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3 07: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

第一篇: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 学 院: 海洋科学学院 学生姓名: 某某某 专 业: 海洋科学 班 级: A海科 指导教师: 林教授 起止日期: 2099.3.27-2099.4.16

2099年4 月 16日 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

摘要

在宽频地震仪上观测到地震噪声信号,通过频谱分析,具有共同的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信号上的包络线,与背景噪声截然不同。其强弱变化主要与台风的强度变化和气旋中心与观测点的距离变化有关。通过对台风强度,移动路径的分析,人认为陆地台站和OBS观测最强信号的时差由台风和地形等多种共同因素引起的。在比较多个台风的主频范围后得出了台风的卓越周期为3~8s。为地震观测台站对台风进行某些分析预测提供了可能的借鉴。

关键词

地震仪,地震噪声,台风,频谱变化,OBS,卓越周期

引言

天然地震产生的弹性波,尤其是经过深部地壳传播后的低频弹性波,是目前研究深部地球结构构造的主要途径。它携带了大量的深部地壳信息,但也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噪音的影响。环境噪音是指经由海底传播的,除有效地震波信号之外的各种其他波动。而台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海底,引发弹性波。这些弹性波传播距离较远,有些还能被陆地台站接收到,严重干扰了后期对仪器记录数据的处理分析。但这些弹性波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台风的移动速度,因此利用地震观测台站对台风进行某些分析预测便成为可能。同时,这些波动经过地层介质的传播,同样携带了部分类似于天然地震的尾噪声信号的信息。这些以前被过滤消除掉的信息完全可以被利用,来分析信号所反映的微弱的地下构造信息。这对于探寻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新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

宽频地震观测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地球物理信号,对其观测中的新信息和未知信息的探索、挖掘是一个正在展开的领域。目前宽频地震观测中的小振幅震颤和低频的微震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些多样化的信号中一部分噪声信号是由台风引起。本文将对来自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所引起的噪声信号开展分析和研究。

地震噪声概述

在天然地震观测的时候,经常记录到这样的地震噪声信号,它们经常出现在两次地震的间隔期,由非地震因素产生,信号能量远远小于有明确震源时的信号能量,信号的随机性非常强,传统研究通常不认为其中包含任何有效的地下构造信息,或者认为它们是地震仪器能够接收到的噪声为主要成分的地震信号。这类地震信号,有效信号的信噪比非常低(远远低于0.1),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不能识别出信号中包含的有效信息,通常将其作为噪声成分舍弃掉。这一类信号就是地震噪声。

地震噪声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地震波,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随机性的地震噪声,即产生噪声源的震源位置、震动的传播方向、能量的大小范围等等条件都不明确的情况下,使用地震仪器所接收到的噪声信号;二是确定性的地震噪声,即产生噪声源的震源位置、震动的传播方向、能量的大小范围等属性部分基本己知的前提下,使用地震仪器所接收到的噪声信号。

台风引起的地震噪声

在全球范围内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发生最多,强度也最大。我国南海地区全年几乎每月都有台风发生,其中8—9月最多,平均每年大约有 8—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在南海生成,占西北太平洋总数的1/3,占全球热带风暴的12%。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西岸,而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多取西北或偏西路径移动。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台风引发的各种灾害损失高达数千亿。对于台风频发的南海地区,利用短周期的记录数据来分析台风对地震噪音的影响,无疑是个探索性的尝试。对于地震噪音与海面风速、风浪三者之间的关系,前人已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对本文的分析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当风吹过海面时,并不是立即引起地震噪音的变化,而是在一段时间的转换变化传播之后,地震噪音才开始增加。地震噪声的产生涉及到大气/海洋/海床三个阶段的耦合过程:(1)大气风暴的能量转换成短周期海洋波。(2)海浪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了长周期次重力波。(3)通过涉及不规则海底地形的过程耦合次重力波和海床。

综合前人的研究来看,台风对海底地震噪音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1)台风强烈的大气压强可以直接引起地壳的微小形变而产生在海底传播的低频波动。台风气压越低,引起的低频微小振动(本文简称“微振”)就越强烈,从而增强了地震噪音。2)另外台风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海底。波浪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海洋声波可以转换成在海底传播的弹性波,且转换后的弹性波频率是转换前海洋声波频率的两倍。

研究指出,台风引起的地震噪声与台风的强度、运动路径以及它与观测点间的距离等密切相关。各观测台记录的信号强弱除决定于台风的强度外,同时更取决于台风中心进入大陆架后观测站与其之间的空间位置。

地震噪声的频谱特征

在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的观测记录中,台风引起的地震噪声的包络线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信号上。其强弱变化主要与台风的强度变化和气旋中心与观测点的距离变化有关。我国大陆绝大部分区域内的宽频地震计都能观测到由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产生的这种地震噪声。

以2006年5月西太平洋的01号强台风珍珠为例。在广州、泰安、高台站均观测到明显的地震噪声(图1)。

图1 台风珍珠所观测的震颤信号

(2006年5月14~18日)

(a)广州台观测;(b)泰安台观测;(c)高台台观测.

以2006年8月西太平洋的06号台风派比安(prapiroon)和08号超级台风桑美(Saomai)为例。在广州(GZH)、成都(CHD)、武汉(WHN)、泰安(TAN)及沈阳(SNY)等台站的宽频地震计都清楚地记录到了其引起的较强地震噪声(图2)。

图2 宽频地震计记录的台风引起的震颤波信号

(2006年8月1~15日)

(a)广州;(b)成都;(c)武汉;(d)泰安.

以2008年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为例。在泰安(TAN)台站的JCZ-1地震仪观测到的原信号和高通滤波信号(图3)。

图3 JCZ-1地震仪记录的“凤凰”引起的地震噪声信号

(2008年7月25~31日)

以2008年第12号台风“鹦鹉”为例。在泰安(TAN)台站的JCZ-1地震仪观测到的原信号和高通滤波信号(图4)。

图4 JCZ-1地震仪记录的“鹦鹉”引起的地震噪声信号

(2008年8月18~23日)

信号持续时间基本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相符,但其中出现强信号的时间大多为2~3天。同时,我们也在重力仪、倾斜仪等仪器中发现相同的变化,且变化基本同步。2008年另外几次较强的14,16 和17 号台风发生期间泰安台均记录到了相似的现象。

下面,我们以台风“珍珠”为例,来分析不同台站观测到的频谱特征是否相同以及频谱的变化。

对不同台站记录到的气旋产生的地震噪声信号(采用强震颤时,1Hz采样率的数据)的频谱特征分析比较发现:地震噪声信号与地震仪观测的背景噪声信号特征(低频部分主频范围: 0.0003~0.007Hz;高频部分主频范围:0.2~0.5Hz)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可以从图5的比较中看出。

图5 地震噪声信号和背景噪声信号的频谱(GZH)

(a)背景噪声信号;(b)地震噪声信号. 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同一气旋引起的地震噪声信号的频谱特征相似(图6)。

图6 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台风珍珠的地震噪声频谱比较

(a)广州;(b)武汉;(c)成都;(d)泰安

在气旋整个生命运动的时间过程中,其引起的地震噪声信号频谱特征是有些变化的。以2006年的01号强台风珍珠运动过程中广州台(GZH)所记录的信号为例(图7),对其中5月11日下午、13日晚、14和15日下午、以及信号最强的16日晚、17日早上和下午、地震噪声减弱后18日下午的信号,用相同的数据长度进行频谱分析得到图8。

图7 台风珍珠引起的地震噪声信号(广州,2006年5月11~18日)

图8 台风珍珠产生的地震噪声信号的频谱变化(GZH)(a)5月11日;(b)13日;(c)14日;(d)15日;(e)16日;(f)17日早上;(g)17日下午;(h)18日下午

从图7和图8的对比中可看到地震噪声信号还较弱时,信号的主频一般在0.3Hz左右一定范围内,而地震噪声强的时候,信号的主频在0.2Hz左右一定范围内。分析表明,在珍珠所产生的噪声在弱—强—弱的整个变化过程中,主要以噪声信号中0.13~0.25Hz这一频段信号的由弱—强—弱的变化最为强势。

陆地台站与OBS观测到的最强噪声的时间差

在分析陆地台站观测到的噪声信号时,将台风“珍珠”运动过程中,气旋的强度变化和广州(GZH)、泰安(TAN)、高台(GTA)等台站地震仪记录的噪声信号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在5月15日凌晨珍珠的风速已达到它的最大强度,这时广州距其中心已不到1000km。但全国的所有台站均是在16日(登陆前一天)才同时记录到强噪声信号。珍珠是5月17日晚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并在中国汕头附近登陆的,它在17日的强度比15日要小,但所引起的噪声最强。也就是说,陆地台站观测到最强信号是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且抵达大陆架之后。

而研究指出,台风影响OBS 记录数据比较猛烈的时期一般在台风中心到达观测台站位置前的1~2d。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台风生成、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中,主要分两个阶段来分析观测噪声的时间差。第一阶段:在外海生成发展过程中,OBS台站与台风中心距离较远时,其接收到的信号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风浪(见注)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声波,传播至OBS台站。由于距离远,接收到的信号弱;台风移动至距离较近时,由于OBS台站靠近台风中心,主要是涌浪(见注),海面比较稳定,没有声波产生。涌浪传播到岛屿、海岸或者浅海海底,发生碰撞,产生声波,传至OBS 台站。而1~2d是涌浪由台风中心传播至岛屿或海岸的时间。因为涌浪能量大,产生的声波丰富,OBS接收到的信号强。第二阶段:台风不断移动,强度增大,并进入浅海,靠近大陆架。台风与大陆架、海底地形相互作用,摩擦产生震颤,被陆地台站接受。此时,台风靠近陆地,两者相互作用强,慢慢损耗台风能量,台风强度降低。但是,台风与陆地台站距离近,加上与陆地的强相互作用,观测到的噪声信号最强。随着台风进入陆地,摩擦能量的消耗,强度进一步降低,相互作用也减弱,以至于陆地台站接受到的信号减弱,直至消失。所以,陆地台站是在台风强度达到最大后才接收到最强信号的。

注:台风产生的海面波动主要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台风中心产生的涌浪;另一类就是主要由台风外围风区产生的风浪。涌浪以2~3倍于台风移动的速度向外传播。分析认为,涌浪具有周期长、波长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很难在深海区域发生干涉而产生声波。但其能量大,一旦与岛屿、海岸或者浅海海底碰撞,就会产生能量很大且频率丰富的声波,声波以波群的形式可经由水体和海底传播至 OBS 台站;风浪的方向很复杂,波浪之间容易发生碰撞、破碎而产生大量频率较高且丰富的声波,声波经由水体传播到OBS 台站。

台风的卓越周期

金星等利用宽频带速度记录的频域特征研究台风,首次定义了卓越周期。对每个频率成分与相应幅值进行作图可得到傅里叶谱。傅里叶谱能够表明,在原来信号中含有什么样的频率分量以及哪些分量的振幅大,因而来得出信号的成分。如果有的分量振幅特别大,就称这些分量是卓越的,这些分量的频率或周期,就分别称为卓越频率或卓越周期。也就是说,卓越周期指的是引起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某类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通过波周期分析得到的所占能量最大的周期成分。

卓越周期的变化可以反映台风信号能量的变化。当台风中心位于外海海面时,认为此时卓越周期与台风强度和台风中心移动速度有关;而当台风中心登陆陆地以后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都产生了较大改变,卓越周期受其共同作用的结果。金星研究认为,台风信号卓越周期范围为4~ 8s。

利用2008 年8 月21~22 日台风期间JCZ-1型地震仪的观测数据,对泰安台JCZ-1型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资料在0.5 ~12 s 的周期范围内进行滤波处理,得到了不同带宽的信号成分(图9)。初步得到,在3~7s内信号振幅明显加大,8 s 以后纺锤形振幅加大的情况逐渐减弱,因而得出台风的卓越周期在3~7 s 的范围。这个结果与金星得到的4~8s相差无几。

图9 2008年8月21~22日泰安台JCZ-1型甚宽地震仪带宽滤波结果

我们对广州台(GZH)所记录的,2006年西太平洋台风以上级别、运动路径接近中国大陆的共12个热带气旋产生的强噪声信号取相同的数据长度进行频谱分析,结果列入表1。从中可见不同气旋引起的噪声信号的主频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在0.2Hz左右,主要频率范围都在0.13~0.33Hz内,即周期3~8s。这个结果也我们得到的卓越周期相同。同时,我们在对OBS台站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振幅极值的时间间隔大致在6~8s(主要的时间间隔是 8s)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海底还是陆地,观测站都能观察到台风的卓越周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台风与地震噪声有密切的相关性。

总结

来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引起的地震噪声可被我国较大范围的宽频地震观测(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等)记录到,噪声信号的包络线一般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信号出现时间基本与台风的生命过程相符,其中强噪声信号的持续时间大多2~3天,噪声的主要频率范围:0.13~0.33Hz(周期:3~7s)

台风引起的噪声强度主要与气旋的强度、气旋运动路径所经过区域的地质构造、观测点与气旋的距离等因素相关。而噪声信号的强弱变化主要与气旋接近大陆架浅海区的时间、地点以及登陆的过程密切相关。

利用 JCZ-1甚宽频带地震仪,通过滤波处理得到了台风的卓越周期,使我们认识到台风对地震噪声观测的影响特征,从而有助于识别这类前兆仪器记录到的各种物理现象,正确分析台风前兆信息,为灾害预报增添了一种新技术,对以后的实践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在对地震台站观察到的信号应用于探寻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进行了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金 星, 康兰池.利用宽频带速度记录的频域特征研究台风[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4): 27-35.[2] 王 梅, 季爱东, 郑建常.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现象[J ].地震学报, 2009, 31(6): 641-649.[3] 张雁滨, 蒋 骏, 李胜乐, 陈德璁, 杨 辉, 李 畅.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J ].地球物

理学报, 2010, 53(2): 335-341.[4] 敖 威, 赵明辉, 阮爱国, 丘学林.利用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6).

第二篇:读《信号与噪声》有感

读《信号与噪声》有感

钱晋之

就像有时候有人会用一首歌来象征一个时期的心情,那么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人生最低潮最难受的岁月,那个时候没什么书能让我安静下来,但是这本书着实给了我强大的共鸣,因此一直以来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今天要写的是关于《信号与噪声》,作者是特纳。西尔佛。以免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我只会看历史,这次有必要要换换口味。

我比较喜欢的书籍大致为了这么三类,第一类,属于历史归纳演绎类,能够不同视角去解读和总结过去的事,之前介绍过的黄仁宇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我称之为反直觉类图书,大致的意思就是用反直觉证据去打碎你的原有的传统智慧,科学信仰。真正的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如此吧。本期介绍的《信号与噪声》正是属于此类。第三类,属于文学类的,虽然从小以来,我就不是一个很喜欢文学的著作的人。越是学习地深入,越是觉得它的重要性,因为它一直凸显那难以泯灭的爱与恨,善与恶。

而现代化的发展似乎代表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加速,自从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以后,最初的影响似乎只是影响到了宗教界,但是正是宗教改革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的发生。信息过多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们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领域,对于越发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越来越寄托于“预测”,黑天鹅(塔勒布同名书籍)偶尔展开它傲人的双翼,世界被昏暗所吞灭,一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或是一国的主权债务违约,就会让国际市场动荡许久。我们因信息的加速而连接的更加紧密,也因连接的紧密而福祸相依。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那一次金融海啸,被誉为是政治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双重失败,同样也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预测失败。当众多评级机构给予那些贷款抵押支持的证券MBS以3A(最高信誉评级)时,并称绝对不会出错。因此评级机构因此赚的盆满钵满,直到最后遮掩不住了,才真正做出行动。全世界都在狂欢,3A评级的MBS,可以算是傲娇的品牌,呆萌的价格,有时候人们只会关注于自己期许的一面。完全不可能出错和可能会出错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旦这件事不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出错,那么这个错误将不可挽回。

在预测领域,最成功的莫过于天气预报。而天气预报就是机器和人类联手,共同克服问题典范。气象工作站的大致原理是机器将云层与云层的运动近似分解为如分子与分子的相互影响,然后估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工作人员通过经验判断和大体把控,剔除那些异常值。运用了机器的精确,以及人类的综合分析,两者联手,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气预报。纵使我们各种吐槽它如何的不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影响很大,天气预报对GDP能产生百分20的影响。但是气象工作站人员仍然拿着低薄的工资,财政拨款也很少,因为人就是那么一种偏见的动物,只对看的见的英雄顶礼膜拜,对那些预防危机的人,却往往不曾重视。

牛顿的力学理论似乎证明了宇宙的高度有序性和可知性,我们遵循简单的科学定力就能预测未来,人定胜天,我们越来越认为,我们通过理性就可以预测未来,设计我们的制度。拉普拉斯也认为:我们若是能对现状和规则充分的了解,我们就能做出完美的预测。但是量子力学的诞生,测不准原理(不确定的物理量和确定的物理量总会成对出现),混沌理论(动态的,是非线性的(蝴蝶效应),)的提出似乎更加揭示这个世界是高度的不确定性,甚至是难以预测的。

面对如此不确定性的世界,书中的主角贝叶斯(英国牧师,著名的概率学家),认为大自然遵循一种可预测的法则,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近似值一点点地模拟宇宙,只要我们收集的证据越多,那么我们就愈加接近真相,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对事件带有主观的偏见,也承认每个人在知识上是不完整的,但是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人会学习人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会不断地接近真相。也许我们的先前的知识和证据很重要,但是新证据的力量更加强大,足以压倒之前的所有证据。在911事件爆发之前,美国遭受恐袭的几率几乎为0,但是当第一家飞机撞上大楼以后,之后再遭受袭击的几率就会猛然增加。

在现代以高斯分布为主的“频率主义”(与贝叶斯属于两种不同的学派),认为当你收集的信息越多,越不容易犯错误,他们极力想要摆脱人类主观上的错误,在极力追求完美的统计结果时,使得与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忽略了基本环境和合理性。大数据时代是统计学的幸福也是灾难,信息量成几何指数的增长,需要验证的假设也呈同倍的增加,相关性很多,但是因果联系却少之又少。或许用哈耶克说的不错,那些计量学家们到底是在做真正的研究,还只是确认心里的偏见(they are doing real research or just confirm their mind),用各种各样的模型,通过滞后等方式,如同爱迪生用试错法一般,找出自己想要的计量结果。经济历史上布满了这种预测失败的事例,或许是心里偏见,或许是错误的方法错误的动机。归根结底似乎是统计学的思维方法存在缺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信仰,各自的偏见,并且这种信仰与偏见由个人的阅历和价值观、知识涵养、政治立场或者专业背景沉淀而成。人类繁荣的基础无疑于在于拥抱这些偏见和信仰,哪怕是1941年在珍珠港空袭之后,美国国会以470:1的票数“艰难”通过对日宣战的法案。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金子,就像一个游荡的拾荒者,最后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这个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里,别人越是出名,我们越是觉得他是应的,并且这一切的成功来源它的某些品质。但成功同时取决于你努力、天赋、以及机遇和运气。这就像是信号和噪声(信号与噪声,代表着两种信息,信号代表着有效信息,而噪声代表着无效的,干扰的信息)的结合,你看的见是他的努力和天赋,我们强化了信号的作用,却把代表随机性的机遇与运气抛弃在脑后。但当我们自己失败时归结原因,往往都会说“BAD LUCK”。就像没有爱就不会产生恨,没有善良何以凸显罪恶,噪声的存在才使得个人有获益的可能。我们也许以邻居家开的车来衡量其成功程度,但是却不知道他们经历多少挫折和风险才有成功的一天。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也许是最不完美的生物,但我们能增强自己,永不满足。

我一直以来是个不折不扣的过程主义者,所以我和上述的观点几乎不谋而合。即使以前在追求妹子上我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在笑我太太真,太嫩,不懂社会。成功也好,我也许会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失败也罢,我也收获了一段难得的旅程,在一次次欢笑、吵闹、抑郁、满足、失落与期许中,一次次品味心灵的深处好与坏,一页页如阅读书籍般了解一个人,在翻开他人心扉的时候,你也看到了真正的自己,看到自己真正的所思所爱。只要踏上了贝叶斯之旅,那么注定了所有的错误或者正确的观念都会成为你接近真相的最大依仗。我们也许因脆弱的虚荣、傲慢的自负而匍匐在假国王面前,但当你真正打开暗室之门时,会发现真正的国王是真诚的自己。(取自泰戈尔诗集《暗室之王》)

2016.5.6 写于下沙。

合适的阅读顺序:1.《黑天鹅》2.《反脆弱》3《教鸟儿飞翔》4.《信号与噪声》。四者一脉相承,同属第二类书籍。推荐有金融学和西方历史基础阅读较宜。

第三篇:台风及暴雨预警信号

深圳市台风及暴雨预警信号释义

一、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为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48

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防御措施:注意了解热带气旋的最新情况,警惕热带气旋对当地的影响。

(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

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

防御措施:

1、做好防风准备,并及时通知户外、高空、港口及海上作业人员;

2、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三)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8级以上。

防御措施:

1、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停课,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到校的学生和入园的儿童;

2、进入防风状态,停止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船舶到避风场所避风;

3、危险地带人员撤离,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4、各职能部门做好相关防御准备,临时避险场所开放。

(四)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0级以上。

防御措施:

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市民应留在室内或到安全场所避风;

2、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

(五)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

防御措施:

1、建议全市停业(抢险救灾、医疗及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燃气供应等特殊行业除外);

2、有关部门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二、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防御措施:

1、及时通知易受暴雨影响的户外工作人员;

2、有关部门密切注意暴雨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降雨量50毫米以上。防御措施:

1、低洼、易受水浸地区注意做好防涝工作;

2、建议暂停易受暴雨侵害的户外作业。

(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降雨量100毫米以上。防御措施:

1、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停课,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到校的学生和入园(托)的儿童;

2、临时避险场所开放,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3、各职能部门做好相关防御准备。

第四篇:台风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台风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江然)

第五篇: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

材料一:公共应急2008年关大考

2008年1月10日左右,当南方各省下起第一场大雪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今冬的雪强度会这么大、持续时间会这么长、危害会这么严重,起初人们甚至很欣喜,因为多年都没见到这么大的雪。然而当人们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援以及应对时机,一场雨雪冰冻灾害最终让全社会措手不及。过于依靠常规经验判断异常天气,对超规模冰雪的麻痹大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次自然灾害影响的蔓延。

雪灾破坏了南方大量电网,因为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气候超过设计标准,很多高压电塔因负载过重而纷纷倒塌,湖南、贵州等地的电网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没有可替代的应急供电方案

此外,南方地区的地下水管质地脆弱且埋得过浅,很多水管冻裂,居民生活用水无法得到保障;南方很多省市连专业的除雪除冰设施都没有,人们依靠简陋的铁铲、撬子等工具一点点地打碎厚厚的冰层,除雪效率低下致使路面受阻情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南方大多数司机缺乏雪地行车的经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雪灾还使得物资供应空前紧张,肉类、蔬菜等价格出现较大规模的涨幅,煤电供应频频告急,取暖设备一时间被抢购脱销……

这些都暴露了我们防灾意识薄弱、对灾害形势估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等弱点,很多职能部门也没有及时启动应对措施,初期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没有做最充足的准备。

分析:2008年初雪灾影响扩大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灾害发生在南方各省,我国南部地区因气候较为温暖,缺乏应对强降雪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与春运特殊时期重合。恶劣天气更给今年春运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再者,在此次灾害中受影响的京广铁路以及京珠高速都是我国主要的南北交通干 线,承担着运送大批旅客的艰巨任务;另外,受灾严重的广东省是我国输入农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节期间有大量外地务工人员需要返乡。材料二:灾难关头,渴望信息光明

整整12天被围困在“冰雪孤城”中的特殊经历,将长久地印刻在湖南郴州市民心里。家住北湖区的张晓刚回忆,雪灾中他最感动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送给他一台小收音机。他说,“当信息渠道中断时,那种孤独和茫然,比停水停电带来的生活困难更可怕。”

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度,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减压阀”。在最艰难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从报道中了解到中央领导同志赶赴一线指挥抗灾的行踪,了解到人民子弟兵与冰雪搏斗的壮举,他们因此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信息公开、畅通、及时,是这次抗击雪灾成功的经验之一。为吸取美国、加拿大特大雪灾教训,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应急办在2007年12月11日就发出了开展暴风雪应对准备工作检查的紧急通知,组织有关地方和部门,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此后,随着天气形势变化和灾情进展,自2007年12月19日至2008年1月21日,连续发出5个预警和加强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一些重要工作部署在中央门户网站上陆续公布。

信息公开的背后是大灾考验催生的执政新理念。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正是从信息公开入手,采取果断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此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及时地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公众、在积极引导舆论中组织和动员群众,成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通行做法。

分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 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然而,要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尚需努力。特别是在这场历史罕见的灾害应对中,信息及时公开尤显重要。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将是考量政府是否忠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准。材料三:应急联动体系建设

从最近发生的几次灾害看,无论是雪灾、地震,还是洪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救灾;而且国家领导人还亲赴救灾第一线。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工作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在稳步提高。然而,这几次灾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有自己的预案,都各自为政。”一位参与过汶川救援工作的应急工作人员称,灾难发生后,他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发现救灾需要地理、医疗、水、电等专业机构的数据支持,然而,各机构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机制。

“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地质部门的应急系统工作人员,但他们说已把我们的请求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我们没有权限,所以暂时不能调运他们的数据。”这位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一线工作人员感慨道,直到上级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赶赴一线协调后,各部门的屏障才得以打开。“这耽误了多少宝贵的救助生命的时间啊!” 那位一线救灾工作人员痛心的说。

“我们也想把数据拿出来共享,和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工作,但是部门间条块分割太严格,各种条款限制的又太多。”一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无奈的说。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有应急预案,也做了灾备,但在受到自然灾害物理打击和 断路、断电、断缆影响下,各受灾地区通讯几乎大面积停滞,数据备份更是几乎蔑视殆尽,而且即使是要害部门的业务连续性更是无法保障。这突出说明目前我国应急预案和灾备的不足和脆弱。

分析:反思今年抗雪抗震救灾的教训,不难发现条块分割、利益多元的弊端。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提出处臵动议?谁来整合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预案?遇到人事变动,岗位责任制如何落实?这一连串疑问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雪灾之初,应急工作不到位的事实:个别公路收费站全然不顾已经排起长龙的车队,人为增加道路拥堵;有的区域和行业间应急预案,衔接不畅;基层应急部门没有应急状态下组织指挥的职责,眼看着错失抗灾良机……如何加强组织协调以增强综合减灾能力已成为今后应急工作的一个重点。材料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初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影响交通安全,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分析: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措施:

1、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把环境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上来。

2、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减少境外沙源对我国的危害。

材料五:地震

1、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7939人,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197人,共救治伤病员3663816人次,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38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地震灾区过渡安臵房(活动板房)已安装638500套,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04亿元。

2、我国历史上几次较大的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地震(7.6级);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 —平武地震(7.2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7.4级);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地震(7.6级);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地震(7.4级);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地震(7.2级);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6级);1920年12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地震(8.5级)死亡23万人;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地震(8.0级)死伤达83万人。

分析:防震减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完善预防措施。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2)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的防震抗震能力。(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4)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人们的避险意识。(5)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6)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7)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

材料六:台风

虽然没有像美国新奥尔良飓风所造成的损失那么惨重,然而从2005年7月中下旬开始,“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强台风接踵而至,连续袭来的台风造成大量水利设施以及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农林牧渔业、工矿企业停产,公路、桥梁中断,房屋倒塌。据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数据:四次台风共造成浙江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对于受煤、电、土地等要素制约,正处在经济增长调整期的浙江经济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2005年5月初,台州温岭的果农张初亮与当地两位村民合伙承包了数十亩大 棚,打算种上市场行情看好的“麒麟瓜”,放手一搏。在接二连三的台风侵袭后,他的瓜果园化为一片废墟,损失至少10万元。而养殖业所受到的打击则更大。瑞安一家青蟹养殖场的负责人潘志友告诉记者,“麦莎”带来的暴雨一夜之间淹没了他开的两个池塘,等水下去后,池子里面的青蟹逃得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在奥康集团行政部负责人周威的脑海里,1999年的那场台风才是他最难忘的,他甚至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4日。“当时因为经验不足,而台风来得又特别猛烈,伴随着暴雨,公司的厂区全被大水淹了,机器设备和大部分成品都浸泡在水中,损失估计有近千万元。”

据温州商会和下属各行业分会、协会以及鞋革协会等组织不完全统计,4次台风期间,给温州的各种企业带来的损失估计为40亿-60亿元。分析:应急反应考验政府行政能力,它促使政府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臵,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气象部门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关键举措。

材料七:洪涝

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 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防洪重点是东部平原地区。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0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

1950年7月,淮河大水,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1963年8月,海河大水;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灾情极为严重,2.5万人死亡;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91年,江淮连降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涝灾害;2003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皖、苏等省沿淮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8年6月,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降下大到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部分地区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008年6月14日,共造成178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臵人口1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千公顷;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1亿元。

分析:1998年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灾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那场洪水激发了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思考。痛定思痛,反思历史,对于导致洪水肆虐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破坏大自然当作生财之道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也从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树木。材料八:北京“逢雨即堵”考验市政应急机制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拥有1500多万人口、200多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型城市,几乎每一场大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检验着这个城市的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应急处臵能力。

7月31日一早,一场倾盆大雨袭击京城。上午7时30分,北京丰台区的马家楼桥至花乡桥中间的京九线铁道桥下已是一片泽国。主、辅路双方向均因积水已经无法通行,铁道桥下方向西300米处全部积水,最深处接近1米。交通部门被迫对双方向的交通进行管制。如注的暴雨中,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出现在机场高速路。因机场高速路双向交通中断了3个半小时,机场路上的车辆排成15公里的长龙。大雨时,以积水地区为中心,受阻车辆排起了长龙,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更大面积的拥堵。

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普降大雨的预报,北京交管部门提前制定了雨天交通秩序维护方案,充分做好应对大雨的准备,并根据雨情迅速启动雨天交通保障措施。但要真正解决拥堵,光靠交管部门疏堵是不够的,必须抓源头,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积水问题的长效机制。

分析: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北京全年60%以上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一时段。每年大雨降临时,尽管北京市政府各部门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散布全市、严重影响交通的积水路段,仍令人质疑目前北京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来临后能及时应对,其根本的保证,一是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雨灾应急处理设施,二是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尤以后者更为重要。和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暴雨是常见天气,自然应当以常态化的相关制度加以应对。

材料十:有大灾无大害重庆经验值得重视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12日,冰雪灾害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并致107人死亡。大量损坏的输电线路需要维修,大量倒塌的房屋需要重建,大量冻坏的庄稼需要整理……随着各地天气的逐渐转好,广大南方地区进入了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

损坏的输电线路、倒塌的房屋、冻坏的庄稼当然需要关注,但是灾后重建中更要高度注意的是要大力提升抗灾害能力,以便将来出现类似险情时,能够科学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场冰雪灾害酿成一场重大的日常生活危机,充满不确定的自然力的难以估计性,当然是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人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的准备不足,也不可忽视。由于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那样与冰雪常年相伴,在输电线路、交通设施、水电管道等方面,普遍是以温好气候条件为前提来建设。这让异常冰雪天气,找到了可乘之机。

在冻雨和暴雪造成的损失面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而尤其重要。事实上,在同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南方不同地区的表现有着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造成了惨重损失。

新华社2008年2月15日报道,同样暴雪成灾的重庆市,就没有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抢险救灾人员伤亡事故,实现了有大灾而无大害。重庆市所属区县山地林立,却在雪灾中表现良好,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硬件设施建设过硬。重庆市部分电网,在2005年渝东南黔秀线发生覆冰灾害后,提高了设计和修建标准,即从30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这使重庆电网承受冰雪积雪的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在抢修损坏电网过程中,应对 措施得法,讲科学不蛮干,从而避免了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人员伤亡。重庆的经验表明,只要平时未雨绸缪,危机时决策正确,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还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临时抱佛脚,事发时才采取即时措施,难免会被自然灾害所缚。

分析:在灾情尚未出现时就早做预计,并因此提高输电线路等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开支,花了“冤枉钱”,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实际上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自然灾害,要学会的,正是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重庆未雨绸缪预防灾害的经验,正是南方多数地区在雪灾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材料十一:其他国家应急经验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是家常便饭,雪灾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关于任何一种灾难的信息都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找到,在此基础上修建避难场所、储备食品和水、健全应对各种灾难的政策措施,东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自备的发电装臵也可以保证3天的正常电力,东京还与周边的13个城市建立了灾难互援机制;日本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有救急包和防灾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强调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有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频发的灾难增强了日本人民的防灾抗灾意识,除了完善的应急制度和设施,他们还有心理上的应急准备。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应急反应框架,2003年3月2日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该机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联邦机构最全 面的一次改组。国土安全部整合吸纳了22个联邦机构,收编1.8万职员,将过去分散的联邦应急职能部门,包括FEMA、移民局、中情局及许多相关部门在内,统一于一个职能机构中。

分析: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日本也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相对于我国较多的洪涝、台风,以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美国以飓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主,日本则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主。在不断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对于灾害的预报监测、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于国民“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教育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先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他们的教训同样也是需要我们吸取,比如美国在2003年大规模断电事件、2005新奥尔良飓风中出现的问题。

专题综合分析(已修改)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洪涝、旱灾、地震、雷电、台风、赤潮、冰雹、雪灾、寒潮霜冻、冻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高温、浓雾、酸雨等,每年都有发生。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臵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广大地区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而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同时,中国南方也在忍受着巨大的洪涝灾害。目前已造成农作物受灾3041千公顷,受灾人口5023万人,倒塌房屋19.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0亿元。面对灾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科学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机制。首先,着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其次,着力做好灾害影响和损失预评估,提出有效防灾抗灾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和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三,加大对大中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路、主要战略经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第五,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意识,增强应用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面对灾害,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其次,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在灾害尚未 发生或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第三,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建设快速有效的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制作和发布早期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制订和实施防灾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各类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防灾减灾决策部门,实现气象服务覆盖千家万户。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第五,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面对灾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灾备中心,建立国家应急机制。5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地震、洪涝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晰,这给统筹协调、迅速反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省市各部门孤军奋战,缺乏有效联动、互援机制。此外,各级应急办普遍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的权力和能力,资金投入较少,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急办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缺少统一指挥、跨行业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最后,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还不够强。据了解,在中央层面与应急救灾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部门: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这些部门在各地都有自成体系的应急救灾体系,但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加快国家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避免部门职能交叉,使应急指挥机构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可喜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汶川地震救灾告一段落后,立即启动了总结经验的工作,并着手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一次次灾害后的反思,中国在逐步向建立完善的国家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迈进。

下载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风与地震噪声信号的关联性-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文献调研报告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文献调研报告 一、学科名称 信号与信息处理(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二、学科概况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学......

    诚信与企业管理的关联性(模版)

    诚信与企业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任何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诚信需求。从1994 年墨西哥危机到阿根廷的危机, 以及2001年位于世界500强前列......

    函数信号发生器 外文文献翻译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中英文资料 题目函数信号发生器 专 业 名 称 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 学 号 118501106 学 生 姓 名 蔡伟攀 指 导 教 师 邓洪峰 填 表 日 期2015 年3 月 27 日......

    信号与系统

    问题4:单侧可导与单侧连续、单侧极限的关系?单侧极限存在 并且极限值=函数值 可以推出单侧连续可导必连续,连续未必可导那么 单侧可导是否可以推出单侧连续?请证明;反之,单侧极限......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关联性探讨论文

    不论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范文大全)

    实验三常见信号得MATLAB 表示及运算 一、实验目得 1。熟悉常见信号得意义、特性及波形 2.学会使用 MATLAB 表示信号得方法并绘制信号波形 3、掌握使用MATLAB 进行信号基本运算得......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本站推荐]

    中南大学信号与系统试验报告姓名: 学号:专业班级:自动化 实验一基本信号得生成1.实验目得 学会使用 MATLAB 产生各种常见得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  通过MATLAB 中得绘......

    信号与系统学习心得

    信号与系统学习心得 经过几个星期对《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与认知,让我逐步的走进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现在我对于这么学科已经有了一点浅浅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