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时间:2019-05-13 08: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郭 萌1,崔 林2(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完善道德修养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极大启示,值得借鉴。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1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无法摆脱某种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紧 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管是对人的心理机制的生成,还是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文化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也必然要发挥一定的文化功能,即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机制对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产生影响。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大学教育现代化 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 程[1]。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

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接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它所赖以存在和展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2]。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3]。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挖掘其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精华,创造出依托传统,立足现实,古今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源泉

1)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爱国主义精神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古人向来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把道德理想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例如,孔子就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代先哲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但是认为道德人格的价值远在物质利益价值之上,反对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人格。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见到利益应该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合乎道义的利才可以获取。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求“见利思义”,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传统文化主张正确的义利统一,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5]。因此,重义轻利传统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它有助于大学生澄清对金钱的片面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节是指一个人在坚持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方面的坚定性。中华民族向来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名节、节操,认为它是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否得到保持的关键所在。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尚气节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人格修养来说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它有助于青年一代培养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现代人格。因此,高校应发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领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6]3)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自身心态。《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反映,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与准确写照,标明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也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自·83·

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为我们今天提倡主体精神的社会所需要[7]。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多向他们大力宣传历史上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当今形势,继承自强精神,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4)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重点在于“正其心”。《传习录》云:“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只要做到心正,人的视、听、言、动,就能处于礼的轨道上而不乱,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儒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自省”。所谓“慎独”,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而是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省”,就是自己要经常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达到对一种思想道德的认同,然后由道德认识再到道德实践,这对于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正确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已迫在眉睫。新形势下主要体现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生活实践中将其内化为理想信念,从而增进自身道德修养。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 学报:哲社版, 1995, 217(2): 103-108.[2] 薛继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徐 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2): 87-89.[3]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4]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 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5]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6(2): 48-50.[6] 李长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不断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S].中国教育 报, 2007.[7] 王莉萍,王 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 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61-67.[8] 薛 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思考[J].前沿.2006(8): 64-66.·84·

技术与创新管理

第30卷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说文》)“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悌”。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术”。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达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地步。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现如今的我们依然需要受到“礼”的约束,不可把儒家文化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其中占据相当分量的优秀的东西,还是依旧要继承并发扬。

“忠,敬也。”“恕,仁也。”(《说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忠”。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有过直接释义。而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可见,所谓的“忠”,绝非是后世所理解的毫无原则的愚忠,而该是有原则的忠。“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在孔子的理论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到“忠”,为“忠”以行“恕”。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忠从属于积极的层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从属于消极的层面,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信,诚也。”(《说文》)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视为贤者必备的品德,即凡在言论和行为上都做到真实无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能增强人的凝聚力。“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最终目的在于“辅仁”。

目前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而少有注意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价值真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能有效地填补这片真空。

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冲突的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理由。平心而论,“五四”运动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其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也未尝不是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

二是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却是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贯穿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曾引导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用传统文化中的明辩义利思想,端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加强青年一代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突破,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不容稍懈。

参考资料:

1.2.3.4.百度百科-儒

崔利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

[摘要]推进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当前,要深入研究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思路,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践策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 运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的富贵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实施红色资源的优势创新,有效运用以爱国主义、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为基本内容的红色资源教育广大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思想品质和时代精神,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

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主要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等。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文章诗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红色资源”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以精神层面为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红色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它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功用。

(一)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各地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回顾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在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里,正是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占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崇高革命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华。红色资源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红色资源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路、求知欲强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使他们坚定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确保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内涵丰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革命精神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红色资源具有教育的内涵性,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可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红色资源在各地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只要根据本土优秀文化实际,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因此。积极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十七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画了美好的蓝图。这个蓝图的实现需要当代青年的不懈努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始终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为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发挥红色资源教育的价值,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把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并把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都可以而且应当贯穿红色资源的内容,或者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者安排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题教学。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开设突出体现红色资源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要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红色资源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红色资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制度对教师的实施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工作落到实处。

(二)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充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校园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以先进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红色资源传播与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以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为内容。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服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从而让大学生在自觉参与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专栏大力宣传报道革命先进事迹。播放红色歌曲,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共鸣和升华,还可以利用校园思政网快捷便利、覆盖面大、资源共享这一现代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过程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按照“三贴近”的要求,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高校可以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节假日、革命领袖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建军纪念日。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纪念日,精心组织红色参观、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积极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大学生在休闲度假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升华精神境界。总之,只有把红色资源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筑全方位覆盖的高校红色资源教育网络。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以培育爱国情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为内涵的中国革命文化。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我们相信,继往开来的年青一代大学生,一定会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作脊梁、作根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生标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进。

第四篇: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摘要:现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贪图安逸等错位和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民族魂,塑造民族性格,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稳定性与巨大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2002年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说:‚中华民族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等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重拾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立心,重新发现我是谁,树立文化自信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对于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应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第五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并分析了大学生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09-2

0 引言

优秀文化的含义,不是指这种文化有多高的科技含量,有多丰富的文化内涵,能让人获得多少荣誉、多少钱财,而是指文化的内容能够被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可、同意,并能够自觉的按照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去实施行动、影响他人,这样一种文化才是优秀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积累形成的优秀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大学生能够迅速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

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伦理纲常、科学艺术、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获取的,因此具有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被这种方式所吸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3 帮助大学生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

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忠君爱国、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是由于这些英雄事迹的出现,才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使大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感,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进而将这种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入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中。大学生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当前,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相关数据表明,当前60%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低下,30%的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有可无,只有10%的大学生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节日、饮食和文化等方面。从节日方面看,很多的大学生不喜欢过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而对于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却极度重视;在饮食方面,很多的大学生更喜欢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里的牛排、汉堡等西方食物,而对于中国的粽子、月饼等传统食物却不知道它们的由来;在音乐文化方面,现代的大学生更喜欢听从西方传入的摇滚音乐、喜欢看西方的大片,而对中国传统的红色大片和经典音乐却不感兴趣。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急需加强。

2.2 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除了要学会课堂中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除了阅读必须的书籍之外,很少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据调查显示,在采访的大学生中,有60%的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少阅读”,有30%的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仅有10%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因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科教学之中,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载体,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最后,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率。

3.2 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当前,随着电子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能够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网络信息知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团体,学校和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和采用新的教育实施手段和教育平台。例如,当前多数高校都有校内局域网,高校可以在校内局域网上建立一批专门的网站,并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和精力将这批网站做精做实做细,用于大力发展推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引导大学生通过这些网站不断学习传统优秀文化,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不断改进方式,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出大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模式,甚至可以借用微信、微博、QQ等大学生用的比较多的网络软件作为教育平台,在互相的网络交流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娱乐和交流中不自觉的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塑造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3.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

将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是高校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实施合格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才能将更深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在日常的培训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提高高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3.4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开展:一是,可以开展学术讲座,比如可以开展“国学经典”专题报告会,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二是,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优秀书籍、经典名著的学习。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比如爱国歌曲演唱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到活动的乐趣,也可以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三是,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主体教育活动,比如,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期间或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或是英雄模范讲授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以这些英雄人物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四是,还可以开展一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与实际的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语

总之,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8.[2] 陈小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6):52-56.

下载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 在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无可避免的要触到华夏文明独特的一种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如此的根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作者:李辉 主要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本站推荐]

    陈老师我的论文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下面是我文章的结构,麻烦你看下。谢谢您了!!! 第一部分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关系 一、发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学校与社会......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2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1(五篇)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护理学院 秦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指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 【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5篇

    学员二十一队费立林309201005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散落着丰富的领导学思想,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第二,重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