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米材料在机械上应用 论文
纳米材料在机械上的应用
摘 要: 本文介绍纳米技术的兴起;纳米材料的特性;纳米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运用;与传统机械工程相比,纳米技术带来的优势;纳米加工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微型机械和微型机电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机械;纳米加工;微型机械
机械是现在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一大支柱。机械的种类繁多,可以按几个不同方面分为各种类别,如:按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
纳米技术的兴起
自从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开始,纳米技术便一步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纳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在0.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从材料的结构层次来说,它介于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分子的中间领域。
纳米技术不是一门单一的新型学科或者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中,其中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对于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变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纳米技术运用到机械方面尤其是产生了微型机械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研究的核心技术,很多国家在纳米技术上开始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机械工程方面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纳米材料的特性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 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功研制出了室温下的单电子晶体管。随着单电子晶体管研究的深入进展,已经成功研制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逻辑电路。
纳米技术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机械工程来说,也正是因为纳米技术有很多优势才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
1、纳米技术的尺寸效应
纳米技术的主要效果之一便是缩小了传统尺寸的单位,将毫米进化为纳米,一纳米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应用在机械中,可以大大降低机械的体积,从而形成了新型机械——微型机械。这种不是传统机械单纯地在尺度上微小型化,而通常是指可以成批制作的集合微机构、微驱动器、微能源以及微传感器和控制电路、信号处理装置等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他们大部分都是运用纳米技术的成果,因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的概念和范畴,而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并作为整个纳米科技重要组成部分和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与技术路线指导下的产物。
2、纳米技术使材料多元化,应用多元化
纳米技术是原材料形成更微小的形态,功能也更加强大,不仅能改良传统材料,又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材料。磁性液体密封技术便是证明,利用磁性液体可以被磁场控制的特性,将纳米单位的液体置于磁场之内,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同时在材料运用中可将微量的元素融入到基础材料中,达到更好的效果。纳米复合氧化锆是成功应用在工业上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提高了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导氧及储氧功能,因此广泛运用于汽车发动机系统中。
3、纳米材料摩擦性能
纳米技术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其擦性能,在机械中,各种轴承等都存在着摩擦,但是纳米材料的出现,使得各类机械结构尺寸便小,同时对于过小的零件,摩擦力便显的尤为重要,摩擦力如果相对较大,则零件便会造成磨损。但是纳米技术也同样克服了这一问题,现已出现纳米材料几乎无摩擦的状态。美国科学家研制的这种微型纳米轴承可在运动是无磨损和撕裂,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4、纳米技术节能效果
纳米技术实现了“小材大用”,带来的又一优势便是节能和环保。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产生了很多新型材料,它们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耗,使得传统的机械工程中需要的大量材料迅速降低,对于原材料的节约起到了惊人的效果。德国不莱梅应用物理所已研制成功并且申请了一项专利,即用纳米Ag代替微米Ag制成导电胶,可节省Ag粉50%,用这种导电胶焊接金属和陶瓷,涂层不需太厚,而且涂层表面平整,效果理想。
微型纳米轴承
传统的轴承的体积比较大,其摩擦力也仅仅能够靠润滑来进行减少,但是,仍然不能够将摩擦力进行避免。美国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并且研制出来一种没有摩擦的微型纳米轴承,微型纳米轴承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微型。微型纳米轴承的直径仅仅为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其应用到机电系统微型的轴承只有l nlTl,为微型机械千分之一的大小。第二,摩擦力极小。如果轴承的体积很小,那么,套在一起管子之间摩擦力就会将微型轴承弱点暴露出来,在其产生的摩擦力很大的时候,会导致微型轴承无法使用。通常制造的微型机械轴承与这种纳米轴承相比较,摩擦力仅仅是其最小值千分之一。
微型机器人
在工业制造领域,微型机器人可以适应精密微细操作.尤其在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与面。美国迈特公刮最近设计出一种用于组装纳米制造系统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长度约为5mm,研究人员称.假设能利用纳米制造技术使这种机器人的体积不断缩小,其最终的体积不会超过灰尘的微粒。[j本三菱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微型工业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了5节闭式连杆机构.实现手臂的轻量化与高刚性,其动作速度及精度完全可以赶上专用机器人。往复上下方向25ram,水平方向100mm的拾取动作,所需时间缩短到0 28s。另外,通过采用闭式连杆机构与高刚性减速机,实现了比以往机器人高100*的位置重复精度(±5nm).可适应于精密微细操作。
纳米分子电动机
美国IBM公司瑞士苏黎士实验室与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DNA能够被用来弯曲直径不及头发丝的五卜分之一的硅原子构成的“悬臂”。他们装配的这种小“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则可以上下弯曲,顶端则粘有单股DNA链。DNA自然形成双螺旋结构,双链被分开后,它们会力图重新组合。当研究人员将带有单股DNA链的“悬臂”置于含有与之对应的单股DNA链的溶液中,这两个链就会自动配对结合在一起,小“悬臂”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开始弯曲。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生物力学技术制造带有纳米级阀门的微型胶囊(纳米分子电动机)。通过控制这种驱动力来控制阀门的开合,可以将精确剂量的药物传送到身体的需要部位来达到治疗的臼的。
合成永磁体
永磁材料是机械化学法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许多稀土永磁合金可由元素粉合成。德国西门子公司用机械化学法制备出Nd15 fe77 B8永磁体 随后以金属为原材料利用机械化学法制备出SmCo5 Nd2 fe14Ca3C2 Sm2Co17等稀土永磁材料。大多数的工作是从Sm2 O3 SmCl 3或Smf 3前驱体与Co Ca 进行机械化学合成SmCo5 获得的组成是非晶的SmCo 相和副产品CaO 经热处理晶化成SmCo5 这是集精炼 合金化和粉末制造为一体的低温制造过程 是一种低成本制造稀土永磁的技术。
合成储氢材料
储氢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它能够储存氢并在需要的时候将氢释放出来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了稀土系.Ti Fe 系.r 系和Mg 系等多个系列的储氢合金 机械化学法在制备金属纳米晶储氢材料方面有以下主要优点从原理上讲可以任意调配材料组成。合成许多难以用常规的熔炼或其他方法制备的新型纳米晶储氢合金材料 机械化学球磨过程能在氢气氛下完成直接获得储氢态合金材料能有效降低其后续吸放氢反应的活化能 工艺过程简单制备的储氢材料一般为超细粉末使用时不需再粉碎且在充放氢过程中的抗粉化能力好 因此关于机械合金化纳米晶储氢材料的研究近几年来相当活跃。由于机械化学对Mg 基储氢合金动力学性能的改善各国的许多研究人员继续致力于用机械化学法提高储氢合金特别是Mg 基储氢合金的性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将Mg 基储氢合金用于Ni MH 电池 如能获得成功Ni MH 电池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近几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械化学合成纳米晶Mg 基储氢材料方面也做了较多工作先后制备和研究了纳米晶Mg2 Ni Cu Mg 氧化物 Mg 氯化物等系列的新型储氢材料9 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足近十多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综台性交叉的新学科.它的迅猛发展将引发2l世纪的工业革命。因此,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试图抢占这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从而在世界竞争中保持优势。最近,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技术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我国2l世纪初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相信在21世纪,纳米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给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所带来的影响将可能超过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展望
经过几十年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探索,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操纵单个原子,纳米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4大领域高速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平面显示用发光纳米粒子与纳米复合物、纳米光子晶体将应运而生;用于集成电路的单电子晶体管、记忆及逻辑元件、分子化学组装计算机将投入应用;分子、原子簇的控制和自组装、量子逻辑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纳米机器人、集成生物化学传感器等将被研究制造出来。
纳米技术目前从整体上看虽然仍然处于实验研究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上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 科技的国家如今都已成为发达国家。当今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先进国家。纳米技术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必须加倍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因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结束语
纳米材料在机械工程中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模式的运转,显示了其强大的科技含量,但是在其运用中,我们仍有很多方面亟待解决如何准确表征纳米材料的各种精细结构;怎样从结构上分析、解释纳米材料的新特性;能否利用某种标准来预测微区尺寸减少到多大时,材料表现出特殊的性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仍需深入研究,以便纳米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机械工程领域。
参 考 文 献
1)苑国良 纳米技术在机械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机械制造 2005(43)
2)闫超 纳米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浅谈 [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29)3)敖小宝,游誉林 纳米技术在微型机械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005(34)
4)王祥 纳米技术在制导、导航和控制领域应用的前景分析 [期刊论文]-国际太空 2004(4)5)李振波,李疆,刘北英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微加速度计静态测试平台设计 [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9(2)
6)陈建农,方永耕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及维修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1 7)张兰娣,温秀梅 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期刊论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21)
8)吴拓 开发机械制造的新领域 [期刊论文]-西江大学学报 2000(2)9)袁哲俊,谢大刚 纳米技术的最新发展 [期刊论文]-2000(5)
10)蔡敢为,王文龙,刘平,朱从云 为机械动力学研究 [期刊论文]-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2(17)
11)杨元华,陈时锦,程凯 微结构光学元件的应用与制造 [期刊论文]-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05(3)
第二篇:纳米材料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论文
纳米材料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近年来,纳米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许多新的特性,如特殊的磁学特性、光学特性、电学特性和化学活性等,利用纳米粒子的这些特性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可以得到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这不仅使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更加优异,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微电子、化工、国防、医学等各个领域,同时还为高分子改性理论体系的奠定提供了基础,拓宽了高分子改性的理论。
研究发现,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其比表面积则显著增加,从而产生特殊的光学、热学、磁学、力学化学、声学等一片列新的性质。另外,纳米粒子由于表面存在大量活性中心,在反应体系中可以起到高效催化的作用。目前通常是将纳米微粒与聚合物基材进行复合,利用其特殊性质来开发新产品,这比研究全新的聚合物材料投资少,周期短,生产成本低。但是通常纳米微粒粒径小,易于团聚,为增加材料与聚合物的界面结合力,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需要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与普通改性材料不同,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这些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改性后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性能。比如,纳米粒子巨大的比表面积产生的表面效应,可使经纳米粒子改性后的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热传导性、触媒性质、破坏韧性等均与一般材料不同,有的材料还具有了新的阻燃性和阻隔性。
利用纳米微粒的量子尺寸效应等可制成紫外线吸收材料。例如,防晒油等化妆品中现在普遍加入了纳米微粒,同时在具有强紫外吸收的纳米微粒表面包裹一层对身体无害的高聚物,这样既发挥了纳米颗粒的作用,又改善了防晒油的性能。再如,塑料制品在紫外线照射下很容易老化变脆,如果在塑料表面涂上一层含有纳米微粒的透明涂层吸收紫外线,这样就可以防止塑料老化。汽车、舰船的表面涂覆的油漆主要是由氯丁橡胶、双酚树脂或者环氧树脂为主要原料,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很容易老化变脆,致使油漆脱落,如果在面漆中加入能强列吸收紫外线的纳米微粒就可起到保护底漆的作用。另外,将纳米微粒分散到树脂中制成膜,可用作半导体器件的紫外线过滤器。
在航空航天材料的加工生产中,纳米材料也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由轻元素组成的纳米材料在航空隐身材料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些纳米复合粉体与高分子纤维结合,对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性能,对红外探测器有很好的屏蔽作用。纳米磁性材料,特别是类似铁氧体的纳米磁性材料加入涂料中,既有优良的吸波特性,又有良好的吸收和耗散红外线的性能,甚至可以改变雷达波的反射信号,加之其比重轻,因此在隐身方面的应用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纳米材料对光吸收和对静电屏蔽的特性,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国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前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用纳米复合粉添加的纤维制成军服,这种纤维不仅对人体释放的红外线有很好的屏蔽作用,而且对人体红外线有强吸收作用,可以增加保暖作用,减轻农服的重量。化纤衣物和地毯由于静电效应在摩擦时会产生放电,不仅有安全隐患,同时很容易吸附灰尘,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金属纳米微粒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只要在化纤制品中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
粒,就会使静电效应大大降低。
在家电用高分子材料,纳米静电屏蔽材料的应用近来也开始得到了推广。电器外壳如果不能进行静电屏蔽,电器的信号就会受到外部静电的严重干扰。为了改善静电屏蔽涂料的性能,日本松下公司已研制成功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纳米涂料,这些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在室温下具有比常规的氧化物高的导电特性,因面能起到静电屏蔽作用,同时氧化物纳米微粒颜色各异,可以通过复合控制静电屏蔽涂料的颜色。因此这种纳米静电屏蔽涂料不但有很好的静电屏蔽特性,而且也克服了炭黑静电屏蔽涂料只有单一颜色的单调性。
在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日本东京大学日前通过结合纳米级的微小分子环和高分子材料开发出了凝胶状的新型医疗材料。这种新材料的可见光的通过率高达98 2%,而且即使拉长8倍,材料也能恢复原状,并不会受到任何破坏。这种性能优异的材料可望用来生产隐形眼镜以及其他医疗产品。而在医用化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起到除味、杀菌、消毒的作用。
另外,一些聚酯/粘土矿物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提高了聚酯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阻隔性能等也有一定的提高,这种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汽车、包装等领域,其他潜在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诱人的。
纳米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由于对其微观结构认识的不足,纳米技术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理论和工程实践也也都比较缺乏。但即使如此,其广阔的市场与诱人的应用前景已初见端倪,纳米材料将成为新兴材料的主流。
高科技纤维又称特种纤维,按性能划分有五大类:耐强腐蚀含氟类纤维、耐高温纤维、阻燃纤维、高强高模纤维和功能纤维。其中,高强高模纤维特别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对位或间位芳酰胺纤维(芳纶)最为重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化纤的发展作了重要战略转移,开始把投资重点由传统化纤转向高科技纤维。21世纪发达国家高科技纤维的发展可望继续加速,一些通用化纤生产线不断转产高科技纤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将不断涌现。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落后于发达国家约20年。由于发展高科技纤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专家呼吁我国应重视高科技纤维特别是碳纤维的 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其重要意义并不亚于纳米材料,对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改造传统产业有着重要作用。
高科技纤维应用领域广泛高科技纤维是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产品。以美国为例,1984年高科技纤维产量占化纤总产量的1.6%,而产值却占12.6%;到1988年,其产量所占比例上升至2.4%,而产值却占化纤总产值的20.4%。尽管这些高科技纤维的前期开发投入较大,但后期回报。在前些年世界经济遭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传统化纤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而高科技纤维却供不应求,成为支撑收益的中坚产品。
高科技纤维也是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是运载火箭和导弹、各类航天器、宇宙站、人造卫星、宇航服、喷气式客机和战斗机、船舶、超高速列车、医学和生物工程等的关键材料。同时,也能满足许多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更新换代的需要。例如,环保节能型新一代汽车,其高速飞轮转子、压缩天然气罐、高速子午胎、发动机耐热传感器、轻量传动轴、弹簧板以至车体,皆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新型建材领域,高强高模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型材、混凝土结构物的加固修复用片材、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用代钢索缆绳、拉挤成型代钢筋材料等,都采用高性能纤维。在电子和信息产业领域,柔性印刷线路板基板、光缆及其补强材料、塑料光纤计算网络、防辐射手机外壳、电磁波屏蔽材料、防尘防静电工作服、超净室高效空气滤材,都需要各种高性能纤维和功能纤维。对于现代国防来说,可以说任何高科技战争所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制造,都要用到高性能纤维和功能纤维。
高科技纤维也是能源开发特别是新能源开发所必不可少的新材料。如抽油杆,千米以下深海油田开采平台所需升降机、输油管线、钻井套管等,大型风力发电叶片及其推进器,核电站耐辐射建材及其防护用品,含放射物冷却水回用滤材,海水吸铀高效吸附材料,铀同位素分离用高速转筒等,都需要各类高科技纤维。在环保方面其用途就更多了,如酸雨的防治、高温粉尘滤袋、含重金属离子等废水的处理等。就是在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方面,也开始大规模使用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技术。如最近沙特阿拉伯和我国台湾省都分别引进了日本产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淡水高达12.8万吨。
高科技纤难的开发和应用,将使人类的衣着从“仿真”过渡到“超真”,使人们的服装具有各种特的功能,如光变色、冬暖夏凉、抗菌消臭和吸收远红外保温等功能。人工骨、关节、韧带、牙床、假眼、人工肺、人工肝、人工肾、人工脾、人造血管和皮肤等都可用高科技纤维制造。在尖端技术领域,由于解决了超低温绝缘材料,创造了磁悬浮列车的最高行驶纪录。由此可见,高科技纤维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是无怕不包。
我国高科技纤维发展基础和现状
1996年起发展中国家化纤的总产量和产能超过了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进行了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早已把投资重点由传统化纤转向高科技代纤上了,并大规模地将普通化纤的生产技术及全套设备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将收益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高科技纤维已处于垄断地位。
我国已具备把投资重点转向发展高科技纤维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主要高科技纤维的市场需求增长很快,1995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需求量只有60吨,到2000年已达1500吨;1995年芳纶纤维的需求量也只有60吨,到2000年已达到500吨;1995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需求量才20吨,2000年已超过500吨。我国高科技功能纤维随着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发展很快,需求成倍增长。仅中空纤维分离膜的生产厂家就达120多家,活性炭纤维生产厂家也有几十家,产品主要用于水处理等方面,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
我国发展高科技纤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高科技纤维的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为断取得进展,为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就安排了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科技攻关,也同时安排了一批应用研究项目,目前又有一批新应用领域正在开发,这些都是保证高科技纤维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即将加入WTO,关税将逐步减少,市场准入将更加广泛,而我国的高科技纤维却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根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种局面急待扭转。以上这些因素都使投资重点转移成为可能。目前,国内不少企业集团已出现引进高性能纤维生产线热潮,国家应加强对高科技纤维的宏观调控,防止复复引进和建设。如果不严加控制又会形成小而散的局面,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为了防止投资热点集中在碳纤维和芳酰胺纤维领域,国家应引导企业适当地把资金投向其他有前景的高科技纤维项目上来。如聚苯硫醚纤维及上述两大纤维的下游制品开发,因为聚苯硫醚纤维作为高温粉尘滤材和电绝缘材料等,其综合性能好。而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制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有利于上游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小,经济效益更好。在对重大建设项目和引进项目审查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提高效率,因为久拖下去将会丧失机遇,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正是由于高科技纤维对提长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提出在“十五”期间加大对高科技纤维的投入,奠定主要高科技纤维的产业化基础,实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原丝、芳纶、超强聚乙烯纤维及主要功能纤维产业化,并在消化吸收国外引进技术和装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逐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实是明智之举。参考文献
[1] 夏和生,王琪.纳米技术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7(4):1-6.[2] Birringer R, Gletter H, Klein H P.Classification of nanometer materials and its basis[J].Phys Lett,1984,102A:365-369.[3] 张中太,林元华,唐子龙,等.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前景[J].材料工程,2000,(3):42-48.[4] 钱军民,李旭祥,黄海燕.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J].化工新型材料,2001,29(7):1-5.[5] 朱光明,钱得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1,29(9):16-21.[6] Brus L E.Electron-electron and electron hole interactions in small semiconductor crystallines[J].Chem Phys,1984,(80):4403-4409·
[7] 罗明良,蒲春生,卢凤纪,等.纳米技术及材料在环保中的应用与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 999,13(6):22-24.
第三篇:浅谈纳米材料的应用(论文)1
纳米材料的应用
张健华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01班
摘要: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纳米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检测、制造业、光学以及国防等等。有人曾经预测在21世纪纳米技术将成为超过网络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决定性技术”,由此纳米材料将成为最有前途的材料。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巨资进行研究,美国从2000年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国际纳米结构材料会议自1992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国际期刊也很多。关键词: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
特殊材料
应用
一、纳米发展小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二、何为纳米材料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例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三、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高度的弥散性和大量的界面为原子提供了短程扩散途径,导致了高扩散率,它对蠕变,超塑性有显著影响,并使有限固溶体的固溶性增强、烧结温度降低、化学活性增大、耐腐蚀性增强。因此纳米材料所表现的力、热、声、光、电等性质,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粗晶状态时表现出的性质。与传统晶体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硬度、高扩散性、高塑性——韧性、低密度、低弹性模量、高电阻、高比热、高热膨胀系数、低热导率、强软磁性能。这些特殊性能使纳米材料可广泛地用于高力学性能环境、光热吸收、非线性光学、磁记录、特殊导体、分子筛、超微复合材料、热交换材料、敏感元件、催化剂等领域。
四、纳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4.1 纳米技术在陶瓷领域方面的应用
陶瓷材料作为材料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陶瓷材料质地较脆,韧性、强度较差,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希望以此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象金属一样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英国材料学家Cahn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所谓纳米陶瓷,是指显微结构中的物相具有纳米级尺度的陶瓷材料,也就是说晶粒尺寸、晶界宽度、第二相分布、缺陷尺寸等都是在纳米量级的水平上。要制作纳米陶瓷,这就需要解决:粉体尺寸形貌和粒径分布的控制,团聚体的控制和分散,块体形态、缺陷、粗糙度以及成分的控制。
虽然纳米陶瓷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其优良的低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抗弯强度、断裂韧性,使其在切削刀具、轴承、汽车发动机部件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超高温、强腐蚀等苛刻的环境下起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纳米技术在微电子学上的应用
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基于纳米粒子的量子效应来设计并制备纳米量子器件,它包括纳米有序(无序)阵列体系、纳米微粒与微孔固体组装体系、纳米超结构组装体系。纳米电子学的最终目标是将集成电路进一步减小,研制出由单原子或单分子构成的在室温能使用的各种器件。
目前,利用纳米电子学已经研制成功各种纳米器件。单电子晶体管,红、绿、蓝三基色可调谐的纳米发光二极管以及利用纳米丝、巨磁阻效应制成的超微磁场探测器已经问世。并且,具有奇特性能的碳纳米管的研制成功,为纳米电子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革命性突破,纳米电子学将成为对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4.3 纳米技术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单位。生物分子是很好的信息处理材料,每一个生物大分子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处理器,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以可预测方式进行状态变化,其原理类似于计算机的逻辑开关,利用该特性并结合纳米技术,可以此来设计量子计算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Adelman博士等应用基于DNA分子计算技术的生物实验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目前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哈密顿路径问题”,使人们对生物材料的信息处理功能和生物分子的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未来,纳米计算机的问世,将会使当今的信息时代发生质的飞跃。它将突破传统极限,使单位体积物质的储存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上百万倍,从而实现电子学上的又一次革命。
4.4 纳米技术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光电信息传输、存贮、处理、运算和显示等方面,使光电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将纳米技术用于现有雷达信息处理上,可使其能力提高10倍至几百倍,甚至可以将超高分辨率纳米孔径雷达放到卫星上进行高精度的对地侦察。但是要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就必需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科学家们发现,将光调制器和光探测器结合在一起的量子阱自电光效应器件,将为实现光学高速数学运算提供可能。在经过多个科学家研究的发现,无能量阈纳米激光器的运行还可以得出速度极快的激光器。由于只需要极少的能量就可以发射激光,这类装置可以实现瞬时开关。已经有一些激光器能够以快于每秒钟200亿次的速度开关,适合用于光纤通信。由于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无能量阈纳米激光器的实现将指日可待。4.5 纳米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纳米粒子作为光催化剂,有着许多优点。首先是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光催化效率高。另外,纳米粒子生成的电子、空穴在到达表面之前,大部分不会重新结合。因此,电子、空穴能够到达表面的数量多,则化学反应活性高。其次,纳米粒子分散在介质中往往具有透明性,容易运用光学手段和方法来观察界面间的电荷转移、质子转移、半导体能级结构与表面态密度的影响。目前,工业上利用纳米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铁作光催化剂,用于废水处理(含SO32-或 Cr2O72-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沉淀溶出法制备出的粒径约30~60nm的白色球状钛酸锌粉体,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高,用它作吸附脱硫剂,较固相烧结法制备的钛酸锌粉体效果明显提高。
4.6 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该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研究人员发现,生物体内的RNA蛋白质复合体,其线度在15~20nm之间,并且生物体内的多种病毒,也是纳米粒子。10nm以下的粒子比血液中的红血球还要小,因而可以在血管中自由流动。如果将超微粒子注入到血液中,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作为监测和诊断疾病的手段。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利用纳米 SiO2微粒进行了细胞分离,用金的纳米粒子进行定位病变治疗,以减少副作用等。另外,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的病毒诱导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已用于临床动物实验,估计不久的将来即可服务于人类。
研究纳米技术在生命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获取生命信息。科学家们设想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分子机器人,在血液中循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检测、诊断,并实施特殊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甚至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这样,在不久的将来,被视为当今疑难病症的爱滋病、高血压、癌症等都将迎刃而解,从而将使医学研究发生一次革命。
4.7 纳米技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制成含有纳米电脑的可人-机对话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纳米装置,它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数十亿个操作动作。在军事方面,利用昆虫作平台,把分子机器人植入昆虫的神经系统中控制昆虫飞向敌方收集情报,使目标丧失功能。
利用纳米技术还可制成各种分子传感器和探测器。利用纳米羟基磷酸钙为原料,可制作人的牙齿、关节等仿生纳米材料。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来激发药剂的释放,则可控药剂有希望变为现实。另外,还可利用碳纳米管来制作储氢材料,用作燃料汽车的燃料“储备箱”。利用纳米颗粒膜的巨磁阻效应研制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利用具有强红外吸收能力的纳米复合体系来制备红外隐身材料,都是很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领域。
纳米技术目前从整体上看虽然仍然处于实验研究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上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科技的国家如今都已成为发达国家。当今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先进国家。纳米技术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必须加倍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因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邵刚勤,魏明坤,等.超细晶粒WC硬质合金研制动态[J].武汉理工业大学学报
(含30頁ppt)
第四篇:纳米论文
聚合物基-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班级12材料2班学号1232230042姓名王晓婷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SiO2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讨论了制备方法的特点,阐述了聚合物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聚合物纳米SiO2 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SiO2复合材料;聚合物;制备;应用 前言
纳米SiO2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它特有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体积效应等,使其与有机聚合物复合而成的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既能发挥纳米SiO2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粒子的协同效应, 又兼有有机材料本身的优点, 使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光、电和磁等功能特性, 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2]
。本文就纳米Si02一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一次全面的综述。
2聚合物/ 纳米Si O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共混法
共混法是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最直接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纳米粒子,但是由于纳米粒子存在很大的界面自由能,粒子极易自发团聚。要将无机纳米粒子直接分散于有机基质中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必须通过化学预分散和物理机械分散打开纳米粒子团聚体,消除界面能差,才能实现均匀分散并与基体保持良好的亲和性。具体途径如下。
2.1.1 高分子溶液(或乳液)共混
首先将聚合物基体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溶液(或乳液),然后加入无机纳米粒子,利用超声波分散或其他方法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溶液(或乳液)中。
姜云鹏等利用PVA与纳米Si02表面的羟基形成的氢键实现了纳米si02对PVA的改性;张志华等用溶胶一凝胶反应制备纳米Si02颗粒,然后通过超声分散机将颗粒分散到聚氨酯树脂中制备出了聚氨酯/Si02纳米复合材料;以上各种方法都使不同材料的各方面性能得到了改善。
2.1.2熔融共混
将纳米无机粒子与聚合物基体在密炼机、双螺杆等混炼机上熔融共混。
郭卫红等[5]在密炼机上将PMMA和纳米Si02粒子熔融共混后,用双螺杆造粒制得纳米复[4][3]合材料。石璞[6]通过熔融共混法将纳米si02粒子均匀地分散于PP基体中制得复合材料,由于复合偶联剂的一端易与离子表面上大量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氢键,另一端与聚丙烯相容性较好,使纳米粒子基本没有团聚,实现了增强、增韧的目的。张彦奇等[7]将纳米Si02经超声分散并经偶联剂处理后与LLDPE等组分预混、挤出、造粒,制备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U)PE)/纳米Si02复合材料,所得薄膜雾度显著提高。
2.2在位分散聚合法
首先采用超声波分散、机械共混等方法在单体溶液中分散纳米粒子,或采用偶联剂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单体在纳米粒子表面进行聚合,形成纳米粒子良好分散的纳米复合材料(in situ polymerization)。通过这种方法,无机粒子能够比较均一地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
欧玉春等[8]利用带有羟基的丙烯酸酯表面处理剂对Si02进行表面处理,应用本体法聚合制备si02/PMMA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纳米Si02的加入可以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的机械性能、玻璃化温度及材料的耐水性。Jose-Luiz Luna—Xavier等[9]采用原位聚合法以阳离子偶氮化合物AIBA为引发剂,液相纳米Si02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合成了纳米Si02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物。由于阳离子偶氮化合物AIBA为引发剂的使用增强了与纳米si02的相互作用,使效率大大提高。
2.3溶胶-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Sol-gel)是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烷氧基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水解、缩合,将细微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复合到有机聚合物中并得到良好分散,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2.4硅酸钠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在制备聚合物/纳米si02复合材料时显示出很多优势。但是,所用的无机组分的前驱物正硅酸烷基酯价格昂贵、有毒,因此为了降低制备成本,改善生产条件和减少环境污染,张启卫等[10]用硅酸钠为无机si02组分的前驱物,与PVAC或PMMA的THF溶胶混合,经溶胶一凝胶过程制备出聚合物/Si02杂化材料。结果表明,si02含量在一定范围时,由于发生了纳米级微区效应,有机一无机两相间相容性好,不产生相分离,材料透光率提高,热稳定性增强。
3聚合物/ 纳米Si O2 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3.1 纳米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Mascia等通过红外光谱和定性黏度分析得知,纳米SiO2 和环氧树脂随着环氧树脂的分子量增加、加入偶联剂、增加溶剂的极性以及提高反应温度都会使二者的相容性提高[11]。宁荣昌等用分散混合法研究了纳米SiO2有无表面处理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采用透射电镜和正电子湮没技术(PALS)对纳米SiO2 的分布和自由体积的尺寸及浓度进行了表征[12]。结果表明, SiO2表面处理后, 复合材料性能得到提高, 使环氧树脂增强和增韧;且纳米SiO2含量为3 % 时,自由体积浓度最小,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刘竞超等通过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得了纳米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13]。结果表明, 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的是偶联剂, 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比基体分别提高了124% 和30%;复合材料的Tg和耐热性也有所提高。
3.2 纳米SiO2/丙烯酸酯类复合材料
欧玉春等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散相粒径介于130 nm 左右的PMMA/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14]。结果表明, 经表面处理的SiO2在复合材料基体中分散均匀, 界面粘结好;SiO2粒子的填充使基体的Tg和损耗峰上升, 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 对应试样的Tg和损耗峰值增大;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 基体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 而基体的断裂伸长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武利民等通过原位聚合、高速剪切法分散共混和球磨法分散共混等3 种方法制备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乳液, 以相同的方法制备丙烯酸酯/微米SiO2复合乳液[15]。结果表明, 共混法制得的纳米复合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先上升然后逐渐下降。涂层对紫外光的吸收和透过随纳米SiO2 含量的增加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 而微米SiO2复合丙烯酸酯乳液, 其涂层对紫外光的吸收和透过基本不受微米SiO2 的影响。
3.3 纳米SiO2/硅橡胶复合材料
王世敏等对纳米SiO2/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的光学、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16]。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对波长λ>390 nm 的可见光基本能透过, 透过率达80%, 硬度随纳米SiO2的增加呈上升趋势。Mackenzie 等制备的纳米SiO2/硅氧烷复合材料在非氧化气氛中加热到1 000 ℃以上, 分子发生重排, 形成块状微孔体;继续加热到1 400 ℃时,有机碳仍不分解, 且热膨胀系数很小[17]。由于聚硅氧烷的高柔顺性, 在溶胶-凝胶过程中不会因干燥而破裂, 该材料可以作为涂层改善基体(如聚合物、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潘伟等研究SiO2纳米粉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压阻及阻温效应的影响[18]。结果表明,随着SiO2纳米粉的增加, 压阻效应越来越显著,在一定压力范围内, 材料电阻随压力呈线性增加;同时, SiO2纳米粉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3.4 纳米SiO2/聚碳酸酯材料
聚碳酸酯具有较好的透明性, 较高的硬度, 以及较强的蠕变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 王金平等以聚碳酸酯为基体, 采用溶胶-凝胶法技术在聚碳酸酯表面覆盖一层纳米SiO2无机涂层, 涂层与聚碳酸酯较好的结合, 使材料的耐磨性得到明显提高[19]。
3.5 纳米SiO2/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聚酰亚胺(P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微电子领域的功能材料, 它的优点是介电性良好,力学性能优良, 但其吸水性强和热膨胀性高的缺点限制了他的应用。而采用纳米SiO2改性后的PI 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杨勇等的研究表明, 采用纳米SiO2改性后的PI 其热稳定性得到加强, 热膨胀系数得到降低[20]。曹峰等研究PI/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发现, 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 其杨氏模量、拉伸强度、断裂强度增加, 加入适量的插层剂, 有利于增加有机分子与无机物分子之间的相容性, 从而可制备强度和韧性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21]。
3.6 纳米SiO2/聚烯烃类复合材料
张彦奇等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纳米SiO2复合材料[22]。结果表明, 纳米SiO2使LLDPE 的拉伸弹性模量、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提高, 且均在纳米SiO2用量为3 份左右时达到最大值;加入少量的纳米SiO2后, LLDPE 薄膜对长波红外线(7~11 μm)的吸收能力较纯LLDPE 膜有显著提高, 透光率略有下降, 但雾度提高。曲宁等利用纳米SiO2、马来酸酐接枝PE(PE-g-MAH)和PP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P/纳米SiO2复合材料[23]。结果表明, 经表面处理、用量为4 %的纳米SiO2 与4 % 的PE-g-MAH 发生协同作用, 可以使PP/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40 %,拉伸强度提高10%, 耐热温度提高22℃。
3.7 纳米SiO2/尼龙复合材料
E.Reynaud 等研究了不同粒径和含量的纳米SiO2 与尼龙6 通过原位聚合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24]。形貌分析出粒子的存在不影响复合材料的结晶相;粒子的加入明显增强了基体的弹性模量,且复合材料的性能受粒子尺寸和分散状况的影响。
3.8 纳米SiO2/聚醚酮类树脂复合材料
邵鑫等研究了纳米SiO2对聚醚砜酮(PPESU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25]。结果表明, 纳米SiO2不但可以提高PPESUK 的耐磨性, 而且还有较好的减摩作用, 其最佳用量为25%。靳奇峰等采用悬浮液共混法制备了纳米SiO2填充新型杂萘联苯聚醚酮(PPEK)复合材料[26]。当纳米SiO2用量为1 % 时, 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纳米SiO2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比纯PPEK 有了明显提高, 当纳米SiO2用量为7 % 时,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 并且在大载荷下纳米SiO2 更能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3.9纳米SiO2/聚苯硫醚(PPS)复合材料
张文栓等首先将纳米SiO2粒子与硅烷偶联剂KH-550 的乙醇溶液混合, 在40 ℃以下用超声波振荡60 min 后脱去溶剂, 烘干后与PPS 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 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制得PPS/纳米SiO2复合材料[27]。纳米SiO2粒子呈颗粒状均匀分布在PPS 基体中, 尺寸在10~40 nm 范围内。当纳米SiO2用量为3 % 时, PPS/纳米SiO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拉伸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3.4%、7.4% 和27.3%。张而耕等用转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制备了PPS/纳米SiO2水基涂料[28]。PPS/纳米SiO2复合涂层的耐冲蚀磨损性比普通涂层提高了约50 倍, 能够用于零部件的防冲蚀磨损。
3.10纳米SiO2/PMMA 复合材料
张启卫等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MMA/纳米SiO2复合材料[29]。发现PMMA 与纳米SiO2两相间的相容性好, 材料透光率可达80 %, 并且热稳定性和Tg都比纯PMMA 有较大的提高。郭卫红等将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SiO2分散于PMMA 单体中形成胶体, 原位聚合制备了PMMA/纳米SiO2复合材料[30]。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的耐紫外线辐射能力提高1 倍以上, 冲击强度提高80 %。同时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 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光泽度和良好的透明度。
4总结与展望
聚合物/纳米SiO2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尽管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 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如纳米SiO2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问题, 纳米复合材料的相界面结构, 纳米SiO2 对聚合物性能影响的机理等。相信随着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及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进一步了解, 人们将能按照需要来设计和生产高性能和多功能的聚合物/纳米SiO2复合材料。纳米Si02可以改性多种高分子材料,通常对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如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以及热稳定性、动态力学行为、光学行为等都有较大影响。因此人们都在力求解决很多问题,诸如纳米Si02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纳米Si02复合材料中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相界面结构;Si02粒径大小、几何形状等形态参数及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纳米Si02对聚合物基体材料性能影响的机理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Si02一聚合物体系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abrielson L, Edirisinghe M J.On the dispersion offine ceramic powders in polymers.Journal of MaterialsScience Letters, 1996, 15(13): 1 105~1 107 [2]徐国财, 张立德.纳米复合材料.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2~43
[3]姜云鹏,SiO2 改性聚苯硫醚力学性能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5):177 [4]张志华,吴广明,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4):498
[5]郭卫红,李盾,等.纳米SiO2 增强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塑料工业,1998,26(5):10 [6]石璞,晋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国塑料,2002,16(1):3 [7]张彦奇,华幼卿.纳米SiO2 填充杂萘联苯聚醚酮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应用化学,2003,20(2):638 [8] 欧玉春,杨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分子学报,1997,2:199 [9]Jose-Luiz L X,Alain G,Elodie B L J Colloid and InterfacaSci,2002,250(1):82 [10] 张启卫,章永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料科学与工程,2002,20(3):381 [11]Mascia Leno, Tang Tao.Curing and morphology ofepoxy resin-silica hybrids.Journal of MaterialsChemistry, 1998, 8(11): 2 417~2 421 [12]郑亚萍, 宁荣昌.纳米SiO2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1(2): 34~36
[13]郑亚萍, 宁荣昌.纳米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2, 18(5): 148~154 [14]欧玉春, 杨锋, 庄严, 等.原位分散聚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高分子学报, 1997(2): 199~205 [15]熊明娜, 武利民, 周树学, 等.丙烯酸酯/纳米SiO2 复合乳液的制备和表征.涂料工业, 2002(11): 1~3 [16]王世敏, 吴崇浩, 赵雷, 等.聚二甲基硅氧烷/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 21(2): 205~207 [17]Mackenzie John D, Chung Y J, Hu Y.RubberyOrmosi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ournal ofNon-Crystalline Solids, 1992, 147-148: 271~278 [18]潘伟, 翟普, 刘立志.SiO2 纳米粉对炭黑/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压阻、阻温特性的影响.材料研究学报,1997, 11(4): 397~401 [19]王金平, 俞志欣, 何捷, 等.用sol-gel 法在pc 上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耐磨涂层.功能材料, 1999, 30(3): 323~325 [20]杨勇, 朱子康, 漆宗能.溶胶-凝胶法制备可溶性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功能材料,1999, 30(1): 78~81 [21]曹峰, 朱子康, 印杰, 等.新型光敏PI/SiO2 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0, 13(3): 25~29 [22]张彦奇, 华幼卿.LLDPE/纳米SiO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 2003(5): 683~84 [23]Reynaud E, Jouen T, Gauthier C, et al.Nanofillersin polymeric matrix: a study on silica reinforcedPA6.Polymer, 2001, 42(21): 8 759~8 768 [24]邵鑫, 田军, 刘维民, 等.纳米SiO2 对聚醚砜酮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材料工程, 2002(2):38~39 [25]靳奇峰, 廖功雄, 蹇锡高, 等.纳米SiO2 填充杂萘联苯聚醚酮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宇航材料工艺, 2005(2): 18~19 [26]张而耕, 王志文.PPS/SiO2 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性能测试.机械工程材料, 2003, 27(5): 36~37 [27]张启卫, 章永化, 陈守明, 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制备与性能.应用化学, 2002, 19(9): 874~875 [28]郭卫红, 唐颂超, 周达飞, 等.纳米SiO2 在MMA 单体中在原位分散聚合的研究.材料导报, 2000(10):71~72 [29]张毅, 马秀清, 李永超, 等.纳米SiO2 增强增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中国塑料, 2004, 18(2): 35~36 [30]周文英, 李海东, 牛国良, 等.纳米SiO2 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纤维复合材料, 2003(14): 14~15
第五篇:纳米论文
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纳米医学是纳米技术与医药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医学研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几年,纳米技术突飞猛进,作为纳米技术的重要领域的纳米生物工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纳米医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生物材料三个方面,讲述了纳米生物工程的重大进展。本文就纳米诊断技术、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药物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纳米医学的发展前景。
[引言] 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和操作物质的技术,是现代高科技前沿技术.纳米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几乎涉及现有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世界各国都把纳米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关键词]纳米医学;纳米生物材料;诊断;治疗
1、跨世纪的新学科——纳米科技
所谓/纳米科技,就是在0.1~100纳米的尺度上,研究和利用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特征及相互作用的高新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时至今日,纳米科技涉及到几乎现有的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它的诞生,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分子和原子。它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纵单个原子,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 跃。目前,纳米科技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研究者认为,这一兴起于本世纪90年代的纳米科技,必将雄踞于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纳米医学的提出
纳米医学的形成除了纳米技术之外,其医学本身也应具有可应用纳米技术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客观基础是指,像其他物质一样,医学研究的主体———人体本身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实现纳米医学的必要条件是,要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有更为全面而详尽的了解。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已开始从细胞、染色体等微米尺度的结构深入到更小的层次,进入到单个分子甚至分子内部的结构。这些极其微细的分子结构的特征:尺度空间在0.1-100 nm,属于纳米技术的尺度范围。研究这些纳米尺度的分子结构和生命现象的学科,就是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纳米医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学、化学、量子学、材料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综合 性交叉学科。Freitas曾给纳米医学下过一个较详细的定义:他认为,纳米医学是利用人体分子工具和分子知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创伤,劫除疼痛,保护和改善人体健康的科学和技术。目前的纳米医学研究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当然,由于各国科学工者的不懈努力,纳米医学研究领域已初露曙光,有部分研究成果已开始接近临床应用。
从定义来看,纳米医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医学研究,基因药物和基因疗法等就是典型体现;二是把其他领域的纳米研究成果引入医学领域,如某种纳米装置在医疗和诊断上的应用。纳米医学的奥秘在于,可以从纳米量级的尺度来进行原来不可能达到的医疗操作和疾病防治。当生命物质的结构单元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其性质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物质的原有性能变得更好,还可能有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性能和效益,从而用来治病防病。
3、纳米技术的医学应用 3.1 诊断疾病
在诊断方面,将应用纳米医学技术手段,在诊室内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查和特殊细菌涂层标记物的实时全身扫描;检测肿瘤细胞抗原、矿质沉积物、可疑的毒素、源于遗传或生活方式的激素失衡,以及其它以亚毫米空间分辨率制成所定目标三维图谱的特定分子。在纳米医学时代,这些强有力的手段将使医务人员能够检查患者的任何部位,且可详尽到分子水平,并能以合理的费用,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获得所需的结果。许多以往诊断比较困难或无法诊断的疾病,随着纳米技术的介入,将很容易被确诊。为判断胎儿是否具有遗传缺陷,以往常采用价格昂贵并对人体有损害的羊水诊断技术。如今应用纳米技术,可简便安全地达到目的。孕8周左右血液中开始出现非常少量的胎儿细胞,用纳米粒很容易将这些胎儿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诊断。目前美国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肝癌患者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常已到晚期,难以治愈,因而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把纳米粒应用于医学研究,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了超顺磁性氧化铁超微颗粒脂质体的研究。动物实验证明,运用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直径3mm以下的肝肿瘤。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2 纳米药物和纳米药物载体
这是纳米医学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适时准确地释放药物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科学家正在为糖尿病人研制超小型的,模仿健康人体内的葡萄糖检测系统。它能够被植入皮下,监测血糖水平,在必要的时候释放出胰岛素,使病人体内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总是处于正常状态。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博士正在设计一种纳米/智能炸弹,它可以识别出癌细胞的化学特征。这种智能炸弹很小,仅有20nm左右,能够进入并摧毁单个的癌细胞。
德国医生尝试借助磁性纳米微粒治疗癌症,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微粒注入患者的肿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氧化铁纳米微粒升温到45~ 47度,这一温度可慢慢热死癌细胞。由于肿瘤附近的机体组织中不存在磁性微粒,因此这些健康组织的温度不会升高,也不会受到伤害。科学家指出,将磁性纳米颗粒与药物结合,注入到人体内,在外磁场作用下,药物向病变部位集中,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将大大提高肿瘤的药物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与传统的分子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颗粒药物。广义的纳米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纳米药物载体,即指溶解或分散有分子药物的各种纳米颗粒,如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等。二是纳米药物,即指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的纳米颗粒,或利用崭新的纳米结构或纳米特性,发现基于新型纳米颗粒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或诊断药物。前者是对传统药物的改良,而后者强调的是把纳米材料本身作为药物。
3.2.1 纳米药物
直接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的应用之一是抗菌药物。纳米抗菌药物具有广谱、亲水、环保、遇水后杀菌力更强、不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等多种性能。以这种抗菌颗粒为原料,成功地开发出了创伤贴、溃疡贴等纳米医药类产品。例如,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变形链球菌和抗白色念珠菌的效果,当树脂基托中抗菌剂的浓度达到3%时,即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效果。
无机纳米颗粒作为新型的抗癌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用Gd@C82(OH)22处理得肝癌的小鼠,在10.7mol/kg的注射剂量下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同时对机体不产生任何毒性。其抑瘤效应不是通过纳米颗粒对肿瘤的直接杀伤起作用,而是可能通过激活机体免疫来实现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在体外对恶性肿瘤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作用甚微,可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获得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化疗药物的纳米无机抗癌药物。此外,有的物质纳米化后出现新的治疗作用,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可抑制癌细胞增殖;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可以清除眼中的电抗性分子并防治一些由于视网膜老化而带来的疾病。
3.2.2 纳米药物载体
实现细胞和亚细胞层次上药物的靶向传递和智能控制释放,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的共性问题。纳米粒子介导的药物输送是纳米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目前,用作药物载体的材料有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及生物活性纳米颗粒等。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应具备以下性质: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具有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具有合适的粒径与形状;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对药物具有良好的释放特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或可被机体排出;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并能在疗效相 关部位持久存。3.3 纳米生物技术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即可以用于生物医学,也可以服务于其它社会需求。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和发展,难以概述。
3.3.1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在很小几何尺度的表面积上,装配一种或集成多种生物活性,仅用微量生理或生物采样,即可以同时检测和研究不同的生物细胞、生物分子和DNA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生命微观活动的规律。生物芯片可以粗略地分为细胞芯片、蛋白质芯片(生物分子芯片)和基因芯片(即DNA芯片)等几类,都有集成、并行和快速检测的优点,已成为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技。
近2年,已经通过微制作(MEMS)技术,制成了微米量级的机械手,能够在细胞溶液中捕捉到单个细胞,进行细胞结构、功能和通讯等特性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发展了微电子工业普遍使用的光刻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研制出效果更好的软光刻方法。以此,制出了可以捕捉和固定单个细胞的生物芯片,通过调节细胞间距等,研究细胞分泌和胞间通讯。此类细胞芯片还可以作细胞分类和纯化等。它的功能原理非常简单,仅利用芯片表面微单元的几何尺寸和表面特性,即可达到选择和固定细胞及细胞面密度控制。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的发现实现了纳米爱好者的预言。正像所预想的那样,纳米技术可以在血流中进行巡航探测,即时发现诸如病毒和细菌类型的外来入侵者,并予以歼灭,从而消除传染性疾病。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雏形装置,发挥芯片实验室的功能,它可以沿血流流动并跟踪像镰状细胞血症和感染了爱滋病的细胞。血液细胞被导入一个发射激光的腔体表面,从而改变激光的形成。癌细胞会产生一种明亮的闪光;而健康细胞只发射一种标准波长的光,以此鉴别癌变。3.3.2纳米探针
一种探测单个活细胞的纳米传感器,探头尺寸仅为纳米量级,当它插入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损伤。
3.4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中的纳米材料
将纳米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构建具有纳米拓扑结构的细胞生长支架正在形成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相对于微米尺度,纳米尺度的拓扑结构与机体内细胞生长的自然环境更为相似。纳米拓扑结构的构建有可能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控制生物材料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特异性细胞反应,对于组织再生与修复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将纳米纤维水凝胶作为神经组织的支架,在其中生长的鼠神经前体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材料。向高分子材料中加入碳纳米管可以显著改善原有聚合物的传导性、强度、弹性、韧性和耐久性,同时还可以改进基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发现,随着复合物中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神经元细胞和成骨细胞在复合材料上的黏附与生长也越来越活跃,而星形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则呈现同等程度的下降。研究人员设计的人造红细胞输送氧的能力是同等体积天然红细胞的236倍,可应用于贫血症的局部治疗、人工呼吸、肺功能丧失和体育运动需要的额外耗氧等。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模拟骨骼亚结构的纳米物质,该物质可取代目前骨科常用的合金材料,其物理特性符合理想的骨骼替代物的模数匹配,不易骨折,且与正常骨组织连接紧密,显示出明显的正畸应用优势。
纳米自组装短肽材料RADA16-I与细胞外基质具有很高相似性,RADA16-I纳米支架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细胞培养人工支架,它能很好地支持功能型细胞在受损位置附近生长、迁移和分化,因而有利于细胞抵达伤口缝隙,使组织得以再生。有研究人员利用RADA16-I纳米支架修复了仓鼠脑部的急性创伤,并且恢复了仓鼠的视觉功能。RADA16-I形成的水凝胶可用作新型的简易止血剂,用于多种组织和多种不同类型伤口的止血。
4、我国发展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在纳米生物和医学领域内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和各种研究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纳米技术重大研究计划对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项目的支持,我国在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方面的研究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生物、医学界的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有关纳米技术的研究室,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等都设立了纳米研究室,初步形成了一只较强的研究队伍。近年来,来自化学、物理、信息、药物、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几次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并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我国在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的研究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如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新型药物载体和靶向药物、新型纳米药物剂型、新造影剂、重大疾病的机制、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生物安全性及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等方面。但是,这些研究的水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离国家、社会的需求也有相当远的距离。
纳米医学工程的建立不仅是因为有其迫切的需要,而且也因为有了实现的可能。如今,纳米科技在国际上已崭露头角,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开展纳米科技的研究。在我国,科技界对纳米科技的重要性有了共识,纳米科技研究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学科发展可以创造新的需求,社会需求可以促进学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纳米生物医学工程正在出现,我们无力将它阻挡。虽然它的广泛应用尚有待时日,并潜在危险,但若没有它,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生物医学工程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人类正在被历史及自身推向一个崭新的陌生世界,倘若人类能直接利用原子、分子进行生产活动,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并空前地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危机。我们有必要把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进行拓展,把纳米科技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研究领域,创立新的边缘学科——纳米生物医学工程。可以相信,纳米医学工程将会成为纳米科技的重要分支,并开创生物医学工程新纪元。科学家认为,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方面,甚至有可能超过信息技术和基因工程,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性技术。[参 考 文 献] [1]刘吉平,郝向阳.纳米科学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227-229,234-238,239-242,230-234.[2]李道萍.21世纪崭新的学科——纳米医学[J]1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2003,1(3):208-210.[3]李会东.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与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2):49-51.[4]皮洪琼,吴俊,袁直等.注射用生物可降解胰岛素纳米微球的制备[J]1应用化学,2001,18(5):365-369.[5]常津.阿毒素免疫磁性毫微粒的体内磁靶向定位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6,15(4):216-221.[6]张共清,梁屹.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J]1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2):197-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711〔8〕奇云.21世纪的纳米医学.健康报,2001(4):12〔9〕纪小龙.纳米医学怎样诊治疾病.健康报,2001,7,19[9]奇 云.纳米医学——21世纪的科技新领域[N].中国医药报,1995年6月8日~1995年7月18日,第1160期-1178期,第7版.[10]奇 云.纳米材料——21世纪的新材料[J].科技导报,1992(10):28-31.[11]奇 云.纳米电子学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1994,6(5):24-25.[12]奇 云.纳米生物学的诱人前景[N].光明日报,1993年5月7日,第15864号第3版.[13]奇 云.纳米化学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1993,16(9、10):2-5.[14]奇 云.纳米化学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1993,13(8):38-39.[15] 华中一.纳米科学与技术[J].科学,2000,52(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