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

时间:2019-05-13 07: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

第一篇: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

苏轼生平事迹

一、陈夫人教子(四川眉山1036年~1056年)

苏轼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临刑前对母亲说:“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声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的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为什么苏轼一辈子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恨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威震京师(河南开封(1056年~1057年)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是苏轼在省考的文章,主考官欧阳修读到这份答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传递出一股大家的风采。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呢?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循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后才发现苏轼本应得第一名。

三、喜雨亭

(陕西凤翔1061年~1064年)

苏轼二十六岁时,他受朝廷诏命,到凤翔做“签判”,即文书类小官。他精力充沛,才干独卓,性喜创造。府衙后面有一块荒废多年的空地,他规划,掘沟引水,垒墙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个小花园。园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观赏园景色的亭子。这时因为当地旱性严重,禾苗枯焦,苏轼被派了一项紧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当时人们救灾只靠求神。过了些日子,阴云密布,雷声轰轰,下了一场透雨。百姓欢呼踊跃,恰在这时节,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完工。他喜好交游,请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饮祝贺。苏轼借势随缘,给自己的小亭取了个嘉名“喜雨亭”。

四、苏轼治西湖

(杭州 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1089年~1091年任杭州知州。)

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到任,苏轼和朋友们酒兴之余,就吟诗作赋,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后来在公元1090年4月,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治湖工程正式开工。经过半年的苦干,费工20万,终于清除了全部的水草和淤泥,一条(多了您同意吗几字)长880丈的南北大堤屹立湖上。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并修建了9座亭阁。彩虹卧波,三潭映月,柳浪闻莺。沉睡的西湖一觉醒来,发觉身边多了一条春朝涌动的长堤,自己也显得更年青,更漂亮了。

为了纪念苏轼,杭州人民把这条长堤命名“苏公堤”。(符号『』)现杭州人说:“没有苏东坡就没有现在的西湖。”

五、江城子·记梦

(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 1074年~1076年)

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此形成,词史上的豪放词派,也就此诞生。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六、徐州抗洪筑黄楼(江苏徐州1076年~1079年)

熙宁七年(1074-1079),苏轼第一次做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面对旱灾、蝗灾、洪灾、以及由此造成的民不聊生,社会混乱,农田荒芜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成熟的政治风范。

1077年,徐州洪水决堤,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最终保全了城。事后发诏书表彰他(此句重复),徐州人为纪念这次抗洪事迹,修了一座大楼,以黄土刷墙,命之为“黄楼”。

七、苏轼因秋菊“负荆请罪”(湖北黄州1080年~1084年)

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轼被贬黄州后才知,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

苏东坡叹道:“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错道歉。

八、登州五日(山东蓬莱、登州1085年~1089年)

苏轼初到登州,“入境问农,首见父老”(《登州谢上表》),深入地了解民情地情,回朝后一连向皇帝提出两项治理登州的建议。一是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建议加强海防,反对当时轻易抽调兵力差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作法(《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二是鉴于登州及邻地登州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的特殊情况,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不独加重了百姓的贫苦,对国家财政收入亦有害无益,因此提议“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乞罢登莱榷盐状》)。这两项建议,无疑是积极的、利国利民的切实之议。五日后苏轼升迁还朝,登州父老依依不舍到城门相送。

九、颍州西湖(安徽省阜阳市1091年~1092年)

苏轼在颍州上任不久,他以龙图阁学士的显赫身份,直接干预朝廷斥巨资开八丈沟的大动作。其时,开封一带常有水患,于是开沟挖渠,注入惠民河,有水患转移给陈州。陈州闹水灾了,有水利官员就建议开八丈沟,将陈州的水引入颍水,复由颍水排入淮河。

苏轼直觉不妙,派行家实地勘察,从颍州查到陈州,行千余里,“仔细打量,颍水一带的地面高于陈州,如果开挖八丈沟,遇大水必倒灌,洪水滔滔回泻,淹没陈州不说,还会威胁京城开封。

苏轼上《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尚书省收回了成命。一项明似惠民实为祸端、牵动千里的大工程,终止在严格意义上的实干家苏东坡的手中,受到了颍州人民的称赞。十、三贤祠(江苏扬州1092年~1093年)

轼辞别颖州,来扬州的路上就开始搞调查,访问农户了。他看到沿途庄稼长势很好,心里不觉高兴。到扬州后,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上报京城,数日无果。

消息在扬州传开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苏轼也很激动,有诗为证:民营吏无德,岁美天有道,诏书免积欠,父老颜色好。在扬州人的心目中,苏轼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官僚,而是一位贴近民心的文化知识分子。在清代,扬州人立三贤祠,以记念历史上对扬州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人物,苏轼便在其中。

十一、《雪浪石诗》(河北定州1093年~1094年)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贬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副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入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名“雪浪石”。苏东坡得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后多个逗号)放入盆中,且于文庙后置斋,名“雪浪斋”。

时至如今,雪浪石已成为海内外藏石家收藏的一类名石。

十二、被命南迁(英州1094年4月~7月)

苏轼于元皊八年(1093)9月出知定州。在苏轼知定州期间,朝廷政局进一步发生变化。御史赵挺之等又搬出苏轼所撰的贬斥吕惠卿的敕文,弹劾他“诽谤先帝”。于是,哲宗于绍圣元年4月把苏轼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苏轼在《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中感叹道:

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

哲宗不久前还曾派人到定州“赐日历”,“赐衣袄”给他;而现在却突然受到“落两职,降一官”(“分职”)的惩处而被远谪英州。浔阳楼在江西九江,是白居易贬官的地方。苏轼怕触景伤情,因此说“休宿浔阳旧酒楼”。苏轼头年赴定州任时,风沙很大,未曾看清太行山。这次贬官赴岭南途中,天气晴朗,西望太行,草木可数。他不禁想起,韩愈从贬所北还,经过衡山,天气由阴转晴;这次自己途经太行东麓,天气也很晴朗,是否意味着“吾南迁其速返乎”?

十三、六如亭(惠州西湖1094年~1096年)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五日,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不幸因染瘟疫而卒于嘉佑寺。王朝云是钱塘人,相传为歌女,12岁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收为待女,18岁纳为待妾,东坡为她起字“子霞”。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朝云亡故时年仅三十四岁,东坡尊照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1096年)八月三日,将她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旁的松林之中。王朝云生前学佛,临终时诵《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词。安葬后不久,栖禅寺的僧人为了悼念这位虔诚的信徒,化募善款,在墓上建一小亭,亭上对联上联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联为: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如影。”故名曰“六如亭”。

十四、《雨夜宿净行院》 海南儋州(1097年4月~1100年7月)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希望,便把全家安置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起渡海。《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百姓,尤其是与黎族人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于是,他便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黎族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州姜唐佐从苏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为我国知识分子从政为文、升迁浮沉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写照。

十五、墨妙亭湖州(1079年5月~7月)东坡到任之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来又久雨不晴,他两度率领僚属、百姓,到弁山脚下的黄龙洞祀求黄龙显灵。当他被逮进京时,城中百姓都来送行。骆驼桥上及市河两岸摆满香案,为苏太守哭祷平安。(前后颠倒了)

湖州人对大文豪苏东坡一往情深,保存了他的不少遗迹,城内有爱山台、墨妙亭、六客堂,黄龙洞侧有苏公祠等。

尤其是墨妙亭,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清乾隆年间,祖籍湖州的诗人、戏曲家蒋士铨来湖执掌安定书院,却发现“我游墨妙亭,坏墙无一碑”。据邵钰先生考证,墨妙亭碑石应毁于元明之交的兵火。在湖州人的眼里,墨妙亭是历代贤太守兴教化、施仁政的象征,它的存在足以让湖人感念恩德,并垂范后世为官者。所以,墨妙亭屡圮屡建。

十六、常州(1101年6月~7月)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去哪里养老退休、安享晚年的选择。

苏东坡的第一个选择是回四川老家,第二个选择是杭州,第三个选择是去颍昌(今许昌)和苏辙相聚,将来去嵩山隐居。第四个选择便是去常州、宜兴,他在宜兴买有田产,能够供他生活。他的儿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在常州、(多了作为和逗号)有不少好朋友,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

第二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的生平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五.课题的实施

1.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根据兴趣我们成立了以余天伦为组长,包括有程照,商震宇,王忍,周灼这四位组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2.利用放假时间进行研究

【1】、我们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8课时来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同学们对苏轼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

【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我们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

【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组员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

走弯路,登高望远。

六研究成果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我们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同学们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

第三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苏轼一生经历可谓传奇,但又是什么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呢?我们就从他一生中的几次大起大落来分析一下。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就像他诗中说的“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此时的苏轼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年少成名的他抱着造福百姓的心愿,开始了他充满坎坷的仕途,但又是什么让他的仕途如此曲折呢?我们来看苏轼这一次的起落。

公元1066年服孝三年的苏轼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对百姓的伤害,所以苏轼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风雨飘摇、历经磨难。公元1079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苏轼丢官降职,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 1

上的丰碑。苏轼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面前依然保持着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从这可以看出他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性格,这种性格不只表现在困境中,在地位急剧攀升时,他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立刻将政令改弦更张。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中止,或径于废除。元佑年间这一段开始了。

苏东坡现在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但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很难,所以就上书朝廷,请求退出官场。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步入官场是其一生的追求,对于苏轼而言,苏轼现在在仕途路上选择的不是进,而是退。

苏轼慢慢地察觉到,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由原来的政见不同,开始走向政治权力的斗争,苏轼在这场争论中不但感觉到深深地疲倦,同时他也嗅到了一丝恐惧的气味。曾经遭受过囹圄之苦的苏轼这时感觉到在朝中为官真是太难了,他再也不愿意在这场口水大战中重蹈覆辙,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宗的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现在苏东坡的情况是,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当年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在政坛坎坷不达,不足诧异;可是如今他的同党既然当政,他仍然失败,则确属可惊了。苏东坡永远不够为一个好党人,因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现在他的同党当政,他自己有声望,受人爱戴,有皇太后佩服他的学问人品,可是他却一直想摆脱一个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却没有立即如愿。但是了解他气质的人,都知道他的宦海生涯不会太久的。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可是苏东坡现在,在他所谓“奸小之境”的官场,却有过多的情绪上的烦扰。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弄到手的。做为皇帝的翰林学士——其实是属于太后——他与皇家过从

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毫无问题,他有足够的聪明,但是倘若如此,他就是自己断丧天性了,对了,这也就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他不会去勾心斗角,不会去结党营私,但这也使得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过得相当艰苦。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苏轼的死可能有些悲惨,但这由得了谁呢?是世事?使历史?不,是他自己性格所致的。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情的思想境界。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

从以上的事迹来看,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的性格才导致他坎坷一生的根本原因,如果苏轼没有这种豁达,超脱的性格,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有可能是一个政客,而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了。

第四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 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

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 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八.收获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让我们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培养了我们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九.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我懂得如何使用研究的对象方法,在下一次的研究中会更加融会贯通。在使用的同时学会深层度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展望,向前迈步,争取更好地完成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

第五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的生平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五.课题的实施

1.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根据兴趣我们成立了以余天伦为组长,包括有程照,商震宇,王忍,周灼这四位组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2.利用放假时间进行研究

【1】、我们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8课时来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同学们对苏轼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

【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我们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

【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组员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

走弯路,登高望远。

六研究成果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我们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同学们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

七.结论

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放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

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组员们不但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我们深受震撼、深受熏陶,我们纷纷记下了内心的触动,但这却也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而且,实践证明,组员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

下载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 A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

    苏轼的生平事迹1

    《苏式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1、初出茅庐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优秀范文5篇)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最终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附件1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活动时间:课时数: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成员:活动内容: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 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 经 受“乌台诗 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

    陕西省安康市研究性学习---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组别:高二22班第6组 组长:张萌 成员:阚雨薇,张孝敏,何培,刘瑶,姜小红,秦俊峰,陈虎 指导老师:吴大坤 日期:2015年3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

    李白生平事迹

    李白生平事迹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