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楼门小天地 文化大舞台--赴北京通州区学习楼门文化的考察报告
楼门小天地
文化大舞台
——赴北京通州区学习楼门文化的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邻里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打造我区具有老德州特色的邻里文化,更好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近日,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民政局及四个市区街道办事处分管宣传的负责同志,赴北京市通州区学习独具特色的楼门文化。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一行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通州区发展楼门文化的新理念、新作法、新亮点,很多方面值得我区学习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市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常住人口近120万,城市人口33万多,外来人口48万多,4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外来人口的大幅增加,通州区市民居住形态、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熟悉的四合院、胡同搬进了高楼大厦,但住进高楼内的居民互不熟悉、互不往来,甚至门对门住着都不认识、不打招呼,更谈不上互帮互助。古道热肠、质朴真诚的老北京邻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从2006年开始,通州区在北京全市率先启动了文化楼门建设,广泛开展楼门文化活动。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文化楼门建设1万多个,10万户、40余万人直接参与其中,居民创作的楼门文化作品有8万余件,全区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文化楼门,成为国家及北京市领导关怀、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热点和亮点。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好政策推动好文化 “小楼门映射大社会,小楼门体现大文明”。楼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加强楼门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渗透到千家万户,对于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2006年,通州区委区政府以“环境整洁、管理规范、民主自治、居民和谐、特色突出”为目标,以楼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文化楼门建设,实现“楼门客厅化”,打造“立体四合院”,着力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据楼门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要求,深入街区,了解楼门文化建设的需求,组织召开楼门文化建设座谈会,并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要求,制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楼门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楼门长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楼门文化建设优秀项目评定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引导政策措施,统一建设思想,强化工作原则,明确任务目标,在改善楼门环境、提升文化品位、规范楼门长管理三方面着手,发动社区居民,广泛深入地开展楼门文化活动。
(二)好机制激活好文化
通州楼门文化的成功也离不开好机制的推动。首先是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一是在区层面上,由区委常委亲自抓,区社会工作委员会总牵头,每年召开社会建设工作大会确定楼门文化工作任务和目标,召开楼门文化建设专题会,对各街道、有关乡镇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制订落实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建立楼门文化建设例会制度,每月选定一个街、镇召开楼门文化建设工作调度会,采取实地检查与座谈汇报相结合的形式,由区主管领导带队亲自对街、镇的楼门文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镇街层面上,各镇街相对应也有一名常委亲自抓,统筹楼门文化建设进度与资源,分析研究楼门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各社区工作任务目标,确保辖区楼门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社会工作、老龄等作为成员单位分线负责,全力以赴支持参与楼门文化建设;在社区层面上,加强楼门长志愿队伍建设。各社区以楼门文化建设为平台推进社区治理,将社区活动与楼门文化工作统一结合,带动党员、社区积极分子、文艺骨干参与社区管理;将骨干力量充实到楼门长队伍中,有条件的社区还推行“一长五员”制度,(即“一长”为楼门长,“五员”为安全治安员、卫生管理员、民事调解员、教育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该区还将楼门长制度延伸到孩子身上,推选孩子为小楼门长。通州区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放假必须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楼门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也利用自己的才艺为楼门文化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规范楼门长队伍建设,提升楼门长队伍整体水平,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楼门长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区还建立了楼门长长效机制,明确了楼门长的职责,巩固并提升楼门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该区新华街道天桥湾社区有65个楼门,每两个月组织楼门长进行一次评比,形成制度,促进楼门工作的开展。其次是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从街道和社区层面统筹安排公益金项目,用于楼门长和文化创作队伍的培训、评比、表彰和才艺展示。坚持楼门长培训工作制度化、长期化。2015年各社区共组织开展楼门长培训36次,参与培训的楼门长1000人次,表彰社区级优秀楼门长400余人。加强培育、扶持楼门文化创作队伍。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围绕楼门文化主题,举办书画、才艺展示等活动28次,挖掘社区能人,文化带动居民参与到楼门和社区建设中。二是借力发力,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将楼门文化建设工作与老旧小区改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工作相对接,召开相关协调会,协调区住建委、区城管执法局和创城办等单位,积极配合楼门文化建设工作促其有序推进。争取财政资金,2015年累计投入450万元用于支持、推动楼门文化建设工作,各街道、乡镇累计投入2100余万元,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楼门文化建设水平。三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楼门文化建设。为丰富楼门文化建设平台,创新楼门文化建设载体,玉桥街道办事处前期投入资金,并争取歌华有线通州分公司合作,用网络优势量身打造楼门文化数字平台,为青年人聚集的新通国际社区,安装37台电子屏进楼门,在小区楼门建立数字屏幕,将服务终端设立在社区居委会,由社区自控播出内容,实现实时更新。社区服务终端可以选择单个或多个楼门播放不同内容,信息发布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增强了楼门文化的自主性。通过电子平台实现社区楼门文化动态展示,实现创新居民自我展示平台、拓宽居民参与共建媒介、增加居民获取便民信息渠道,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三)好榜样引领好文化
“一单元一主题”、“一楼门一特色”。从2006年开始,通州区就以这样的标准,在辖区深入挖掘社区文化特色,把社区服务深入到楼门,把高雅文化引进到楼门,创建了一系列文明楼门。2014年,该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楼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发展建设特色精品楼门。全区楼门文化建设目标为2个100%和2个50%,即全区城乡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内,要求100%的楼门达到文化楼门标准,100%的楼门设立“一老一小”楼门长;50%的楼门达到精品楼门标准,50%的楼门达到家家户户全参与。四个街道办事处及永顺镇、梨园镇各抓2至3个精品楼门社区;潞城镇、马驹桥镇、漷县镇各抓1个精品楼门社区;同时,每个社区居委会以“网格”为单位,至少打造一个精品楼门文化圈,一个网格内至少有70%的楼门达到精品文化楼门标准,构成一个精品楼门文化圈,提升楼门文化整体水平。当年6月底,通州区共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累计完成文化楼门6863个,精品文化楼门2593个。涌现出了科技型、文化型、环保型、祥和型、学习型、敬老型、茶艺型、工艺型等风格各异的特色示范楼门,这些特色精品楼门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根据通州区《楼门文化建设优秀项目评定办法》,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力,由各街镇组织推荐评选出30个精品楼门文化圈,100个精品文化楼门,100名优秀楼门长,树立楼门榜样力量,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给予大力宣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氛围,确保常态化。
三、主要成效和启示
通过赴北京市通州区学习,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开阔了思路,通州区通过十年持之以恒的抓楼门文化,出现了“五大变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楼门文化建设促进了社区环境整洁优美。通过开展楼门文化建设,老旧社区中普遍存在的楼门基础设施破旧老化、无物业小区,环境卫生维护、清理小广告等内容得到有效控制,楼门前“脏乱差”的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居民获得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净化美化了社区环境。二是楼门文化建设促进了居民自治水平提升。通州区把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作为楼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着力将社区居民自治延伸到楼门。“一长五员”等楼门自治组织在深化居民自治、规范居民行为、创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形成了自主自愿、自筹自建、自治自管的良好局面。三是楼门文化建设促进了社区文化品位提高。楼门文化建设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文化建设。楼门文化是高雅文化、和谐文化、先进文化,内容高雅、思想健康、感受温馨、文明向上,具有培养人、启发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赏心悦目的文化作品、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能够使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实现在欣赏中受教育,在受教育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四是楼门文化建设促进了社区祥和安定有序。楼门文化建设中,万余名楼门长和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社区,与居民联系紧密,成为政府在社区的神经末梢,许多工作正是通过他们深入到千家万户,促进了家庭与社区的和谐稳定。五是楼门文化建设促进了社区邻里关系和睦。楼门文化建设使广大社区居民增加接触,拉近彼此关系,培养邻里亲情,建立起社区新型邻里关系,从而实现邻里之间的和睦交往、相互信任和扶助,重塑传统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形成的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情感价值观,使传统居住文化得以传承。
第二篇:楼门文化
创建社区楼门文化 打造新型特色社区
和平区南市街新文化花园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委关于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及南市街道工委“创建新型社区、构建和谐南市”的精神,带领社区党员、群众,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把创建社区楼门文化,打造新型特色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着力建设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
在楼门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中坚持一栋一品、一门一品、一厅一品、一堂一品、不炯不雷不山寨。在楼门文化作品的创作上:提倡观念新颖、视角多维、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以绘画(国画、油画、漫画、手指画)书法、工艺编织、风筝、工艺制作、剪纸、名人牌匾等等表现形式讴歌国家繁荣,反映时代进步,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区和谐,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艺术长廊文化墙摄影展。要搞楼门文化诗配画,适时集册成书,做到楼门文化成果有盘、有书、有画、有影。
在居委会的号召下,小区内有绘画、书法、编织才能的居民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把楼道里的厅堂布置得如艺术博物馆般多姿多彩。“张奶奶,没想到这幅油画是您画的!”“王先生,您这风筝做得真好,能教教我吗?”挂在楼道墙壁上的“装饰品”吸引了来往居民的注意,无形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到今天,上到82岁的老人,下至年仅7岁的孩子,小区里有绘画、书法,制作风筝才能的居民纷纷找到居委会,主动要把从前冷清的楼道布置成温馨优雅的公共客厅。现在,“自然之韵”、“梨园菊韵”、“文化艺苑”等各具特色的楼门逐一建成,成为居民陶冶情操的艺术园地。
和平区南市街的新文化花园社区现有居民1407户。该小区获得了全国和谐邻里示范社区的称号。居民们都说,能住在这个小区真觉得幸福„„
第三篇:楼门文化总结
楼门文化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住房条件逐渐改善,陆续从平房搬进楼房,较之住平房时邻里之间大大减少了接触和沟通。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口在社区买房或租住,因人生地不熟,出于安全等考虑,更不会和邻里主动交往。虽然大家同住一个楼门,但确是如同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谁家有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问题无处诉说,环境脏乱也没人管,楼上楼下住着,难免发生一些小矛盾,也得不到及时解决。有的一个楼门住了几年甭说姓甚名谁,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这种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对于居委会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很多困难,户、人、很难及时了解情况。有时处于被动,很难使工作以人为本。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决定以“楼门文化”为抓手,以楼门长为骨干,为每个楼门搭建一个邻里之间相知相识的平台,以积极发动居民参与改公共楼道为公共大客厅为途径,以提高居民素质、培养公共素质、建立和睦、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的一种新形势下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为目的的研究探索项目,来推动社区工作更好发展的文化阵地。
通过一年的实践试点,凡是开展了楼门文化建设的楼门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楼道环境大为改观,在清洁的基础上各门的第一层都布置了一些装饰物,体现出了各楼门的特色。
2、人际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像有的楼门出现危重病人,患者家属马上想到找楼长帮助,组织一些年轻人,把病人抬上救护车(因楼道窄,病人较胖,靠救护车的两个人根本抬不下来)。还有对老人们健康的关注成了楼门的重点工作。
3、居民有了什么困难需求能主动找楼门长反映,对一些因自家不注意影响楼上下休息的现象,也能通过楼门服务员调节化解了矛盾。大家有了诉求的地方,很多问题就化解在了楼门中。
4、退休回到社区身体较好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等,他们在楼门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这支队伍中的老人们,他们党性强,觉悟高,有奉献精神,有了他们,这项工作就有了组织保证。
目前,社区楼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居委会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渠道畅通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很多工作的开展也就顺畅了,居民的安全感也有了一定的增强。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会继续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广大群众努力。
1、通过向各户发出至居民的一封信的方式宣传楼门文化建设意义,要求大家支持配合楼门长的工作,号召在职党员、干部等带好头,各尽所能积极参与。
2、后期开展工作地楼门可以开展评比,相互学习和提高。
3、以楼门或楼门之间开展一些有益的、可行的活动,如:体育、文艺、邻里节等活动,纳入和谐楼门建设中。
第四篇: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4月10日至12日,由区长董胜利带队,率部分乡镇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行19人,先后深入北京市通州、顺义、昌平、怀柔四区,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建设情况。大家边听边问、边看边议、边学边思,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视野,深受触动和启发。考察归来,联系工作实际找寻差距不足、畅谈感受体会、谋划发展良策,大家对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达到了加压力、增动力和激活力的效果。
一、考察概况及总体印象
三天行程中,考察组参观学习了通州区东升方圆农业公司、台湖镇次二村采摘基地,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李桥镇新特瓜菜生产基地,昌平区天安农业公司(小汤山特菜加工配送基地),怀柔区裕农净菜加工公司、中天浩海农业(薰衣草庄园),7个参观点的安排大体涵盖了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农业园区、休闲观光等各环节。考察所到之处,北京市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基地规模大,建设起点高。北京现代农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思想观念超前、发展意识强烈、产业定位明确,每个区都有切合自身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和大规划,农业工业化、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市场外向化程度非常高。2007年初通州区台湖镇次二村建设的600多亩观光采摘基地内,220栋日光大棚均由中国农大专家规划设计,多种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自动卷帘机、滴灌等基础设施档次高、功能全,当年建设当年收益,实现产值200多万元。考察的其他产业基地规模大都在万亩以上,其中东升方圆农业公司基地面积发展到20多万亩,基地全部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格局。
(二)龙头企业多,带动能力强。北京市推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宽领域、开放式“借力生财”,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聚集效应充分显现。东升方圆农业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与农户签订10万多亩的种植合同,发展基地2.3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公司生产的西兰花、荷兰豆、芥兰、菜心、豆苗远销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仅在当地华人餐厅就占到60%的份额,在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的超市也有40%的配送量。该公司还为北京市多家四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大型超市长期提供蔬菜货源。该公司2007年销售额达2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980万美元。形成了“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民扩大基地为企业赢得效益”的良性循环。
(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北京市历来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配置先进的管理、技术、人才、设备、品种等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台湖镇次二村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全体村民分批次赴山东寿光、江苏华西等地学习取经,建成先进的观光采摘基地。北京天安农业公司(小汤山特菜基地)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以北京市农技推广站、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科院作为技术支撑,加强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还不惜重金从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购先进的蔬菜分级筛选机、自动称量包装机等生产设备,建立了现代化大型配送中心和农药残留检测室,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小汤山牌”商标成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天安农业公司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的红掌卖出天价(每支零售价高达20元),且供不应求。中天浩海农业引进的大樱桃、葡萄等都是国内外上好的品种,公司效益和发展前景看好。裕农净菜加工公司引进欧盟先进的生产设备,运用自动化轻度加工技术和HACCP管理系统生产加工的成品蔬菜,成为肯德基、必胜客、空港配餐的固定货源,经济效益可观。李桥镇新特瓜菜基地先后实施了优质籽种更新、蔬菜分级包装和产品质量追溯等放心工程,从西班牙等国引进金沙西瓜、白流星等新优瓜菜品种,品质口感好,质量效益高,打造了“京沿”、“沿特”等一系列深受市民喜爱的农产品品牌。
(四)经营机制完善,发展速度迅猛。北京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探索了许多好的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服务机制。北京市农业局下属的区县农业局全部挂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台湖镇次二村以每年每亩土地2600元的价钱,从农民手中回转土地800多亩,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解决了规模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间的矛盾,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三是推行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全市均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超市售出每袋农产品,都能从包装上反映出产地、责任人,以及从作物定植、喷药、药物种类、产品采收的完整信息,增强了产品安全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订单农业。东升方圆农业公司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实行“五统一”生产(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残检测、统一产品收购、统一费用结算),解决了农民育种、技术、销售等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市场运营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北京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市场需求作为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现了现代农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并通过巨大市场形成的利益驱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顺义三高农业园区通过放宽政策、优化服务、创优环境,吸引和扶持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通过建立股份制企业,实现了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他们注重创新经营机制,总经理等经营管理人员全部采取聘任制,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他们出巨资聘请中国农大、市农科院的专家,把最新科研成果带到园区充分应用展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东升方圆农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购进日本先进设备,建成5600多平方米的无菌孵化豆芽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环节实现了微机自控、无菌培育、自动清洗包装,日产豆芽60多吨,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随着市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政府、园区、企业、农民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配套产业相继发展,特别是在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品花卉、畜牧籽种、林木种苗、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等方面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新优势,有力助推了北京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
二、由北京市现代农业引发的启示
这次考察,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多、感受深、压力大。回顾我区近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在农业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北京农业展现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强我特”的别致景象,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正在着手规划的,人家已经落地实施,并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北京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三高”(高端、高效、高辐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追求和目标。园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园区以农业高端、高效、高辐射为宗旨、广泛吸纳各类资金、技术和人才,走种、养、加、贸、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们实行的“委区共建”机制值得借鉴,市科委为各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引领农户及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要充分发挥两所大学科教优势,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上做好文章。可打破区域限制,把发展触角延伸到省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积极采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我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示范效应。同时要进一步挖掘省部共建、厅区共建潜力,积极争取上级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农业发展之路,逐步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
(二)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希望。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立足当地大市场,致力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使北京的农业无论从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有着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有雄厚的科教实力和近年来农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只要理清思路,认准目标,扎实工作,杨陵的现代农业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做好现代农业并非要求大而全,关键是要深思熟虑,做细做实。北京东升方圆农业公司用小豆芽做出了大市场,拉长了产业链,成就了大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有着优质的良种资源和育种基础,完全可以把单产做大、把品牌做强。要大力发展种源产业,着重发展良种加工和流通产业,使我区成为现代化的良种加工、流通集散中心,同时带动种子包装、农药、化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三)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取向。繁忙的都市生活催生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与发展。走在北京的农村,到处呈现着田园风光美景。一望无际的白杨、陀柳和花树相掩衬,成为配套道路建设的靓丽景观。北京市适应广大市民需求,在郊区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立体农业,通过采摘、观光、休闲等让市民从中真切体会到农业带来的风趣和快乐,感受着大自然的恬静与舒适。不但达到了农业增效的目的,而且通过吸引消费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后续资金。我区处在西安和宝鸡的链接点上,交通便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潜力巨大,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做出特色,增强吸引力。北京中天瀚海农业(薰衣草庄园)的豆腐宴、台湖镇次二村的南果北种、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的蝴蝶兰、天安农业公司的红掌工业化生产模式等给我们引发的思考是深刻的。我们园区建设要力求做新、做特、做出规模,打造杨陵农业观光休闲品牌,尽可能把周围的消费群体吸引过来,增添人气,增加收入。
(四)农业物流配送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生产目的终归是为了消费。把优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北京的做法值得研考。考察中的东升方圆农业公司、台湖镇次二村蔬菜基地等农业生产企业(基地)都注重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将产品配送到大型超市、高档宾馆、国务院机关以及为奥运会驻地,抢占了高端市场。龙头企业在产品流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陵的设施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都是农户的单打小闹,农业的生产、销售,以及产品的标准缺乏流通企业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产品的质量、效益不高,大多进入了低端的批发市场。为此,要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引进一些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型的大型企业,由企业打开驻区两所大学、科研单位以及周边西安、宝鸡、咸阳等主流高端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订单农业,统一指导和安排农户生产,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多环节、多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五)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北京市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加工流通、质量责任追溯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每个产品比较完整的反映了质量安全信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我区的标准化生产尚处在低级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下气力予以提升。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市场和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制,不断提升杨陵农产品质量水平,创出杨凌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三、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担着高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推广的历史重任。进入杨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应该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应该是全新的农业发展景象。杨陵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客观的要求必须在现代农业上做足文章。结合北京经验,就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编制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北京现代农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高定位、高起点的规划。大到龙头公司、农业园区,小到一个大棚,都有着详尽的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一切的生产活动都在规划引领下实施。近几年我们陆续制定出台了一些农业发展规划,但各个规划相对分散,不成系统,档次较低,没有真正发挥规划的应有作用。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的系统规划显得至关重要,要树立用工业化发展农业的理念,组织聘请专业设计机构,结合我区产业实际以及功能分区,合理区划农业园区、产业区、加工流通区等,用“三高”的理念武装农业,突出新模式、特色化和高档次。分批次制定目标任务,稳扎稳打,避免重复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使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办法。土地的分户经营是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园区农业的重要瓶颈。可尝试由村集体出面从农民手中把土地承租回来,村上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调配种植品种,统一经营,农民只作为农业产业工人,按照规范要求具体负责搞好田间管理。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益,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在发展中应该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合理适度流转的有效机制,在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尽量把土地集中使用,统一规划实施,只有这样,现代农业发展才能上规模、上档次,也才能快速推进,做出示范。
(三)大力招引和扶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来抓,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的总体思路,引进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制定一些甚或比招引工业企业更优惠的、长期不变的政策,通过贴息、贷款、优质服务等措施,促使其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打响品牌,拓宽市场,让龙头企业把市场和农户有机联结起来,支撑起整个产业链。同时,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附加值,更好的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推进农业朝着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四)不断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园区建设等方面,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和农户的建设热情。对此,我们可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对发展连栋大棚的企业和个人,按标准适当予以补助。通过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对新建设园区及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配套,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示范区、杨陵区两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还要积极申报和争取各类涉农项目,整合项目资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装备水平。
(五)发展壮大园区农业。园区农业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中心,是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要着力建设好农业园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的休闲观光园、高效农业园和采摘园等。结合我们目前启动建设的高效农业设施园,成立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固定专人负责园区建设,力争抓亮点、搞示范。要借鉴北京在园区农业发展中的宝贵经验,让企业在园区建设中唱好“主角”,结合园区功能定位,依照园区整体规划,自主建设和独立发展。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知名农业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园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科研项目和最新成果,形成园区多元化科研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园区的科技含量和可看性、示范性。
(六)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群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在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要切实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示范区和杨陵区要安排技术培训专门经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尤其要推行系列产品的国际标准化生产,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培养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让杨陵的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打造“杨陵农科”品牌,通过外出传授技术增加收入,进而提高杨凌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篇: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
(2011年4月)
地委、行署:
为了全力打造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全面落实张庆黎书记等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借鉴内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2010年12月29日自治区关于雅砻文化大观源专题会议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雅砻文化大观源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乃东县和雅砻文化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一行8人,于3月19日至4月1日赴陕西、云南、海南、江苏四省,对西安大唐芙蓉园、丽江市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独克宗古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江苏灵山梵宫等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学习考察,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所到地(市)大力支持,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给予了有力协助,确保了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学习考察前,其美仁增书记、赵宪忠专员十分重视,对此次学习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行署副专员云丹召集考察组人员对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目的和任务、具体事项和考察要求进行了部署、强调。学习
(二)注重基础建设。各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他们集中财力,狠抓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使得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很大改变,宾馆、饭店、旅馆、商店等满足了各层次游客的需求,景区观景台、休息亭、厕所、安全防护、排污治污等服务功能十分完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西安市不用政府资金,而采取先举债投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再卖地回收资金的办法,使城市功能和价值同步提升。丽江市十几年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了改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古城处处蕴含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古意境,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市品位极大提升,四面八方旅客纷至沓来,呈现出人兴业旺的大好局面。三亚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各类酒店254家,拥有家庭旅馆1000多家,共有床位近6万间,适应了游客不断增加的需要。
(三)注重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之魂。学习考察中,各地在文化旅游挖掘、传承、包装、创新方面都给人以全新的、震撼的感受,不论是景区景点、房屋建筑、人物雕塑、标志符号,还是文艺演出、民族歌舞、风土人情、衣着服饰、民间故事等,都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各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被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印象”大型实景演出确属一绝,500多名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演员,在象征着云贵高原红土的红色沙石砌成的12米高、迂回艰险的“茶马古道”上,以玉龙雪山的神奇风光为天然背景,以纳西民族为主的当地民俗民风为主调,气势磅礴的演出构成了整个场景;《椰岛谷歌》实境演出以古乡古色的黎族村寨和秀丽挺拔的百年槟榔林为背景,以纹身纹脸阿婆织锦绣花和悠悠水车、轻淌溪水、和谐山水为衬托,200多名土生土长少数民族演员,以独特的演出演绎和再现了勇敢、勤劳、淳朴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身入其中,让人叹为观止。还有108米高的南海观音、88米高的灵山大佛、无锡的九龙灌浴,创意大胆,设计宏伟,非常震撼,令人敬畏。这种大手笔、大品牌、大文化、大旅游的做法,无不让人折服。
(四)注重经营管理。这些城市文化旅游之所以发展很快,得益于有好的运作模式。其共同之处,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各主要景区以成立管委会为龙头,以管委会下设公司为经营主体、下设处室为管理单位,管委会主要行使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项目立项、土地开发与用地管理、协调服务、劳动用工、监督管理等职权,公司在资金筹措、景点开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西安市坚持“把城市当景区打造”的理念,走“文化—
6项公用信息图形符号、标识标牌设立醒目、安全措施保障有力,绿化、净化、美化到位,酒店、旅行社、旅游车船、旅游定点购物商店、文化旅游经营单位齐全,为游客消费提供了平台。丽江市实行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文艺演职人员全部买断工龄,其身份由事业单位人员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职工,完全走向自我经营、自负赢亏、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公司,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化,其人员工资远远高于以前。特别是各地投入巨资打造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成为当地旅游中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餐,西安的《大明宫传奇》、丽江的《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海南的《椰岛谷歌》等等,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是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商品价值体现,形成了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少数民族字画、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政府“有形之手”抓管理和市场“无形之手”抓整合的旅游行业协会新体系十分完善,当地群众增收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和谐发展。
二、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的启示
此次学习考察,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为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提供了如下有益启动:
(一)领导重视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靠保证。学习考察地把文化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从战略定位、规划设计、资金投入、政策措施、领导力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大办旅游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委、行署全力以赴,社会各界热切期盼,山南旅游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看,实行景区(点)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政府主导、名家打造、市场运作”模式是成功之举,基本规律是起步阶段政府主导的多、发展阶段政府推动的多、兴盛阶段政府放开的多。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完全可以借鉴和推广这一模式,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吸收、完善,开创符合山南实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以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园区大发展。
(三)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旅游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办旅游,靠社会。在学习考察地,到处可以感受到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旅游的活力:景点经营是企业的、车是个体的、酒店是股份的,就连极负盛名的大唐芙蓉园、南山文化园和玉龙雪山等景区,政府只提供政策和土地,市场化运作相当成功、富有活力。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既有中央、自治区和对口援藏省市的支持,又有社会广泛参与,加之园区建成有其很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采取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既有利于政府掌握主导权,也有利于社会力量办旅游。
10观源项目的定位是:公益性兼具经营性,坚持以文化为脉络、以景点串珍珠、以水系增灵气、以生态为衣冠,突出文化体验、民俗观光、休闲度假的文化旅游园区创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兼顾公益、权责明确”的运作模式,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着力打造藏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西藏历史展示基地、藏汉民族团结象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重要基地、西藏影视文化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其成为独具魅力、气势恢宏、历史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西藏文化窗口、山南旅游品牌,最终实现最佳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要高起点、大手笔规划。规划是纲,纲举目张,规划的标准还要提高。对现有规划方案和详细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单个项目设计边施工边完善”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再次反复论证、反复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雅砻文化独具特色魅力,切实把规划做特、做精、做亮。目前,我们的规划还处于中、低层次,还不够大气、不够震撼。下一步,一是要提高顾问和专家层次。邀请更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作为项目顾问,指导和参与规划,全力提高规划标准和档次。二是要优化规划方案。树立“大气势、大气魄”的理念,面向全国甚至国际,以更高的标准,聘请藏文化、旅游、建筑、声光电、绘画、节目打造等方面顶尖的专家名人,对整体规划和每一个规划项目进行再优化设计,确保园区建筑既与文化相协调、又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三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充分考虑今后节目打造、游客参与等项目,以特殊的标志性建筑和雕塑、有特色品位的节目吸引游客,使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四是区域布局要合理。按照旅游、城镇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思路,把昌珠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一个景区进行规划,雅砻文化大观源要在区域布局、功能互补、设施共用、文化特色上与之相协调、相呼应。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合理搭配的原则,根据功能和产品特色,突出园区各区域的主打品牌,形成既互为补充、又独具个性的旅游产品。五是旅游要素要齐全。做好交通、昌珠镇、文化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配套功能的规划,形成十分完善的规划体系。六是政策界限要把准。特别是园区内的建筑、标志性符号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使藏民族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具体上,历史博物馆建设可借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示方法;歌舞博览馆可借鉴丽江《丽水金沙》剧场和海南《椰岛谷歌》舞台;功德园可借鉴无锡灵山婪宫建设理念;情歌长廊可借鉴西安大唐芙蓉园;商业文化街可借鉴海南槟榔谷和丽江古城;所有建筑可借鉴香格里拉的藏民族建筑风格。
(三)要高水平、多元化融资。综合各地在融资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步、发展、兴盛期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起步阶段,要采取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公司和群众多元并举的办法,政府投资以争取中央、自治区文化旅游项
314设计、包装打造。二是要立即着手精品打造。这是园区活力的引爆点,必须在项目建设前谋划,通过邀请著名导演打造一部有影响力的影片、策划一部有特色的舞台剧、创造一部唱遍全国的主题歌,制造亮点,形成看点。三是要同步开展运营后相关工作。成立雅砻文化研究委员会,下设园区经营课题组、文化节目打造组、旅游商品开发组、建筑风格审查组、非物质文化保护开发组、景点队伍建设组等研究组织,明确职责、任务和时间,重点就园区如何运营进行研究,确保项目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营、发挥效益。四是要科学编制旅游线路。以雅砻文化大观源为中心,以昌珠寺、雍布拉康为支点,形成“三点一线”旅游精品线路。五是要充分挖掘藏民族文化特色,结合特色农副产品优势,通过本地企业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出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游客放心的消费品,对不符合藏民族特色的商品要引导退出市场,对假冒伪劣商品要坚决予以打击。六是要开发适应现代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刺激性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藏家访等农家旅游,以改以往“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状,真正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精、做活。
(六)要高规格、大声势营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确保雅砻文化大观源一炮打响,产生巨大社会效应。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渐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借助名人搞促销。重点在项目规划、项目建设、节目打造等方面,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导演,以名人效应扩大雅砻文化大观源对外知晓度、知名度。二是借助名媒搞促销。通过邀请中央、自治区电视台和对口援藏省市电视新闻媒体,大势宣传,大力促销,特别要做好开园仪式的策划、包装和宣传,以强烈的宣传效应轰动全国,感召和吸引四面八方游客。三是借助名社搞促销。重点是加强与区内外旅行社的联系,制定促销策划方案,把雅砻文化大观源作为游客的重要旅游线路之一,以旅行社和游客的增加形成良好的宣传链。四是借助名刊搞促销。与旅游知名刊物和知名发行社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雅砻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宣传栏,在一些宾馆和饭店无偿提供《雅砻文化大观源旅游宣传手册》,切实扩大宣传面。五要利用名导搞促销。组织编写能充分体现景区内涵、适应游客需求的讲解词,并对所有上岗导游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导游各方面综合素质,通过导游的衣着外冠、言谈举止和温馨讲解,实现旅游者的口碑效应。
(七)要高质量、人性化管理。管理出精品、出效益,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心转到抓政策、制规划、定标准、提思路和普查资源、建项目库、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策划宣传上来,对旅行社和导游履行执法权和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