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雄城,新理念擎起双拥新高度
英雄城,新理念擎起双拥新高度
——江苏徐州市坚持弘扬传承双拥精神持续打造拥军强军工程纪实
●齐洪俊 本报特约记者 田亚威 胡绍武
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听得见金戈铁马,说起来荡气回肠。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座双拥城。历朝历代都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一代代名将在此创造了闻名遐迩的辉煌业绩,淮海战役更是彪炳史册,谱写了军民团结、决战决胜的光辉范例。
六十多年来,徐州在做好城市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发扬军民鱼水之情,做好双拥工作,铸就“军爱民、民拥军、拥政爱民”的光荣革命传统。江苏省政府、省军区为褒扬徐州军民双拥成绩,授予徐州市双拥城称号;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徐州全国第一座“双拥城”的光荣称号。进入新时期以来,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双拥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古城特色的双拥之路。自1990年国家开展双拥创建活动以来,徐州市已经连续7次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党委政府捧出真情
——双拥工作成为城市战略工程
1989年落成的“双拥碑”让这个英雄城市的人民充满了自豪,成为全国第一家为双拥立碑的城市。
2010年9月30日,位于徐州大马路绿地的新双拥碑雕塑落成,高度15米,题词“双拥模范城”由邓小平手书而成。作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似两只紧握的大手,代表着军拥民、民拥军的双拥关系,夸张而有力量。中部为四颗闪闪的红星,教育人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底部四面以写实浮雕表现了徐州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在与未来军民互助的故事与情景,展示了徐州的双拥历史,并预示着今后军民双方将更加齐心协力,共同开创灿烂美好的明天。
新建的“双拥碑”引来无数市民、游客驻足参观,成为了徐州的一座精神地标,背后透视出这个城市对待双拥工作的尊崇态度和厚重责任。
“双拥,我们都是责任人!”在徐州采访,记者有种明显感觉,不管是各级党政领导,还是驻徐部队首长,都把双拥看成自己的责任来尽职,当作事业来推进。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军营一日活动是徐州市党政领导的必修课。每年,书记和市长都要带领市部委办局和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到部队参加军营一日活动。置身龙腾虎跃的军营,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亲身感受着军人的奉献和军队的伟大。
市委书记曹新平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徐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把双拥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推进,不管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还是驻徐部队首长,都把双拥看成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事业来履职。
市长朱民说,形成制度是徐州双拥工作始终保持动力的根本。市委、市政府把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实现总体工作部署上的融合,从而真正做到与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他们建立起了四个双拥体系:以市委党校为牵头单位,徐州行政学院、有关政策理论研究部门参与的“理论武装”拥军体系,助部队培养政工干部,促官兵政治理论水平提升;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各大专院校及中学参加的“知识武装”拥军体系,助官兵计算机应用、外语等现代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以市科技局为牵头单位,各类科研院所参加的“科技武装”拥军体系,助部队科技练兵中的难题化解;以地方武装为牵头单位,党政机关和部门共同参与的“智力武装”拥军体系,向部队输送成千上万高学历和专业技术兵员。
紧随着部队科技练兵活动的兴起,徐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技拥军作为重点工程来建设。他们成立了以高等院校、高科技研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三高”为主力的科技拥军专家服务队,使“三高”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与部队对高科技的需求对接,促进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近年来,徐州为部队研制攻克了28项重点训练难题,革新制作了2300多件训练器材,开办各类科技人才培训班70多个,2000多名官兵通过了国家和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
这些年来,徐州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部队在训练场地、交通运输、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尽最大努力协助部队开展野外驻训、海训、演习和军事教育科研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在乡老红军、老烈属、老复员军人的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困难。连续9年做到部队驻训、海训和演习到哪里,书记、市长就带队慰问到哪里,群众性拥军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每年一天由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国防日活动,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常态制度。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徐州市委、市政府一次就挤出3000万元兑现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从2006年起对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金补助,实行打卡发放,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直接拨付,并且为17000个农村优抚对象办理了住院医疗保险。
各地各部队创建活动亮点纷呈。驻徐某集团军在全军官兵中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温暖、为特困学生送学费的“双送”活动,连续9年每年捐资50万元用于驻地群众解困济贫,先后帮助2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工程兵指挥学院每年从将军到士兵都要多交一个月的党费,帮助驻地101名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驻徐部队还投入百万个劳动日、近万台次机械车辆,支持驻地重点工程建设,营造万亩绿化带,建成“驻徐部队第二故乡林”,为徐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徐州贡献力量。
社会群众胸怀热情
——双拥之花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今年4月8日,位于邳州市新城区的庄印芳拥军展览馆正式开馆。开馆首日,就迎来了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的近千名学生。他们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拥军爱国课。
这位16岁参加淮海战役支前,并立下“拥军一辈子,奉献一百万”誓言的全国著名拥军模范事迹一直在徐州得到广为传唱,还被拍作电影《此生此爱》公映,深深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千万徐州社会群众,激发出一代代徐州百姓的拥军热情。
拉平车贩运煤炭起家的全国首对夫妻拥军模范曹迎军、倪振娥,20多年来将辛辛苦苦挣到的280多万元钱拿出来拥军,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军营,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如今,夫妻俩经营的拥军客运公司100多台“拥军服务车”穿梭在徐州和邳州的大街小巷,传播爱国拥军新风。由小女儿管理的夫妻拥军网也成为网络中一朵生机盎然的花朵,散发出宜人的馨香。
去年元旦前夕,江苏省军民共建先进个人、“徐州市拥军优属模范”,该市沛县朱寨镇广播电视站站长张浩,怀着对家乡子弟献身边防的崇敬,拿出多年的积蓄,冒着严寒,深入到沛县籍官兵驻守的西藏高原、南疆海岛、东海前哨的边海防和一批英雄部队的驻地军营传播新闻、书法文化,传扬英雄精神,用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爱国拥军篇章,在军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被部队官兵誉为“最美拥军人”。
在徐州,双拥之花开遍城乡每一个角落。走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拥军优属”公益广告牌,犹如一道道城市文化风景线;在城区的320个社区,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都设有“拥军优属”窗口。“365天天天拥军,360行行行拥军”成为徐州最生动的城市表情。凡到过徐州的人,无不为这里的双拥氛围所感染。
军分区政委张晓波对记者说,徐州像家园一样温暖,这里有双拥模范街,有拥军班车、拥军出租车,拥军柜台,拥军书店,拥军旅社,在徐州荧屏、舞台,处处可以领略拥军的文化风景,拥军强军已经成为徐州人体内的血脉,奔流涌动,集聚大爱。
据悉,该市活跃着众多的拥军志愿者服务队,专业涵盖文化、医疗、信息技术等70余个专业领域,范围涉及政法、优抚、教育等20余个职能部门,依托拥军培训服务中心、拥军法律援助中心和优抚对象医疗服务中心等30余个拥军实体专业组织,建立起社会化拥军服务队,形成上下贯通、覆盖全市的双拥工作网络。由泉山区双拥办牵头,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组织的“拥军服务队”已发展到14支800余人,其中有医生、法律工作者、民营企业家、大学生、军属等,他们发挥专长为部队、军烈属提供帮助,服务社会。目前全市建立了1457个群众性拥军服务组织,1343支拥军志愿者服务队,10多万人活跃在基层双拥第一线,成为新形势下双拥战线上的生力军,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与此同时,驻徐某集团军从将军到士兵,通过交特殊党费的方式为困难群众送温暖、为特困学生送学费的“双送”活动,连续10年每年捐资数十万元用于建希望小学、资助驻地贫困群众生活,先后帮助2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工程兵指挥学院先后帮助驻地101名特困生完成学业。徐州军分区开展“双扶双带共建美好徐州”活动,驻徐王杰学雷锋模范班39年来,把“要做好人就要做好事,多做好事才能做好人”作为永恒不变的班魂,传承发扬雷锋精神。驻军还投入百万个劳动日、1万多台次机械车辆,支持徐州“三重一大”工程建设,营造万亩绿化带,建成“驻徐部队第二故乡林”。
工作推进永葆激情
——双拥精神在创新中如花绽放
双拥工程是一项传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因为不断创新而永葆魅力。2007年11月初,在河北张家口市服役的徐州籍战士周佑生,入伍3年后首次回家探亲,到家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竟是父亲生命垂危!孝子欲捐肝救父,明理父亲严词拒绝,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周佑生的境遇催生全国第一个专门为生活困难的现役军人家庭提供救助的“情暖军属基金”在徐州创立,专门援助困难军人家庭。
象这样的全国第一在徐州还有很多:2007年在全市3000所中小学中开展“做军人子女成长导师和校园家长”主题拥军活动, 全市1502名“校园家长”和2671名“成长导师”,结对帮扶1529名军人子女成长成才,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肯定。为部队子女配“校园家长”是为全国第一例;2011年8月1日全国第一家双拥俱乐部在徐州成立,标志着群众性双拥活动更加有序。创新,使徐州双拥创造出一连串的全国第一,不断创新的双拥活动,使徐州双拥这个金字招牌越发熠熠生辉。
200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一艘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型战舰命名为“徐州舰”,在海军部队和徐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友谊桥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邀请“徐州舰”部分官兵回第二故乡,向该舰立功的代表颁发立功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拥共建活动,实现了“名城结名舰、双拥共发展”的美好愿望。2011年春天,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第二次执行护航任务的“徐州”舰,作为中国军舰首次参与了人道主义危机中撤离我国平民行动,圆满完成了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的护航任务。
徐州军分区司令员高峻介绍说,60多年来,徐州军民鱼水相依,情浓如血,亲如一家,双拥之花开遍彭城大地,双拥欢歌唱响淮海大地,在与时俱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全国双拥模范城的不朽与辉煌!如今,在这片热土上,徐州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为契机,向双拥工作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党再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出后,徐州军民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拥军工程聚焦强军建设发力。徐州军地共同推进预任军官和专武干部的联选、联管、联用,创立了以党校和政策理论研究部门为主导的“理论武装”强军体系,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在徐高校为主导的“知识武装”强军体系,以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科技武装”强军体系,以及党政机关和部门共同参与的‘智力武装’强军体系,向部队输送了大批高学历和专业技术兵员。
徐州的20所高等院校和3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部门积极协助部队研制开发军事训练、作战指挥、行政管理、政治教育、后勤保障等软件系统,先后帮助部队攻克了50多项重点训练难题,革新制作了3000多件训练器材,为部队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徐工集团开发生产的军用运输车、抢险车等高科技装备,提高了部队装备的科技水平。
凤凰山下,淮海战役纪念塔巍然耸立。历史不曾封存,精神始终闪亮。双拥,永远激荡着徐州的城市记忆,描画着徐州的情怀坐标,在时代步履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二篇:“双拥”旗帜在“英雄城”东高高飘扬
“双拥”旗帜在“英雄城”东高高飘扬
——青山湖区创建省双拥模范城申报材料
青山湖区地处赣江之滨,“英雄城”南昌的东面,区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户籍人口44万(其中农村人口12万),下辖5镇1个工业园区,3个街道。驻区部队有江西省武警总队二支队、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二干休所等五个单位。各类优抚对象6800余人,其中享受抚恤补助的残疾军人155人,“三属”17户,在乡复员军人17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24人,部队退役参战参试人员318人,60岁以上农村籍退伍士兵434人,60岁以上无工作单位原未享受补助待遇老烈子女2人。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区的优良传统。在市委、市政府和南昌警备区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下,我区双拥工作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连续六次获得江西省“双拥模范区”,并获得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民政部授予的“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区称号;南昌市两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凌智、徐永莲都出自我区,并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南昌警备区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双拥领导小组的关心指导下,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拥军、依法优抚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区“七连冠”为目标,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地方生产力和军民凝聚力为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双拥共建活动的新内涵,进一步推进了双拥工作的专业化、科技化和社会化,在全区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军地相连、权责明确”的工作体系和态势,形成群众性拥军优属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了新的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各项经济事业和驻区部队建设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夯基础,搭架构,在善作善成中攻坚克难近年来,为进一步夯实双拥基础,搭建和谐平台,我区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目标考核之中。
一是建立三级垂直的领导体系。我区及时调整充实了区、镇(街道)两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健全了双拥工作机制规定,区委常委会每年至少4次研究双拥工作及军转干部、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区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6次研究解决优抚及双拥工作。各镇街设立了双拥工作服务站,村、居委会成立了拥军优属服务小组,驻区单位成立了拥军优属服务站和下属服务小组。全区成立双拥服务机构200余个,并做到了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台帐。建立并完善了走访、约谈制度,由区,镇(街道)、园区二级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后定期走访驻军部队、退伍老复员军人;每周定期约谈退伍士兵代表,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耐心解释政府政策,满足他们合理愿望。
二是建立左右联动的责任体系。为明确职责、利于考评,区委、区政府制订了区双拥成员单位各自工作职责,并将此纳入年终岗位责任制考评中。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评。凡双拥工作未达到优良标准的单位,不能被评为先进单位,其主要责任人必须向区委、区政府说明情况。较好地实现了奖罚分明。
三是建立全面覆盖的服务体系。我们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了六大拥军优属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以民政、武装、财政、人社部门为主的优抚对象安置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了以教育、卫生部门为主的解决优抚对象及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就医等实际问题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共青团、工会、妇联为主的义务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了以信访、司法部门为主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了文化、体育部门为主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六是建立了双拥志愿者队伍,2013年由湖坊镇率先创立了双拥志愿者队伍后,通过试点成效显著,我们适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双拥志愿者服务主要是针对退伍老兵、伤残军人及困难人群等发起长期帮扶行动,能有效地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民关系和谐稳定。六大体系使我区拥军优属工作覆盖广泛、运转高效、深入推进。
四是建立军地交流的互动体系。区双拥办、区人武部利用既熟悉部队又熟悉地方的优势,通过军地联席会建立走访慰问制度,互设信息联络员,定期向驻军发放征询意见表等形式与部队交流情况,互通信息,较好地实现了军地互动,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解难题,办实事,在全心全意中真情服务 我区着眼于落实政策,抓住重点、跟踪热点、解决难点,在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切实办好四件实事: 一是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政策。我区严格执行抚恤补助标准,按时将抚恤补助金发放到位。全区977名享受抚恤补助对象,全部通过银行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几年来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1300余万元。随着我区经济的增长义务兵优待金年年有增长,进藏兵3倍优待金,进疆兵2倍优待金,并对历届毕业大专生进行20%至30%的增发,我区各镇、街道、园区分别在每年春节、“八一”期间对所属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活动,走访面达到100%。二是落实退役官兵各项安置政策。这些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做好军转安置工作,做到了名额、单位、岗位、待遇“四落实”,部队、单位、家属、个人“四满意”。四年来,全区共安置军转干部22人、随军家属11人,退伍军人17人。我们逐年提高了自谋职业安置补偿标准,从原来的1.6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3万元,并着重解决了历年来历史遗留人员的安置和自谋职业。09年以来,全区自谋职业退役官兵185人,自主就业官兵600余人,共计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一次性经济补助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896.124万元。提供了10多个社区干部的岗位解决军嫂就业困难,提供260多个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优抚对象就业问题,解决了部队官兵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作为“江西省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实验区”,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工作指导小组。利用省市定点的培训学校,几年来,全区共推荐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800余人,其中60%由培训机构实现推荐就业。四是大力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优抚对象“解三难”工作的意见》(湖民字【2011】24号)等一系列文件,实现“解三难”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转变,新华社内参曾予刊发。为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对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我们采取危房改造、修缮和协调申购幸福家园的办法;对城镇重点优抚对象,我们采取申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办法,四年来共为8户农村优抚对象进行了危房改造,71户进行了修缮,12户协调进住幸福家园。为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我区在全省率先为优抚对象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用由民政部门统一缴纳。同时,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大病救助300余人次40余万元,实施特困优抚对象医疗临时救助100余人次 20余万元,有效解决其看病难的问题。为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我们把200余户存在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为其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三、广宣传、强意识,在群策群力中铸就和谐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区部队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双拥国防教育,增强了广大干群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主要做到了“四个紧扣”:一是紧扣先进典型立导向。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了武警江西省总队第二支队、市消防特勤大队等双拥先进单位和徐中红等双拥先进个人事迹,并设立了双拥工作专栏,讴歌军民共建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紧扣国防教育强意识。充分发挥“两参人员”作用,组织他们进学校走军营讲述亲身经历,帮助下一代树立国防概念。在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国防教育课,坚持开展学生军训,组织学生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通过请专家给机关干部上国防知识课,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开展双拥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四年共举办国防知识报告会
余场,军训中小学生5万人次,普及国防知识,有效推动了全区双拥工作深入发展。三是紧扣重要节日增感情。我区利用“八一”建军节和节假日,组织军民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和娱乐活动。每年重大节日,区四套班子领导都带队走访慰问驻地官兵。青山路街道还组织干群与驻区部队战士一齐包粽子,军民一家其乐融融。四年来,全区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60多场次,丰富了双拥共建的内容。四是紧扣宣传载体造声势。今年以来,我区双拥工作在市以上媒体报道10余篇,区级媒体30余篇,张贴标语300多条,制作板报140块。全区主要路口设立双拥标语牌8块,举办了双拥成果展,举行了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主题的军民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切实做到了报纸有图文、电视有影像、电台有声音,营造了军政、军民合力抓双拥的强大声势。双拥是一项凝聚军民感情、密切军政关系的系统工程,我们青山湖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下,继续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全区上下把拥军工作落实到自觉行动中,在“一针一线”处拥军,在“一粥一饭”时爱属,在赣鄱大地上谱写着一幅幅鱼水深情的和谐乐章。
第三篇:擎起幸福一片天
擎起幸福一片天
——内蒙古敖汉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纪实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燕山山脉余脉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是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大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全旗社会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城镇职工实现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 “四险”合一,农牧民养老保险也搞得红红火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和农牧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成为塞外社会保险事业上的.........2.63....亿元...
一颗——“璀璨明珠”。
1994年,敖汉旗社保局伴随着改革的步伐成立了,初始工作人员6人,租借两间办公室,六张办公桌,揭开了敖汉旗社会保险事业的序幕。
十多年来,敖汉社保人艰苦创业,以心力之勤补经验之拙,打造服务社会的“软硬件”,多方筹资改善办公条件,目前,新建了一座办公楼,内部机构已发展到13个股室、14个乡镇社保所、174名职工、20辆工作专用车,在旗委政府的领导关怀下,造就了一个团结协作、拼搏向上、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集体,带出了一支政治上坚定、思想上过硬、工作上务实、作风上严谨的职工队伍。
基金征缴是社保发展的生命线,敖汉旗社保局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扩面征缴作为社会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目标。首先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除企业外,...........
已将差额事业单位、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超列编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全部纳入参保范围。保证了资金的“源泉”。
其次在全旗建起了14个乡镇社保所,实现了一乡一所,为敖汉旗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了城乡社会保险服务的桥梁和纽带,闯出一条“从城市向农村拓展”的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社保基金征缴的生力军。
三是规范的工作行为、完善的责任制度、长远的工作目标,使全局上下联动,增强职工自身的危机感和内存的驱动力。
在整个基金扩面征缴工作中,工作人员下基层、走单位,想方设法将新成立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纳入参保范围。坚持“抓大户、攻难户、吸小户、纳新户、接散户”的“五户”扩面征缴法,做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颗粒归仓。截止2008年7月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7442人,比2000年增长1倍多。
医疗保险本着“抓大促小、逐步推进、全面覆盖”的发展思路,除企业职工参保外,到2004年,将全旗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财政供养的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范围。2008年7月末,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28949人,比2000年增长了4倍。工伤生育保险也有长足进展,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8067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5014人。
十余年,全旗共累计收缴社保基金亿元,共支付各项...............4.8...........待遇亿元,城镇职工保险基金尚累计结存300余万元。..4.17....................6........
为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敖汉社保局购置80余台电脑,联网管理,实现了办公管理、业务处理网络化。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开发了信息管理的“软件”,使基金管理达到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更好地防范风险,提高了安全程度。强化审核工作,堵塞各种漏洞,利用电脑指纹采集认证,照片扫描验证,实行半年审核制,自2003年以来,未出现一例冒领待遇现象。
为贯彻落实好国发(1997)26号文件精神,敖汉旗社会保险局就着手探索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路子,自1998年以来,筹资450多万元,建起了发放中心、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
发放中心——支付离退休人员各种待遇。各种待遇发放实现了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离退休人员当月就能领取。在确保当期发放的同时,还全面落实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政策,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医疗服务中心——是按照正规医院的组建“模式”建立的,内部设置有医诊室、理疗室、化验室、B超室、胃镜、X光室、牙科诊疗室等,中心还实行挂帐制。参保人员不用带现金可凭《医疗保险手册》就可以问诊就医。在旗内确定了35家门诊定点医疗机构,9家住院定点医疗机构,7家定点零售药店;在旗外赤峰、沈阳、北京地区也确定了定点医院。方便了参保人员,同时注重强化医保管理,严格把好入院关、监督稽核关、病人转诊转院关、药费报销关四个“关口”,有效地控制了“一人住院全家吃药”、“搭车吃药”和“泡药费”等不合理现象。实现了以较低成本为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每年都组织离退休人员到旗疗养院做“水疗”保健。离休人员年人均医药费不超过4000元。
活动中心——内设有台球室、乒乓球室、棋类室、乔牌室、麻将室、健身室、阅览室等,集娱乐、健身、学习于一体。在那里他们拿起球棍,举起球拍,相互一比高低,几人对练,互不相让,从而忘却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晚年的快乐时光。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被誉为“老年人之家”。
“三个中心”和“14个社保所”的建立,标志着敖汉旗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已基本成型。...............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旗委、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为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旗委、旗政府审时度势,于2005年8月恢复启动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具体由社保局承担起这项工作任务,仅一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制度、工作六到位,顺利开展了基金收缴、稽核认证、发放监督、管理服务等业务启动的所有社保工作。
工作中,本着“先富后贫、先亲后疏、先老后青、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截止日前,三年的时间,全旗有 40083名农牧民参保。共收缴农牧民保费.......................
2.26亿元,支付农保待遇万元,结存农保基金亿元。.............2600.............2....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十年创业为民路,一路风雨一路歌,2005年2月敖汉社保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3月,敖汉旗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牧区养老保险重点联系县,同年4月,又被确定为中组部和瑞士外交部合作开展项目社会保障子项目示范区。敖汉的养老保险工作已走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一切都昭示,成绩记载过去,未来还需开拓,敖汉社会保险事业精彩篇章还在后面……
第四篇:教科研擎起扬州一中发展2014
教科研——让一中插上腾飞的翅膀
——扬州市第一中学教科研工作巡礼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抓好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增长点。近年来,扬州市第一中学立足于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按照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互相促进的工作思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校本研训为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于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教育科研样本校”,2012年学校荣获首批扬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示范校荣誉称号,2010至201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科研样本校”,2013年学校荣获扬州市首届“教育科研优秀团队”称号。扬州市一中以务实创新的教育科研,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抓实教育科研基础工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组织体系健全
近年来,学校认真分析了现状,明确提出了学校教科工作奋斗目标:加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切实以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为抓手,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实现“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彰显一中特色,打造一中品牌”的办学总目标。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组织,形成了切合学校实际又独具特色的严密教科研组织体系,即“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主管教科研副校长→教科室→教研组→科任教师”。
学校领导一直身先士卒,走在科研的最前沿。宦一宁校长是扬州市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一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子课题、一项市级“十一五”立项课题、一项市级“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研究组长;张晓林副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分别担任一项市级“十一五”立项课题和两项市级“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研究组长。他们带头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参加多种校长论坛,及时把教育科研最前沿的信息带回学校,传达给广大教师,带动广大教师积极、自觉、主动地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
2.加强教科研制度建设,优化教科研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办法》、《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教科研发展规划》、《校本学习与培训方案》、《教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制度》等。
学校加大对教科研的投入,科研经费落实到位,每年发放教科研奖金10万余元,用于奖励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论文竞赛获奖、教育教学竞赛获奖、教师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讲座、课题研究、校本教材的编写、辅导学生竞赛等10多个项目。
3.营造教科研氛围,强化教科研意识
为了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宣传、展示与交流,一中努力办好教师身边的科研知音----《采菊集》校刊,将校刊办成内容充实、设计新颖别致、装帧精美、贴近教师一线教学的优秀期刊。结合我校宏志教育特色编辑出版德育专刊,结合教师读书活动编辑出版读书专刊,结合课题研究出版教研专刊,结合一日开放出版教学专刊,同时《采菊集》登载了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奖的论文135篇,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所有学科均具有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近几年推出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高质量校本系列教材。包括音乐校本教材系列《视唱》《练耳》《乐理》《筝乐飘香》《扬州地方民歌赏析》,美术校本教材系列《色彩》《素描》《扬州八怪作品赏析》和《扬州地方工艺美术》等。地理教研室编写了《扬州古街保护》《扬州旅游线路规划》《扬州河流环境》等有扬州特色的校本课程;学工处还开发出《照亮人生的旅程》《点燃心灵的火花》《花开的声音》《感谢您,我最可敬可爱的人》《同宏志生一起成长篮》《“三个特别”德育内涵学习手册》等校本化德育教材,这些德育教材围绕学生的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拓展德育。校本课程《扬州地方美术》在2013年省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美术组祝萍老师在江苏省第七届“民间美术进课堂”教学研 2
讨活动中开设示范课,将扬州的传统文化“雕版印刷”搬进了美术课堂,成功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彰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1.规范课题研究,严格过程管理
学校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把最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作为新课题的研究议题,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校内各学科都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研究小组学年初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各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阶段性小结或论文,要求每个子课题组每学年末至少有两篇高质量论文在市级以上报纸、期刊上发表或获奖,并将其纳入各课题组的日常考核中。
目前,市一中共承担了4个省级“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1个省级第九期教研课题、8个市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8个市级“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1个市电教课题,教师参与面广,校本化程度高。
2.提炼科研成果,深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一中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和上级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探索新课改的实践,进一步提升了业务能力。政治教研组2012年9月被评为“扬州市优秀学科基地”,地理、体育学科为“扬州市学科教研基地”,数学教研组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工人先锋号”。
2013年,一中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和文章共48篇,其中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7篇。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有56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其中1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面大、层次高,有46人次获市级以上各种教育教学竞赛奖,涉及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竞赛、绘画比赛、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课件评比等项目,省级以上获奖6人次。
2013年,宦一宁校长荣获扬州市“首届教育科研型校长”,张晓林副校长荣获扬州市“首届教育科研标兵”。张晓林老师课题成果《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在2013年市 3
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中,张晓林老师荣获市百名校长科研引领下“我的教学主张”课堂评价展示活动一等奖,徐发春老师荣获市千名骨干教师科研引领下“我的教学研究”课堂展示活动二等奖,郁邦雷、朱雷、周定祥老师荣获市万名青年教师科研引领下“我的教学改进”课堂反思系列展示活动一等奖,唐艳、刘玉萍老师荣获二等奖。另外信息组高蓓老师荣获市高中信息技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宦丽莎老师荣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朱勰老师荣获市地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三、锻造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加强名师培养,放大名师效应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打造省、市两级骨干教师为抓手,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加速骨干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在骨干教师评选的人数或级别上,有了新突破。2011年张晓林、吴春燕老师被评为扬州市特级教师,2012年张晓林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陆群被评为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市特级教师2人,中小学名校长1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市教学能手6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共3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25.6%。
2013年宦一宁校长被评为第四届中小学名校长,江平、徐发春老师被评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袁玉英、严亮、李竑、祝萍、田长青、冯旭坤老师被评为中青年教学骨干,徐长友、李佳、张荧、朱勰、王利军、蒋琴老师被评为教学能手。耿志琴老师在市骨干业务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被直接授予中青年教学骨干称号。在2012-2013学扬州市骨干教师业务考核中,陆群、丁志萍、耿志琴、张荣芳等四位老师获“优秀”等次,其余教师均为“合格”。陆群、张荣芳连续两年“优秀”,耿志琴连续三年“优秀”。
学校不仅推进名师自身素质发展,而且发挥名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引领作用,校内名师不仅在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学习中发挥引领作用,而且在青年教师研修班中开设讲座、举办沙龙。具体课题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 4
课,班主任的必备素质与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干部培养工作,课堂教学中的常见失误,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做家长欢迎的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设计的有效结合,特色课题引领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如何写教学反思,班主任如何和家长沟通等。
2.落实学习研修,提升青年教师
一中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努力使他们迅速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激发他们的内驱力,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宏志不移,勇争第一”)的熏陶、名师成长之路(成功、成名,做名优特教师)的引领和丰富多彩活动的载体为教师的成才指明方向。
每年开展新老教师的“一帮一”师徒结对关系,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也实行助理班主任和导师制,尽量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青年教师要按照“135” 成长计划付诸行动,一年成型,三年成熟,五年骨干,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展创设助推器。
举办青年教师成长研修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报告、教研沙龙、读书心得交流等研修活动,不仅加强他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而且加强他们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具体任务为: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有一份自培计划和一份总结;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名师课3—5节),写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800字以上2篇,每学期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说课稿2篇,每学期必读至少2本书并做好读书摘记,每学期写2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1篇和1篇教育教学论文。
3.以赛代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校每年都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2013年成功举办第14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包含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四项,专业技能参考青年教师考学成绩,共有 5
41位选手参赛,涵盖语、数、外等九门学科。多年的比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了以赛代训的学校研修文化氛围。
4.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学校加大了教师学习、培训、外出参观、交流活动的力度,特别是高
三、初三毕业年级教师参加各学科研讨会,不断提升毕业班教学的有效性。2013年共组织578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全校共计完成市级以上培训学时9684学时,平均每人完成市级以上培训116学时,教师参加培训率高。近三年,我校专任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达1520500.00元,约占教师工资总额的6.40%。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形成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5.举行高三青年教师考学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高考教学研究,促进高三年级青年教师专业素质提高,2013年学校组织了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考学活动。按照目前所任教的学科参加市调研考试。根据“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青年教师参加学科专业知识考学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和常规工作,能真正起到督促青年教师巩固学科专业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执教能力、加速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在2014年扬州市进校三年内青年教师考学活动中,语文组朱书涵、数学组李腾飞老师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6.开展系列读书交流活动
学校每年都给教师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优秀教师的六种品质》、《致青年教师》、《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战胜拖拉》等,并组织教师撰写读书心得,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为教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学校还将优秀的读书心得出版专辑全校交流。2013年12月,校举行了教师读书交流会,12位教师代表就《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进行交流。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教师已逐渐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习惯。学习成为教师改进工作和激发创新精神的动力,读书 6
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种习惯,教师读书活动也为广大的学生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四、以课堂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学校实际,一中继续推进由“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有机组合的校本“教学一体化案”。
1.开展新晋级教师汇报课活动
学校每年均开展为期两天的"新晋级教师汇报课“活动,新晋级高一级职称的教师面向全校开设了汇报课。学校提前一周向全校师生公布开课教师名单、上课的时间、评课的地点。每位教师都做了充分准备,上好超前课。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校长、中层干部带头参与听课,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益上狠下工夫,努力达到教育质量效益的最大化。
2.积极探索立足校情、生情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中教育的成败,2013年提出了构建“分步递进,分层达标”的教学模式。3月学校组织了“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教学模式专家论证会,扬州市教研室主任辜伟节、扬州市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黄正瑶、扬州市教育局师资处王立耕处长、基教处赵云处长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们高度肯定该模式立足校情、生情,值得在全校推广。6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构建“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教学模式教研论坛。活动得到了各教研组的积极响应,各组首先集中学习,加深对主题的认识、理解,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组织全员参与大讨论,13位教研组长围绕主题撰写了论文。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地理等六位教研组长参与论坛发言,全体教师进一步交流、总结、反思,使得这种模式深入人心。
3.定期举行公开教学活动
学校每年面向全市举行了以“基于教学一体化案的课堂实践”为主题的公开教学活动。2013年、2014年,学校已连续开展了基于“分步递进,分层达标” 7
课堂教学模式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市教育局领导、各兄弟学校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涉及13个学科,开课教师中既有颇具知名度的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学能手,也有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大奖赛中初露头角的教坛新秀,老师们认真准备,教研组协力共研,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在“新课程”、“新课堂”中的风采,进一步推进了由“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有机组合的校本“教学一体化案”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显示出学校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扎实工作。
五、以校内视导提升教学质态 1.开展校内视导,加强教学管理
校内视导是对学校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诊断方式之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视导过程中,学校采用“听、查、看、问、评”等方式,对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学校起初在初三年级、高三年级进行校内视导,取得一定效果,得到了市教育局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尔后在全校各个年级铺开,使校内教育教学视导常规化。
2.优化教学管理,推动内涵建设
在抓实打造有效课堂、推进有效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强化对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及时了解各年级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关心弱势学科和薄弱班级的发展动态,制定并实施解决策略,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帮助和督促每位教师都能创造出自己的最佳教学业绩一是继续实行教学常规月检制度,细致掌握各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等基本情况。二是继续开展教学工作“六认真”综合调研活动,通过随堂听课、学生座谈、家长问卷等方式,监控师德师风、课堂教学、作业布批、课外辅导等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三是继续实行教学质量跟踪分析制度,定期召开各年级的教学质量分析会议,促进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全面质量意识。
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教研兴校。正是在教育科研的引领、推动下,扬州市一中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秉承着优良办学传统,以“我们的宏志教育 8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艺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铸就创新人才”为办学理念,上下齐心协力,细化精致管理,强化有效课堂,深化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升,2013年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考本二上线人数再攀新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好评。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注重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同心同德,创新发展,谱写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备用题目:
1.让教科研为学校内涵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扬州市第一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2.全面提高教科研质量
努力构建科研型学校 3.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水平,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5.强化教育科研管理
创建一流品牌学校 6.教科研擎起学校发展旗帜
第五篇:观《生命的擎起》有感
观《生命的擎起》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生命的擎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师德教育电影。
在汶川大地震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住了学生的生命,自己却在废墟中度过了自己的最后一课。老师用最后的希望给孩子上了最后一堂课,坚强。只有命悬一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常斌在生最后时刻悟出了道理,而那时,常斌却永远离开了人世。在汶川大地震中,死去了许多老师,但是保住了许多孩子的生命。在余震发生时,去救了其他孩子,当他再想救自己的孩子常斌时,常斌已经离开了人世。忍着巨大的丧子之痛,去救别的孩子,多么感人!
我喜欢这个电影,因为它告诉我要知道生命的可贵,告诉我人间的真情,告诉我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我很不解,为什类都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现在,要珍惜拥有的一切,这,是电影告诉我的,人生的真谛。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老师是伟大的,是为了孩子们牺牲自己的人。老师虽然平凡,但其实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都绽放着光彩。
那次汶川地震,是我永远读不完,书中告诉我,面临危险时,要坚强,要冷静,不慌张,要淡定。我会不断从中悟出道理。
淡定,冷静,沉着,不慌张;有所求,有所思,有所珍。
珍惜生命,把握住自己的明天;生命走了,就永远不会再回头。
生命可贵,让我们一起珍惜生命!
内蒙古赤峰松山区实验二小五年级:李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