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为此,学校依据《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创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省级示范高中要求,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校本课程品牌,指导学校社团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升学校特色和办学品位,最终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化、共同发展。
二、组织机构
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张 荣
副组长:韩 荣 邢建东 李 金 杨登荣 谢洮霞 成员:教导、教研、政教、总务、团委、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职 责: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保障、政策支持,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促使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2、成立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组 长:李 金
副组长:杜云天 廖廷武 李志仁
成员:外聘专家、教研组长、课程开发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社团负责人
职 责:引领师生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和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健全以校为本、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机制;规范管理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编写、审查、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督导,总结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选课平台。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教学资源、社团资源、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组建学校社团,指导社团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校本课程要遵照“务实、求真、创新、发展”的校训,充分体现“办对得起学生的学校,做对得起学生的教师”的办学理念。
2、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以及观察、表达、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校本课程要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最终实现学校各项活动课程化教育。
3、教师发展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课程研究制度,校本课程要让教师跳出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整合、实施和评价,懂得教育科学的原理、原则,并有应用它们解决实 3
际问题的能力,能以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及时总结和提炼出教育科研成果,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学校发展目标
紧跟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指导学校社团,开发精品校本课程,通过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使学校各项活动向课程化、学术化、创新化发展,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树立学校办学品牌,进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力争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四、课程开发
(一)开发原则
1.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办学原则。依据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开发潜能的条件和充分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科学规范。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尽可能聘请名师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确保课程体系的序列性、开发方案的规范性、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3.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既要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和活动场地,满足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又 4
要依据我市的地理条件,区域经济、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发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
4.全员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只有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丰富、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出鲜活、多样的校本课程。
5.凸显特色。立足我校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结合富有我市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此来构建具有学校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课程分类
目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力争三年内开发七大类200门校本课程,力争达到一师一优课,一师一社团,一师一精品。
(1)地方特色类。此类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定西市的市情,反映定西特有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一是充分利用定西市图书馆、档案馆、党史办的文献,整合定西历史资料,策划爱国主义或其他主题式系列活动。二是 5
利用已有名家开发校本课程。比如,目前学校已开设独具定西特色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定西》。
(2)人文素养类。此类课程要体现“人文”二字,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3)科技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身心健康类。此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前提。应将学校现有的所有德育课程、体育类项目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身心健康类课程。
(5)艺术特长类。艺术特长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
(6)生活技能类。根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8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上十分欠缺,10%觉得还可以,2%表示不清楚。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恃宠而娇,家长总怕孩子 6
累着,时间一长,孩子们的动手意识就越来越弱了。为此,该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比如健康常识、安全、急救常识、电脑常识等。
(7)学科拓展类。学科拓展类课程将五大联赛竞赛辅导全部纳入学科拓展类课程;还要针对尖子学生、超常学生或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拓展一些专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高考科目学习策略”系列讲座,或“数学思想漫谈”“阅读鉴赏入门”等专题讲座。
(三)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教材,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突出校本课程教育的特色,教材的来源分为三种:原著、改编和自编。特别是教师自编的优秀教材学校要计入一定的工作量,并直接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范围。对于学生反映好,教师编写成熟的自编教材经有关部门审定,学校可资助出版。
(四)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加工、补充完善,大胆审视、批判和改造现行课程资源,不断拓展、改编和重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学生开 7
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定西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需要的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特色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需求评估(2016年9月—10月)
评估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起点。实际上,学生有很多潜能和特长需要挖掘,参与各种活动的兴趣浓,热情高;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全面发展并有一定的特长。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机会。
为了有效地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可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或在校园网上专设学生、家长自由发表意见的栏目,让学生、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资源调查(2016年9月)
资源调查旨在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一是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设备、课程材料等学校内部条件;二是我市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校外课程资源。三是调查校外人才资源,特别是可以帮助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专家、名师和学生家长。
3、培训学习(2016年10月)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课程开发模式;同时,要想方设法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借鉴省内外名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培训学习,旨在明确选题背景: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资源,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以及社区可以利用的能工巧匠。
4、申报立项(2016年10月)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动员激励、自愿报名、奖励考核等多种措施,整合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全员参与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每个教研组至少要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在学期末,学校分配资源开发项目或主题,申报者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课程开发小组,明确人员分工,确定活动步骤,制定活动方案,填写《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申请表》一式二份报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汇总。
5、编写文本(2015年10月—11月)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申请通过后,开始撰写课程纲要:一要阐明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9
观等方面来进行细化和发掘;二要阐明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内容要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或层级结构等,整合为模块或专题形式,通常4学时为一个模块,16学时为一个专题;三要阐明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四要阐明课程评价: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课程研发人员要集思广益,细化主题活动方案、专题讲义或活页补充材料,并以课程文本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审议。
6、审议公布(2016年12月)
课程开发中心审议教师申报的课程文本,严格审查每一个课程实施方案,并征求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意见。审议通过之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课程信息,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选课指导。
7、组织实施(2016年12月和2017年5月)结合我校实际,每学年第一学期12月和第二学期5月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巡礼月,集中展示学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课程化,高一级学生全员参与,学 10
生根据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各自导师和学生会辅导员指导选课(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填报完毕后,由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进行统计汇总之后,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本月星期三(16:20—18:00,100分钟)。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课人数不足3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8、总结提高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校本课程的文本内容,完善主题活动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要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收集整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邀请教研人员、课程专家开展校本课程教法、学法研究,完善评价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个性特征评价上的局限;全面分析,科学总结,整理汇编主题活动案例和校本课程产品,不断修订、完善和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彰显基于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的课程文化。
五、组织实施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为了使后续的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有必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以供自我反思,也供他人学习、批判、点评。11
档案多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客观记录如下内容:一是校本开发的课程产品,如自编的教材,活页资料集、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选集等;二是学生学习成果,如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活动参与情况;三是项目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结题报告等;四是重要决策过程和会议记录;五是校内外交流的内容、参与人员和音像资料;六是各项成本记录,个人成长记录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源包。
2.规范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可以是文本课程,还可以是体验课程,一般采用模块的形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简单重复。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建立学习活动记录手册,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份教师编著的讲义或活页式的学习材料,最好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
3.灵活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校本课程采用选课制和走班制,要力求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元素,引导学生突破有限的书本知识,增 12
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在“考察”“实践”“探究”“鉴赏”“表演”“组织” 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验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灵活安排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发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公益活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积极开发主题式系列活动。
主题式系列活动是一种专题式、任务式、项目式的综合活动课程。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题”形式组织内容和推进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整合为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专题或模块,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主题内容可以是人文的,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科学的,偏重于讨论调查。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在教室和校园进行,也可以走进自然和社会。主题式系列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同时超越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隔阂,是最适合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
5.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学校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必要时更新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实践探究中动态生成:既要整理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建立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又要以问题为源头,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多渠道采集信息,促使课程资源不断滚动生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6.建立校园课程管理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头绪繁多,涉及面广,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要想方设法构建一个媒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开放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每个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的一个户号,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在网上进行,学生选课排课、学分管理、电子档案袋、成果展示以及每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都可在校园网上公示。当然,还可以开辟新课程实验网上论坛、教育博客,整合有关课程开发的信息资料,给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六、评价考核
1、课程考核
(1)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同等重要,将校本课程考核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教务考核范围。
(2)校本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学期结束前,校本课程教师必须认真考核,考核方式和考题事先报教务处审核。
(3)学生必须每学年选满一门校本课程并考核合格,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参与情况、听课表现、考查结果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4)校本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门校本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三年内学生至少获得校本课程方面的6个学分方能毕业。
2、教师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教学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务处通过教学过程监督(值周领导检查)、课程结束材料(考勤成绩单、学生教学记录)考核、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与满意率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分为六项,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占考核分的20%;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占考核分的20%;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占考核分的10%;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占考核分的10%;五是教学方式占考核分的10%;六是期末考查,占考核分的30%。教师必须有计划、15
有进度、有活动设计、有考勤评价记录,按照学校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如做调查、写反思、收集资料、编写课程方案、撰写学术论文、保存学生作品和各种成果资料。
3、学生评价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学生出勤率,占总学分的20%。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请假超过4课时或无故缺课2课时,不予认定学分;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过程表现,占总学分的30%;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检测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占总学分的50%。这也是校本课程考核的最主要方式,每修完一门校本课程,若达到合格要求,按要求计入学分,若不合格可以通过重修获得该学分。
七、保障措施
1、及时展示优秀成果。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会,定期组织校本课程论文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科研成果,奖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凡是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对于特别优秀的校本课程学 16
校可以邀请有关部门对学科、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并把鉴定成果作为评职评优晋级的依据。利用校报、校园网、简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2、激励措施。
(1)教师承担校本课程计入工作量。
(2)奖励: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要经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就给予奖励,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研发400元;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总奖金2000元。(3)考核加分: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负责人加0.5分,第一参与者加0.2分,第二参与者0.1分;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负责人加2.0分,第一参与者加1.0分,第二参与者加0.5分;考核累计积分,每学年2分封顶。
(4)每学年根据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考核结果,评选出学校校本优秀教师和社团优秀指导教师,予以校优对待。
3、强化校本培训力度。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课程专家参与指导,优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派遣优秀教师到外面学习,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强化教师前瞻而开阔的课程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校长的课程 17
领导能力,增强学校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不断创造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学习型文化型学校。
第二篇:小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为依据,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为目标,以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资源优势,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总体目标
1、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5、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三、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马玉平
副组长:董小方恽国平何勤
组员:李青尹纪才何伟常铀孙黎峰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成员:全体校本课程教师
四、课程结构与门类
1、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命教育、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教育校本课程;
2、开设学科类课程拓展性校本课程(包括文学欣赏,趣味数学,英语畅言练习)
3、设置艺术特长活动。
五、校本课程编制的目标、原则及注意点
1、目标:
(1)主体性。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因而必须体现其主体性。其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基础性。校本课程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
(3)发展性。校本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4)全面性。学校要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5)实用性。它强调课程和学校教育的有用性和功利性,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
2、原则:
(1)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它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使二者能相互协调的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2)针对性原则。设计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
(3)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多样性程度越高,学生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学校培养多样化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4)可行性原则。它要求校本课程既得到教师人力资源支持和保证,也应得到必要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条件的保证与支持的。
3、注意点
(1)处理好几种关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2)做好几个方面的分析:共性目标可实现程度分析;个性化目标重要程度分析;有关目标实现途径分析;学校资源对被择校本课程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六、工作措施和方法
学校坚持“理念突破、科研开路、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确立鲜明的品牌意识,计划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创、推进中华经典文化工作。
(一)深入开发、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推进实施学校本为课程开发实施。一是开展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教育校本课程;二是开设学科类课程拓展性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诗文诵读,数学题典训练,英语畅言练习;三是设置艺术特长活动。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学校特色,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品牌。利用早读、班团队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现有载体形式,围绕常识了解、经典鉴赏、题典技能培养、展示开展生动、多样的主题活动、竞赛活动、展示活动等。
2.注重营造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以音频、视频、书画等生动形式及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展示中华经典及诵读、书写、讲解实践。
3.倡导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普及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向社会辐射。
(三)培育师资队伍
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1、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内容: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3、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四)形成教学、科研成果
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为组织者,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对选编好的常识读本、经典读本及题典讲解材料、教辅进行普及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并进行跟踪研究,结合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法及组织实施等进行专项科研,对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交流;建设相关科研和教学基地。并加快资源库建设,结合学校局域网开辟资源共享渠道,逐步提供资源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教材和教学参考。
七、评价与改进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它又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对校本课程的申报、选择和实施情况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评价,力求科学、系统、规范,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课程建设更上新台阶。并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如调查问卷、效果测试、行为观察等,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具体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经费预计在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西大坞第二小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加强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掘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教育优势、教育传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为使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得到完善实施,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总体构思
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或总体构思,既要考虑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考虑各自学校特别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既要扬国家课程为主之长,又要补国家课程地域特色不足之短;既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负担,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审议,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定位,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3、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
4、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领导小组:
组长:陈岩庄 副组长:刘小蒲
成员:刘金环、马风格、徐俊菊
四、校本课程设置的规划
1、全校各班开设创造技能课,列入课程表,作为学生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在创造技法课教师中选取有经验、有创新的人员根据自己上课经验、体会,参与编写校本课程之中。
3、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活动教案。
五、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1、校本课程要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国情出发考虑学校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从地区学校的特点发展考虑学校发展的特殊性、特色性,这两者的完善结合就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学校的基本定位是建名师队伍,创名牌学校,育创新型人才,办现代化教育,从这样一个办学的基本定位出发,我们提出了学校培养为目标:即三高、三健、三会型的创新人才。三高:品德高尚、气质高雅、志向高远;三健:性格健全、体魄健壮、心理健康;三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2、校本课程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目标。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素质教育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全面推进,而且其核心内容也在实践中被逐渐完善和系统,即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种思想已在被陆续发行的新的统编教材中得到强有力的体现。毫无疑问,国家教材的推行必将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校本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为素质教育大目标服务的基本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校本课程要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4、校本课程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正规性和简便性的统一,要有时代气息,要有现代精神。
和任何教材一样,校本教材也必须坚持科学性,保证教材体系的系统和科学,内容的完整、知识的准确,同时又要注重通俗性和趣味性,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更多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所接受。另外,校本教育也必须注重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和学生同步,与时代同行,这样更能适合学生的需要。
六、教材内容及特点
1、图文并茂,形式多样
该教材采用文字叙述和图表说明相结合,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并通过理论的阐述、实践的检验、范例的学习、习题的巩固、练习的反馈,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注重基础,拓宽口径
该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奇思妙想,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七、组织实施计划
1、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要亲自组织,精心安排,悉心指导。
2、教师培训:
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需要对教师适当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3、建立自律校内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定期进行课程方案的评价,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将对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课程开发人员课程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因为校内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质量的保证。
八、实施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要有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会与学生的“分数”提高直接相关,学校必须承担很大的压力。因此,校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真心实意地推进素质教育,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坚持对学生终身负责,对民族、社会负责,能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断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观念和具体的积极行为,尤其是校长、教师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是目前一所学校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2、要敢于面对制度和思想上习惯势力的冲击
由于长期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课程管理局面仍然会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又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因此,必须的制度建设和舆论宣传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保障。
3、要做好教师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准备
目前教师的“课程国家化”意识十分强烈,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受到这种思维习惯的冲击,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规范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他们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弘扬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最后确定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弥补原有课程本身的不足,以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出发。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课程全面发展原则
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学校及相关人员要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
3.学校活动课程化原则
牢牢树立课程意识,学校及各功能处室和教学部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如军训、国旗下的讲话、学习方法知识讲座、感动时刻演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各种兴趣小组活 动(如剪纸、书法、绘画、葫芦丝吹奏、各种球类活动、健美运动、文学沙龙、文学社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
4.隐性课程显性化原则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一种隐性的、无意的、隐喻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经验,但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提倡隐性课程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显性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班风学风建设、学习习惯养成、吃苦精神锻炼等对陶冶人性、塑造人格意义深远。许多课程不是能编成书讲授的,而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完成。隐性课程的显性化是指通过对隐性课程进行有目的预设和系统性规划,使之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强化其正面性效能,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组织机构
东河中学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并以学校教导主任秦君为校本课程负责人,由负责人牵头制订、编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计划与开发纲要,全面整合校内、社区的教学资源,调动各学科教研组、各办公室的教研力量,选拔优秀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业余特长的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课程纲要的撰写与校本教材编定、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细则与管理措施,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开发成果进行最终的审定。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孙学志(校长)副组长:秦君(主任)
组员:杨凤君 叶金凯 徐晓明 沈树玉 张俊华 尹双双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评审小组 组 长:孙学志 副组长:秦 君
组
员:杨凤君 叶金凯 徐晓明 沈树玉 张俊华 尹双双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课程研究组织机构。根据确定的课题,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
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教导处组织,各学科、各办公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导处报请校本课程审议开发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指导各学科、各办公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需要校本教材的指导其进行编写,然后印刷。3.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增强全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树立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教学部认真组织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初中三个年级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各位校本课的任课教师按照要求认真组织教学。
五、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实把握好三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课程,通过将学校已开展的活动课与选修课、课题研究项目、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以及开发的特色项目等内容规范化、系列化、目标化,随之开发出校本课程。
第二条途径是教师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选用比较适合的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新课程。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以适应教师具体的课堂情境,形成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第三条途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如:(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遗迹、革命故事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学校资源,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3)利用当地的农田、自然环境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要写成一本书,但必须要有一个开发方案,围绕该方案进行。
要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树立“活动即课程,处处皆课程”的新课程理念。注重推陈出新,借鉴出新,改造出新,发展出新,努力推进学校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班级化,隐性课程显性化。
七、奖励办法
1.每一学科必须开发一本以上的校本课程,同时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
2.对质量较高需编辑成册出书的,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对师生反映良好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聘中按照评定等级给予加分奖励。
3.对质量高的校本课程优先推荐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行的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获得省市县级奖励的,作为教育教学特别奖给予奖励和职称评聘加分奖励。
4.学校给予校本课程编写者一定的编写费。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八、校本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时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尽量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校本使用工具及相关的需求品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对优秀的校本课程活动或案例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河中学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铁岭县凡河镇中心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主
任:李秀兰(校长)
副主任:刘文明(副校长)张玉玲(副校长)
成员:
胡云飞
周超
王
琳 贾亚菊
王戟同
欧永秀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刘文明
副组长: 胡云飞
组
员:矫立红
臧传丽
尹海力
3、建立校本课程审查小组
组
长:李秀兰
成员: 刘文明
张玉玲 胡云飞 贾亚菊
王戟同
欧永秀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声乐、器乐、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实验、英语角、文学社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时事、学法指导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
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
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