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小故事

时间:2019-05-13 07:1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小故事》。

第一篇: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吃饭,他母亲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碟酱。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

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母亲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问他馍馍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就是这酱味道有点苦!”夫人又好气又好笑:“傻儿子!墨汁怎么可以当酱呢?”

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专注、刻苦,母亲无奈的摇摇头,自然也十分高兴,王羲之的书法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王献之书衣被夺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 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 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 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 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

张融恨“二王无臣法” 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 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第二篇: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 《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 《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就。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书 法 口 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中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硬笔书法 课程性质:校本课程 课程:中国书法史

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我校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硬笔书法课程主要讲述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个性化的签名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通过硬笔书法课程学习,以及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姐妹艺术欣赏,能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第一讲: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钩古探沉——硬笔书法的足迹)教学内容:

1、陶 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 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 秦代陶文 b 秦汉金文 c 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 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 中日硬笔书法交流 b 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 第二讲 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 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 笔

4、圆珠笔

5、粉 笔

6、竹 笔(竹笔的制作)

7、纸 张: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

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的: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教学内容:

一、读贴: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 对临 b 背临 c 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 第四讲:楷书技法

教学目的: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 八种基本笔画 b 衍生的笔画

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 重心平稳 b 比例适当 c 疏密匀称

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 b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赵孟《汲黯传》 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第五讲:行书技法

教学目的:行书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书法,书写简易,灵活多变,没有刻板的定规,且适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教学内容:

一、行书的笔法特征

a 笔速较快 b 笔势外化、牵连飞度 c 笔画简化 d 弧圆增多

二、行业的基本笔法 a 点法 b 横法 c 竖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钩法 g 折法 h 挑法

三、行书的结体规律

a 动静互生 b 疏密共诊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让有度 f 参差错落

四、行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b 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贴》 d 唐代褚遂良《枯树赋》 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好字的同时,进行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掌握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教学内容:

一、硬笔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a 传统布局

条式、横式、扇面式、斗方

二、暑款、题名和用印的方法

三、现代书法创作 打破传统布局,为书法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个性化和签名练习与设计 a 流畅型 b 普通型 c 可爱型 d 强烈夸张型 e.中外名人签名设计欣赏

五、硬笔书法创作讲评、集体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势 课外学时安排:

第三篇:书法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墨汁当蒜泥

一次,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

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与父亲被并称为“二王”的大书法家。

小时候,有一次临写父亲的一幅字,着急去后花园玩耍,“太”字竟漏写了一个“点”。父亲看到后把这一“点”补写上了。一会儿母亲又看到了这幅字,看到儿子这一“点”写得圆满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纸上写下两句赞语: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唐太宗用?兰亭?陪葬

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有一天他贴近唐高宗耳边说:“我死以后,把兰亭帖给我带去。”等到他死后,真的把兰亭帖装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寝。

一块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欧阳询在一座古庙里看到了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始而勒马观看,继而拍马而去,一边走一边细品碑文,觉得笔势、神采实在好极了,又拨转马头,回来再细细观看,后来索性卧在碑前,竟在这里揣摩了三天三夜。从而留下了“欧阳询宿夜观碑”的美谈。

“小欧阳”

唐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被后人称为“小欧阳”。欧阳通少年时父亲就病故了,为了把父亲的书学风格继承下来,他到处去买父亲遗留下来的亲笔墨迹。每得到一篇,便认真观察、揣摩、摹写,经多年勤奋努力,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书名,号称大、小欧阳体。

弘扬书艺,为国争光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曾做过醴泉县尉,到任一年就辞官学书去了。放着官不当回家去练字,别人都很不理解。原来他是记住了母亲临终嘱咐:“弘扬书艺,为国争光”。经过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雄健厚重的“颜体”,至今广学不衰。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任夏州书记时,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问他用毛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一语双关,说得穆宗脸色都变了。

人品与书品

颜真卿其人刚正不阿、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其书刚健遒劲,严谨端庄;柳公权其人直言敢谏,其书刚劲挺拔;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其书端正严谨,被公认为初学范本„„书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书品的内在因素。故有“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说。

练字“写”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构,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给划破了。

芭蕉叶上练出的狂草

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就这样,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

破产求书

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

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

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

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

苏东坡悬壁观帖

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

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

赵孟坚,南宋画家。书法也很有造诣。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赵孟頫背临绝似

赵孟頫的楷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成为楷书四大流派:颜、柳、欧、赵。一天,朋友在他家谈论书法,他挥笔背临颜、柳等人的字帖,然后叫人拿来真迹,一个一个字地对照,不仅点画绝似,还深得神采。朋友们非常叹服。

董其昌发愤临池

董其昌十七岁时参加郡里考试,考官认为他的文章非常好,但字写得不好,因此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董其昌从此发愤练字,遍临历代名帖。后来,他成为明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

宋克赶超赵孟頫

宋克小时候,听老师说赵孟頫的字盖世无双。他很不服气,心想:学书法要有尊古人之心,超古人之志,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他叫人把自己反锁在书房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来练字,一直写到深夜,临习的字迹堆满了书房。他终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一天临一遍?千字文?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当初因写字不好,考秀才被列为三等,参加考取举人的资格也被取消了。从此,他发奋练字,每天不临完一边?千字文?就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直到九十岁高龄,他每天仍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练字。

用左手写字的书法家

清代钱坫(dian)是以左手写字著称的书法家。原来,钱坫晚年病后右手作残,不能动弹。“难道我就这样放弃终身爱好的书法吗?不,右手残了还有左手!”从此,他用左手练字,终于用左手写出了精绝一代的篆书。

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清代书法家钱沣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一次,他借到一本颜真卿的真迹,便一口气临摹了三个月,在旅途中还坚持临写。他说:“临写名帖是我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日写一盘墨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临池刻苦勤奋,每天天没亮就起身,磨墨一大盘,一直到夜半三更墨汁写完为止。不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他终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邓派”篆书。

腹上深留指爪痕

林散之曾说,书法“如蚕吐丝,如蜂酿蜜,岂有一朝一夕能变成丝与蜜的呢?”他自幼学字,先练楷书、隶书,三十岁后学行书,六十岁后专攻草书。七十年来,每晨必写一百余字,从未间断。到八十高龄,一次高烧住院,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书法,用手指在肚皮上划字。他有一首诗,生动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风夜昏沉神出舍,虚窗良月乱纷纷。回环念绝平生字,腹上深留指爪痕。”

“一字书家”

清代山东有一位书法家叫牟一樵,字写得非常好,却被另一位大书法家何绍基称为“一字书家”。原来,牟一樵的每个单字写得的确好,但从整体看却不够美。看来对一位书家来说,章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素养。

王羲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勤学苦练结硕果 ——书法家冯大彪爷爷的故事

冯大彪爷爷生长在河北农村,他父亲在村里开了一间小药铺,冯爸爸虽然是商人,却酷爱书法。村里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对他说:“学文必须要练好字,因为字是门面!”

从此冯爸爸每天晚上都让儿子临摹字帖,开始是手把手地教,后来放手让他自己写。每次写完,冯爸爸还一笔一画地批改,然后让儿子重新写过。为了不让儿子觉得写字枯燥,冯爸爸还给他讲笔法、讲结构、讲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冯大彪写字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学校的大字课上,他总是成绩最好。谁家结婚写大喜字、过年写对联,都来找他。冯大彪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写字先生”。

小学毕业后,中学没有写字课了,但冯爸爸仍旧郑重地对冯大彪说:“毛笔字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学多少知识都不能扔掉它。”冯大彪牢记父亲的教导,虽然中学学习非常紧张,可他仍然坚持练习写毛笔字。经常用课间的一点时间,临摹各种碑帖。

有一次中午放学,同学们都去食堂吃饭了,冯大彪想练一会儿字再去。结果写得太入迷了,等他把自己规定的字写完,再去食堂买饭时,食堂早就锁门了。

就是这种刻苦执着的精神,才让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后来有幸拜著名老书法家康伯藩为师。康老师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三多功夫不可少——多写(练习)、多看(对照原字帖)、多商量(用笔结构分析研究)。”

在康老师的指导下,冯大彪的书法,有了很大长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冯大彪终于成为我国当代的著名书法家。

要问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冯大彪爷爷笑着说:“听从师长的教导,虚心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米芾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

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欧阳询流连观碑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欧阳通苦学父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第四篇:书法小故事

程邈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萧何深思题匾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笔冢(唐)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唐)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乞米帖(唐)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柳公权发奋练字(唐)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人品和书品(宋)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郑板桥学书法(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第五篇: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王羲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欧阳通苦学父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下载书法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

    练习书法小故事(推荐五篇)

    练习书法小故事 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 有很多的书法名人的故事都是非常的励志的哦,我们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张旭判......

    书法家小故事(小编整理)

    书法家小故事 兰 亭 之 宝在 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离城二十五里的地方,群山环抱,绿水绕亭,风景格外秀丽。这里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住过的地方,名叫兰亭。公元三......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分享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

    关于书法的故事

    1 偶创飞白 (东汉)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

    书法家小故事

    柳公权: 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古代名人勤练书法的小故事(推荐阅读)

    古代名人勤练书法的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