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居家养老中社工的角色
社区居家养老中社工的角色
王壬
2012-10-15 14:12:51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京)2009年7上期
【英文标题】The Role of Social Worker in the Community and Family Endowment
【作者简介】王壬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编 者 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已成必然趋势。而机构养老又存在耗费资源多、建设周期长、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等弊端,无法满足多数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融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化为老服务的新模式,成为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那么,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目前,我国的社区老人服务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提供并由街道居委会执行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等生活困难老人的经济救济、日常上门巡视、义工服务、后事的操办等。但这些服务往往是补救性和救济性的,一方面,接受服务的老人只占老龄人口的极小部分;另一方面,老人在社交、心理方面的综合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为了更全面地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要,各地尝试将社会工作的元素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居家养老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那么,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展开合作,尝试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引入社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分享。
个体层面的角色
老人需求的评估者
社工要准确、及时地评估老人的情况与需要,为开展服务提供依据。例如,某老人的一位老友不久前去世,这直接影响到老人的心理状况、睡眠质量,从而引起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复发,造成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社工评估后,就从对老人的心理辅导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协助老人看病吃药。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变化很快,因此不仅需要对老人进行定期的全面评估,还要在中间插入定期的复检和不定期的回访,以确保更准确地了解老人的情况。
对老人的评估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需要评估的项目复杂繁多。国际上一份完善的老人评估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认知形态、沟通能力、听力、视力、情绪与行为形态、社交能力、日常独立生活能力评估(IADL)、自我照顾能力评估(ADL)、疾病诊断及病史、口腔与牙齿状况、居住环境检查、用药情况等。评估往往由社工、护士和医生组成的团队共同执行。整个评估涵盖了老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情况,而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生理上,随着身体的不断老化,疾病和身体的衰弱成为老人关注的重点,如何保健、怎么看病、怎么吃药、由谁来照看等都是老人关心的问题。而如何适应身体的变化、尽量保持生活自理,往往是老人面对的最大挑战。老人的居住环境与其生理需要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建议评估尽量在老人的家中进行,以便了解老人的生活环境。如,老人家里的厕所没有安装马桶,老人如果患有关节炎等疾病难以下蹲,就会有如厕的困难。
心理上,伴随着生理的衰老过程,老人能否适应身体的变化、能否接受不断老化的事实,影响着老人的心理状态。老人常常经历的负面心理状况包括:生理机能退化带来的失落感、失控感;面对亲人、老友去世的孤独感、寂寞感;面对死亡的焦虑感、恐惧感,等等。
社交上,虽然老人的身体不断衰老,但老人对社交的需要却没有减少,反而更需要亲人的陪伴、同伴的支持以及日常的社交活动以维持其社会化的程度。常见的“反面教材”是:老人身体不好了,外出锻炼少了,加快了生理老化的速度;又因为缺乏社交,老人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病痛上,情绪越来越低沉,影响生理健康。
除了生理、心理、社交方面的评估之外,对老人的评估还应该包括对老人与其家庭关系的评估、老人与邻舍关系的评估、老人与老友关系的评估以及老人使用的社区内其他服务资源的评估等。
实际操作上,由于评估的内容较多,评估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一方面,寂寞的老人很喜欢有人跟他/她聊天,评估对老人来说就是很好的倾诉过程,因此需要社工更耐心地听老人说,给老人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对老人的家庭、邻舍关系等问题的评估,需要与老人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搜集到更全面的信息。如,询问孤寡老人家庭状况,往往会使老人回忆起曾经的家庭变故,引起老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老人综合服务计划的制订者
对老人综合服务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回应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受现时服务条件的限制。社工如何整合资源,协调服务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老人的需要,就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由于每个老人的需求与特点都不同,因此综合服务计划应该是个别化的。
例如,通过评估,按照规定给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时间是每个月20小时,那么这20小时是用来做清洁,还是陪老人看病、聊天、外出,又或是帮老人购物?这就要根据老人的需要来安排,并根据老人需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如,广州3月~5月天气潮湿,老人往往出现风湿、关节问题,出行困难,这时就可以相应地选择为老人购物的服务内容;而6月~8月,阴雨天气减少,老人的行动能力也逐渐恢复,则可以陪同老人外出逛公园。
同时,社工也应组织老人的集体活动,增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以维持和促进其社会化的水平,丰富其老年生活。集体活动也应该根据老人的需要来安排。如,根据老人检查身体的需求,可组织社区内量血压的活动;老年义工探访或电话探访活动,可让老人通过助人获得成功感与自信;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健康老人的融合性活动,可让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互相了解与支持,等等。
在组织老年人团体活动时应注意考虑不同老人的不同特点。在常人眼中,所有的老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同老人如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丧偶的老人与一直独身的老人之间需求的差异是相当大的。此外,针对老人的小组工作或集体活动往往事务性较强(如量血压、健康讲座等)而治疗性较弱,主要是让老人在活动过程中互相认识,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交际圈子。因此,也建议社工更多地使用义工参与老人服务。
老人个案工作的辅导者
与其他服务对象一样,老人也需要个案辅导工作。辅导的本意在于给老人带来行为、信念或情绪上的改变。但老人的行为模式、思想信念都是其漫漫人生经历的累积,要想改变老人的行为与思想似乎是很困难的。更容易造成困扰的是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与传统道德观念,如:老人年纪都这么大了,是否有改变的可能与必要?我们这些晚辈是否应该忍耐,不跟老人计较?但老人并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与需要,老人也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社工更多的耐心去发现老人的优势。
与此同时,年轻的社工在个案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社工本身没有经历老化的过程,因此较难对老人的情况有深层次的同理。这一阻碍需要社工在实务中通过不断地操练来加以克服。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与同事处理最多的是老人的情绪问题。如,孤寡老人担心自己以后身体差了没有人照顾,因此情绪低落,长期失眠。对此,一般人的处理方式是安慰老人:“阿婆,不用想这么多,到时候居委会一定会帮助您的!您只管吃好睡好,安度晚年!”但是,这样的说法会让老人把自己的担心压抑在心底,继续担忧:怎么安度晚年呢?实际上,老人的担心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何不跟老人好好谈谈以后的生活计划呢?社工可以跟老人谈她的担心,了解老人对未来的打算,协助老人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做好经济或生活上的计划,甚至可以跟老人一起谈谈去世后怎样处理后事比较符合其心意等。
社区层面的角色
资源整合者
社工作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在老年工作中显得格外突出,因为老人需求的满足相对于其他年龄层群体来说更需要多个系统的协作。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所有居家过日子可能涉及的范畴。这些资源范畴包括医疗系统、康复系统、街道居委会等行政/准行政系统,以及老年大学、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老人服务机构,甚至包括社区内所有服务行业系统,如理发店、维修店、餐饮店、银行等。
社工首先要了解整个社区的资源情况,与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社区内各系统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性质、内容以及可能需要合作的工作。
例如,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自己煮饭时容易忘记关煤气,非常危险,那么怎么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呢?可以找社区内的餐饮店每天定点给老人送饭,在送饭的同时观察老人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这样,不但灵活地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也增强了社区居民互助友爱的意识。而社工在其中则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
又如,老人出行所需的轮椅、拐杖、助行器等设备,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向那些老人已经去世而没有处理助行设备的家庭募捐,让那些家庭中老人的物品在别的老人身上发挥余热,促进邻里之间的互信与交流。
社区敬老的倡导者
社工也应通过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促进社区敬老爱老的文化建设。应该给社区全体居民一些机会去了解本社区的老人,并让社区居民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从而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的社区居家养老环境,也为他们自己年老时的社区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例如,组织社区内的青年人去采访老人,让青年人了解社区的演进与历史,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老人在被采访的过程中也不再是往日被同情的弱者,而是成为“有经验”的长者,从而获得尊重与自我肯定。
社区义工的组织者
社区居家养老离不开社区的义工,其实今天的义工就是未来的服务对象。因此,怎样利用社区义工资源,对如今以及社区来来的居家养老服务都有影响。
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从集体性的探访、为老人的家做大扫除、陪老人外出活动,到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都可以有义工的参与。有特长的义工也可以表演节目,为老人做体检、理发、修理电器、改装家居设备等。
实际上,即使没有社工的组织,社区内也已有不少助老义工存在。如,老人的邻居常常探访老人,或买菜时顺便带些菜给老人。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义工。社工不仅要发展正式的义工,也应鼓励与关怀那些长期默默无闻地帮助老人的非正式义工,随时与那些义工保持联系,以更好地服务老人。
行政与政策层面的角色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协调者
社工除了直接服务老人之外,还需要担当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以协调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人员,包括服务员、医生、护士、服务员管理者等。要将这些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老人服务,需要社工的协调。
应该注意,不同的专业对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位行动不便、需要借助于助行设备行走的老人,家里摆设很乱,但老人正是借助“乱”摆放的家居设备来当扶手。服务员上门提供清洁服务时,出于专业的要求,会重新整理老人的家居摆设,使之恢复整齐状态,但这样却打乱了老人的习惯,增加了老人跌倒的危险,老人也因此产生对服务员不满的情绪;而医生与护士从医疗的角度出发,诊断老人的病情后,觉得老人入住老人院,但老人对此却非常抗拒。这时就需要社工联系服务员、医护人员共同讨论,以便为老人提供其自身可以接受的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者
一方面,运用居家养老服务的统计数据,可以为服务质量提供评估依据;也可以追踪社区老人情况的变化规律,为开展新的服务提供依据,为新政策出台作导向。因此,需要为老人建立完整的档案,并做好科学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教训也应与同业人员分享,促进国内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提倡者
与基层老人接触最多的前线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将自己所发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政府反映,为修正相关政策提供倡导与建议,从宏观上促进老人福利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居家养老中的新举措
居家养老中的新举措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地方通过自主创新“集中照料个别关照”,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高度融合,街道居民委主动为“拼保姆”搭桥牵线,政府给子女“开资”,让其在家侍候父母等举措,不断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政策和办法,让广大老年人畅享晚年幸福生活。
自主创新“集中照料个别关照”
67岁的老周所在的社区,在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上融合创新。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实行集中照料,每天他们集中到小区老年活动中心,打牌、下棋、看电视,中午政府补贴一顿饭,自己花10元,即可享受四菜一汤。对于90岁的没有孩子的行动不便的韩先生等,则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他们每人请了一个钟点工,天天来给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做三顿饭,陪说话唠嗑。半自理老人则是享受政府补贴的送餐服务,点菜上门。对于高龄独居老人,社区都为他们建立了档案,一人一档,社工包片联户,定期入户走访,各家均按有应急电话,社区二十四小时监护,听他们的需求,随时帮他们解决问题。
此前,很多地区都建设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养老机构和设施、医院等,但由于缺乏规划,或者受多种因素制约,布局不合理,距离较远,老人使用非常不方便,且与老人的需求不一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养老的重心放在高龄、孤寡和独居老人,导致现有的养老服务往往只注重老人的基本需求,如饮食、日常照料等,对老人的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体育锻炼等需求重视不足,未深入到老年人家庭,没有形成完善的可及的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社区开始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就是要整合社会资源,依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的模式,以社区为基础,辐射街道,构建起一个立体养老体系。日间照料中心达到“六室一场一厨”的要求,即建有服务咨询室、日间休息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健身康复室、室外活动场和厨房。毗邻社区之间结成日间照顾服务网络,在本社区供需出现断层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里、驻街单位等提供服务,初步建立起居家养老多级服务网络。同时建立社区虚拟养老院,安装费服务费由政府承担,实现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全覆盖。通过联合社区家政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网点、社会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建立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队伍,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即为老人上门提供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清洁卫生、代为购物、配餐送餐、代办手续、取款缴费等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楼栋、楼宇为单位,邻里之间结成帮扶对子,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应急救助等邻里互助服务;家庭清洁、生活照料等便利生活服务;心理抚慰、康复护理等健康关怀服务;通过设立“老年讲坛”等专项助学项目,依托老龄大学和社区学校,为老人提供文化活动服务;以及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特困帮扶服务等,让其囊括社区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难题。
为“拼保姆”牵线搭桥
83岁的张女士因脑出血偏瘫多年,想雇一个保姆照顾自己,可是囊中羞涩,她打算和别人“拼保姆”找一个上午可以来照料她的人。她的想法得到所在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居民委员会借鉴外地经验搭桥牵线。经撮合,下午上班的送水工小于和张大娘“相拼”给自己同样因疾病卧床的老父亲找了一个负责下午照顾父亲的保姆。这样张大娘、小于负担减轻。雇方和被雇方“双方共赢”。
如今私人“拼车”、“拼房”屡见不鲜,“拼保姆”也不新鲜。可是个人“拼保姆”作为分摊保姆雇佣费用的一个手段,很容易出现法律上的风险。“拼保姆”的劳务雇佣合同中是否能明确反映出是两个独立的雇佣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不是独立的雇佣关系,就会被认定为共同雇佣,两位老人就会成为共同的责任承担者。从老人的角度,保姆在给其中一位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人身伤害的问题,另外一位老人则可能会出现责任共担的风险。
再比如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从保姆这一方,在如何分配服务时间上要有一个明晰的约定,否则就会容易产生争议。合同中如果规定了什么时间段去谁家,有了这样一个明晰的约定,违约的风险就可以规避。
家政行业人士不赞成在没有签订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几家人共同一个保姆。这种拼雇行为最好能有相关组织来规范,并得到社区的支持。在社区建立一个点,让拼雇现象成为一种家政、物业、社区三方通过组织行为共同引导的服务。
给照顾父母的子女“付薪”
日前,南京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按月给其发工资(现金补贴)。照顾自己父母,政府给“工资”等,实际上是基于现实的一种良性探索,是从老人的情感需求出发,是将政府养老向人性化方向纵深发展。可以说,已经提高到了“满足老人精神方面需求”的“政府养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购买子女照顾老人这种服务,更能够让老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快乐,是“温情养老”的重要途径。“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大多老人都渴望由儿女来照料生活,尽管一些家政服务人员也能为老人服务,但比不上老人家属的照料更细致周到。可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一些老人虽居家却无人照料。当前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一刀切,试点把范围划定在,子女、儿媳愿意在家照顾的五类老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这很实际。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多,内容繁杂。有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居家老人需求较为强烈的主要有托养、就餐、医疗护理及精神关怀等类服务。但愿随着社会深化改革,给居家养老更多些“真金白银”。
(责编:孙展)
第三篇:养老中合机构
一、设立养老机构须登记
《办法》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取得许可并依法登记。未获得许可和依法登记前,养老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收住老年人。
二、设立养老机构的机关
《办法》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工作。
三、设立养老机构的条件
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
(三)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
(四)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五)床位数在10张以上;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涉外养老机构的设立
《办法》规定,外国的组织、个人独资或者与中国的组织、个人合资、合作设立养老机构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个人以及华侨独资或者与内地(大陆)的组织、个人合资、合作设立养老机构的,由住所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民政部门实施许可。许可机关根据申请人筹建养老机构的需要和条件,在设立条件、提交材料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时间
《办法》规定,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实地查验。符合条件的,颁发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许可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对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法律责任、服务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老有所养”真正有望实现。但美中不足的是,新规还缺乏细节的充分论证的内容,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国家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新规的实施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第四篇:居家托养申请书
居家托养补助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x,今年xx岁,古田县城东街道xxx村人,自20xx年发生车祸被人撞后多年来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靠父母两个老人轮流照顾,而肇事者逃逸多年,至今未获得一分钱补偿,而我女儿又很小,还在念初中,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全家人只能靠着每月的低保维持着生活。
因此,特申请居家托养补助,望领导批准!
申请人:xxx
2015年5月26日
第五篇: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沈柳以表示,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试点社区,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6] 10 10.1
参考资料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5):67
10.2 10.3 10.4 10.5 10.6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5 台恩普。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 大连一家养老院的老人在玩游戏 人民网 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