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第一书记
我是第一书记
在区党校学习了四天,“认识”了沈浩书记,通过学习《沈浩日记》,使我深深体会到“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村党组织书记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对一个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辛安渡东风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要学习沈浩同志,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扎根基层、造福群众。
要把学习沈浩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加速东风大队经济发展的具体行动。学习沈浩对科学发展的那份坚定,对加快发展的那份追求,扎根基层、奉献人民的那种境界。
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的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发展。坚持发展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加速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奋力赶超,走在前列。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结合”
文章,把中央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东风特色的发展之路。
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把心思放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利和谐、促发展的实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昂扬锐气,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效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奋力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胜利。
尽管道路上还存在困难和风险,尽管还面临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挑战和压力,以沈浩事迹为榜样,以沈浩精神为动力,时刻不忘我就是“第一书记”,我就能始终保持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始终保持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始终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罢休的志气,就能振奋崛起精神、凝聚发展合力,不断创造推进科学发展、加速东风发展的新业绩!
第二篇:现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是谁
现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 43岁胡春华:接掌共青团 胡春华,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北五峰人。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1983年)。现任职务: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曾任职务: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副厅级,1990年2月-1992年3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1997年11月-1997年12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2005年11月-2006年10月)“胡春华同志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免去周强同志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职务。”12月6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发布中共中央新的任命。胡春华的家乡在湖北五峰。1979年,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五峰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到水电站工地背河沙挣钱,加上父亲东挪西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胡春华在北大中文系学习时,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学生,同学们叫他“小不点儿”。大学四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外,他还担任系团委书记等学生干部职务,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主动申请去西藏 扎根将近20年 1983年,胡春华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组织上本来决定他留在北京,但他主动申请去西藏工作。按政策,援藏人员两年可休探亲假三个月,可多年来,胡春华没有休过一次像样的假,多是开会、出差顺道回家看看,板凳还没坐热就走了。1991年底,经组织批准,他回五峰休假,可没等父亲、母亲坐下来同他说几句贴心话,西藏就来电报催促他速回。临走那天早上,父亲泣不成声。1997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六中全会增选胡春华为书记处书记。1998年6月,选举胡春华为书记处书记。他回到了北京工作,但是,三年之后,他又一次回到了西藏。■肩负领导7000多万团员重任 在1998年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一职期间,胡春华曾分管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据中青报老报人回忆,当时,胡春华对于报社内部员工很是信任与尊重。据团中央官方网站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共青团员7214.6万人。团中央书记处,属日常行使职权的最高机构。而作为排名首位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肩负着领导7000多万团员的重任。据中央党校教授介绍,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团的一把手的筛选。此次,胡春华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有专家称:“一方面,肯定与他曾在团系统里工作多年有关;同时,相信也与他在地方的表现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篇:假如我是第一书记
假如我是“第一书记”
近年以来,中央、省、市的工作重心下移,组织青年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挂职、任职,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举动,也是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一个举措。按照省市要求,无棣县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选派了100名机关干部到村、“两新”组织中担任第一书记。
假如我是第一书记,一定会把它当做我锻炼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定要提前设计和谋划,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达到既定的目标,不能下去很盲从,回来交白卷。
一、假如我是第一书记,先从思想上扎根基层。克服临时思想,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身入、心入,下到基层去、下到一线去,绝不会讲形式走过场。对基层同志、对农民群众一定讲真感情,面对老百姓,不作秀,不作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情为民所系,自始而终的融入基层环境,体验老百姓的情感。不会因为自己是从机关来的而能摆架子、居高临下。
二、假如我是第一书记,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下基层驻农村后,当地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是老师,我会慢慢学习,懂得老百姓的习惯,熟悉老百姓的语言,虚心向他们学习,抓紧向实践学习,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工作,通过潜心学习和积极工作改变自己,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尔后反过来,发挥
自己的长处,也还要当当老师,一身兼二任,把这个师生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假如我是第一书记,积累经验促实践。不断学习基层的同志是怎么样驾驭复杂局面,怎么样处理具体问题,怎么样推进各项实际工作;认真积累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经验,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把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工作,并及时把在基层锻炼中得到的新知识转化成决策,转化成行动。
四、假如我是第一书记,管好自己求升华。平时注意怎样把这段有限的时间利用好,自控自助,自我约束,廉洁自律,要明明白白下去,清清白白回来。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提高标准,不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个锻炼机会,而是要看成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极好的阵地、岗位和平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片广阔天地里着实历炼一番,精神境界一定要有个提升,在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中超越自我。
第四篇:第一书记观后感:“你是真共产党!”
“真共产党!”
---《第一书记》观后感
●剧情
影中由杨立新扮演的主角沈浩现实生活中是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男,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
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2009年11月6日去世。铜陵学院(原铜陵财专)1986届会计专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电影《第一书记》正是取材于现实中的沈浩,真实还原一位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 “真共产党”
“你是真共产党!” 这是剧中一句夸赞沈浩的台词,也是村民对“第一书记”的潜在评价。我纳闷,原来这共产党还有假的?
那么,判断真假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做事先为人,第一有好心,这是第一真。真心。
第二,办好事,办成事,干实事。这是真干。
所以,我理解的真共产党就是好心办事。沈浩也正是这样的人,大写的人。
在肯定沈浩的同时,也收获着感动,更多的却是遗憾和疑惑。
●只有第一书记吗?
影片可能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忽略了更多的支持。小岗村的发展不是“第一书记”的事,全国各个部门都在支持。比如:铁路上架桥,与铁道部官员沟通。还有司法介入,全村干部协作。个人英雄主义不值得提倡。
●谁为“第一书记”死亡负责?
为什么要等待骨灰才发现典型?靠手印来留住干部吗?„„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用人体制和机制?作为“带头人”自身该做些什么?现在有人堂而皇之的提出“五加二,白加黑”,许多人身累,心累,由此引发的心脏猝死,脑溢血者不是个案。这种做法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总之,感动颇多,疑惑也不少。
第五篇: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观后感
看了《第一书记》,无法止住不断往下流的泪水,虽是陌生的电影,但似乎又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岗村书记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亲曾经的影子,沈浩那种不怕困难,排除万难的决心和勇气,正是父亲曾经的写照。
从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后的多年,父亲一直在村里工作,担任村书记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黄金时期,而他义无反顾的把时间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村事业,以及他始终看得非常重的百姓。我几乎没有一天享受过父亲给我带来的学业上的关注。很多的孩子家长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往镇里的学校送,而父亲为了不影响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己的村里上学。五年的村小学习,使我永远无法改变平卷舌音的读音,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终身的遗憾。长期放羊式的教学,多少影响了我的学业,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到从没有双休日的父亲,看到有时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亲,在我的视线里,我原本以为所有的人都像父亲那般辛苦的。但事实上我错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了工作,如此的竭尽全力,并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装着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初为了办村级企业,父亲常常在外面,跑项目、机器安装、质量监督,他都要自己把关,在他艰辛付出的背后,四五个村级企业也开始良好运转。当克服困难,一切都进入正轨时,上面有要求,村级企业要转制。父亲便把一个个亲手办下来的企业一个个的转掉。所有的苦他自己受了,但他却没有享受过一天的付出后的成果。为此父亲从没有怨言,而是转变农民的致富模式,带领农民走上了效益农业之路,他自己主动的种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时间进行管理。当农民看到了实在的收益后,也一个个的种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种经济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损私肥公”的人,后来我家搬到了镇上,村委也搬到了镇上,家与村只有一路之隔,父亲经常把家里的碗、筷、调料之类,拿到村中,但从未见他归还过。好在我们都已经习惯和理解了他的做法。
父亲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别看他在家里或与农民们聊天时,有说不完的话,但在正规场合,他往往会因为紧张而讷言,父亲曾经连续七年被评为市级的优秀党员,支部连续六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支部,他自己也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采访的次数也较多,但是遗憾的是,当我们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时,却往往较为失望,许是采访时的紧张之故,父亲的镜头也往往只是一个画面,而没有声音。这便是我对父亲的局部印象,我知道我的笔用于写父亲时,尤其是苍白而没有色彩的。也许是近之故,也许父亲在我的眼中,曾经是离我那么远之故。因为他真的不曾给予我们姐妹一些什么学业上、生活上的关爱。抑或年幼的我们不曾体会而已。但是我一直觉得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体现在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事业,他用无声的语言来深深的影响着被忽略的心。当看到别的父亲买大量的玩具,并且时时能陪自己的孩子时,有过羡慕,但是父亲的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如何认真、执著的对待工作。印象中父亲没有送给我们什么礼物过,其实这便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熟识我的人一致评价我为:做事认真、执著时。我知道我不仅流着父亲身上的血,也践行着父亲曾经的行动。虽然服务的对象不同,但我也不自觉中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看着英年早逝的沈浩书记,痛心疾首;看着已退休的父亲,心怀愧意。做惯了事的父亲,一旦退下来,曾颓唐多年,作为子女为不能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而愧疚万分。因为工作的忙碌,虽然近在咫尺却也没有与他多作交流,为自己没有走进他的内心而自责。
看电影《吴仁宝》观后感
闲暇之余,看了一场片名为《吴仁宝》的电影,本想以此来放松一下前段时间学习的紧张心情,可没想到我却聚精会神地受了近2个小时的再教育。主人公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爱民情怀,深深打动了我。
吴仁宝,一个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的生涯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倾其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率领华西人民战天斗地,开拓创新,使华西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影片虽不催人泪下,也无感人至泣的情节,但给人的信心和力量却是无限的。一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一帮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每一个场面、每一次举措、每一句话语,无不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芒!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说华西村的成功秘诀,如果要写成书恐怕要超几百万字,如果要拍成电视剧,恐怕要拍好几十集,就是上百集也不为多。但,在吴仁宝眼里,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仅仅用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实事求是、吃苦耐劳。40多年的奋斗,八个字的概括。这,说明了什么?„„
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顾群众的反映和当地的实际,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动不动就建形象工程、业绩工程,这里搞汇报、那里谈经验,目的就一个要名要利。而吴仁宝要来了什么?他要来的是老百姓的共同富裕,他要来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农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真的该好好地向吴书记学习。
学习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气魄。华西村的工业发展,是从“捐粮食、买磨盘、背石块、盖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吴仁宝,他想的是如何节约生产力,搞农副业生产、搞多种经营。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厂。80年代,他想建学校、盖医院,让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里外去看病„„。没有这种超前的思维,没有这种共产党员模范带头的动力,没有这种想干事的气魄,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产销售总额要过500亿元目标的。难怪邻居红旗村的王书记说:“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哪来的那么多点了,今天要干这个事,明天要弄那个事,弄得我们跟着屁股后你追我赶的,拼了命都赶不上”。
学习他致富百姓、着眼未来的胸怀。当初的华西村,总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却被土堆和小河沟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发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时间,开辟出800多亩的田地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那么一个信念: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家家米缸都是满满的,人人兜里都是鼓鼓的。他常说:“当干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着,老百姓才有盼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我们”。正是有了他这种致富百姓的想法和着眼未来的胸怀,全村的社员同志们都挥手高呼:“你们共产党员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一步都不落下”。
学习吴仁宝,还应该学习他运筹帷幄、创新发展的胆略;学习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风范;学习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情操;学习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的崇高境界„„
报告会上,已是85岁高龄的吴仁宝,也给了自己一个评价:骂我不生气,夸讲不足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要为党为国争一口气。
这,就是吴仁宝,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一个永远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