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各铁路运输法院:
为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涉法信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市法院系统涉诉信访工作,健全和完善处理涉诉信访工作制度,明确北京市三级法院涉诉信访工作职责,规范法院的涉诉信访事项办理工作程序,同时也为配合《信访条例》的施行,完善全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各项机制建设,以便今后法院涉诉信访工作能有序、规范、高效开展,根据法院工作特点和信访工作实际,市高级法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市高级法院党组研究通过。现将该《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法院认真贯彻和落实,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将情况向高院信访办公室反馈。
特此通知。
二00五年七月七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涉法信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市法院系统涉诉信访工作,健全和完善处理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明确北京市三级法院涉诉信访工作职责,规范涉诉信访事项办理工作,根据法院工作特点和信访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加强涉诉信访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明确涉诉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确保涉诉信访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本着对党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职能,明确行为规则,落实工作责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涉诉信访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充分认识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意义。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其他各项工作的“睛雨表”。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法院裁判权威、提高法院公信力的角度,充分认识涉诉信访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解决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把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基本原则
4、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重点落在基层。
5、坚持依法律按政策按程序办事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原则;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完备、定性准确、说理清晰、处理合法合理适当、化解平息有效。
6、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7、坚持标本兼治原则,既要立足当前,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涉诉信访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把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8、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原则,把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思想教育与惩治违法行为相结合。
三、职责范围
9、涉诉信访工作受理范围。原则上,凡是在程序中的案件一般不纳入法院涉诉信访事项受理范围。法院受理的涉诉信访事项范围应该是指对法院各项工作以信件、来访等形式的投诉、建议、批评、意见,如案件久拖未立、久拖未执等涉及程序之外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对法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2)对法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3)各类案件诉讼程序的咨询;
(4)正在审理、执行中的案件引发的具有不稳定因素的信访事项;
(5)不服生效裁决,但又不符合再审、申诉立案条件的信访事项;
(6)上级单位交办、转办的信访事项;
(7)反映立案、执行问题的信访事项;
(8)其他应由法院办理的信访事项。
10、涉诉信访工作机构职责。明确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业务部门在涉诉信访工作上的职责分工。信访工作机构及人员受理信访事项后,负责登记、转送、交办、督办、协调;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接访和化解工作;负责对信访事项办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考评,对逾期未能办结的书面催办,经两次催办仍未能办结且无正当理由的,予以书面通报;全面、及时掌握和通报信访工作信息。其他业务部门除主要负责涉及本部门的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接访和化解工作外,在受理信访事项后负责登记、办理和答复。
四、工作制度
11、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各级法院要建立由党组统一领导,主管领导同志牵头,信访机构组织协调,有关业务单位各负其责的信访工作领导体制。
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涉诉信访案件,要逐案由部门或单位领导同志亲自包案,按规定期限予以解决。包案领导要包处理、包息诉、包稳控。对在规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能结案,或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12、实行挂帐督办制度。高级法院根据信访工作需要将由本市法院系统管辖的越级访、重复访、群体访等信访案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挂帐给责任法院,并督促办理。对挂帐督办案件,责任法院要定期向高级法院汇报工作进度,高级法院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切实加强对重点案件的工作力度。
对重大、疑难的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等信访案件实行双挂帐制度,即高级法院各业务庭室,一方面要做好本业务部门负责的涉诉信访案件的处理工作,一方面要对全市法院系统本业务口相关信访案件进行督查、指导、参与协调和处理。
13、实行信访考评制度。把开展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情况和实际成效,作为各院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法院干警工作考核、执法执纪监督紧密挂钩,严格兑现奖惩。
各级法院要把信访工作机构定期统计的涉诉信访问题的数量和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数量与本院年结案数及个人年结案数的比例作为评价一个单位和一个干警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的客观标准,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涉诉信访的数量比与妥善解决涉诉信访的数量比和单位、干警的评比、考核、晋升挂钩,促使单位和干警避免涉诉信访问题的产生和努力化解涉诉信访问题。各级法院应将上述内容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定本院具体的信访工作考评办法。
高级法院信访办定期对全市法院及本院有关责任部门的涉诉信访情况进行检查、汇总、统计、通报,并将相关情况纳入全市法院系统“双先”评比及高级法院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
14、实行汇报制度。对涉诉信访数量多、案件复杂或存在较多问题的法院,高级法院可以要求其主要领导当面汇报工作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信访,各级法院需编制信访摘报,并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向高级法院进行汇报。
15、实行公开办案制度。建立信访案件联办、会商、协办等制度。对存在较大争议或当事人缠访缠诉的信访事项,按照执法公开原则,由办理部门视具体情况采取公开答复、公开听证、公开审理、公开训诫、公开执行等方式进行处理,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使信访人息诉罢访。
16、实行责任追究倒查制度。在处理涉诉信访工作中,对执法不公、不严或工作不负责任、工作不到位、不认真导致当事人信访或重复访不止,甚至发生严重后果的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倒查责任,严肃处理。除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以外,对有关责任人员应视情节提请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17、加强和完善院庭长接待日制度。院庭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轮流接待来访,亲自解决或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根据需要就信访人提出的突出问题与信访人面谈沟通。
院庭长接待实行预约与定期、不定期相结合制度。基层法院应设立院长接待日,由院长(或副院长)定期接待来访人;高、中级法院根据需要可设立专业接待日,由院(庭)长或审判人员定期有针对性地接待来访人。对涉诉信访案件,院(庭)长可选择重点来访人进行接待,以提高工作效果。
18、健全和加强信访工作机构组织建设制度。各级法院应成立涉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涉诉信访工作。高、中级法院应设立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并配备精干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基层法院根据本院实际配备专职专人或设机构从事信访工作。对信访工作机构及人员赋予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信访工作的职能,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充分发挥作用。新调入的人员和拟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可以根据需要,先到信访工作机构进行锻炼。
19、建立预警联动制度。各级法院要加强与当地政法机关的协调,积极争取人大、党委政法委、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专线联系、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密切部门间的联系,积极争取信访人所在单位、居委会、社区的理解帮助,形成涉诉信访工作的整体合力。
20、健全劝返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到中央机关、重点地区和市委、市政府越级上访的,以及涉诉信访案件已经结案不息诉罢访的信访人,各级法院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工作预案、现场处置办法和紧急行动方案,确保信访紧急事件的稳妥处理。要确定专人负责劝返工作,保证联系渠道畅通,做到人力、物力有保障。各法院在接到上级机关和上级法院劝返、接回等通知后,要无条件的执行,同时应落实稳控措施,做好稳控工作。
21、完善信访工作信息电脑管理制度。各级法院要建立和完善涉诉信访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涉诉信访工作电脑管理水平。挂帐案件要按照北京市委政法委涉法信访案件系统管理要求逐案录入;其他信访事项各级法院要自行建立和完善信访电脑管理系统。要求对信访信息认真核对,如实登记,对于来信来访,信访部门应于当日将信访基本情况录入电脑,信访处理完毕后,应立即将处理结果、处理情况等信息录入电脑;应由其他审判庭室和部门处理的信访事项办结的,应于两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报信访部门,信访部门应于当日将处理信息录入电脑。
五、工作程序和要求
22、排查。信访机构在工作中,要坚持日常排查,对日常的来信来访中发现的重大涉诉信访问题和有群体访苗头的案件,要及时上报。要把集中排查和定期排查结合起来,加大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凡是有条件解决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好工作预案,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具体排查要求参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重点矛盾纠纷案件及群体性事件排查工作规范》的规定执行。
23、接访。接访工作实行首办负责制度。信访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起来信来访,负责信访事项的处理或接转工作。对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要求,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应当场予以答复解决;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要说明原因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交办,重要信访事项要及时报经有关领导批示交办,需要进行复查、复核、再审或复议的,要及时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切实加强初信初访工作,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解决在基层。
24、交办、承办和督办。对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涉诉信访案件的责任法院,由高级法院以一定形式将案件交给责任单位。涉诉信访案件原则上交由生效判决所在法院承办;如属二审生效案件,二审维持原判的交由一审法院,二审改判或调解的交由二审法院。接受交办案件的法院如认为交办案件不应由其办理的,应向高级法院提出报告,由高级法院决定是否重新确定责任单位。
各主责单位接到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后,严格落实责任,确定包案领导,制定工作措施。尽快确定案件承办人、工作方案、结案期限,并按照要求报告案件进展情况。案件交办后,高级法院信访办要在第一周内进行确认,以电话询问、传真、面谈及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督办。案件办理截止日期前要做到及时提醒。具体办理程序上级机关有相应要求的,按照要求办理。
25、化解。对所有涉诉信访问题,都要认真分析有无道理,原处理是否存在错误,做出正确结论。针对不同情况,可按以下要求解决:
(1)对原判确有错误,符合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提起再审条件的,要依法启动再审程序,重新作出裁判。对原判虽有瑕疵但不足以提起再审的,要向信访人讲明原因,告之其提起再审的法定条件,纠正错判与裁判稳定性的关系,从而取得信访人的理解。
(2)对反映立案难、执行难,各类案件久拖不决等问题的信访事项,认真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解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对反映立案难问题的,要研究其起诉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告知信访人有关情况;对执行难问题,应加大工作力度,如被执行人确无执行能力,应及时说明并出具执行中止裁定;对反映案件久拖不决的,要研究长期未结的原因,讲明法律规定,及时审结,如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审结,要依法办理延审手续并向信访人讲明。
(3)对于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不实,或者其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其提出了超出政策法律的过分要求的涉诉信访,应认定为无理信访。对无理信访,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信访人息诉罢访。
积极推行联合接访、登门下访、公开答复、公开听证、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提高息诉罢访工作的效果。
(4)对确有实际困难的信访群众,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解决困难。
(5)对少数采取违法行为上访、无理缠访的人员,经说服教育无效的,依法提请公安机关等部门进行处理。
(6)对精神病人,通知其监护人,对其依法采取治疗、控制措施。监护人查不到或不负责任的,向有关街道(居委会)通报情况,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7)对信访老户,应建立信访老户档案,详细记载信访老户的案件事实、申诉理由与要求、上访史、不息诉的原因以及曾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并积极与信访人所在地的人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信访人所在单位等部门和信访人近亲属取得联系,共同做好信访老户的思想教育、稳定和息诉工作。
26、限期办理。原则上,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要在两个月内办结(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除外),并向高级法院提交结案报告。期限内无法办结的,可向高级法院书面申请延期结案。其他信访事项,信访工作机构自收到之日起,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对按规定不予受理的,及时告知信访人;对不属于本机构处理的,转有关业务部门处理;情况重大、紧急的,及时提出建议,报请领导决定。
27、结案标准。原则上,只有实现信访人息诉罢访的涉诉信访案件才能作为结案处理。对确属无理缠访的案件,通过说服教育、解决问题等各种工作仍然不息诉罢访的,经制定稳控方案,落实稳控措施,符合相关规定和结案程序要求的,可以结案。结案同时发信访答复书,由信访人签收。对无理缠访案件的信访人,确定结案后可以在接访场所公示,信访人继续无理上访的,不再作为涉诉信访问题处理,立即通知稳控责任单位接回、控制,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他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协调行动。
有关结案的具体要求可参照北京市高级法院关于涉诉信访案件结案的相关规定执行,而终结涉诉信访案件则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执行。
28、结案报告。交办的涉诉信访案件符合结案标准的,经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向高级法院上报结案报告,有关结案报告具体要求参照北京市高级法院下发的《关于涉诉信访案件办理意见》(京高法发[2004]330号)执行。
29、归档。涉诉信访案件办结后,挂帐督办案件要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做好案卷整理工作,并将相关材料进行归档,具体要求按照《北京市高级法院关于涉诉信访案件立卷归档办法》执行;其他涉诉信访案件的归档参照该办法执行。
30、应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规范和强化现场处置工作,引导信访人依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对违法上访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制裁。要正确运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条款并参照《信访条例》的相应规定,对少数蓄意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的信访人员,坚决依法予以惩治。
本《实施意见》(试行)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则:
本《实施意见》(试行)未尽事宜由市高院信访办公室负责解释。本《实施意见》(试行)与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诉信访的规定、解释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解释为准。
第二篇: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
发文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2000-7-11
执行日期:2000-7-11
市第一、第二中级法院,各区、县法院:
1990年8月市高级法院印发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施行已十年,部分内容已不适用,根据审判实践的需要,我院经第十九次审委会讨论,现下发《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供处理有关民事案件时参照试行。如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问题作出新的规定,请按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执行。市高级法院1990年8月印发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中与本意见不一致的部分自本意见下发后停止执行。执行本意见中有何问题,请向市高级法院民庭报告。
二000年七月十一日
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为正确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1、侵权行为致人身体一般伤害(指经治疗能够恢复健康,尚未造成残疾)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就医交通费、就医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合理费用。
侵权行为致人身体一般伤害,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2、侵权行为致人残疾的,侵害人除应赔偿第一条第一款所列费用外,还应该赔偿残疾者的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所扶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受害人并可以请求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3、侵权行为致人死亡的,侵害人除应赔偿第一条第一款所列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及死亡赔偿金(即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4、医疗费包括受害人为治疗伤疾而支付的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等费用。确定医疗费的数额应以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和医疗费单据为凭。
5、受害人应根据就近医疗原则选择医院治疗,确有必要转院治疗的,应经初诊医院允许。受害人擅自在就诊医院以外的医疗、药品销售单位接受治疗和购买药品的费用原则上不予赔偿,但确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6、受害人需要继续治疗的,侵害人还应赔偿继续治疗所需的医疗费。受害人伤疾已经治愈而仍继续不必要的诊治所造成的费用支出,属于扩大的损失,不予赔偿。当事人对是否治愈有争议的,应当根据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或法医鉴定结论认定。有证据证明的其他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不予赔偿。
7、因侵害引起受害人其他疾病复发或诱发其他疾病的,应根据侵害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应经有关专业部门鉴定。
8、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因其所在单位已垫付或报销医疗费而消灭,受害人仍得以自己名义请求侵害人支付医疗费。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可将处理结果告知受害人所在单位。
9、误工费是受害人因受伤害不能工作而丧失的工资、奖金等合法收入。误工费的赔偿标准是: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一般应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额计算,受害人固定收入超过我市职工上一平均收入3倍的,按3倍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参照受害人上一年的平均收入酌定,也可以参照当地同行业、同等劳力上一年的平均收入酌定。
10、受害人误工时间应根据受害人治疗及恢复所实际需要的时间确定。当事人对误工时间有争议的,可参照受害人伤情和治疗医院出具的治疗时限证明或法医意见等有关证据认定。
11、致受害人残疾的,在定残前应赔偿误工费,定残后则赔偿残疾生活补助费,二者不应重复计算。
12、受害人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生活仍不能自理,需要设专人护理的,护理人员的误工损失或劳动报酬,由侵害人承担。护理人员的误工损失一般按其实际收入损失额计算;实际收入过高的,参照劳务市场上雇佣临时工的一般报酬标准的3倍以下酌情确定。雇人护理的护理费的赔偿标准,可按照当地有关部门公布的家政劳务市场上雇聘临时工护理同类病人一般应支出的费用计算。
13、护理人数应考虑受害人实际需要,根据治疗单位提出的护理意见或法医意见确定。
14、护理期限应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为止。受害人因残疾而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按其可能生存的年限确定护理期限(可能生存年限为: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减去受害人当前年龄,最低不少于5年)。
15、就医交通费应根据受害人及其陪护人员到医院治疗和转院治疗中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计算。
16、交通工具一般应以当地普通交通工具为限,为抢救或治疗、就诊需要而必须租乘其他车辆的,费用应予赔偿。交通费赔偿应以正式票据为凭,并与前往就医的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一致。
17、受害人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可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给予赔偿。
18、营养费是指受害人为辅助治疗或使身体尽快康复而购买日常饮食以外的营养品所支出的费用。受害人是否需要补充营养,应根据治疗医院或法医的意见确定。营养费给付标准可根据受害人实际需要补充营养情况酌定。
19、残疾者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是:我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标准X受害人伤残等级指数X赔偿期限(赔偿期限为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减去受害人定残时的实际年龄,但最低不应少于5年);定残时受害人的年龄等于或超过全市人均寿命的,赔偿5年。
20、残疾用具费应当根据伤残结果和实际需要,按照国产中档用具费用标准予以赔偿。今后需要定期更换残疾用具的,所需费用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待今后实际发生费用后另行解决。
21、被扶养人的必要的生活费请求权人包括与受害人之间存在法定抚养、赡养和扶养权利义务关系的人,以及与受害人之间没有法定扶养关系,但事实上一直由受害人扶养的人。
22、被扶养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给付数额,应根据受害人实际负担数额、扶养请求权人的经济状况确定,被扶养人还有受害人以外其他扶养义务人的,扶养费应按照受害人应承担的比例确定。
23、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扶养费的给付年限一般至其成年为止;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收入来源的,按其可能生存的年限(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减去被扶养人实际年龄)给付,最低不少于5年;受害人的扶养能力的年限短于此年限的,按受害人具备扶养能力的年限计算,最低不少于5年。
24、丧葬费包括丧葬过程中支出的合理费用。给付数额可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丧葬费给付标准。
25、侵权行为致人身体伤残,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可以根据受害人承受的肉体与精神痛苦情况给予一定金钱慰抚,给付数额可以根据伤残程度及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予以裁量。因侵害行为致受害人残疾的,赔偿数额一般不超过我市城镇职工上一年平均工资收入的5倍。受害人身体受到一般伤害,造成严重后果,确有必要给予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参照致人残疾的情况酌减。
26、死者的近亲属以受害人死亡给自己造成精神痛苦为由请求死亡赔偿金的,应予支持。赔偿金数额可根据致害行为的性质、致害人的过错程度、请求权人所受痛苦之程度以及其与死者的关系等酌定,但一般不得超过我市城镇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10倍。死者的近亲属限
于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缺位的,形成赡养、抚养、扶养关系的其他近亲属有权请求死亡赔偿金。
27、对于损害事故的发生,受害人也有过错的,应根据其过错的比例酌情减轻致害人的赔偿责任,包括经济赔偿责任和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28、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涉及的索赔精神损失问题,按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执行。
29、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本意见由高级法院民庭负责解释。
附:
1、我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1998年为12285元,1999年为13778元。
2、我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1998年为73岁。
3、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标准1999年为7499元,1998年为6971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第四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0-02-13 07:08:00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09年的主要工作
在市委的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全市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人才兴院,依法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当事人在首都法院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审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加强审判管理,维护司法公正
2009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24707件,审结421218件,同比分别上升7.8%和9.4%。在审判任务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更加注重工作机制创新,努力做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高效司法。
坚持从严治院,提高司法公信力。将公正作为法院工作的生命线,以严格管理促进公正司法,以公正司法取信于民。一是加强审判质量检查。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意见》,各法院均设立专门机构开展案件评查工作,对所有庭审活动全程监控,对全部案件随机抽查,全年评查案件29264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责任倒查,进行公开点评。二是加强审限管理。制定《关于提高审判效率、加强审限管理的意见》,对延长审限的案件严格审批,并向当事人作出说明。全年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到95.3%。三是强化审级监督。发挥二审程序的监督、纠错、补救功能,促进执法标准统一。严格审判监督程序,依法再审改判、发回重审案件364件。四是规范司法行为。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编制了《立案工作规范》,明确了各类案件的受理程序,修订了各项审判的《办案规则》和《书记员工作细则》,使司法行为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群众监督有参照。五是召开全市法院司法公开专项会议,在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公开制度,增强审判工作的透明度。在互联网上对1336件案件进行庭审直播,占全国法院网络直播案件的75%。
坚持为民司法,方便当事人诉讼。一是针对有的当事人不了解诉讼流程的情况,制定《关于诉讼引导工作的规定》,在各法院立案大厅设立导诉员,保证当事人到法院有人接待、咨询问题有人回答、诉讼活动有人引导,让当事人明白地打官司。二是针对当事人递交诉讼材料找不到法官的情况,制定《关于诉讼材料收转工作的规定》,在各法院设立诉讼材料收转窗口;对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电话预约立案、登门调解等做法;审判人员带案下乡,全年就地巡回审结案件9284件;一些法院开设了假日法庭、晚间法庭,让当事人便捷地打官司。三是制定《关于案件查询工作的规定》,在各法院设立案件查询窗口,并探索开通电话和网络查询方式,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案件办理进度,让当事人放心地打官司。四是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全年依法准予减、缓、免交诉讼费1522.8万元,让当事人打得起官司。五是在审判活动中,注重司法礼仪,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做好判后答疑工作,让当事人打一个受尊重的官司。
坚持科学管理,提高办案效率,努力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一是全市法院开展审判事务集中管理,由审判辅助人员集中办理上诉案件移转、委托司法鉴定、实施诉讼保全等9项工作,提高了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并将法官从大量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保障法官有更多时间审理案件。二是实行案件繁简分流,基层法院设立速裁审判庭,专门办理案情和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全年适用简易程序审结案件194183件。三是将全部案件的办
理流程、质量标准、审理期限纳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促进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当事人享受到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国家工信部、市信息办对我市法院将信息化建设与审判管理相结合给予“深度融合、精细管理”的高度评价。
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各类案件
全市法院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平安国庆”的要求,依法做好各项审判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法保障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高级法院主动研究审判对策,制定了《商事审判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意见》、《公司清算办案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一是在审理合同案件中,对因资金链断裂、暂时无力履行合同义务的企业,给予合理的宽限期;对借口金融危机主动违约的行为,不予免除法律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全年审结合同案件152128件,同比上升8.3%。二是在破产案件审理中,对符合法定破产条件的企业,依法进行破产清算,让不适应市场的企业有序退出,促进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运用重整、和解制度,尽可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例如,北京五谷道场公司负债6.2亿元,破产清偿率仅为2.76%。考虑到该企业仍有发展前景,法院说服600多名债权人对重整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使企业优质资产得以盘活,2000多名职工的就业得到保障,工资和保险费得到全额清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受理破产案件102件,同比增长21.4%。三是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注意保护企业正常用工权利,全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20899件,同比上升49.4%。四是平等保护境内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审结中外合资纠纷、外商撤资纠纷、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等涉外、涉港澳台案件2340件,同比上升18.9%。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群众在首都生活的安全感。全市法院将维护首都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全年审结刑事案件21052件,判处罪犯21747人,其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罪犯2974人。一是依法严惩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与有关部门会签《关于健全扫黑除恶工作机制的意见》,审结了李海忠等涉黑恶势力案件。针对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增多的情况,与有关部门会签《关于依法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维护首都经济秩序的意见》,加大赃款赃物处理力度,尽量弥补被害人的损失。全年审结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47件,涉案金额45亿元。二是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审结相关案件160件。三是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对10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对未成年被告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寓教于审,并在结案后进行回访帮教。全年对526名未成年人判处非监禁刑,重新犯罪率在1%以下。
妥善调处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审结涉及住房、医疗、教育等民事纠纷50442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审结婚姻家庭、遗产继承案件32902件,注重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审理涉军案件,探索建立保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二是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以诚心、耐心和责任心及时化解影响群众生活的矛盾纠纷。注意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广了知名企业家参与调解商事纠纷的制度,与保险业协会共同建立了保险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尝试了委托市医学教育学会对医患纠纷进行无偿公益调解。全年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53.4%,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3.5%。全市法院还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全年在立案前化解纠纷11735件。最高法院对我市法院调解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三是畅通申诉渠道,市高级法院全年审结申诉复查案件4877件,同比上升45%。对涉诉信访问题,三级法院正副院长和办案法官联合接访,努力解决信访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
依法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服务“科技北京”建设。针对北京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新类型案件多的特点,积极开展前沿研究,采取专业咨询、技术鉴定、专家陪审等方式解决技术难题。落实《国家知识产权纲要》,扩大了知识产权受案范围。在崇文、宣武、石景山、昌平区人民法院新设了知识产权审判庭。全年审结知识产权案件8068件,同比上升22.5%,案件数量居全国之首。
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促进和谐行政关系的形成。制定《关于在行政审判中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意见》,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起诉得到依法及时受理。对违法行政行为,依法判决撤销,并建立行政案件通报制度,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通报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对重大项目建设引发的征地、拆迁行政案件,加大协调力度,建议行政机关完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全年审结行政案件7321件,同比上升32.6%。
改进和加强执行工作,实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是对恶意隐匿财产、长期逃避义务的被执行人,依法采取拘传、拘留、罚款、限制出境等强制措施,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与公安、房管、银行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尽最大可能查车辆、查房产、查股权、查存款、查被执行人下落,维护法律的权威。二是对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被执行人又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涉民生的案件,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司法救助解决,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推进执行机构和执行管理改革,成立执行局,将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分离,实行分权制约,提高执行效率。全年清理历史执行积案48075件,执结标的额226亿元,还执结现案104915件,执结标的额462.2亿元。
三、主动适应审判队伍状况的新变化,提高司法能力,确保公正廉洁
为适应队伍状况的新变化和审判工作的新要求,全市法院坚持将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着力从三个方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着力提高司法能力,保证审判队伍具备依法办案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法律适用能力。针对新法律和司法解释陆续实施、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出现的情况,市高级法院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5875人次,全市法院每名干警全年都完成了不少于100学时的培训任务。各法院还积极开展疑难案件研讨、优秀裁判文书展评、改判发回案件讲评等活动,切实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加强与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的交流,选派法官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将年轻法官放在审判一线、信访接待部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展法官教法官工作,在全市法院选聘了329名优秀法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对年轻法官进行指导。三是提高把握国情和社情民意的能力。组织审判人员到农村和社区考察,开展“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活动,增进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探索面向社会招录法官,2009年录用了13名大学生“村官”。
着力维护公正廉洁,保证审判人员具备公正司法的良好品格。一是坚持廉政教育经常化,开展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教育。全市法院集中开展了警示教育月活动,认真分析审判工作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二是加强廉政监督的实效性,在各审判庭和执行部门设立廉政监察员,制定《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三是严格落实市高级法院关于禁止违反规定干预案件审理和执行等“五条禁令”,全年查处违纪违法人员11人。
着力改进审判作风,保证审判队伍具备为民司法的强烈意识。一是加强民意沟通,建设“开放式法院”,让法院成为群众参与法制活动的公开场所。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对群众来电来信做到件件有答复。二是加强作风检查,在法庭、立案和信访窗口安装监控设备,组织特邀监督员对审判作风进行明查暗访,对监控、检查发现的作风问题,在全市法院进行通报。(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六版)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市法院深入开展了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宋鱼水的活动;同时开展了学习全国模范法官朝阳法院钟蔚莉、全国十大政法英杰海淀法院马军、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市二中院周瑞生等先进典型的活动,组织宣讲团,召开“以案析理”报告会,让先进典型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司法为民的做法和体会。房山法院法官厉莉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推迟生育的压力,自费往返上海,两次为下岗职工的女儿捐献骨髓,体现了首都法官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200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四、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
全市法院将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为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作为对法院工作的有力支持。
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为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市高级法院制定了落实方案和任务分解,对各项工作逐一确定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办理期限。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审结检察机关抗诉案件125件,依法改判、发回重审45件。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高级法院关于商事审判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提出了加强商事审判工作的具体意见;各区县法院也向区县人大专项报告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民事审判、知识产权审判等工作。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对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收到的24件代表建议,市高级法院逐一研究,每件建议的办理都由院级领导直接负责,在办理过程中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办结后当面答复,其中18件建议已经落实;关于在法院设立银行收费点,方便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等6件建议的办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代表均表示满意。还邀请代表视察法院,旁听庭审,参加调解、执行、信访接待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法院工作的发展。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监督审判的作用,全年有14个区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人民陪审员1267名,市高级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开展了集中培训,扩大了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范围,全年参审案件22368件,同比上升36.2%。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律师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更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各位代表,一年来,全市法院能够完成繁重的审判任务、化解大量矛盾纠纷,离不开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领导、监督和支持。刘淇同志参加了纪念北京市法院成立60周年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市法院继承光荣传统,创造新的业绩,努力创建首善之院。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多次深入法院指导工作,各位代表就加强审判管理、提高法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建议,帮助法院解决了许多困难。在此,我代表全市法院,向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形势任务的要求相比,全市法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司法为民和公平正义的意识有待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期待和关注度越来越高,案件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审判工作不但要保障首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还要充分保障当事人的个体权益,既要实现公正高效的法律效果,还要追求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面对新形势,审判队伍的为民意识、公正意识、在公开透明环境下严格依法办案的意识都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审判管理有待加强。在案件数量持续增多、工作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全市法院审判质量管理、考核指标、激励机制都有待改进和加强。三是司法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审判队伍出现了高学历、年轻化现象,尽管法律专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准确适用法律、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有待增强,年轻法官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四是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诉讼调解与非诉调解的衔接机制有待健全;在执行工作上,法院与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需要继续完善;对涉诉信访的困难群众,司法保护与社会救助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的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保障当事人在首都法院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切实维护司法公正。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在能动司法、发挥审判职能上下功夫。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对市高级法院商事审判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妥善审理合同纠纷、股权纠纷、企业破产等案件,总结审判工作应对经济形势变
化的经验。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自主创新。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首都社会稳定。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提高调解质量,注重调解协议的实际履行,对调解不成的案件,依法及时作出判决,并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在行政审判中,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加强诉前调解,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将更多纠纷解决在诉讼形成之前。做好司法建议、法制宣传等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二、围绕公正廉洁司法,在制度建设、科学管理上下功夫。针对审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审判责任,确保严格依法办案。加强审级监督,依法审理二审案件和再审案件,发挥我国司法制度内在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审判质量检查,将基层法院审判监督庭的主要职能确定为案件评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诉讼过程实行全程监督,落实责任倒查机制,切实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案例指导工作,促进执法标准统一。完善审判质量效率考评机制,加大考评力度。推进司法公开,增强审判工作透明度。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参与和监督审判工作。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严禁法院各级领导超越职权、违反工作程序过问案件,严禁法院工作人员私下为当事人转递诉讼材料,严格执行法院退休调离人员离职两年内不得在本市法院代理案件,两年后不得在原任职法院代理案件的规定,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予以查处。
三、围绕司法为民,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上下功夫。妥善审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依法维护当事人权益。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以强化执行管理为核心,推进执行改革,提高执行效率,建立执行救助机制,切实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涉诉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努力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完善便民诉讼举措,形成有首都法院特色的司法为民机制。尊重和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进一步方便律师参与诉讼活动。
四、围绕抓基层、打基础,在法院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增强审判队伍司法为民意识,坚持法院工作的正确方向。加强职业道德和司法能力建设,将培养合格法官队伍作为重大责任,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审判队伍适用法律和调处矛盾的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的工作,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基层人民法庭建设,解决33个人民法庭的改扩建问题,充实人民法庭的审判力量,尽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基层法制建设。
五、围绕接受监督,在完善和落实接受监督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结合今年向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项工作报告,进一步加强法院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司法公正。提高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质量,积极探索与人大代表加强联络沟通的有效方式。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依法审理抗诉案件。
各位代表,全市法院将在市委的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增强维护首都社会稳定的紧迫感,增强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责任感,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感,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更大的努
第五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司法救助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北
京市实施司法救助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京高法发[2008]247号)
北京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各区县人民法院、财政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的《北京市实施司法救助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报告。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北京市实施司法救助制度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央有关进一步做好司法救助工作的要求,为保障经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以及信访人的基本生活和伤病治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办理执行及涉法涉诉案件中,针对生活确实困难、迫切需要救助的当事人,采用救助金的形式给予的临时救助。
司法救助应遵循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帮扶、劳动自救为主,司法救助为辅的原则。经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和信访人,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险待遇;其家庭符合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的,可向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申请社会救助。不符合享受北京市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救助申请条件,家庭又确实存在生活、医疗困难的,方可向法院申请一次性临时司法救助。
第二条 由市高级人民法院、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主管领导组成北京市司法救助工作小组,作为本市司法救助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市司法救助工作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分设在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由区县人民法院、区县财政局、区县民政局、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领导组成本地区司法救助工作小组,作为本地区司法救助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各区县司法救助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区县人民法院。
各级司法救助工作办公室向同级司法救助工作小组负责,并书面报告工作情况。
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民政部门负责提供当事人是否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或生活困难补助证明;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当事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证明;财政部门负责救助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监管;法院部门负责司法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救助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办公室还应负责全市法院司法救助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救助金统计汇总工作。第三条 司法救助金适用于本市法院案件执行及信访阶段,救助对象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损害赔偿案件和民事事故赔偿案件中的当事人,仅限于自然人,不包括企事业单位等法人及其它组织。具体适用于下列情形:
(一)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致伤、致残,急需医疗费用而无力支付,因犯罪侵害导致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或被害人死亡,造成依靠其赡养、扶养的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而其家庭经济状况又不符合北京市现行城乡低保条件,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被告人无赔偿能力或赔偿能力严重不足,确需救助的;
(二)在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损害赔偿案件以及民事事故赔偿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家庭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急需相关款项维持基本生活或支付医疗费用,无法从对方当事人及时获得款项,而其家庭经济状况又不符合北京市现行城乡低保条件,确需救助的;
(三)在案件审理或执行中,存在一定过错或瑕疵,但当事人根据当前的法律、政策无法取得国家赔偿,而其家庭经济状况又不符合享受北京市社会保险待遇和现行城乡低保条件,确需救助的;
(四)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涉法涉诉案件中,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且生活困难,却又不符合享受北京市社会保险待遇和现行城乡低保条件,信访人愿意接受救助并息诉罢访的。第四条 司法救助金为一次性救助资金,分为基本生活救助金和医疗救助金。其中:基本生活救助金参照北京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2个月的城市低保标准;医疗救助金根据救助对象进行医疗费救助,无医疗保障的,按个人负担部分的80%给予救助,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5万元;有医疗保障的,医疗费按医疗保障渠道解决。有特殊情况的,需上报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办公室单独审批。
第五条 司法救助金的审批程序
(一)申请人应向法院提交如下书面材料:
1.申请司法救助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相关法律文书;
3.身份证、户籍证明;
4.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证明材料;
5.申请医疗救助金的需提供医疗费支出凭证;
6.北京市居民还应提供是否享受城乡低保或生活困难补助证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证明;
7.司法救助办公室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案件承办法官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就其是否符合救助条件进行初步查证;
(三)经初步查证,承办法官认为申请人符合司法救助金发放条件的,提请庭室负责人审核;
(四)庭室负责人就是否同意向申请人发放司法救助金以及发放的数额进行初步审核,同意发放的,由承办法官填写《司法救助金发放审批表》,送本院司法救助工作办公室审查后,报本院司法救助工作小组审批。
第六条 对于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承办法官应及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做好说服工作。第七条 各法院司法救助工作办公室应对救助对象进行登记造册,做好救助金发放统计工作,同时将相关申请材料、票据等附诉讼案卷、归档保存。
第八条 司法救助金的管理和监督
(一)司法救助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管理体制,原则上由一审法院负责受理;对于指定、提级、交叉、受托执行的案件,由执行法院负责受理。同级财政部门应将司法救助金列入
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二)司法救助金实行专项管理,单独记账,专款专用。在“公共安全”类“法院”款“其他法院支出”项下单独列支。
(三)各级法院对司法救助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同级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并于终了后一个月内向同级财政部门和司法救助工作小组报告司法救助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
(四)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人因隐瞒事实取得司法救助金的,除强制收回外,可给予申请人警告、训诫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出具虚假证明,致使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人取得司法救助金的,依法严肃处理。
(六)承办法官帮助申请人弄虚作假取得司法救助金的,除赔偿被骗取的司法救助金外,还应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已发放的救助款项,待案件具备执行条件后,执行法院应及时恢复执行并加大执行力度,执行案款应优先返还财政。
第十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京民救发[2006]173号《关于解决执行难案件中困难人员生活救助问题的意见(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