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
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1期)
辛锐
【摘要】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 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统一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从战略高度强调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我国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科学内涵
红色文化的形成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前期,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了红色文化中的瑰宝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延续到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形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标志物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作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这三种文化形式的统一体,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要更好地发展红色文化,需要全面认识其内在深层含义。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民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团体进行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革命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先进文化。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先后创作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五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包含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吸收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共十四大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写入党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态度,也为红色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指出了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团体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成分。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精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不断地激励着全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者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展现出的顽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党和群众在革命年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孕育在同一个母体。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可以说,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要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前提。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包含在红色文化之中。因为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后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因此,从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两方面看,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接性和一致性。前者是后者内容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贯穿于红色文化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贯穿于红色文化的内容之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在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今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强化人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就等于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目前,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如今学习红色文化,重新感悟历史,有利于人们坚定走中国特色道路的信心,团结奋斗在共同理想旗帜下。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不断激励、鼓舞着人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不懈的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学习红色文化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够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和准则,使其真正内化其为人们内在的规范,并使之成为思想行为的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融汇贯通,红色文化则蕴含其中,密不可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时代的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河套大学】
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延伸阅读)
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坚定的信仰与美好的理想,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无论是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都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巨大动力,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资源。红歌为什么这么红?《江姐》为什么能长演不衰?这些疑问都可以从这个根源找到答案。而这一点,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石和核心。
当然,传承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怀旧,不仅仅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让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对接,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已经成为新的课题。因此有专家呼吁,要谨防红色文化的形式主义化、空壳化,传承不能老是局限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上,需要不断开掘价值新内涵,更加关注、尊重人性,贴近人的心灵,要能够给一代又一代人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
第二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三篇:开发甘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开发甘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创立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理想、制度、作风、品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甘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快甘南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甘南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甘南藏区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的重要地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关乎党的命运、红军命运、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并在几次危机关口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甘南藏区迭部县高吉村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彻底肃清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决定将原有一、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决定红军行动的方向仍然是北上抗日,建立陕甘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
从1935年9月5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进入甘南藏区迭部县,到1936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撤离临潭县杨华桥,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甘南。甘南藏区各族群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虽然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但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所以,红军在藏区受到广大藏民族的拥护、爱戴和帮助,红色土司杨积庆开仓放粮,接济红军,帮助红军抢修达拉沟、尼傲峡栈道、桥梁,开通道路,顺利打下天险腊子口。在这里,有红军当年住过的旺藏寺、毛主席指挥作战的茨日那旧址,有红军在藏区第一个加油站——崔谷粮仓,有红色土司杨积庆烈士的故居旧址等红色遗址。
虽然甘南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不够,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许多遗址遗迹仍处于原始状态,尽管也有红色文化陈列馆等,但设施过于简陋、落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需要。
甘南应立足州情,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打造甘南红色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影响力。对甘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梳理,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历史资料。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展示、介绍甘南红色文化,借助于红色文化研讨会、纪念日等活动,提升对甘南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研究,扩大甘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篇:依托红色文化,丰富学校内涵Microsoft Word 文档
依托红色地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姓 名: 郑珍珍
学 校: 坡头镇第二小学
电 话: ***
依托红色地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坡头镇第二小学 郑珍珍
关键字:红色地域文化 德育教育 内涵发展
摘 要:坡头二小位于红色老区----坡头镇连地村,东临“留庄英雄民兵营”、西临“杜八联革命教育基地”,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少年军校。多年来学校依托红色地域文化,培养学生自理、自信、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本着“以军健体、以军塑形、以军养德、以军促教、以军睿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本地域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思想引领人、红色文化影响人、红色环境熏陶人、多彩活动锻造人”为办学目标,积极打造少年军校品牌,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化发展。
一、开展红色教育,“净化”学员思想。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没坐像站没站像、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等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了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我校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勇于奉献等方面的教育。
(一)开设校本课程《星火传承》,重温历史。
新课标提倡开发和激活课程资源,由课堂为中心向接近生活转变。为此,我们积极开发了富有军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星火传承》。其内容包括“红色资源”“国家尊严”“军人风范”“军事操练”“军事体验”五方面内容。《星火传承》是我镇少年军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军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性用书,也是我镇少年军校开发的第一本系统性校本教材,为坡头少年军校创建和德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校本课程外,我镇各少年军校还将校本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外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清明节前夕,各少年军校先后组织学生到“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还组织师生进行了野外拓展拉练、深入到部队营房参观内务整理、观看队列、军体拳、警棍操等表演,和部队官兵共唱红歌,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丰富学生对新时期人民军队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学生刚柔相济的军人品格,树立学生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建红色校园文化,创设红色育人环境。
为了让学员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熏陶,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在进一步改造校园环境时,我们充分考虑学员的成长需要,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成功的环境。围绕学校教育的主导理念,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前沿上制作了英雄人物故事展板挂图等,每一个图文并茂、生动感人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学员取得成功的信心。一幅幅优美图案,再配上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的话语,置放在学员经常活动的地方,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温馨的鼓励、忠恳的提醒、善意的劝诫、美好的祝愿。
(三)开展听红歌、赏红歌、唱红歌活动。
听红歌、赏红歌、唱红歌是打造红色校园、营造红色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在“雏鹰广播站”中的“音乐地带”(中午12:50——13:00,下午17:00——17:30)栏目中反复播放音乐课上教唱的歌曲,并在校园的板报上的“每周一曲”板块中板出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并在重要的节日(如“七一”节、“十一”国庆节等)来临之际举行 “唱红色歌曲、做红色传人”的唱红歌比赛(分班级比赛和个人比赛),让师生在红歌的熏陶中成长。
(四)听红色传奇、讲红色故事、写红色感受。听故事讲故事是最贴近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育人方式,也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为此,学校在“雏鹰广播站”中的“文海冲浪”(每天下午15:00——15:15)栏目中除了朗读精美的文学片段外,还加入了“讲红色传奇、听红色故事”的内容,一个个动人的红色传奇故事通过校园广播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校园的每位师生以及一草一木无不接受着红色文化的洗礼。然后在校园里开展讲红色故事或演红色课本剧比赛活动,活动结束后,并让学生写出自己参加比赛活动以及听过红色故事的感受,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此种方式,让红色历史传统在未成年人身上发扬光大。
(五)观看红色影片,重温红色历史。
我校学生80%以上都是住校生,教师们也是以校为家,每周能看上一部影片是全体师生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于一些还不习惯于住校的孩子们)。于是,学校决定每周三晚上为师生播放革命战争影片,这样既丰富了师生业余文化生活、让师生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学校像家一般的温暖,就连本村的学生也纷纷加入了住校的行列。每看完一部影片,都要写出观后感(双休日完成),每月评比一次,对写的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
二、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促学员习惯养成。
学校在雏鹰争章原有的基础上,将争章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广泛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月突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定出具体的争章标准。如学习章,纪律章、卫生章、节约章、雷锋章等等,考评分六个级别:新兵、士官、尉官、校官、将官,以此来提高学生争章的兴趣。月底班级进行汇总评比,学校对荣获将官章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考核结束后学生写出自己在本月争章中的心得与感受。通过活动,促使学员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三、开展军训活动,磨练学员钢铁意志
开展军训活动是我校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这项活动,我校坚持做到工作有方案、日常有教育、训练有教材、活动有场地、组织有教官、奖励有措施、学员有收获。注重平时的训练活动,将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常规教学。每节体育课前20分钟全部用于队列队形训练,包括齐步走与立定、正步走与立定、跑步走与立定、敬礼、蹲下、起立、跨立等内容。并将每天课间操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用于军体拳训练。每天早、晚各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内务整理训练,包括叠被子、洗漱用品摆放等。每年开展一次“国防教育周”活动,通过参观留庄英雄民兵营、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磨练意志的步行活动、军事知识讲座、观看军事表演、和部队官兵开展联欢活动等一系列定期的训练、教育活动,切实保障了军校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训练和比赛,学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逐渐消失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部分学员以前遇难而退的态度,已逐步被知难而进的奋发精神所取代。看到比赛场上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学员们,我们都倍感欣慰。
四、借用军队管理形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军事管理是从古至今人类所组成的任何团队中最高规格的管理,借用军队管理形式,必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我校以“准教官”的标准去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要求教师和学员上下课行军礼、呼班级誓词,学员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课堂气氛活跃,坐姿、读姿端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员在就餐时排着整齐的队伍,并响亮地呼号,规范了学员的就餐纪律,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学员吃饭时吵闹敲碗的不良习惯;要求学员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牙缸、脸盆排放有序,床单、被子整理平整,有效地改变了学员的生活习惯,学员的宿舍变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要求学员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依托红色地域文化,开展红色教育,打造红色校园的目的就是培养红色传人,培养能够自立自强,具有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勇于奉献精神的合格接班人,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德育的根本要求。学校将把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坚持下去,做细做实。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听、唱、讲、看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把学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自立自强、甘于奉献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红色文化
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2011-01-09 22:47:08)
辛向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xxy
一、普查工作概况
2010年4月13日,我办接到黄冈市委党史办通知,正副主任前往黄冈市参加了全市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18日,县党史办向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汇报了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迅速在县内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上交了汇报和申请。5月20日,红安县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副主任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县党史办主任周、县档案局局长刘、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戴、县文化局局长李、县民政局副局长詹、县统计局局长翟、县旅游局局长金、县文物局局长夏、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和各乡镇(场)宣传委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辛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县委办公室向全县各乡镇、各机关事业团体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
7月中旬,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项资金6万元到位,党史办为普查工作专门配置了一台电脑和数码相机。8月28日,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班正式组成,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普查将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革命遗址普查的重点,因此,仅仅依靠专班的力量在短短的数月内将全县所有的革命遗址逐个查清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出发,专班同县文物局取得联系,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革命文物类的资料全部调来进行清理核实。文物普查和革命遗址普查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革命遗址普查对历史背景和照片这两个方
面的要求更细更全。因此,在整理文物普查的成果时,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宁缺勿滥的原则,对历史背景出现错误的,予以更正,对历史背景介绍不清楚的,予以充实。
9月30日,专班基本完成对县文物局普查资料中革命遗址类的清理,采用并认可了他们普查出来的革命遗址180处。10月7日,专班对全县所有遗址点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和拍照。11月8日,普查专班基本完成对全县所有革命遗址的调查、拍照和登记表的填写,全面地转入对普查资料的编辑、背景资料的撰写和校对工作。
12月16日,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此次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共查出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199处(其中,国保单位“七里坪革命旧址群”所含的37个点均分别填写了普查登记表,作为37处计算。),共253个,其它遗址2处共4个,合计总数为257个。按保护级别来划分,全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9处39个(按文件分,应为3处3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0个(其中,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4个,陂安南县革命旧址群含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90个,未定保护级别的66处108个(其中,李先念纪念园内含4个,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含31个,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1个。);按此次普查要求的类别来划分,全县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5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9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个,烈士墓(含烈士墓群)37个,纪念设施29个,其它遗址4个。其中已损毁遗址10处。红安县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4个。
二、革命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安自1923年冬建党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26年间,党组织始终存在,武装斗争始终坚持,革命红旗不倒,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足迹,革命遗址可以说是遍布全县的角角落落。而今,新中国成立已逾60年,大批革命遗址的保护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遭受自然风化和生物破坏十分严重。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未经维修的革命遗址风化腐蚀程度很严重,木结构的遗址大多都遭受到白蚁等生物的破坏,很多遗址还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屋顶倒塌等现象,这些损害对于革命遗址来说是致命的,特别是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如不尽快维修,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2、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旧址保护间产生的冲突。红安的革命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的乡村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近,经济的活跃也刺激着农民加快了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我县的很多革命遗址是私人住宅,一方面农民急于改善居住条件,需要对自家的房屋进行翻修和改造,另一方面旧址保护又需要维持旧址的原貌,这一矛盾成为我县当前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难题。从这次普查的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县已有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户主改造成为楼房。有些革命旧址的户主为了图省事,干脆另辟新址建房,将革命遗址当作堆放杂物或圈牛养猪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比如李世焱将军故居,戴克明将军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且如此,一些没有申报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又具有相当影响的革命旧址其命运就更不用谈。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多年来,红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既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来管理全县的文物,也投入了相当的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然而,红安是一个党史大县,拥有数目众多的革命遗址,且大部分革命遗址分布零散,加上数十年的风吹雨打、白蚁蛀蚀,使得遗址维修的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对于数目众多而又亟待维修的革命遗址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由于很多革命遗址地处偏僻,罕有人至,即使想对遗址进行维修,仅材料的运输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是经过了维修,日常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
4、遗址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力度不够。我县现存的革命遗址,只有刚超过半数的被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要想让革命遗址受到应有的保护,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护遗址的工作就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保护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5、部分单位和个人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人对革命遗址的认识不到位,2005年,红安县委、县政府曾号召县直单位对全县61位红安籍授衔将军的故居进行维修,并且将每一处将军故居的维修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到了具体的单位。这既是红安县委、县政府重视革命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也是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新思路。就我们这次普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县直单位能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待的任务,但有的单位为了图省事,不对将军故居作深入的了解,只向将军故居所在的村交几千块钱了事,负责任,有认识的村还能够保证故居维修的实施,不负责的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将军故
居易地挂牌,比如袁克服将军故居。更有单位将原本摇摇欲坠的将军故居拆毁后,拖两车水泥砖给将军的亲属了事,比如詹少联将军故居。
三、革命遗址保护管理的建议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将不复存在,通过这次对全县革命遗址的普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现结合本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现状,谈几点看法:
1、学历史,树典型,强化干部群众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革命遗址保护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革命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在普查中,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发现一处尚存24冢红军烈士墓的墓群,这个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墓群,之所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依然保存完好,正得益于该村村民对烈士墓群的维护,特别是该村老支书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地看护烈士墓群,每年清明还为这些烈士墓除草、培土,而今支书年纪大了,新的支部书记又接下了这个看护的重任。熊家咀村支部这个自发保护红军烈士墓群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究其原因,也正是他们熟悉红安的革命历史,得知今天的幸福来自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与牺牲,有了这个前提,他们才能够自发的、有连续性地对这些红军烈士墓进行保护。因此,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党的历史的氛围,大力宣传象熊家咀村支部这样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不仅在革命遗址保护上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与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相吻合的。
2、着眼于重要革命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兼顾所有革命遗址的维护。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分布面积广,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社会变迁,损毁程度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维修经费需求大。在目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将全县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手段上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对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对其他的革命遗址要确立积极保护的宗旨和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文物工作者对革命遗址的使用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以防止革命遗址被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维修保护。
3、整合革命遗址资源,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保护革命遗址是手段,保护的目的就要利用这些革命遗址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红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大批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又有大批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数届红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开发红安旅游业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以红带绿”的思路。近年来,先后对鄂豫皖革命苏区烈士陵园、七里坪镇长胜街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对红安籍将军的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对天台山、九焰山等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和修缮。这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红安县接连几年的旅游收入超亿元,同时,也推动了政府和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上自觉性。如今的红安已成为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前来红安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红安也被广大党员誉为心中的圣地。
“以红带绿”的这种旅游思路,也不仅是红安县所独有,象延安、井岗山、西柏坡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全面。从这些地区亦可以看出,红色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做得好,没有发展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差。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也为革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确地处理好革命遗址与旅游业的关系,不仅能让革命遗址得到有效的,持久的保护,而且,还会让我们的革命遗址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