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创业 身残志更坚-袁波
残疾人创业、身残志更坚
初见袁波,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精明干练的小伙子。让人很难想到的是,天生缺失左臂的他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身残志坚更要自强
袁波1987 年出生,天生左臂缺失。而从袁波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练了他不服输的个性。岁中学毕业后,袁波决定放弃学业进入社会锻炼。由于天生缺陷,重活累活他根本干不了,精明的他便从别人不在意的方向入手,学成了一手捉鱼抓鳅的绝活,很难想象他一只手是怎么办到的,当地人钦佩之余赠送绰号“鱼王”。在2 年间,靠抓黄鳝捉泥鳅捞河鱼出售他居然攒下了一万多元钱。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带来许多他不曾知道的信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很受触动,于是,决定自己也要到外面去看看。
在外打拼也很辛苦
2005 年,袁波在家人的支持下,带着自己2 年“鱼王”的积蓄和家里支持的一些资金开始了闯荡。在芷江县城,他租下门面搞起了石磨豆浆,由于项目选得好,门面位置选得好,他的投资很快见了效益,到了2007 年,他已经攒下了将近6 万元。
随着阅历的增加,袁波的心又开始不满足了,他想到更大的地方去见识见识。2008 年他转让了石磨豆浆跑到了贵阳,承包了一所学校的食堂。第一学期,由于饭菜质量有保证,服务好,赚了不少的钱。但古龙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第二学期,袁波只能低价转让了食堂的承包权黯然回家,损失惨重。
回乡发展扎实创业
回家后,袁波并没有颓废,而是结合这几年在外面闯荡的经验和家乡实际,通过多方考察,准备发展种植业。2010 年开始,袁波和他姐夫等人合作种植红茄,到2014 年,已经达到投资120 万200 亩的规模,红茄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5 年来,有亏也有赚,在这5 年中,袁波下广东,赴上海等各大城市开拓市场,成立了田园蔬菜合作社,自己促销时亦带动了周边茄农的共同发展。这5 年中,袁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考察了比较多的项目,2015 年底,他看好的大棚草莓项目前期30 亩已然启动。在回家乡发展种植的这些年中,袁波发展的项目解决了30 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8 户贫困残疾人家庭。
几年来,袁波自立自强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袁波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会把更多的残疾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自强不息、奉献社会!“我只想自己做的不要比别人差,有能力的话尽可能多帮助别人”,袁波这样说。
第二篇:残且益坚 不坠青云志
残且益坚 不坠青云志——采访市自强不息残疾人
2007年12月14日 作者:本报记者段裕祥 王少飞
采访之前,我们首先接触了一组数据:根据 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残疾人人口比例为 6.34%,也就是说,在 13亿多人口中,残疾人的总数超过了 8000万。在广西,就在你我的身边,平均每 100个人中就有 7.23个残疾人。在我市,各类残疾人总数为 36.1万,其中,肢体残疾人 8.9万、听力残疾人 9.1万、视力残疾人 5.7万、精神残疾人 2.0万、智力残疾人 2.1万、多重残疾人 8.3万。按城乡范畴划分,城镇残疾人 7.2万、农村残疾人 28.9万。
庞大的残疾人总数,让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怀。
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长期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庆幸的是,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市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在我市,已有 3.1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0.92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在岗; 0.43万残疾人参加了社会保险,5.1万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0.77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助解决了温饱问题; 1450户农村贫困无房残疾人住房得到了解决;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市广大的残疾人仍然不同程度地面临康复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脱贫难等现实问题;残疾人的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我们这次走访的几名对象,无疑都是残疾人群体中比较幸运的。他们或有一技之长,或凭着辛勤的努力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回报。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有两个共同的因素:一是他们身上都具有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二是他们都非常幸运地拥有一群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并不是社会给予他们多大的物质资助,而是一个真正能接受他们、认可他们、给他们以平等机会的社会环境。对于更多的残疾人来说,他们的贫穷并不是因为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而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平等就业的机遇。关心残疾人、爱护残疾人,有时并不一定要我们捐献什么。对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小小的善意,也许就会成为他们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王发旺:养猪书写别样人生
王发旺,名字充满了财气,事业也充满了财气。12月 10日下午,记者匆匆赶到灵川县城见到王发旺时,他正在一个文印店里准备材料,原来他准备申报与发展养猪业有关的一个项目。然而,这个在灵川乃至桂北小有名气的养猪手,却是一名残疾人,去年获得“全区自强模范”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带头人”。他说,敢拼敢做、善于经营是他这位残疾人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王发旺出生在灵川县灵川镇王家村委王家村,1986年,他开的拖拉机被一辆大卡车撞成两截,自己被抛出 10米开外,当场昏迷不醒。由于抢救及时,虽保住了生命,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尽管腿是残了,但生活还得过,精明的他看到王家村委勃岭山下有一片荒地,土质肥沃,山上有泉水,很适合大面积开垦,发展种养。于是他找到村委干部,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得到村委干部的大力支持,并与村委签订了开垦 70年的合同。在种下速生白果林的同时,他还建造猪舍,开始了母猪的养殖。王发旺的养猪业发展很快,在别人养猪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他却能赚到钱,是因为王发旺善于开拓,致力于养二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猪和纯种猪等好品种,取得很好的效益。
为扩大生产和保证饲料的质量,1999年,王发旺办起了自己的饲料厂。饲料通过国家质检,冠以“发旺”牌的饲料正式创牌上市,事实证明,用发旺牌饲料饲养的发旺良种种猪场的猪花,生长速度快、体型好、健康。一家集良种种猪饲养、饲料加工、白果种植一条龙的综合立体养殖场已初步形成。
这时的王发旺,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指导对养猪的重要作用,为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他积极与广西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全国机械养猪协会、广西养猪协会进行科研和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在县残联、县畜牧水产局和水果特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种猪场大规模从全国各地优秀原种猪场引进新品种,同时猪场还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扩建和改造。2002年,原王家庄种猪场、王家白果场、发旺饲料厂正式统称灵川县发旺良种种猪场、灵川县残疾人养殖示范基地。今年 11月 29日,更是发展成为灵川县发旺养殖有限公司,总场 1个,分场 10个,年出栏 2万多头猪,被评为桂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王发旺本人也被选为桂林市养猪协会副会长。
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现在他的瘦肉型猪和生产模式,已经辐射到整个桂林市各县区,发旺良种猪场“公司 +农户 +基地”联结农户 326户,安置本市县农民工 53人,为做强瘦肉猪种猪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2004年春,桂林市残联领导带领叠彩区残联组织的 6个残疾人到王发旺的良种种猪场参观,其中有 3人开始养起了王发旺的良种母猪,取得了良好的收效。王发旺事业发展起来了,立即想到要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他用自己的“公司 +农户 +基地”经营模式,扶持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帮他们请北京养殖专家授课,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蒋连友是灵川镇民治村委的一名残疾人,一直靠到各村帮人理发为生,由于行动不便,走村串寨很困难,一天下来理不了几个头,生活十分清苦。2002年,通过县残联的介绍,蒋连友找到了王发旺,王发旺二话没说,就将两头种母猪赊给蒋连友饲养。2003年,蒋连友养猪获纯利 5000元,蒋连友说,他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这么多的钱。王家村的王初喜夫妇都是残疾人,有两个小孩,靠开小卖铺为生,生活过得吃了上餐没下餐。王发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4年动员他饲养瘦肉型母猪,并赊了两头种母猪给王初喜养,让他更快地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王发旺作为县肢残协会主席,经常对周围村屯的残疾人进行调查,对那些积极向上又能吃苦耐劳的残疾人,他都去动员他们养猪致富。王发旺为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王佶:一条腿撑起冠军梦
这对夫妻,男的叫姜文俊,女的叫王佶。因为患过小儿麻痹症,他们现在一个只能拄着拐杖依靠一条健康的右腿生活,一个只能常年与轮椅相伴。你也许会觉得上天对他们不公平,也许会默默地同情他们的遭遇。若是你认识了他们,与他们交谈过,你会发现:他们因为有了彼此的扶持,过着虽不富裕但很幸福的生活。
2000年的 6月,29岁的王佶一个人摇着轮椅在街上散心,忽然间轮椅不知怎地坏掉了。王佶心里着急却使不上力,轮椅坏掉的地点离家还有一大段距离,如果等到家人来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王佶自己也没有想到,那天帮她摆脱困境的,竟然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姜文俊。原来姜文俊的修车摊就在附近,他看到王佶遇到了麻烦束手无策,又是个残疾人,不免同病相怜。王佶的轮椅很快就被姜文俊修好了,但姜文俊不放心,又坚持送王佶回家。聊天的过程中,王佶得知姜文俊是东北人,而她自己小时候也在东北住过十几年,两个人还算是半个老乡。两个人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后来大家都说,他们两个是真正的有缘人。
当时王佶是市里的举重运动员,而姜文俊也是篮球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借着对体育的共同爱好,两个人的交往多了起来,终于在 2001年喜结连理。结婚后的两人更是相敬如宾,为了照顾王佶,姜文俊放弃了收入还算不错的修车摊。虽然收入少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两个人谁都没有怨言,特别是当健康可爱的女儿出世后,小家庭里的欢声笑语更多了。
2002年,在社区的帮助下,两个人搬到了现在的住处,房子是市政府为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的,这对两人来说,生活的负担又减轻了不少。
日子悠闲了,两个人反而闲不住了,听说市里面要组织残疾人参加比赛,在姜文俊的全力支持下,王佶重新回到了举重队,姜文俊也如愿参加了市里的篮球队。训练虽然辛苦,但通过两人的不断努力,在 2003年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两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王佶更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在 2006年广西第六届残运会上,夫妻俩更是双双捧回举重冠军。今年的全国第七届残运会,王佶又得了一块银牌。现在,教练又帮王佶定好了新的奋斗目标,要在 2010年广东举办的亚运会上冲击前三名的成绩。一说到未来的奋斗目标,姜文俊忍不住开玩笑地对王佶说:“我一直这么默默地支持要有我 2/3的功劳哦!”王佶也幸福地笑了起来,大声说“没问题!”
说起两人的生活,他们最感动的就是亲人、朋友,以及邻居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照顾,使他们能够乐观地融入到与大家同步的社会生活当中,特别是教练的支持,不断地帮王佶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实际上等于帮助他们两个描绘了新的梦想,让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听说他们的女儿就快上小学了,残联的同志说,会尽快帮姜文俊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好贴补些家用。看着他们其乐融融的生活,记者真替他们高兴。
刘建桂:修车铺办成“聋哑人俱乐部”
在东江菜市口旁边,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修车铺,店铺是老房子,而且门上也没个招牌。不过,附近的居民却都知道———要修车就到这里来。店铺主人叫刘建桂,是一名普通的聋哑人,今年 53岁。
刘建桂原来是桂林市二阀门厂的一名职工,10年前下岗后,闲不住的他便办起了这个修车铺。凭着精湛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修车铺的生意红火了起来,衣食无忧的老刘给自己定下了几条规矩:如果有残疾人上门修车,他分文不收;尽可能帮助周边的残疾人兄弟。为此,他默默地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好事。
10年间,老刘先后收了 7名聋哑人徒弟,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赠。他的徒弟中,有的已经开起了自己的修车铺,有的“赖”在老刘的店里舍不得走。同是聋哑人的龙二生、龙桂生兄弟,原来都是种地的菜农,生活比较贫困,跟了老刘学修车以后,现在每人每月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看到他们俩憨厚的笑容,你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老刘的善良渐渐地在聋哑人当中传开了,老刘的修车铺也渐渐成了聋哑人的俱乐部。在修车铺的里间,老刘特意支起了一张四方桌,周围还摆放着 10来把小板凳,别看地方小、条件简陋,这里一天最多的时候要迎来三四十个客人,一般都是住在周围的聋哑人,大家用手语告诉记者,到了老刘这里,就好像到了聋哑人自己的家园,大家平时在这里打打牌,聊聊天,讲讲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每天还都要来这里看报纸呢!说到这里,一个小伙子马上捧过来一摞的《桂林日报》和《桂林晚报》,还说这些都是老刘花钱订的。
老刘的修车铺不仅是聋哑人的娱乐室,而且还成了聋哑人的教育课堂。通过大家的监督和正面引导,几年里,先后有五六名年轻聋哑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几年前,有个小伙子没有正式工作,偶尔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通过大家的不断开导,小伙子再也不做违法的事了。
徒弟小曾曾经喜欢打架,老惹是生非,现在成了店里有名的好伙计,大家都夸他又肯学又勤快,看到大家用手语表扬,正在修车的小曾不好意思地笑了。
修车师傅刘建桂在聋哑朋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 9月 9日,老刘提议原来市聋哑学校毕业的同学组织一次谢师会,本来是桂林范围内的小聚会,没想到消息越传越远,等到聚会那天,不仅桂林市的聋哑人来了,连河池的、柳州的、南宁的、梧州的,最远的一个远嫁到南昌的女同学也特意赶了回来。
其实残疾人更需要认同感和相互之间的关怀,刘建桂师傅的修车铺,为残疾朋友擎起了一方互助友爱的天空。
李玉息:一片丹心报社会
儿时,因护士的不小心将一截针头留在他的肌肉里让他终身致残;穷则思变的商海闯荡岁月让他勇立事业的巅峰;乐于助人的心肠令多名失学儿童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就是临桂县会仙镇残疾人李玉息。记者于 12月 10日晚,在李玉息的制衣车间采访了这位好心肠的残疾人。李玉息干过农活、做过水果生意、贩卖过竹片、开过小饭店,丰富的阅历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本领,聪明的头脑又令他捕捉到了多次的商机。他在边境城市东兴经营过的摩托车、啤酒、日用品等打入越南市场,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老板。最终,思乡心切的他还是回到桂林办企业。
万事开头难,李玉息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到桂林后,他和两个朋友闯进了服装行业,开办了丽华服装厂。但由于 3个人都是服装行业的门外汉,没技术,没规模,没管理经验,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李玉息的两个朋友提出退股另谋发展,李玉息毅然决然地将面临倒闭的工厂接了下来,他四处求援、筹款还钱给股东。他反思过去,意识到技术、人才、市场是工厂的基本要素,是工厂兴旺的关键,于是聘请了两个来自广东的服装技术员。同时,他又把目光瞄向市场,千方百计寻找新客户。为了寻找销售渠道,他在酒店门口对一服装老板守株待兔,苦等 8个小时,最后该老板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答应考察他的工厂并同意帮助销售丽华服装厂生产出来的羽绒服产品,工厂由此起死回生。
丽华服装厂走出困境后,李玉息并未因此松懈下来,他狠抓服装质量,以优质产品供应市场,以诚信经营赢得客户的信誉。产量不断翻番,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也向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进军。
李玉息自己发展起来后,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工厂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只要他们来求职,李玉息都给予安排,并且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工资待遇与生活待遇和其他员工一样。工厂先后安置了 16名残疾人就业,为当地提供了 200多个就业岗位。
李玉息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活着,不应只为自己,还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李玉息富起来后,对自己和家人都很“抠门”,但对社会却是慷慨解囊,他赞助社区成立联防队,赞助残联组织的“漓江之声”演出活动,赞助农村修路,资助困难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赞助 30余名贫困学生上学的义举,更是令人感动。他说:“过去家里穷自己上不了学,千万不能让穷人的孩子重走我的路啊!”
象山区初三学生麻程,自己有心脏病,父亲残疾,母亲失业,李玉息了解到这个消息后,不仅捐钱帮麻程治好心脏病,而且掏钱资助他继续上学,为这个贫困之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象山区二塘乡的伍玉秋,从小失去双亲,只能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李玉息知道后,一边资助伍玉秋上学,一边安排她姐姐到厂里工作。灵川中学的莫荣凤,由于家境贫寒,面临失学危机,当她看到《桂林日报》报道李玉息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后,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李玉息电话求助,李玉息二话没说,不仅资助现金和文具,让她读完中学,还准备资助她上大学。莫荣凤说:“李叔叔亲如父母,我要好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李叔叔的恩情!”
廖仿斌:盲人摸出致富路
廖仿斌原本不是盲人,但 10年前的一场病,让他眼睛老是胀痛,视力逐年减退,7年前,终于因眼球严重萎缩导致双目失明。致残后的廖仿斌,并没能因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摸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道路。
虽然眼睛不再光亮,但生命可以重放光芒。4年前,他以种果树为突破口,把家里的水田全部种上夏橙,感觉不够,还租用别人的土地增加了种植面积,县残联更是资助他部分肥料等,把他定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但一个盲人要像正常人一样干农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廖仿斌毅力惊人,他逐渐用心去熟悉环境,用心记,用耳听,一遍又一遍训练,一次又一次摔跤,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熟悉了村子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一桥一路,走在田野上,他像正常人一样,健步如飞,双脚生风。学习种果技术更是如此,他主动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通过用手触摸,刻苦探索,很快就掌握了一手好技术,从栽种到剪枝,从除草到喷药,他都得心应手。辛勤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他种的夏橙,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销售十分走俏。
廖仿斌自己富了以后,还将种果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别人,特别是对残疾人的支持,他更是尽心尽力,同村的廖仿文、廖仿清也是残疾人,当看到廖仿斌种果成功后,也激发起创业的热情,但却遇到许多困难。廖仿斌知道后,给了他们每户 100株果苗,帮他们赊农药、化肥,还在技术上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终于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同村的吴洁兰种了 5亩多的夏橙,但家里的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自己又不懂管理,感觉非常无奈。廖仿斌知道后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她,吴洁兰感动地说:“我家果子种得好,全靠廖仿斌一手教出来的,真的感谢他的好心肠。”廖仿斌自己更是主动找到县残联,要向更多的残疾人免费提供果苗及栽种技术,以让他们早日脱贫。
在廖仿斌的带动下,全村人看到了种夏橙致富的希望,全村 900亩水田,已种下果树 600多亩,其中大部分为夏橙,成了远近闻名的夏橙村。县农业局经调查踩点,准备将连片种植夏橙的西隆村作为全县水果套袋样板点,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廖仿斌又带头实验,把自己种的 3.5亩夏橙全部套袋,成了全村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全村人看到廖仿斌这样做,也纷纷效仿,廖仿斌成了全村人的风向标。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盲人,却敢于向生活要光明,成为村子里带头致富的大能人,但凡认识他的人,对这一点都感到佩服。
桂
第三篇:就业创业服务部袁翀志
就业创业服务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袁翀志
1、情况回顾
时光荏苒,就业创业服务部已经成立快一个学期了,可以说是这学期学院新成立的一个部门,将以前的创业实践部里的创业部分和学院重视的就业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深知自己作为第一代带头人,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是多么无比的重要和光荣。所以在入职就业创业服务部副部以来,我配合林浩波老师、俞莹莹老师以及部长卢莹,做了一定的工作总结如下:
9月26日—9月27日协助林浩波老师编写《2014届学子英才》编写要求及模板,并上传至学工网;
10月8日在林浩波老师指导下开始进行学子英才初期工作的准备和筹划,将毕业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表上传至学工网;
10月10日开始进行学子英才工作的名单统计并与2014届毕业班各班就业联络员取得联系,通知他(她)们有关学子英才评比有关事宜,并向部长卢莹上报了即将展开的学子英才评选的相关工作;
10月11日—10月15日陆续收到2014届各毕业班就业联络员发送的各自班级参选人员的相关信息材料,期间对各毕业班发送的信息材料进行审核,并对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材料删除并反馈给相应的毕业班就业联络员,请他(她)们重新发送正确的信息材料;
10月15日向林浩波老师和部长卢莹上报工作进度;
10月15日—10月17日对所有收到的学子英才评比的信息材料按专业进行分类、整理;
10月18日—10月20日通知各毕业班就业联络员根据更新后的毕业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表校对各班学子英才参选人员是否有变动,并将有新增的人员的信息材料发送同时将删减的人信息附送;
10月21日—10月22日将所统计并整理好的学子英才评比的相关信息材料上报给林浩波老师,向部长卢莹上报即将完成学子英才评比的相关工作;
10月23日2014届学子英才评选名单在学工网上公示;
11月29日—11月30日协助林浩波老师为2013年师范生秋季专场招聘会做
好前期准备工作;
11月31日在师范生招聘会(羽毛球馆)值班,为前来的学长学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经验体会
成功、失败,这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妹,与生俱来,浑然天成,他们地位等同。胜不骄,败不馁,也许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成长的更快,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做个有心人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
在思想成长方面:我很喜欢每一次的例会,在那里我扬长补短,智慧的的思想不断的撞击,因为每一位优秀的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自然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本使我受益的大书。特别是我们的部长卢莹、以及其他副部,在他们身上永远有我学不完的东西。对“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生会的活动时,我便深深的感觉到我们是同学的公仆,不论工作的哪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同学的利益,也就是这一句话使我的责任感更强了,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会里还有很多的经典语句,例如:做个有心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等等。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是一个喜欢忙忙碌碌的人,总喜欢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工作,学习的时间总是很挤。但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就应该品学皆优,而不要为了工作而耽误了学习,图有虚名,因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压力,我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影响我身边的每一人。但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上我安排的不够好,优待进一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里,我全心付出了,在协助其它部门的工作里,我们每一个成员都代表我们各自的形象,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错。同时,作为一名副部,我不仅代表我们这一个部门,而是整个创新创业中心的缩影,但自己本身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总之,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使我在大学里不断的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团结、和谐、默契、相亲相爱。我将以全新的姿态带好下一届新成员,做好工作计划,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3、今后打算
重在建设新一届部长卢莹领导下的就业创业服务部更好的面貌,着重体现我们就业创业服务部部长卢莹所要求的“家”文化。我也会在就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将重心侧偏于创业方面知识上,让就业创业部更全面、更科学的服务全院师生,并努力做好明年相关本职工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14,我们蓄势待发,坚信我们就业创业服务部明天会更美好、更出色、更精彩!
第四篇:立足渔村投身教育 身残只坚事迹感人
立足渔村投身教育 身残只坚事迹感人
------学习阮文发老师的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阮文发老师的先进事迹,阮文发老师身残志坚,立足渔村做贡献的动人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阮文发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1953年5月,阮文发老师出生于漳州龙文区一个贫困渔民的家庭,从小右腿残废。1969年初中毕业后,石洲村支书提供两种职业供他选择:一是在村里当会计,二是在村办学校当老师。出乎村支书意料,阮文发同志选择了后者。当时,村支书毫不忌讳地对他说:“学校在山上,有100多个台阶,每天上班要蹬500多个台阶,上课还需站着,凭单腿能撑得住吗?”阮文发同志也敞开了心扉:“我是残疾人,我了解读书的不容易,我留恋校园。”就这样,阮老师开始了单腿立教坛的生涯。37年来,阮老师单腿跳跃教学路,成为村里唯一的两代人教师。他单腿跳过390万级台阶,在课堂上“独立”过上万个小时,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摔过多少次跤,放弃过多少次去其他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
阮老师靠着单腿“跳”遍了石洲村家家户户,转化了当地渔民的教育观念,把200多位辍学帮父母捕鱼的儿童劝上岸读书,并使该村小学普及率达到100%,阮老师所带班级的成绩曾名列全区前茅。
身残志坚的阮老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执著教书育人,先后获得“福建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十佳职工”、福建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广大教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怀,体现了艰苦奋斗、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阮文发老师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省委卢展工书记倡导的“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他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有五个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崇高思想。阮文发老师长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尽职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全部身心和时间都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学习阮文发老师,就是要学习他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二要学习他身残志坚、执著追求的顽强意志。阮文发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学生的爱,以顽强的意志长期奋斗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习阮文发老师,就是要学习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的服务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我们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要学习他热爱家乡、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阮文发老师热爱家乡、心系家乡,淡泊名利,吃苦奉献。学习阮文发老师,就是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境界,以渔村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以人民群众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家乡和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奉献家乡的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学校和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要学习他关爱学生、乐为人梯的宽广胸怀。阮文发老师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高度负责,极度关爱,深受学生爱戴。学习阮文发老师,就是要学习他热爱本职、悉心育人的敬业精神,乐为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像他那样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做学生全面、均衡、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五要学习他耐住清贫、献身渔村的高尚情操。阮文发老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多次放弃去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以渔村为家,与清贫为伴,默默地为农村山区燃烧自己。学习阮文发老师,就是要学习他献身渔村的高尚情操,希望全体同学积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的就业理念,扎根于农村山区,为改变边远山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为推进“海西”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我们要以阮文发老师为榜样,坚守信念、默默耕耘,爱岗敬业、执著追求,热爱家乡、奉献社会,为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业绩,为永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吧!
第五篇:退伍军人志更坚,誓为农信做贡献
退伍军人志更坚,誓为农信做贡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叫###,是一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年##月进入农村信用社,经过#年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员工发展为农信社主任,可以说是军队的历练让我在农信社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进步!
通过几年军旅生活的历练,铸就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并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在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牢记“两个维护”,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
当兵要为党着想,退伍亦为党分忧。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士兵,即使脱下军装,依然要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保持部队优良传统,保持军人本色。
十年前,我满怀激情,满怀憧憬踏入了农信社大门。十年来,我与农信事业发展共同成长,在农信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得到了领导关心培育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亲身目睹了改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年富力强、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信用联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信合生涯中,我经历了三个信用社和5次工作岗位的轮换,虽然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我对农信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未变,我无怨无悔,敬业爱岗;工作岗位的调动,造就了我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悟出了“学习出真知,实践增才干”的真切内涵,也渐渐地与农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农信事业,因为农村信用社就是一所学校,就是一本书,在这里学会了怎么做人,怎样工作和生活。在农信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成功,我读懂了有幸成为农信一员,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深知要真正当好一名农信人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我更读懂了作为一个农信人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农信人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疾苦,笔笔小额农贷象涓涓细流滋润着农户的心田;当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农民通过我们扶持走上富裕路,别提我们心理有多高兴。同时,联社领导班子率领全体员工在激烈的竞争中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各项存款稳步递增,贷款规模逐步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壮大,财务状况明显好转,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身为
农信一名员工,我有理由为我们农信人而自豪。
农信事业有今天,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农信人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时期,应树立竞争观念,要有危机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边每一件事,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加强服务,准确定位,只有不断去寻找竞争市场,农信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同时,要高度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意识。事实告诉我们:爱单位实际就是爱护自己,有这个单位不去珍惜它,一旦失去它时你才知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真正把农信社当成自己的家,把农信社事业当成自己事去办,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每一项工作,切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农信事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摆在我们面前,面临激烈的金融竞争,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应变新时代的发展
在一年一度建军节到来之际,作为一名就业于农信社的退伍军人,我想表达我对信用社的爱:我要将我的毕生的热情奉献给你——信用社;如果说,敬业是奉献的形式的话,那么我愿意用百倍的勤恳回馈给你——信用社;如果说,知识是奉献的内容的话,那么我愿意用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奉献给你——信用社。
做为农信社职工,为了农信社的发展,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求我们勤奋爱岗,认认真真地工作。不认为自己的工作卑微,不认为自己是“一棵无名的小草”。我坚信,即使是一棵小草,也可以展现春天的绿色。因此我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力求做一名合格的、群众满意的信合员工。
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党的教育培养了我,是火热的军旅生活磨砺了我,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部队的锤炼,没有农信社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和荣誉。我将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继续开拓复退军人再就业之路,浓笔书写当兵人的历史,以实际行动回报军队、奉献社会、贡献农信,农村信用社今天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位员工今天无私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