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19-05-13 09: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篇: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般认为,正面报道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负面报道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运转。但这种理解最多只对一半。本文采取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负面报道的社会效用进行了全新解读,以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新闻报道如何发挥更大效能提供理性参考。

每年4月份,不同国家的传媒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结果公之于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所产生的冲击波,尤其是其获奖作品所折射出的新闻报道观念,越来越冲出美国,走向世界,愈来愈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中美间各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我们提出吸收一切国家优秀文化成果构建和谐社会之时,科学理性地看待美国新闻报道观的优缺,汲菁祛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镜鉴,亦属中国新闻界的当务之急之一。

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①正面报道的旨趣偏向积极与光明面;写作基调是宣传教化和正面赞颂。②处在正、负面报道之间的可称之为中性报道。以此番界定来省察90届普利策新闻奖,结果是:除解释性报道奖、批评报道奖和社论写作奖基本属中性报道外,其余11项大奖均属纯粹的负面新闻,负面报道占获奖总额的78.6%,几乎没有正面报道。

其实,对负面消息的大量报道绝不仅仅是普利策奖的偶然钟爱。扒粪揭丑(muckraking)、揭露社会弊端是众所周知的美国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正如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现任执行官西格·基塞勒(Sig Gissler)所言,“战争、灾难、挖掘社会问题、揭露贪污、揭露政府等的问题一直是评委喜欢的题材。”③

根据美国作者道格拉斯·贝茨在《普利策奖内幕》一书的估计,从1917 年到1990 年颁发的普利策奖中,约有40%属于揭露性报道,另有40%属战争、犯罪、公民自由、种族关系、自然灾害和国际方面的报道。④这一估计反映了美国的主流媒体一直是以揭露性和灾难性事件为报道主体的,反映了一种西方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

中国式思维惯常认为,既然社会的主流是好的,那么光明面就应该是九个指头的问题而阴暗面顶多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于是乎,“报喜不报忧”就自然成了恒久不变不言自喻的铁律,当然,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也演绎成我们新闻报道的习惯性思维。

那么以歌功和赞颂为基调的报道在当今的中国现实语境中果真全然是包打天下而又威力无穷、弘优扬善而又受人欢迎吗?以灾害凶杀和揭丑鞭挞为主旋律的负面报道在美国所产生的作用就必然是舍本求末、诲淫诲盗、乖离“和谐”吗?

我们先来看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新闻报道重在扒粪揭丑,惩恶除奸,监督政府,警示凶险的观念由来已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Gilded age)”,开始兴起以“扒粪(muckraking)”为主的负面报道。当时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产生了种种腐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普利策倡导报纸进行揭露性报道,他说:“罪恶、卑鄙、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⑤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不但成了由其自己发起成立的普利策新闻奖的“主旋律”,而且逐渐演变成了美国新闻报道观念的主流话语。以“观点自由市场”和“意见自我修正”为原则的自由主义理论和以“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为主导观念的媒介体制生态长期衍生而成的政治和文化逻辑,加之以“受众是上帝、市场竞争和经济收益永远第一”为金科玉律的商业逻辑,这一切无疑为美国大众传媒长期倾心各种负面报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动力,打开了通向“地狱”之门。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约翰·伯卡特(John·B·Bogart)的名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成为负面报道大行其道的第一声呐喊和冲锋号。美国报人认为,对读者来说,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新闻题材比正面题材的新闻具有“更大的”兴趣。⑥于是“好消息就是没新闻”(Good news is no news)、“坏消息就是好新闻”(Bad news is good news)就成了美国主流的新闻遴选取向和报道观念。

虽然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新闻屡获大奖,但是这并不表明普利策奖对现实社会完全持否定态度,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彰显着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正义、同情心等。美国媒体对诸如灾害事件、暴力冲突、政府丑闻、商界腐败等负面消息的报道虽然充溢着的尽是施害者的残酷性与毁灭性、受害者的极度绝望和无助抗争、救援行动的杯水车薪或邋遢迟滞、官场政客的失职渎职贪赃枉法、商界大鳄的违法乱纪贪得无厌,当然,这样的报道无疑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受众涣散抗争斗志,产生惊慌、恐惧甚或看客心理。但它更多时候使人们对负面事件本身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引发他们思考诸如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的根源等问题,有助于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在接触媒介信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育生命伦理观、环保意识、社会正义与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以及维护社会公德、主持社会公道、保护弱势群体、铲除丑恶毒瘤等诸多基本社会价值观念,并为下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破坏性事件时如何预防、规避、求生、救助、协调、追惩,提供了深刻的借鉴、启示与反思。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在美国尽管负面报道之风劲吹,可社会稳定和秩序之树却不但少见根基动摇,而且有愈吹弥坚之势,甚至某些时候还大有“负面”之风不吹、“美利坚”大厦根基难固的基本原因之所在。

由此看来,在美国,在宪法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条款保障下,以扒粪揭丑为主要内容的负面报道新闻自由为核心的新闻报道观是为既存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服务的,新闻界与美国政府“这两股势力都是致力于同一个目标——维护民主体制和现行制度。”⑦

再来看中国的情况。

按照我们的观点,灾害灾情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抢劫犯罪不是新闻,案件侦破才是新闻;官场腐败不是新闻,擒获贪官才是新闻。如果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在中国,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会因担心过度展现灾情残酷而涣散民心,而只会重点着墨于各级政府和灾区民众战天斗地的抗灾“壮举”。“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自会少”。于是,在我们的突发性灾害事件报道中,灾情的惨烈、灾民的凄苦、救灾物的随意克扣、救援行动的渎职散漫等等常常会被众多领导干部声泪俱下、誓与人民共存亡的豪言壮语所置换,会被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草根民众的“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激情故事所遮蔽;于是,小灾小胜利,大灾大胜利;小灾出小典型,大灾出大典型;小案出小英雄,大案出大英雄,就成了我们新闻界报道负面消息时的英雄“三部曲”。新闻贵在打气鼓劲,即使负面消息我们也要挖掘出积极意义从正面角度进行报道。这种对待负面消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报道观,确实表扬了先进,鼓舞了人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由于受众在接触媒介提供的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像和文字报道时 ,只能认知了解灾难性事件的概念性、抽象性信息以及政府的抗灾救灾行为,人们从负面消息正面化的报道中获知的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生存状态的信息接近于零,受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根本无法得到保障,隐藏在灾害事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人为致祸因素难以得见天日,受众的视听在一曲曲高扬主旋律的凯歌中被淹没在纷至沓来的英雄事迹与胜利佳音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一次次失去了反思造成巨大人身财产损失的天灾人祸因素、人类生存境况、生态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最宝贵机会。1998年春夏之交,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成千上万人伤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洪水过后,“一位作者在参观了1998 年抗洪救灾摄影展后大发感叹:摄影展根本没有反映 1998 年洪灾的状态 ,后人无法凭借这些图片来描绘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洪灾 ,特别是无法借助于这些图片了解当时灾民的生活状态。”⑧

正面信息扩大化,负面消息正面化,此等心照不宣的报道传统和潜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仅仅是大众传媒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日渐锐减和受众满意度的不断降低,那还不足惜,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本来是一件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却被宣传成领导处置有方、上级措施得当的得胜还朝之役;本应是一起必须深究缘由、追惩责任的人祸最后却演变成塑造出诸多典型的皆大欢喜的群英会、庆功宴和升迁答谢;本该是理应被推到审判台前的历史罪人却摇身一变成了巡游四海到处宣讲先进事迹的人民功臣……

回首既往岁月,不难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只要什么时候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往往这个时候就是社会秩序、经济状况和民主生活发展最糟糕最脆弱之际,只要什么时候坚持既报喜也报忧,这个时期常常就是人心舒畅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之时。反右斗争扩大化,五八年大跃进,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再接着十年文革,这几个时段媒体的新闻几近清一色属于弘扬“光明”、树立“正气”的正面报道,可实际上没把多少科学理性的正气鼓起来,却鼓出一股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等阴阳怪气。在70年代末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的媒体塑造出的拟态环境要么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人定胜天群英图,要么是“飒爽英姿五尺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豪情乌托邦,广大人民对外部世界的把握和理解的途径完全被媒体垒砌起的无知之幕区隔开来,他们无法了解周围环境的吉凶,把拟态环境当作现实世界来看待,因此缺乏理性的集体盲动之举就在所难免了。

结语

传播1.利用民生新闻报道,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薄弱,受利益驱动,见利忘义,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的群众心中不平,强烈不满。如果不及时使矛盾解决,极少数人就有可能一时想不通而走向极端,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新闻媒体得知此类新闻线索或得到他们的“投诉”后,及时利用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有关部门配合,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那就可避免矛盾激化,不至于出现不和谐因素。如《燕赵都市报》接到群众“一打工妹被个体老板剃了阴阳头遭到人身侮辱”的投诉后,将个体老板的不法恶行予以曝光,执法部门对恶老板予以惩处,为打工妹伸张了正义,并对打工妹进行了妥善安置,避免了不良后果。又如他们接到群众投诉,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成功解救了被困在外地的受传销所骗的群众,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也就理顺了情绪。这样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像一些群众受骗受欺,把一些心中的不平反映到新闻媒体,该媒体组织派人调查核实,将事实真相予以公布,批评了不良行为,也让这些群众出了口怨气,得到了宣泄,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便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2.利用民生新闻报道,消除群众的各种疑惑。喻国明教授把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的时期。改革开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也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在一些很是特殊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群众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政策的调整或新规定的制定),由于一时不理解,或从局部利益出发,产生了不满甚至对立情绪。如果不及时理顺这些群众的情绪,就会影响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发挥民生新闻报道联系群众的优势,针对群众的不满情绪,多做宣传解释工作,让群众了解新的政策调整、采用新规定的意义,解除群众的疑虑,消除群众的困惑,使群众心平气和。

如国家“房改政策”“医保政策”的颁行,新闻媒体就宜用大量篇幅进行宣传,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问,群众心里清楚了,疑虑消除了,就会转向支持和配合。又如城市整容,必然使马路边上的摊贩产生怨言,新闻媒体要多做宣传解释工作,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另外,新闻媒体也要为群众开辟“来电来信”“百姓心里话”等栏目,让群众有反映意见、抒发心声的地方,这也是理顺群众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所做出的民生新闻报道,应从民生角度悉心解读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尽可能地满足民众思考、行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状态,更好地服务大众。

3.利用民生新闻报道,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广大群众对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坏人坏事极为不满。新闻媒体要与纪检、监察、执法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揭露消极腐败现象,揭露坏人坏事,使腐败分子、坏人恶人受到惩处,让群众拍手称快。群众消了气,去掉了堵心的事,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学劝服理论告诉我们,受众文化素质越高,他们对正面的反面的好的坏的都说的“两面之词”越感兴趣,对只说正面的好的一面之词越不感兴趣。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当他遭受挫折心灰意冷时,理应给他多打气儿多鼓劲儿,当他一路顺风捷报频传时,就该适时适量地指出缺漏提出警告。目前,在我国现阶段,无论从受众的生活需要和心理承受能力来讲,还是从社会发展和稳定程度来说,都该是我们为负面报道“松绑”“铺路”的时候。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爱听好话可能是人的天性,但坏话难听话对人的成长进步和社会的持久和谐可能更有利、更具建设性。

第二篇: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6.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从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以科学理论指导,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着眼于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思想基础,注重社会宣传效果,增强教育的本领。二是着眼于建设民主法制的政治基础,维护党内民主,促进民主法制,增强制度建设、依法执纪的本领。三是着眼于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监督的本领。四是着眼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惩处腐败分子、纠正不正之风的本领。五是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干事创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保护人才的本领。六是着眼于构建全社会反腐格局,善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综合组织协调反腐败的本领。

第三篇: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录

摘要...............................1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1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1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

2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

2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

2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2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

2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

2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

3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

3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

3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

3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

35、融资困难 ········································································································································

3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 ·····················································································································

3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3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

3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

3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

4六、结束语.................................4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是一种充满活动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搞好物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业 物业管理 和谐社会业委会

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而作为人们生存环境基本内容的居住环境——社区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位置。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这一过程中,当仁不让地承担着重要责任。

物业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上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为物业拥有者(即业主)提供方便,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把握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气氛,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途径。

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从事的保安、保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下作,正是社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基本的职能范畴。同时,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小组织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牛活,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增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社区功能完善,居民素质提高,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执行,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矛盾和纠纷的减少,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流动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辅助性宫缩,客观上也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区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设文明社区,可以促进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明社区建设,在社区广泛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区成为培养居民正确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园地。文明社区的创建,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物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展示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使社区成为一个有利于人与入之间沟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文化融通的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一个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环境,使社区成为安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场所。因此,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要素。试想,如果社区的居民在穿过大

街上忙碌的人群,度过了办公室沉闷的氛围之后,当他从踏入规划整齐统一的社区大门开始,被一种舒适而平和的氛围包围时,社区内的一草一木就会变得无比生动。有生气的的绿化、尽职的小区管理人员、有序的停车场、干净的道路和楼道及可爱的小宠物无不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立即产生家的感觉。此时,业主会感受到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周到服务,认为你了解业主的需求,然后就会在在业主心目中树立起体贴、关爱、和谐的形象。物业管理企业随时为住户排忧解难,提供最佳服务,业主也会被这种感情投资所“感动”,同时也会给物业管理公司以丰厚的回报。

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物业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关系,缓解人们平日的工作压力,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一个“圈子”,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让业主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全体社区成员对社会、对集体的高度热情,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发扬互助精神。邻里和谐是和谐社区的主要表现,“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社区”是让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冷漠、排斥状态,强化社会团结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温馨感,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物业管理是建设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重要尝试。

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参与社区事务可以使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居民心目中的好社区往往都有着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和有关服务部门十分重视让居民参与社区社区事务这一块,并且能够主动想方设法与居民沟通。和谐社区要求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讲究诚信,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居民们增加了对管理、服务部门的了解,知道管理、服务部门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准备如何去克服。

居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管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服务部门也因此增加了透明度和亲和力。业主委员会的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的按期举行,给业主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和谐的定义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只有每一个社区的个体细胞都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和谐的社区必须为业主提供全面基础配套设施(交通、医疗、卫生等),并能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及时地保养和维护;和谐的社区还应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体系完备,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社区需具备酒店、会所、商场等场所,用以满足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这些困难群体往往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最重要依托,他们也会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

因此,推进社区建设,是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必然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等等。

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

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小区的文化与品味、小区的情调、小区的建筑风格,会让住户有一种情感的归属。这样的物业管理,可以增长居民的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素养。

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在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群中,追求舒适、个性的生活小区正成为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集中表现。生活在高档小区,享受着高档物业管理,能产生“物我两忘”的身心体验。同样,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态度,会让居民感受到心情豁然舒畅,心胸开阔,身心健康。

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存在着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现代物业管理则能通过建立多种平台或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住户的交流,繁荣社区文化,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物业管理消费促进了居民的社会交流和情感交融,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由于房地产开发规模普遍较小,开发方大多自行组建物管公司或成立物业管理处等,直接形成了一般物业企业难以快速实现高规格和大规模发展,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物业投诉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物管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住户期望与理解产生了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开发商没有足够重视所建物业后期管理需要的客观条件与运作成本。群众对物业管理消费没有形成正确认识,造成其社会认可度偏低。

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游戏规则”才能运行,而物业管理的配套法规出台较少,可操作性较低,这就造成出了问题难以统一思想与认识,并逐步使分歧加大,矛盾加深,个案不能得到很好解决,时间推移则会形成片面性问题。

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有研究人员指出,规模化发展并不等同于规模效益。很多物管企业因摊子过大,管理跟不上,人才匮乏而运营不下去,再加上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现实困难问题,例如:一些急剧扩大规模的物业公司因其物业管理主业大多出现亏损,而不得不退出部份楼盘的管理。

5、融资困难

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能否顺利融通,以及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宏观因素(例如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和微观因素(例如公司的经营机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大类。因其宏观因素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动,而影响融资的微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基于这些动态的因素,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融资是有一定困难的。

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同时,也应避免文化万能现象,即认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实现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软的是文化,硬的是制度。然而,目前部分公司的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得形成和发展。

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目前,随着房改的深入,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绝大部分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小区面貌“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原有房屋实施有效的物业管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1997年,推行物业管理计划,得到了广大住户的拥护和支持。近几年来,物业管理,不仅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样板。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和覆盖面的提高,现存的城市单位型社区即可开始实现向真正意义社会型社区的转变,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一个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社区。物业管理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护、养护、管理;二是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包括物业管理提供的保安、保洁、绿化、交通及车辆管理等服务。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物业管理范例来看,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在建设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和谐社区中,是大有可为的。2002年1月,武汉市百步亭花园荣获建设部颁发的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物业管理的品牌。因此,在妥善处理基本的物业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关系时,还应做到在效率和公平之间选择平衡点,在提高物业服务的同时又能化解一些社会问题。

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社会和谐的主体是“人”的和谐。抓好物业管理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的行为。作为政府的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持续深入开展对《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使业主明确自己具有可以选择管理企业和不选择管理企业的权利,具有维护个人和公共的共同利益的责任、遵守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等义务。

(2)要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对物业管理企业行为实行监督管理,为他们从事市场活动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要加大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的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要大力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物业管理的市场环境。

(3)要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创省优,创国优,培育物业管理示范项目,提升物业管理的档次和水平,为推进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赢得社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树立榜样。

(4)要协调好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六、结束语

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具体实施,为实现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能提供合同约定、可量化的服务之外,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准还应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社区建设,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努力创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以物业管理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发展,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党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官渡区双桥中心学校 罗倩雯

【摘 要】邓小平常用陈云所说过的一句话告诫全党: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的确,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新阶段的新探索、新实践。【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重要性

方法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

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党员素质和作用发挥在相当程度上支撑着执政党的执政,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的高低。党的纲领主张代表了全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且是靠无数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英勇斗争争来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护,确立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

然而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动态变化的,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因素也是各方面的。特别是其中的腐败之风,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影响更大。所以,陈云曾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尽管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但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由党风不正、党内腐败而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的话,那么同样会极大地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汲取这个教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是否代表和能否代表,不是由党来自封,而是要由人民来认可,由实践检验,由历史评判。人民凭什么来认可?实践凭什么来检验?历史将怎样评判?一切都取决于执政党的实际活动及其成效。由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来不断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党的全部理论、全部政策都要由党员来贯彻实施,没有党员,党的一切纲领和政策都无从付诸于社会实践。党员素质和作用的发挥对党的执政活动有直接影响。

执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巩固执政基础,扩大党对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力,把执政党的根基牢牢扎在社会之中。这有赖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活动与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广大基层党员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使党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党员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遍布于各个行业,生活于各种人群之中,同群众有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容易把握住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为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提供实际依据,使党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同时,党员又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使党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同、所接受,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且,党员又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政策中,更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党组织与党员的具体活动来了解党、认识党、评判党的。党员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试想,一个贪污腐败成风的党在执政期间,能有多少人去心甘情愿地去配合他干好各方面工作?这难道不影响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吗?

(三)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执政党完成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很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改革的过程就是调整利益的过程,这触及到千家万户,人人概莫能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里,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协调整合社会利益方面,执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执政党协调兼顾利益的难度越大,越需要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信任。这就严重地考验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团结与血肉联系,检验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和人心凝聚力。在许多情况下,群众不是只听上面宣传怎么说,更多的是看党员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做,往往取决于党员做得怎么样。党员带头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带头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大局着想,就会在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群众就会把党员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党组织就有活力,就有分量,有号召力。这就能够影响、带动群众理解执行改革政策,为推进改革,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

二、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使党员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荣、以廉为乐的精神境界和良好氛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一)在道德意识方面,要修身立德,强化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政当先重修德。“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进一步深化“读书思廉”,把读书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行大力提倡,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加强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按照“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重点,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在社会影响方面,要拓展领域,形成声势,营造全社会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把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教育社会成员、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尊廉崇廉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使清廉之风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廉政文化建设可以进社区。就是把廉政文化纳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在社区开辟廉政宣传栏、设立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书屋、定期播放廉政电教片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活动,发挥社区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廉政文化可以进学校。就是把尊廉崇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学科渗透、班队主题活动等过程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体会诚信、正直、清廉是做人的根本,从小根植尊敬廉洁人物、推崇廉洁行为的情感。三是进企业。把廉政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和廉洁诚信教育,促进广大民营企业主合法经营、诚信从业,共同营造领导干部从政的良好环境。四是进家庭。通过争创文明家庭、廉内助评比、廉政教育培训等形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进行贤良廉洁、崇尚文明、遵纪守法的家庭美德教育,营造“家庭设防线,常敲廉政钟”的良好氛围。五是进农村。通过开展廉政文艺下乡、村干部廉洁工程等举措,普及党纪政纪条规知识,普及法纪知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在内容形式方面,要改进方式,争创特色,不断取得廉政文化建设新突破。廉政文化建设既有先进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突出廉政文化的个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特色,打造精品。一是要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乡土气息的廉政文化。我国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老区,对于现在的党员干部具有重大教育意义。二是要弘扬时代精神,不断赋予廉政文化新的内涵。新时期共产党人任长霞、郑培民等展现的“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尚风范,都是我们廉政文化应予吸收的时代营养。三是运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在方式方法上争创特色。在载体上,着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的群众对廉政文化的需求,以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与建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创作一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叫好叫座、可持续供给的廉政文化产品。在方法上,既要强化“灌输”,坚持完善廉政教育培训、正面典型宣传和廉政公益宣传、党纪政纪条规学习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又要加强“互动”,在廉政网站上开辟交流平台,提高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民主性和参与度。在阵地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展览馆、图书馆、文化宫、广场舞台、农村文化俱乐部、农民读书社等文化设施,通过举办展览、举行讲座、放映影视作品、提供图书资料等形式,扩大廉政文化活动的开放度和覆盖面。

(四)在建设力量方面,要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事业,要让全党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把廉政文化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开展好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活动,充实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开辟和制作廉政专题栏目和公益广告栏目,坚持以反腐倡廉理论武装人,以权为民用的舆论引导人,以廉政勤政的精神塑造人,以腐败可耻的典型案例教育人,以清廉光荣的榜样鼓舞人。鼓励和扶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和参与廉政文化活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各级纪委、党校、文化部门要加强廉政文化科学的研究,使之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廉政意识、廉政思想、廉政理论、廉政精神、廉政文学、廉政风尚、廉政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深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一些党员为社会,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的劳动贡献,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给予党员相应的利益回报。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党员发奋工作,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会上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鼓励更多的人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使党内和社会充满创造性活力。

其次,严格党内的纪律约束,强化约束机制。党风不正在相当大程度上还由于党纪过宽过松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央纪检委不断颁布新的纪律、规定,但党内违纪现象依然不少,有的甚至明目张胆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就在于党内约束机制偏软。尤其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党员干部不敢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约束。要真正反腐倡廉,就必须树立制度权威,建立刚性的制度,首先要管住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在党的制度面前,党员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违反党纪就一定要追究处罚,越是党员领导干部就越要从严处理。只有建立了功过分明、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在党内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风气。

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反对腐败,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增强其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自觉性;通过健全法制和监督机制,有效地预防、监督、查处和惩治腐败行为。将反对腐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和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下载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负面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时间2013-10/01——11/05调查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领队姓名高远刚指导教......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

    构建和谐社会

    电子工程系08应用电子3087307349周阳洋 构建和谐社会 ——诚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的道理,做领导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言而有信。信,就是诚实不欺,取信于人,为......

    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定稿]

    建设和谐苘山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稿: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也需尽一分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整理这些年对于各地的调查研究报告,决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了。深得人心的“和谐”主题,显示了很大的亲和效应和凝聚作用。这次全会向国内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