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布局调整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学校布局调整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几年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镇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导致城区学校班额过大,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加之在撤并过程中,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笔者通过深入辖区中小学校,教学点,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社干部群众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对所管辖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对学校布局调整谈点意见。
一、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
(1)布局调整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实际上,对部分学生因学校被撤并而被迫转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增加了。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比起以前,农民现在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比如我学区教学点学生到完全小学上学,每天往返走10多里的山路,农村附近学生到城区学校就读,负担更重,学生安全令人担忧。
(2)村学改变为教学点后,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原村学和教学点教师基本上为当地人任教,能安心教学,现已退休后,绝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教学点任教,尤其青年教师更不愿意去,只能动员安排完全小学落聘教师或老弱病残的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家长只能舍近求远,送孩子到城区条件较为好的学校上学,加之,教学点公用经费因学生人数少,资金不足,校舍也破烂不堪,经常漏雨,师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学点因学生人数少,公用经费太少,基本的办公用品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信息技术教育,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3)部分村学撤并后,对教学设施归到并入学校,部分校舍闲置并逐渐破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加之,原村学校舍为村校一体化,村委会与学校有纠纷现象,个别村想把校址变成村址,为行政村集体所有。
(4)调整后的部分学校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增多,出现班额过大的情况,如我学区岷阳一小2004年学生是1600人,2013年学生是1843人,学生增加243人,班级由25个增加到现在的30个,平均班额61.4人,最大班额达75人;岷阳二小2004年学生人数是450人,2013年是820人,学生增加370人,班级由12个增加到17个,由于校舍和教师紧缺,部分进城务工子女无法再接收;东关小学2004年学生是1060人,2013年学生增加到1393人,增加了333人,班级由21个增加到24个,平均班额58人,最大班额达62人,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管理难度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本无从谈起,辅导学生力不从心,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影响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也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再提高。
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1)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实际,充分考虑本地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确保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不能简单的把学生数较少的学校撤并,学校半径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编制、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就一定撤并。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有学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调整后的中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教育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对学校布局调整保留的村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村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正常运转,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备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的中老年教师到村学和教学点任教。在教师定编上放宽标准,特别是以一人一校的教学点,教师孤独无聊,应多关心支持村学和教学点教师,应设立岗位津贴,评优选先方面多照顾,职称晋升分配给予倾斜,鼓励他们安心从教,为农村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长期在边远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成绩教师,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村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安装有线电视供他们观看,发挥学区、中心小学管理指导作用,统筹安排课程,组织巡回教学,开展连片教研,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学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3)做好学校撤并后的资产安置工作。目前,村校一体化(村学与行政村址在一起)现象在西北地区农村比较普遍,要确定农村学校产权,村址归村民集体所有,应归行政村集体,学校为国家所有,绝不能流失或村上强占,闲置置的校舍应合理利用,如改建幼儿园、少先队活动基地、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扫盲教室等。
(4)师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各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突出问题,应制定相应的交通安全配套服务优惠政策,确保师生交通安全。
第二篇: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贾 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大自然灾害频频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今年4月青海玉树大地震,7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我省永顺、龙山、新化、桑植、石门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遭到严重的旱、涝灾害,损失十分惨重,作为一名从事扶贫工作多年、对贫困地区农民充满深厚感情的人来说,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虑。如何做好灾后的扶贫工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灾民的手中,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和探索。
一、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三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如2008年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冰雪灾害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62.3亿元;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今年上半年据统计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达2.5亿人(次),死亡3514人,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全国多个贫困县都坐落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41个县中有1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四川29个重灾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甘肃8个重灾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陕西4个重灾县中有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抗灾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导下,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大力帮扶下,灾后重建和扶贫工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002—2007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820万人减少到147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从5825万人减少到2841万人。我省在新世纪开局的十年之中,扶贫工作取得了的成绩,2009年全省低收入贫困人口下将到165万人,44个重点县和比照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83元、467元、2520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50%、252%和59%。但是灾害的频发,使多年的扶贫成果毁于一旦,已经脱贫或刚刚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又重返贫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打硬仗打持久仗的思想准备,高质量完成各项扶贫开发任务,努力开创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二、认真总结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和灾后重建工作各地都有成功经验,主要是:
1、领导高度重视是成功的关键。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要注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愿,以群众自建为主,实行政府补助、社会帮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温家宝总理多次深入灾区考察指导,并指出:要把抗灾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受灾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回良玉副总理在灾区考察时指出:今后扶贫工作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推动农村低保和扶贫工作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和扶贫工作的结合,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工作结合,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完成扶贫开发各项任务。各级灾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领导指示,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重要性,成后今后扶贫工作的指路明灯,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关键。
2、多部门协作多机构参与是成功的保证。无论是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大地震,还是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给当地社会经济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灾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组织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门等政府部门进行重建外,还组织中国妇联及其他国际多边机构、民间组织和国外援助组织积极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快速、有效的成就。为扶贫开发工作开创了“实现多部门合作的态势和机制”。
3、灾区农民积极自救、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是成功的动力。贫困地区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干旱地区、岩溶地区和高原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据统计,灾害发生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是贫困地区农民发生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迅速恢复重建、恢复生产是灾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灾后各地群众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工作,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村帮村,邻帮邻,户帮户,洪水中多救一人是一人,旱情中多浇一棵苗是一棵苗,在时间上和灾情赛跑,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三、对我省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效结合的建议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既是多灾多难的省份,也是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全省现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8个省级贫困县,截止到2008年底,这38个县有国土面积9.12万平方公里,人口1954万人,分别占全省相应数的41.8%和28.9%。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实施《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2007年底,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7%,低收入贫困人口168万人,占全国的4.6%。这些人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干旱地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如何做好我省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效结合,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借鉴别的省份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探索:
1、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扶贫工作与创新理念有机的结合。扶贫要有开发的理念。灾后重建要有求长远的生存,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丰富和拓展扶贫开发的内涵。二是扶贫工作要与规划编制有机结合。国务院扶贫办正在着手编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全省扶贫系统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要求编制《扶贫开发纲要》。对贫困地区灾后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都有长远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要相互协作,有机结合,才能使《规划》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扶贫开发工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是扶贫开发要与政策措施有机结合。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等等。
2、要用灾后采取的特殊措施实施帮扶。严重的自然灾害是近年来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特殊措施,使受灾地区迅速恢复重建,采取特殊措施实施扶贫,各地要认真落实,当前要做好:一是把因灾返贫的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要列入新阶段扶贫战略重点区域,编制和实施5-10年的扶贫与发展规划。二是中央和省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受灾贫困县的支持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管理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发动群众编制好贫困村参与式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充分发挥扶贫领导小组的协调及规划整和资源的平台作用,采取果断措施,贯彻落实。四是在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双重效果。五是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灾后恢复重建与预防贫困相结合的机制与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工作重点、阶段性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做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虽说路还很长,任务也很艰巨,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扶贫扶贫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开拓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扶贫工作尤其是灾后重建的扶贫工作的步伐一定会更快、更坚实,他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湖南省扶贫办机关党委副处长)
第三篇: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同志,现年56岁,中共党员,现任廖场乡政府副科级干部,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便开始从事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该同志在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从开初的查看灾情登记损失规划选点到后来重建施工,无处不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
几年来,该同志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和星期天,没日没夜地为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辛勤地工作着,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常常坚持到工人下班后才下班,每天上班最早的下班最迟的必然是他。该同志身患腰椎尖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肾结石,跟腱炎等多种疾病,天天靠吃药维持,几次因病情加重打完吊针又上工地。特别是在政府机关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是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认真准备各项报批立项手续,为早报批早立项早开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根据乡政府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规划并随时和设计单位联系和沟通,为设计出符合本乡实际的设计方案尽心尽职尽力;三是做好现场管理,配合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确保了施工优质安全高效;四是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该同志由于多次受
伤留下不少的后遗症,行动很是不便,加之在施工质量检查中又不慎将脚扭伤,为保证施工管理到位,只好每天借助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但他从无怨言,每天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展默默奉献。
该同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深受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信任,因此特向组织推荐该同志为“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
推荐单位:名山县廖场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
第五篇:学校布局调整之我见
学校布局调整之我见
一、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成效
1、改善了办学设施条件。
通过撤并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 并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多媒体室、体育室等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充实和改善。
2、改善了师资队伍状况。
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教师队伍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 中心小学体、音、美等学科配置了一些专职教师, 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布局调整, 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的师资配置合理、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教学管理也比较规范, 因此能够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 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二、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合并后部分小学生上学路程较远(豆坪、产坑等距离中心小学10多里),学生上放学交通工具欠缺,途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和生源流失。有些孩子搭乘公共汽车或拼车上学,额外增加了交通费用;有些孩子在学校就近租房寄宿,还有些学生流失到县外和县直学校就读,增加家庭支出和致使生源流失。
3.并校后生源层面多(生活、学习、家庭等习惯差异)使中心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4.布局调整教师相对集中,优秀教师9个流动至县直实验小学,使学科配置难于安排,教师队伍老年化,中心小学221位教师中,女教师50周岁以上达10人,男教师55周岁以上达68人。
5、调整后的中心校学生数相对集中,中心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配置不齐(只有中心校本部配备各科1-2个,其它完小校几乎没有),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6、校安工程未完成,整合后的学校(坑里644平方米、湖田998平方米)危房未拆,还在其中教室上课,存在安全隐患。
三、部分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对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没有按照就近入学、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就学困难。
2.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实际。
3.布局调整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进行实际深入的调研。
四、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建议
1、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地“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
2、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
3、因地、因时制宜,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4、优化搭配老、中、青年教师,配齐各校各科专职教师,按各校学生术或班级配备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5、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最后,各地应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公共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并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6、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各校配套教育教学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