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 正侧面描写课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
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考试重心
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
(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4)“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动静结合(1)
基本概念
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
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例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例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4、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例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例3:“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析】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例4:“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内人》)【析】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例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析】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析】此诗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谓是“平中见奇”,“点铁成金”,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例7: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析】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例8:“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例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析】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析】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附: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等。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例2: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析】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析】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8、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例1:“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此诗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析】此诗四句,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9、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例1:“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徐 虎《春游湖》)
【析】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例2: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析】这首诗,诗中有画,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表现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二篇:侧面描写教案
红花还得绿叶衬
— 侧面描写写作指导
景星中学 罗兴媛
教学设计说明:我是在读了贾平凹先生的《风雨》之后,惊叹于他高超的文学素养。全文未见“风、雨”二字,但是却从行文之中处处可感“风、雨”的魅力。侧面描写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在中考之中都会有所体现,因此,产生了将侧面描写系统的授之于学生的想法。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功底,又查阅了七年级新版语文课本和很多相关教案课件,有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学课文中总结出侧面描写的概念。
2、通过对已学课文的分析,掌握侧面描写的几种类型:以人衬之、以景衬之、以物衬之。
3、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侧面描写几种类型(以人衬之、以景衬之、以物衬之)的运用。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条理清晰的进行侧面描写的运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给学生讲宋徽宗“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引导学生分辨“藏”字的妙处,画的意境美。
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作品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正面描写(即课题上说的红花)是描写的主要手段,但有时用侧面描写(即课题上说的绿叶)来衬托主题,会收到含而不露的独特效果,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侧面描写。
二、了解概念
1、学生朗读幻灯片上《春》和《风雨》的片段
教师说明:这两段文字都是对“风”和“雨”进行描绘,但是却又有所不同,朱自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直接将“春风”和“春雨”描绘得恰到好处,而贾平凹先生的《风雨》通篇不见“风”和“雨”二字,却将一场狂风暴雨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明手法,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2、什么叫做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而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3、强化概念
学生读3句话,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得出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三、合作探究,说一说
教师给出一幅图画和一段文字,学生明确文字属于正面描写。指出描写的对象和变现的主旨。
1、以人衬之 ①温故:《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A学生找主要描写的对象:春草
B学生确定文段主旨:表现春草嫩、绿、多、软,充满生机的特点。C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D说说侧面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描写,烘托出春草勃勃生机。
知新:明确——以人衬之
②第二次出示三轮车夫图片,要求学生描述以人衬之的片段。老师出示示例片段,学生读。
2、以景衬之 ①温故:《羚羊木雕》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A学生找主要描写的对象:“我”
B学生确定文段主旨:表现“我”当时难过的心情。C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D说说侧面描写的作用: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衬托出“我”难过的心情。
知新:明确——以景衬之
②第三次出示三轮车夫图片,要求学生描述以景衬之的片段。老师出示示例片段,学生读。
3、以物衬之 ①温故:《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A学生找主要描写的对象:春雨
B学生确定文段主旨:表现春雨细、密、滋润的特点。C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D说说侧面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树叶儿”和“小草儿”的描写,从侧面反
映了由于春雨的滋润,万物都更加新鲜,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知新:明确——以物衬之 ②第四次出示三轮车夫图片,要求学生描述以物衬之的片段。老师出示示例片段,学生读。
四、拓展延伸,练一练
1、课堂小结:分析侧面描写的基本原则:
①确定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②确定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
③选择好能够衬托对象和主题的侧面事物(人、景、物)。④适当地使用其他写作技巧。
2、实战演练:学生看图写话。
要求:
①任选一幅图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 ②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③用波浪线划出你侧面描写的句子。
提示:
①确定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和主题; ②找出能够衬托主题的侧面描写内容;
③适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3、学生习作,现场交流,师生互评。
五、教师寄语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讲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的妙用。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够积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做到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你的描写由单一变得丰富、由直白变得蕴藉、由呆板变得生动,使你作文更加丰满,从而全面提升你的作品质量。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衬。
五、作业布置
“升上初中了,第一次月考结束,手里拿着成绩单,你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样类似的经历相信同学们都曾遇到过,请大家展开想象,塑造在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我”的形象。要求:
1、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2、确定好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心情,不能喧宾夺主地过多运用侧面描写。
3、侧面描写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
4、介入其他写作技巧,如修辞、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等。
5、用横线勾画出你所运用的侧面描写。
第三篇:《侧面描写》教案
红花还得绿叶衬(教案)
——侧面描写
(王红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侧面描写,能辨别侧面描写,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区别侧面描写,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侧面描写,给文章增色。
3、情感目标: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能用恰当的侧面描写方法对其生动描述。【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侧面描写分类;理解侧面描写。
2、教学难点
在文章中恰当、熟练运用侧面描写。【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法
2、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红花还得绿叶衬”,是谁衬托谁?谁是主角?绿叶衬托红花,这就是侧面描写 二.描写课件上的图画。三 知识呈现。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又叫衬托法。是指对所要写的人和物,不正面描绘,而从其他有联系的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来达到所要写的人物的目的,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四.辨别侧面描写。
相貌堂堂()
踏花归来马蹄香()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衣冠楚楚()
人见人爱,车见车载,花见花开,狗见狗乖。()
五.品读文段,理解侧面描写的三种方法:
① 以物衬物: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
作用:蜜蜂和蝴蝶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侧面描写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
作用:“绿”、“青”写出了春天植物的清新碧绿,侧面描写出了绵绵春雨的细细滋润。
② 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枪,老人们含 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了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小英雄雨来》
同学们全画的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王几何》
③ 以景衬人。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羚羊木雕》
作用:冷冷的月亮侧面描写出我伤心难过的心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越来越暗……《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用:暮色越来越暗侧面描写出我恐惧的心理。
六.出示侧面描写的原则:
①确定好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能喧宾夺主地过多运用侧面描写。②侧面描写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③介入其他写作技巧,如修辞、各 种人物描写方法等。七.出示图画,让学生补充侧面描写。
要求:
1、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人物描写,并在文中用红笔划出侧面描写的文字。
2、描写对象:外面的大雨和车上的肥胖乘客。
3、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内心的酸楚。
三轮车夫皱着眉头,咬紧下唇,弓着背脊,在风雨中艰难地跋涉。那破旧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过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颈,全都浸湿在雨帘中,与汗水混成一片。八.抽5个学生读。
九、总结归纳: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
像清代刘熙载《艺概》所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十、作业设计:
1.拔河比赛
2.一个好消息
3.一个发怒的人
4.写一个貌美的女子出现或离去时人们的表现
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好后,在文中用红笔画出侧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
王红梅
2014年12月27日
第四篇:运动会侧面描写
运动会最引人注目的400米短跑终于拉开了帷幕,随着第一声哨声的吹响,初三的六名运动员站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正做着准备活动——有的甩胳膊,有的踢大腿,有的已经做好起跑姿势,随时准备飞出去。
“趴”的一声,发令枪终于响了,运动员们一个个如离弦的箭,如脱缰的马,铆足了劲儿地往前冲,整个身体充满着爆发的力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他们是这赛场上最美的风景线。渐渐地,运动员之间拉开了距离,跑在前面的同学宛如高飞的雄鹰,以一副高傲的雄姿在风中狂奔,后面的同学也毫不示弱,你追我赶地奋力向前冲去。全程已经跑完了一半,就快要到看台了,自班的同学们都忍不住了,呼喊声一阵高过一阵。“加油!冲啊!他们一边跺脚,一边攥着拳头,仿佛自己也在赛道上冲刺。操场上一阵阵的喊声形成了参差不齐的声浪,震耳欲聋,运动员在比赛,拉拉队也在比赛,哪个班都不愿在气势上输过对方。很快,离终点只剩下最后100米了,运动员们鼓足了所有的力气,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观众席上更加沸腾起来了,所有人激动地站起来生怕错过跨过终点的那一瞬间,栏杆上挤满了人,少后面的人甚至踮起了脚尖,大家都把手放在嘴边握成一个喇叭状呐喊助威,激动地恨不得自己冲上去,一股脑儿全把力量传给运动员,扩音器里,也不断传来本班同学的加油声,播音员们占领有利条件,都争着抢着为本班动员加油鼓劲儿。在此起彼伏的助威声中运动员们似乎猛地注入了新的能量,迈开大步,“嗖”地一个接一个跨过了终点线,为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五篇:档案盒正侧面标签
注意:
此标签为适应所用档案盒正侧面标签袋的大小,请大家不要改变文本框的比例。裁剪的时候剪外边框。
正面标签大小:高:5.5cm
侧面标签大小:高:17.5cm
9cm 4cm
宽:
宽: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5班主任队伍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5班主任队伍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6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6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5班主任队伍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5班主任队伍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6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
A3教师发展
B17配备要求
C56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
教 师 发 展
B16
编制标准
C50编制文件
统计表 花名册
J.2016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3
教 师 发 展
B16
编制标准
C51学校机构图 管理层花名册
J.2016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3
教 师 发 展
B17
配备要求
C52招聘文件
花名册
资格证书
J.2016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3
教 师 发 展
B17
配备要求
C53任职文件 资格证书 培训证书
J.2016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3
教 师 发 展
B17
配备要求
C54统计表 花名册 资格证书 学历证书
J.2016
标准化学校 建设档案资料
A3
教 师 发 展
B20
考核评价
C64考核制度 考核档案 成长记录册
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