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大学高分子研讨会报告人简介范文
报告人简介
李子臣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合成化学;聚合反应新方法(多组分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加成)序列、立构可控聚合物;刺激响应性高分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自降解高分子材料
宛新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液晶高分子,光学活性高分子,近红外波段吸收/发光高分子,光电功能高分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刚柔嵌段共聚物/低聚物多层次自组装,具有控制结构、确定形状的高分子的合成及功能化。
闫寿科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均聚物、共聚物以及共混高分子材料的熔体结晶行为、表面诱导的聚合物结晶行为、取向诱导的聚合物结晶行为以及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于中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加工-结构-性能关系;增强与增韧机理;高分子材料阻燃;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聚合物加工
张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功能化; 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新型功能性聚合物纤维; 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
李志波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可降解功能高分子合成与结构表征、刺激响应嵌段共聚物的可控聚合方法学、聚多肽为模板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聚性能研究
武利民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无机纳米杂化胶体微球及其空心微球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调控;高性能和功能性涂料研究开发
俞燕蕾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
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高分子自组装材料,光响应智能界面材料
路庆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诊断成像-化疗热疗一体化纳米载药体系的构筑和应用基础研究;仿生纳米可控粘附材料的合成与表面功能构筑;刺激相应性液晶高分子的合成组装与性能研究;聚酰亚胺电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俞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复杂流体流变学;化学流变学;相转变与临界现象;本构模型与多尺度计算机模拟;高性能聚合物材料
刘天西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通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及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形态-性能和应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等
朱美芳东华大学材料学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纤维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功能纤维及生物纤维材料
徐志康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相分离过程调控与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制备;分离膜材料表面的仿生修饰与生物矿化;高分子分离膜表面的分子识别与生物分离;膜表面亲水化、抗污染化与生物相容性;膜表面酶固定化与膜-酶生物传感器及生物反应器;膜表面可控沉积与界面聚合;孔径单分散膜与精密分离;嵌段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薄膜定向组装;静电纺纳米纤维与吸附分离等
谢涛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多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形状记忆高分子,智能生物材料,仿生高分子体系;3D及4D打印技术;高分子合成设计,结构与性能表征等。
王献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利用、聚苯胺的功能化和应用、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的应用基础研究
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高分子研究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基因载体;药物缓释;电活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智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
唐涛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分子链拓扑结构与性能调控、聚合物多相多组分材料界面与微结构调控、聚合物降解转化与回收再利用
崔冬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共轭双烯烃高选择性聚合;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生物来源烯烃聚合;乙烯聚合;乙烯与α-烯烃共聚合;乙烯与共轭双烯烃的共聚
张所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研究海水、苦咸水淡化分离膜材料的耐氯氧化、抗污染和长寿命等问题,研制高通量、高强度、及耐污染反渗透复合膜、超微滤膜,并实现产业化和模块化制备以及水处理工程应用;燃料电池用阴阳离子传导膜材料、有机微孔材料及气体分离膜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杨柏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在分子设计、纳米杂化和在介观尺度上构筑新型有序微结构,来实现聚合物光学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聚合物微纳结构与光功能材料;发展新型高折射率杂化材料,新型光电杂化材料与器件等
章明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性能,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物理功能,新型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高分子、高分子共混物及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凝聚态物理问题
李良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的物理问题,如流动场诱导高分子结晶,高分子流变学,开展双向拉伸电容器薄膜、锂电池隔膜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等高性能薄膜加工成套工艺研发针对高分子加工研究的同步辐射方法学
梁好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DNA分子机器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NA大分子组装及生物传感器;基因转录翻译调控机制(合成生物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与模拟;大分子粗粒化模型建立及多尺度模拟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液晶化学与激光全息技术;光电子材料化学与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高分子复合技术与加工流变学
杨鸣波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及工艺;高分子共混新材料;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理论和聚合物材料与制品破坏特性
傅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成型加工中的形态控制;聚合物共混改性与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瓶颈科学问题的研究
李忠明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与技术;;高分子形态调控和高性能化;流动诱导聚合物结晶;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加工;导电功能高分子材料
孙平川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与固态核磁共振波谱新技术及其应用
张望清南开大学化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非均相条件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及高分子胶体的应用研究。包括非均相条件下的普通自由基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应用于催化合成的功能性高分子胶体;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胶体
史林启南开大学化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
自组装生物活性材料,纳米高分子药物
第二篇:报告人简介
附件:
报告人简介
陈香美
陈香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病专科医院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肾脏病专家。
两次担任“973”衰老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Clin lnvest、J Am Soc Nephrol和Kidney lnt等SCI收录论文全文50余篇。主编著作5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周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国际转基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国家干细胞协调指导委员会委员、召集人;科技部干细胞基础研究重大计划专家组召集人。
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期间,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任项目负责人;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周琪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化与去分化机制、体细胞重编程、干细胞可塑性和全能性及体细胞可塑性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开展动物模型及疾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工作,从而推动基础研究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国际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大鼠;世界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证明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首次发现并明确证实决定小鼠(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
周琪研究员现已在Nature,Science等数家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8篇,获得重编程技术发明专利5项;先后获得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裴雪涛
裴雪涛,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
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所长,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监督检定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担任国家“863计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干细胞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面向临床应用的干细胞技术与产品研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临床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和《中国输血杂志》副主编、《Int J Hematol》、《自然科学进展》编委等学术职务。在Hepatology、JBC、Stem Cells、PloSOne、Tissue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著230余篇,主编及合作主编专著9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共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项,获得国家药监局(SFDA)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批文3项,总后勤部临床治疗新技术批文2项。
裴端卿
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生殖与发育”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
1985-1991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5 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1996 担任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员,1996-2004 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获终身资格),2004年起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在正常与癌细胞里的运送机制,EGFR 的信号传导机制与肺癌,干细胞的全能性调控机制。目前承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多项; 担任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细胞研究杂志(Cell Research)副主编,亚太干细胞网络执委,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理事长。其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PNAS,JBC 等国际期刊上,共计50多篇论文,引用达2000余次。
孙青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受精生物学组组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及分子显微技术分会理事长、生殖生物学分会秘书长。
1994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动物胚胎学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从事5年半博士后研究。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二十多年来,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卵子成熟和受精研究,在卵子减数分裂恢复信号转导通路、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分离调节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80,被引用约3000次。出版国内、外专著、译著、科普书8部。曾获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博士后”、“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个人荣誉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宿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动物所副所长,细胞与分子进化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带头人,2001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05年当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6年于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昆明动物所担任副研究员,1997-20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修斯顿人类遗传学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就职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回国后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灵长类大脑演化的遗传学机制以及现代人类起源、迁徙与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863项目1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s Genetics、PNA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Genome Research 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三项,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一项。
项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广东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干细胞研究。2001-2004年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系Research Associate,主要从事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研究。建立了Nesti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对Nestin在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以及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Apodemus的胚胎干细胞,获得了Apodemus/Mus异种嵌合体,证明遗传距离上相距很远的Apodemus与小鼠在胚胎早期仍然具有发育上的相容性,能够形成健康的嵌合体,为研究组织器官发生机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与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重大专项等。在Hum Mol Genet, Stem Cells, Biomaterials, Cell Transplant, PLoS One等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
沙家豪
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组员,“生殖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细胞遗传学会副理事长,《Asian J Androl》编委,《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编委;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1项,主持973课题2项,其他国家级重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和2002年入选为江苏省 “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称号;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2004年入选为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培养对象;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齐忠权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所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院执行院长,同时兼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器官移植协会会员、国务院侨办第二届海外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器官移植协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常务理事。
1984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4-1993年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3-1999年在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医院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1年,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就职于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齐忠权教授从事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近20余年,在普通外科学、腹部脏器移植学、移植免疫以及免疫抑制剂开发等领域有很深造诣,参加过500余例的人体肾脏、肝脏、胰腺移植手术,成功改良器官移植实验外科技术,开发并筛选新型免疫抑制剂,迄今已发表SCI论文近40篇。主持的课题有:活体肾脏移植的系列研究、胰岛细胞和肾脏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抗CD40-L和抗LFA-1单抗在预防异种胰岛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板蓝根组酸单体抗肿瘤及抗器官移植排斥双重作用的研究。
季维智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国家干细胞协调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生殖与发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成员。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85-1987年赴美国俄勒岗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华盛顿史密研究院从事神经生殖内分泌和胚胎移殖研究。1995-1997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1996年与威斯康星灵长类研究中心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了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1996-2005年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包括863、973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了多株猕猴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系,获得国内首例转基因猕猴,并在猕猴治疗性克隆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广泛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灵长类卵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2)灵长类干细胞生物学;3)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Cell Stem Cell, PNAS, Stem Cells,JBC,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
第三篇:主论坛报告人简介
主论坛报告人简介
师昌绪
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年~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55年~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曾获国家级奖10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
吴光辉 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现任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国家重点型号ARJ21飞机型号总设计师;国家大飞机总设计师。
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总体室、民机总体室技术员、副主任、主任职务、603所民机部部长助理兼总体分部主任、603所副所长、中航第一飞机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飞机基础技术专题专家组成员,国防科工委航空器总体和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工大、南航等院校任兼职教授,中国航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际重量工程师协会(SAWE)会员。
曾荣获“某飞机工程”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某重点型号首飞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中航一集团一等功;“某重点工程载机改装”获2006年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一航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一航、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劳动模范”称号;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一航“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2007年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并颁发金质奖章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郭万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1-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并获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曾在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和澳国防科学技术组织(DSTO)专家中心工作,2002年曾做德国马普协会金属所客访教授;2003年获香港政府Croucher高级学者基金。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9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工作,开展交叉学科前沿及其在未来空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十五期间,推动建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研究院,任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物理力学、纳机电和纳智能系统、全寿命安全保障、微智能测控及其在空天飞行器中的应用。
第四篇:高分子专业简介
包装工程专业
包装是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于产品的生产、流通到消费领域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它不仅使产品美化、保质和升值,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包装涉及材料、力学、机械与美学等多种领域,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包装工程专业依托我校高分子优势学科于2000年设立,以天然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包装上的应用与工程为主要特色,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实验仪器设备齐全。
印刷工程专业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是在我校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部印刷专业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教学方针,以融汇高分子材料科学、包装工程、计算机技术、光学与美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为特色,逐步形成了印刷材料与印刷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合理的教学团队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保证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括橡胶工程、塑料工程、高分子合成三个专业方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涉及高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性能、化学与物理改性、成型加工及其应用,是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端于1950年设立的橡胶工艺专业,经60年的积累和发展,已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学科,也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2008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该学科建立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本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橡胶与塑料加工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重要科研与开发基地,在高分子基础材料和先进材料的人才培养方面独具特色,我国高分子工业,特别是橡胶企业的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大都出自我校高分子学科及其相关专业。
第五篇:高分子领域主要期刊简介01
高分子领域主要期刊简介
1、期刊名称: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聚合物降解与稳定化
2、出版机构:ELSEVIER-science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20-25篇
5、期刊检索:SCI,2013年影响因子3.291
6、主要内容:该期刊历史久远,为老牌的聚合物材料类期刊,主要涉及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稳定性问题,如降解反应与控制,包括聚合物的热降解、光降解、生物降解、环境降解等。还包括各类阻燃材料的设计研究与应用,特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在各类条件下的老化和分解研究,聚合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1、期刊名称: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
2、出版机构:Elsevier Science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8篇以内
5、期刊检索:SCI,2013年影响因子26.383
6、主要内容:刊载聚合物科学当前研究进展的评论。从影响因子看,就知道它的分量了吧。本刊专门接受综述文章,一般是主编约稿,论文的作者均是某领域的绝对牛人,论述的内容基本上包括高分子相关的所有领域,可以作为了解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经典文献。
1、期刊名称:高分子学报;Acta Polymerica Sinica
2、出版机构: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18篇以内
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0.798
6、主要内容:从影响因子看,不是很高,但它是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主要刊登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应用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专论文章。读者对象主要为国内高分子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中国高分子学科领域的权威。
1、期刊名称:Macromolecules ;大分子
2、出版机构: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3、刊发周期:半月刊,一年24期
4、每期刊发论文数:30-50篇
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2013年5.521
6、主要内容:该期刊为高分子研究领域的引用率第一的期刊,涉及高分子的所有研究领域,如合成、聚合机理和动力学、化学改性、聚合物固态、溶液和熔融性质、界面性质等。
1、期刊名称:Biomacromolecules ;生物大分子
2、出版机构:ACS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500以上
5、期刊检索:SCI,2013年影响因子5.371
6、主要内容:重点探讨聚合物与生物学结合的知识,涉及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可再生资源的单体与多聚体、聚合物降解产品的分解代谢、生物催化、生物大分子集群、仿生学、生物矿化、生物工艺、生物循环、生物除污、生物传感器,以及高分子在制药业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等。
1、期刊名称: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技术进展
2、出版机构: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约4 篇
5、期刊检索:SCI,2013年影响因子3.674
6、主要内容:该套丛书收录了有关聚合物和生物高聚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的重要论述,涉及学科包括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这是为那些希望了解上述学科进展的从事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的研究人员而编写的。
1、期刊名称: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化学
2、出版机构: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
3、刊发周期:半月刊,一年24期
4、每期刊发论文数:40—50篇
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2013年8.238
6、主要内容:该期刊为材料研究领域的引用率第一的期刊,涉及材料研究领域。发表难度较大,能在该期刊发表文章,应该算是在该领域有一定成就了。
1、期刊名称: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简称MRC,中文名:大分子快报)
2、出版机构:德国
3、刊发周期: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8篇以内
5、期刊检索: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4.929
6、主要内容: 生物聚合物和新型大分子材料
1、期刊名称:polymer reviews;高分子评论
2、出版机构:美国
3、刊发周期:季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8篇以内
5、期刊检索:2013年影响因子:7.794
6、主要内容:聚合物评论发表专题,组成的邀请高质量审查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所有领域的当前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的领域是医学领域的应用、有机电子和光子学、纳米结构、微观和纳米制造、生物分子(DN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和高聚物在与其他学科的接口。
1、期刊名称: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出版机构:荷兰
3、刊发周期:半月刊
4、每期刊发论文数:20-30篇
5、期刊检索: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4.093
6、推荐理由:膜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