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阳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计划
洛阳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
创建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围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战略目标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树立一批区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典型,把洛阳区域生态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乡镇企业和农药、化肥的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逐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镇、村庄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实现农村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
三、分阶段目标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
第一阶段:2005年底,伊川、栾川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
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嵩县、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获得命名;
第三阶段:2009年—2012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获得命名;
第四阶段:2012—2015年,洛阳市各城市区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洛阳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一阶段:开展省、市两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第二阶段:具备一定条件后,选择有条件村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
四、实施步骤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 1、2005年底,伊川、栾川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嵩县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2、2006年,嵩县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偃师、汝阳、孟津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3、2007年,嵩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4、2008年,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5、2009年,偃师、汝阳、孟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宜阳、洛宁、新安、吉利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6、2010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7、2011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10、2012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洛阳市各城市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11、2012—2015年,洛阳市各城市区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申报、创建任务,洛阳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申报国家级生态市。
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1、2006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2、2007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个。3、2008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5个。4、2009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市级生态文明村7个。5、2010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个。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1、以政府主要负责为主成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生态示范区建设。
2、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由县(市)人大审议通过,列入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3、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效作为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多方筹措资金
1、本着自愿的原则,建设经费由地方按现有的资金渠道自筹。
2、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
3、争取国家、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库资金。
(三)、强化管理
1、市政府定期组织监督、检查、经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评比、验收工作。同时,根据各点的工作情况,必要时可对部分试点作增减、调整处理。
2、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纳入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实行环保目标“一票否决”。
(四)、加强宣传
1、提高各级政府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认识,促使其加强对建设工作的领导。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第二篇:乡镇2011创建生态文明村实施方案
乡镇2011创建生态文明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农村奔小康和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通过以“五通四改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是:经济小康、建设规划、民风淳朴、环境生态、管理规范。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是:2011年全镇有30%的村达到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生态文明村的标准。
生态文明村创建要做到“五通四改三建设”(五通:通电、通路、通讯、通水、通广播电视;四改:改厕、改圈、改灶、改变住房条件;三建设:建两委会活动场所、建学校、建村级卫生室),抓好六进(村党的政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卫生习惯进村),达到“五有五化”(五有:有科学规划、有文化阵地、有休闲场所、有得力村干、有村规民约;五化:村道硬底化、排污沟渠化、环境绿净化、村中“四无”化[无黄赌毒邪、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件、无宗族械斗事件]、言行文明化)。具体标准是:
(一)实现五通四改
1、通路。村村通公路。公路路况好。
2、通电。村民都能用上照明电灯,实行同网同价。
3、通讯。电话线进村入户,邮件投递到村。
4、通广播电视。自然村能清晰接收到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
5、通水。村民饮用水卫生、安全,饮用卫生清洁水普及率达95%以上,水质合格率达90%以上。
6、改厕。村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7、改圈。村民使用上卫生整洁的,统一美观的猪圈。
8、改灶。农户普遍用上节源灶或沼气灶。
9、改善住房条件。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村民住房按规划建设,新建住房无违章用地及乱占乱建现象。消灭旧平房(危房、石板房),向砖瓦房、楼房发展。
生态环境好。村场及庭院种树种果,村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好,无环境污染。村场改造留有绿化用地,林木覆盖率达40%以上。
(二)抓好六进村
1、党的政策进村。村班子组织健全,团结协作,廉洁奉公,有战斗力。推行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群众权益。经常对村民进行党的政策教育,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性高,抵制和杜绝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不良现象。无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发生。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2、科学技术进村。大力普及农科知识,村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有条件的村庄要开展科普活动,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良种良法。大多数村民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有5%以上农户成为种养能手或科技示范户,能发挥示范作用。村民科技致富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快,村有农科项目,有经济收入,有集体积累。
3、先进文化进村。搞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文化室、宣传栏、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设施。经常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4、优良道德进村。开展对村民进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村风民风好,形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评选的文明户达45%以上。
5、法制教育进村。经常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强。村规民约完善,人人遵守。村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发挥作用。社会秩序良好,实现“四无”村(无黄赌毒邪、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件、无宗族械斗事件)。村民无虐待老人和妇女儿童现象,无乱占乱建、乱砍乱伐行为,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村民安居乐业。
6、卫生习惯进村。村民卫生意识强,有卫生清洁制度。实行垃圾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定期整治环境卫生,无乱堆杂物、乱拉大小便、乱泼生活污水等现象。除“四害”措施落实,“四害”密度低。实行人畜分离,禽畜圈养,管好禽畜粪便,不滋生蚊蝇。柴草、农具集中堆放。家庭卫生清洁整洁。村无重大疾病流行,预防接种免疫率高,村民健康水平提高。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机制
1、建立领导机制。为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乡政府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的副乡长为副组长,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作为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马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村创建文明村领导小组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掌握创建进度,每月按要求及时上报乡党政办。
2、建立投入机制。各村多方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投入。生态文明村创建资金,主要采取“四个一点”(包扶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
(三)抓住重点
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要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为切入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的整治和村风民风的转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支持上。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决好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物力、财力、人力等问题,动员群众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共建文明安康的和谐家园。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阶段
主要工作任务:
1、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意义,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2、制定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
3、各村召开群众会议,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工作,统一村民的思想,调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
性。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任务:
1、组织发动村民依照规划方案分步实施,从改厕、改圈、改灶入手,加强农村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强村道建设和村中环境整治工作。注意把改善生活条件与改善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把文明村建设与造林种果、美化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结合实际组织村民广泛讨论制定文明公约,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加强管理。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任务:
1、各生态文明村对照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查漏补缺,继续提高创建水平。
2、镇政府组织干部进行初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各村必须按时完成整改后,报请县文明办检查组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 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平均需要投入10多万元。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的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其中,省市支持的资 金约占20%,县政府支持约占20%,部门扶持约占10%,社会捐助(主要是港澳同胞、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约占10%,村集体投入约占25%,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15%。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艳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5万多元。马圩镇云植村将集体山林旱地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23万多元。同时,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 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村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取得突破,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从美化外在环境到美化人的心灵,到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从生态保护到发展生态经济,到增加农民收入;从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农民得实惠,到密切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关系,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建成的312个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官圩镇金林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当年就有3个青年光荣应征入伍,打破了该村适龄青年连续5年因体检不合格而淘汰的尴尬局面。创建生态文明村还引来了不少金凤凰。如地处山旮旯的高良镇山窑塘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村民为娶媳妇发愁,如今老大难也不难了,有的媳妇还是从圩镇“下嫁”到村里来的。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 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 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 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如马圩镇云植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全村4000亩缓坡山地无人承包。在创建过程中,狭窄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全村4000亩山地成了抢手货,全部种上了贡柑沙糖桔,昔日荒山变金山。悦城关塘坪村种植沙糖桔规模迅速扩大,建成了万亩绿色生态的沙糖桔(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基地。一些创建村还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官圩镇金林村,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的特色,又做活“水乡生态”的文章,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趣味盎然、吸引力强的游览项目,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游客达到30万人次。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几点体会
我们以“五改五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形成一种良好发展趋势:一是从城乡文明脱节到文明同步;二是从城乡鸿沟到城乡一体;三是从城乡阻隔到城乡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道路探索。回顾我县创建工作历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 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德庆全县的小康。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幢幢“贡柑楼”、“沙糖桔楼”、“佛手楼”、“肉桂楼”、“务工楼”在农村拔地而起。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滞后,公共卫生、环境意识薄弱,全县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脏乱差现象,突出表现在住宅建设杂乱无序,只见新屋不见新村,村巷道狭窄坑洼泥泞,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一些农民面临水质性缺水威胁,环境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地区的进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把“三农”问题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臵,摆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因此,我们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切实利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文化、环境的交融互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干净整洁的生活环 境,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文明村把握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把握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把握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合点。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也就蕴含了更丰富的内涵、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综合载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各种矛盾有所凸显,各种利益之间协调平衡的任务更为艰巨。要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还必须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上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了一个符合县情民情,促进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的综合载体。它把环境治理、农村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经济、固本强基等结合起来。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农村基层组织找到了加强自身建设,更好 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抓手。过去较难开展工作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引导广大群众搞创建活动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推动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了,执政能力提高了。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政绩观直接反映各级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这样的政绩才是我们共产党人需要的政绩,才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需要的政绩。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惠及28万农村群众,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讲究实际,杜绝一切表面文章,更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钓取一时声名而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真正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 益,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今后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我县将不断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再接再厉,充实创建内容和丰富创建内涵。2006年我县明确提出创建200条生态文明村和30条广东省卫生村创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水果、蔬菜、桑蚕、畜牧、林业、优质水稻六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环境。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农村稳定。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账务由镇代管制度,促进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着眼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抓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三个一千工程”,促进创建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双丰收。要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帮助各村委会利用和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尽快富起来。要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要教育全体农村基层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创建生态文明村情况
双泉镇刀山峪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情况近年来,我们在省、市、区、镇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市、区、镇各级环保等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进行省级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严格对照生态村的指标体系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村群众将昔日穷山恶水、封闭落后的后进村改造成了市级生态文明村,各项工作已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刀山峪村基本情况
我村总户数48户,人口153人,耕地面积337亩,水域面积60亩,山场面积2400亩,一家济南市好兄弟有限责任公司。
在双泉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3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6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为了全力抓好落实创建生态村工作,双泉镇党委政府对我们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非常重视。我村也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组长,村委会委员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刀山峪村创建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创建活动各项工作指标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整个创建工作共投资600万元,各分项投资额及建设内容如下:
(一)投资8万元完成“一建三改”工作。全村建设沼气池10个,配套“三改”10户,其中改厕10户,做到了20%户有沼气,厨房明亮整洁,改造后的农户厕所达到了城市卫生标准。
(二)投资80万元建设绿化工程。近几年来共完成荒山植树造林6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5%,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建设一个3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广场,每户农家对房前屋后自行栽花种草,绿化美化庭院。
(三)投资5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建设生活垃圾池1处,建垃圾堆集场1个。设置保洁员一名,对全村的垃圾进行清理。
(四)投资430万元建设了1个高标准休闲农庄。
(五)投资45万元建设了一处无公害绿色养鸡基地。栽植核桃树4万余株,栽植樱桃、板栗、杏、石榴等果树1万余株。
(六)投资32万元完成村民饮水、道路等基础性工程。修建了一个储水池,铺设管道800米,解决了全村人民生活用水,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标准,使农民饮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修通村公路3公里,告别了往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经过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有效整合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依托山水资源优势,打造发展平台,生态村农户的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村的各项工作已卓有成效,有关技术指标也符合省级生态村的要求,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下一阶段我们将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新家园出发,按省级生态村的建设规划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继续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发挥生态村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全力把刀山峪村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祥和。对此,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工作:
1、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及“乡村新风”评比活动,使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程度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新成果。
2、抓好硬件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生产条件等工作,清理卫生死角,狠抓村庄环境的全面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全村的绿化覆盖率,努力创造整洁、卫生、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
第五篇:密云县2006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实施办法
密云县2006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实施办法
密政发〔2006〕10号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发[2006]1号文件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总结2005年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该办法。
一、总体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密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完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思路,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培育产业、完善机制、强化协作、突出主体、全民参与的总体原则,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确保到2010年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任务,为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夯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整体优化镇、村环境,健全管理机制,打造生态产业,到2010年底,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5个,占全县乡镇总量的80%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文明村200个以上,占全县行政村总量的60%以上。
2006年,新启动建设环境优美乡镇7个,新建市级生态文明村50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6个。
三、工作重点
(一)整体推进村镇环境建设
综合整治村镇环境,全面修复农村生态,是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确定为“环境综合整治年”,就是要整体推进全县镇、村环境建设。各镇、村要突出自我主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做好本镇村区域内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充分利用已配置的垃圾处理设备和设施,落实和完善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村镇内生产、生活垃圾达到密闭收集和处置的要求。重点清理和消除镇域、村域之间的垃圾死角,确保全县范围内村、户达到并长期保持环境卫生标准。
2.切实做好村庄环境治理工作。拆除所有不符合镇域和村域规划的私搭乱建设施,全面治理粪污、柴草秸秆乱堆乱放现象,确保村庄环境整洁卫生。
3.加快村户清洁户厕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进度。2006年,解决8.6万户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新型清洁户厕3万个的改造任务。同时加快推进以沼气、太阳能、节能吊炕和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
4.充分用好农村基层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做好一般行政村内主要街道的硬化和村庄绿化等重点工作,达到生态环境建设“三治五化”的标准。
5.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检查制度,全县按季度定期组织拉练大检查,并以乡镇为单位排定检查结果名次。各乡镇同步建立环境综合整治系统检查管理机制。
(二)突出打造环境优美乡镇
打造环境优美乡镇是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关键性任务。国家级生态县的建设指标明确规定:全县80%的乡镇必须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直接关系着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成败,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突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核心。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成一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至少需要2至3年时间。2006年启动古北口、北庄、高岭、巨各庄、十里堡、河南寨、穆家峪7个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程,同时溪翁庄、十里堡2镇力争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古北口、北庄2镇通过市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2007年再启动7个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程,确保到2010年实现“建成15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目标。
(三)重点建设市级生态文明村
建设生态文明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重要载体,要突出“三边一线”建设重点,在全县持续推进市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1.县城周边和镇政府所在地周边的行政村确定为市级生态文明村重点建设范围。
2.县域内重要风景区周边的行政村和民俗村确定为市级生态文明村重点建设范围。
3.密云水库周边一级保护区内33个行政村确定为市级生态文明村重点建设范围。
4.县域内主要公路干线两侧的行政村确定为市级生态文明村重点建设范围。
按照“三边一线”重点建设范围逐步推开,全县每年启动建设市级生态文明村50个左右。其中2006年新建市级生态文明村50个,新建社会主义新农村6个;同时重点培育建设5?8个在全市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生态文明村。
四、保障措施
(一)规划先行
规划是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基石。无论是环境优美乡镇,还是生态文明村建设,都要依托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镇、村发展详细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规划编制要突出三个基本原则:
1.突出自然整洁原则。紧密结合乡土风情,以保持原生态为重点,强化建设特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突出产业发展原则。根据镇、村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走向,培育镇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3.突出务求实效原则。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关键性作用,达到“高标准、低成本、能承受、可推广”的工程建设标准要求。
(二)完善制度
制度是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机制保障。在扎实推进各类工程建设中,要同步重视制度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强化组织领导职责。
2.建立完善指导扶助机制,根据生态县建设总体要求和新农村发展实际,成立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村工作队,采取分类指导方式,充分发挥指导帮助作用,加快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进程。
3.乡镇政府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系统中的垃圾清理管护责任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本乡镇环境综合整治系统检查管理机制,以村为单位按月检查排定检查结果名次。
4.建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协调机制,县内执行由生态办、县农委、发改委、财政局、市政管委、爱卫会、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乡镇政府要以生态建设办公室为重点,安排2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本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切实做到驻村入户指导督查工作。
5.建立完善项目规划??申报??审批??预算??施工??验收整个流程的监管机制,推行项目
6.建立严密的资金使用监管和检查制度,确保各类项目资金和政策资金专款专用,使用及时到位。
(三)集成政策
资金是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整体推进中,要按照总体建设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扶持政策。集成各种扶持政策,集聚各类项目资金,做到积极争取北京市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合理安排、统一运作,形成资金支撑平台。
(四)强化协调
协调是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全县协调、部门联动,形成良性畅通的组织保障系统。
(五)突出主体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是乡镇、村。坚持“谁用、谁建、谁管、谁投入”的原则,乡镇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不能低于县扶持资金的50%。村级要合理安排使用市、县、乡镇相关政策和项目扶持资金,村内的农村基层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要重点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严禁举债建设。村级项目建设要符合全体村民意愿,项目实施之前必须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认可。
(六)全民参与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既是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程,也是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增收产业、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城乡统筹的民心工程,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全民参与的原则。
1.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媒体资源,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完善宣传内容,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2.引导基层转变等、靠、要传统思想,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能动性。要突出生态文明户建设重心,以农户为单位,强化环境意识,保持卫生环境,培育庭院经济。
3.拓宽参与层面,动员社会各种力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程度吸纳社会资源,特别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参与投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
4.将社区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采取“城市社区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村结对子”的有效形式,在农村推广社区先进的管理机制,提高全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与管理水平。
(七)培育产业
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环境优美乡镇与生态文明村创建与保持的根本保障。要将培育镇村生态产业作为建设环境优美乡镇与生态文明村的关键性工作抓好抓实。在镇村生态产业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四个方面:
1.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充分整合挖掘地区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所培育的生态有机农业或休闲民俗旅游产业。
2.瞄准市场,强化特色。镇村生态主导产业的确定要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区域自然和民俗、文化特色。
3.形成规模,创新机制。镇村生态主导产业发展必须讲求规模,以农户为主体,围绕产业
规模的形成引导农民发展规范化专业合作社。
4.培育品牌,突出效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服务职能,努力开拓市场,培育产品品牌和地区品牌,突出生态主导产业发展效益。
(八)保持成果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已先期建设达标通过市级验收的镇、村,必须强化发展意识,完善管理长效机制,增加新的建项目设投入,集中全力培育发展生态主导产业,切实抓好创建成果的保持、完善与提高工作。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实现途径,也事关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全局,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领导班子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总结建设经验,理清发展思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确保到2010年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目标,整体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