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

时间:2019-05-13 08:5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

第一篇: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

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成功地实现了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推动中国宪政进程,树立民主进步形象

1.极力主张和倡导宪政。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共苏区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今年的几个月内,全国必须发起一个广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8月,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的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的要求,主张实行宪政。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该纲领具有“宪法”的性质。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两次向全党发出关于宪政运动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的宪政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1940年2月2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宣言》,毛泽东作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重要讲演。1944年8月12日,周恩来指出:“只有立即实行民主,才能增强团结抗战的力量,只有寻民主的途径,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国共关系与经济国内其他一切政治问题。”并且重述了信守七年前关于民主政治的诺言。12月1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区,首先表现在各阶级各党派合作的“三三制”政府工作中。“凡参加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工作、政府工作及社会工作的一切人员,不问属何党派,或无党无派,应该一律被尊重,应该一律有职有权。”[1]292-293

2.积极推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早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国共两党“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政治主张。1944年,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废止国民党***”,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口号。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指出“这一主张,应成为今后中国人民的政治斗争目标,以反对国民党一党统治及其所欲包办的伪国民大会与伪宪。”[2]9月15日上午,国民参政会的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受命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联合政府的主张。11月7日,国共两党达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协议,“这一协定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八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所在”。12月15日,毛泽东指出:“摆在解放区人民面前的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想出种种能够促成联合政府的办法来。”[1]296,389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结束国民党***的两个步骤是:“目前时期,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议,成立临时的联合政府;第二个步骤,将来时期,经过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新的联合政府应当“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3]1068-1069 8月27日,国共双方经过40多天的谈判后签定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停战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召开,这成为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中最辉煌的一页。“政协路线就是毛泽东同志《论联合政府》的路线,这将是今后长时期的奋斗目标。”[4]

(二)推行根据地民主选举,树立全国民主建设的榜样

“民主政治,选举第一”。[5]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具有以下特点:

1.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中共在抗战时期制定的选举制度规定,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陕甘宁边区三次大型的选举来看,参加选举的选民分别占总选民的70%、80%、82.5%。在当时农民文化素质非常低的条件下,民主选举运动采用了开会选举、背箱子选举等直接选举方式和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烧香点洞、举手表决等多种多样的投票方式,大力鼓励基层民众参与选举,为直接选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选举坚持无记名投票和竞争原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根据地内普遍文化落后、文盲较多,选举中一律采用正规的无记名投票。各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法都明确规定了竞争原则。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提名候选人时,不仅推荐自己的党员,同时也推荐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他们提供条件,在必要时以自己的活动去帮助真正能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非党人士竞选。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竞选运动自下而上、从城镇到乡村迅速展开。各抗日阶层、各抗日党派和团体的候选人纷纷发表竞选演说,申明自己的政见、主张和抱负。甚至在偏僻的农村,竞选也很激烈。

3.坚持民主选举中的平等原则。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平等性体现在:一是每个有选举资格的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在每一次、每一级的选举中,都只有一个投票权,并且效力相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二是不同阶级阶层一律公平对待,没有因阶级阶层的不同而规定不同的比例。三是男女平等,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改变了妇女无权的地位。四是民族平等,规定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

(三)建立“三三制”政权,创新中国民主政治形式

中国共产党根据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创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形式。

1.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奠定“三三制”政权的社会基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方针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证抗日各阶层人民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及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战争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在劳资关系上,我们一方面辅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3]808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共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除奸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2.建立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机关——参议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先后成立的国防参政会、国民参议会都无法真正动员人们积极抗战的情况下,中共在边区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机关参议会。参议会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最高一级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有:地方立法权、选举罢免权、监察弹劾权、监督促进权、议决权、审批权、追认权。各根据地先后都建立了参议会或临时参议会,一般以边区或省为单位,在边区内,省内设立三级或四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的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会的全权机构为各级参议会参议员大会,大会期间还设主席团和秘书处、议员资格审查委员会、提案委员会等。参议会休会期间,边区、县均设有由议员互选产生的常驻议会。

3.运作方式上实行政治协商,民主合作。毛泽东指出:“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6]760在政府施政上,则实行广泛的民主协商。如何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首先是共产党员必须在各方面做出表率。为此,要求政权中的党团和共产党员做到“具有充分的民主精神,……,要能够坚持党的政治立场,要能够团结非党干部,要能够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去影响非党干部积极负责地工作,反对‘因党而骄’。”[7]共产党员要“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同时,尽量地鼓励党外人士对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并倾听他们的意见。”[6]742-743必须对党外人士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一方面,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放手让他去做,同时,帮助他完成任务,以提高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成绩给以表扬,有缺点帮助他改正。”[8]还要讲求方法,特别是“对参加我们政权的党外人士的生活习惯和言论行动,不能要求他们和共产党员一样,否则将使他们感到不满和不安”。[6]743遇有意见分歧,争议不能避免时,也要尽量使用会外谈话方式求得解决。

4.以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全党“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6]5291938年10月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三个党内法规文件,对于在集中领导下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起了巨大作用。1945年4月七大的召开,使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加具体化、制度化。延安整风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方式、“治病救人”的价值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9]中共党内民主的完善和扩大,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所具有的民主意识、作风和习惯无疑会对根据地乃至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享有了集会、结社、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民主党派能够参政议政,都离不开中共党内民主的完善。

(四)建立监督保障机制,优化民主政治的环境

1.建立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的权力制约机制。“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其组织形式,应该是民主集中制”。[6]383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各级民主政府的委员制、代表会议制,实行普遍的选举,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当的权力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根据地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各县有同级参议会,村一级有村民代表大会。参议员由群众选举产生。参议会对同级政府领导人和司法部门负责人有选举、罢免、质询、弹劾的权力。二是政府执行同级参议会决议并对其负责。参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政府对参议会决议有执行的义务。三是司法部门由同级参议会监督、政府领导,同时保持审判独立。

2.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共产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3]809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参议会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共产党内部,中央有党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均有监察委员会,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党员的行为;政府内部大都设有自我检查部门;各根据地的报刊经常刊登先进人物的事迹、揭露典型的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舆论监督。而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更体现了“三三制”政权的民主性。这种监督不仅体现在按照各根据地参议会组织法和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人民可以对他们的代表参议员和行政司法人员进行监督、检察、批评、控告、罢免,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仅允许群众自由批评政府,而且政府也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渠道,如晋察冀边区的边区或县行政会议。“有广大人民的力量来监督政府,监督工作人员,人可以幸逃法网,但不能逃出人民的视线。坏事就不易发生。”[10]“边区政府依靠着民众的检举,才相当保证了各县政府的廉洁,并间接保证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11]

3.优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环境。施政纲领是边区政府的立法基础。以党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指导方针,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制定了许多施政纲领,对边区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各施政纲领的指导下,几乎所有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的法律、条例,颁布政权组织法,制定大量选举法规。另外,抗日根据地还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土地法规、劳动法规、婚姻和继承法规、刑事法规等,从各方面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这些法律、法规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保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造访延安。在一次交谈中,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2]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造就了一批模范的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是向民主新中国迈进的新的战略起点,具有重要启示。

二、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一)民主政治的建立是加强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期间所争得的源于民族主义的合法性,对于走向胜利、吸引大众支持和让反对势力保持中立,都是必不可少的。”[13]“大多数人民承认的,选举的,就是合法的。……在敌后建立的这种抗日民主政府,在实质上是最合法的。”[14]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民族主义的高度,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像毛泽东所说:“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主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15]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是加强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径。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在于政治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通过实行民主政治来提高行政效率就有了初步的探索。通过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人民群众可以选出有能力、素质高、执政为民的好干部,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主观条件,民主集中制指导下的权力制约机制、广泛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应的法律、条例的制定,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外部条件,建设廉洁效能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上能够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为今天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提供借鉴。

(三)民主政治的完善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民主政治建设能够对抗日战争的坚持和最后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民主政治建设适应了全民族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需要,服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方针体现了抗日与民主两大精神,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证抗日各阶层人民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及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居住、营业、思想等的自由权利。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以抗日为前提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新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治国。

(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得以在抗日根据地充分实行并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正确发展。如果“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16]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民主党派幻想“第三条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建立属于人民的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首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能够获取群众支持,取得抗战及全国革命胜利的力量之源。其次,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毛泽东思想。在组织上,党内民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第三,学会与民主党派实行民主合作,政治协商。

(五)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立健全了民主集中制指导下的参议会、政府、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的权力约束机制,保障权力机制的健康运行。建立了共产党内部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督、舆论监督、法律条例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相结合的广泛的监督机制,层层监督机制保证了抗日民主政权的良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还颁布施政纲领、人权保障条例、政府组织法、选举法规、行政法规等多项法律条例,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规范政府工作程序,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有法可依,为抗日民主政权能够健康的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4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23.[3] 毛泽东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56.[5]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M].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13.[6] 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 邓小平文选[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4.[8] 林伯渠文集[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393.[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11-08(1).[10]谢觉哉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7.[11] 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政权[N].解放,1938-10-30.[12] 毛泽东年谱[M].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09.[13] 詹姆斯.R.汤森.中国政治[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4] 刘少奇选集[M].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6.[15] 毛泽东文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16] 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1.15.

第二篇: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何光中

2008年第2期 ——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州市委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促进作用。

改革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行“两票制”选举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近年来,随州市委以“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为重点,探索出了以 “四公开两票一承诺”为核心内容的“两票制”选举制度,增强了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了组织满意、党员公认和群众拥护的有机统一。“四公开”即公开选任目标、公开任职条件、公开选任程序、公开选任结果,“两票”即在资格审查的基础上,由全体村民对候选对象先进行信任投票,按1∶2的比例取足村党支部委员预备候选人,再由党员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党支部班子和党支部书记,“一承诺”即当选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众承诺任期目标。在2005年的村“两委”换届中,随州市采用“两票制”方式换届的村党组织达到了100%。同时,随州还将“两票制”引入到发展党员、评议党员、推荐后备干部等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两票制”工作系列,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

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推行“两会”制决策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施行,怎样做到既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又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一直是困扰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难题。随州市委以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探索推行村务要事“两会制”决策制度,创新了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两会制”决策,就是按照“议题——预案——决议——实施——报告——评议”六个程序。对村级重大事项,先由党员大会对村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议题进行讨论形成预案,再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代表同意形成决议后,村务监督小组监督执行,最后由村“两委”联席会议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实施情况并进行评议。“两会制”决策把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了起来。尊重党员群众主体地位:推行“两讲”议事

随州市委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展示党员先进性,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行了“两讲”(“党员讲坛”、“农民讲坛”)议事制度。就是党员、农民担纲主讲人,讲身边事、天下事,传播致富信息和乡风文明,满足广大农民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需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可指定人主讲,也可动员相关人员补讲,让讲者与听者互动交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涵盖科技、文化、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农村政策、尊老爱幼、婚育新风、环球时事等等;在时间上灵活安排。讲课时间多为中午、晚上或雨天等农闲时间,一般每月开讲一次,也可临时动议。

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行“逢四说事”

“逢四说事”即每月4日、14日、24日,由村党组织书记或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前来“说事”群众,协调处理群众“说事”中的问题,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截至目前,全市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调处。为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上下联动互动机制,随州市委对“逢四说事”制度进行深化拓展,探索推行“民情质询”活动:乡镇每月确定一天时间作为民情质询日,采取电话通知、发函邀请、电视公告、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告知有关村民,请他们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向镇党委、政府质疑提问,乡镇有关领导当场答复,向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和农村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随州市推进以村民自治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随州市委推行的“两票制”选举,抓住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使一大批优秀党组织书记脱颖而出,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推行的“两会制”决策,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到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

启示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随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来进行,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要用经济发展的实效来检验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启示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随州市委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来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保障农民群众对村政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随州市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真心实意地推行民主,真正把权力交给群众,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群众一定能够管好自己事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启示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只有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村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得到保障。随州市坚持以“两票制”、“两会制”为核心,探索建立“两讲”评事、民情质询、“两委”承诺制、民主评议村干部等一系列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也达到了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的目的。■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三篇:《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推进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开始由启动转入加快的进程。近年来,我街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将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到完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中。以改革和创新精神,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面临新世纪新形势,社区发展任重道远。而发挥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完善基层社区群众自治,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显得尤为迫切。原因有三:

1、“减负”——成为社区干部最强力的呼声。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的地位日益提高,功能增强,所承担的任务也加重了。街道成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虽然近年来,加大了社区建设步伐,基层社区自治能力得到加强,但实际运作中,社区居委会仍然扮演着政府的执行者的角色,工作摊派多,突击任务多,考核评比多等实际情况。现在许多职能部门都要求进社区,出发点是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实际操作却是增强社区居干的工作量,因此,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格局。社区居委会干部整天忙于应付,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要求“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强。

2、居民要求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公民自身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折射到社区,表现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不再视作履行义务,而是自身权利的实

现;不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性很强。如反映在街道的信访中,反映市容环境问题、社区安全问题及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等内容的信息意见、建议呈上升趋势,其中有的建议和意见是很有价值的,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街道和社区所提供给居民参与社区政治民主建设的渠道还不多,参与的方式也还比较单调,因而构成了居民日益增强的自主参与愿望与社区提供“参政”渠道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3、党对社区的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待加强。近年来,通过社区体制的不断改进,但从现有的党建载体来看,较多的是以志愿者为民服务、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服务性、活动型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较多的是党员的个体行为,是分散的、浅层面的影响,而深层次的参与和全方位的主动性的覆盖仍然不足。从今后社区发展的方向来看,仅靠社区党员(占居民人口4-5%)的个体行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居民群众,从而实现对社区群众的渗透、力度还远远不够。

因此,改进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从基层民主自治功能的拓展和扩大民主参与渠道来实现渐进式的推动。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社区建设的实际,开展了对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基层需求为第一目标,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指针

1、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呼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三个文明一起抓,因此,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实现以户口管理为主向以居住地管理为主转变,以行政化管理为主向

居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在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自治管理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区的运行方式遇到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新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根本问题出发,开展了加强社区工作,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课题的调研。

2、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切实感到:居民欢迎社区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潜力很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街道作了专题研究和思考,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上,贯彻落实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达成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表现形式。加强社区工作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是社区工作的重要领域,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形式向全体社区居民宣传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要把深化社区活动的推进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手。要整合各种资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建立畅通的民情网络,扩大居民参与渠道,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体现在推动居民的“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建设进程中;四是要提供居民自治的舞台,通过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活动,将居民自治真正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为中。同时,又明确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党的核心作用和社区自治的关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界人士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关系;完成上级任务和实事求是地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文化精神等需求与社区现阶段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适应等关系。

二、立足社区,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充分发挥,把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能力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1、以“百名社干进万家”为载体,发挥社区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凝聚民心。街道开展“百名社干进万家”活动,记好民情日记、社区干部走访每户家庭、了解情况,加强沟通。同时,各社区居委会针对不同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话说社区”、“百名组工下基层”、社区“求助门铃”——为孤寡老人安装24小时求助门铃等系列载体活动,社区干部服务居民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百姓关心社区的事务多了,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多了,也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挥一个核心,凝聚党心民心。为加强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和推动,实现党组织工作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最佳组合,注重发挥“四大”作用,即政治上的导向作用,组织上的保证作用,工作上的协调作用,行动上的表率作用。提出了社区党委工作“六步法”,即站高一步,后退一步,深化一步,提高一步,拓展一步,超前一步,使得社区党委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抓大事,议大事,真正处理好党委核心作用的发挥与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自治的关系,不断提高社区党委驾驭社区事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同步发展

1、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后,居民群众开始主动关心社区事,在党员的模范带动下,创先争优成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为社区作奉献”、“结对帮扶,爱心在社区”、“文

明进家庭”、“志愿者活动日”等等,极大地丰富繁荣了群众的精神文明活动。

2、党员和居民的基层民主政治意识得到加强,社区事务要求全体居民主动关心、参与,作为党员更应该率先垂范,带头参与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通过让党员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对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在参与社区事务调协会、社区重大事项听证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社区的换届选举等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社区居委会工作入手,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街道人大工委来讲是一个新的尝试。加强探索,不断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街道人大工委义不容辞的职责,责无旁贷。

第四篇:为什么民主政治建设

2.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需要

(4)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第一,保障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

第二,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条件

第三,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环境

(5)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消除腐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第五篇: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赫山街道办事处杨朝霞

党的十六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村务民主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诸多矛盾和问题、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形式。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宣传不到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性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五四运动算起,民主启蒙在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商品经济的落后、封建专制遗毒的存在,中国人民的理性民主意识不强,专制、非理性和无政府主义等观念仍阻碍着民主的传播和建立。从干部的角度讲,有的人没有认清民主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专制史的彻底否 1

定,需要作出巨大的、艰辛的、长期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民主是创新的机制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民主进程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振兴。有的基层干部把民主作为自己集权统治的一种策略,摆脱不了专制意识的影响,控制甚至歪曲民意,把神圣的民主看作是可随意篡改甚至是实现集权的工具。从群众的角度讲,既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又有无政府主义的意识存在,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和系统的民主理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民主权力,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受集权影响,漠视民主。不相信真正民主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集权者骗人的把戏,不看重自己的民主权力,人云亦云,或者滥用权力,致使宝贵的民主权力失去意义甚至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别人赚取权利的工具。二是非理性民主。鉴于有些人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宗族意识、集团意识、利己主义观念的存在,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往往把这种权力作为宗族、集团或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选举中为达到自己的私利而抱成一团,民主权利成为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工具,使民主遭到扭曲甚至倒退。三是无政府主义抬头。由于缺乏对民主的理性意识和系统的民主理论的教育,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小私有者的无政府主义意识就会抬头,表现为一盘散沙,严重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主张不要政府和村委,各家顾各家,无为而治,拒绝民主权利或者滥用权力。民众的以上行为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假象,似乎在农村实行民主没有条件,甚至把在农村实行民主看作是农村不稳定的原因,更迎合了一部分有意或无意地习惯于专制的人的观点,否定民主在中国的巨大进步意义,歪曲控制民主,把民主作为实现集权的工具。

第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程序需要进一步健全。民主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理论,是人类在政治制度的长期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文明成果,但他更是一种严格完整的政治制度和运行程序,换句话说,民主的进步性正体现于民主制度的安排及这种制度安排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在人民主权达到共识后,通过怎样的政权组织和程序安排使民主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课题。单以政权来源和目的来界定民主是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化的概念,只有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概念才能够提供分析上的准确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使之成为有用的概念。因此,严格完善的民主制度和运行程序比民主理论进步性本身更为重要和关键,也是历来民主实践的重点。在我国的民主实践中,人民当家作主已得到普遍认同,重要的是怎样把宪法的规定变为现实。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严密的制度和程序,确保民主的正确贯彻执行。目前,基层民主在制度上还不十分严密,程序上还存在漏洞,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们对制度与程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执行中的混乱就容易发生。

第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从民主发展的规律看,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进步,民主的启蒙、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过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实践中的制度安排,必须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也只有在民主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民主的理解和认同,理性民主观念和民主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这就表明在民主实践的初期,由于民主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民主操作的不规范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民主逐渐走向正轨的必然表现。如第一次选举,可能出现群众不选、乱选和其他非理性的选举问题,但一旦他受到了非理性选举结果带来的损害,第二次选举就会更庄重和谨慎一些,依此类推,选举就会逐渐走向正轨。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民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它的规律性,牢牢把握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倒退。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民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使民主进程停滞、扭曲甚至倒退,影响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要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的力度,在正确的民主思想的指导下,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尽可能减少民主实践初期的不规范现象,注重用严格科学的程序和制度来保证民主实践尽快走上正轨。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进行。我们的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国家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唯物辩证法是其根本的哲学指导思想,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主权是党奋斗牺牲的出发点和宗旨,也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原因,更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落实、健全和完善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基层民主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一事无成。

第二,加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要大力加强对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教育,明确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民主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观念。尤其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民主

理性教育,保证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实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三,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抓好四个环节,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民主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严密的可操作的程序,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环节的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选举中应建立健全选举组织办法、候选人产生办法、候选人竞选规定、秘密选举规定、公开选举结果规定等制度,确保候选人和选民的合法权利,确保选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决策时应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保护少数人的正当权益,严防歪曲控制民意和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民主管理中要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具体规定各项村务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越权代管无效。民主监督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村民理财小组和其他村级组织的工作规程,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创制权、罢免权和否决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衔接的统一整体,各项制度要环环紧扣,严格建立,狠抓落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给稚嫩的民主带来严重的损害。

第四,在实践中完善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措施和制度,使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提高理性民主观念,养成良好的民主行为习惯,保障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第五,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民主与

法制的关系。民主和法制是统一的范畴,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民主的法制是专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不可能巩固和健全。应及时地把民主成果以法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的进一步健全。二是,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党与村民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冲突和矛盾应协商解决。具体说来,村党支部的任务是领导农村的各项工作,这种领导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村委会作为民选组织,也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当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应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评判的尺度,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标准,而不应出于个人和集团的私利而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应本着人民利益为重的原则依法协商解决矛盾。三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组织,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没有隶属关系,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的工作,而不是领导和直接命令,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都应严格依法开展自己的工作,依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法保障自己的各项权利。四是村镇民主与整个民主进程的关系。村级民主是中国整个民主进程的开端和基础,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民主范围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各级民主都应有序地健全和完善,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提高。

下载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选合集)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试论抗战时期国际友人对中共形象的建构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三位著名的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访问延安,向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汇报材料

    伍家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 工作汇报 中共伍家乡委员会 2011年12月14日 2011年,伍家乡党委在区委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伍家乡2011年组织工作要点》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大全)

    街道办事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一、基本概况**街道地处成都市成华区东北部,幅员面积37.61平方公里,占成华区幅员面积的1/3,辖2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18个村改居社区),170个......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训材料)

    《村民委员会组织》解读 (2011年村干部培训) 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区57万人口,有50万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

    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5篇范文)

    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但是,当前基层......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查报告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侠客丹心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