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新闻采写的实战技巧
法制新闻采写的实战技巧(完全版)
一、动笔以前做些什么?
1.现在编辑部收到的四不像的文章和让人没法改的文章多,记叙、议论、抒情
一大堆,消息没有导语,通讯没有情节。(以维权促维稳 ——施世庆泾县维权记)(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金寨:双河司法所积极帮扶
助社区矫正人员再就业)(我镇社区矫正机构执行首例“禁止令”)(广德公安局:虚假资料骗贷款,银行系统请当心)。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2.如果确定动笔前写消息,要符合消息的所有特征,迅速而简洁地叙述最近发
生的事情,时间性强。要写好消息,注意3点:A所掌握的素材是新近发生的;B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材料放在最前面;(老人试用医疗器械晕厥
调解员巧用法理平纠纷)C寓己见于叙述之中,禁绝议论,文字洗练,篇幅短小,600~800字即可。这3点做到了,就可以说就像一条消息了。(巧用公证为残疾人解忧)
确定写通讯也要做到3点:A所掌握的素材能挖掘出某种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捍卫安宁甚于生命》)B手中有构成具体画面的的材料,(省律协妇女维权个人《我为四起惊世大案做鉴证》,特别是工作通讯,(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工作味太浓,没有生动细节;C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借鉴文学表现手法。通讯的基本特征是准确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时间性不强,但所描述的人物,事物必须能反映当今时代特征。
二、怎样写好稿件? 讲标题
*标题制作,成为编辑的最主要的工作,好的标题不仅令编辑眼前一亮,更是引起读者兴趣的“药引子”;标题存在的通常问题,太长、苍白、不够准确、工作味太浓。(巢湖监狱开展执法执纪暨“约束自我、守住底线、清正廉洁”主题教育承诺签名活动)33个字,“马鞍山交警一大队„„”31个字,“凤阳县在新《刑诉法》实施后为首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28个字,“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交通事故纠纷——和县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日益明显”,“宿松县复兴派出所:加强农村警务建设 增强综合实战能力”(工作味太浓、老套)。“社区服刑也能收监 ——记我市新年首例社区矫正人员被收监执行”(消息通讯混淆)。
*标题要抓人、要形象生动、要高度凝练、要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狱警送刑释罪犯回家》、《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申请法援也可货比三家》。《蜀山监狱一刑释人员出狱后自办企业回馈社会》(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在芜湖成立),《狱中苦学技术 刑释回馈社会》。《酒后捅死好心村友 潜逃11年回乡自首》《亡命天涯十一年》。当然也不能哗众取宠,以偏概全。讲开头
*来稿的开头普遍不抓人,还是工作味太浓,大话套话多,让人没有兴趣读下去,总喜欢为了什么,为了什么„„开头。(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好的开头就像穿着一件时装,引人注目。
*把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导语里面,找准“主要矛盾”。《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和谐号两小时飞到武汉》(合肥至武汉动车开通)。消息导语的散文化。讲内容
*有华丽的外表,还要有实质性的内瓤,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消息体裁内容要详实,但也要删繁就简,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讯体裁,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孙厅长的的3次落泪,抗击非典。《5000罪犯大转移》、《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一位妇女带着坐船老母鸡感谢赵玉中,残疾人做布鞋送他,出租车司机送她女儿高考)。具体实例:《合肥公证员将走进社区化解纠纷》
三、采写中的素质磨练
1.要学会发现,从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找到 新闻眼、找到新闻点”。(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视角独特,吹尽黄沙始见金,发现他在所在行业和领域里的重大意义。监狱局服刑人员减刑听证会,服刑人员选举;我省律师组团服务中博会;2005年11月,参加全省新闻媒体现场短新闻大赛,《绿色大圩诠释都市农业新感念》获第二名。法援中心需要援助;芜湖大清监狱。《合肥勇士血洒四川雅安》推出了一个英雄,登上了2009年安徽省见义勇为个人。
2.要带着激情去写作才有好作品。工作要有激情才能做好,文章要有激情才能
写好,李白斗酒诗百篇,不能无病呻吟,不能坐家空想,不要堆砌辞藻。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5000罪犯大转移》采访司法厅厅长孙建新、武警总队长夏鹤,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亲历毒贩大押解》,《绿色家园保卫战》。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感动之下写出《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
四、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写会议新闻应该注意什么。不要就会议报道写会议报道,要从中找出亮点,会议内容简要表述,甚至一笔带过。选取角度,不怕以偏概全。商报外商在皖难觅会英语律师。英国一家金融集团到安徽找律师,结果找不到能直接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律师。安徽省第四届律师论坛上,安徽省司法厅厅长孙建新告诫安徽律师,我省律师行业虽发展迅速,但已面临“狼来了”的局面。“领导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2、写工作简讯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把举措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部罗列出来,可以
简单例举,或者说:这些措施包括„„好的经验介绍,要有个新近的由头。(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黟县红星乡,年度律师考核)
3、发图片新闻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拍领导讲话,不要拍会议场景,要有生动画
面。文字不要太多,要以图说明。(图片旌德)
4、活动稿件注意什么。不要把领导名字罗列出来。活动简单的可写个简讯,活
动生动感人的,可写成特写。或拍成照片更有冲击力。《大墙涌动母爱潮》。
5、一定要注意时效(杜集区司法局坚持“法律六进”
促社会和谐);要注意送审保密。肖作新狱中情况,安庆监狱抓逃犯细节涉密等。
6、注意法治报道中的常见错误。把劳教人员当成服刑人员,把法律服务工作者 当成律师。五、本报简介
要闻版、江淮法眼、百姓视点等。邮箱zzl9583@sina.com.cn *最后希望大家从消息写起,逐步培养驾驭长稿的能力,不要怕挫折。
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写技巧》读书报告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这本书所给出的技巧,都需要在平时写作的中锻炼,尤其是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学生记者,写新闻要具有校园特色。当然,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而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一定的锻炼基础上,运用一些技巧,才能是自己的文章更出色。
第三篇: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于此同时也萌生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定性报道:滥用感性词语,抒发个人情绪;报道有失公正平衡,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等问题。本文将以《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的法制新闻报道为例,从法制新闻报道规范,以及法制新闻报道中的现代法制精神缺失,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法制新闻客观性规范性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媒介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媒介要想抢占市场及受众,就必须加大对新闻时效性和独家性的把握,这就导致了一些媒体为追求实效性,而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从而使得报道有失公正真实。同时媒体试图以一种大众化的视角报道新闻,力求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其具体表现为硬新闻软文化。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在采写过程中滥用感性词语,抒发个人情绪,以道德标准评论法律问题等等①。本文将结合“武大受贿案”的相关报道,分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新闻报道现代法治精神缺乏
1.1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①
法制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除了具有普通新闻关于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征。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制性。对于《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报道中的“这一消息震惊了高校界”,“消息传开后,武大师生对学校蛀虫被抓表示大快人心”等话语,只是记者的主观,而非调查的结论,它是记者的主观评判,缺乏事实依据,是超越司法程序的定性报道。它是典型的媒介审判。法制新闻报道在传播法律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惊醒舆论监督,弘扬法制精神、保障依法行政,反应社会生活的美与丑,以净化环境,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这种不适当的新闻报道不但无益于形成监督,而且有碍司法公正,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②。
1.2法制宣传意识的淡漠
法制新闻担负着宣传法律内容、传达国家法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
律意识,宣传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解释社会进步的作用。③然而现如今的法律新闻报道为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忽视了宪法的普及和行政法的解读。在《媒体报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的报道中,整篇文章对案件的事实介绍较多,而对案件涉及的深层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分析较少。这也是法制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写法制新闻, 要避免就事论事、就案写案的肤浅现象。可以说, 每一个案件, 都是激烈矛盾冲突的结果, 记者采写某个案件时, 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深刻的原因, 这样才能将隐藏在深层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述显露出来, 供读者看了受到警示和启迪。③
1.3忽视保护隐私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③对于有意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和其他损失的,我国法律也有诽谤罪的规定。这就要求法律新闻报道者,注意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而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中,在不确定报道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以“对于案情还有另一种说法”作为由头,文中曾四次提到“巴能军”,并强调“巴能军送出巨额贿赂”。法治报道由于直接涉及到罪与非罪、等大是大非问题,涉及到人的权利问题,就要求记者必须十分慎重
2.法制新闻报道规范缺失
2.1滥用感性词,客观性欠缺
法制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用新闻事实说话,力求使报道更具客观性。而本篇报道中的“蛀虫被抓”“大快人心”“高官落马”“实属罕见”“纷纷落马”“一锅端”等感性词语的运用,则是记者主观倾向性的体现,它违背了法制新闻报道写作中的客观性要求,也体现了法制报道中用词的不规范。关于法制新闻的语言规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新闻事实的表达要合法,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能随便评价他人,更不能做出任何的结论。其次就是词语运用要得当,包括法律词语运用准确,以及词语搭配得当。
2.2新闻事实来源不明
法制新闻报道要求所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原因等准确,不能模糊。③而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中,其以“媒体报道称”作为标题开头,首先就违背了法制新闻内容必须准确,不能模糊的原则。而且在文中记者多次用到了“媒体报道称”、“记者了解到”等指向模糊的语言。在没有经过现场采访的情况下,根据道听途说的情况进行报道,很容易报道内容失实,从而违背了法制报道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同时记者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深入采访,很难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
2.3 语言规范的同时通俗易懂
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 不光是懂得法律的执法工作者要看, 更多的是一般公民要看。如果我们采写的法制新闻使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语言太多, 对一些法律条文缺乏形象化的描述, 一般公民就不太容易看得懂, 以致影响法制新闻的宣传效果。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语言虽通俗易懂但缺少规范性,以及法律意识的传播。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要有分量, 刊登或广播后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产生“轰动效应” ,一要把握指导法制新闻采写的总方针。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了解中央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 了解当前政法工作方面的中心任务。只有了解这一些, 记
者采写法制新闻才能遵循正确的方向。二要把握一个时期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 从法制的角度体现了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搞好经济建设, 是我们各行各业工作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 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应是执法部门如何通过依法办案、严肃执法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事例。三要把握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写反映热点问题的法制新闻, 能够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
结论
法制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除了具有普通新闻关于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征。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制性。它集合法性、严肃性、公正性、民主性等特征于一身,是涉及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贴近老百姓的法制宣传和推广的新闻报道形式,法制新闻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法制案例表现专业性的法律知识,来促进人们对于法制的了解和关注,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把握好语言的运用,新闻事实的表达合法,词语运用得当,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宣传法律内容,传达国家法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法制宣传追求的是一种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②让人们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人们在行为上服从宪法和法律。法制新闻报道,在传播法律信息的同时也起着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其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进行舆论监督,弘扬法制精神,保障依法行政,保证政令畅通,对执法者实行监督,防止其滥用职权。因此,法制新闻报道在其采写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其规范性,以及其所承载的现代法律意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张文宇《提升法制新闻报道的品位与格调 》 2007年9月30日来源:《青年记者》
②论文《浅议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王靖东
③程道才 《专业新闻写作概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
第四篇:新闻采写技艺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第五篇:娱乐新闻采写
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