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信法律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征信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012 年 12 月 26 日,国务院第22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3 年 3 月 15 日起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征信业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征信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条例》的实施有利于征信业规范发展,提供良好的征信服务,形成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约束社会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制度建设奠定法制基础!但毕竟我国征信业发展时间不长,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征信市场管理、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基础法律制度建设等存在着许多差距与不足,要建成我国完善的征信体系和征信法律制度体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绝不是一部条例、一部法律就能一蹴而就。《条例》通过一年多的实施与实践检验,对其总结、补充、完善、修订和升华十分必要。
一、加快征信立法,尽快制定我国《征信法》等,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美国是世界上征信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是市场主导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征信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之一就是立法先行!美国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较为完善,将信用产品从加工、生产到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纳入法律范畴。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 60 至 80 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格雷姆斯-里奇-比利雷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为核心的十多部法律,用法律制度支撑起了庞大而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欧洲,欧盟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采用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也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律强制性,为政府主导模式的典型代表!英国 1974 年制定了《消费者信用法》,法国 1978 年制定了《信息、档案和个人权立法》,德国1990 年制定了《联邦数据保护法》,意大利 1990 年制定了《关于数据处理中个人和其他数据主体的保护法》,欧盟 1990 年制定了《数据保护指南》。显然,不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都有一套完善的征信立法和法律制度,征信业发展普遍走的是先立法后发展或边立法边发展的路子。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征信业起步晚发展快,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信息规模已经居全球企业征信系统前列,取得辉煌的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征信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征信行政法规效力不高,征信法规内容不全面,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普遍不强,建议从我国当前征信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尽快制定《个人信用保护法》、《征信法》等法律制度。最终在我国形成以《个人信用保护法》、《征信法》等为上位法,以《征信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为中层制度规范,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为下层具体操作规范性的完整法律体系。
二、扩大征信信息采集范围,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征信信息是企业、公民的“经济身份证”,评价一个客户信用状况需要方方面面的信息。随着条件的成熟,个人信用数据库亟待采集更广更多的信息,以全面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适时立法,将包括但不限于:失业、丧失工作能力、经营失败和破产等公用事业管理的信用信息以及个人欠税的信息、法院判决信息等纳入采集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的范围,逐步建立起我国完善、全面、完整的征信信息体系。根据国际经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和评分的因素很多,如果支出或负债过度,信用卡透支,房子过大,汽车过多,收入较低,出现离婚、失业、丧失工作能力、经营失败和破产等情况,都会影响个人支付能力及信用记录!若我国征信法规将部分最重要的信用资料排除在征信范围外,必将影响征信报告和征信评价的权威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条例》第十四条将收入数额、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和纳税数额等信息排除在征信范围外。若从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角度看,这样的规定无可厚非,但从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和征信法律制度而言,征信机构一旦失去这些能够代表征信主体信用情况的最核心的指标,那么征信报告、信用评级的质量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三、建议扩大提供信用信息管理对象范围,将 P2P 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纳入征信监管范围
近十年来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因信用风险管理缺位导致的违约事件不断出现。2013 年以来,因恶意诈骗、经营不善等问题而倒闭、跑路的 P2P 网贷平台近百家;在线理财夸大预期收益率,而实际收益率节节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会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事件,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必须在发展之初就要建立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议将 P2P 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纳入征信监管范围,构建金融安全的屏障。现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全面采集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同时,要让 P2P 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将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提供给央行征信系统,为客观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
四、修订《条例》征信业务规则,完善征信运行机制
1.建议取消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通知信息主体本人的规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同时第十五条又规定: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不良信息除外。从逻辑关系而言,明示同意已经涵盖了默示同意,既使用了明示同意权,则无需再推定获得默示同意。明示同意比默示同意的意思表示更加直接、明确、清晰和真实。因此,没有必要对同一意思表示既规定明示同意又规定#默示同意。2.建议对企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作出明确规定《征信业务管理条例》未对法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作出明确规定,立法原意是想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留有空间,并授予商业银行信用业务自决权,征信系统对法人不良信息仅作原始真实记载,信息使用或贷与不贷,由商业银行自行决策!然而,当前商业银行这种意思自治已被银监会行政规章的强制性规定给予否定与取消,导致当代中国金融实践中,国家本想授予商业银行的自决权既无法行使实现,也对企事业法人极为不公平合理!个人与法人均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为体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避免行政法规适用导致的冲突及混乱,建议法律法规对法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作出与个人不良信息保存一致的规定。3.建议《条例》第二十条增加信息使用者合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定。建议将《条例》第二十条修订为:“信息使用者应当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不得用作约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但信息使用者合法使用个人信息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增加但书内容,即“但信息使用者合法使用个人信息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法律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无需征得债务人同意,只需通知债务人。此条规定限制信息使用者合法使用个人征信报告,实则不合理,也与《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规定不相符合。
五、建议《条例》增加信息提供者权利的规定,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条例》对信息提供者规定了“提供信息,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不良信息事先告知”,“受理异议投诉”,“补充”,“更正”,“取消信息”,”接受监督管”和”承担法律责任”,甚至接受比征信机构还要严厉的行政处罚.然而,就是没有规定信息提供者能享有的权利。信息提供者完全可以不干。提供信息的差事,不如改换门庭,直接从事征信业务更为妥当省事。建议增加信息提供者免费查询。使用征信数据库信用信息等基本权利。根据国际经验,大多数国家对提供者都有此项权利的规定。
六、建议对《条例》第三十四条予以修订,明晰征信业监管边界 建议将第三十四条修订为:“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生重大信息泄露等事件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接管相关信息系统等必要措施,避免损害扩大”。删除“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或者查询信息的机构”的内容,接管信息提供者或查询者相关信息系统,既有能力之虑,又有监管越位、扩张权力之嫌。
七、建议对《条例》第四十条予以修订,合理分配处罚责任 建议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修订为:“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或者查询信息的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1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信息
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过失泄露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拒绝“阻碍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检查、调查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删除“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或者企业的信贷信息”、“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不予更正” 的内容。
降低罚款金标准,即将“对单位处 5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1 万元以上 10 万元以下的罚款”,建议降为“对单位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1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以示信息提供者、查询者与征信机构要有所区别,总不能将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与伪劣商品生产商进行同等处罚吧,同理也不能将信息提供者、查询者与征信机构予以同等处罚,这样果真成了糊涂官断糊涂案了。
信息提供者或查询者向征信机构以外的第三人“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可由民法、经济法、刑法等去管辖规范。
“受理或放任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或者企业的信贷信息”应补充到征信机构处罚条款中。
“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不予更正“应为征信机构的责任,而非是信息提供者更非是查询者的责任,也应补充到征信机构处罚条款中。
八、建议删除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建立公平处罚制度
信息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非依法公开的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诚然有错,但征信机构采集、加工、整理、公开、出售个人不良信息更加错误,其危害性更甚于信息提供者,不能一边对信息提供者进行严厉处罚,一边却让征信机构逍遥法外放任自流!若不能对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者予以平等、公正的处罚,单单仅对信息提供者进行处罚,为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建议删除此种显失公平的双重处罚规定。
九、建议对《条例》第四十二条予以修订,保障征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议将第四十二条修订为:“信息使用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或者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但信息使用者合理使用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对单位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 1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增加但书,及“但信息使用者合法使用个人信息或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建议《条例》增设不良信息采集起点标准,建立科学的征信管理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袤,人口众多,流动性强,征信业起步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量庞大覆盖面广,征信机构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公众的信用信息意识有待加强,为了建立社会和谐,平争息诉,节约社会资源,建议《条例》增设个人不良信息采集起点标准!在当前征信实践中,大部分个人不良记录为:借款人未能按期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信用持卡人未能按期支付透支消费本金和利息;消费者未能按期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煤气费和暖气费等。尤其是后两者,欠费金额一般不很大,情节也不恶劣,后果也不十分严重,但很容易引异议、发投诉和诉讼。根据国际经验,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系统一般设有贷款信息提供、采集起点,尽管各国提供、采集起点相差较大,但大部分国家规定的标准起点较高,因为小额贷款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影响甚微,所以未列入信息提供、采集范围,例德国为 150 万美元,奥地利为 39 万美元,意大利为8.3 万美元,法国为 8.2 万美元等。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企业、个人分别设置不良信用信息采集的起点标准。
第二篇:征信九大关注问题
央行负责人解答个人征信九大关注问题
问:信用档案记什么、怎么记?
答:个人信用报告记录以下几方面信息,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贷款信息;三是信用卡信息;四是非银行的信用信息。此外,随着条件成熟,还将采集更多的信息,包括个人欠税信息、法院判决信息等。
产生于个人与银行交易的信息,包括贷款和信用卡信息,是从银行业务系统中自动提取的,没有人工干预,绝大多数情况下数据的准确性能得到保证。
问:个人信用报告有什么用?
答: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银行等机构了解个人,帮助个人实现交易目的。个人信用报告记录了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使银行有了了解个人历史信用记录的快捷渠道。对某特定的个人而言,银行可能根据其信用报告中记载的信息判定其信用风险较高而拒绝与其交易。
问:哪些行为会被银行解读为“负面”信用记录?“负面”记录能消除吗?负面记录保存多长时间?
答:凡是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信息,包括欠钱不还或曾经发生过逾期的行为,从判断一个人未来按时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性角度看,都会被认为是“负面”信息。“负面”记录一经产生,在法律规定时间内不能消除。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定出适合我国的个人负面信用记录保留时间。
对银行而言,会重点考察个人近期发生的信用行为,如过去2年的信用记录。目前人民银行出具的信用报告,展示了个人最近24个月的还款记录。因此,如果贷款或信用卡曾发生过逾期记录,即使贷款已还清或信用卡销户,曾经逾期的记录都会保留,“销户”不能消除负面记录。
问:信用报告中出现负面记录怎么办?
答:首先,是要把已逾期的款项尽快还上;其次,是避免出现新的逾期,产生新的负面记录;第三,是尽快重新建立个人守信记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判断一个人的信用状况时,着重考察的是这个人最近的信贷交易情况。如果偶尔出现逾期,但此后都是按时、足额还款,这足以证明其信用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问:银行一定要满足个人的贷款申请吗?银行根据什么决定是否贷款?银行为什么没有统一的信用风险评价和贷款标准?
答:对被申请人而言,只有确信申请人未来能够还款时,才会满足申请人的需要,发放贷款。
银行在审查贷款申请时,会全面考察个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商业银行没有、也不可能有评价个人信用风险的统一标准,更不会有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
问:个人对征信有什么权利?如何行使个人的“知情权”?
答:个人拥有知情权、异议权、纠错权和司法救济权等征信权利。为更好地维护权利,一方面,个人要主动学习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另一个方面,要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
问:个人征信系统有“黑名单”吗?
答:个人征信系统客观记录个人的信用行为,不对信用行为进行判断,因此,没有所谓“黑名单”。不同银行由于掌握的信息、内部风险控制和贷款政策不同,风险监测系统中的客户也有所不同。
问:信用档案为什么要自己管?
答:作为独立经济体,虽然一些专业机构能提供帮助,但从法律上讲,最终承担责任、损失的还是本人。因此,自己的信用档案要自己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问:征信系统为什么不区分“恶意”与“善意”逾期?
答:首先,征信系统是对个人过去信用行为的客观记录,并不对个人的信用好坏进行定性判断。不区分“善意”或“恶意”欠款,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其次,银行等机构考察个人信用记录,是判断个人未来不按期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由于“善意”或“恶意”原因造成的所有未按期履约的可能性,目的是对客户实行差别管理。因此,个人信用报告中不区分“善意”与“恶意”欠款。(杨斌 整理)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10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饭后茶余市民热议《条例》,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人数俱然猛增,为让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征信服务水平,为《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营造良好氛围。人行锡盟中心支行温馨告知广大市民:“珍爱信用记录,提高信用意识”。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6.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我盟商业银行已把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信用报告作为审办信贷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次数稳定增长,系统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用范围得到逐步扩展。
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公众遇到了一些有关征信突出、普遍性的问题,为此,特选其中若干问题进行解答,供您了解。
问题一:征信征什么?
良好的信用记录将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个人信用报告主要是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公共记录信息和公用事业信息、附加信息、查询记录、异议标注与个人声明。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居住地址和职业等信息。其中“姓名+身份证号”是对查询者的唯一定位标识。信用交易信息包括信用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个人贷款以及为他人贷款担保等信息,是个人信用报告的核心。授信机构通过信用交易信息,可以清晰地了解报告主体与金融机构所有信贷业务往来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全面了解报告主体的信贷消费倾向、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等信息。除信贷信息外,个人的个人信用报告还将记载您的社会保障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是否按时缴纳电话、水、电、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同时,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个人信用报告中还设有“本人声明”、“异议标注”和“查询记录”项。信用报告没有查询次数限制,但每次查询都会有“查询记录”,记录本信用报告的查询日期、查询
者、查询原因等。这些信息都是您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对于与信用无关的信息,比如您的存款信息、宗教信仰等,是不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反映的。
问题二: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需要本人带上个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到个人所在的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查询就可以了。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经全国联网,无论您在哪里都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查询。
问题三: 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收费吗?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一种服务,原则上应当收取一定费用,目前暂不收费。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个人每年有一次免费获取其信用报告的权利。
问题四:信用报告主体有哪些权利?
知情权。您有权知道征信机构掌握的您所有的信息。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会根据您的申请,提供您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异议权。如果您对自己信用报告有异议,可向征信机构提出,由征信机构按程序进行处理。纠错权。如果经证实,您的信用报告中所记载的信息存在错误,您有权要求数据报送机构和征信机构修改错误信息。
司法救济权。如果您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后问题仍不能得到满意解决,您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也可向法院提出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您个人的权益。问题五:别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您的信用报告?
要有本人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如果想使用您的信用报告,必须首先获得您的书面授权。否则,征信机构不能将本人的信用报告提供给任何机构和个人。
必须符合法定目的。即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用途。
目前在我国,要使用他人的信用报告,本人授权与法定目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问题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个人征信系统通过授权查询、限定用途、安全保密、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五项措施,严格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部门规章《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问题七:如何防止个人身份被盗用? 建议您做好以下方面:
n 妥善保管好各种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不要轻意将身份证件借与他人。
n 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最好在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文字的地方标明用途,同时加上一句“再复印无效”。
n 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n 一旦发现自己身份被盗用,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问题八:为什么说“我的信用我做主”?
您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某银行对我的信用评价不好”,听上去好像您信用的好坏某银行说了算。其实,这是个误解,因为某银行在评价您的信用时,依据的都是您过去的信用行为记录,所以您的信用状况最终还是由您过去的信用行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信用我做主”。
问题九:银行发放贷款为什么要考察个人信用记录?
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一方面能掌握申请人已经发生的银行借款的情况,即申请人当前的负债状况,再根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职业、收入、担保物等情况,分析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多少。
另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中提供的申请人的历史信用记录,还能帮助商业银行分析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问题十: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负面记录?
信用卡透支消费没有按时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按揭贷款没有按期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
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的利率上调后,仍按原金额支付“月供”而产生的欠息逾期。
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而形成的逾期记录。
小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发生信用交易后,应随时留意还款日期,加强与金融机构有关业务人员的联系,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或信用卡透支额。同时,在信用卡等停用时,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停用或注销手续。
问题十一:有负面记录后,个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修复自己的信用记录?
要避免出现新的负面记录。尽快重新建立个人的守信记录。
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消费和还款习惯,从根本 上避免出现负面记录。
小提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判断一个人的信用状况时,着重考察的是这个人最近的信贷交易情况。如果一个人偶尔出现了逾期还款,但此后都是按时、足额还款,这足以证明其信用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问题十二:欠钱不还的负面记录会保存多久?
欠钱不还的负面记录会在个人信用报告保留一定的期限。按照美国的做法,一般负面信息保留七年,破产等特别严重和明显恶意的负面信息保留十年。超过保留期限,负面记录就将在个人信用报告中被删除。我国即将制定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中提及“负面记录保留期”问题:“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
问题十三:个人信用报告是建立“黑名单”制度么?
个人信用报告记录的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的明细记录单,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并无所谓的“黑名单”。商业银行等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机构考察个人信用记录的目的是判断个人未来不按期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由于“善意”或“恶意”原因造成的所有未按期履约的可能性,目的是对具有不同贷款消费和还款习惯的客户实行差别管理,提高效率。因此,个人信用报告中不区分“善意”欠款和“恶意”欠款。
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与个人有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小部分来自于其他机构。人民银行只是将上述机构中属于每个人的信用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业务信息会先由业务发生行汇总上报给其总行,其总行会定期将信息报送给征信中心,征信中心将从各行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后形成每个人的信用报告。
问题十四:如何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如果有可能,请尽早建立您的信用记录。简单的方法就是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例如可以向银行办理一张信用卡或一笔贷款。这里要澄清的是:不从银行借钱不等于信用就好。因为没有历史信用记录,银行就失去了一个判断您信用状况的便捷方法。如果您有拖欠的款项,请尽快将欠款付清。您需要建立自己的还(缴)款计划,及时归还贷款及信用卡透支额,按时缴纳各种费用。否则,逾期还款等情况就会如实反映在您的信用报告中,对您的信用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您已经建立了信用档案,请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
客户基本信息变更,尤其是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变更,一定要及时通知与您有业务关系的金融机构,您的信用卡有消费或透支,银行会按期给您寄送信用卡消费对账单,提示您还款额度和还款日期,遇有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有人会提前通知您新的还款额度等。如果您的地址或电话变更了又没有通知金融机构,您就收不到相关提示信息,容易造成还款不及时或不足额,形成不良记录。
问题十五:信用良好能带来什么优惠?
如果个人信用状况良好,在商业银行办理贷款时,可以带来很多优惠。首先是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审贷时间,个人能更快地获得贷款。其次,在贷款利率、期限、金额等方面也可能会得到优惠,比如,可以享受商业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贷款期限可能更长些、金额可能更大些。如果个人的信用状况非常好且其他条件也符合要求,商业银行甚至有可能给个人发放不需要抵押或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
问题十六:个人信用报告出现错误怎么办?
如果您一旦发现信用报告出错,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或当地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提出异议申请,还可以到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核实情况和协商解决。
问题十七:提出异议申请需要哪些资料?
个人认为本人信用报告中的信用信息存在错误(简称异议信息)时,可以向征信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个人提出异议申请时,只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到人民银行锡盟中心支行或县支行提交《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即可。
个人信用报告应该怎样读?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联合推出“征信知识 百问百答”栏目,为大家了解征信知识、反馈生活困惑打开一个窗口。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与征信相关的问题和困难,欢迎与本报联系,我们将与征信管理处一道为您答疑解惑,竭力为
广大北京市民打造一个直接、明确、便捷的征信知识传播渠道。
最近,有许多朋友开始意识到“个人信用”对自己经济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于是纷纷来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市分中心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但报告拿到手,却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怎样辨别自己的信用是好是坏。
事实上,个人信用报告只做客观记录,不做“优良”、“不良”之类的主观评价。所以您拿到手的,是一份您全部信用交易的明细表格。各家银行会根据各自的标准对您的信用等级做出评价。
那我们应该关注这份表格的哪些部分呢?哪些项目可能对我们的信用造成不良影响呢?
据介绍,报告的主体部分是“信用交易信息”,主要包括我们的信用卡交易信息和贷款信息。在这两类信息下,最容易出现负面内容,影响银行对您信用等级的评判。因此我们应当主要关注以下项目的记录:
账户状态:除显示为“正常”、“注销”或“销户”外,其他状态可能会给您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如“呆账”、“止付”等。
最大负债额度:是您在开通了信用卡以后,应还款最多的一期账单的数额。
准贷记卡透支180天以上未付余额:这里显示的是,从该张卡首次透支日开始计算的第180天时,该卡全部透支余额及其产生的利息之和。如果这一栏出现数据,就意味着您的还款意愿不强或还款能力有问题,银行将据此判断您的信用状况。
当前逾期期数/累计逾期期数/最高逾期期数:这3项所指各有不同,假设某人在2008年1月申请了一笔住房贷款,按合同规定每月还贷。但其2008年3月-7月连续5个月未还月供,2009年2月-3月连续两个月未还月供。我们来计算该客户的当前逾期期数、累计逾期次数和最高逾期期数。当前逾期期数是指此前该客户最后一次正常还贷后,到现在还未还月供的次数,此案例中当前逾期期数为“2”。累计逾期次数是一个累计数,只要逾期1次,它就累加1次,在此为“5+2=7”;最高逾期期数是逾期期数的历史最大值,即“5”。这几栏中如果出现数字,也会对银行判断您的信用状况造成影响。
结算年月:在“信用卡/贷款最近24个月每个月的还款状态记录”的表格中有一项为“结算年月”,反映的是信用报告中已更新到的时间,是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的参照时点。信用报告显示从结算年月起向前推的24个月的明细交易信息。例如,结算年月为2008年12月,表格中横向的编号从1至24依次表示2008年12月、2008年11月……2007年1月。如果您在2007年1月出现过一次逾期还款情况,则编号为24的纵栏下就会显示为“1”,说明您在该月没有按时、足额还款。只要在这份表格中出现了任何数字,就说明您曾经有过逾期还款记录。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查询记录”一栏,该栏显示的是有哪些机构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间,曾经查询过您的信用报告。一般您在申请信用卡或者贷款业务时,协议上都会有条款注明您授权该银行查询您的信用报告,银行可通过该行的终端机器直接查询,其查询行为会记录在这一栏中。如果出现您从未在其办理过业务的银行查询您信用报告的记录,则您应当警惕是否是非法查询。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中最常见问题的解答
根据个人查询信用报告咨询电话中最常问的前5个问题进行排序回答。
No.1
问:个人信用报告是不是传说中的“黑名单”?信用报告中的“优”、“良”评价怎样划分?
答:个人信用报告并不是“黑名单”,它只是个人信贷交易等信息的记录单,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录。人民银行也没有所谓的“黑名单”。
另外,个人信用报告中不会出现“优”、“良”的字样。比如某人有贷款逾期未还,他的信用报告中将记载为这笔贷款“逾期”,而不会记载“此人信用不良”等字样。
在申请贷款时,某些银行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说“你有不良记录不能贷款”,这是工作人员根据信用报告中的客观记录,对您的信用状况做出的主观判断。
而不同银行、不同信贷业务员,判断标准可能会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在不同银行间也可能做出不同的评判。
No.2
问:查询信用报告用什么有效证件?个人信用报告是否能他人代查?
答:大多人是用身份证来办信用卡和贷款,所以尽量使用身份证来查询信用报告。另外,用护照办理信用卡或者贷款者,可以用护照查询。
个人信用也可以进行代查,但代理人必须带着您(委托人)和其本人的身份证及双方签署的“委托查询授权书”方可代查。
No.3
问:错误的个人信用信息是否能进行修改?
答: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只能进行信息查询,不能进行信息修改。中心只能对来自于银行等机构的信息进行汇总,对于个人提交的信息没有修改的渠道。
如果信用报告上显示的信息出错,只能找发生此业务的银行或机构进行相关更改。
No.4
问:我的信用卡“逾期记录”多长时间可以消除?
答:按现行的相关规定,如果是“信用卡逾期”,用户不用着急还款后将信用卡注销,应该继续持有并使用,等您最后一条逾期记录时间超过2年后,您的信用报告上就不会再有“逾期”记录,此时您就可以注销这张卡了。
如果对于逾期未还的欠款,还钱后立即注销,那么这张卡的“逾期”记录会一直保留。这样,某些银行就会对您的信用状况做出不好的判断。
另外,建议您注销之前,再进行一次信用查询。
No.5
问:我的贷款“逾期记录”多长时间可以消除?
答:“贷款逾期”记录是没办法消除的。贷款记录反映的是您还款的整体情况,它会在信用报告上进行2种记录:
一种是贷款发放之日至现在的总体情况,有“当前逾期期数”、“当前逾期总额”、“累计逾期次数”、“最高逾期期数”等四项银行会关注的情况反映。
另一种是您“最近24个月每个月的还款状态记录”,这是“结算年月”前24个月的记录。
“还款逾期次数太多会不会被银行锁定为‘恶意透支’?”“信用卡逾期记录能否消除?”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的判断标准,被定为“恶意透支”的持卡人将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不少市民担心,如果自己用卡不小心,会惹来大麻烦。
笔者昨日从深圳市信用评级协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一般情况下,还款逾期1到2个月还清,不会被银行当作“恶意透支”而追究,但是这个逾期记录会计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人或者企业在银行的有关业务,比如个人房贷、个人新办信用卡、企业贷款等。
信用评级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保留7年。但是,对于因为使用信用卡造成的逾期记录,目前并没有法律文件来明文确定其保存时间。
笔者了解到,《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今年11月1日刚刚度过征求意见期,其中提及个人负面信用记录最长保留7年,其中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保存5年,个人犯罪记录保存7年。“直到《征信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后,信用卡不良记录消除时限才会确定。”
“受理信用卡申请时,银行一般会查看个人在最近24个月的信用记录。”某银行信贷人员表示,如果个人信用卡的逾期记录太多,也还是有补救的“秘诀”,即不断地刷卡,并准时还款,“通过刷新记录改变银行对个人的评价”。
不同银行对于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有不同的评价。在招商银行,用卡期间如果只有一次逾期记录,并不会给个人带来影响;但是超过1次逾期,或者连续几次逾期,将会给个人以后办理金融业务再来不利影响。如果个人累计不良次数超过15次,则在该行会被认为是“严重不良”,难以办理贷款等金融业务。
在工商银行,笔者从一名信贷员处了解到,如果有4次以上的不良记录,则个人办理房贷审批会受到较大影响。
第三篇:大数据征信
大数据征信 互联网金融的罗生门
2015-02-19徐富记
从央行个人征信牌照开闸,到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给卡车司机发放第一笔贷款,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俨然已从P2P网贷汹涌到众筹,又波涛到大数据征信。
史铁生曾说过:“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正如当下之大数据征信,尽管已悄然发生,但未被发现,而再发现时,却已被改写,局内人的自说自话,局外人的不明觉厉,大数据征信,似乎已成互联网金融的罗生门。
四级征信机构 百花齐放
2015年新年伊始,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个人征信市场化闸门,民营征信迎来元年,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代表的基于消费大数据的征信机构、以鹏元征信为代表的基于公共大数据的征信机构和以社交数据作为征信模式的玖富旗下的闪银(we cash)等征信机构纷纷登台亮相。
以目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信用数据大致分为国家级、电商级、互联网金融企业级、社交金融级,其中,国家级的信用数据为央行的征信中心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各部委的具有公共属性的比如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数据。
电商级的即包括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消费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级的则如安融惠众、上海资信;社交金融则如闪银等开启的新型征信模式。
毫无疑问,征信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防范金融的风险,改善个人贷款质量,提高了银行的净收益,同时,随着国内信贷行业及消费行业的提速,也再次催生了征信业的巨大需求,据《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显示,截止 2012 年我国征信机构达到 140 家左右,总规模达 20 亿,相较于美国近800 亿市场和日本 40 亿市场仍有较大的差距。
为此,方正证券研究认为,如果我国采取市场化模式,按照现有价格、企业及个人总数的体量,在发展成熟后我国征信行业仅个人征信市场总空间将在 1000 亿左 右,相较目前不到 20 亿的体量有 50 倍的成长,是名符其实的蓝海。
我的“痛”,有谁知?
在如此蓝海之下,我国目前的大数据征信的成长阶段跟美国早起的征信市场类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现在的信用数据体系中,各种不同模式又各自有着怎样的“痛”呢。
以央行的征信中心数据体系为例,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个人的征信体系明显存在覆盖面不足的情形。到2013年底,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量已经超过8亿,但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仅有3.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4不到。另外征信在日常生活服务中的应用几乎为空白。而且这些数据都来自于银行的信贷数据,涉及面较为单一。
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信用数据“芝麻信用”的模式,则是通过分析人的互联网行为记录,对人的身份真实性、行为可信性进行评估并给出认证等级,并且首次作为第三方平台征信数据,提供给P2P平台等。
事实上,阿里巴巴在早年就已推出诚信通指数,这是阿里在诚信通会员的“诚信通档案”基础上推出评分系统,由A&V认证、证书及荣誉、会员评价、经验值等要素构成。每次成功交易或获得贷款,均会累计会员的诚信通指数,并实时公布,从而引导客户注重累计自己的信用度、活跃度,形成信用市场的良性循环。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商户,业已开展的如火如荼,这意味者如果芝麻信用要将自己的信用数据与p2p等金融机构互换(芝麻信用不一定会拿出自己的全部数据),那么,芝麻信用的数据值将是1+1》2的模式,一旦换取更多的信用值,自己的信贷业务又如火如荼,那么,阿里巴巴就充当了又当裁判,又做球员。
这就类似与美国的FICO,因为FICO为各家信用卡机构提供评分和信用结果,结果FICO自己又去发放信用卡,那么,信用卡机构是无法跟FICO长期愉快地玩耍的。
第三种模式则是以安融惠众、上海资信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在日前发表的《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与监管研究》披露的数据是,截至2014年7月25日,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即上海资信)共接入203家P2P平台,日均查询量达约2000次。
与之相比,北京安融惠众征信有限公司的数据量似乎更高,其创建的“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于2013年3月正式上线,为P2P、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提供行业信息共享服务。截至2014年9月15日,MSP征信平台会员机构已经达到405家,会员间信用信息共享查询量已达日均9000余件,有信用交易信息记录的自然人信息主体数量突破100万人。
就笔者了解,上述两种征信机构目前阶段还属于接入更多数据阶段,也只有接入的P2P、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量足够庞大,才能考虑在此数据量的基础上,开发数据模型与信用评分。
第四种创新的模式则是基于社交的大数据征信模式,典型的代表企业为玖富旗下品牌闪银,闪银被看作是中国的Zestfinace,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社交信息等数据,完成个人授信。
在闪银的评价模型中,社交数据尤为重要,比如个人的微信、微博、朋友圈、校友录、信用卡账单等,通过附加社交维度评估个人信用状况,大大降低传统单一的通过资产或流水形式评估的信用风险。
揭开“大数据征信”面纱
如此来看,无论是正规军,还是后起之秀,大数据征信,无论哪一家都需要解决的一个痛点是“大”,怎么才算大?是足够多还是足够重要?是一家独大还是大而不全?在央行打开的这半扇罗生门里,需要拨开以所谓“大数据”为外衣的云雾,只有当我们看到征信业的新历史正在发生时,我们才能发现这个历史,而非在它重组之时。
拨开这层云雾,则回到征信的初衷,征信的本质在于解决两方面问题: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换而言之,即解决个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再追根溯源一点,即解决坏账和逾期两个问题。
那么,大数据征信,无论是传统在银行的资金流水,还是在电商的交易,还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轨迹,都需要去验证,这些数据对坏账和逾期的相关性问题。
而这个验证的工作,正如一个精巧的匠工,首先需要海量的数据积累,然后有的才是一点一滴地去校验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做到足够庞大,就像手表一样,才能走得足够精准。如此以来,征信对金融的价值才能准确发挥。
第四篇:征信规章制度
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制度
(2009年7月16日起执行,2013年9月12日修订)
为加强企业征信系统管理,保证数据质量及信息安全,履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提供及使用者责任,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相关规定,结合贷款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机构及用户管理
第一条 公司为无分支机构独立法人,公司本部为接入企业征信系统唯一机构用户,由征信中心北京市分中心创建及维护,并授予数据报送、信息查询等权限。
第二条 公司发生名称、地址、联系人等信息变更时,应向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提交《企业征信系统机构变更申请表》(附件1)及相关资料申请变更。
第三条 公司内部用户分为管理员用户及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由信息技术部指定专人担任,经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审查后创建和停用,负责普通用户管理。管理员用户创建及停用需向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提交《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总部管理员用户申请表》(附件2)。
第四条 普通用户按照“专人专用、一人一户”原则,由管理员用户负责创建及停用。管理员用户应定期对普通用户进行清查,对离岗用户及时进行停用。管理员用户对公司全部用户建册管理,登记《企业征信系统创建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3)及《企业征信系统停用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4),并在用户发生变动后的2个工作日向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报备。
第五条 内部用户的创建管理等具体要求按照公司《企业征信系统用户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章 分工及职责
第六条 公司信贷部门(包括自主及贷款业务部门)为企业征信系统(非接口行报文生成系统,mbt系统)录入及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部门。信贷部门业务人员负责在非接口行报文生成系统中录入贷款业务信息,并作为第一责任人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信贷部门业务人员因尽职调查及后续管理需要,可申请查询企业信用信息。
第七条 综合统计部门设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员两名,分为a、b角,承担征信系统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信贷数据的审核、报文生成及上报、反馈报文的收取及解析、系统数据信息核对、错误数据删除、信用信息查询及异议处理,变动信息报备及与征信中心工作人员的沟通联系等职责。
第八条 信息技术部指定专人负责征信系统的程序安装、日常技术维护,并承担管理员用户职责,负责普通用户的创建、权限设置、停用及建册登记等事项。
第三章 信息采集及上报
第九条 公司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征信中心相关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业务信息。
第十条 公司采集及上报信息主体基础信息及贷款信息应事先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书面同意的方式包括签署包含同意条款的借款合同或出具《授权书》(附件5、6)。
第十一条 企业征信系统采集信息包括借款人基本信息、信贷业务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其中信贷业务信息包括贷款合同信息、借据信息、还款信息、展期信息、欠息信息及担保信息。
第十二条 信贷业务部门业务人员负责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非接口行报文生成系统,其中借款人基本信息应在新增客户或客户基本信息发生更新时录入,信贷业务信息应在相关业务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录入。
第十三条 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员按日审核征信数据录入情况,并按要求生成数据报文上报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保证信贷业务在发生后的下一个工作日结束之前上报。
第四章 信息查询
第十四条 查询企业征信信息应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由信息主体(包括借款人及担保人)出具书面《授权书》或签署包含同意查询其信用信息条款的《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
第十五条 公司实行严格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归口管理,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统一由综合统计部门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员进行,其他人员均无权查询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 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条件限定为尽职调查、贷后管理需要及其他公司领导同意的与业务开展相关的合理需要。查询内容一般包括贷款信息、担保信息、欠息信息、不良记录及信用报告。
第十七条 查询企业信用信息需由发起查询部门填制《企业征信信息查询审批表》(附件7),经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审批后提交综合统计部门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员,并提供企业名称及贷款卡号码。
第十八条 综合统计部门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员对查询人员、查询日期、企业名称、贷款卡编码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将查询结果反馈到查询部门。
第五章 信息删除管理
第十九条 从企业征信系统删除的数据信息包括:因原有委托业务规范等历史原因已不在公司账内也不作为债权管理但仍存在于征信系统的业务信息;因操作失误、业务发生重组、借款企业发生变更而在征信系统无法变更产生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数据信息;其他情况产生的确需删除的信息。
第二十条 从企业征信系统中删除信息须履行审批程序,由业务人员填写《企业征信系统信息删除审批表》(附件8),填写拟删除数据信息及删除原因,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签字同意,报综合统计部门征信系统管理员审核,经征信系统管理员及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人签字同意后,由征信系统管理员向征信中心提交《金融机构企业征信系统批量业务删除申请表》(附件9)并上报删除报文。
第二十一条 如删除数据后需要重新上报正确数据,业务人员应及时登录数据信息,经征信系统管理员审核无误后立即补报新数据。
第六章 数据质量及安全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用户在设立或变更后要及时修改密码,不得使用初始密码,并定期进行更换。用户应妥善保管密码,防止泄露,不得让他人借用用户名及密码。管理员密码应进行封存并交公司档案室保管。
第二十三条 管理员用户创建、停用普通用户及修改普通用户信息及权限必须经过普通用户所在部门申请及分管领导审批,不得随意操作。用户管理过程应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十四条 用户完成操作或离开操作台,必须退出程序。
第二十五条 业务人员作为数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企业征信系统贷款公司贷款业务采集指南》要求,及时、准确录入信息和数据。可采取业务人员交叉复核或部门统计员复核方式提高准确率。
第二十六条 业务人员加强相关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企业信用意识,监督企业及时更新基本信息。
第二十七条 综合统计部门征信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发生情况督促业务人员及时录入数据,并对数据、信息完整性进行审核,确保在要求时限内完成报送。
第二十八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生成报文(包括加压加密)及上报报文分别由a、b角负责,并定期进行角色交换,防止可能存在的数据泄露和篡改风险。
第二十九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定期与征信中心进行数据核对,保证两端数据一致性,及时获取及加载征信中心反馈信息,掌握征信信息在线删除及更正方法,正确处理数据删除和更正业务。
第三十条 公司将征信系统数据报送情况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征信系统管理员对业务人员数据录入情况进行监测,发生迟报、错报等情况定期反馈到人力资源部,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征信系统管理员工作质量由部门负责人进行评估,并通过与征信中心定期核对数据等途径获得信息,作为考核依据。
第三十一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征信系统数据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审计部不定期对征信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防范操作风险,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七章 异议处理
第三十二条 企业认为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委托经办人向公司提出异议申请,提出异议申请应提交《企业征信异议申请表》(附件10),法定代表人亲自办理的应提供身份证明,委托经办人办理的应提交《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附件11)及经办人身份证件。
第三十三条 异议受理由综合统计部门征信系统管理员受理,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妥善处理企业异议申请,不得无故拒绝。
为方便企业提出异议申请,公司接受企业通过拨打综合统计部门电话或公司投诉专线方式先行受理,电话核实异议人身份,提前进入受理程序,并通知企业补办书面异议申请。
第三十四条 受理异议申请后,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当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办人说明异议处理的程序、时限、对处理结果有争议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手段。
第三十五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在受理异议申请后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经核查企业征信系统,不存在异议信息的,应及时回复异议申请人。确认异议信息存在错误、遗漏,且错误、遗漏是由于公司数据报送错误形成的,应及时向异议申请人说明情况,同时向征信中心报送更正信息,尽快进行处理;不能确认核查结果或认为错误原因是由于数据库数据处理过程形成的,应在征信系统中进行“异议标注”并发送至征信中心审核确认,确认通过的异议信息由征信中心在企业信用报告中进行填加。
第三十六条 由征信中心受理的企业异议信息需要由公司进行核查的,在接到核查通知后立即启动核查程序,并及时将核查结果通过企业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发送至征信中心,核查后确认异议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在回复核查结果的同时向征信中心报送更正信息。确认异议信息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明确回复核查结果。经核查不能确认核查结果的,应如实回复核查情况。由征信中心根据情况回复异议申请人或进行异议标注。
第三十七条 异议处理结束之后.应及时删除异议标注。
第三十八条 综合统计部门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办人出具《企业征信异议回复函》(附件12),其中经核查不存在异议信息的应及时回复;因公司数据报送错误形成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不能确认核查结果需要征信中心处理的,应在在20日内回复。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在征信系统管理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公司视情况给予相关人员警告、记大过、扣罚工资奖金、辞退等处罚;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一)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企业征信信息;
(二)因过失泄露企业征信信息;
(三)未经同意查询或采集企业信贷信息;
(四)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不予更正;
(五)拒绝、阻碍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检查、调查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第四十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报文生成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并妥善保管征信系统上报报文及反馈报文。
第四十一条 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对系统管理过程形成的资料建档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查询业务所形成的《企业征信信息查询审批表》原件及相关企业《授权书》原件、传真件或扫描件;
删除数据所形成的《企业征信系统信息删除审批表》、《金融机构企业征信系统批量业务删除申请表》;
异议处理业务所形成的异议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经办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其他证件复印件、《企业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原件、《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原件、以及《企业征信异议回复函》复
印件等;
其他应保管的资料,如向征信中心报备的资料、管理台账、自查报告及报表等。第四十二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制度由综合统计部门进行解释和修订。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六日篇二:个人征信管理条例
个人征信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征信活动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征信机构的行为,促进征信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征信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征信业务,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征信业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的业务活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收集、整理、保存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信用信息,或对外提供本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的活动除外。
本条例所称的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从事前款规定的征信业务的法人。
本条例所称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二)信用交易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贷款、使用贷记卡或准贷记卡、赊销、担保、合同履行等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
(三)其他信息,即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等社会公共信息。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征信机构有关业务接受其他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国家依法保障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和从事法人及其他组织征信业务实行区别管理。
第五条
征信机构应当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第六条
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第七条
征信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
征信机构可以依法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实行自律管理。
第九条
设立征信机构,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征信业务。
经批准设立的征信机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征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经营许可证。禁止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
征信机构变更业务范围、组织形式,分立、合并,设立、收购或者撤销分支机构及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征信机构开展有关业务应接受其他监管部门批准的,征信机构应及时将批准情况报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设立征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五百万元人民币,征信机构从事信用报告业务的,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五千万元人民币;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三)有具备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股东、实际控制人应满足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条件;
(五)有健全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保密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技术设施;
(七)有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
(八)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征信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考虑征信市场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
第十一条
设立征信机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申请书,载明拟设立的征信机构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设置等;
(二)章程草案;
(三)拟任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四)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五)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份;
(六)持有注册资本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
(七)经营方针和计划;
(八)营业场所、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档案管理、保密措施、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的资料;
(九)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征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申请书,载明拟设立的分支机构的名称、运营资金、业务范围、总公司及分支机构住所等;(二)申请人最近3年的财务会计报告;
(三)拟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四)经营方针和计划;
(五)营业场所、信用信息数据库、技术措施及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的资料;
(六)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二条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依照上述规定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6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征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
(一)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
(二)担任或曾经担任因违法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并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
(三)担任或曾经担任破产清算公司、企业的董事或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
(四)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五)在其他征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工作期间有故意出具虚假评估咨询报告等法律文件行为的;
(六)信用报告中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
第十四条
征信机构解散的,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销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征信机构依法破产的,应当注销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第十五条
征信机构应当依法收集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息,不得通过欺诈、窃取、贿赂、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收集信息。
第十六条
除下列信息外,征信机构收集、保存、加工个人信息应当直接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一)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已经依法公开的信息;
(二)其他已经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第十七条
征信机构对所收集的信息应当客观、及时进行整理、保存和加工,不得歪曲、篡改,并应当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第十八条
征信机构从事信息的保存、整理、加工和分析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
征信机构对境外机构或个人提供任何形式的信用信息,均应符合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程序。
第十九条
征信机构应当向信息主体本人或经其授权的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提供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但法律规定可以不经同意提供个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不经同意提供法人及其他组织信息的除外。第二十条
征信机构、金融机构基于模型开发、系统测试等目的使用或对外提供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息的,可以不经信息主体的同意,但所使用或提供的信息不得包含个人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住宅电话、企业名称、住址及其他可以识别信息主体身份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
第二十二条
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信用产品对信用信息使用人、投资者的交易判断和决策只具有参考作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篇三: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行”)企业征信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我行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安全、合法使用,保证采集、报送、维护以及异议处理及时、准确,促进企业征信信息在信贷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试运行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400号)及《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8号),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征信系统包括我行企业征信信息报送系统(以下简称“企业征信报送系统”)和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人行企业征信系统”)两部分。我行企业征信报送系统从信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管系统”)抽取客户信息、业务数据,生成向人行企业征信系统报送的数据接口文件。人行企业征信系统接收并检验我行报送的征信数据文件,并向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借款人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三条 企业征信数据上报与运用工作是一项全行性工作,涉及多个系统与部门。由风险管理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完成;运用工作贯穿于信贷业务全流程,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等主线部门在处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必须参考企业征信系统中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第四条 风险管理部是全行企业征信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场管理部是具体执行部门,负责企业征信系统日常的报送、投诉处理等工作,对内负责协调、督促各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推动征信数据报送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企业征信信息在客户分析、授信决策、贷后管理中的运用。
具体职责包括:
(一)负责征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或协调,进行责任认定,对责任人进行通报,提出处罚建议等。
(二)受理人行企业征信系统中的异议协查函并及时处理回复。对于支行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在核实问题真实性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异议申请。
(三)受理客户经理提出的书面征信异议申请,跟踪异议申请的办理过程,回复客户经理有关企业征信的问题。
(四)推进提高企业征信系统在客户经理中的运用成效,完成客户经理有关企业征信的推广培训工作。要求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中运用企业征信系统核实客户信息,检查、通报运用情况。
(五)根据差异明细数据及人行反馈错误及时进行查错、纠错。
(六)收集、汇总本行企业征信系统问题,提交改进意见与建议报告等。
(七)按照人民银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 要求,在对客户进行授信审查时,可使用该客户及担保客户的中征码、机构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号和国地税号,通过人行企业征信系统进行信用信息查询,将通过系统查询的客户信用信息作为重要授信参考资料,直接使用从征信系统实时查询得到的客户信用报告。
对于已有中征码的企业,可输入机构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号或国地税号(任一皆可)查询其中征码。对于无中征码的企业,系统将为其自动生成中征码。
第三章 数据报送、修改及纠错
第五条 市场营销部按其职责确保信贷管理系统中客户中征码、客户信息、授信业务信息、业务发放数据等与事实情况严格一致,保证我行企业征信数据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至人行企业征信系统。
第六条 市场营销部应将当天发生、变化的信贷业务信息于下一个工作日结束前报送企业征信系统。当发现其所报送的借款人、担保人信用信息不准时,应当重新报送更正信息。
第七条 企业征信报送以信管系统中所得数据为依据。由于信管系统数据错误造成客户异议的,由客户经理提交申请,请求修改对应系统中有关数据,风险管理部经办人员核实无误后,交由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八条 对于操作失误(如会计人员账务操作失误、客户经理录入他人中征码等)造成的客户不良信用记录,一经发现,客户经理应及时提交《信贷管理系统数据查询、修改申请表》(明确中征码号、业务编号、业务品种、发生机构)、问题说明及改进措施。风险管理部经办人员收到申请表后应及时、合法处理,经核实无误后,交由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四章 信用信息的查询
第九条 我行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可以向人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担保人信用信息。
第十条 对申请信贷业务的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查询时,要取得被查询人书面授权。
第十一条 对已发生信贷业务的借款人、担保人进行贷后风险管理查询其信用信息时,无须取得被查询人授权,但必须
经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审批同意;当所有信贷业务关系解除后,我行将不再具有对该借款人、担保人信用信息的查询权。
第十二条 我行通过查询人行企业征信系统获取的借款人、担保人信用信息,不得用于本机构除办理、管理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用途,不得向第三方提供。
第十三条 信息查询员应当按系统查询的时间顺序设立查询登记表,如实记载查询人员的姓名,查询的时间、内容及用途。
第五章 异议处理
第十三条 我行异议信息是指由我行上报,经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加载进入人行企业征信系统后,借款人或担保人认为与其真实情况不符并提出异议的信息。处理异议信息的过程称为异议处理,该过程的发起是由人行企业征信系统发起。
第十四条 风险管理部指定专人作为异议处理人员,负责个人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 我行在接到异议信息核查通知后应立即启动核查程序。
第十六条 异议处理人员应将核查结果通过企业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发送至征信中心。
第十七条 经我行核查后确认异议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在回复核查结果的同时向征信中心报送更正信息。篇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征信管理制度
贵州贵安新区兴融通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征信系统管理制度
我公司作为专业的贷款公司,已正式接入互联网征信系统,为保证数据质量及信息安全,正规使用系统,达到服务业务经营的目的,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系统使用范围
公司的业务性质决定公司一方面应自觉接受征信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运用征信系统加强业务及对客户的管理。公司信贷部为接入互联网征信系统唯一机构用户,由中征征信(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授予数据报送、信息查询等权限;同时利用征信系统对公司信贷业务中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和公布,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
二、系统功能及部门职责
(一)管理员职责
1.公司指定专人负责征信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并监督管理员用户操作;
2.公司按照“专人专用、一人一户”原则,设定管理员用户分为数据报送用户及信用报告查询用户;
3.查询用户负责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权限包括信用报告查询、修改登录密码、查看自己的资料和权限等;
4.数据报送用户负责向征信系统报送本公司发生的信贷业务有关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权限包括报文预处理、报文报送、报文
上报情况查询、修改登录密码、查看自己的基本资料和权限等;
5.用户必须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密码和ukey,第一次登录系统后必须立即更改密码,之后至定期更改一次密码;
6.用户发生变动时,必须做好征信的交接工作并记录,保证公司征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部门职责
1.公司信贷部作为征信系统的管理部门,负责归纳提供征信系统采集及上报数据内容,信贷业务人员负责采集借款人及贷款业务信息,并作为第一责任人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征信系统数据报送用户根据信贷员提供的资料进行上报。
2.风控部作为征信系统管理的监督部门,负责信贷数据的审核,确保信贷数据的安全质量。
三、数据采集与信息上报
1.公司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征信中心相关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业务信息。
2.公司采集、查询、上报信息主体基础信息及贷款信息应事先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信贷业务人员在业务发生签署相关法律合同时要明确告知借款人有同意我公司有采集上报数据的义务,并出具书面文书。书面同意的方式包括签署包含同意条款的《借款合同》或出具《授权委托书》(附件1)。
3.征信系统采集信息包括借款人基本信息、信贷业务信息。其中信贷业务信息包括借款合同信息、借据信息、还款信息、欠息信息、特殊交易信息、抵押信息、担保信息及其它征信系统要求的数据采集项。
4.信贷业务人员负责及时将相关信息报送给管理员数据报送用户,其中借款人基本信息应在新增客户或客户基本信息发生变动时录入,信贷业务信息应在相关业务发生后的24小时之内上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5.信贷业务人员将拟录入上报的相关信息报信贷部负责人审批,并由风控部会审,再行录入上报。
四、信息查询
1.公司在办理下列业务时,可以向征信系统查询信用信息:
(1)审核贷款申请人的;(2)审核贷款担保人的;
(3)对已发放的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
(4)因其他事由需要查询时,需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2.查询征信信息应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由信息主体(包括借款人及担保人)出具书面《授权书》或签署包含同意查询其信用信息条款的《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
3.公司实行严格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归口管理,信用信息查询统一由公司征信系统管理员信用报告查询用户进行。
4.查询个人/企业信用信息需由发起查询人填制《征信信息查询审批表》(附件2),经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审批后提交征信系统管理员。
5.公司征信系统管理员在受理查询申请,应登记有关事项并将查询结果反馈到查询部门,查询申请人在收到查询结果时,应签字确认。
五、系统维护
1.管理员用户创建、停用及修改用户信息、权限必须经过分管领导审批,不得随意操作。
2.用户完成操作或离开操作台,必须退出程序。
3.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定期与征信中心进行数据核对,保证两端数据一致性,及时获取及加载征信中心反馈信息,掌握征信信息在线删除及更正方法,正确处理数据删除和更正业务。
4.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征信系统数据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公司分管领导不定期对征信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防范操作风险,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5.公司指定专人保管档案,安排专门档案柜存放,并做好对档案存放地的安全措施。
6.对公司征信相关文档的借阅应当严格限定范围,未经公司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查询、借阅和复制档案资料。
7.所有关于公司征信信息的档案留存期限不低于三年。
六、异议处理
1.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由客户向公司提出异议申请,提出异议申请应提交《征信异议申请表》(附件3)及其它相关要求证件。
2.异议申请经处理后,征信系统管理员应向异议申请人出具《征
信异议回复函》(根据征信系统统一格式),其中经核查不存在异议信息的应及时回复;因公司数据报送错误形成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不能确认核查结果需要征信中心处理的,应在在20日内回复。
3.异议处理需按程序报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附件一:授权委托书;
附件二:信用报告查询审批表;
附件三:异议申请表
二0一五年十二月篇五:征信业管理条例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31号
《征信业管理条例》已经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第22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2013年1月21日
征信业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引导、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征信业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企业)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
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行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提供,适用本条例第五章规定。
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为履行职责进行的企业和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不得危害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称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征信业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推进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征信市场,推动征信业发展。
第二章 征信机构
第五条 本条例所称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
第六条 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设立条件和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一)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三)有符合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
(四)拟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任职条件;
(五)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条 申请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申请书和证明其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材料。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批准设立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凭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个人征信业务。
第八条 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熟悉与征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征信业从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并取得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任职资格。
第九条 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合并或者分立、变更注册资本、变更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5%以上或者持股占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的,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变更名称的,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备案。
第十条 设立经营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立条件,并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办理备案,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
(二)股权结构、组织机构说明;
(三)业务范围、业务规则、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
(四)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措施。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
第十一条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报告上一开展征信业务的情况。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名单,并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征信机构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下列方式处理信息数据库:
(一)与其他征信机构约定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同意,转让给其他征信机构;
(二)不能依照前项规定转让的,移交给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征信机构;
(三)不能依照前两项规定转让、移交的,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还应当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并将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交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注销。
第三章 征信业务规则
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
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不作为个人信息。
第十四条 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是,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五条 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不良信息除外。
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
第十七条 信息主体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自身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
第十八条 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是,法律规定可以不经同意查询的除外。
征信机构不得违反前款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第十九条 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采用格式合同条款取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的,应当在合同中作出足以引起信息主体注意的提示,并按照信息主体的要求作出明确说明。
第二十条 信息使用者应当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不得用作约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第二十一条 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渠道,采集企业信息。
征信机构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企业信息。
第二十二条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障信息安全。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对其工作人员查询个人信息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工作人员查询个人信息的情况进行登记,如实记载查询工作人员的姓名,查询的时间、内容及用途。工作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查询信息,不得泄露工作中获取的信息。
第二十三条 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合理措施,保障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供信息使用者参考。
第五篇:2015新版征信授权书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
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分/支行:
本人不可撤销地授权贵行(包括贵行各分支机构)在办理下述业务时,可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通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打印、保存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一)审核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
(二)审批本人授信业务或本人作为担保人申请;
(三)对已发放的本人信贷业务进行贷后风险管理;
(四)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本人作为法定代表人或出资人信用状况的。
本人不可撤销地授权贵行(包括贵行各分支机构)按照国家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或其他数据信息系统提供本人的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信贷交易产生的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用信息。
授权期限:本授权书有效期自本人签字之日起至上述业务结清之日止。贵行若超出本人授权查询使用本人信用报告的用途范围的,相应法律责任由贵行承担。
若本人在贵行的业务未获批准,本授权书、信用报告等资料无须退回。授权人声明:贵行已依法向本人提示了征信授权事项,应本人要求对上述条款的概念、内容及法律效果做出了说明,本人对以上授权条款已全面知悉并理解。
借款申请人(签字): 借款人配偶(签字): 证件类型/号码: 证件类型/号码:
共同借款人(签字): 共同借款人配偶(签字): 证件类型/号码: 证件类型/号码:
保证人(签字): 保证人配偶(签字): 证件类型/号码: 证件类型/号码: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