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杨善洲:贫穷的“富翁”、任人唯贤不唯亲、谁也不能破例
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杨善洲:贫穷的‚富翁‛
人民网记者 姜 洁
2011年04月01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刚上山造林的时候,有人认为杨善洲去大亮山是为了捞大钱。可82岁那年,杨善洲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国家。他说:‚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杨善洲发财了!
人们给杨善洲算了笔账:整个大亮山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这下子你可成了‘施甸第一富翁’了!‛有人和他开玩笑。
可杨善洲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2008年11月11日,82岁的他把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施甸县林业局。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造林不是为自己,是为群众,我一分也不要!‛
2009年12月,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0年5月,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只留下4万元给自己的老伴。
刚上山造林的时候,有人认为杨善洲去大亮山是为了捞大钱。杨善洲用实际行动粉碎了谣言。他的这个举动,很多人都不理解。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就此还专门在2010年8月采访了老人。她问杨善洲:‚金融部门对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估价有3亿多元,这么大一笔财富您就无偿移交给政府了?‛
杨善洲回答:‚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您办林场期间应该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不少资金扶持,有不少提成吧?‛程三娟追问。
老人坦然地说:‚办林场期间我一共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资助300万元。按当时的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取5%到10%,可以得到30万元,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为什么?我认为共产党员拿着工资是为人民服务的,去上面要钱、到外面引资金,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再说,要来的钱、引进的资金,那是国家的钱、别人的钱,人家给你是让你造林用的,你咋好意思去提成、挪用到自己身上?‛
熟悉杨善洲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不是个‚富翁‛,反而十分贫穷。到林场造林,1996年以前,他只拿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以后提高到了100元。他在职期间,虽然工资很高,可却没攒下什么钱,以至于家里盖房借了5万元,他只拿得出9600元钱还债。
堂堂一个地委书记,光工资也不少啊!杨善洲的钱都去哪了?
杨善洲的秘书们给出了答案:‚他这个人用钱很‘散’,到哪个村子看到谁家生活太困难,就掏出工资去买点粮食、被子接济;哪个生产队没有钱买种子,他也掏钱去帮着买……‛
‚书记,我们想发展多种经济,养点蜂子,可是没钱啊!‛1978年,大官市林果基地,农民们围着前来考察的杨善洲,你一言我一语拉着家常。
‚徐秘书,快帮我查查,我这两年下乡补助都攒着没用,现在一共几个钱了?‛
‚400多块了!‛秘书徐德武回答。
‚好得很!‛杨善洲一拍大腿,‚这下解决大问题了,你把钱全部给他们买板子打蜂箱,把蜜蜂养起来!‛
时光穿梭到2010年9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病房。一个农民背着满满一筐柿子,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杨善洲的病床前。
‚老书记,您身体好些了吗?您看我结实得很!您不用担心我了,我种了好几十亩的果林,现在也有钱了,您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他握住来人的手,眼中满是欣慰。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肚子胀得像个圆球,经查患肝硬化,伴大量腹水。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六神无主地痛哭着,开始准备后事。
杨善洲闻讯赶来了。他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
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杨善洲就是这么一个贫穷的‚富翁‛: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到了为人民服务上,把挣到的钱几乎全部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穷了自己一个,富了千万家!
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杨善洲:任人唯贤不唯亲
编者的话:杨善洲有过好几任秘书,和秘书们的私人关系也都很好,却从来没有利用职权提拔过一个,甚至有的要被调到重要部门去还被他拦下了。但另一
方面他又敢于大胆提拔干部,许多与他素不相识的年轻干部都是他提拔成长起来的。任人唯贤不唯亲,是杨善洲提拔使用干部的最大特点。
在采访杨善洲的秘书苏加祥时,许多人惊异于他的身份:这位曾给杨善洲做了好几年秘书的中年人,至今只是保山日报社的一名普通记者,啥官衔都没有!苏加祥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杨善洲所有的秘书,级别最高的也就是个副县级,而且全凭自己的本事。‛
曾给杨善洲当过秘书的段兴华告诉记者,杨善洲对秘书的要求十分严格,按照规定每隔2至3年更换一次秘书。在他之前给杨善洲当秘书的徐德武离开秘书岗位后,当时保山地委组织部提出,要把他调到地委组织部任干部科科长,但杨善洲却不同意,徐德武最后被调到了地委宣传部的宣传科。他的另外一位秘书祝正光,给杨善洲当秘书期间任保山地委秘书科副科长,组织部门多次要求提拔他为组织科科长,都被杨善洲挡住了:‚他在我身边工作,别人都看着呢,必须严格要求,还是从基层干起。‛
然而,对于在基层扎实肯干的干部,杨善洲却不拘一格地提拔。1977年,杨善洲下乡调研工作,听到群众反映,施甸县委派到保场公社的工作组组长杨习超能吃苦、懂科技、有办法,是个好干部。从那时起,杨善洲就注意了这个年轻人。经过三年考察,1980年,杨善洲提出建议提拔任用杨习超。当时,一些同志有顾虑,杨善洲说服大家:‚党的事业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群众的评价和肯定,就是我们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就这样,才刚刚23岁的杨习超成了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公社党委书记。
已经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岗位上退休的黄炳生至今对1983年7月的一天记忆犹新。时任龙陵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他突然接到了上级的通知:提任保山地委副书记。到了地委,地委书记杨善洲找他谈话:‚中央要求提拔使用有文化的年轻干部,组织上认为你基层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可以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1986年3月,离退休还有1年的时间,杨善洲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41岁的黄炳生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地委书记。
杨善洲去世后,他的家人从他的工作笔记里找到了一封落款为腾冲制药厂厂长李苑华的信件,日期是1983年12月10日。来信说:‚杨书记:我得知地委要提拔我担任副县长,感到压力很大。我是搞技术的,能力有限,恐怕不能承担县领导的重任。‛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杨善洲和这位厂长并不熟悉,但他主动向组织上推荐了李苑华。后来,1984年4月到1992年8月,李苑华任第九至十一届腾冲县副县长。
‚杨善洲提拔的年轻干部,不少都是他下乡调研中发现并最终重用的。他下乡只有秘书、驾驶员陪同,也不提前通知当地干部,常常是他已经到田地上查看过了,深入群众中访问过了,才到县里、区里。所以,群众对哪个干部满意不满意他一清二楚。‛现任保山市人大副主任的杨习超说。
‚选好用好干部,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选用干部,关键在于善于识别干部,全面坚持党的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不止一次在全区组织工作会议上这样说。正是杨善洲任人唯贤不唯亲,使得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建设的有生力量。
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杨善洲:谁也不能破例 人民网记者 姜 洁
2011年03月31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做什么事都要讲原则,对谁都不例外。杨善洲的大孙子杨福李当年和老人一起上山造林,签了5年的承包合同,结果干了3年不想干了。在杨善洲的坚持下,杨福李借钱交了300元的罚款才离开林场。
关于杨善洲的大孙子杨福李交300元罚款的故事,一直在保山广为流传。杨善洲当初上大亮山植树造林,广泛动员了家人,他的大孙子杨福李也跟着老人上了山,还和林场签下了承包茶地5年的合同。年轻人哪里耐得住荒山野岭的寂寞?干了3年,听乡里的同伴说,到越南老街去打工挣得多,杨福李就想出国去闯荡闯荡,不在林场干了。按照合同规定,如果违约,得交300元的罚款。杨福李当时穷得根本拿不出钱来,就想不交。
杨善洲听说后,对孙子说:‚既然不干了就要按照合同规定交罚款,如果你暂时没钱,先给林场打个欠条,我用工资给你垫,等你有钱了再还我。‛杨福李一听爷爷不肯为他网开一面,就赌气借钱交了罚款。
做事要讲原则,谁也不能破例,这是杨善洲一贯的作风。杨善洲的小姨子张银珍给记者讲了姐夫不给开后门的故事:有一年,张银珍家因盖房子需要木料,就去找杨善洲。杨善洲说:‚你要砍木料,先得申请砍伐证。证批下来了才能砍,批不下来就不能砍。‛张银珍只好自己去办了砍伐证。在实际砍伐时,为了多砍好树,她家人没有完全在砍伐证批准的地点砍伐,结果被罚款1500元。家里人想让张银珍去找杨善洲说情,张银珍回答:‚不用找了,他上次就说过要批下证来才能砍。现在我们不按规定地点砍,姐夫肯定不会帮我们的,还是老老实实交罚款吧!‛
在许多人眼里,杨善洲是个‚迂‛得离谱的老头儿:他自己嫁接的桃子,居然还要付钱才肯吃!
那是1980年的夏天,杨善洲来到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恰好碰上前几年他给大队果园嫁接的水蜜桃正在收摘。
‚杨书记,请你吃桃!‛果园管理员挑选了一个大桃子递了过来。杨善洲摆摆手说:‚还是先看看园子吧。今年的果子结得不错嘛!‛
‚报告书记,今年霜冻时间少,春雨来得早,挂果不错。‛管理员回答。
随后,杨善洲在管理员的带领下,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谈修枝打叉,谈果园管理,半晌才坐下。
管理员端上现摘下来的桃子,请杨善洲尝鲜。杨善洲没有去接桃子,而是半开玩笑地说:‚要摘就多摘一些。‛
管理员又摘了一些来,杨善洲让他一称,刚好5斤。杨善洲掏出钱来要付给管理员,管理员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这是书记您亲自嫁接的桃树,还给什么钱!‛
杨善洲认真地说:‚嫁接归嫁接,付钱归付钱,你不收钱,我就不吃你的桃。‛最后,管理员拗不过他,只得收了钱。
‚来来,今天我请大家吃桃。‛杨善洲又拿出桃子请大家吃,搞得管理员很不好意思。
杨善洲从不搞‚试吃‛、‚试喝‛这一套。有一年,保山地区小麦丰收,调运不出去,储藏也很困难。地区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酒,获得成功。酿出来的第一批酒,他们送给了一些地委领导同志‚试喝‛。杨善洲知道后,明确规定:白送的一口不尝,付了钱的可以喝。他首先掏出钱来,送到粮食局,然后才收下酒。
1994年,杨善洲的小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小女婿杨江勇对杨善洲说:‚爸爸,老三快生娃了,有点紧张,妈说要来看看,您看是不是请林场的车子去接一下?‛
杨善洲说:‚行,你和驾驶员去接。‛
杨江勇和驾驶员开车去把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接到了保山。人刚一进门,杨善洲就拿出376元钱,交给驾驶员:‚这是跑这一趟的油费、过路费,拿回去,交到财务上。‛
驾驶员不接,把双手插在裤袋里:‚开一趟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啊!‛
杨善洲严肃地说:‚你从林场开车过来,一会还要回林场,这些路程都得算上。我算过了,得要376元钱。这一趟车是私用,就得出钱,拿着!‛
回忆起此事,杨江勇说:‚发生在父亲身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早已经是他的行为准则了。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们见怪不怪,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从心底里接受和学习了。‛
‚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能搞特殊。‛杨善洲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这辈子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破例,才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清正廉洁、无私高大的形象。
第二篇:身边的感动-杨善洲
身边的感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
杨善洲同志是原保山地委书记,从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他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他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感动中体会杨善洲同志的得与失。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
所谓“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虽然失去了与亲人相聚,与家人团圆人时间,但是他一心扑在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修路、架电、植树上,在大亮山林场工作的每天起早贪黑勤劳动,把荒凉空旷,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让不毛之地变成了生命的乐园。他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他得到了人民百姓的爱戴。
在洗礼中思考杨善洲同志的贫与富。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他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个月不到100元钱的生活补贴。一生没有积蓄,家里修补房子,他只能拿得出30元。杨善洲因病去世时,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然而他是富有的,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他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甘愿放弃退休后的优越待遇,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山区的发展和山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持了共产党员本色。
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光明磊落,物质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有的;他心里装满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他是一个“贫穷的富人”!
在激励中感悟杨善洲同志的荣与辱。在大亮山林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杨善洲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到垃圾箱里捡纸杯和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到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而他又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
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他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就是他的荣辱观“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首都大学生也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三篇:杨善洲小故事
杨善洲小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会从杨善洲的小故事中学习到杨善洲为他人着想,孝顺父母,生活简朴的精神。
教学内容:新房子让技术员先住、孝顺之子、住了9年的窝棚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一些个人事迹。
新房子让技术员先住林场没有钱盖房子,杨善洲就和职工花7000多元钱盖了油毛毡房40多格,他们一住就是8个年头,有3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搬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他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杨善洲执意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孝顺之子杨善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领导后,大部分时间,杨善洲都在为工作奔忙,但这并不妨碍他惦记母亲、关心母亲。每次回家,他都要带上一点母亲喜欢吃的东西,给母亲买点补品,亲自熬汤给母亲喝。有时候时间紧,来不及侍奉母亲,他就掏出50、100元钱留给家人,叮嘱女儿们奶奶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
住了9年的窝棚建设场部,杨善洲仅仅花了5000元钱,因陋就简地修建了几间油毛毡房,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用荆条编的,办公用的桌子是用树枝架起的一条长木板。油毛毡房里一年四季都要烧火取暖,赶上下雨,床褥经常被淋湿。
同学们,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第四篇:杨善洲为什么让我们感动
杨善洲为什么让我们感动?
他无私奉献,无欲无求,他十分贫穷,却富裕无比,他默默无闻,却感动了我们。杨善洲同志用他简单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诠释了他的快乐,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祖国奉献。
杨善洲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向党和祖国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做为不像是一名地委书记,更像是一名勤劳的农民,他做为一位父亲并没有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父亲给他们带来的优待,但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他的“父爱”,他并没有钱,却为祖国创造了很多的财富。
杨善洲同志是平凡的,因为他做的好事是大家都会做的,但他一点都不平凡,因为他做这些平凡的好事用了一生。做为一名地委书记,金钱和权力在他面前是的那么的苍白,他用平凡的生活谱写出了华丽的乐章。
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热潮,杨善洲的先进事迹震撼了我们的灵魂,在全国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却缺少了艰苦生活的淬炼,忽视了忆苦思甜的重要。如今,杨善洲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我们,在他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渺小,自惭形愧,然而,正是杨善洲的平凡让我们感动,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杨善洲倒下了,会有更多的杨善洲站起来。
第五篇:我们被杨善洲感动
我们被杨善洲感动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大丰海事处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号召,组织开展了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活动。认真看完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后,深深地被他六十年来如一日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执着精神,热爱家乡关心民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精神境界,为人民服务永不停息的精神所震撼、感动。他用长期的勤奋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楷模、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是彩云之南的骄傲。
谁说中国共产党员在市场化改革开放中失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中国、在云南我们身边,就有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杨善洲。正是他的关注民生,从身边的平凡小事做起,从对社会环境有意义的点滴做起,才让我们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更加美好!才使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充满了希望。彩云之南,这片红土高原热土培育了杨善洲——红土高原生生不死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脊梁。“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坚守。
杨善洲是云南“两强一堡”、和谐社会建设的先锋模范,是中国版本的《阿凡达》在中国的真实再现。在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更为他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精神境界、他穷其一生绿化荒山、建设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所感动。感动中我们切实应进行反思,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杨善洲精神在我们建设美好家园中永存!
杨善洲走了,这位84岁的老人家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价值3亿元的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是给中国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党、全民族正需要这样的“圣人”(被当地百姓称为“圣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杨善洲!他的先进事迹,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财富,富含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符合党和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更符合团结全民族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十二五”规划、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需要。在他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这笔财富,感动、鼓舞着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将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去谱写人生的篇章!
杨善洲带给了我们久违的心灵感动!退休后能想着发挥余热去绿化荒山就已让我们感动,又能够把价值这么高的资产无偿奉献出来,这样的境界太高了,让我们再次震撼!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永远艰苦奋斗、永远严格自律,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杨善洲这样!杨善洲的精神将永远与中华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我们应该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有吗?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总之,杨善洲老书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理念,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我们的干部职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以达到“创先争优”学习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