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04 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13-03-01】
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2012年12月25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工作,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特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方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发挥市民主体作用,引导市民增强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民主意识。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长效机制,实现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第二章 鼓励与促进
第七条 本条例鼓励与促进的文明行为包括:
(一)热爱国家,遵纪守法;
(二)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
(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
(四)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五)诚实守信、勤勉敬业、廉洁自律;
(六)友善宽容、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七)珍爱生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八)其他有益于自然、社会、家庭和谐发展的行为。
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文明行为奖励表彰制度,规范和整合各种奖励表彰活动。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 1 参加或者组织本单位人员参加各种文明行为评选与表彰活动。
第九条 鼓励企业对本单位职工文明行为进行奖励、表彰。
获得市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荣誉称号的企业,对本单位职工给予奖金奖励的,奖金可以从效益工资中开支,纳入生产成本。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文明建设,采取措施培育各类社会公益、慈善组织,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一条 探索建立文明行为记录档案,根据自愿的原则,对个人的文明行为予以记录。对个人的文明行为可以按照规定给予奖金、荣誉表彰、积分入户加分等奖励。第十二条 鼓励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器官的行为。
对无偿献血、捐赠骨髓、器官的个人,其本人和配偶、子女、父母可以在骨髓和器官移植、血液使用方面获得优先或者优惠待遇。
第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文明先进人物的困难帮扶制度,采取措施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实际困难。
第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区服务、维护社区秩序、创建社区文化。
第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和辖区单位文明共建、社区邻里互助、联谊等活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育文明交往的行为习惯。
第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建立各类社会志愿服务队伍,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推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
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困难时可以申请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第十七条 培养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的文明行为意识。在公共场所按照秩序排队、不大声喧哗。义工服务组织、其他社会志愿组织依照规定在公共场所开展文明秩序引导等志愿服务工作时,有关单位应当提供便利。
第十八条 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文明行为的宣传活动,促进城市文明建设。鼓励宣传道德模范、文明市民等文明先进人物事迹和文明先进单位的经验。
第十九条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应当以论坛、专题以及公益广告等形式,积极宣传报道城市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鼓励和促进文明行为的氛围。
公益广告刊登、播放的具体时段、版面、频率,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职责与实施
第二十条 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由文明促进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文明促进工作机构应当履行下 列职责:
(一)拟订城市文明建设规划及其相关规定;
(二)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开展城市文明建设具体工作;
(三)督促、检查城市文明建设工作执行情况;
(四)会同有关单位编写文明行为宣传教育材料;
(五)定期评估和通报全市实施本条例的工作情况;
(六)受理并按照规定办理有关建议、投诉;
(七)其他有关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第二十一条 建立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拟定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通报城市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联席会议由市文明促进工作机构定期召集。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文明行为促进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二条 探索建立城市文明建设决策咨询制度。开展城市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第二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市财政部门应当整合各类城市文明建设专项资金,规范管理、统筹使用。
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对城市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与物质支持。
第二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科学规划、建设、管理有关城市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本单位职业规范要求,并将文明行为培训纳入本单位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内容。
各窗口服务行业、单位应当根据本行业或者本单位的特点,制定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措施,加强本行业或者本单位文明行为引导工作。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应当将文明行为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员的文明习惯和文明风气。
各级普法机构应当将有关文明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工作范围。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机场、码头、车站、口岸、饭店、景区等公共场所,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播放音视频等方式,宣传、倡导文明出行、文明旅游。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个人应当劝阻其工作或营业场所内的不文明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协助取证。
第二十九条 从事物业服务、保安服务的企业对服务区域内的不文明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属于 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通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协助取证。
第三十条 在查处违法的不文明行为时,行政执法人员有权要求违法行为人提供姓名、地址及联络电话号码等信息,并出示有关身份证明文件证实其身份。
违法行为人拒不提供姓名、地址、联络电话或者拒绝出示身份证明文件证实其身份的,现场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按照规定通知公安部门进行现场查验。
第三十一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采用拍照、录像、笔录等方式现场记录违法的不文明行为,并作为处罚依据的事实。现场记录应当明确、具体、规范。
第三十二条 公安、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应当建立有关违法的不文明行为证据、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机制。
第三十三条 公安部门可以依法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派出机构协助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活动。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设立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庭或者专业审判庭。
第四章 监督与考核
第三十四条 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依法对城市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监督,组织、邀请人大代表以及有关方面的代表对城市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视察、检查,听取有关单位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第三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文明促进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并对目标任务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第三十六条 市文明促进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定期开展文明行为情况社会调查,做好民意征集和测评等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
第三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方式举报违法的不文明行为。举报内容明确、具体的,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答复举报人。
第三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有权提出城市文明建设的意见或者建议,有关意见或者建议被采纳的,可以给予表扬、奖励。
第三十九条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应当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舆论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妨碍。
第四十条 单位和个人有权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城市文明建设法定职责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控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最高罚款额度予以处罚:
(一)乱吐、乱扔香口胶渣、甘蔗渣、瓜果皮核、纸屑、烟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
(二)随地吐痰、便溺的;
(三)向城市绿地内抛撒杂物,践踏竖有禁止性标志的城市绿地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用地的;
(五)在建(构)筑物的外墙及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等户外设施和树木上张贴、涂写、刻画的;
(六)从建筑物、车辆上向外抛撒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的;
(七)在非指定场所放置、倾倒、焚烧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的;
(八)携带宠物者未及时清除其宠物在道路及其两侧和其他公共场所产生的粪便的;
(九)违法占用、损坏、拆除各类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的;
(十)在设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从重处罚的违法的不文明行为。
第四十二条 一年之内三次以上实施本条例第四十一条所列同一行为的,从第四次起按照该行为最高罚款额度的两倍处罚。
第四十三条 实施本条例第四十一条所列行为且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将处罚决定告知违法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社区。
第四十四条 违法行为人因违法的不文明行为受到罚款处罚的,可以申请参加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安排的社会服务。
参加前款规定的社会服务时间可以折抵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所处罚款金额的一半。参加社会服务应当由违法行为人本人完成,他人代替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恢复执行原罚款决定,并将弄虚作假行为作为个人信用信息告知征信机构。
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未履行劝阻义务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除按规定当场收缴的外,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
对违法行为处50元以下罚款的,由行政执法人员当场做出处罚决定并收缴罚款,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
第四十七条 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或者具体规定的,应当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的区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等管理区。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附件1:
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慈善组织.....................................4 第三章 慈善资产.....................................7 第四章 慈善募捐....................................10 第五章 慈善捐赠....................................13 第六章 慈善信托....................................16 第七章 信息公开和监督..............................17 第八章 法律责任....................................19 第九章 附则........................................2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为了规范慈善行为,保障慈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慈善事业和行业发展,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特区从事慈善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慈善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慈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为他人摆脱贫困、灾害和其他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项目和活动:
(一)对因贫困、疾病、残疾、年老、年幼、失业、灾害及其他不利条件而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提供济助;
(二)捐赠财产和劳务用于促进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文化、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地区发展等事业;
(三)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道主义关怀、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事业;
(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其他与上述事项宗旨相近的其他事项。第四条(基本原则)
从事慈善活动,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自愿;
(二)不以营利和其他回报为条件和目的;
(三)公开透明;
(四)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和合法权益;
(五)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和其他合法权益。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应当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扶持机制,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第六条(主管部门)
市、区民政部门是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慈善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监督、指导慈善组织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对社会团体实施检查;
(四)促进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发展;
(五)对慈善组织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促进慈善发展的职责。
第七条(表彰)
市、区政府(含新区管委会)可以设立慈善奖项,对为本市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慈善项目和其他组织予以表
彰。
第二章 慈善组织
第八条(慈善组织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性社会组织,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依照本条例规定设立的慈善组织归类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第九条(慈善组织的设立)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发起设立慈善组织,应符合本条例对慈善组织的界定,依法取得慈善组织法人资格。
社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慈善组织以及资金规模较小的慈善组织在区级社会组织登记部门备案管理。
第十条(慈善组织的场所)
在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慈善组织的服务场所不受登记地址限制,可在登记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之后设立多个服务场所。
经慈善事业工作主管部门出具场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作为多家慈善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服务场所。
第十一条(法定代表人)
慈善组织法定代表人可以由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兼任,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慈善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
第十二条(慈善组织的章程)
慈善组织必须依法制定章程,章程由慈善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制定,明确组织宗旨和活动范围,规定权力机构、常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的职责、权力边界、议事规则和信息公开的方法,以及组织运营管理的重要事项,并报送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第十三条(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
慈善组织应当依照组织性质,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产生权力机构、常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慈善组织的重大事项由相关机构依据章程规定的议事规则决定,并专档妥善保管相关会议记录。
第十四条(监事机制)
慈善组织监事应当由无利益关联的独立人士担任,监事列席重大事项决策会议,监督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并应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对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作用进行评估,检查慈善组织财务和会计资料。监事不得从所在慈善组织获取报酬,政府或行业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支付工作补贴的方式支持监事履行职责。
第十五条(慈善行业组织的设立)
特区内的慈善组织应当设立慈善行业组织,各区(含新区管委会)
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同级的慈善行业组织。慈善行业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是慈善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开展下列活动:
(一)保障会员依法开展慈善活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二)总结、交流慈善工作经验,表彰先进;
(三)制定慈善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
(四)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慈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五)协助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受理慈善组织的募捐资格申请和募捐活动备案,对募捐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开展慈善组织评估和等级评定;
(七)受理对慈善组织的投诉或者举报,调解慈善组织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受理慈善组织的申诉;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慈善行业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九)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其他事项;
慈善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不得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相抵触。
第十六条(鼓励发展新型慈善组织)
政府鼓励慈善基金会分类发展成为资助型基金会、运作型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以及其他类型的慈善基金会。
政府鼓励发展慈善事业的支持性组织,为慈善组织、捐赠人、受助人等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慈善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政府鼓励发展用经营方式来实现慈善宗旨的创新型组织。第十七条(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依照本条例设立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税务部门应当为慈善组织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开设专用通道和网络申报窗口,统一受理资格申请材料。
第十八条(慈善组织的终止)
慈善组织终止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或撤销备案。慈善组织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应捐赠给与该组织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用于发展同类型慈善事业,如未确定受赠慈善组织,可以由慈善行业组织代管或指定宗旨相近的慈善组织接收剩余财产,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慈善资产
第十九条(慈善资产的概念)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资产,是指慈善组织的受捐的款物、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二十条(慈善组织的收入)
慈善组织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包括:
(一)社会捐赠;
(二)存款利息;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收入;
(四)资产保值增值的收入;
(五)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慈善组织财产的性质)
慈善组织的财产、收入及其增值属于慈善组织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和损毁。
以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的出资人,在组织终止清算时可以申请对出资财产享有资产权益。
第二十二条(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
慈善组织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经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同意,可以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投资实体、债券、股票、基金、期货和慈善信托等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面向公众募捐的慈善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应提前十五个工作日在官方网站和其他公众平台公示保值增值方案。
捐赠收入和保值增值收入应分立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并接受审计监督。
第二十三条(慈善组织的经费支出)
慈善组织的经费支出分为运营管理支出和业务支出。
运营管理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由慈善组织章程规定支出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员工平均薪酬和行政办公支出明细。
业务支出包括资助支出和项目筹款、实施成本,由慈善组织理事会根据募捐方案、捐赠协议约定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四条(慈善托管机制)
慈善组织通过公募方式获取的慈善资产必须进行托管。慈善组织通过非公募方式获取的慈善资产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托管。
资产实行托管的,应当与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由托管银行提供登记、记录、统计、监督、评价、保值增值和募捐活动现金收纳等服务。
第二十五条(托管协议)
托管协议范本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拟定。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安全保管慈善资金;
(二)对所托管的不同慈善资金分别设臵账户;
(三)保存资金托管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四)按照募捐方案和托管协议的内容,根据慈善组织的指令,及时办理资金划拨事宜;
(五)办理与资金托管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披露事项;
(六)对慈善项目的募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出具说明;
(七)按照法律法规和托管协议约定监督慈善项目管理人的具体运作;
(八)为慈善资产提供理财和投资等保值增值服务;
(九)对募捐活动的现金收入做好清点、入账等服务;
(十)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规定和托管协议依法约定的其他职责; 慈善资金托管银行发现项目管理人的资金划拨指令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或者违反募捐方案和捐赠协议的,应要求项目管理人提供合法凭据,并报告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后再执行。
第二十六条(慈善托管的衔接机制)
慈善组织的托管资产,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可用于申报免税收入及其他减免税费事项。
第二十七条(限制关联交易)
慈善组织在确定慈善项目和受益对象时,不得将与本组织及其管理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作为特定受助人。
第四章 慈善募捐
第二十八条(慈善募捐的概念)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其慈善宗旨面向特定 的组织和个人,或社会公众募集财产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募捐主体)
具有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可以依法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无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依照本条例办理募捐备案手续之后,可以开展慈善募捐活动。
国家机关不得开展慈善募捐,不得通过行政指令、行政强制等手段组织和实施慈善募捐活动,不得向任何企业和个人进行摊派。
第三十条(募捐备案)
无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募捐活动开始十个工作日前向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提交募捐方案、法人资格证书、资产托管协议。
备案资料齐全的,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即时予以备案并颁发募捐标志。募捐方案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的五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督促募捐组织修改完善。
第三十一条(募捐方案)
办理募捐备案时提交的募捐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募捐目的、时间、期限和地域;
(二)募捐财产数额目标;
(三)募捐方式;
(四)募捐财产的使用期限和使用计划;
(五)剩余募捐财产的处理办法;
(六)工作成本预算和列支项目、标准。第三十二条(募捐的方式)
慈善组织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开展募捐活动:
(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募捐;
(二)在公共场所摆放募捐箱;
(三)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慈善组织的有效证件在街道、社区募捐;
(四)寄发募捐函件或者募捐信息;
(五)义演、义赛、义卖、义拍及慈善晚会;
(六)社会募捐、协议募捐、联合劝募、冠名基金;
(七)其他公开募捐活动。第三十三条(募捐现场)
慈善组织在募捐时应在募捐现场或载体的显著位臵,公布组织名称、募捐标志、监督电话、查询方法和向慈善事业主管部门备案的托管账号等相关信息资料。
第三十四条(募捐规则)
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应该遵守下列规则:
(一)不得妨碍公共秩序;
(二)不得在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及站台募捐;
(三)不得强行募捐、索取捐赠;
(四)不得运用侮辱性语言及举止;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五章 慈善捐赠
第三十五条(慈善捐赠的界定)
本条例所称的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捐赠人)自愿、无偿向慈善组织或其他受赠人赠予货币、实物、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劳务等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捐赠协议)
捐赠人可以与受捐组织签订书面捐赠协议,也可以形成口头捐赠协议。捐赠人要求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受捐组织应当与其签订书面捐赠协议。捐赠人与受捐组织形成口头捐赠协议的,受捐组织应做好备案,必要时可以补签书面协议。
捐赠人有权约定其捐赠财产的使用方向、实施项目和受益人,但不得指定其近亲属或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或单位为受益人。
捐赠人与慈善组织对捐赠财产的计划用途、实施项目和受益人有特别约定的,慈善组织应当按照约定执行;需要改变约定事项的,应当征得捐赠人的书面同意。
捐赠人对个人信息和其他相关事项要求保密的,受捐组织应当保密。
第三十七条(捐赠的成立)
捐赠的成立以捐赠人的承诺或者捐赠协议成立的时间为准。捐赠一经成立,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承诺或捐赠协议,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方式交付捐赠财产,捐赠人拒不交付的,受捐组织可以依照法律程序主张权利,由于不可抗力、非主观意愿等因素造成不能履行捐赠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慈善捐赠的财产应当是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八条(捐赠人权利)
捐赠人有权查阅捐赠使用情况和受益人信息,对违反捐赠人捐赠意愿或捐赠协议,将捐款挪作他用的行为,捐赠人有权要求受捐组织及时改正。
受捐组织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撤销捐赠并追讨捐款。捐赠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捐赠人撤销捐赠的,不影响善意受益人已经取得的捐赠利益。
无法找到捐赠人或捐赠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决定交由与其宗旨相同或者相似的慈善组织管理。
第三十九条(质量保证和价值评估)
捐赠财产或物资有瑕疵的,捐赠人应当如实告知。捐赠人故意不告知,造成慈善组织、受益人或者其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
责任。
捐赠财产或物资的价值需要评估的,由受赠人和慈善组织协商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评估。
捐赠人捐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第四十条(捐赠票据管理)
依照本条例设立的慈善组织可以向财政部门申领捐赠专用票据。慈善组织在接受捐赠时,应当向捐赠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专用票据。捐赠人不需要捐赠票据或者匿名捐赠的,慈善组织也应当开具捐赠票据,由慈善组织留存备查。
第四十一条(捐赠减免税)
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资产用于慈善事业,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或知识产权应免征物权转移过程的相关税费,并凭有效捐赠专用票据依法减免所得税,捐赠数额超出当年税前扣除比例的,可以结转到下一予以扣除,但结转期限不超过四个纳税。
第四十二条(对捐赠人的要求)
慈善组织或捐赠人不得向受捐人提出除慈善财产使用外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对受捐人的要求)
慈善目的已经实现、或者不能实现的,捐赠协议有约定的按协议执行,捐赠协议未约定的,受捐组织或其他受赠人应当将慈善财产用
于与原捐赠目的最相近似的其他慈善目的。
第六章 慈善信托
第四十四条(法律依据)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信托法》设立慈善信托,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其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管理和处分,用于本条例规定的慈善项目和活动。
第四十五条(慈善信托的设立)
慈善信托的设立和受托人的确定,应当签订书面信托文件,并由受托人将信托文件交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第四十六条(受托人的条件)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为法人,包括有信托资质的银行、信托公司和公益慈善类基金会。
受托人的任职条件由慈善事业主管部门确定并及时公布。第四十七条(受益人的条件)
慈善信托受益人应当为慈善组织或本条例规定的慈善活动的受益人。
第四十八条(慈善信托的收税优惠)慈善信托与捐赠财产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
信托财产所生的孳息,包括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或投资所得,用于慈善事业的,免征所得税。
第四十九条(信托成本)
信托财产管理和信托事务处理的费用可以从信托财产中支出。除信托财产管理和信托事务处理的费用外,受托人不获取报酬;如果委托经营性的信托机构进行管理,是否支付受托人报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在信托文件中进行约定。
第五十条(信托财产的公开)
受托人应当至少每年一次作出信托事务处理情况、费用支出和报酬及财产状况报告,经信托监察人认可后,报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并由受托人予以公告。
第五十一条(慈善信托变更)
慈善信托的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无能力履行其职责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变更受托人。
慈善信托成立后,发生设立信托时不能预见的情形,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根据信托目的,变更信托文件中的有关条款。
第七章 信息公开和监督
第五十二条(慈善工作主管部门的信息公开)
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公共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下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一)登记或备案的慈善组织名单;
(二)获得募捐标志的慈善组织与募捐活动名称;
(三)慈善组织审核结果;
(四)慈善组织评估结果;
(五)登记的慈善信托名单;
(六)慈善组织行政处罚信息;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公开的信息。第五十三条(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慈善组织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公共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下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一)慈善组织章程;
(二)法定代表人、理事会、监事会和办事机构的基本情况;
(三)财产状况包括接受捐赠和其他各项收入的明细表,及其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四)实施慈善项目和开展其他重大慈善活动的情况和效果;
(五)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六)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开支情况;
(七)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决定重大事项的会议记录;
(八)募捐方案与结果;
(九)资产保值增值方案;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公开的信息。第五十四条(第三方审计)
税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每年随机抽取10%的慈善组织,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慈善组织的项目运作、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情况等进行独立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委托慈善组织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五条(社会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就慈善组织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或举报。相关职能部门在接到投诉、举报或新闻媒体提供的线索后,应当核实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不符合规定开展募捐的责任)
慈善组织未取得募捐资格和募捐备案,不按募捐方案开展募捐和使用资金,无募捐资格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募捐活动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予以制止,责令限期返还募捐的财产,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法募捐财产价值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没有募捐到财产或者募捐财产的价值不足一万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募捐的财产不能返还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予以没收。
第五十七条(未开据专用票据的责任)
慈善组织未按规定向捐赠人开具捐赠专用票据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责任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捐赠财产价值百分
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法定义务的责任)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慈善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登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捐赠人同意,擅自改变财产用途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信息公布义务或者公布虚假信息的;
(三)以慈善名义进行与慈善宗旨无关的活动的;
(四)泄露捐赠人、受益人信息或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与捐赠人有约定的项目实施后,未向捐赠人反馈结果的;
(六)对捐赠人的查询未如实答复的;
(七)在登记、评估、办理减免税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贿等不正当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五十九条(违反财务制度的责任)
慈善组织有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行为的或者将慈善财产用于非慈善宗旨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将其列入无税收优惠的慈善组织名单,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规使用资金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登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私分、侵占、挪用、损毁财产的责任)
私分、侵占、挪用、损毁慈善财产的,由慈善事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追缴慈善财产,并对相关责任人处违规资金百分之三十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发起人和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依法撤销的慈善组织,其发起人五年内不得在本市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五年内不得在本市慈善组织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慈善组织构成犯罪的,其发起人终身不得在本市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终身不得在本市慈善组织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生效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深圳经济特区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规定(模版)
深圳经济特区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规定
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8号
《深圳经济特区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规定》经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1年3月22日通过并公布,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1年3月22日
深圳经济特区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规定
(2001年3月22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维护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的正常经济秩序,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无照经营行为,是指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在固定的场所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无照经营行为包括下列行为:
(一)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登记主管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后,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
(三)办理注销登记后,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超出登记主管机关依法核准的经营期限从事经营活动的;
(五)以出租、出借、转让等非法方式取得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主管部门。
市、区人民政府综合执法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职权。
税务、公安、城管、国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
第四条
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应当坚持取缔与疏导、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调查、询问无照经营的有关单位及个人;
(二)查阅、复制与无照经营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等资料;
(三)封存、扣留与无照经营有关的资料、设备、工具、原辅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
(四)查封无照经营场所;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六条
依据前条第(四)项规定查封无照经营场所的,必须具备下列情形之一:
(一)无照经营场所是违法建筑的;
(二)从事危害人身健康、危害公共安全生产经营的;
(三)无照经营且造成一定后果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在查处无照经营活动中,需要实施或者解除封存、扣留、查封等强制措施的,应当根据职责权限,书面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分局负责人批准。
第八条
采取封存、扣留、查封措施,最长不得超过十日;有特殊情况的,经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当事人接受处罚后,应当及时解除封存、扣留、查封措施。
第九条
采取封存、扣留措施时,执法人员应当场出具封存或者扣留财物通知书和开具财物清单,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并交当事人一份;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由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签名见证,无见证人或者见证人拒绝签名的,可以由两个以上执法人员注明情况。
第十条
封存、扣留的财物应当是与无照经营行为有直接关系的财物。经查明确实与无照经营行为关系的,应当立即解除封存、扣留措施,并向当事人送达解除封存、扣留措施通知书。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封存、扣留、查封强制措施时,应当加封封条。
被封存、扣留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动用、调换或者损毁。
被封存、扣留的易腐烂、变质及其它难于保存或者不宜保存的物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留取证据后可以先行依法拍卖、变卖或采取其他措施妥善处理。
第十二条
对无照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罚:
(一)罚款。对以公司名义从事无照经营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无照经营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以个人独资企业或者以个体名义从事无照经营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其他无照经营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没收违法所得;
(三)对拒不接受停止经营活动决定的,还可以没收与无照经营有关的资料、设备、工具、原辅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
以上处罚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第十三条
以出租、出借、转让等方式为无照经营者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该企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以出租、出借、转让等方式为无照经营者提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该个体工商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四条
为无照经营者提供有关证明、合同、票据、银行账户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为无照经营者提供设备、工具、原辅材料、经营场所等经营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当事人动用、调换或者转移被依法封存的财物,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缴回,并处以被动用、调换或者转移财物价值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逾期未能缴回的,处以被动用、调换或者转移财物价值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对擅自拆除封条,围攻、殴打执法人员,抗拒、妨碍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八条
对已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拒不执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封存、扣留的财物依法拍卖抵缴罚款,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本辖区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发现有从事无照经营行为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由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辖区工商管理负责人通报批评,直至给予主管领导和责任人行政处分。
对贪赃枉法、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_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_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八十三号
《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8年9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0月6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特区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条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守法自律、平等协商、诚实信用、共生双赢、公平正义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政府)应当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职责,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涉及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公正裁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职责,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其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第五条 市、区政府应当将劳动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加大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等定期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章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第六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制定规章制度;
(二)录用和管理劳动者;
(三)参加集体协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人格尊严;
(二)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三)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
(四)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五)参加社会保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二)取得劳动报酬;
(三)休息和休假;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六)参加和组织工会;
(七)参与集体协商;
(八)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 劳动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勤勉工作,完成劳动任务;
(二)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四)遵守职业道德;
(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内容完整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劳动合同内容变更的,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变更后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合法形式,完善民主管理,保障劳动者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劳动者依法组建和参加工会,支持工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并向劳动者提供书面文本。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不一致的,优先适用劳动合同的约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劳动者对话制度。由用人单位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代表当面听取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和其他合理诉求。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成立由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调解小组。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
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
鼓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遇到困难时予以扶助和抚慰。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该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三十,且对同一违纪行为不得重复处分。
实施处分后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应当支付劳动者为订立和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的,劳动者可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第十八条 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协商续订劳动合同;经协商未能就续订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可以终止劳动关系。但依法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外。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累计超过六个月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第二十条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未按照前款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自用人单位违反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尚未支付的经济补偿,并继续履行协议;劳动者未在三十日内要求一次性支付的,可以
通知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第二十一条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依法办理设立登记或者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将登记资料抄送劳动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规定保障劳动者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并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休息时间。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依法延长工作时间,但应当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第二十三条 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六个月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因劳动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外,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依据前款规定连续计算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应当扣除已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通知其配合办理退休手续,劳动者应当予以配合。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享受按月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其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劳动关系中的集体协商
第二十六条 全面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采用集体协商的方式订立和变更集体合同,调整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劳动争议。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就下列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一)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工资调整机制等集体合同相关事项;
(二)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
(三)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四)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市、区劳动行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应当根据需要对集体协商进行指导和协调。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集体协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所需的信息资料。参加集体协商的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应当保守在协商过程中知悉的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前款所称的必要条件是指安排集体协商的场所、不占用参加集体协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保障参加集体协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不受影响等;前款所称的信息资料包括工资总额、经营费用、财务状况、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计划、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职业培训基金使用情况等。
参加集体协商的工会或者职工代表未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保守商业秘密的,参照违反保密协议处理。第二十八条 集体协商一方可以就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提出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回应,不得拒绝集体协商。第二十九条 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以外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但法律、法规禁止委托的情形除外。
受委托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三十条 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不能协商解决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书面提请劳动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第三十一条 集体协商一致的事项,应当形成集体合同草案,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签订集体合同同时个人又签订合同,发生争议时,优先适用有利于劳动者的条款。
第三十二条 区域和行业工会组织可以代表劳动者与本区域、行业内用人单位的代表或者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就工资调整事项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进行集体协商,每年至少协商一次。协商结果和理由应当向劳动者公布。
第四章 劳动关系协调服务与监管
第三十四条 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立市、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由市、区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会、总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用人单位组织的代表组成。
在市、区劳动行政部门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第三十五条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处理下列事项:
(一)研究劳动关系现状、发展趋势及突出问题;
(二)就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中涉及劳动关系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重大劳动争议中的重要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或者建议;
(四)研究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发布集体合同示范文本;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应当定期发布工作报告,每年至少发布一次。
第三十六条 市、区劳动行政部门在市、区政府领导下提供下列劳动关系方面的公共服务:
(一)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三)制定和推广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履行劳动合同;
(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
第三十七条 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市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特区最低工资标准。
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行业发展状况,提出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并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公布。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公布的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作为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确定工资调整的参考数据。
第三十八条 市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险信息留存制度,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三十九条 建立劳动关系信用征信制度。
对模范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积极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由市、区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恶意欠薪、欠薪逃匿、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等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罚。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行政处罚的信息通知相关机构录入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可以查询。
有本条第三款规定违法情形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五年内不得受理其在经营方面的评优评先申请,不得授予其相关荣誉称号;不允许其承接政府投资项目,不允许其参加政府采购;不得给予其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正在享受的优惠政策,应当予以终止;不允许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五年内在特区注册新的企业。
第四十条 建立建筑行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从预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银行专户,作为工资支付保证金。保证金由建设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监督。
工资支付保证金专门用于支付施工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建设工程完工后,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未发现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建设单位可以办理销户。
有欠薪行为的施工单位,经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五年内不得入选政府建设工程承包商名录,已经入选的,应当予以除名。
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 探索建立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制度。鼓励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通过银行发放劳动者工资。劳动行政部门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二条 建立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将下列信息及时向劳动行政部门申报:
(一)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二)劳动者名册;
(三)订立、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情况;
(四)工资发放基本情况;
(五)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基本情况;
(六)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情况;
(七)劳动用工的其他信息。
信息申报应当简化程序,方便用人单位。
劳动用工信息应当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互通共享。
具体办法由市劳动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市、区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相关部门应当配合。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分类监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当事人。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受理、调查核实、依法处理。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将处理结果答复举报人。
第四十四条 劳动行政部门在查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可以暂扣相关证据材料。
第四十五条 市、区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市、区政府在开展检查时,应当听取工会、用人单位和职工代表的意见。
第四十六条 行业协会应当指导和督促会员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指引或者示范文本,对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应当根据章程采取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
第五章 劳动争议处理与救助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应当充分协商,努力达成和解。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裁判。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加快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不收取费用。
第四十八条 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群体性劳动争议联动处理机制和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
第四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机制。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的受理、转移、委托、信息反馈、调解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调解文书和工作流程。
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合调解、劳动争议调解转移和委托等制度,实现多种劳动争议调解形式的衔接。第五十条 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市、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可以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确认的,制作仲裁调解书。一方不履行仲裁调解书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在仲裁期间申请先予执行的,仲裁机构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采取司法强制措施。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用人单位被宣告破产后,除已支付的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外,破产财产应当优先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和月工资在本市上在岗职工人均月工资以下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破产宣告前三个月内的劳动报酬。对剩余破产财产中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依法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第五十二条 因劳动争议发生集体停工、怠工的,工会应当代表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谈判,反映劳动者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劳动者的合理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予以解决。
前款情形发生时尚未建立工会的,上级工会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代表劳动者或者指派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
第五十三条 供水、供电、供气、公共运输等用人单位因劳动争议出现集体停工、怠工、闭厂等情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下列后果之一的,市、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命令,要求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停止该项行为,恢复正常秩序:
(一)危害公共安全;
(二)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市民生活秩序;
(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后果。
命令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冷静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此期限内不得采取激化矛盾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在此期限内继续组织谈判、调解,促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达成和解。第五十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工会应当代表或者帮助劳动者参与调解,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支持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五十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前六个月平均月工资在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两倍以下的劳动者,因追讨劳动报酬和工伤医疗费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五十六条 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由民政部门参照救助管理规定给予救助。第五十七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劳动争议案件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律师代理劳动争议案件不得超过标准收费。律师不得采用风险代理的方式代理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
公民代理法律援助范围内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取得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的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案件,劳动者胜诉的,劳动者支付的律师代理费用可以由用人单位承担,但最高不超过五千元;超过五千元的部分,由劳动者承担。
第五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重大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支持劳动者依法提起诉讼。
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应当为有困难的劳动者提供法律帮助,必要时支持和帮助劳动者依法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责令停产停业:
(一)拖欠劳动报酬的人数达到用人单位全部劳动者百分之三十的;
(二)拖欠劳动报酬的数额超过被拖欠用人单位全部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总额的;
(三)拖欠劳动报酬的时间连续三个月以上的。
第六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中文文本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人一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六十二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三十日内改正,并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退还超过规定处分金额的部分;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件一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六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以每人二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第六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不提供集体协商必要的条件和所需的信息资料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拒绝集体协商的。
第六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未向劳动行政部门申报劳动关系用工信息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二千元罚款。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不执行政府命令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收取费用的,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退还向劳动者多收的费用。
第六十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组织改选或者予以罢免。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条 市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要求市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具体规定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制定。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也属于杂述夹议的典型体裁。也就是说,不必要在文章中大篇幅的抄引原回著,关键在于定调、议论、引述,以及旁征博引用于强化和突出自己的中心思想。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心得体会
2019年3月29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进一步落实《条例》、宣传贯彻北辰区《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会精神和区文明办有关要求,佳荣里街广泛发动街域内全体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及居民群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确保《条例》深入人心,人人践行,现将有关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文明氛围
“五一”小长假期间,一场“文明条例我先行,争做佳荣文明人”的宣传活动在佳荣里街龙武道、景田公寓、燕宇艺术家园、佳安里等社区悄然展开,街道办副主任张国兴、武装部长付永成、以及全体执法队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共发放《条例》宣传单页80余张、折页100余张,印发宣传海报10余张,发放《条例》单行本50余本。
二、创新培训形式
引导文明行为
5月10日,佳荣里街执法队来到佳荣里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区志愿者以及辖区居民共同学习《条例》,并观看由执法队员根据《条例》相关内容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执法队员创新培训形式用情景剧再现生活中多处不文明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志愿者明确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形式并及时固定有关证据移交执法部门处理,同时也增强了辖区居民的文明意识。
三、打响“楼道革命”
保障条例落实
按照《条例》第65条、69条第一款之规定,街道全体干部率先垂范,共分为8个大组16个小组,由处级领导带队,科级干部任组长,一般干部为成员,深入燕宇艺术家园社区53栋楼208个楼门,对楼道内杂物、废旧家具、墙体小广告、非机动车等展开地毯式清理。大家手拿笤帚、抹布、小铲等工具,从顶楼到一楼,自上而下清理各种“旧疾”,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经过大家一上午的努力,共清理各种垃圾堆物12车,小广告1000余处,废旧自行车200余辆。
四、存在问题
一是证据固定不及时。
《条例》中规定的很多不文明行为,由于无法及时固定证据,事后当事人不肯承认,又无旁证予以证明,导致行政处罚无从实施,起不到震慑作用。例如;《条例》第63条规定的随地吐痰、随处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无法及时固定当事人不文明行为的证据。二是缺乏进一步解释说明。例如;《条例》第70条规定的违反规定饲养家禽、家畜、鸽子,并没有明确说明“规定”具体所指。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条例》适用解释,以便执法部门有针对性执行《条例》。五、下一步打算
推进“以行政处罚为主的强化执行模式”。法贵在行。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下一步,我街将推动以“行政处罚为主的强化执行模式”,充分调动网格员、社区志愿者,加大对街域内主干道路、社区的巡查,及时上报不文明行为,执法部门严格执行《条例》中有关处罚的规定,从而加大对《条例》的执行力度。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心得体会
为了营造学习宣传贯彻《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浓厚氛围,切实引导与规范职工群众行为,不断提升职工群众文明素质,根据局党委统一部署,福利中心组织开展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传月活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让文明深入人心。
一、全面开展《条例》学习
xx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掀起了学习宣传《条例》的热潮。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观看《公益广告宣传短片》,要求干部职工在了解条文的基础上,熟知《条例》内容,遵守《条例》,践行《条例》;另一方面通过领导带头自学《条例》,鼓励广大职工争做贯彻执行《条例》的表率,做到人人学习、人人宣传。
二、丰富活动开展形式
充分发挥xx“道德讲堂”活动阵地作用,特邀慈济环保教育基地的志工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开展环保专题知识分享,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现场教授“十指口诀”,切实提升xx干部职工生态文明的意识。创新开展“快闪活动”,以“献礼祖国70周年”为主题,xx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带领中心休养员共同拍摄“快闪”视频,让休养员用实际行动为共筑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三、大力做好《条例》宣传
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借力xx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联动发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条例》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网上互动氛围。同时做好阵地宣传,xx积极利用部门电子显示屏、廊道,因地制宜播放《条例》公益广告,让职工和休养员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条例》。
下一步,xx将继续通过多平台、多举措、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持续开展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明宣传教育,真正实现文明到心,文明在行,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心得体会
《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临沂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它的颁发可谓是历史性的突破和进步。这标志着我们临沂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内在素质的培育,标志着我们往高水平、大城市的目标又迈了一步,真的倍感欣慰。
条例内容涉及到了随地吐痰、遛狗不拴绳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一定是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的,我觉的咱们市委、市政府时时在为人民群众着想,因为条例的颁发最后受益的还是咱们广大市民。
这些内容当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车行道内实施兜售、发送物品或者乞讨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平时会看到有很多公民站在道路中央,分发小广告,不仅影响了市容,扰乱了公共交通,而且对他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尤其还有一些”按班值守“的乞讨者,其实在这个地方施善无疑纵容了这种行为,我个人倒不大建议车主在道路中间施善,但看到他们生活艰难,不免也心生恻隐之心,这其实给车主们出了道难题。《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施行,我想会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条例中关于在公共场合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规定,也是特别有必要的。
《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颁发代表着进步,希望咱们广大市民能严格遵守条例规定,从我做起,相互监督;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咱们共同为了临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临沂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