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服务活动经验材料
法律服务“连心桥”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动社区法律服务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以“倾情法律服务,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连心桥”系列活动,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一、整合资源,搭建法律服务载体
随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诸多社会矛盾显现,群众密切相关的财产、婚姻、继承等热点、难点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都给社会管理增加困难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会增加城市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在创建平安社区的理念上,我们创新法律服务的载体,协调法律服务部门和机构进社区。通过系列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努力维护社区稳定大局,切实担负起保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2013年10月以来,我们组织协调禹会区法院、禹会区司法局、国梦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在社区开展了法律咨询宣传进社区活动,法院庭审进社区活动、法律讲座活动,法律代理业务活动等。一方面开展法律咨询宣传,一方面受理民众诉求,调解民事纠纷,让社区群众获得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活动的开展受到区委、区政法的高度重视,在活动启动的仪式上,区领导到场讲话,指出此项活动突出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机制,群众工作的新尝试,平安和谐的新探索;参与单位要积极把“连心桥”活动做好、做实,为建设“平安社区”打下坚实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二、服务群众,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为了形成法律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社区党工委高度重视,社区一把手担任此项工作的负责人,社区各部门参与,法律部门和机构承担活动载体,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钓鱼台社区法律服务“连心桥”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规定了具体内容,提出了活动要求。即:法制宣传进社区;法院庭审进社区,律师服务进社区;法律援助进社区。使法律进社区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社区负责沟通、组织、协调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居民和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是做好组织协调。我们与禹会区法院和国梦律师事务所建立活动共建单位,在社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制作了活动的宣传背景墙,同时安排了法律活动的时间表,联系确定多名律师做为社区联系人,针对群众关切的民事、刑事法律问题,每季度在社区开展一次法律讲座,每月开展一次法律服务日活动,提供法律义务咨询,对一些复杂疑难纠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处化解,增强居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观念。每季度开展一次有特色的巡回庭审活动。组织人员到区法院和流动法庭参加旁听,通过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的目的,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
三是注重活动实效。我们组织法律专业人士,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法规及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通过庭审,直观地进行宣传教育。今年6月25日,禹会区法院、禹会区禁毒大队、国梦律师事务所联合在钓鱼台社区举行禁毒宣传系列活动,法庭经过法定程序对贩毒嫌疑人王某进行了当场审判,参与活动的居民们认真聆听了整个庭审过程,深有感触的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庭审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不少法律知识。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这类特殊群体,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对其在生活中出现困难的人
员,我们积极给以提供法律援助,确保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社区居民谢某某多年来因为退休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协调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给他提供了法律援助。
三、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区法治氛围
法制宣传是维护社区稳定,创建平安社区的基础,我们社区党工委始终把法制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连心桥”法律服务活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格局。
首先,我们开展的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吸引了社区群众积极参加法律咨询,区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工作者现场为群众就婚姻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社保问题等做了解答,法律志愿者为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品达1500余份。我们开展的流动庭审活动,深受社区群众广泛欢迎,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000人次,丰富多彩的法律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居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的能力,为创建平安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积极宣传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发挥电视台、蚌埠日报等主流媒体作用。自活动开展以来,先后被安徽电视台、蚌埠电视台多次播出报道,人民法院报、蚌埠日报、南京晨报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喜爱,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活动,为和谐平安社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钓鱼台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4年10月8日
第二篇:大型企业拆迁项目运作法律服务经验分享
大型企业拆迁项目运作法律服务经验分享
主讲人:雷敬祺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企业拆迁,现在法律上称“企业搬迁”,主要指涉及企业的房屋和土地征收。所谓大型企业这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划分概念,主要特指占有土地较多(比如30亩土地以上)或合法建筑物面积比较大(比如1万平米以上)或拆迁中涉及补偿金额比较高(比如1亿以上)的企业。之所以把大型企业拆迁项目和一般企业拆迁项目区分开来,是因为在实务当中,大型企业拆迁项目和一般企业拆迁项目的谈判筹码、运作思路和法律服务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大型企业由于占有土地比较多、合法建筑面积比较大、补偿金额比较高,因此在拆迁过程中往往具有比较大的谈判筹码,因此并不能用一般法律规定的思维来推进。
笔者雷敬祺律师从自己最近办理的几件大型企业拆迁项目成功案例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经验,供大家分享。部分案例上传在上海动迁法网网站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第一、利益最大化的运作方向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拆迁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一般指获得最大限度的补偿,总是被拆迁人(被征收人)的终极目标。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获得最大限度的现金补偿也是目标,但实现土地置换,重新获得土地或建筑物,更能实现未来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拆迁评估权的争取 按照法律规定,选择评估公司的游戏规则是政府部门指定5家有影响资质的评估公司,被拆迁企业只能在指定的5家当中选择其中1家。从规则制定的本身来看,已经把评估结果的空间堵死,无论如何选择,评估结果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小型企业拆迁无法突破固有的规则,因此,按照法律规定的套路推进,很难获得理想的补偿结果。大型企业拆迁项目,由于大型企业本身的资源优势,使得其在拆迁谈判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拆迁评估权的争取往往是必须的环节。
第三、细节决定结果
1、法律服务的内容更多。大型企业拆迁项目涉及的法律服务内容和流程都是比较完善的,从与政府的搬迁框架协议、会议纪要、备忘录,甚至必要时候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搬迁损失报告的制作等等。
2、做好最坏的准备。过程决定结果,在没有最终签订补偿协议之前,一切都存在变数,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做好最坏情况的准备,做好不同情况的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好心中有数。
3、不要遗漏一切可以争取的损失补偿。对于企业拆迁,法律规定的补偿很原则,无非就是被征收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设备搬迁和安装费用、无法恢复使用的设备按重置价结合成新结算的费用、停产停业损失补偿,而在实践操作中,对于企业来说,一切合理损失的补偿都可以主张。往往有些损失真实存在,而法律上并无明确规定可以获得补偿,比如过渡期间重新租赁场地的租金、无形资产的损失等。
4、盲目做钉子户拿不到高补偿。钉子户已经成为中国拆迁中的必然存在的现象,很多个人钉子户确实以此获得的高额的拆迁补偿。因而,某些小型企业的老板也往往效仿,一开始就放出狠话,不到多少补偿死也不会搬走,但是,结果大部分是不如人意的。由于蛮干,他们放弃了很多可以争取自己权益的机会,也忽视了个人与企业的区别,在中国做企业,特别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受到的牵制还是很多的。因此,大型企业拆迁项目的运作,是要有智慧的。
综上,大型企业拆迁项目的运作,要依法进行,但又不能陷入法律规定的固有思路;要有理有节,不能盲目放弃权利;要有准备,不能放松思想。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拆迁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第三篇: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的优势的经验
在我国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要求逐步向国际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努力和发展,以求在更新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法律服务也由此迎来发展的更多机遇和严峻考验。且不论与外国同行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尚需奋力追赶;即便在自己内部,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重新构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几支队伍如何摆布、摆正关系,尤其是如何看待基层法律服务并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不同的主张和声音不绝于耳。作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站在客观角度,我们认为,认识基层法律服务要实事求是,要有正确理念。正确对基层法律服务本质、价值、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判断,要在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基础上树立三种理念:一是中国特色理念;二是长期共存理念;三是适当发展理念。
关于中国特色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是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形式。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发展历史本质的考察,包括它的起源、形式、发展、作用等方面。
从产生建立看,基层法律服务起源于80年代初中期,主要是为弥补当时“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存在的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状况”应运而生。显而易见是适合国情、满足中国实际的产物和反映。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通过在乡镇?穴街道?雪——我国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立法律服务所,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与律师不同的是,基层法律服务的空间主要是在基层政府及其以下层面。而且,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
从发展势头看,这项工作发展很快,机构、人员和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不亚于律师同期增长势头。以全国2000年统计为例:基层法律服务所从无到有,发展到34219个,从业人员总数达12190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756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而同期全国律师事务所只有9000多家,专兼职律师近11万人。从发挥作用看,不可小觑。一是基层法律服务所通过担任法律顾问,为基层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通过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和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民事、经济纠纷等,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维护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了大量民事、经济纠纷,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是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一方服务,促一方繁荣,保一方平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与国际接轨看,基层法律服务虽然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适合国情、充满活力的法律服务工作形式,与律师、公证工作形成互补、协作的“大服务”格局,弥补了法律服务空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主体只有律师相比,基层法律服务仍然没有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和地位,不被国际上所认可。
因此,综上所述,相对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形态,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应当预见的是,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民众整体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中国特色将逐步淡化,最终消亡。
关于长期共存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业与律师业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同生存发展。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基层法律服务特色和优势的考察,是与时俱进看待事物发展的结果,也是基层法律服务中国特色理念的必然体现。既然基层法律服务不被国际上普遍接受和认可,因此有人主张,我国也应以律师业垄断法律服务市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可以逐步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形式淡出法律服务领域。是否基层法律服务真的到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之时?芽我们认为,判断法律服务市场是否要以律师来垄断,要依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定。勿庸置疑,基层法律服务确因弥补当时“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状况”而生,是在法律人才缺少情况下,为适应偏远城乡需要而建;如今,我国律师业有了长足发展,律师数量及后备人才丰富充裕,基层法律服务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已经消除,似乎它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恰好吻合了基层法律服务与律师服
务的差别,满足了不同层次公民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心理需求。因此,在当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法律服务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
另一方面,基层法律服务在诞生后很短时间内就蓬勃发展起来遍布全国城乡,显示出旺盛生机和活力。除了它适应了当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外,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法律服务机构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便民利民、收费低廉、服务迅捷等鲜明特色和优势也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不同层次,是基层法律服务在短时间内不会自动消亡的根本前提。这种阶段性状态不但使基层法律服务能够满足广大公民和社会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层次需求,显得具有价值和不可或缺,又形成新的职业阶层和就业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关于适当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适当,不宜大力推进。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弱点和现状的考察,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事物的结果,也是基层法律服务最终走向消亡的必然过程。
基层法律服务虽具很多特色和优势,但与律师相比,也存在致命弱点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根据司法部的60号令第六条规定,只要“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品行良好;身体健康;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员,就可以经考试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虽然学历本身并不等于水平和能力,但对于从事专业法律服务、担当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仅仅具备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够。人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决定人的素质水平。而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相对于现在通行的国家司法考试,要简单、容易得多,导致一些梦想从事法律服务挣大钱、发大财而又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将目光盯在基层法律服务考试上。仅从这点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律师。
此外,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就我市而言,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及从业人员通过脱钩改制,一方面在主观方面普遍增强了担忧心理、求富心理、进取心理和期望心理;在客观方面仍然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政府委托,配合当地司法所协助承担调解民间纠纷、普法宣传、法律援助、148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工作,参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但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内部分工不明确,业务开展不顺畅,办案质量不讲究,财务管理不规范,卷宗材料不齐全,内部人员不团结,制度建设不完善,合伙人员不到位等等。我们认为,基层法律服务的这些弱点和不足导致它不能大力发展,而应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甚至紧缩和控制。
通过以上三个理念的研讨,我们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本质、价值、发展趋势已经有了清醒认识和判断,那就是: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阶段性特点,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在法律需求领域上的必然反映;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随着入世后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众整体法律素质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它将逐步完成历史使命,逐渐淡化,最终消亡。
在这一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层法律服务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发挥作用?芽我们的理念是:扎根社区,有别律师。
“扎根社区,有别律师”是坚持“三个面向”、与时俱进、适应构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新体系的必然结果。坚持“三个面向”的内涵就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大中城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应当立足社区,发挥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优势,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和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这既是发挥基层法律服务特色和优势的要求,也是加快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我国新型法律服务体系的必需。为此,必须体现“有别律师”特色,在业务范围、服务领域上与律师分清彼此,并逐步退出诉讼领域。除现在不能从事的刑事诉讼代理外,还要逐步退出所有诉讼领域,主要从事非讼法律事务,立足社区方便群众,拾遗补缺。可以预见,未来的法律服务分工将越来越细,任何人包括律师在内都很难包揽所有具体工作。立足现实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基层法律服务
仍然有发展空间和位置。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律师工作也会发生变化。我国律师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基层法律服务与其争夺业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迎接国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冲击,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基层法律服务以“扎根社区,有别律师”的理念发挥作用时,要特别注意体现和发挥三个特色和优势:
一是“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立足乡镇、街道,要真正扎根广大民众,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充分利用既懂法律又熟民情的双重优势,一方面为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及时就近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有效解决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合法权益。
二是“业务广泛,服务具体”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广泛,服务天地宽广。所承担的业务既有法律服务工作,又肩负协助司法助理员参与司法行政工作;既有律师、公证的辅助性工作,又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此,要保证各项业务全面开展,互相促进,及时、具体地选择最恰当的业务形式,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满足基层民众的各种法律需求。
三是“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实行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合伙制形式,通过有偿服务发展自我,在理论上已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切实做到按市场规则发展,明确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是决定前途命运和优胜劣汰的关键,在协助配合基层司法所做好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工作时不增加财政开支,不增加国家负担,谋求基层法律服务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我发展途径。如何实现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芽我们的观点是,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必须在体现上述认识理念和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四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明确业务限定范围;二是引导发展规范竞争;三是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四是提高素质逐步接轨。
“明确业务限定范围”就是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和执业地域,不允许随意超越业务范围代理法律事务和跨越执业地域争夺业务和资源;“引导发展规范竞争”就是规范脱钩改制后的业务发展和资源竞争,引导其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就是适当控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数量,逐步调整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布局,保证每个社区都有法律服务所;“提高素质逐步接轨”就是着眼于基层法律服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大局,着力于加强教育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最终实现与律师并轨、成为律师的目的。
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作为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自律性管理组织,已与2002年9月6日成立,由市司法局归口管理和指导。协会将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通过提供信息、协调组织、抓好培训、维权,开展区域合作与交流等具体工作,搞好服务,引导和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所面向基层,以诚信服务社会;通过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设,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法律服务所”活动和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加强执业纪律监督和惩处,使队伍面貌进一步改观,切实发挥基层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维护稳定作用。
第四篇:法律服务
法律实习
专业、班级:10法学一班姓名:苏业宽学号: 201062412
3实习工作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项科目,也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虽然正式实习是要在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才进行的,但我抱着上进的心态在大二的寒假里就去律师事务所实习了。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完成领导和其他律师交办的工作。在律师们的指导下,我开始熟悉这个行业并慢慢进入“律师”的状态,对律师事务所运作的程序和法律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我之所以选择去律师事务所实习,是因为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接受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和非诉讼业务时,涉及的法律面较宽,实践性强,而大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并亲身经历一些法律实务、学习一些办案
经验,不仅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知识。抱着这一心态我来到了国傲。此次实习,我主要的工作是协助律师办理案件。实习科目是刑法、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实习中,我学会了律师在受理案件后的实际操作程序并且协助他们填写卷宗、对卷宗进行编码以及整理卷宗;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文书,如辩护词等;我还跟着律师到法律援助中心、工商局、派出所等部门调查取证;去看守所会见被告人。我最有体会的是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在庭审中,我细致的了解了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了律师举证、辩论等全过程。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锻炼的舞台真是难能可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法律援助)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抢劫、盗窃罪的被告人是八八年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这些是在我实习中的体会。
总的来说,这近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过渡的作用,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律师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习只要有收获了,实习就是成功的。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的。毕业后我将为建设我国的法治社会尽一份力。
第五篇:司法部门法律服务开展四联四帮经验材料
“我们这次来**村开展四联四帮活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两劳人员帮教等工作都纳入了我们的联系帮助内容,我们的联系电话和联系人都要向你们公布,群众们有什么法律咨询和法律疑问尽可与我们联系,我们都将为你们免费提供法律服务。”6月19日,**县司法局政工科长张体刚作为该局“四联四帮”工作队队长向**镇**村支书吴明祥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允诺到。
日前,**县司法局在开展“四联四帮、党员干部大深入”活动中,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针对**镇**村提出需要法律服务的需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村组开展实打实的法律服务帮助,并在现场举行了法律服务咨询和解惑答疑。
“我们村近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果蔬经济和生态旅游,全村群众的腰包都鼓了,全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了40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要高几百元。”**镇**村支书吴明祥感概地说到。“但是由于我们对法律知识了解太少,在生产生活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和吃了亏自己都还不知道。现在张科长们一行把法律服务送到了我们家门口,大家都别提有好高兴了,都感觉底气更足了。”
“黄主任,我丈夫今年在上海打工受了工伤,工地老板进行简单医治后,给了我老公2000元钱的赔付和路费后就不再管了,现在我丈夫回来后不能做体力活儿,整日在家都不想出门。请问黄主任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镇**村村民张宗群向**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黄正东咨询到。黄正东根据张宗群所说当场就给她作出解释和建议:“像这种情况首先是通过工会进行协商解决,若解决未果,可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仲裁,通过伤残鉴定后根据标准赔偿,其中的过程和申诉渠道可向上海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免费援助。”当即,黄正东还向张宗群表示,遵义市司法系统在上海设立有法律联络点,可为张宗群办理好法律援助事务。
“黄律师,我侄儿是我大哥家独子,现在结婚后就不管他父母了,他父母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请问通过法律渠道有什么办法?”
“黄主任,我家隔壁修房子后侵占了我们的土地,几次通过村委会调解都没得结果,请问通过法律渠道怎么办?”
“黄主任……”
在现场,村民们“七嘴八舌”的法律咨询把本次**县司法局四联四帮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悉,**县司法局为能够长期向**村民提供规范、系统的法律服务,方便该村群众的法律需求。与该村签订了《“四联四帮”法律服务协议书》,并明确约定六条协议:
司法局要指导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涉及重大、复杂、疑难的民间纠纷,司法局应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可派员协助开展案件调解工作。
司法局要深入该村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全面详细解答,努力提高该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司法局要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省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根据该村经济困难村民的申请,免费指派法律援助人员为该村村民办理民事、刑事和非诉讼案件。
司法局要对该村回归的“两劳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工作,让“两劳人员”回归后安心生产和生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司法局要根据该村案件当事人或近亲属的请求,为案件当事人联系执业律师,向其提供民事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和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并对执业律师办案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司法局要为该村需要办理公证事项的村民联系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村民因客观原因无法到公证处办理公证事项的,可安排公证员上门服务,并对办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尽快为群众出具公证法律文书。
天国降临 帝国风云之《圣武传》 灵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