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并分析了大学生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09-2
0 引言
优秀文化的含义,不是指这种文化有多高的科技含量,有多丰富的文化内涵,能让人获得多少荣誉、多少钱财,而是指文化的内容能够被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可、同意,并能够自觉的按照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去实施行动、影响他人,这样一种文化才是优秀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积累形成的优秀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大学生能够迅速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
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伦理纲常、科学艺术、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获取的,因此具有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被这种方式所吸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3 帮助大学生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
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忠君爱国、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是由于这些英雄事迹的出现,才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使大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感,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进而将这种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入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中。大学生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当前,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相关数据表明,当前60%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低下,30%的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有可无,只有10%的大学生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节日、饮食和文化等方面。从节日方面看,很多的大学生不喜欢过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而对于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却极度重视;在饮食方面,很多的大学生更喜欢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里的牛排、汉堡等西方食物,而对于中国的粽子、月饼等传统食物却不知道它们的由来;在音乐文化方面,现代的大学生更喜欢听从西方传入的摇滚音乐、喜欢看西方的大片,而对中国传统的红色大片和经典音乐却不感兴趣。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急需加强。
2.2 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除了要学会课堂中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除了阅读必须的书籍之外,很少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据调查显示,在采访的大学生中,有60%的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少阅读”,有30%的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仅有10%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因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科教学之中,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载体,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最后,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率。
3.2 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当前,随着电子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能够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网络信息知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团体,学校和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和采用新的教育实施手段和教育平台。例如,当前多数高校都有校内局域网,高校可以在校内局域网上建立一批专门的网站,并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和精力将这批网站做精做实做细,用于大力发展推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引导大学生通过这些网站不断学习传统优秀文化,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不断改进方式,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出大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模式,甚至可以借用微信、微博、QQ等大学生用的比较多的网络软件作为教育平台,在互相的网络交流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娱乐和交流中不自觉的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塑造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3.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
将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是高校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实施合格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才能将更深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在日常的培训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提高高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3.4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开展:一是,可以开展学术讲座,比如可以开展“国学经典”专题报告会,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二是,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优秀书籍、经典名著的学习。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比如爱国歌曲演唱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到活动的乐趣,也可以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三是,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主体教育活动,比如,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期间或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或是英雄模范讲授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以这些英雄人物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四是,还可以开展一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与实际的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语
总之,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8.[2] 陈小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6):52-56.
第二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人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变化,在基于相同的价值认同视阈下将我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既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本文从当前两者融合的困境出发,提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定位,然后提出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价值认同;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一部分,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对知识文化的传递,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高校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找到融合传统优秀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是实现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从基本含义上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要进行去粗取精的,将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基本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目的。
一、当前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让世界性的多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日常,受到“意识侵略”的大学生不自知的对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认知失调,这种认知的失调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都处于95年左右的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在国家经济基础获得一定提升后出生的人,这一群体在网络的影响下,从小就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对西方节日的追逐和中式传统节日的漠视对比下,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大学生必过的节日,而相对传统的中国的七夕、重阳节,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都在大学生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远不及西方节日,这是价值认同失调的一种表现。其次是在传统的文化知识上的缺乏,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娱乐和应用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阅读的便捷性带给了大学生更快速的知识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仅大学生很少涉猎,社会主流的知识文化也将其边缘化,能够看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作品和著作都比较少。在传统知识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中还很欠缺,变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类节目、网络节目都很少,大学生在课堂之余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就相对较少。其三是价值意识淡薄,在越来越多的“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取向被社会认同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淹没了传统的精神美德,漠视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毁于市场经济和个人经济的光环下。
(二)“说教式”的思政教学影响传统文化的渗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检验的,在历史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积淀下来。它的形成和演化是经过一定社会实践,经过不同的社会环境获得的,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要考虑到现实的“时空场景”和“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文化要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时,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中介和教育传播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式”教学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而言,过分强调了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培养和传递。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还存在着一些走形式和争荣誉的情况,轻启发重说教的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得到大学或缩能的价值的认同和共鸣,甚至会在认知不全面的基础上误解这种文化,在内心一旦产生抵触就很难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再获得认同。“说教式”的传递方法难以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无法进一步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入不了脑,更入不了心。“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让本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对于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是一个噩耗。
(三)“融入”过程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融入大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要在可感的实践生活中去实现,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在“融入”的过程中来看,现在的融入方式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是否有交集点,当前的融入让两者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分离,使得“融入”的效果不佳。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零星点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重课堂,轻课外。在课堂上的理论传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输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并没有即时的课下教育,在大学生的课后生活领域没有其他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造成课上和课下的教育分离,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下的生活中进行可持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让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力。(2)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政教育领域,高校的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的讲授层面,而忽视了教育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传统的文化不注重实践将发挥不了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定位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升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浪淘沙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体系包括了文文字、曲艺、诗词和图画等等内容,百花齐放的文化形式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结合体,诸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诚信精神、和谐精神等等。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素材和充足的精神食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借助传统的力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人文道德?鲇虻挠行?途径,高校的校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领。在明确了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众多优质条件后,如何在新时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去,在融合中去创新,在方法和资源上去创新,将这种优秀的教育文化的理论升华付诸于教育实践是值得高校思政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途径
传统的文化在价值认同方面受争议的点是与时俱进方面,在不断的进步和演化中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传统文化的灵活、继承性和发展性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实现的。我国的经济快速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优秀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资源,是对现有思政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在被传播、被发扬,政治教育可以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延续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向时代背景不断靠拢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涵都已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相融合,然后通过价值观、个人观念进行输出,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⒋?统文化融入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
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载体很重要,在思政类的大学生教材中国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改变现有的传统文化的优质文本的缺失,在教材上下功夫将是将两者相互融合的关键途径。当然,在此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到专门的文化课程体系当中去,将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匹配和教学的实践等,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公修课程进行传承,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去,经由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更多维的体会到传统的文化魅力,强化对其价值的认同。在教法上,变“说教式”为“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只有做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头脑和生活,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两者的有效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搭建网络新平台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社会,新媒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作为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的信息形式进行推送。增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通过视频节目的来建构连接大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桥梁。控制好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就是控制广播的喇叭。另一方面,在校园活动上下功夫,“传承经典”的微信、微博活动,文化专栏等形式,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阅读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喜好入手,取悦他,征服他。互联网时代,只有积极的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融合。
(三)在大学生的生活日常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重在实际行动的思想理念,要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就要与大学生进行更直接的接触,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场域进行传统文化的建构,以新形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宿舍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真实世界里也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相促进的关系。此外,在传统文化的接地气过程中还可以由实践类型的活动实现,比如通过大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来体验,在学到传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一些人生体验,变枯燥的课堂教育为动情的体验式教育。
第三篇:探讨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探讨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之中
【摘要】本文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必要性。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入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对教育的关键要点进行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政治面貌以及世界局势等。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明确国家发展情况、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清楚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校的整体建设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学校的党政工作人员,全体高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通过思修课、时事政治课等课程学习与国家政治、世界实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校党政工作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教育,达到思想发展的目标。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结构和路线,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与现今学生的思想发展并不完全符合。一方面,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政课和党政教育的很多内容,接受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人格发展的关注特别少,没有将思政教育内化成学生的个人特征,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热荨鼻考痈?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淀和传承留下来的中华文明之核心。传统文化涉及到个人生活、个人发展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家国信念等各个方面,接受并继承传统文化,是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行为而内化成个人特征,通过个人特征的的集体化展示,形成民族精神。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教育途径方面,传统文化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既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又能够展现出充分的教育效果,值得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应用。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取自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哪些内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课本上的举例内容以及观点大多都是建国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个人事迹,这些事迹虽然具有明确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于目前的生活环境与书本中的存在很大不同,社会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扩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我国社会传承已久的家国精神,更能够将优秀文化利用在当今的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势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很多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课堂教育为主;党政工作对国家政策和会议精神的传达,以宣传类的活动为主;辅导员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沟通和说服教育为主。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做到从表面上推行思政工作,并不能保证思政工作真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发展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个人的素质发展,无论从外显的行为上还是从内在的心理层面,都应该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思想状态。因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情怀。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参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以及传承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策略。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以个人的性格特征为教育的中心,有些学生在集体荣誉感方面感受性较强,有些学生更重视个体的发展,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学生组织起来,举行辩论会,请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分析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其次,从学校环境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当中,形成了很多与民族精神相关的纪念日以及节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进行缅怀屈原,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无论是个人素养的发展,还是高职学生集体的成长,都应该表现在高职学生在校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当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实践性,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个人以及集体活动中的行为指导,可以在高职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予以验证。以高职学生的实训为例,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企业管理规则,需要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同时展现出个人的优秀素养。这些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表现。《弟子规》的“出则悌”篇,可以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实习岗位,怎样听从企业指导者以及老员工教导的准则,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职业指导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实训中践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表达的积极价值,通过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合理的处事态度。这是高职学生思想发展的表现,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有效的表现。又如,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就业选择困难,面对应聘失败也很容易灰心丧气,这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其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以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都能够为学生择业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再次情况下,教师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恰当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另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并非将传统文化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仍需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否相符合,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高职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发展高职教育之必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使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并且,能够通过渗透教育的方式,搭乘学生的内在和行为共同发展,值得各高职院校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园,2017(01):125-126.[2]谢一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纳税,2017(10):102-103.[3]王福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7(04):105-106.[4]刘海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J].新西部,2017(09):120-121.[5]李志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9):115-117.[6]舒维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2):108-109.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说文》)“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悌”。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术”。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达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地步。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现如今的我们依然需要受到“礼”的约束,不可把儒家文化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其中占据相当分量的优秀的东西,还是依旧要继承并发扬。
“忠,敬也。”“恕,仁也。”(《说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忠”。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有过直接释义。而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可见,所谓的“忠”,绝非是后世所理解的毫无原则的愚忠,而该是有原则的忠。“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在孔子的理论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到“忠”,为“忠”以行“恕”。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忠从属于积极的层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从属于消极的层面,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信,诚也。”(《说文》)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视为贤者必备的品德,即凡在言论和行为上都做到真实无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能增强人的凝聚力。“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最终目的在于“辅仁”。
目前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而少有注意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价值真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能有效地填补这片真空。
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冲突的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理由。平心而论,“五四”运动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其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也未尝不是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
二是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却是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贯穿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曾引导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用传统文化中的明辩义利思想,端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加强青年一代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突破,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不容稍懈。
参考资料:
1.2.3.4.百度百科-儒
崔利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五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毅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20世纪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五四运动中,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完全批判和抛弃的态度,激进的告别传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残,最终酿成了一系列的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中出现缺失、断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秉承“扬弃”的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加以继承,才是正确的。今天,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建设合适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通过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构筑。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需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再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过去的一元化观念体系被解构,多元文化结构、多元价值观念体系、多元利益群体正在形成,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
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当今世界工业文明与伦理道德的工融共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从中充分汲取养分。传统文化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危机方面,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都是很好的借鉴,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继承和转化,阐释与发扬传统文化,充实德育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将德育目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传统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进教育方法,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启发性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展开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学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心灵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其内在要求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关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素质教育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既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实现人格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主题,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引导学生最求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观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也就是说,要通过自我检查和监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兼听”等。此外,诚信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是非常重要的,“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讲诚信别人才能与你交往、共事。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过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周敦颐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标志。这些思想
对于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向真、向善、向美,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史专家成中英先生认为,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完善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具体范例。
2、人际观教育——以“和谐”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有三个层面:第一、对于个人,要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个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第二、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爱护。“仁爱”就要礼让、爱人、尊亲、互助、谦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应处于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对于缓解现代化社会的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及达到和谐人格,拥有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
3、人生价值观教育——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构筑理想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时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特立独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饶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4、义利观教育——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大公无私”、“天地至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目前,各高校仅是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部分学校甚至未设置相关课程。这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导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门安排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课程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古典诗词欣赏等,使得大家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同时,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使其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比如,讲到人际关系处理时,教育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即对自我合理节制,对他人施以关爱。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德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目前,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缺失道德理性、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部分大学生出现浮躁心态,丧失了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与深度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吸收岭南文化的优秀因子,注重建设自由、民主、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在各项具体活动中也充分融入岭南文化的特色,开设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岭南文化欣赏、戏曲欣赏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如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4、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为大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中能经常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宿舍或教学楼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修身立德的短句,在校园刊物上、网上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学习栏目,开展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名著活动,等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