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19-05-13 07: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第一篇: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1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东望泰州,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下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39.6%。连续五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生态农业市、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下面,将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九五”期间,我市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10公里;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11条、土方654万方;自来水受益人数2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56%;无害化卫生厕所1万座;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40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30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3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10.2万 户,平均入户率达56%。等等。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村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及今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我市高度重视,切实把实事工程摆上重要位臵,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农村道路建设方面

根据省、扬州市农村公路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其中市镇公路49.41公里,镇际公路8.5公里,镇村公路741.592公里,完成投资3.3亿元。今年上半年,市镇公路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镇际公路全部竣工,完成投资900万元;镇村公路开工建设25公里,其中已完成10公里,完成投资600余万元。一是加强领导。市里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加快实施,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交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得益”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多元筹资。采取“六 个一点”办法,即市镇财政安排一点、经营集镇盘活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受益单位赞助一点、“一事一议”筹措一点、适当负债融资一点,想方设法、广辟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四是规范实施。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全面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严把施工队伍选择关,杜绝“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按照“源头管理,关口前移”的监理方针,建立健全施工单位自检、社会监理单位复检和政府监督的三级质保体系,力争把每项工程建成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二、农村河道疏浚方面

据调查统计,我市境内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4条、338公里,镇级河道182条、618公里,村组级河道657条、935公里;共有淤浅河道500多条,淤积量近2000万方,河面水草覆盖面积1200万平方米。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8月份,按照“一次规划、突击清障、分年疏浚、长效管理”原则,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2003—2007年河道疏浚规划》、《市碧水工程实施意见》、《市河道疏浚实施细则》等文件,分步组织实施以河道疏浚为重点的碧水工程。截至2005底,全市累计投入劳力130多万工日、施工机械500多台套,完成河道清障863条、1200万平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60条、土方1080万方;落实河道管护人员920人。今年上半年,疏浚整治县乡河道49条,完成土方217方,完成投资1528万元;清障清杂村庄河塘2560条,疏浚村庄河塘580条、土方186.6万方,完成投资1058万元。一是拓宽投入渠道。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用于碧水工程,其中长效管理按每年每村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考核后作为河道管理员工资发放;河道疏浚按照市级河道1.35元/方、镇级河道和村庄河塘0.35元/方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以村统筹,在“一事一议”中筹集2~3个工日,专项用于本村承担的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与长效管理。深化小农水改制。通过拍卖河道林权和堤防、水面使用权等途径,建立以林养河、以堤养河、以河养河的河道建设管理良性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捐资兴办水利。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建筑企业、镇村工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碧水工程建设。二是坚持标准质量。在实施中,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清障抓巩固。针对引江站抽排里下河涝水期间大量“客草”压境的实际,我市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河道突击清障。疏浚抓标准。充分发挥机械施工效率高、费用低、质量好的优势,添臵施工机械,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从河道标准、计划审核、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标准不走样。整治抓配套。重点坚持“三个配套”,即河道的上下游配套,土方和建筑物配套,河道整治方案和其他 工程方案配套,并将疏浚与填塘造地、道路建设、环境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三是落实管护措施。按照“人员精干、报酬提高、专业管护、统一管理”的原则,组建了河道保洁站,形成了由水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镇河道保洁站专职管理的河道管理网络。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市抽调农工办、水务局、环保局、农林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人成立了5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检查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任务完成、工程进度质量以及管理责任制落实等情况,顺利推进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

三、农村改水改厕方面

截至2005年,共投入改水资金3159.63万元,其中乡镇集体投入263.535万元,群众自筹管网入户费2150.745万元,社会投资342.3万元,其他投入397.05万元。新增自来水受益人数26.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9.9%,完成投资4059万元。全市共有全国农村优秀水厂1个(扬州市仅此1家)、省先进水厂2个、扬州市农村先进水厂18个;共有水厂68个,其中乡镇级水厂39个,村级水厂29个;共有集体水厂12个,股份制水厂2个,私营水厂54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0万座。今年上半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万人,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2800座。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改水改厕实际状况,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改水改厕调查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逐镇、逐村、逐户进行普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改水改厕基础台帐,为改水改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行项目管理。将改水改厕任务纳入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审批,以镇为改水改厕项目申报人和实施者,以村组为单位,成片成线整体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三是狠抓典型示范。注重培植典型,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仙女镇新河村作为小康先行村,村级经济相对较好。我市结合该村实际,要求该村所有的农户安装自来水,并将所有厕所改建为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目前已全面到位,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典型示范,使全市各地学有榜样,超有目标,有力地推进全市改水改厕工作。

四、农村清洁能源方面

截至2005底,全市建成宜陵镇五一村和吴桥镇高扬村2个“沼气百池村”,累计新建农户沼气池13210只。今年上半年,新建农户沼气池110只,其中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两个省级沼气项目示范村建成沼气池75只。一是落实任务。每年年初,与各镇签定农村能源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定项目、定人员、定村组,同时将农村能源工作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被省确定为沼气生态村的契机,突出重点,加强指导,帮助解决资金、零配件供应等问题,保证了重点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顺 利推进。三是加强培训。针对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技术人员较少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参加省、扬州市沼气技术培训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四是检查督促。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督查小组,分赴各镇检查沼气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整改到位。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督查通报等形式,对完成好的镇予以表扬,对行动不力的镇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

五、农村电网改造方面

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步伐。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先后建成220千伏张套变、110千伏龙川变、110千伏金湾变、110千伏新民变、110千伏中闸变和35千伏武坚变,目前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共有28座。根据多布点、小容量、短半径的要求,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切实解决农村配网中“卡脖子”线路和迂回线路等问题。今年我市计划投入资金2500万元,继续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切实保障农民用电安全。目前电网内35千伏和110千伏的联络通道均进行合环调电,农村线路正在逐步增加合环调电的比例。

六、农村教育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测算免收学杂费后财政所需补助资金。据统计,今年我市将减免学杂费1300 万元。二是实行“两免一补”工程。从2003年开始,我市就将减免特困生、贫困生学习费用作为为民办实事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2006年,按照省、市“两免一补”等助学行动的要求,在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民营企业、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扶贫助学,春学期共减免学习费用169万,发放补助资金14.6万,惠及贫困生4717名。同时,下发了《关于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公开信》,并通过多种媒介,广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秋季开学前免费教材全部到位。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和扬州市政府《关于加强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市政府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银行借贷、教师借资等方式,筹措资金5850万元,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162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254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120个,共拥有计算机11284台,157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部分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19所定点村完小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实现了两人一机教学,初步形成了城乡网络一体、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共享、队伍过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四是实施县职教中心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或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目前,职教集团已整合原职教中心(中心校区)、曹王职中(曹 王校区)、张纲职中(张纲校区)的资源,实现三校区的财务、教学、实训、就业统一,同时实行电大、技工学校、建工学校等6校区的招生统一,目前已招收学生3911人(不含到外地招五年制高职人数)。五是启动职教助学培训工程。组织实施“553工程”,即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帮助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我市设立了一、二、三等助学券,分别给予1000、800、600元的资助,按照1:2:4的梯度实施。目前已发放助学券674张,落实帮扶资金47.3万,超额完成帮助500名家庭特困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六是实施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工程。2006年,我市将建成1—2个扬州市级职教实训示范基地。为此,一方面突出师资建设,落实激励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现已选派30名骨干教师分赴省属高校进修学习;另一方面重点培植我市现有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加大投入,添臵必备的设施,力争以较高的水平一次性通过验收。

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和“三送”活动。一是积极支持农村文化站建设。2005年省里把我市小纪镇文化站列为标准化试点建设工程。目前1500平方米的小纪镇文化中心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省里补助的30万元和市财政补助的10万元基本落实到位。二是启动实施“三送”工作。成立了“送科普书、送戏、送电影”下乡领导小组,全面协调“三送”工 作,努力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增加图书购书经费,送书下乡。市财政新增4万元购书经费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科普书籍,直接配送到镇文化站,并由文化站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增加扬剧团财政补贴,送戏下乡。市财政新增投入20万元,支持扬剧团深入农村巡回演出,目前《孙仁和》、《江上青》等扬剧已在全市巡回演出20多场。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送电影下乡。组织 “移动之春”送电影下乡活动,计划放映电影350场,目前已放映电影300场。计划组织“邮政绿卡”广场电影100场,“新加坡花园”广场电影28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对大会堂、图书馆进行了改造翻新。

2、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截至2005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6.81万户,平均入户率达73.6%。今年上半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占年度计划的80%。一是明确规划目标。2006年至2008年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其中2006年完成70个村,2007年完成75个村,2008年完成83个村,确保城区入户率达92%,农村入户率达73%。二是行政组织推动。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作为政府重点工作的一项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每月督查,每季通报。三是精心组织实施。采取行政推动,责任制促动,政策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积极扩网增户。对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的镇,采取政策优惠等措施,千方百计 将网络向边角用户延伸,将低保户、老弱病残贫困户吸引到网内;发展空间大的区域则加大投入,克服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消灭空白村组,保证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但对照省、扬州市的要求,对照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市、镇两级财力有限,再加上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材料价格的上涨、用地补偿政策调整等因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中征地拆迁、杆线迁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少数群众不予配合、谋取私利,矛盾难以调处,直接影响了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的实施。三是对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配备项目》的建设标准,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加之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四是由于农村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发动劳力进行河道疏浚的较为困难,同时一些庄台河与小沟塘清障扫尾工作量较大,致使农村河道疏浚、河塘清障清杂推进速度不快。五是部分农民卫生意识不强,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需求并不迫切,传统的生活陋习尚未改变,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难度较大。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的部署和要求,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实现“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的高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思路,克难求进,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汇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 公共服务意见》的汇报提纲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双联”行动的安排部署,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意见》。本《意见》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为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目标任务,是本《意见》的重点,第四部分为保障措施。现就主要内容作如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改善贫困乡村发展环境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满足贫困村居民基本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帮扶对象提供,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原则

1、国家扶持,自力更生。

2、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3、积极作为,注重实效。

4、公平为先,兼顾效率。

5、发扬民主,尊重民愿。

6、分批实施,全面推进。

三、目标任务

1、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做好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刘家川灌区、王录灌区、中巷灌区等重点灌区节水改造。修建嘉峪川、无日天沟、马槽沟、南头沟水库,解决全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建成“三横二纵二延伸”为主的公路主骨架,对接交通主路网与国家路网。实现所有乡镇道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基本完成国有林区4条道路的改造,达到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到2020年,县境重要出口路的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达中心镇的公路达到二级或三级公路标准,通中心村和行政村的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

3、加快土地整治和农田改造。新修梯田9万亩,改造

中低产田2.66万亩,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5%。到2020年,全县梯田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达到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标准。

4、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座,太阳能灶2000个,太阳能热水器10000个,建成大型沼气工程5处,小型沼气工程10处等。

5、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争取实施用材林基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强对移风沟流域、五头沟流域、罗川沟流域、仡佬沟流域、支党河流域6条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20年,流域综合治理程度提高到60%以上。

6、全面做好危房改造。完成全县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每户建设3间总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的砖木、砖混结构平房或砖、石拱型结构房。到2020年,完成3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基本消除危房。

7、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宫河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罗川变-永和35千伏变线路、330千伏良平变-宫河110千伏变线路及10千伏以下农网完善工程,彻底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

8、提高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实施

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红土窑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项目。全面查清重点防治区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项目。建成覆盖全县的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力争2020年前,完成5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高炮作业点建设。

9、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周家工业集中区应急信息和县城工业集中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成94个行政村扶贫有线宽带及20个基站建设。实现光纤接口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完成“三网融合”,基本实现乡镇通光纤率100%。

10、推进公共基本教育。积极争取实施党校学员培训楼及中小学危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一中争取创建星级高中,三中争取达到市级示范高中要求,5所初中、20所小学积极争取市级示范学校达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10.8年。

11、促进就业公共服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500

人,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7.36万人,创劳务收入21.48亿元。到2020年,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带至少建立50个有规模、有影响、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在全国其它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入基地30个。

12、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完成正宁县老年公寓、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文娱活动中心等社会福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到2020年末,县社会福利机构床位达到1000张,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

13、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加快县医院、中医院整体搬迁步伐,新建县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业务楼及合管办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周家、宫河、湫头等10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及94所标准化卫生室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县卫生服务体系建成规范设置标准的住院部、门诊楼、预防保健室和产科,实现医疗、护理和药房三室科学分离。

14、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制度。对城乡65岁以上无子女家庭老人和独生子女父母实行养老护理津贴制度。

15、强化民政基本服务能力。建设县老年公寓、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新5所集五保供养、老年福利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一体的农村乡镇中心敬老院。到2020年,城市低保人数达到4700人,月补助标准达到306元,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94万人,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186元。

16、加快公共文化体育体系建设。到2015年完成1000公里光缆干线工程,有线电视实现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传输的整体平移,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6万户,宽带网用户达到1.5万户。

四、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3、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4、明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

5、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

6、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组织领导。

第三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 刘艳丽 张丽娟 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2004 年以来的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支持农林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对农村水、路、气、电、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因此,在2010年初,由行政学院几名教师组成调研组,深入白城地区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等县市,对白城地区各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十五”期间,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始终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了“一个调整、三个倾斜”。“一个调整”是: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三个倾斜”是:一是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二是坚持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三是坚持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白城地区来说,干旱是制约白城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1999年到2008年十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为315.6毫米,干旱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发展成“十年十旱”。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半数以上缺乏井灌条件,依赖天然降水维持生产,受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玉米单产为例,1999年以来,10年间平均单产为715斤/亩,比全省低20.2%。以粮食总产为例,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为48.7亿斤,2007年为36.7亿斤,2008年则达到63亿斤,年季间产量波动幅度超过10亿斤。持续的干旱,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泡塘干涸,过境江河断流,土地碱化、沙化、荒漠化加剧,不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农民增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所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目前,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本来源,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以2007年为例,全省各市(州)平均农业贷款额为36.3亿元,而我市仅为28.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期投入资金相比,我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并影响到我市部分偏远农村的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也拉大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卫生室、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低,严重滞后于城市。还有就是古建文物、特色民居、古树、大树和成片林地也同样缺乏保护。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属于程序“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主导型,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意愿表达,加之农户分散经营利益的多元化趋向和对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利益驱动,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不切实际的“花园城镇”、“样板农村”,却花样百出。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建设公共招标实施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处于国家“大一统”的混乱模式,各级政府对那些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明确定位,也没有具体的规划,一味依赖上级拨款。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违法考核办法,拨款的“漏损率”过高,使用率不高,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规划,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针对今年春季降水少,抗旱形势严峻的实际,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行动的原则,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科学规划,迅速掀起了以打农田抗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乡党委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向上争取到40万元的抗旱水源井配套资金,村民自发筹集20万元,乡党委拿出40万元,计划新打抗旱井110眼,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400亩。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为确保打井工作的有序进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打井一线建立了现场指挥所。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安排一名副乡长级领导干部负责监管工作,对打井用的管材、滤料、井沙等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每一眼井,截至到4月末,所有抗旱水源井建设工作全部结束。正是由于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把做好抗旱水源井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才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白城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业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被农业部授予“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镇赉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产量由2005年的9.9亿斤,增长到2009年的15.3亿斤,平均年递增1亿多斤。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够年年上新台阶,主要就是缘于镇赉县能够因地制宜,从本县实际出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镇赉县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和水,然而,滔滔南下的嫩江水,始终未能改变这个县大面积干旱的自然环境,大片土地盐碱化,大量的未利用耕地成了烫手山芋。长期实践证明,若引用江水开发水田,便可一举实现以稻治旱的多赢目的。为此,镇赉县制订了“双百规划”(百万亩水田和百万吨粮食)。2006年,贯穿镇赉县8个乡镇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给镇赉县实施“双百规划”提供了机遇。到2009年底,万亩示范种植获得理想收成,其中,轻盐碱地块平均亩产510公斤;中盐碱度的平均亩产423公斤;重盐碱度的平均亩产273公斤。137户示范种植户,共收获优质水稻175万公斤。所以,镇赉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分类指导方法,是他能够取得农业大丰收的重要物质保障。

(三)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白城地区地域广阔,各县市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序、建设标准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搞好引导服务,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压任务的做法,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由过去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四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是现阶段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少地方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面貌仍较落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与迅速发展变化的城市形成很大反差,与广大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反哺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尽快取得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村庄区划科学合理,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

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大批整洁、优美的村庄;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对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及异地迁建扶贫,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并做到村庄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2008年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1燉3的村(包括1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郑州、焦作、济源、许昌4市完成比例超过1燉3;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镇要在建设和整治中走在前列,率先达到规定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发动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整治,按规划调整村庄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

三是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行小拆迁、大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防止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四是发扬民主,尊重民愿。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不搞强迫命令。

五是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合理安排参建村庄,建立分级负责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确保建设和整治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道路

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道路,努力实现“村内通”。一类村要率先完成;群众积极性高、资金筹措有保障的二类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三类村中符合国家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支持条件的,要根据所在县(市、区)扶贫和以工代赈目标任务的整体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2008年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1万延米,改造渡口150道。

(二)农村饮水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

村,2008年要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其他一类村要有50%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纳入国家饮水安全规划的,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不在国家规划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解决,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通过延伸管网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在水质达标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水源。2008年筹措资金约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安排7.5亿元,改善1万个村、1500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解决2000个村、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沼气

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保障已建沼气池正常发挥效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支持以沼气为纽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一、二类村及纳入整村推进

扶贫规划的村要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或以大中型沼气及联户沼气为主体的集中供气工程;三类村要结合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分期分批实施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00座。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通过典型示范和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实物奖励等方式加快推广普及步伐。

(四)农村电力

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扎实搞好“盲点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排灌电网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内主干道亮化。2008年投入资金28亿元,新改建配电台区2000个,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4500公里,完成剩余303个行政村、涉及22万户的“盲点村”改造任务;建成132项县域内110千伏主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增线路1532.1公里;完成1000个电气化村建设。

(五)连锁超市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经营网点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条件好的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2008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2燉3以上的村。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六)垃圾污水治理

以治理村内垃圾、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为中心任务,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组织清理积存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垃圾站,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就地进行分类,能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能利用的进行安全填埋。2008年争取筹资2亿元,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0个。积极规划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城郊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工业、旅游强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庄可采取沼气池、氧化池、坑塘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控制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减少面源污染。要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卫生设施

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大力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困难群体因大病住院进行医疗救助。2008年投入资金58亿元,其中省筹措14.5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提前实现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建设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八)文化设施

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农村体育设施。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有线电视入村进户,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参与、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加快村级文化大院(活动室)建设。2008年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建设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万个村开展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加大送书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新建2000个“农家书屋”,开展“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活动。

(九)村庄绿化

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村镇街道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植被系统。通过补助林木种苗款等形式,并结合国家扶贫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计划筹措资金1.8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资金4300万元,完成1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要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等所需经费。结合“空心村”治理,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村民违规沿公路建房。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逐步清理一户多宅。对分散、易发自然灾害、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易地规划,稳步推进整体迁建。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二)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省、市、县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增长的幅度要确保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省政府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按照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

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庄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切实抓好村庄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

(四)明确建设主体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高认识,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要善于组织发动,依靠群众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依靠群众踊跃出工投劳,依靠群众广开筹资渠道,依靠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各项管理。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激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为建设美好家乡开展多种捐资助建活动。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用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各县(市、区)在确定今年任务时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先行安排,以确保这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建设、财政、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商务、环保、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电力、扶贫、供销、畜牧和共青团、妇联等为成员单位,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协调农村建设和整治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建立相应机制。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确定的一、二、三类村的标准列出各类村庄的名单,并制定分建设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各省辖市汇总后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导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建设和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周密部署、及时检查、认真验收、科学总结,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在分析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筹措问题确定为研究的目标,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征和投资成本补偿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政府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等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上,做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1、基础设施投资的定义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3、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远景设计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3.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3.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

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3.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4、结语

要使农民增收,解决农村中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推动农民奔小康的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大量存在着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的道路不通,农村的自流灌溉低,排灌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耗能高,教育设备落后等现状,只有通过加强政策的领导和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农村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下载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全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 机耕道建设是农村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必要条件,是顺利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重要保障。没有必要的机耕道,就难以大规模的发......

    浅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情况 一、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加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镇2006年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某某镇政府二00五年十二月十日某某镇2006年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某......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 摘要: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初探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初探 徐惠娟 (桃江电大06级行政管理专业 桃江 413400) 摘 要: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远不能满足农业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调研题目: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调研时间:2012.7.12——2012.8.20 调研地点:邯郸县邵庄村 、东扶仁和贾口 调研人员: 年级:专业: 姓......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精选合集]

    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镇党政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领导机构,并配备了专职的水管人员,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水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基础建设的情况,我们于2011年11月中旬,深入淮阴区北吴集、袁集、南陈集、王营等地实地调查了解等方式,对我区农村公路、通讯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