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201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
推进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目标
2012年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布局,通过对重点技术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专利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项目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撑。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必须是法人(单位),可以是多家单位共同申请,但总数不得超过3家,且每个法人(单位)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二)申报单位有专门的专利工作人员,有稳定的研究队伍,有技术研究或管理人员参与研究。
(三)申报单位必须获得所在辖区的省级知识产权局的推荐。
(四)申报单位以往承担的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已全部结题并没有不良记录。
(五)设立地方政府或本单位的配套研究资金者可获得优先立项。
(六)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项目可获得优先立项。
(七)项目实施期限为2012年1月—12月。
三、申报内容
(一)能源技术领域
拟在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及核电安全技术;节能与储能技术;氢能、燃料电池与分布式供能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二)信息技术领域
拟在先进计算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以及支撑行业核心业务的集成创新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三)材料技术领域
拟在半导体照明氮化物新型衬底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激光、OLED、真三维及全息立体显示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新型轻质高温合金的开发及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四)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拟在绿色制造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与装备;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机器人模块化、网络化技术;高端制造装备重点行业技术;制造过程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数控机械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及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五)交通技术领域
拟在电动汽车应用开发与集成技术;高速铁路技术集成与装备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特种交通运输应急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建养技术;磁悬浮交通技术;船舶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机场空管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六)现代服务业技术领域
拟在数字资源共享、应用、评价技术;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应用技术;产业集群、生产及服务外包、技术交易应用技术;协同式多语言云翻译技术;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购物服务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技术;区域物流信息服务技术以及基于电子签名的网络身份服务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联系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武 伟 谢小勇 电 话:010—62083846 62083857 传 真:010—62083849 E-mail:wuwei_6@sipo.gov.cn xiexiaoyong@sipo.gov.cn
第二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局机关各部门,专利局各部门,局直属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各有关单位:
现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管理办法》印发,请遵照执行。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下文简称“战略推进工程”)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管理的公开、公正和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和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领导小组(下文简称“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经费预算的战略推进工程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战略推进工程是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中安排实施,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应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战略推进工程。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批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有关的规章制度;审批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工作计划和项目指南;审批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立项;审批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成果推广计划。
第五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日常事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承担。
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管理项目实施;监督项目承担单位按进度完成合同书规定的任务;监督项目经费和配套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适时向领导小组提出项目的调整或撤销方案;收集、汇总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材料,并受领导小组的委托组织项目结题评审。
第三章 立项与审批
第六条确定战略推进工程申报范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国家知识产权体制、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召开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提出申报范围,并起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申报指南》()(附件1,下文简称“申报指南”),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七条战略推进工程项目征集:领导小组发布申报指南,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项目申报单位或个人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知识产权局推荐,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申请书》(附件2,下文简称“申报书”)以及其他相关证明等材料。
第八条战略推进工程的初评与审批:
(一)初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评;
(二)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初评结果及相关材料上报领导小组进行审批。
第九条下达立项批复通知:项目经审批后,由领导小组向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下达《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立项批复》(附件3,下文简称“立项批复”)的通知。
第十条签订合同书:根据立项批复,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签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合同书》(附件4,下文简称“项目合同书”)。
第四章 实施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应当根据项目合同书的规定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项目合同书的规定使用经费;
(二)组织项目的实施,按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三)按合同书的规定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执行情况报告书》(附件5,下文简称“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书”);
(四)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项目实施有关的重大问题;
(五)负责提供项目验收所需的有关材料。
第十二条战略推进工程的实施实行报告制度:
(一)承担单位或个人应当按合同书规定的进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报的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书进行审核后,报送领导小组;
(二)如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或者突破,遭遇不可抗力因素或者发生其他可能影响项目按期完成的重大事件,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然后按领导小组确定的处理意见执行;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于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实施的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报送领导小组。
第十三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项目进行阶段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确定下阶段经费预算和项目调整、撤销的依据。
第十四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项目应当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国家重点发展方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项目无需继续进行的;
(二)经过实践证明,所选实施方向已不可行或无任何实用价值的;或国内已有相当或更高水平同类研究成果的;
(三)参加项目工作的骨干等发生变化,导致项目无法按原计划进行的;
(四)配套经费、自筹经费或其他物质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正常进行的;
(五)因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组织管理不力或其他原因使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筹资金或申请相应的配套资金。项目的经费管理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软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章 验收
第十六条项目验收应当以批准的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完成时间和确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
第十七条项目验收遵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在项目合同书规定的完成时间之后的二个月内,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应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总结报告书》(附件6,下文简称“项目总结报告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经费总决算表》(附件7,下文简称“项目经费总决算表”)以及详细的验收资料。
(二)项目总结报告书和项目经费总决算表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送领导小组审批。
(三)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合同书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验收大纲》(附件8,下文简称“验收大纲”)组织(或委托办公室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通过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颁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结题证书》(附件9)。
第十八条通过验收的项目成果属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披露项目内容及研究结果。第十九条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应当提前以书面报告形式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延期验收,按领导小组确定的处理意见执行。
第二十条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验收:
(一)未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二)项目实施结果对于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毫无价值;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四)擅自修改项目合同书中的考核目标、内容、实施方向;
(五)超过项目合同书规定项目完成期限三个月以上未提交延期验收申请且事先未作说明的。
第六章 奖励与罚则
第二十一条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符合下列情形的战略推进工程承担单位或个人将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按时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二)项目成果结合本企业、本地区或某一行业的发展实际,通过国内外专利信息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或资料全面真实,得出的结论具体可行,已经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三)项目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价值,对于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上述表彰或奖励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在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提供虚假材料、以不正当手段获取项目承担单位资格、无正当理由而没有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等情况,应停止拨付项目经费、追回已拨付的经费并取消两年申报项目的资格。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申报指南(样本)
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申请书
3.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立项批复(样本)
4.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合同书
5.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执行情况报告书
6.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总结报告书
7.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经费总决算表
8.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验收大纲
9.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结题证书
第三篇:2014年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2014年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为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科学安排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好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研究制定了2014年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扶持范围
(一)湿地、山体、海岸线等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国家、省级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主要包括湿地水体恢复、植被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营造、疏浚清淤、堤防加固等。
采矿、施工、地质灾害等原因形成的破损山体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山体复绿,崩塌、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地形地貌整治利用等。
有利于海岸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岸线、护坡、沙滩恢复与保护,空间资源整治,沿海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海岸线综合整治等。
(二)燃煤电厂、石化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工程。
列入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燃煤电厂和石化等重点行业企业,在常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进行深度脱硫脱硝、除尘,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达到
《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2376-2013)要求。
不安排新增产能、扩能改造,以及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企业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项目。
(三)燃煤锅炉替代改造工程。
利用燃气、余热等方式等量替代燃煤锅炉综合改造工程。不安排新增产能或实验用燃气锅炉机组项目。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密集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包括建设畜禽粪便污水收集、预处理、生化处理、有机肥加工与环保处理设施等。处理后废气、废水排放,达到《山东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534-2005)要求。不安排与养殖污物处置不相关的其他垃圾污水处理项目。
二、资金安排
专项资金规模8.7亿元,以投资补助方式支持相关领域项目建设。
三、申报条件和申报材料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是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2、申报单位法人治理机制健全,管理规范,信用记录良好,具备承担项目建设实施的能力。原则上,机关事业法人须有相
关财政经费保障;企业法人总资产规模不低于项目投资规模,201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率不高于80%。
3、湿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万元,湿地面积不小于100公顷。
4、畜禽养殖企业养殖规模或污物处置能力原则上应达到:肉牛存栏1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200头以上,生猪存栏20000头以上,蛋鸡存栏20万只以上,肉鸡存栏50万只以上;其他综合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应达到日处理粪便20吨以上,粪便污水800立方米以上。
5、申报项目为已经当地政府或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或年内可开工的拟建项目,各项手续齐全,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
6、申报项目两年内未获得过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
(二)申报材料
项目申报单位应提交资金申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材料:
1、申报单位情况,主要包括管理运营情况,法人治理结构,总资产、财务状况,主要职能或主营业务等。
2、项目情况,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方案、建设条件落实情况、投资及资金来源、投资计划、经济社会效益等。其中,我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需说明产能化解工作任务安排与进展情况,脱硫脱硝项目与产能化解整体工作之间的关系。
3、申请专项资金的理由、数额、用途。
4、有关证明材料或文件(见附件1)。
四、申报程序
市县项目,按属地原则由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央驻鲁或省直项目,由中央驻鲁或省管企业直接向省发改委、财政厅报送,省属事业单位项目由主管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报送。省财政直管县项目由所在市统一汇总上报。
五、工作要求
1、各市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本地区本行业项目资金申报工作,严格审查把关,确保项目质量。
2、报送时间:2014年5月29日—30日,逾期不再受理。
3、请有关单位将资金申请文件、申报项目情况表及汇总表(附件2-5)、单个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等材料以及相关的电子文档光盘,分别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各1份。
附件:
1、申报项目需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2、2014年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
3、项目申报承诺表4、2013年“两区”和“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申
请表
5、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
第四篇: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业建设类
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 2.特色专业................................................4
(二)课程建设类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 4.精品视频公开课程........................................7 5.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9
(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
6.教学研究项目...........................................11 7.教学成果奖.............................................16 8.教坛新秀...............................................18 9.教学名师...............................................19 10.教学团队..............................................22 11.名师(大师)工作室....................................25
(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类
1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6 13.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7 1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0
(五)卓越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类
15.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2 1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4 17.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35 18.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36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专业标准建设。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特色(品牌)专业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安徽人才培养品牌。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打造安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中的教育品牌。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 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 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提高优秀教师社会知名度。
2.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1.课程基于MOOC课程特性进行建设。MOOC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视频内容短而且模块化,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
2.MOOC课程建设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网络教学习惯。
3.课程团队应加深对MOOC的理解,做好充分准备。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人员应有配合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4.学校要加强整合、引导教师团队以专业(类)为核心,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课程群供省内外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5.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
6.由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牵头,试点开展在线课程学分校认定、认证工作,提供由相关学校认证的课程证书。
三、申报范围 申报立项建设的MOOC课程须为我省高校在职教师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的优质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基础课;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学生学习体验和评教好的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类)为核心的MOOC网络课程群。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发布的文本执行)。
教学研究项目(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一、建设目标
通过资助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资助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二、建设内容
1.遴选一批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管理者、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研判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矛盾,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科学研究主要领域、服务社会关键能力、文化传承核心要素,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科研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奖励激励政策、协同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等重点内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针对高校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身建设需要,重点扶持联盟高校间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跨校、跨区、跨专业联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评估与认证、学分互认、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3.为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 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承办省教育厅支持举办的A、B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单位或组织,可通过此项目申请给予承办项目的经费资助。承办受省教育厅委托的学科和技能竞赛所需经费由省教育厅适当补助,其中,财务隶属关系在省教育厅的高校承办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其他高校承办经费暂由省教育厅列入合肥学院预算,由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设在合肥学院)按规定统一管理使用。鼓励探索建立安徽特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联盟,开展全省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校际联赛。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2.重大教改项目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由学校研究提出重大教改的题目,且申报项目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4.个人参加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得超过2项(最多主持1项)。当年申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不得同时申报质量工程中的教学研究项目。凡经查重超项的,涉及项目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取消申请资格。
5.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6、为体现重大教改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原则上此类项目牵头人应该具备正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申报限额
本科高校申报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5项、高职专科高校不超过2项。经批准设立的安徽省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合作和教学改革需要推荐申报,不超过2项。列入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开展的改革研究项目,按照学校综改方案内容,经专题报告,可以适当增加项目数。
2016年是 “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教育厅将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13
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环境和相应条件,在人员、财力、政策上应有相应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3.申报项目应为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既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从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要有一定的推广性。
4.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校申报的重点项目数额原则上不超过本校申报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总数的25%。
6.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称。学校领导原则上不得申报此类项目。15
教学成果奖
一、奖励内容
2016教学成果奖仅限于符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部分A、B类项目列表(2015年版)的通知》(教秘高„2015‟127号)等文件规定,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获得国家赛事第三等级奖励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且自2014年来未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的认定。
二、奖励等次和数量
申报一等奖应对应相应大赛全国最高级奖励,以此类推。申报人需提供当时获奖等级的证明文件。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淘汰率。
二、申请条件
1.申请学校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申请条件:
(1)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应为《安徽省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成果范围。
(2)同一类获奖项目必须合并申报,署名和排序必须经过申报人讨论一致后签字认可,经全校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推荐。申报材料应着重于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对赛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申报材料经评委评审达不到省级教学成果奖要求的,则不予授奖。简单以赛事名称和组织情况等申报成果奖的,不予授奖。
为保证成果主要完成人信息正确无误,请学校、申报人仔细核对,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6.经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遴选排名前列。
教学名师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不再参加本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高校返聘教师,并由高校出具返聘证明。民办高校聘请的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该校任教两年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条件
(一)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
(二)本科院校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职称,不大于65周岁,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主持过省级重点以上级别教研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加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4.学术造诣高。主持或承担过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5.注重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三)高职高专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长期承担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专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2年以上,并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3.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先进,应用得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实训教学训练条件的建设,注重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以及相应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更新,并能有效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教学中,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及时编写高水平、具有高职特色的新版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
5.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并对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主持或承担有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获得有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专利。
6.重视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本专业教师,关注一线用人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教学团队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应为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 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省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
(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 23 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名师(大师)工作室
一、建设目标
依托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成立工作室、国家级教学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省级教学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对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高尚师德,创新协作,治学严谨,诚信育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实现名师在教师培养中传帮带的作用。
二、建设内容
名师带领中青年教师,系统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研究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编写贴近企业行业实际、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及辅导用书;形成教学经验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总结推广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三、申报范围
已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
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一、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省属普通高校,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共建100个左右实习实训中心,力争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辐射、带动全省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二、建设内容
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为: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实训教学观念。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与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的衔接、融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2.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校企合作,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能力,对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能够承担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3.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培训和参与科研工作,鼓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团队。建立实验实训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
4.先进的仪器设备配臵思路和安全环境配臵条件。仪器设备配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依据学校、学科和行业、企业的特点,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理顺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训练、个性化学习的实验实训环境。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显著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实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实训创新成 28 果丰富。
8.鲜明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三、申报范围
已纳入“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原则上不再重复申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9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一、建设目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建设内容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任务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容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
建设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 享,满足多地区、多学校和多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建设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使用为目标,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申报范围
我省地方本科高校中列入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每校推荐限额为1个。已纳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不再重复申报。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建设目标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我省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引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质与模式改革,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面向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为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
4.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6.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所涉及的工科类、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类、农林类专业以及部分文科类专业。
面向本科院校的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实施的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兼顾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我省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计划内容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三、申报范围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范围为省属本科院校。各校申报限额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数的3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自行确定申报数。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让大学生分享创意、完善创意、实现创意,使其成为高校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和交流的场所、技术积累的场所、创意产生、实现、交易的场所以及创业集散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二、计划内容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内容,包括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线上交互平台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分享创意、跨学科合作、展示推广的网络交流平台。线下实体实验室要能够提供研究开发的生产设备,并帮助学生实现产品规模化、市场化。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及硬件支持,能够提供场所、实验及研发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等,有高素质的创客指导和支持团队,若干校企合作的企业,为学生产品中试提供条件。指导教师团队应实践经验丰富,有企业家参与,能够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指导学生选定方向、合作开展多学科研发,并在生产、物流、管理、开拓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培养创客的经验成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创客实验基地。
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的通知》(皖办发【2015】61号)和《关于印发<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的通知》(质量品牌(2016)1号),立项建设一批高校质量品牌基地,推动高校集聚、整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提高办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计划内容
1.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质量品牌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2.高等教育质量品牌资源建设。鼓励高校将已经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如专业类、课程类、平台类等,升级为质量品牌类建设项目。
3.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质检中心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加强重大检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科研仪器等优质基础设备共享。支持高校围绕质量品牌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支持,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36 “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已通过验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第五篇: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1、专业建设类
1-1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优势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1-2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3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4非理工专业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实现跃升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类
2-1“双一流”背景下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2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2-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4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2-5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课程建设类
3-1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3-2“互联网+”环境下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4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3-3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4、队伍建设类
4-1本科教学名师孵育计划
4-2以省级名师以上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建设
5、实践实习实训类 5-1产学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5-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6、机制体制创新类
6-1面向“双一流”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6-2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7、其他教学研究选题
7-1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7-2跨专业修读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7-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能力评价的学业水平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
7-4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7-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
7-7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7-8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7-9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7-10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7-1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 7-12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7-1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7-14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7-15其他选题
注:*号选题为重点资助课题,资助金额题,资助金额2-5万元
10-20万元,其他为一般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