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xiexiebang推荐)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它涵盖地方标志性人物所体现的特有的精神气质。人是文化的存在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的作用。结合钦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刘冯文化,就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力”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刘冯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010 ― 03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所特有的最鲜明的类标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文化的本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精神,是由一定社会群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构成的”。〔1〕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人,必然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它涵盖地方标志性人物所体现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亲和、凝聚力、感染力的作用,以钦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刘冯(刘永福、冯子材)文化为例,通过抓住“新机遇”、满足“新需求”、运用“新载体”,以此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论题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资本的流动同行的是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其后果不容小觑。一方面,外来文化强劲吹拂,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曾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流变过程中被受冷落甚至是丢弃。在这种文化“逆差”的形势下,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目的就是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育人成为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论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对相关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这类研究成果较少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增强感染力,提高实效性,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起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牢固精神防线。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p4从定义上看,人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接受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中外化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品德的行为是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这过程就是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内(接受认同)到外(自觉践行)的转化过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地方性(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鲜明的标识。是该地区长期积淀的历史文明的精神成果。其内容为该地区的人们所耳熟能详,其文化精髓被推崇备至,其影响无孔不入。“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3〕 P178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打上深刻地方烙印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认同与接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在内容接受程度还是在精神认同上都具有亲和力。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个体上来说,要完成人的社会化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来说,是类的意识与精神的塑造,即统治阶级的主流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观念,以类意识的统一,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两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关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该地方人所特有文化遗传基因,它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能够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就像潜伏在人思想头脑中的尘封的记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缀,具有自主连续性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唤醒以激发,形成共识,意识统一,步调一致,使得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价值需求、价值目标趋向一致,进而形成助推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取决于它的感染力的大小,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在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下,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的范畴,扎根于该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生动有效、形象直观、互动性强微观环境。〔4〕p105这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教学空间,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建议
文化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论题,明晰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的作用,笔者结合钦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刘冯文化,提出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刘冯文化的形态以及价值
钦州最“具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承前启后的钦州城市文化品牌应该是刘冯文化品牌。”〔5〕钦州刘冯文化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钦州位于广西南部,南海之滨,是北部湾的中心城市,跟越南在海陆上有接壤。沿海沿边独特的区位注定了钦州自古历来就是多事之地。从宋明时期的清剿海寇,到近现代的中法战争、抗日战争,以及之后的解放海南岛、援越抗法、抗美、对越自卫反击等一系列战争,注定了作为沿海前沿阵地的钦州成为边疆防护,抵御侵略的边防要地。“守边御侮是钦州历史文化的主题”〔5〕,在近代史上的刘永福和冯子材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们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侵略的唯一取胜的战争奇迹,反帝爱国的英雄壮举彪炳史册。他们“这是钦州千百年守边抵御历史主题的突出体现”〔5〕的英雄事迹在钦州市甚至是广西沿海地区被广为传颂,钦州市做为英雄的故里,更是引以为荣。颜昌廉教授把刘永福和冯子材留下的宝贵精神进行如下概括:“刘冯精神表现为保国与援外相成,睦邻与安边同在,辅民与济世统一,兴乡与强国共进。”认为“和”与“爱”是刘冯精神的核心观念〔6〕。笔者认为:刘冯精神应该包括他们的爱国精神与人生精神。爱国精神具体表现为爱国、爱民、爱乡。人生精神主要包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务实灵活的处事策略。在新时期,钦州人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内涵的刘冯精神,凝练提出了“自强实干、融和共赢”的钦州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创造了每天填海造地40亩的钦州奇迹。可以说“刘冯精神是钦州城市精神的灵魂。”〔5〕
从文化的物质形态上来说,刘冯故居是钦州特色鲜明的文化物质形态。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的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刘永福故居占地659.75平方米,建筑面积602.86平方米,内有碑林、厅内壁画、木雕,琳琅满目,极富人文气息,是一座气势不凡、宏伟富丽、典型古朴的城堡式建筑。作为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的冯子材故居和融合军事、艺术、人居特点建筑群的刘永福故居,虽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但得以完好的保存。从1996年至今,刘冯故居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称号,彰显了刘冯文化的重要价值。
“刘永福和冯子材是钦州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城市品牌和精神财富”。〔5〕刘冯文化是钦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文化育人的功能上来说,刘冯文化的物质形态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教学空间,丰富教育内容,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从“刘义打番鬼,愈打愈好睇”的民谣,刘永福“三拒总统印”,镇南关大捷等故事,传遍南疆,妇孺皆知,代代相传。
刘冯的英雄事迹在北部湾地区广为传颂,刘冯文化的精神形态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为此在刘冯文化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具有自强实干的思维方式、爱国创业行为态度、迎难而上的心理状态和赶超跨越的神情气势的钦州人,把经过现代转化的刘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容易凝聚共识,形成助推钦州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钦州奇迹”和“北部湾速度”。
(二)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抓住新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良好的环境氛围包括政策环境、国家的发展战略、主流意识形态的侧重点等等,当前中国,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刘冯文化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人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有力注脚,他们爱国反帝的英雄壮举是近代中国追求中国梦的生动写照。钦州市应该把刘冯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宣传之中,在政治上提升刘冯文化的高度,“贯穿于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培训、社会道德教育的全过程。”〔5〕政治上的重视,政府主导推动,形成强大的导向,为发挥刘冯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当前北部湾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可以预想未来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将成为国家重要议题。钦州市应该把握先机,把刘冯文化作为广西海洋文化的主线,以刘冯故居、刘冯精神等作为海洋文化资产,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以钦州文化建设年为契机,加大对刘冯故居的保护力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场所。同时整合资源,把刘冯文化的宣传教育与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融合,形成刘冯文化的产业链,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的宣传弘扬刘冯文化,提升刘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刘冯文化的心理认同,夯实刘冯文化育人的社会思想基础。
(二)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满足新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牢固,上层建筑也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广大人民群众在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回应民众的新要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应该摒弃高、大、上的空洞说教或者宏观叙事。刘冯文化虽然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的基础,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场所和素材,在诉求多元的时代,只有将传统的内容进行现代转化,使之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文化需求,才为不同阶层的群体理解和接受,进而外化助推社会发展的行动力。为此钦州市应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深入挖掘刘冯文化资源,建立刘冯文化研究基地和艺术馆,开展学术性理论研究与群众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深入挖掘把握刘冯文化实质,对其进行生动传神而又切合实质的翻新,着力打造反映刘冯文化集思想性、艺术性、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为一体的图书资料、影视作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三)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运用新载体
载体是开展思政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面对新形式的人民群众的更高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该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老百姓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展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弘扬刘冯文化,除了邀请专家学者的宣讲外,应该借助新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建立刘冯文化的专题网站,结合手机移动平台,开展网上答题竞猜,可获赠精美礼品或者免费门票。在刘冯故居开展刘冯事迹的实景演出,刘冯主题电影展,摄影、书法比赛,论坛讲座、刘冯精神微电影征集等方式。“现代的宣传方法,从牙膏的广告到政治纲领、政治体系的广告,并不是靠人的理智,而是靠人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效能,这种效能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同激动人心的奖惩相关联的刺激”〔7〕p12,这表明宣传的内容通过人的利益相关性的手段刺激达到教育效果,因此以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获利式的活动载体,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刘冯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激发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周德海.对文化概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3,(05):19-23.〔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4.〔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78.〔4〕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5.〔5〕吴小玲.刘冯文化与钦州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J〕.钦州学院学报,2014,(01):23-28.〔6〕颜昌廉.论刘冯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钦州学院学报,2009,(02):12-15.〔7〕冯?贝塔朗菲,A?拉威奥莱特.人的系统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责任编辑:谭文富〕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论文提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思政转本 宋磊 56号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手, 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 旨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新功能。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作用
导言:知识时代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具核心力的竞争因素, 谁赢得了人才, 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谁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不仅已为战略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 也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各个阶层有识之士所认同。而如何赢得人才, 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能,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其中,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就是如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保证作用的这一基础性工作。提纲:
一、人才的含义及人才培养的意义
1.人才的含义。
何谓人才? 人们对其表述不尽一致。如《辞源》将其解释为“ 有才学的人”;列宁称其为“精明能干的人”;邓小平同志所谈的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专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王通讯将人才定义为“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
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2.人才培养的意义。
100多年前, 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发表文章, 提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见解: 假如法国丧失了三千名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 法国民族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 屈居于现在同她竞争的一切民族之下;而三万名自称“ 国家栋梁” 的王公大臣、大财主的死亡, 却不会给国家带来丝毫不幸。这段被列宁赞誉的“ 圣西门的名言”告诫人们一个真理: 人才是民族的脊梁、灵魂。所以, 人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现代化建设, 更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奠定了教育的方向,起到了龙头的作用。然而,有人说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不需要一定具备别的什么素质。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对于创新人才固然不应一概求全责备,但是我们的社会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正确把握人才的标准,有效培养人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素质规定了人才的基本政治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所谓政治方向, 是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政治信念等的综合表现, 其中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起着支配作用。一个人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归根到底是由其政治信念决定的。而政治信念的确立过程可以说是政治观点、政治觉悟与实践相结合, 逐步转化为内心体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但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地产生, 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始终坚持引导他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帮助人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 这种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它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人才的主观努力和素质情况, 还取决于社会环境。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 有的时代则是万马齐暗。这并非由于哪个时代的人聪明, 哪个时代的人笨。究其原因, 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从根本上说, 在于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1.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从小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使自己更有动力。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保障过程就是建立健
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制的进行。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44-45+48.[2]欧阳林,黄月细.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2:75-76.[3]王超航.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01:77-79.[4]刘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46-50.[5]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5-9.[6]刘兆仪,谭荣峰,李成久.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8-11.[7]李阳.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方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354.[8]吴兴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9,08:22-25.
第三篇:优秀影视作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优秀影视作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字体: 小中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3次
[论文关键词]影视作品 影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恰当使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 言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正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空洞的说教和大话套话,学生不仅不愿听,而且很反感,而好的艺术作品形象地诊释人生与做人的道理,惩恶扬善,寓教于乐,易于学生接受。所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论文写作
一、影视作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发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的电影资源整合到学科课程,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电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封闭、说教、灌输方法单一,费力不少而效果不佳的状况。教师在讲授中分析大量生动形象的影视片段,将抽象冰冷的理论化为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这无疑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一部好的影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通过开设电影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健康成长。可见影视作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文投稿
二、优秀影视作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像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热情和爱国热情的《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反映革命领袖青年时代学习和生活的《恰同学少年》《我的法兰西岁月》,反映中国革命处在艰难岁月的《井冈山》《长征》,还有反映革命时期共产党人英雄形象的《彭雪枫》《铁道游击队》等。通过这些影视剧,使学生们可以从中感受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社会历史教育
影视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历史,也就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任何一段故事总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电影电视也总是通过一定的历史背景讲述故事,而这些背景又不断加深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比如电影《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特定社会阶段的历史现实。同时很多影视作品又不仅仅是把历史当作讲述故事的背景,更是真实地再现历史,比如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军事题材电影《血战台儿庄》《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等,就表现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道路的艰难历程。学生在愤怒、悲伤的同时会激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情感。
3.思想道德教育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影视艺术育。影视作品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张思德》等描述了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这些都为大学生确立大公无私、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等美德提供了鲜明的参照。还有近期热播的《亮剑》,再现了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和抗日战争对民族存亡的价值,给大学生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亮剑》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教化作用,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特别是《亮剑》中令人最难忘的一句话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它唤醒了中国人一度遗忘的“不服输精神”。《亮剑》所体现的抗日战争中的艰苦斗争场面,能使大学生通过这样的精神洗礼,在遇到困难和压力就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是要有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要坚定信念,不怕苦、不怕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勇敢地迎接;拿出这种亮剑精神,理智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电视剧《士兵突击》展现了和平年代一个普通士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抛弃自己的理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以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待事业、友情
和生活,使得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部电视剧就让许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和理想都有着执著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这些影视剧,既真实生动又感人至深,它拥有的这些独特教育资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
4.综合素质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及综合文化素质。大学时代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在对《大染坊》《大宅门》等社会伦理道德影视作品的鉴赏中,学会如何做人,体味人生,直面成长中的难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鞭策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悲惨世界》通过一个个具体、令人难忘的形象,教会学生认识真、善、美,意识到人的博大胸怀比蓝天、大海更浩瀚。《伤逝》是鲁迅写的惟一一部关于青年爱情的散文化的小说,学生从中会明白“人生的第一要着是求生”“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学生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由于生活的压力而死亡。这给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审美鉴赏的施教中,内化、融合了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积淀。良好的影视氛围使大学生开始感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抨击时弊,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形成高品位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利用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完善影视教学内容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教育选修课门类应适量增加,开设课程应有一定规划,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加学生的兴趣。影视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2.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影视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课程是视听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听、记、看、议、写”的五字教学法。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
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
3.创建合格的影视教师队伍
我们需要的教师人才既包括那些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都具备更丰富的知识的专业电影制作者,也包括那些具有较强文学艺术修养和理论修养的理论工作者以及那些掌握大量影片的具有丰富实际电影制作知识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影视艺术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相联系、互动,达到极度的拓展和深入。
4.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影视活动
广泛开展影视讲座、影视评论、影视鉴赏活动,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制作校园影视作品,定期举行校园影视文化周,向大学生介绍新闻片、传记片、生活片等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法、拍摄特点;并结合影视鉴赏激发和唤起他们的浓厚兴趣。通过大学生对影视形象、意境的仔细品味,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在充分感受和体验影视美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影视鉴赏网站,成立大学生影视协会,创编影视评论杂志,开展网上影视评论,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影视宣传和评论,营造健康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利用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然.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2] 柳礼泉,张红明.“红色影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3] 蒋东玲,候英.大学校园中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06).[4] 蒋东玲,侯英.浅析影视文学对大学生的社会教育功能[J].电影文学,2008(04).[5] 胡艳杰.传媒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闻知识,2008(09).
第四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毅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20世纪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五四运动中,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完全批判和抛弃的态度,激进的告别传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残,最终酿成了一系列的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中出现缺失、断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秉承“扬弃”的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加以继承,才是正确的。今天,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建设合适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通过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构筑。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需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再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过去的一元化观念体系被解构,多元文化结构、多元价值观念体系、多元利益群体正在形成,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
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当今世界工业文明与伦理道德的工融共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从中充分汲取养分。传统文化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危机方面,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都是很好的借鉴,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继承和转化,阐释与发扬传统文化,充实德育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将德育目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传统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进教育方法,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启发性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展开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学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心灵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其内在要求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关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素质教育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既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实现人格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主题,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引导学生最求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观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也就是说,要通过自我检查和监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兼听”等。此外,诚信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是非常重要的,“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讲诚信别人才能与你交往、共事。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过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周敦颐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标志。这些思想
对于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向真、向善、向美,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史专家成中英先生认为,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完善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具体范例。
2、人际观教育——以“和谐”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有三个层面:第一、对于个人,要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个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第二、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爱护。“仁爱”就要礼让、爱人、尊亲、互助、谦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应处于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对于缓解现代化社会的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及达到和谐人格,拥有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
3、人生价值观教育——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构筑理想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时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特立独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饶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4、义利观教育——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大公无私”、“天地至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目前,各高校仅是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部分学校甚至未设置相关课程。这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导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门安排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课程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古典诗词欣赏等,使得大家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同时,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使其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比如,讲到人际关系处理时,教育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即对自我合理节制,对他人施以关爱。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德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目前,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缺失道德理性、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部分大学生出现浮躁心态,丧失了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与深度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吸收岭南文化的优秀因子,注重建设自由、民主、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在各项具体活动中也充分融入岭南文化的特色,开设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岭南文化欣赏、戏曲欣赏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如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4、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为大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中能经常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宿舍或教学楼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修身立德的短句,在校园刊物上、网上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学习栏目,开展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名著活动,等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第五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模式
——以贵州为例
摘要: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文化、贵州民族文化
正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精神文化来维护、发展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缺失。而贵
州的民族文化更是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得不在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的灌输,探讨出一条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大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贵州文化的瑰丽多姿愈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开发、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而且还会为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
一、弘扬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
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贵州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1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贵州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戏剧、古典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大学生继承、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当代的大学生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垮掉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高校对待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
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贵州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贵州传统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具有哲人与贤人的风度,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众所周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高校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
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围绕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大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贵州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大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贵州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研讨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