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文言小短文阅读
一、文征明习字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3.翻译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② 厮:相互。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 能 别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解释词语。
(1)一日,口为鼻曰()(2)尔何能,而位居吾上()..(3)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4)宜居汝上也()..(5)“若然,则眉有何能()(6)我若居眼鼻之下()..3.翻译: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②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③食盐。食已口爽④,反为其患。----(《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既:已经。③空:空口。④爽:败坏(口味)。1.解释词语。
(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
七、曾子杀彘(zhì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返回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答:
八、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少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羡慕 .. C.二则羡其得学: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悲伤或同情的样子。...2.翻译: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九、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
[注解]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加点词。
(1)前后类如此()
(2)是时 ..()
(3)往往以多相夸()(4)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翻译: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5.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十、六一居士传(节选)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解释加点词。
(1)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2)而屡易其号()..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⑥槁(gǎo):草木干枯。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句: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解释:(1)芒芒然归()
(2)谓其人曰()..(3)其子趋而往视之()(4)非徒无益()..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寓意?
十二、《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暮而果大亡其财()(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4)不筑()..2.翻译句子:(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智子疑邻》有何寓意?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十三、欧阳修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用 B、教以书字:写 .. C、使学为诗:作为 D、及其稍长: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十四、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十五、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十六、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乃拔箭堕地而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①书遂大进(终于)②平生于书(对于)③或答人简札(有时)(书信)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二、铁杵磨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4略 三 日攘一鸡
一、解释加点字:
1、(这)(做法)
2、已(停止)
翻译下面句子(4分)译文: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译文: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四)薛谭学讴
1.①未穷青之技(学尽)②秦青弗止(不)③响遏行云(遏止)
2.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4.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眉、眼、口、鼻》1.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2.对;你;你;应该;这样;的。3.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 4.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愚人食盐》1.(1)给(2)原因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七、答案:一.1. D(应为“只是”之意)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八、《邴原少孤》1.C.2.略3.言之有理即可
九、《东坡诗文》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2)这(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 9 中小学衔接材料
文言文阅读
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6.开阔的胸襟。
十、《六一居士传》
1、更改;多次
2、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3、聊以志吾之乐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十一、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回来;对。说;指禾苗;益处,好处。
【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十二、答案:1.(1)果然 丢失(2)以„„为聪明(3)下雨(4)修补 2.(1)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2)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3.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十三、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十四、1、(1)居住(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十五、1、(1)派往(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十六、1、结束,完 于是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第二篇:中小学文言文衔接之我见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之我见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夏灵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文言文篇目不多,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要求也较低,只要掌握基本内容,了解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能背诵课文就行了,考试内容也很少;但到了初中阶段,古诗文内容明显增多,初一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就有13篇,外加25首古诗(包括课外),期末考试分值也占近30分。随着教学内容、考查要求的变化,使学生难以应对。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又怎样衔接呢?这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思考的论题,此文,我主要从加强文言知识的衔......接、教法的衔接、学法的衔接和习惯的衔接四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关键词:文言知识的衔接 教法的衔接
学法的衔接
习惯的衔接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文言文学习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文言文篇目不多,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要求也较低,只要背背默默,外加个别几个文言实词的理解,考试题型也只有默写题。到了初中阶段,除了要求背默,还需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意的理解,对文言内容也要求有较深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思考,中考也占30多分。总之,教学内容、考查要求的变化,使学生难以招架。因此,搞好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过渡,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肩负的使命。下面,我就以讲授初中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和《陋室铭》为例来谈谈我在文言文衔接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文言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如古诗文中的一些名句,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对重要的文学常识也有一定的掌握,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与此同时还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所以,在初中文言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和学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必然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中小学知识的衔接的自然达成了。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谈文言知识方面的衔接。1 文学常识的衔接。
如:我在教学《陋室铭》这篇课文时,怎样导入呢?可能有很多种导入法,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法方面入手导入,但是,我想如果从文学常识方面入手,是不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欣喜一些自信呢,所以,我就尝试从此方面入手导入新课,首先提问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刘禹锡呢?学生马上回答他是唐代诗人。我就顺势补充一下他的资料,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关心百姓疾苦,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反对宦官和藩镇
割据势力。因得罪当朝权贵宠臣,所以政治革新失败,他自己也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然后,我在让学生回忆背过刘禹锡的哪些诗句,很多学生脱口背出了《浪淘沙》、《望洞庭》、《乌衣巷》等诗歌,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中小学衔接的目的。2 课文主要内容的衔接。
在课文内容方面,很容易找到联系点,因为小学的教材基本按照内容进行编排,有“爱心篇”、“诚信篇”、“感悟生活篇”、“民风民俗篇”、“缅怀革命先辈篇”等等,那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让学生回忆主旨相同的篇目是很有意义的。如:我在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是这样导入的,小学时,我们学过《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因为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没有了知音,以绝琴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可见他们的感情是何等深厚。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文中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呢?这篇文章到底会给我们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研读。这样,学生很快明白此文主要内容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联系。又如:讲到此文的主旨时,我是这样教学的,下面展示一段教学实录。师:《世说新语》共有三十六门,其中有一门叫《夙惠》,专门记录聪明孩子的故事,而《陈太丘语友期》这篇文章中的元方也聪明机智,此文却归入《方正》,“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那么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生:主要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师:在小学我们有没有学过以诚信、有礼为主题的文章或名言警句呢?生:《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我不能失信》„„生:名言有“言必信,行必果”。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师:初中阶段学过吗?生:《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师:是啊!“诚信”“礼貌”对于我们的修身做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通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无疑对课文的主旨加深了印象。3 文言词汇的衔接。
小学阶段虽然掌握的文言词汇不多,但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语文界权威吕叔湘先生曾经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存在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盘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教“期日中”中“期”什么意思,可以让学生回忆含“期”为“约定”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有不期而遇、如期而至等。又如:教“太丘舍去”中的“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回忆“舍”为“放弃”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通过类似的方法,学生积累了“去”“信”“引”“顾”等文言字词。因此,利用小学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了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较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4 写作知识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也会常常提到,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古文的写作技巧,我们也不妨将小学学过的写作方法联系起来,便于让学生更好
地掌握写作技巧。如:我在上《陋室铭》一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也考虑了写作手法的衔接,首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赞美陋室的目地是通过写陋室来表达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就是以物为喻,表达志向情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小学使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如《落花生》《桃花心木》,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能恰当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这样,就自然的联系了以前学过的知识,轻松掌握了此文的写法。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联系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交给学生“钥匙”。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1 朗读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那么,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老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in)”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的齐读或角色朗读。2 背诵方法的衔接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但文言文的背诵,我从小学阶段沿用的方法主要以减字背诵法为主,原因是学生很感兴趣,效率又高。一篇200字左右的文言文,一般10分钟之内就可以背下来。如:指导《陋室铭》一文的背诵,可以做成幻灯片,即:
1)山,有仙。水,有龙。斯,惟。苔痕,草色。谈笑,往来。可以。无,无。南阳,西蜀。孔子云:“ ?” 2)山。水,斯。苔痕。谈笑。可以。无。南阳。: ? 3)背 诵 全 文 3 分析人物方法的衔接
分析人物形象,除了从故事情节中分析,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形象,这是中小学惯用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如分析元方的形象,就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他与友人的对话,揣摩他的语气,从他面对友人的怒骂,能镇定自若、不亢不卑,理直气壮,将对方说得无地自容的表现中,可以分析出元方是一个聪颖、有智慧、善辩、勇敢的孩子。4 读通思路方法的衔接
分析文章的思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但是,对于一篇篇幅较长或难度较大的文章,很多学生对于写作思路仍然会比较模糊,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另辟蹊径,设法让学生读通思路,如在《陋室铭》一文中的教学中,为了证明“陋室不陋”,我出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证明题。设问:作者又是如何来证明“陋室不陋”呢?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品德高尚?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印证?请按照顺序来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下面,我展示一下学生的精彩回答。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品德高尚,这句是描写陋室周围的环境,给人以幽美的感觉,我觉得幽美的环境衬托了作者淡泊恬静的心境,可见作者是一个闲适淡泊的人。生:我来补充一下,这句的“绿”和“青”又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觉,我们知道 “苔藓”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荒凉冷落,而作者笔下流露的却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他是一个坦然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交往的是博学、高雅的人,所以从他交往的朋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高雅、博学、品德高尚的人。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弹朴素的琴,喜欢阅读佛经,对这里的生活十分享受,可见作者是一个闲适淡泊之人。生:因为作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陋室不陋”。这样,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激烈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只要老师肯动脑筋,将小学学的证明方法、分析思路的其他方法结合,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法上的衔接
开展学法讲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真学”、“我爱学”、“我会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小学在五六年级就应该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升入初中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交给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金钥匙。另外,中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认真落实好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掌握多说、多读、多思、多写四个法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边读边鉴赏,还要积累好词妙句、新颖的选材和独特的构思。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积累方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休息时间。为了让学生科学的学习,学生以上初中,我仿造《健康歌》的旋律,自编了一首《学习策略歌》,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学生连续唱两周。歌词如下:第一段“善思考、巧用脑,合理安排、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咱们来放声唱。巧妙记忆、多维思考,集中注意力,积错题、归纳总结这才是个宝。”第二段“善思考、巧用脑,手脑并用、状态良好,保证营养、咱们来放声唱。善于预习、重视课堂,请不要松懈。做笔记、善于运用我才学得好。”这样的方式,学生既有兴趣有懂得了一些学习策略。
(四)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克服不良倾向。
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文言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3)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
总之,学好文言文,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阶段不仅要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文言知识、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
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
杜刚
【奉贤】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商汤见伊尹
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
④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
⑤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③御:驾车。④贱人:普通百姓。⑤下:使„„下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非汝所知也()(2)譬之良医善药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
14.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从商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君。(3分)
【虹口】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
①②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
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____ .
⑵妻且号且诟号_____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_____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_____⑵_____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____(2分)
【黄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
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2)去任之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的人。(3分)
【卢湾】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
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
③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 ①经年:经过若干年。②将:率领。③甫:刚刚,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有土寇()(2)州官使试于一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岂欺我哉?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1)(2)(4分)
15.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闵行】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①②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
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
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④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好服紫()(2)君欲止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③
【浦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①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
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
②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
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
【普陀】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2)公取自食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其人已心怪之 .
14、“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的人。(3分)
【青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诗画皆以人重
①②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③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
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1.“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指北宋的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经典散文名篇_________。(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14.画线句属于_________论据,其作用是_________。(3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本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本文的论点。
【松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
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③④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
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徐汇】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
①②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
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环绕。②贾:通“价”,价钱。
1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项。(6分)
(1)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紧靠C.接连D.等到
(2)人莫之知().
A.知道B.了解C.知识D.通“智”,智慧
13.那人为了卖出自己的马,恳请伯乐做出的举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4.这个故事本意用来讽刺这一类人。(3分)
【杨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陈章侯性诞僻○
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
4,谩骂不绝。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
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 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何陋之有?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言之,貌若甚戚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C.距离D.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3分)
【闸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
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
哭子矣。
【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相见()(2)故走觅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1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傅显性情迂缓的一句是(2分)..
A.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
B.望之如偃蹇老儒。
C.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D.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1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