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在今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述要求进一步表明了党政关注、群众关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核心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广袤无垠的农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天时。农业银行作为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大有可为。但在这一系统工程建设中,有许多抽象、具体的问题亟待研究探索。现结合多年农村金融工作实践,对农业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模式谈谈看法。
一.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
经历和经验。在农业银行“三落四起”至实行商业化经营前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伴随着“三农”成长。从农业生产消费贷款、国营农、工、商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供销合作社贷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等业务,直至90年代中后期与农发行和农信社“一分一脱”,可以说农行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鉴证和功臣。期间,建立了几乎一乡一点的营业机构,组建了各种体制共存的员工队伍,收集了“三农”发展的档案资料,积累了农村融资的经验教训。应该说,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行来讲,不是什么新课题,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是在新农村的“新”字上做文章,往“新”的形式里注入相应的金融服务内容。
责任和能力。早在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就要求,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后,必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行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交给农行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农行具有适应农村新发展所需求的配套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还具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完全有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潜力和前途。目前,农村资金流失过多,金融投资流向严重偏离农村。在乡镇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初期,只吸收城乡储蓄资金,而发放贷款只是近一年来的新兴业务;在农村信贷市场可以说是经验不足;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市场大量投放贷款,但也因风险防控手段单一,造成贷款大量形成不良,政府为此提高了信用社贷款准入条件;农行近年来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贷款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农户贷款几乎处于只收不放的状态;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强调自身效益,忽视社会服务,纷纷从乡镇至县城撤离,整个金融为“三农”服务职能严重削弱。加之农村金融市场中介缺位,机构锐减,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盲区,农村金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既为农行复办农村金融业务提供了市场需求潜力,也为农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提供了商机和发展空间。
二.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一)加大农村生产建设领域发展。一是依托“惠农卡”广覆盖要求,发挥农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2008年,农业银行为响应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的发展要求,推出了“惠农卡”这一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这是大型商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及新途径的有益探索。农业银行应借助惠农卡发行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户贷款的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商品流通业、加工业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三农”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全面进步。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包括: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县、乡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国家能源体系建设和符合规划与环保要求的水电建设,以县域电网改造为重点的配电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农村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以及够规模、有特色、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行业。支持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及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四是支持县域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包括市政工程项目、公用工程项目、环境工程项目、信息化项目、循环发展项目等。
(二)支持农村流通领域发展。一是开展农产品预期保值业务,支持农产品储运、营销流通及出口贸易,立足市、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好、辐射范围大、管理规范化的各类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发挥农行网点网络优势,积极发展银行卡、电子银行、电话银行、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工劳动报酬结算提供便利服务。
(三)支持农村储藏领域发展。以支持农产品保鲜为主要目的,实现季节性产品“反季”与“客串”,促使农产品就地增值。包括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动、植物温室和暖棚,保鲜冷藏,农用生产资料储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以及农机具购销等。
(四)支持农村消费领域发展。针对农村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现状,积极复办“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业务,支持工业品下乡,支持农民改善吃、住、行条件,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立足当地资源,有选择地支持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将国家扶贫开发贷款政策用足用好,帮助农村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三.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应支持“政绩工程”,应尊重农民或客户的意愿。据各大媒体披露,有些地方强制农民建现代化的别墅小区、公路等,使农民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苦不堪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很重视,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采取了城市各大单位包村等一系列措施,都是积极有效的。然而,有的地方,有的同志为了政绩,不考虑农民意愿,凭“想当然”强制农民做一些农民不想做、不愿做、做不好的事情,结果事与愿违。过去,农行在这个方面有着沉痛教训,也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诸如80年代一哄而起的乡镇企业、供销合作以及国营农业、粮食附营大发展等等,有的地方强令农民种瓜果,育树苗,农民不情愿,则以社队名誉贷款,秋后收贷时“大抹头”,以致于出现农民卖粮“打白条”,农民意见很大。农行过去贷款存量中的“两呆”贷款,除走死逃亡和少数自然灾害形成的“灾区口粮”贷款外,大部分是这方面原因造成的,农民既不认账,也不认还。农业银行在股改正式挂牌前,就已经明确了股改后的市场定位,确定了支持“三农”的工作定量和定性目标。从农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的角度讲,立足“三农”市场,实现服务“三农”的工作目标,既不能盲从,又不能强制,应该尊重农民或客户的意愿,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支持一个见效一个,造福一方。
(二)克服恐贷惧贷心理,加强全面风险控制。有句俗话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农行过去在农村融资过程中的确付出了巨大代价,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但人的因素是主流,是经营理念偏离度过大带来的恶果。从五六十年代“哪里需要哪里贷,需要多少贷多少”的“大跃进”模式;七八十年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考虑内部和社会两个效益,重服务轻管理的国有专业经济模式;九十年代的以“以客户为中心”直到目前的“以优良客户为中心”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演变,足以透视出农行在农村融资过程中的改变足迹。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几年时间里,恐贷惧贷心理逐渐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责任追究,这是业内最可怕的心理障碍,在农行的表现恐怕更为突出一些。全面风险控制是从客户开始的,只要认真落实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具体措施,坚持贷款规则,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三)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改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生动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没有具体的教条可循,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最适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差万别的特殊情况。目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已由过去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支持,演变成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目前的农村与过去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是集体生产队出工“挣分”,现在是农户承包责任田自主经营;过去是冬天“积肥”,夏天“三铲三趟”,现在是选用优良品种施用优质肥料科学种田;过去吉林产粮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又以玉米为主,现在是向“订单”农业转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适应这种变化,这才是理智的选择。比如筛选立项问题,抵押担保方式问题,贷款自筹资金比例和约期问题,支持结算工具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分工及其竞争问题,妥善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问题等等,均需在具体融资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不断实施有效的金融创新,确保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并实现双赢。
第二篇:农发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
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一系统工程作了具体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动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三农”、各级党委政府和信用社“三赢”。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支持新农建设的效果。
1、“三农”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薄弱的矛盾。“三农”资金需求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单个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的外流,使目前的单户农业生产无论是从单位面积投入还是从扩大生产面积投入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使单户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二是涉农领域不断扩大涉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三农”领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不断开阔,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和“三农”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同时,农村信用社尽管在进行着深化改革,但是,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自身条件较弱以及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其资金实力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与“三农”资金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形成了供需矛盾。
2、“三农”的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矛盾。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有着“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防范风险为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农村信用社既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支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大提高,业务的大发展。
二、应对的办法及措施一是亮小额农贷品牌,满足农村多层面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按照“扩面、增量、延伸”的应求,进一步延伸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使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等城乡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较好满足,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因需发放、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其他授信和贷款保险保证等新型信贷产品,把小额农贷授信模式延伸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群体,推行评级授信机制,全面满足农村其它方面的信贷需求。通过科学设计信用指标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级评定机制,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取消农户贷款证和凭证发放的机制,建立农户小额贷款信用等级发放。对新投放的小额贷款要达到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使小额农贷真正做到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能创效。二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积极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支持农户联合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农业经营项目。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不断探索成立由政府或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成立农户大额贷款联担保组织,为大额农户贷款需求提供担保,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从事国家、省、市、区级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项目的企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经营规模大、带动较强的大型涉农加工企业,培植大龙头,创造大品牌,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三是支持农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农村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带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迅、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建美好家园。大力支持集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缩减都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四是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打工经济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重要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拓展创业类贷款。对进成务工发放“打工路费贷款”,为打工农民提高文化技能发放“打工助学贷款”,为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发放“打工创业贷款”,为农民打工提供信贷、结算、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打工收入,促进农村打工经济发展。五是深入创建“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农村信用计应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工。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信贷投放的管理,加快征信系统建设。要牢固树立
诚信可贷、失信制裁的信贷投放准则,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失信户予以惩戒,分类制裁。一是停止放贷。对现有的逾期贷款户,不再注入新的信贷资金;二是加强监督。对于在金融行业有贷款逾期行为的对象申请贷款,均应特别加强监督;三是信贷制裁,对于不讲信用的贷款户,取消其贷款资格画皮是经济制裁。对失信到逾期贷款户坚决按合同规定予以加罚息;五法律制裁。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诚信环境。六是积极创新农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有条件的信用社应成立支农服务中心,坚持从细处入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户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三赢”局面。
第四篇:关于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兼谈华容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经验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应切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困难,把握机遇,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居民收入等目标,积极拓展业务领域,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支农服务,加快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新农村建设,“三农”,金融创新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2月中央又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要求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家工作的全局,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央在科学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经济基础上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的工作中心在经济建设,重点在县域,最关键、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则是在农村。由于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成因,要想稳妥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政府优惠政策倾斜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领域主力军,是联系城乡居民最好的金融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应切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居民收入等目标,积极拓展业务领域,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支农服务,加快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提高。
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为解决农民生活贫穷、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题,指明了方向,我国农村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决定金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社会投资热点转向“三农”产业,实际上是为农村信用社“输血”,有利于信用社拓展市场空间,这将对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为信用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信用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农村人口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人,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等不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房屋、乡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以及文化、卫生、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水土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需求将更为迫切。
2.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是信用社发展的持久机遇。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生产,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它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和升级,意味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生产发展的过程要求金融服务品种、质量、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充实与完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而其中资金的支持是核心,涉农生产要素、产品、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为信用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消费型、投资型金融服务将成为信用社未来发展的崭新机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的农民,必然促进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同时投资理财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信用社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在价值,通过提供快捷的资金结算方式、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拓展业务领域;另一方面要开展投资理财新业务,为农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投资服务,最终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二)农信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1.农信社点多面广,农村金融服务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大多退出农村市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空间。目前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银行也只在部分规模较大的集镇设有营业网点,并且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农信社营业网点几乎覆盖所有乡镇,随着传统业务发展壮大,新业务不断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农村主力军地位逐步体现,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空间。
2.农信社长期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管理经验。农村信用社虽经历了多次管理体制的变革,但是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始终没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营理念,在管理模式、经营思路、内控制度上都作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并逐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3.成熟的员工队伍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农村信用社员工大多为本地人,与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受农民的信赖。他们长期服务在本乡本土,语言精通,地域熟悉,容易掌握本地各方面信息,把握吸储良机和拓宽储源,及时组织到存款;容易了解农户生活生产资金需求,及时把握贷款投向和发放贷款;容易搜集到当地经济发展信息,及时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项目和创新业务品种,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金融业务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在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基本退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三驾马车”的主力军,更应肩负起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深化支农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多年来,华容县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发展、规范、支农、改革、管理”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支农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8年6月,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0亿多元;各项贷款余额已达6.08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 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额的94%;近三年来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3.26亿元,占当年新放贷款的72.8%以上。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行业指导,是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华容县联社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全县农信社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从政策导向、奖惩激励和工作指导上加大了支农服务力度。联社在每年年初便制定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工作目标与措施,先后出台
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法,提出了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信贷支农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要求全县信用社每年新增农业贷款占比不得低于当年新放贷款的60%;地处城区或城郊的信用社发放农户、个体工商户、居民消费类贷款的比重也不得低于60%;所有营业网点全部设立信贷柜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部凭证随时办理;同时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积极打造诚信氛围。联社还注重发挥奖惩激励作用,把支农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联社都要专门组织工作组深入实地开展农贷需求调查,加强支农工作现场指导。2008年,还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支农战略、目标和任务。通过加强支农工作指导和督导,使全县农村信用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端正了支农服务方向,深化了支农服务意识,增强了支农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创新支农服务,是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最重要的金融组织机构,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1.积极组织资金,提供强大后盾。一方面,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引进存款。2006年,华容联社利用储蓄网络全省开通和统一法人改革的机遇,大力推行文明服务,通过在制度上求完善、考核上求严格、落实上求精到、宣传上求效应,积极发动客户到信用社开立存款帐户。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努力协调当地政府关系,动员政府部门将涉农资金存入信用社、帮助组织存款、清收旧贷等,使农村信用社壮大了资金实力,增强了防范风险能力。截止目前,存款比改革之初增加5亿余元,比年初净增1.4亿元,极大的缓解了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2.创新经营理念,转变服务方式。过去的几年,华容县农村信用社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专业营销队伍,在城乡区域全面营销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和培育了客户资源群体。仅近两年,联社就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客户 22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客户4个,专业大户和开发业主35户,协会和基地农户 16500户,支农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 5个百分点。此外,联社信贷客户的评级授信;企业财务辅导;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的收费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同行业约期存放;福祥卡pos机的推广使用等中间业务品种的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3.创新贷款方式,满足客户需要。联社以立足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经济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农村市场需求,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把小额农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实际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建房贷款、联保贷款、助学贷款、农机具贷款、经商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满足了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同时,通过适度扩大基层社的贷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支农贷款手续,提高了营销效率和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三)增大信贷投入,是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华容县联社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放好小额农贷,建立“信用村、场”,创建金融安全区为突破口,同时围绕县委、县政府“主攻工业、调优农业、建好县城、改造农村”四大工作重点,累计投放“三农”资金近14亿元,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发家致富,解决中小企业以及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加大小额农贷投放力度,延伸拓展小额农贷领域。2001年,华容县联社在全省率先创建小额农贷示范点,并打造成为该县农村信用社强社品牌。近年来,该社在沿用以往小额农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通过扩大贷款授信额、扩大贷款投放领域、扩大贷款覆盖面等方式,使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等城乡
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使小额农贷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联系农民、服务“三农”的桥梁与纽带。他们还发动信贷员主动介入农业种养大户生产经营的过程,帮助其选准项目,近三年累计投放传统种养业贷款达2.1亿元,重点扶持珍珠吊养、河蟹套养、牛羊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其进一步开拓市场,进行横向联合,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目前,已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1.5万户,金额达 22亿元,全县 4。5万个农户得到信用社贷款支持,占授信户数的86%,户均贷款5400元,基本上保证了辖内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小额农贷的成功推广,不仅解决了农民子女就学资金困难,还培养了信用社与农民新型的信用关系,信用社小额农贷回收率达到95%以上,好的达到100%,农民敲锣打鼓送匾额,自发排队上门还贷款的现象在各基层社屡见不鲜。
2.进一步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活辖内商业流通。华容联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扩大信贷规模与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信贷政策倾斜、资金结算优惠、贷款额度优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黄金客户”与信贷投放样板工程。近3年累计投放贷款 15.1 亿元,重点支持了农友化肥农药有限公司、华青纺织、汇隆农业、民乐棉业、龙腾纺织、银海棉麻、田丰菜业、华建石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扩大经营,促进了县域经济“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特别是在工业园建设中,联社积极配合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累计投放1500万元,解决了华青纺织等企业周转资金困难,使政府引荐项目得以顺利投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根据农村市场要求,累计投放贷款近亿元,培育了一大批种养加工企业,并支持其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扩大了贷款投放区域和支农层面。华容联社在做好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洽谈会方面也硕果累累,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合作,共向22家签约企业发放贷款6300万元,履约率达到85%,连续三年占县域金融机构之首。不仅如此,每年底,华容联社还针对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双结零”政策,先后为 15家轧花厂贷款 9200万元,成功启动粮棉收购市场,有效缓解了粮棉收购与销售的矛盾,极大的激活了市场流通,促进了地方经济和谐发展。
3.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联社突出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重点支持了通村公路硬化和通乡公路升级与水利建设,优先满足了农民沼气池建设及按规划集中建房贷款。近年累计投放水利建设贷款560万元,支持了新建、团洲、南山等多处机埠、涵闸维修与通村公路建设。如操军信用社投放贷款5万元用于新建乡维修电排,及时解决了全乡9个村的抗旱排渍问题;新河信用社投放贷款32万元支持通村公路建设,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构建长效机制,是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1.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有效展开。2006年8月,华容县农村信用社顺利完成了统一法人改革工作,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经营主体,完善了“三会”制度,并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加强民主管理,理事长、主任、监事长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职责明确的良性循环。同时,为使过去的单一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实现业务经营的科学化管理,联社一是调整了机构设置,在原有部室基础上增设了三个内设中心、二个内设大队;二是实行了竞聘上岗,通过竞聘上岗,联社对机关经理、信用社正副主任及委派会计实行了优化,中层骨干由原来的58人减少到40人,委派会计由过去18人减至10人;三是加快了科技步伐,上半年,联社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加快了“柜员制”和全省办公自动化内网联网建设步伐,一边派员到长沙等地进行实地学习,一边组织城区网点员工进行培训,目前,营业部已进入柜员制度的实施阶段。产权制度改革后,华容联社产权关系逐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有序,资金配置得到优化,农户所得的贷款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大促进了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在提高信用社经营效益和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发挥
了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该县金融系统的骨干力量,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信社存款利率定价应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当地竞争状况和自身不同时期的需求确定。贷款利率则应充分考虑县域内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的盈利水平,要根据区域经济情况、资金供求状况、信用环境、产业结构、风险大小等确定实行差别利率,不能“一浮到顶”,增加农业贷款的利息负担。对此,华容联社依托小额农贷的品牌效应,灵活运用贷款利率的浮动政策,对被评为“信用村”的农户所执行的贷款利率比一般农户贷款利率下浮20%,既考虑了自身的经营效益,也考虑到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水平,有力的支持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3.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证支农服务长久持续健康开展。今年,国家实行了从紧的贷币政策。对此,联社在有限的资金和计划规模之下,将今年信贷投放的重点调整到了“三农”、“二小”领域,以充分保证全县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农村农业产业化需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为了防范风险,联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风险防范的制度和机制。在贷款管理上,一是加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今年来,各社采取年初评级、张榜公布、分片包干、交叉检查的形式对小额贷款进行管理;二是对万元以上新放贷款全部实行强制性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的防范了资产风险;三是增强了贷款管理风险意识,在上级联社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则下,逐步制定各项工作流程,通过扩大评级面,加大了对优质客户与黄金客户的支持与协作,通过提高有效担保,增强了信贷资金营运风险的防范;四是贷款投放严格执行了贷存比例和余额控制双重管理,确保了宏观调控下季度控制计划。在风险资产处置方面,一是规范了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联社专门下发了文件,明确了清收对象、任务计划、考核方式、清收奖惩措施,各社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将任务分解到点、到人,清收对象落实到户。如三封寺信用社通过对重点户采取各个击破和整体攻坚的方法,半完成考核任务的181%。同时,为保全信用社债权,联社全面开展到逾期贷款函证清收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2007年末表内所有到逾期且年未函证的贷款均为今年函证清收对象,目前全县函证面已达70%以上。二是通过按月填制不良贷款变动情况报告表,确保适时监测,加大了不良贷款的监测力度,通过与法院协商,加大了已诉未执案件的清理和执结力度。三是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大队,对全县不良贷款实行“统一管理,专业清收”,做到清收、保全、诉讼和处置全程操作,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三、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脆弱,农户偿贷能力低。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特殊产业。农业项目周期长,反应慢,适应市场能力差,又受限于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而农民作为经营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接受较慢,农村经济十分脆弱、原始、粗放且规模小、积累少。“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对农村信贷投入的风险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农户偿贷能力低下,甚至造成农村信用缺失,对信用社信贷工作的全面铺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支农资金严重短缺。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集约化经营和运营成本的考虑,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大中城市和重点行业、高新产业,使本来有限的农业资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央行的优惠政策和网点优势大量争夺农村资金资源,使得有限的农村存款大量流向邮政储蓄,近年邮政储蓄超常增长,其中约50%的资金来源于农村。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的大量务工经商尤其带资投入是加剧农村资金流失的又一大原因。而农村信用社的农贷资金主渠道是农村存款的吸收,当前的农村资金外流既影响了农信社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循环发展。三是农信社信贷结构失衡,覆盖面窄。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主要对象是比较富裕的农户和部分经济效益好的加工企业,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建设至关重要的农业综合开发、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基础性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信用社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大,这是农业向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瓶颈。此外,农村用于种植业,春耕生产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趋于饱和状态,而农户真正需要的创业、经商、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四是农信社内控制度不完善,操作风险隐患较大。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认真执行,以人情或习惯代替制度,有章不依,逆程序操作,违规操作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稽核人员素质低,缺乏责任心,遇到问题绕道走,现场检查流于形式,致使一些重大隐患长期未被发现。部分员工经受不住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存在攀比心理,以至利欲熏心,不认真履职,利用工作之便铤而走险,侵害存款人的利益等。以上这些都严重危险着农信社的安全运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信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四、应对策略
一是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培育信用环境。农信社要积极引导农民“冲破土地”进城经商办企业增收,外出务工“淘金”创收,依承土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效,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召开客户培训会,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方式,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帮助农民拓宽发展思路,谋求致富门路,推进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通过对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实行严格的信用等级分类,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还要通过法律行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诚信环境。
二是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支农资金实力。深化农信社改革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商业化与服务新农村相结合,以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为目标,不断健全科学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营机制转变,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效益与速度并进、风险与质量控制的经营理念,以进一步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同业竞争能力。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等支农优惠性资金,切实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三是转变信贷工作思路,优化信贷投向。要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信社的优势,根据农村资金需求,及时调整信贷新投向。实现由支持乡村农业向支持城镇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消费、文化事业转变;由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向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转变。要加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力;支持农副产品流通业发展,减少农副产品销售环节,建立农副产品直销通道,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配置能力;支持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居住环境。
四是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维护经营安全。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注意防范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保障农信社安全稳健运行。首先要加强信贷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分级审批操作程序,推行额度授信管理,加强信贷基础工作,全面强化贷后管理。在会计结算操作过程中应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加强结算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由上至下的日常检查管理组织体系。在审计监督上,应坚持真实性审计、内部审计、信贷风险评价等工作重点,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抓好整改。
作者单位:华容县信用联社刘武岗 黎咸龙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抓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产品。如村村建立起农家书屋,部分村居建立健身文化广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县城居民的距离。
2.抓宣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广播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拆屋盖楼,也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政策措施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进步。
3.抓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政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壁垒,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来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中心社区的规划,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貌。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细则,并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抓关键,突破资金瓶颈
4.1是应该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更多资金的支持。
4.2是应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业;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
4.3是应该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
4.4是应该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建立起“政府引
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抓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5.1是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形成城郊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
5.2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
5.3是推进产业化经营
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经营,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膨胀。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适当从销售环节提取管理费,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文化娱乐、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层面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打造产业链、文化链和民主管理链,通过合作社丰富村级管理资源,加快村级管理民主化进程。
6.抓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借鉴先进县乡的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7.抓队伍,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需要一批有活力、有朝气、有思想的农村干部来完成,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群众,还要强化农村“两委”班子,彻底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问题。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选拔干部,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胆识、思路新、点子灵、有群众威信、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又具有改革和拼搏创新精神的能人推选为村支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完成城乡一体化这项新的历史变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