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安仁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
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 作 方 案
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神和全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会议精神,为认真编制《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袁卫祥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球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雷树平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久南,县政府副处级干部陈卫红任副组长,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农办、县统计局、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县计生委、县人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局、县科技局、县住建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县广电局、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县金融办、县残联、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农业局、县农机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能源办、县移民局、县电力局、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扶贫办、县发改局等单位和全县21个乡镇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并负责规划审核。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卫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彭兴中、王国良同志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唐文征同志、张声桂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起草领导小组文件、工作方案
和汇报、申报材料,衔接落实中介咨询机构,协调并督促各部门按时、按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二、工作机构
为如期如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抽调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由县政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彭兴中任组长,县扶贫办党组书记唐文征任常务副组长,县发改局副局长段圣生任副组长,县发改局工会主席周亿和、县统计局副局长阳柏林、县经信局主任科员李德宝、县水利局副局长李达元、县进修学校副校长段辉勇、县文化局纪检组长段小青、县旅游局副局长段志凯为成员。
工作职责:
1、负责规划资料收集、汇总。
2、负责《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项目的调研。
3、负责与中介机构编制规划的衔接。
4、完成《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初稿审订。
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段圣生、周亿和负责规划中的基本情况、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部分。段志凯、李德宝负责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持部分。段小青、段辉勇负责规划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唐文征、李达远负责规划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组织实施部分内容。阳柏林负责所有数据和图表的收集、汇总。
工作组成员于元月18日开始统一在老民政局办公楼集中办公,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直到规划编制完成。
三、部门职责
县发改局:负责提供安仁县“十二·五”规划,收集综合2001-2010年安仁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安仁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未来10年安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县财政局:提供安仁财政现状和财源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未来10年财源建设基本思路。
县扶贫办:调查摸底县域贫困状况,分析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工作思路。
县统计局:负责收集汇总安仁县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
县交通运输局:提供安仁交通现状资料及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大交通发展思路提出未来10年交通建设设想。
县水利局:提供县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提出茶安水库提质改造及全县安全饮水工程、永乐江流域综合治理、中型以上水库及灌区水利设施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或改造
思路。
县农业局:提供安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安仁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的基本思路。
县林业局:提供安仁林业生态建设及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县畜牧局:提供安仁生猪产业及其它特色养殖业发展规划。县规划局:提供安仁县城建设总规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县住建局:提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有关资料,提出县城扩容提质、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县经信局:提供安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扶贫产业工业园建设和未来10年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县民政局:提供全县低收入群体基本情况,提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事业的发展思路。
县教育局:提供安仁教育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未来10年安仁教育布局调整和统筹发展各种教育的基本思路。
县卫生局:提供安仁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进程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县文化局:提供安仁文化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以神农药文化为特色的
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利用“赶分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思路。
县旅游局:提供安仁旅游资源相关资料,提出打造区域红色旅游线路和生态旅游线路建设的基本思路。
县移民局:提出安仁移民扶贫规划及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县商务局:提供安仁物流、商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等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县人社局:提供安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资料,提出安仁农村劳动力未来10年就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基本思路。
县电力局:提供安仁电力供应现状资料,提出城网、农网扩容改造的基本思路。
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提供安仁通信事业发展现状资料,提出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和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基本思路。
各乡镇及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能,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四、时间安排
1、动员大会:元月17日上午8:30,在安仁宾馆四楼会议室召开动员大会,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久南同志主持,部署规划编制工作。
2、调查研究:元月17日至2月29日。(期间安排2至3天赴龙山县考察取经)
3、表格填报:3月1日至3月7日。
4、规划编写:3月8日至3月15日。
5、征求意见:3月16日至3月21日。
征求全县各方面意见。
6、规划送审:3月22日至3月29日。通过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初审。
7、修改规划文稿:3月30日至4月5日。
8、上报省、市征求意见:4月6日至4月13日。
9、再修改:4月14日至4月19日。
10、县委、县政府定稿上报:4月20日至4月25日。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单位、各乡镇要把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专人具体抓,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2、扎实工作。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收集整理上报的资料既要全面又要真实,提出的思路要切实可行,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前瞻性。
3、严格考核。将各单位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和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持配合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评。规划编制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各单位、各乡镇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及时通报情况。
对工作积极主动、提供资料翔实、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无动无衷,推诿扯皮,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落实,敷衍塞责,马虎应付,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全面,给规划编制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单位一把手及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关于组织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件
西政发〔2011〕152号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做好
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 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各办、局:
根据12月12日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及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我省三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分州县规划编制进度安排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11〕224号)和市扶贫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抓紧做好我市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普扶办发〔2011〕119号)要求,为抓紧做好我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片区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集中力量组织扶贫攻坚,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编制好片区规划,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落实部门任务;有利于引导和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有利于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有序促进片区内外要素流动,有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减贫效率。
二、指导思想
片区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政策,着眼于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各类资源向最困难的区域、最困难的人群倾斜,使贫困群体优先受益,努力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致富。
三、领导机构
为便于规划编制的统筹协调,密切合作,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西盟县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国华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2 — 副组长:高中耀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宋正娴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鹏程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主任
成 员:苏 然 县委政策研究室(农办)副主任
岩 恰 岩 蒋 赵文娟 李群昌 赵 华 夏江平余 兵 梁新琼 沈兆曾 吕 萍 陈忠美 杨正祥 袁啟祥 孙全斌张 坤 刘明辉 张平岩 队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县统计局局长 团县委书记 县妇联主席 县残联理事长 县供销社主任 县国税局局长
中国农业银行西盟县支行副行长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勐梭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勐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中课乡人民政府代理乡长
李海波 力所乡人民政府乡长 魏志平新厂乡人民政府代理乡长 汪 华 翁嘎科乡人民政府代理乡长 李先楷 岳宋乡人民政府代理乡长
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职责: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督促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本部门职能范围内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配合完成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负责做好与本部门规划的衔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及时向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报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 长:李鹏程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主任
宋正娴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副组长:余
兵 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夏江平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岩 蒋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 4 — 成员从扶贫办、发改局、统计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保等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同时邀请熟悉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专家,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开展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做好服务协调工作;牵头编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实施方案;牵头协调成员单位及专家研究处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具体事宜;做好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会议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材料准备工作;起草领导小组工作计划、领导讲话等材料;完成材料编制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片区规划是宏观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跨区域综合性规划,由扶贫办和发展改革局共同组织编制,片区规划编制要明确具体项目内容、投资测算及投入来源。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级部门审批。
规划要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分析区域特点和基本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薄弱环节,明确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及桥头堡战略,在综合分析片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整体发展有机结合,根据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 5 — 和主要目标,统筹协调片区功能分区、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城镇化布局,统筹安排片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建设任务,提出符合西盟县情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五、工作进度安排
片区规划是涉及到我县今后10年能否向国家和省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做好片区规划材料,认真、及时、准确、高质量的上报材料及规划表,现将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2011年12月17日召开县级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按照“全面部署、同时启动、分批报送”的原则,安排规划编制工作进度。
2011年12月28日之前,请各有关部门上报《基本情况表》《重点建设项目情况表》等表格到县扶贫办。
2012年1月16日之前,请各有关部门上报《西盟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大纲(任务分解)》,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汇总、编制完成规划上报。
2012年1月5日前由县环保局负责上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报告材料。
片区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方方面面,— 6 — 各乡(镇)、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合力推进,根据任务分解,抽调专人负责编制工作,于2011年12月28日前将规划纸质材料加盖单位公章上报县扶贫办(并将电子文档一并报送)。
扶贫办联络员:余
兵(电话***,8343138);
电子邮箱:xmxfpb@126.com
附件:西盟县2011—2020年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相关材料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主题词:综合 片区规划△ 机构 通知
西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15日印发 打印:李昭颐
校对:李世华
(共印40份)
第三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自我县进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来,极大地激发了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加快发展、扶贫攻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现将环保部门有关片区政策衔接落实与项目对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策落实及项目对接与实施情况
(一)加强了生态保护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实施”的原则,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一些能产生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政府引导型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先后开展了生态风景区、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机茶基地、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建设。21个乡镇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并向省环保厅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待省环保厅组织验收通过后命名。
(二)强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2011——2020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构建生态大县,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国家级生态县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20xx年我县选取位于我县城乡接合部的、竹市两镇选取13个行政村积极申报20xx年省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20xx年6月,我县被确定为20xx年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获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县级需配套资金642.9万元,计划总投资2142.9万元。获得批准后,我县精心组织实施,按时保质完成了项目建设。一是狠抓农村饮用水安全,对示范区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立严格的保护措施。二是狠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是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四是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20xx年1月省环境保护厅、省财政厅组织联合验收工作组进行了验收,我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验收合格。
(三)积极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工作.力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在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引导居民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向持续发展型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此我局积极与上级联系,进行项目对接,积极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项目总投资426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省财政资金5336.2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4695.9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12380.1万元,社会资金3201.75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7076万元。
(四)积极申报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XX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我局于2011年申报了“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XX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经多次与省厅、市局汇报衔接,市环保局就项目的申报按照省厅精神召开了专题项目对接与项目技术方案编制会议,20xx年8月,已将所有申报材料上报省厅,并呈报国家环保部。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0万元。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面积499平方公里,资金未明确,视项目单位申报材料的可行性,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家、省等多级进行适当土壤环境保护补偿。
(五)积极申报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重金属污染整治项目.2011年,为威凌金属公司脱硫工程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80万元;20xx年,为云峰食品冷冻公司废水治理项目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46万元;同年,为我县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110万元;20xx年,为华兴锰业公司争取重金属治理资金300万元。为解决我县花园铅锌矿采区历史遗留尾矿及废渣的污染问题,服务于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局,我局全力以赴配合全省完成国家、省规划确定的任务,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在项目对接上,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汇报,积极申报我县花园铅锌矿采区废渣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02万元,申请中央资金1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1500.02万元.二、请求和建议
(一)要完善政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议政府在充分调查、认真研究、科学统筹的基础上,从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等各个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在资金扶持上,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污染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项目安排上,要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
自我县进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来,极大地激发了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加快发展、扶贫攻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现将环保部门有关片区政策衔接落实与项目对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策落实及项目对接与实施情况
(一)加强了生态保护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实施”的原则,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一些能产生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政府引导型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先后开展了生态风景区、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机茶基地、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建设。21个乡镇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并向省环保厅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待省环保厅组织验收通过后命名。
(二)强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2011——2020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构建生态大县,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国家级生态县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20xx年我县选取位于我县城乡接合部的、竹市两镇选取13个行政村积极申报20xx年省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20xx年6月,我县被确定为20xx年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获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县级需配套资金642.9万元,计划总投资2142.9万元。获得批准后,我县精心组织实施,按时保质完成了项目建设。一是狠抓农村饮用水安全,对示范区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立严格的保护措施。二是狠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是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四是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20xx年1月省环境保护厅、省财政厅组织联合验收工作组进行了验收,我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验收合格。
(三)积极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工作.力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在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引导居民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向持续发展型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此我局积极与上级联系,进行项目对接,积极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项目总投资426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省财政资金5336.2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4695.9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12380.1万元,社会资金3201.75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7076万元。
(四)积极申报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XX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我局于2011年申报了“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XX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经多次与省厅、市局汇报衔接,市环保局就项目的申报按照省厅精神召开了专题项目对接与项目技术方案编制会议,20xx年8月,已将所有申报材料上报省厅,并呈报国家环保部。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0万元。县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项目面积499平方公里,资金未明确,视项目单位申报材料的可行性,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家、省等多级进行适当土壤环境保护补偿。
(五)积极申报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重金属污染整治项目.2011年,为威凌金属公司脱硫工程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80万元;20xx年,为云峰食品冷冻公司废水治理项目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46万元;同年,为我县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110万元;20xx年,为华兴锰业公司争取重金属治理资金300万元。为解决我县花园铅锌矿采区历史遗留尾矿及废渣的污染问题,服务于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局,我局全力以赴配合全省完成国家、省规划确定的任务,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在项目对接上,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汇报,积极申报我县花园铅锌矿采区废渣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02万元,申请中央资金1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1500.02万元.二、请求和建议
(一)要完善政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议政府在充分调查、认真研究、科学统筹的基础上,从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等各个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在资金扶持上,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污染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项目安排上,要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
改水改厕、农网改造等有机整合起来,聚有限财力,集中区域,统筹使用,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二)要加强指导。上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指导和帮扶,建议政府建立部门对口扶持的机制,在资金、项目、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典型,从而实现工作以点及面展开,推动整体水平大提升
第四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铜仁地区铜仁市、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
第五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写提纲及分工方案
《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区域发展 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写提纲及分工方案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扶贫办研究提出《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写提纲,并按照具体内容要求及部门职责,形成以下编写分工方案。
序言
明确规划编制的依据、目的和规划的特点、范围、期限。规划范围为我区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29个县。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区扶贫办负责)
第一章
基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描述片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水、土地、矿产、农林等自然资源概况,片区主要特点。用图例标识片区和各个县的地理分布,用专栏标识各种自然资源概况。(区国土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气象局负责相关部分)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反映“十一五”以来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经济实力、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化、投资项目、社会事业、民
族文化、生态环保、人民生活等。用专栏形式表现。(区统计局、扶贫办负责)
第三节
贫困状况
反映片区贫困程度、深度,扶贫对象的数量、分布,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特殊困难。(区扶贫办负责)
第四节
机遇挑战
阐述打好片区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分析面临的有利条件、突出问题、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第二节
基本原则
阐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三节
片区定位
按照国家对本片区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与云南、贵州的衔接,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安宁等方面,阐述片区的战略定位。(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阐述到2020年片区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按照到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分别
阐述经济发展、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区域协作等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城镇化率,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应用专栏列出主要发展指标表。(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分区
按照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片区实际,描述片区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区域的定位,阐述各功能区域重点发展方向。(区国土厅、发改委负责)
第二节
空间结构
统筹谋划各功能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形成片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用图例表现空间格局。(区国土厅、发改委负责)
第三节
城镇布局
按照空间结构,描述片区的城镇体系分布,明确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用图例表现城镇布局。(区住建厅负责)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方向要求,明确区域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节
交通
阐述片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以及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图例、专栏列出片区交通主通道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重点。(区交通厅、铁路办、广西机场集团、发改委分别负责相关部分)
第二节
水利
阐述片区水利工程、旱片治理、灌区改造、城镇防洪、农村饮水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等水利建设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水利建设重点。(区水利厅负责)
第三节
能源
阐述片区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沼气、小水电、农村电网改造等农村能源建设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能源建设重点。(区发改委、广西电网公司负责)
第四节
通信和信息化
阐述片区城镇和农村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加强邮政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通信网络设施建设重点。(区工信委负责)
第五节
城镇基础设施
阐述片区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体系、供排水、供气、城镇
环境综合整治、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住建厅负责)
第五章 现代产业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资源优势、集聚集约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支撑发展的能力。
第一节
特色农业
阐述片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等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局、科技厅负责相关部分)
第二节
加工制造业
阐述片区农林产品加工、优势矿产资源加工、生物医药等加工制造业发展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工业发展重点。(区工信委负责)
第三节
养生长寿健康产业
阐述片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区工信委、发改委负责)
第四节
旅游业
阐述片区特色旅游业发展、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旅游业发展重点。(区旅游局负
责)
第五节
民族文化产业
阐述片区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民族工艺品发展等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区文化厅负责)
第六节
现代服务业
阐述片区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商务厅、发改委、金融办、科技厅、工信委负责相关部分)
第七节
循环经济
阐述片区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区工信委、发改委负责)
第八节
产业园区
阐述片区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建设重点产业园区的任务。用图例或专栏列出重点产业园区。(区工信委负责)
第九节
产业协作
阐述片区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的建设任务。(区投资促进局、工信委负责)
第十节
产业化扶贫
阐述如何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分享机制,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途径和措施,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区扶贫办负责)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乡村基础设施
阐述片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耕地整治、电力电网、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含茅草树皮房改造)、小流域治理等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建设重点。(区交通厅、农业厅、国土厅、水利厅、住建厅、广西电网公司负责相关部分)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阐述片区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环境综合整治等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建设重点。(区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环保厅、文化厅、体育局、广电局负责相关部分)
第三节
小城镇和村屯建设
阐述片区小城镇、中心村、自然屯规划建设,以及易地搬迁和无土安置的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建设重点。(区住建厅、扶贫办、发改委负责相关部分)
第四节
兴边富民行动
阐述片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推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的方向和重点。(区民委、发改委负责)
第七章 就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阐述片区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乡土人才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工程。(区人社厅、科技厅负责)
第二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阐述片区实施“雨露计划”、促进农村转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工程。(区人社厅、扶贫办负责)
第三节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阐述片区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任务和重大项目。用专栏列出建设重点。(区人社厅、扶贫办负责)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教育
阐述片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加强学生营养,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和中小学校车试点,健全教育资助制度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教育厅
负责)
第二节
医疗卫生
阐述片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计划生育服务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卫生厅、人口计生委负责)
第三节
文化体育
阐述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特色体育发展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文化厅、体育局负责)
第四节
科技服务
阐述片区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科技厅负责)
第五节
社会保障
阐述片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残疾人扶贫保障,以及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居民危房改造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人社厅、住建厅、民政厅、扶贫办负责)
第六节
社会管理
阐述片区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公安厅、民政厅负责)
本章视具体情况设置重大项目专栏。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宜业生态型示范区。
第一节
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
阐述片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动植物、水涵养等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环保厅、林业厅、水利厅、国土厅负责)
第二节
石漠化综合整治
阐述片区加强石漠化综合整治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发改委、林业厅、环保厅负责)
第三节
生态建设
阐述片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环保厅、林业厅负责)
第四节
环境保护
阐述片区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矿区复垦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环保厅、农业厅、住建厅、国土厅负责)
第五节
防灾减灾
阐述片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国土厅、民政厅、水利厅、气象局、地震局负责)
本章视具体情况设置重大项目专栏。第十章 改革创新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阐述破解制约片区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发改委、金融办、扶贫办负责)
第二节
创新扶贫体制机制
阐述建立健全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大扶贫工作机制、与跨省合作扶贫协同机制、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共赢机制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扶贫办负责)
第三节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
阐述片区充分利用沿边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合作机制等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区扶贫办、商务厅、投资促进局负责)
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滇桂黔石漠化(广西)地区加快发展意义重大,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第一节
财税政策(区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负责)第二节
金融政策(区金融办负责)第三节
投资政策(区发改委负责)第四节
产业政策(区发改委负责)第五节
土地政策(区国土厅负责)第六节
生态补偿政策(区环保厅负责)
第七节
社会帮扶政策(区扶贫办、民政厅负责)第八节
特殊扶持群体和扶持措施(区扶贫办负责)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阐述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做好行业部门分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二节
加强规划管理
阐述各级规划管理体制,明确规划审批程序以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等内容。(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第三节
建立监测评估
阐述建立规划监测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与调整,强化规划实施等内容。(区扶贫办、发改委负责)
写作要求:
(一)遵循原则
一是注重把握中央和自治区的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及28个配套文件。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片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基本情
况分析要科学合理,力争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三是认真梳理政策。在弄清和消化好现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
(二)主要内容
各部门要按照规划提纲的分工要求,重点反映以下内容: 一是发展现状,包括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以及面临的形势。
二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四是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五是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议在规划文本中每个领域都筛选出重大项目,设置重大项目专栏。列出重大项目表作为附件,明确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等。
(三)进度安排
2月9日-15日,各部门起草完成各自负责部分的文本初稿,2月15日前必须将初稿报送规划编写小组
2月16日-25日,规划编制小组对各部门报送的初稿进行汇总修改,起草形成规划文本初稿上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2月26日-29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后,将规划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