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测算说明
附件1:
差异系数测算说明
一、测算范围
差异系数测算的对象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小学、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完全中学,不含省(市)直属学校、民办学校、小学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1:1.1”的比例对五项办学条件进行拆分,将小学部、初中部占有部分分别作为小学、初中数据;完全中学按照“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1:1.2”的比例进行拆分,将初中部占有部分作为单独一所初中学校数据;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按照“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1:1.1:1.32”的比例进行拆分,将其小学部、初中部占有部分分别作为小学、初中数据。
二、测算指标及数据提取来源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评估,依据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差异系数的测算。
差异系数测算涉及8项指标,分别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
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学生”均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表 [行01,列4]、“基础基313初中学生数”表[行01,列3]和“基础基314高中学生数”表[行01,列3]。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和语音室面积之和(不含体育馆面积)。
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12表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04,列1]减去[行10,列1]。
(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指学校中的体育馆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之和,运动场地面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数据提取来源:体育馆面积取“基础基512表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10,列1];运动场地面积取“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行01,列3]。
(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教学仪器设备值”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
办学条件”表,[行01,列9]。
(4)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计算机”指计入学校固定资产的用于教学用的个人台式、笔记本计算机。
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行01,列6]。
(5)生均图书册数
“图书”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书籍。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行01,列4]。
(6)师生比
“师”指专任教师,即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小学和初中教学工作的人员。
数据提取来源:小学专任教师取“基础基422表小学专任教师分专业技术职务、分年龄”表,[行01,列1],初中专任教师取“基础基422表小学专任教师分专业技术职务、分年龄”表,[行10,列1]。
(7)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小学是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是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
数据提取来源:小学取“基础基423表小学专任教师分课程、分学历”表,[行04,列1]+[行05,列1]+[行06,列
1],初中取“基础基424表中学专任教师分课程、分学历”表,[行05,列1]+[行06,列1]。
(8)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小学是指具有小学高级职称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初中具有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
数据提取来源:小学取“基础基422表小学专任教师分专业技术职务、分年龄”表,[行04,列1]+[行05,列1],初中取“基础基422表小学专任教师分专业技术职务、分年龄”表,[行13,列1]+[行14,列1]。
三、测算公式
差异系数的测算公式为:
SCV100%X,C为差异系数,S为标准差,X为全县平均数。
式中,Sin ,Xi表示区县均衡指标体系(Pi/PN)XiX 2中第i个学校某个指标值,Xixi/Pi,xi为该指标第i个学校的原始值,Pi为第i个学校的在校生数;X表示该指标的区县平均值,其中,Xin1xi/PN,PN为区县内所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PNin1Pi。
所有8项指标的差异系数测算完成以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出全县(市、区)综合差异系数。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说明材料
沙坡池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近期以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教育局、镇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展各方面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战略布署,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现将我校近期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创办于1976年8月,学校全称沙坡池小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现有教学班4个,学前班2个。服务沙坡池、七里店、杨岗三个村庄。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多次下发文件,真正落实了政府包入学,学校包巩固的责任制。学校的辍学率连年控制在0。校园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办公、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并抽出专人具体负责“档
1案建设”。体现了领导重视,学校组织落实,人员安排到位,保障措施得力。
(二)加强管理,促进学校管理趋于规范。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广大教职工发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确立了“以人为本、开发潜能、和谐发展、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确定了“探究、创新、勤学、善思”的校训,“勤勉、笃学、自主、创新”的学风,使学校工作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2.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实施教师形象工程,学校开展了热爱学生的慈母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内容的“铸师魂,树形象”活动。教师的考核以“尽职责、精技能、守纪律、看实绩、比奉献”为主要内容。学校形成了以“教学育人为中心,管理育人为主导,活动育人为主体,道德育人为主线”的学校工作体系。
3.规范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育人,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校提出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彻底改变冰冷、死板的看管方式,认识到对学生为体贴、关爱、服务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班主任经常
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树立“养成教育理念”。围绕养成教育,组织开展了“四个一”的活动和“两操一歌展示活动”。“四个一”活动即: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律、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每班负责一块清洁责任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训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班一首班级之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教师帮扶一名贫困生或转化一名后进生。“两操一歌”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坚持唱好校歌,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做到集合、退场军事化。两操一歌展示了全体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争取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拔款,社会各方面的捐资及学校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学校的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10年维修了教学楼、12年新建了厕所,添置了班班通、校园广播,建起了车棚,改建了校园绿化。
(四)、重视和强化安全工作:
1.学校分层签定各种安全合同,学校和教职员工分别签订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时段管理责任。班主任代表学校和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了安全责任合同。
2.为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根据学生住居区域实行领导、教
师包片负责强调安全。
3.每天放学前,全校学生统一集中,根据不同季节与气候强调安全工作。
4.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分别由领导、教师、法制副校长讲解有关安全知识。
5.根据学校实情,有针对性的召开安全教育现场会。
6.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值班巡查。确保师生安全,节假日均安排有人员值班。
(五)、着力创办和谐校园,共享教育公平
1.学校非常关注生活困难学生,把这些学生承包给领导班子,班主任、科任教师。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爱护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关爱学生合同》。
2.学校在招生、分班、任课都做到公正、公平,不办“重点班”与“贵族班”。
3.引导学校人员处理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公平与爱充满校园。
4.学校 “防流控辍”,确保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采取“预防与动员”并举,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
5.用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让每一个学生都领取到免费教科书。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校园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因我校资金薄弱,导致硬件不足,学校偏远,教师偏少,教师教学和管理的任务重。给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解决这些客观困难,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更有成效,为沙坡池、七里店、杨岗的教育事业再谱新的篇章。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借这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克难而进,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勤奋务实,追求卓越,励志有为,聚力育人。在和谐育人的教育征途上,沙坡池小学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更加努力!
万滩镇沙坡池小学
2013年4月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A3说明材料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A3汇报材料
为了积极推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学校领导、教职工上下团结一心,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我校在整理A3档案时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整理A3的档案中我校遇到了一些问题,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我们的做法,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小学数学、科学仪器档案
由于我校平时工作比较到位,学校每一次所购买或上级配发的各种仪器目录都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目录方面的档案工作我们做的很轻松。我们的教师也都认真负责数学、科学课在平时的上课时间中有用到仪器的时候都有记录,所以关于仪器使用和借还登记方面也比较完整,由于学生较小实验记录记得不是太好。
二、体、音、美器材档案
我校有专人负责各室的器材管理工作,体、音、美器材目录比较完整,各种仪器保存的完好,各种制度齐全,全体师生都严格按照制度使用器材。
由于缺乏体、音、美专任教师,导致有些器材经常使用,而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器材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
三、图书档案
我校图书共有 3675册,生均图书21册,目录完整,学生们对于图书热情很高,图书室是我校各室中最热闹(人多)也是最安静的地方,每位师生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借阅图书,因此我校的图书档案工作开展顺利。
四、现代化设备档案
对于这方面的档案工作,我校开展的还算很顺利了,因为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老师比较多,在使用一些现代化设备上边比较有经验,对于高科技运用比较熟练,所以对于多媒体、班班通、电教器材利用就比较多,利用的也比较好。
总之,我校在A3的档案整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都克服了,也按时完成了工作,以后我校一定结合实际对于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整改,争取做到更好。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