国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河北唐山冀东烈士陵园内建有节振国烈士墓。有诗赞曰:“豪侠行义怒骄狂,赤心报国惩贼强。神出鬼没敌胆丧。传奇威名天下扬。”
牟宜之——坚持正义的抗日县长
牟宜之(1909—1975),字去非,山东省日照县牟小庄村人,抗战时期曾任国民政府乐陵县长。1937年抗战爆发。作为国政府职员的牟宜之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愿望,到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1938年5月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任命为乐陵县长后,积极支持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作战,曾出资数万大洋为八路军购臵棉衣,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压臸。1938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政委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乐陵后,积极联合牟宜之共同抗日,极大地激发了牟宜之的抗日热情。他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亲任泰山支队队长。其后,牟宜之1939年被国民政府撤职后,先后任中共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山东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等职。1975年在济南逝世。对于牟宜之在乐陵支持抗日的正义行为,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说:“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象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有诗赞曰:“热血报国志难酬,红色浪潮亮心头。敢挺正义真雄才,能识大体方风流。”
余志远——舍身报国的抗日英烈
余志远(1917-1943)原名张汉卿,曾用名于志远,乐陵市黄夹镇邸家村人。自幼聪明伶俐,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敬慕爱国英雄。1936年,乐陵乡村师范班毕业后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长、区动委会主任、县委秘书、县长等职。1939年,日伪军抓走他父亲和兄弟,以威胁其投降,他毫不动摇。后日军又悬赏捉拿。1941年1月,任乐陵县县长兼县大队队长、县独立营营长。24岁的他,肩负着全县抗日斗争的重任。为了保存实力,打持久战,他率领县机关和县大队,在乐陵、宁津边境一带开展游击活动。1943年4月10日,余志远率县大队在本县邢官庄与日寇遭遇。他和几个战士被困于民房中,但他威武不屈,毙敌数人,弹剩一粒,咬破中指,用鲜血在墙壁上大书:“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题罢,自尽殉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克寇——鲁西北著名抗日先锋
王克寇(1915—1944),山东禹城人。原名王汝廉,后名王禄清、王汝清,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为表示抗日到底的决心,改名克寇。在家乡成立“民先队”、“青年抗日救国会”。1938年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同年任冀鲁边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在平原、禹城、恩县、高唐、夏津边界开展抗日游击,先后两次掩护肖华支队过津浦铁路,协助歼灭伪杂团多处。1939年3月,在琉璃寺大战中,保护党的机关安全突围。8月,任129师先遣纵队特务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率部浴血奋战,施计将盘踞在平原与高唐、夏津交界处道会门黄沙会、高唐北部的日伪帮凶李维道等部歼灭,多次沿聊禹公路上袭击日军,畅通了冀南和冀鲁边八路军两大战略根据地的联系通道。1941年,率部在焦庙、伦镇一带大小战斗40余次,多次打垮日伪顽杂团。1942年,在根据地开展反贪污、反黑地、反蚕食、反资敌斗争,对团结广大农民战胜极度困难、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5月26日,在攻打东阿县牛角店日伪据点时壮烈牺牲,年仅29岁。有诗赞曰:“痛历日贼血泪仇,填膺义愤撞心头。誓雪国耻名克寇,报国成仁冠风流。”
路虎子——痛击日寇的虎胆英雄
路虎子(1915—1982),山东临邑县人。原名路有水,因打仗勇猛善拼,人称路虎子,性格强悍,胆大心细,处事果断,接受任务不讲条件,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个人曾先后亲手砍死日寇420多人,日伪军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被称为鲁冀边区“虎胆勇将”。1939年加入八路军,率领着一支200人的抗日八大队,与日寇血战。1940年配合主力参加刘波海村突围战,击毙击伤日伪军300余人。1941年大王庄伏击战,击毙十几名日军和一名伪军中队长,缴获2万银元全部上缴县政府。在临邑王落户村消灭伪军30名,缴获30支枪。德县抗日形势恶化后,根据上级指示,一夜之间连砍12名恶霸汉奸,迅速帮助德县打开局面。在济阳贾寨与日军血战,掩护徐尚武县长和负伤战士突围后机臹脱险。在济阳垛石桥攻克日军据点,击毙日军6名,击伤数十名。1942年,升任冀鲁边二分区八大队大队长,臹杀盘河日军翻译官,处决辛集伪区长,计拔苗屯敌据点,在济阳洪官屯生俘伪军180人。1943年指挥临邑西大杨战斗,消灭敌人200余人。在冀鲁边区二地委机关受到日军合围时,带领战士们赤膊与日军展开肉博战,掩护机关突围,身负重伤。1946年率渤海军区骑兵大队,一举消灭了黄河北岸几股较大的顽匪,多次受到军政机关的表彰。1982年因病去世。有诗赞曰:“忠肝义胆壮志凌,机智勇猛展虎雄。狭路相逢敢亮剑,奇功屡建扬威名。”
袁也烈——解放德州的总指挥
袁也烈(1899—1976),湖南洞口县人。学生时期积极接受革命进步思想,1925年组织200多人投奔黄埔军校,编入第二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自此坚定了一生的革命信念。1926年随叶挺部队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率所部第三营参加南昌起义,担任主攻任务,1930年,在邓小平领导下,率部参加龙州起义取得胜利。此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一纵队纵队长、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1946年2月-6月,亲自主持了德州解放谈判,指挥了解放德州战役,全歼守敌6000余人,俘虏国民党中将王继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水产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1976年因林彪“四人帮”迫害含冤去世。在长达五十一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在何种形势下,无论什么样的不公平待遇,他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忠诚积极,临危不惧,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搞特殊,即使在受到残酷迫害期间,仍刚正不阿,实事求是,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有诗赞曰:“黄埔煅砺志向明,南昌起义立前锋。解放德州奇勋建,不惊荣辱淡功名。”
孙轶青——当代著名书画家文物专家
孙轶青(1922—2009),别号红霞寓公,山东乐陵人。1938年1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沧县县委书记、冀鲁边区地委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边区机关报《烽火报》副总编辑、东光县县委书记。1950年起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1962年4月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全国青联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局长,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97年起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2009年3月17日,孙轶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晚年的孙轶青最大的贡献是中华诗词的振兴、书画和文物收藏鉴赏等。孙轶青是著名书法家、编辑家、诗词家,中国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领军人物。自参加革命以来,他一直活跃在文化战线,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党的事业鼓与呼,成为党的舆论阵地的忠诚战士。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以来,为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发展奔走呼号,忘我工作,直至积劳成疾,赢得了海内外诗人与专家们的敬重与热爱。荣获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其书画博采众长,自成风格,重传统,尚功力,诗书画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生视个人名利淡如水,去世前将个人收藏的百余方名贵砚台及大批书画作品捐献给家乡乐陵,桑梓之情令人敬佩。有其诗曰:“烽火淬炼信念坚,诗文书画登峰巅。珍藏力作倾桑梓,盛德嘉誉重泰山。”
刘淑度——现代著名女篆刻家
第三篇: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赵佗: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前203年[2],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
赵佗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伟大之处,是一直坚持把武力推翻清廷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毕生为之奋斗。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并迅速制定了指导各地武装起义的《革命方略》。孙中山和黄兴亲自领导了潮惠起义、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马笃山起义、河口起义、萍浏醴起义等,但这些起义均因种种原因归于失败。在安徽,有1907年徐锡麟领导的枪杀巡抚恩铭的巡警学堂起义、1908年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起义中有不少合肥人参加。这两次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在安徽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北京大兴), 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其他版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东山少爷原名廖寰,1983 年生,在广州生活了9年。6岁起喜欢唱歌,7岁开始登台演唱,高中在星海音乐附中学习民歌,现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社会音乐系通俗演唱方向四年级学生,师从罗洪,所以他也是歌手周笔畅的同门师兄。2004 年曾获得广州羊城 新秀演唱大赛冠军.黄俊英
广东省肇庆市罗定县人(现已更名为罗定市,属广东省云浮市管辖),1936年10月6日出生。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曲协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艺术指导。他从艺四十多年,早年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学习粤剧表演艺术,后为曲艺演员。他在相声表演上,功底深厚,说、学、逗、唱皆能,“捧”、”逗”兼佳,能编能演。观看他的演出,无不令人捧腹大笑,从笑声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黄俊英在表演的相声、小品中,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至今上演过百多个相声段子、谐趣小品、谐曲说唱,并有大量音像制品广为发行。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九二年在广东电视台成功举办《笑口常开黄俊英》电视晚会。他经常应邀赴港澳海外演出,曾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并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黄俊英是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他自幼喜欢广东戏曲,16岁开始从艺,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具有深厚的曲艺功底。1958年黄俊英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接触到北方人特别喜欢的相声。相声这一曲艺品种幽默、灵活多样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他,他下决心把这株北方的艺术奇葩移植到南粤大地。他对北方的相声本子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普通话和广州方言的音调、发音等都不一样,他和其他曲艺演员合作,对这些曲目进行必要的修改,再用广州话进行演出。他还根据广东地方特色和生活实际,创作出一大批符合广东人口味的相声作品。多年来,黄俊英和他的同伴在不懈努力下,使粤语相声在南粤大地深入人心,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黄俊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他发起成立广州相声艺术团,亲自担任团长,20年来先后深入山区、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等演出3000多场,观众逾300万人次。1985年他第一次把方言相声带到香港、澳门,在当地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他又把方言相声带到新加坡等海外地区,深受当地华人的喜爱。笑声洒遍城乡千家万户,黄俊英的表演艺术在不断发展。台前是说、学、逗、唱,台后则能编会导。黄俊英还把相声语言、表现手法引入到小品中,成为别具特色的粤语相声小品。他编演的节目,题材源于生活,反映百姓心声,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往往人一出台,台下观众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演员要有演员的气质,也就是时代精神,演出节目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演出内容要与时俱进,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我从艺五十年所感悟到的一点体会。”黄俊英说,只要观众喜欢他,他将会一直留在舞台上。
张敬轩张敬轩(Hins Cheung),香港知名男歌手。祖籍北京,出生于广州,昵称轩仔。中学时在暑假期间经常到广州的酒吧唱歌,因此练就好歌艺。张敬轩签约环球唱片。2007年凭《酷爱》一曲在乐坛颁奖典礼上横扫多个歌曲奖,因而声名大振。2008年《他的故事》一曲成为首支四台冠军歌曲。2008年4月5日-4月7日成功于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他首个个人演唱会。
第四篇: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篇一:中国历史名人排行榜
篇二: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战国:
屈原(约公元前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出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并在夷陵(今宜昌)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1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秦朝: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名政,姓赵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11
汉朝: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
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三国: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 11
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晋朝: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南北朝:
祖冲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刘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萧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学习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圆周率,天文历法和机械四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隋朝:/ 11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
/ 11
篇三:中国历史名人
圣贤名号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神农炎帝;中华蚕神——嫘祖;农耕文明开创者—后稷;文字文明开创者—仓颉;中华文明奠基人—黄帝炎帝夏禹;伟圣—王诩酒圣—杜康;法圣—商鞅;道圣—老子;儒圣—孔子;兵圣—孙武;商圣—范蠡;科圣—墨子、张衡;战神—白起;谋圣—张良;史圣—司马迁;木圣—公输盘(ban)(民间俗称鲁班,因为他是鲁国人)、马钧;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武圣—关羽;智圣—诸葛亮;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棋圣—黄龙士,吴清源(昭和棋圣),聂卫平;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怀素;茶圣—陆羽;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曹植、谢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苏轼、陆游;古代著名词人:李煜、柳永、周邦彦、晏殊、晏几道、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陈亮、纳兰性德;古代文学家:庄周、孟子、曹操、陶渊明、刘义庆、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刘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古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高明、徐渭、汤显祖、洪升、孔尚任;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画圣—吴道子;画神—张宏;伟人—孙中山;领袖—毛泽东;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元老—何子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近现代名人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杰出科学家—沈括、宋应星、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茅以升;美术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王琦、华君武、朱宣咸、杨可扬、靳尚谊、刘开渠、吴冠中、陈逸飞、陈丹青、刘大为、吴长江。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阿柄、谷建芬、李劫夫、马思聪、贺绿汀、程懋筠等。文学家: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巴金、沈从文、金庸、钱钟书、铁凝、王蒙、邓友梅、林默涵、贺敬之、梁漱溟等。
另类的时代划分方式
炎黄纪。
一、铜石并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神话传说时代。虞夏纪。
二、青铜器时代早期。分封制早期。陶唐氏,尧。有虞氏,舜。虞,采矿业。商周纪。
三、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齐楚纪。
四、青铜器时代晚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分封制晚期,开始进入帝制时代。尊王攘夷,田单复齐。秦汉纪。
五、铁器时代。帝制时代。大一统,书同文,史记、汉书、造纸术。魏晋纪。
六、亢龙有悔,黄巾起义,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南北朝并立。隋唐纪。
七、凤凰涅槃,盛世隋唐。隋文科举,大乘玄奘。天可汗,遣唐使。节度使,儿皇帝。宋元纪。
八、天下一家,地狱天堂。文明臻极,野蛮大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华夏之殇无尽痛,上帝之鞭惊启蒙。明清纪。
九、黄粱石头,南柯红楼。千载遗梦,百年屈辱。金粉帝国,千百毒瘤。极权桎梏瓜藤狱,十万成就皆嫁衣。共和纪。
十、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辛亥,北伐长征。民国共和,抗战翻身。此方式简约而不简单。三五百年一纪,具体年月可用多种划分方式,让各朝代有机结合,使人耳目一新。
第五篇:生肖历史名人
生肖历史名人有哪些
生肖历史名人有哪些?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文化的魅力势不可挡。而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民俗文化,那就属十二生肖了。十二年一个轮回,有着相同属相的人不计其数。而生肖更是民间经久不衰的话题,一问人的基本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生肖。而讨论到自己生肖时,就会提及到与自己相同属相的名人。而中华泱泱大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生肖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如果要挑救挑在所在领域最优秀的那一个,来分析属相在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想要知道这些就去慈元阁转运网,那里有关于生肖历史名人的消息,从他的命运来窥探自己。
十二个生肖,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采,其实说起自己的生肖,每个人都对它有说不完的情节和喜爱。每个生肖都有它所代表的特征还有其包含的意义。这些生肖历史名人是不是都有着其属相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细细品来,你会发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总会与他们的属相有着些许关联,所以说从生肖看性格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十二生肖都有代表人物,他们都是流芳百世的人物,而他们的成功总是与性格有关。
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属相与性格有关的话,那么按理来说,属相与命运也是有关联的。性格是天生的,属相是天定的,命运和属相之间也有着难以言说的关系。属相不同,性格也会不同,其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大同小异,会多多少少与他人的性格有重叠的一部分,而属相就是这样。所以不同的属相有不同的性格,你会发现各个生肖的生肖历史名人都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属相不同,性格不同,成就也不相同。
生肖历史名人有哪些?名人也是人,普通人也有机会成就人生。命运与属相息息相关,你观看那些生肖历史名人,你会从中看出,他们的属相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你想知道自己属相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就去慈元阁转运网,那里会根据你的属相来分析你的流年和运势,以及自己所长之处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会让你少有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