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焦裕禄6个子女基本资料简介图片 近况与现状
个人语录
1,干劲不足的时候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
2,干革命工作嘛!总会有困难的。越是有困难,越要有雄心斗志,越有困难,越要学习毛主席著作。
3,你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团结抗灾,战胜困难,发展生产。
4,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读报纸不知道天下大事,不看文件不能领会党的政策,不读毛主席著作就要迷失方向。
5,小梅(焦裕禄的女儿),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别的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部《毛泽东选集》。„„你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那里边,毛主席会告诉你怎样工作,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6,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7,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8,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9,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领着县委领导去火车站看灾民)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10,在这大风雪里,群众住得昨样?牲口咋样?我说,你们记住,马上通知下去。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记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
焦裕禄夫人徐俊雅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徐俊雅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别:中国
出生日期:1932年
逝世日期:2005年8月25日
出生地:河南省尉氏县城关镇
个人成就:兰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兰考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兰考县人大代表
徐俊雅一生事迹:
1932年8月生于开封尉氏县城关镇一个书香门第。虽然没正经上过学堂,然而在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的熏陶下,徐俊雅积累了颇为丰厚的文化底子,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她格外欣赏有才气的人。
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 1950年,徐俊雅结识了在尉氏县团委工作的焦裕禄,这个外貌俊朗、能拉会唱的青年令她倾心。
焦裕禄妻子徐俊雅个人资料图片 焦裕禄夫人
1949年至1955年先后在尉氏县委、土改训练班、土改工作队、共青团尉氏县委、陈留县社、荥阳县政府信访办、洛阳矿山机械厂筹备处工作;
1955年至1966年先后任大连起重机器厂统计员、洛阳矿山机械厂统计员,尉氏县糖烟酒公司统计员,兰考县统计局统计员;1964年5月14日是一个充满阴霾的日子,这一天,焦裕禄因患肝癌晚期不治,撒手人寰。虽然内心悲痛到了极点,与焦裕禄一起生活了14年的徐俊雅却默默承受着,并坚强地挺了过来。
焦裕禄同志逝世后,徐俊雅一直在兰考县工作,退休后居住在焦裕禄烈士陵园附近的家中。她经常去焦裕禄陵园散步,总是有一份割舍不下来的一份情怀。
焦裕禄妻子徐俊雅个人资料
1966年至1980年历任兰考县妇联委员、革委会外事组副组长、计委副主任、主任,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任兰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4年任兰考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开封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兰考县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焦裕禄妻子徐俊雅个人资料
1991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到兰考视察,听了焦守云对母亲多年来的情况介绍后,他紧紧地握住徐俊雅的手说:“这些年你不容易,不容易啊!”江泽民的话,使得徐俊雅泪如雨下。
2003年7月,徐俊雅离开兰考搬进了开封的新家。
2005年8月25日6时25分在开封逝世,享年74岁。2005年7月13日晚,徐俊雅因糖尿病并发脑溢血突然昏迷,紧急住进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八月十八日凌晨,因病情加重再度昏迷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八月二十五日早晨六时二十五分,徐俊雅终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焦裕禄6个子女基本资料简介图片近况与现状
焦裕禄共有6个孩子。大女儿名为焦守凤,二儿子名为焦国庆。三女儿名为焦守云,四儿子名为焦跃进,五女儿名为焦守军,六儿子名为焦保钢。
焦裕禄大女儿焦守凤资料与近况现状:
焦守凤生于1945年 这是焦裕禄带着妻子从老家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逃荒到江苏省宿迁县,给地主胡泰荣当长工期间生下的一个女儿。
1964年到开封上班,今年60岁,她的丈夫是一位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河南开封工作。他们有2男1女3个孩子。
1999年从开封市总工会退休,她是第一个离开兰考的焦家子女。她的家在开封市原市委家属大院。这老宅就是她和老伴在1968年结婚的新房。她的二儿子6年前下岗,大儿媳妇下岗也快10年了,现在外面打短工挣钱。
焦裕禄家人
焦裕禄二儿子焦国庆资料与近况现状:
焦国庆生于1951年10月1日,所以取名叫国庆。
1967年参军到沈阳军区一支驻扎在山沟沟里面的“董存瑞部队”。历任“董存瑞班”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1989年,部队组织鉴于焦国庆身体有病,妻子周建新又长期不在他身边,便开绿灯让他转业了,安排在河南省开封市税务部门工作。
2004年,第一个参军的焦国庆从开封市地税局票务管理局局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被人尊称为“老局长”。焦裕禄三女儿焦守云资料与近况现状:
焦守云生于1953年。
1966年13岁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8年15岁入伍当兵,1973年20岁当选为党的“十大”代表,1991年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1978年,焦守云转业到郑州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
儿子余音,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是著名歌唱家吴雁泽的关门弟子,现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男中音歌唱家。他与师傅吴雁泽曾经多次合作过《焦裕禄之歌》的演唱与节目录制。
焦裕禄四儿子焦跃进资料与近况现状:
1976.07——1978.10,河南省兰考县仪封园艺场插队;
1978.10——1979.06,河南省兰考县第一中学教师;
1979.06——1983.04,共青团河南省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
1983.04——1983.12,河南省兰考县司法局宣教股股长;
1983.12——1984.09,河南省兰考县固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84.09——1986.08,河南省委党校干部培训班学员;
1986.08——1987.03,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委整党办副主任;
1987.03——1992.10,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党委书记;
1992.10——1993.12,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93.12——1999.01,河南省开封市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9.01——2002.09,中共河南省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2.09——2006.05,中共河南省杞县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2006.05——2006.12,中共开封市委统战部部长;
2006.12——2007.11,中共开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新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
2007.11——2009.08,中共开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汴西新区党工委书记;
2009.08——,中共开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开封新区党工委书记 焦裕禄五女儿焦守军个人资料及近况:
焦守军,1972年参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今还和丈夫在成都军区守着军营。焦裕禄六儿子焦保钢个人资料及近况:
焦保钢,出生于那个令人饥饿难忍的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年代,当时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时,有一个口号叫做“保粮保钢”。所以,“保钢”这个名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长期在公安部门工作(现在河南省公安厅工作)是督察。
第二篇:医院简介与图片
洋河镇卫生院简介
洋河镇辖15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5353人,距市区20公里。卫生院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乡卫生院,服务半径15公里、7个乡镇、15万人,占地13亩,现有职工92人,业务用房9000平方米,设置20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30台万元以上大中医疗设备,实际开放病床120张,病房周转率达95%,固定资产2800余万元。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舒适”的医疗服务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被省、市、区评为卫生先进单位,获得“平安医院”、“示范乡镇卫生院”、“省级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河南省百佳乡镇卫生院”、“区级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以人为本、科技兴院:我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思想觉悟高,具有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来院创业。根据医院发展需求,我院不定期聘请中心医院专家来院现场指导,同时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定期分别到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进修学习,目前在职职工98人,其中临床医护人员8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执业医师13人、助理医师17,主管护师2人、执业护师
15、护士18人,放射技士2人、检验师2人、检验士3人、影像医师2人。
二、创建特色科室、服务广大人群众:目前我院开设神经内一科、心血管内二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肛肠科、儿科、慢性病科、骨科、疼痛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项科室。结合区卫计委精神着力中医特色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我院自今年开设“中医馆”以来,每天接诊中医门诊病人50余人次,中医社会价值以稳步增长良好态势发展。在医院用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抽出专用楼层,多方筹资基金近十五万元,用于中医管理建设,加强“中医馆”管理。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目标,确定了“中医兴院”的发展方向,严格抓好医院中医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和协调,做好中医培训和事宜技术推广;认真落实中医药工作各项措施,建立了较完善的中医管理组织网络。要求临床工作中要积极开展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突出中医药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积极推广应用针灸、火罐、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药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量在整个医疗服务项目中的所占比重。
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落实中医药优惠政策。制订了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目前已广泛运用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牵引、火罐、红外、中低频理疗、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中药近200余种、中成药30余种。
三、科学管理,发展信息化建设。一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工作信息传递速度,它使医护工作重新得到优化,在减少病人的无效就诊时间,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方便了病人,从而提高了医院各项业务工作的效率。二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工作质量。信息化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护理文书,包括药房摆药、取药,划价、记账、结算医疗费用等都一并输入微机管理,在草稿状态下可以修改,一旦确认,上级医生签字或护士校对执行后,就作为有效的文件而不能随意更改。这不但符合医疗管理规范的要求,而且对医护人员也起到了提醒、监督和制约作用,有助于提高平时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三是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可实现医疗经费、物资的更有效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节约和利用卫生资源。
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村居民有病放心进卫生院治疗,让卫生院成为乡村居民“病有所医”的真正场所。今后,相信在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院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满足农村群众就医需求、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洋河镇卫生院
洋河镇卫生院病房楼
神经内科病区
我院开展经皮肾镜手术
业务学习及心肺复苏讲解与操作
宽敞明亮的病房
第三篇: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苏州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苏州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二、现状与问题
根据苏州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全市237万外来流入入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多人,流入人口中少年儿童和在校生约有34万人(这里的两个数字均包括15岁以上的在校生)。从表l可见,15岁及以下的流入人口中,在沪读中学(12一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学校学习,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也为新一代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表1苏州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
总样本数
其中:在沪读书(人)
在沪读书比例(%)
0—6岁
1877
397
21.1
57—11岁
1506
72.18
12—15岁
4135
38.14
合计
321038
资料来源:苏州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必要的上学条件],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主要依靠父母或监护人提供教育费用,1995年苏州社会科学院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最高,为2.39,比处于第二位的交通和通讯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0.74,反映了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消费需求有比较强烈的倾向。但苏州的流入人口以体力劳动者居多,他们来沪后从事建筑施工和加工工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收入大多比较低。根据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月平均收入为680元,其中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56.5%(见表2),仅相当于同期苏州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二(根据劳动工资年报统计,1997年苏州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52元)。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他们对子女的实际教育投入。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女童的教育。
表21997年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
月收入
所占比重
合计
300元及以下
12.2301--600元
44.3601--900元
27.2
901元以上
16.3
资料来源:1997年苏州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苏州市政府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了两条制度化的就学途径,一是取得蓝印户口或苏州户口在本地学校正式入学,二是在本地学校借读。由于苏州历来执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只有买房、投资和紧缺人才引进等少数几条渠道才能获得蓝印户口或城市户口,因此对解决数量
伍的稳定性较差。
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创办者都是从流出地获得办学许可证,然后到苏州办学,苏州本地教育部门会同苏州市公安局在1998年颁发了《沪教委基(1998)59号》文件,提出了《苏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由于种种原因,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直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外来人口学校的主要问题是:
1、办学资质问题。有些校长不具备办学资质,教师无教师证书。有个小学校长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教小学一年级。这些学生长大后就是“新苏州人”,如此下去岂不误人子弟。
2、办学条件不合格。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是仓库、公房等,因陋就简。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教材采用流出地,各省的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教材管理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4、经费短缺,常见病防治、体检等都跟不上,对儿童的头、齿、眼、耳等常规检查项目无法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学校本来收费就低廉,办学者就尽力压低成本支出,一些最基本的教学器材都不舍得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质量较难保证。
从总体上讲,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央虽然有规定要当地政府大力协助,就近入学,但并未形成法律法规条文,特别是经费问题无从着落。许多基层政府部门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预防保健和食堂卫生等问题普遍进行了监督检查,有些地方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江桥镇政府在近年来筹措了大量资金,加快校舍建设,使得所有居住在当地的外来学龄儿童都能享有求学的权利,考虑到外来入学儿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收取借读费,甚至免费入学,确保儿童入学的权利。机场镇道兴村对皖浦希望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校舍,捐献书籍,与当地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当地还与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家长的素质,促进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转
三、改进对策探讨
苏州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形势非常快,1998年本市颁布的《暂行办法》中原则性的东西多,而可操作性较差,缺乏量化指标,加强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规范管理迫在眉捷。
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认识。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如果不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但会耽误一代人,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一些措施开展对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苏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已在“九五”期间把外来儿童的有关教育保健的状况,列入统计分析的范围,进行一些跟踪研究,在“十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1、放宽借读条件,降低赞助费用。
本地正规学校应放宽借读条件,适当降低赞助费用,吸收外来人口儿童入学,为在苏州市打工的有稳定工作、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口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与国与民都有好处。
2、把闲置的学校资源用于外来人口的教育事业。
自60年代末以来,苏州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到1998年总和生育率已降到0.87,远远低于2.1左右的更替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减少,这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萎缩,造成了部分教学资源的闲置。从统计数据来看,1999年苏州市共有小学1208所,与1990年相比,减少了一半多,招生人数也下降了7.65万人;同期幼儿园的数量减少了2/3,在园人数减少了42%。也就是说,随着生育水平的降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苏州市户籍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实际教育需求有所减少。而以往教育投资形成的教育资源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场地、设备、师资都闲置出来,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
3、广开筹资渠道,解决办学的资金短缺问题。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
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
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
题与对策
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07-12-12 14:16: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苏州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
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苏州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二、现状与问题
根据苏州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全市237万外来流入入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多人,流入人口中少年儿童和在校生约有34万人(这里的两个数字均包括15岁以上的在校生)。从表l可见,15岁及
以下的流入人口中,在沪读中学(12一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学校学习,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也为新一代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表1苏州市1997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的在学状态
总样本数
其中:在沪读书(人)
在沪读书比例()
0—6岁
1877
7—11岁
701
506
72.18
12—15岁
354
135
38.14
合计
2932
1038
资料来源:苏州市1997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必要的上学条件],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主要依靠父母或监护人提供教育费用,1995年苏州社会科学院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最高,为2.,比处于第二位的交通
和通讯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0.74,反映了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消费需求有比较强烈的倾向。但苏州的流入人口以体力劳动者居多,他们来沪后从事建筑施工和加工工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收入大多比较低。根据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月平均收入为680元,其中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56.5(见表2),仅相当于同期苏州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二(根据劳动工资年报统计,1997年苏州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52元)。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他们对子女的实际教育投入。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女童的教育。
表21997年苏州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
月收入
所占比重
合计
300元及以下
12.2
301--600元
601--900元
27.2
901元以上
资料来源:1997年苏州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苏州市政府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了两条制度化的就学途径,一是取得蓝印户口或苏州户口在本地学校正式入学,二是在本地学校借读。由于苏州历来执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只有买房、投资和紧缺人才引进等少数几条渠道才能获得蓝印户口或城市户口,因此对解决数量庞大的外来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来说,其作用甚微,借读为主要形式。以苏州市徐汇区为例,1996
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为9550人,借读生总数为7950人,占适龄人口的80.3。2001年初苏州社会科学院在苏州全市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在96个在沪的7—15岁外来人口子女中,有33个在苏州本地学校借读,45个在民工学校就读,18个未上学,比例分别为34、47和19。在苏州本地学校借读比例较低的主要
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第五篇: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是外来民工子弟班,班上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家庭情况复杂、教育背景多样,和其他本地班级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缺少对这些特殊教育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也就决定了我始终不能从教育学上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教育异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案例:今年暑假,一老乡来访,他的侄子近年随父母客居广州,学习情况每况愈下,暑假在家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父母终因出外工作,无时刻陪伴之时间,故发配于我处,代为看管,顺便加以劝戒及辅导之。在我看来,他年龄和我学生差不多,在他们老师看来就是外来民工子女,这也和我的学生的性质差不多,看来这次可得发挥我的专长,代为分忧。他到来后,开始是表现还好,过不几天是原形毕露,做的作业是只讲究数量,不讲究质量,对此我很是气愤,闲暇时与之闲聊,他突然冒出一句,我爸还没有我学历高呢,可他不还是当老板,你上大学了,恐怕还不如我爸赚的多呢,学习有什么用呢,我听之,顿感惊鄂,不久即释然。他的话很对,可我无法去反驳他,他是不是过多的接受了这种负面的家庭教育的思想?那我的那群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思想?比较他们的经历是相通的,他们是一群城市飘民,也许这一学期到这个地方上学,下一学期就不知道身在何方了,他们的父母身受无文化之苦,一方面想给他们以最好的教育,可在另一方面他们无意识中的言行又潜移默化的给 孩子们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不成熟的家庭教育长期以往又会使孩子产生困惑和迷茫,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去摆正自己的态度,找不到真理的进口,想到此,一些以前碰到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由此可见,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在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特别是对于外来名工子弟教育中起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
据我了解和分析,我们班级的家庭情况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从小出家型: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随父母打工在外,等到上学的年龄,也就在当地入学,这类父母在外多年,已经逐步的接受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包括教育,这些小孩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他们的学习条件很简陋,回家后还要帮父母干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父母也不太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每当考试结束后,又很看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当然我们也很理解他们,打工的艰苦,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学习,老师又不能很好的了解他们课余的学习状况,所以说这类家庭的教育方法是很简单,很粗放,没有从细节上面去教育他们,这时我们的家长就要改变思想,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们,更多的和老师建立联系,向老师反馈在家学习状况,也能使老师更好的去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育方式。
2、中途出家型:父母在外打工,小孩从小在家随爷爷奶奶生活,经过多年打拼,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这时就有经济实力来改善小孩的上学条件了,从老家把小孩接来上学,给了他们很好的条件,请家教,等到考试出来一看,怎么成绩还没有在老家好,就大发雷霆了,给小孩子的学习带来料很大的压力,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称为拔苗助长型,希望给他们很好的条件,他们能一步登天,殊不知他们此时的行为违反了教育中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从地起,教育也是一样,基础很重要。这类学生刚从老家 过来,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校,其实对于他们来说,除料他们的父母,其他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年龄又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所以说造成他们成绩停步不前乃至倒退,都是可以理解,所以此时我们也要让这类父母改变思想,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去适应环境,要循序渐进的给他们提出成绩的要求,如果不耐烦地话,反而会造成很坏的恶果,出现厌学,怕学的状况出现,到时给与更正的话,恐怕会花费很大的精力。
3、来来去去型:父母打工地点的该变,造成了孩子就学地点时常变,这类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不太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时常变更的话,我的建议还不如让孩子在老家学习呢,他们这种变动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很苦恼,没有让小朋友得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古有孟母三迁,那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完全不考虑孩子。当然造成的恶果更加严重,所以父母在考虑换工作时,多考虑一些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飘民。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外来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优化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一、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负面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承受者也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的最终表现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的反映。因此可以从教育的根本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学习思想,从而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1.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制定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记录学生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和家庭教育思想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找出他们思想中的问题及困惑所在,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2.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和主题活动,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辨析,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并通过他们向家长进行宣传和反馈,从而使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有新的认识。
3.让学生撰写成长日记,并要求家长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就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解决他们,一起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和喜悦,使家长乐于加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二、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的源头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想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时,要善于科学的分析并总结自己小孩的特点,并主动和学校班主任取得充分的理解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的成效真正地落到实处。
1、学校专门邀请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专家走进学校,针对外来民工的家庭,专业为他们讲解法制教育方面的教训和得失,使他们认识到育人必先要立人的道理,同时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家长建立积极的健康情态。
2、联合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方面通过家访等形式指出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体现的问题,他们这些行为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并指出在以后的生活中怎么和孩子们相处,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样有他们的参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给他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邀请家长来做讲座,与孩子谈他们工作的艰辛,讲讲知识的重要,展现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让学生有机会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家长,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从而逐步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3、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卡,并建立家长们每天反馈机制,每天反应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学校也反馈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这样能做到信息的共享和反馈,改变以前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到信息的对称性,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三、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职能,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来。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候,按照一些惯性的思维和过去的经验付诸于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成绩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和其他班级相比总是有差距,我知道
他们时间花得不少,经过细心的观察并不断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终于发现了原因,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听不懂,上课看不懂得状况。但是他们这群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强,那我们就要在这方面加以科学的引导,在课堂及自修课上多安排动手的课目,通过在学习过程多动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逐渐的,学生对学校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这些成绩和进步又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实践中发现,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协作是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地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