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时间:2019-05-13 09:4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第一篇: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9月4日)

我市“两基”迎国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两基办”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两基”国检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两基”迎国检目标责任书等内容要求,精心部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市“两基”指标基本达到国检要求。

一、基本情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现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人口总数191.6万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8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2.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1元。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312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完全中学和普通高中25所,初级中学94所,九年制学校24所,完全小学614所,小学教学点179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38所。在校(园)学生(幼儿)359723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948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8702人,完全中学和普通高

中在校生56396人,初级中学在校生93901人,小学在校生146393人,在园幼儿34845人。全市中小有教职工2330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18384人。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分别于1995年、1996年、2000年、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达标验收。至此,全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完成了“两基”攻坚的历史任务。1989年以来,省上先后在凉州区召开高速度、高标准建校现场会、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全省教职工住房建设现场会、全省教科研工作会、全省中英“普九”项目现场会。1995年以来,省上先后在民勤县召开了全省教学仪器图书装备会、全省“普九”工作会、全省教育管理工作会议。2001年,全省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04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凉州区于1994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和全国幼教先进县区荣誉。民勤县于1997年和2009年被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树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天祝县于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全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2010年,天祝县教育局被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记二等功。

二、“两基”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及扫盲工作

1.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4.13%,净入学率达99.47%。

2.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3.75%。

3.全市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为0.2%。

4.全市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100%。

5.全市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59%。6.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100%。7.全市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

8.全市15—50周岁人口中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6%。9.全市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99.95%。

10.全市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100%。

(二)师资水平

1.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100%。2.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3.2001年以来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100%。4.全市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5.全市小学、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

12、1:14。

6.古浪县有366名代课教师。其中小学363人、初中3人。7.全市小学、初中学科教师按课程要求配备齐全。

(三)办学条件

1.全市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74平方米、6.26平方米。

2.全市小学、初中校舍达到“一无两有六配套”,具有必备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全市共有寄宿制学校184所,全部具备必备的住宿条件。

3.全市小学、初中危房率分别为0.51%、0.34%;D级危房全部消除。

4.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17册、21册。5.全市小学、初中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分别为85.34%、92.37%。

6.全市小学、初中分别有电教室649个、268个,计算机室182个、154个;全市小学、初中生机比分别达20.7:1和13.7:1;全市小学、初中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分别为142所,91所。

7.全市小学、初中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为1.12%、4.49%。

(四)教育经费

1.2008、2009、201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37.68%、18.38%、12.66%,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7.99%、12.93%、18.45%,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30.45%、30.39%、26.69%。

2.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450元、3170元、3462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840元、3443元、3649元。

3.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795元、1081元、125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997元、1373元、1503元。

4.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2.26%、34.2%、34.46%。

5.2008—2010年,全市应征城市教育费附加5227万元,实征5114万元,用于教育5781万元;全市应征地方教育费附加1747万元,实征1747万元,用于教育1376万元。

6.2008—2010年,全市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累计为44313万元,用于教育30638万元。

7.2008—2010年,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累计为96378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91280万元。

8.全市教职工工资及各种政策性补贴都能按月足额发放。

(五)教育质量

1.市县区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设立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市县区教育部门没有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义务教育阶段无留级现象,无乱收费、无节假日集体补课现象;县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市县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3.县市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规章制度。

4.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规范、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5.全市小学毕业生都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生毕业率达到99.40%,高中阶段升学率89.49%。

三、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巩固“两基”成果责任得到落实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责任不推诿、投入不减少、工作不间断,义务教育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的目标。一是市县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把教育与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建立了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三是建立了市县区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议教制度,通过召开市县(区)常务会、现场办公会等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科

学发展。

2.强化教育目标责任制度。为确保年度教育目标任务完成,一是强化教育目标管理,把“两基”工作相关指标列入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中。二是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靠实责任。三是强化年度考核,兑现奖惩,使教育年度目标任务落到了实处。

3.加大县区教育督导力度。市县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坚持督政与督学结合,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结合。一是加强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每年重点对一个县的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对其他三县的教育工作进行复查。二是加强对县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2008年—2010年,市县区共督导中小学621所。三是认真抓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全市实现了义务教育监测自动化管理。

4.接受人大政协督查调研。为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一是主动接受省、市人大组织的《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二是积极配合省、市政协组织开展各类教育视察和调研。三是积极配合省政府督导办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督查。四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教育方面的议案、提案,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

(二)多措并举控辍保学,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1.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坚持依法治辍,帮扶堵辍,管理控辍。一是加大《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二是落实“两基”年检制度。三是完善“控辍保学”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流失生”报告制度、辍学学生劝学制度等。四是落实“减负”规定,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今年,劝学返校学生189人。

2.大力扶持发展民族教育。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二是天祝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文件。从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中每年单列100万元用于民族教育。学习“三语”的中小学每年每人分别补助生活费375元、250元,生均年补助分别达到1125、750元。县财政每年拿出71万元,用于学校炊事员和长临工工资。

3.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二是异地迁建了凉州区特教学校,建筑面积5981平方米,投资1116万元。市区政府利用“全国助残日”动员社会各界为凉州区特教学校捐募资金120多万元。今年,新建武威市特教学校,规划面积4700㎡,投资940万元;新建古浪县特教学校,规划建筑面积3000㎡,投资660万元;民勤县特教学校建设项目已下达,正在筹建中。三是注重特教师资培养培训,特教质量不断提高。凉州区特教学校近三年毕业学生32人,10人进入兰州市聋哑学校中专部就读,13人就业。其中,培智班学生陈晓荣今年7月参加第13届世界夏季特奥会,获得一金一银,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四是对全市福利院19名孤儿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4.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教育困境。一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圆满完成学业。二是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尽可能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毕业。三是全市创办了80个留守儿童之家和1所“利百家春雷小学”。四是市教育局编印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开展“六心”教育,加强情感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5.确保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一是对县城中小学进行扩建、新建。近年来,武威城区扩建了武威九中、十中、十三中、十五中、十九中、武师附小、发展街小学、共和街小学、新鲜小学、枣园小学等中小学。同时,将武威城郊6所小学上收区教育局管理。今年,市区政府在武威城区新建规划建筑面积31450平方米、预算投资1.2亿元的初级中学1所;规划建筑面积11050平方米、预算投资6000万元的小学1所。民勤县打造教育城,新建3所学校,规划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估算投资约2.8亿元。古浪县异地新建了古浪六中,新建了古浪三小,扩建了城关一小和二小。天祝县投资1.19亿元异地新建了天祝二中,扩建了城关一小、天师附小,新建了新华小学。二是在就学制度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镇儿童一视同仁、同样对待,就近入学。

6.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享受低保政策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及时下达免除学杂费、公用经费和转移支付资金。2008年—2010年,共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专项资金15380万元,受助学生376424人次。

7.健全市县贫困生救助机制。全市建立起了国家政策“扶”、教育基金“救”、学校教师“帮”、社会资金“助”的多渠道家庭贫困学生救助体系。一是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武威市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市贫困生资助工作。二是设立助学基金。2006年民勤县设立“县长教育基金”,募集资金757万元,救助贫困

师生6632名,发放救助金470万元;2007年古浪县设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专户”,筹资994万元,救助贫困生27187人次;2008年天祝县建立了“民族教育发展基金”,筹资575.53万元,救助贫困生1863名,发放救助金190.57万元;凉州区成立“爱心助学协会”,募集爱心助学基金693.94万元,救助贫困生23203名,发放救助金285万元。三是学校教师“帮”。全市中小学均设立了贫困生救助金。2001年,天祝县全县教师开展“1123”救助工程,即每名教师救助一名贫困学生,一年救助200元,连续3年,共筹资50多万元,使3000多名贫困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四是社会资金“助”。凉州区教育局吸纳福建达利集团助学资金200万元,并有854名爱心人士与家庭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与部分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三)加强师资管理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是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3306名。其中基本编制22650名,附加编制656名。二是加强师德教育。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等活动。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市县区制定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划、制度和办法,使教师队伍管理日趋规范。

2.畅通渠道补充壮大队伍。市县区政府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07—2010年,通过招考聘用、签约引进等方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补充教师3162人(音体美教师349人)。2006

年,天祝县补充特岗教师73人。今年,全市补充教师855人(音体美教师165人)。

3.多种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全市按照“抓班子、带队伍”的总要求,一是开展校本培训。二是依托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站、点培训。三是政府出资培训。2006年—2007年,市政府出资30多万组织全市200名初中校长和学区长赴陕西师大“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四是开展“送教下乡”。五是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紧缺学科师资培训。六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培训。七是大力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不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4.切实保障教师各项待遇。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威市园丁奖评选办法》,奖励标准提高到每人500元。二是教师工资和地方规定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补贴足额发放。三是全市教师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单位出资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启动。五是兑现了全市特级教师每月300元的政府津贴。六是积极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继1995年凉州区修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教师住宅小区——“教师新村”后,市县区陆续为教师修建教师住宅楼30多幢。七是民勤、天祝县、古浪县对民勤湖区和边远贫困乡镇的教师每月增加50元生活补贴。天祝县还对被评为全县名教师、名校长的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

(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积极争取各类教育项目。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教育建设项目,先后实施了“义教”、“国债”、“危改”、“西部农村初中

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校安工程等10多个项目。市县区政府重点抓好配套资金落实,全力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2.广泛动员社会捐款集资。在实施“两基”过程中,凉州区干部职工每人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市民每人捐资10元。1990—2005年,凉州区累积捐集资6000万元,捐资千元以上者达5000多人。民勤、古浪、天祝“两基”达标,人均捐集资100元,合计900万元。一些企业家和致富能人致富不忘家乡,成才不忘母校。如凉州区的张景发、张延德、张全年、柴林、姜龙年,古浪的李克栋、杨春生、段宏、杨开山、郭永福、胡登奎,天祝的黄德鸿、王福寿,民勤县的方向玉、潘军、王玉玲、胡昇、曹宗仁等一大批爱心人士为家乡修建学校,捐计算机、桌凳,设立奖学金等,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为我市“两基”工作做出了贡献。

3.乡镇村组筹资改善条件。2007年—2010年省市政府督导民勤、天祝、古浪、凉州三县一区政府教育工作,三县一区乡镇、村组分别投入资金400万元、504.6万元、766万元、2894万元。

4.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近年来,全市勤工俭学投入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3000多万元。

5.师生自制教具体育器材。全市中小学先后2次大规模开展自制教具和体育器材活动,弥补了中小学教具和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6.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市县区教育局建成了教育信息网,初步搭建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7.校园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市上制定了《校园环境示范校创

建标准》,已创建市级示范校226所,省、市级绿色学校分别为6所、22 所。

8.校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9.3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资金5.2亿元,社会捐助资金2621万元,市县区自筹资金4.5亿元。新建、扩建、改建校舍800930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危房29888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五)落实教育经费政策,义务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加 1.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一是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二是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三是确保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省定标准。

2.“两个比例”保持稳中有升。2006—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中有升。

3.经费保障机制顺利运行。2006年,全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市、县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二是分别成立了资金管理中心。三是实行了经费预算编制和校财局管的制度。四是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五是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按时拨付。

4.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拨付。全市城市、地方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

5.探索初中后勤社会化路子。市上制定了《武威市后勤社会化建设实施意见》,全市后勤社会化资金达5059万元。

6.加大审计内部经费力度。重点对学区财务收支、基建项目审计调查,站长、中小学校长任期经费责任审计,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服务、防范、管理的作用。

7.规范收费创示成效显著。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武威市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校活动的实施意见》,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校9所。天祝、古浪县被树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六)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中小学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先后两次批转了市教育局《武威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意见》。2008年—2010年,全市撤并中小学552所,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民勤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为我市乃至全省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做法,《中国教育报》对此曾进行专题报道。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臵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二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力求在校舍标准化、办学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特色多样化上求得突破。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被《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报道。三是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实行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理化生实验操作成绩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2.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中小学重点抓好师德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五爱”教育,加强国情、法制、纪律、民族团结、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重视班主任德育队伍建设,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全市中小学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坚持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表彰活动,适时召开全(县区)德育工作会议,树立市级德育工作先进校30所。

3.教研教改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教研机构不断加强,市县区均有教研刊物。二是教研网络不断健全,教研人员不断壮大,全市形成了200多人的专兼职教研队伍。三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四课”和各类评选、竞赛活动,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四是重视课题研究。全市中小学开展“张思忠外语教学法”和“中小学学法指导实验”。凉州区40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重点实验校。2010年,我市有21项基础教育科研项目荣获甘肃省第八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市中小学教师出版教育专著20多部。

4.薄弱学校面貌得到改变。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大力扶持边远贫困乡镇和薄弱学校,政策上倾斜、照顾。二是按照《武威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方案》,全市每年安排80名城镇教师支援40所农村中小学。三是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四是加大企业移交地方学校的建设力度。薄弱学校面貌得到改变。

5.重视体艺卫国防教育。一是市、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二是加强体艺教师队伍建设和设施、器材配备。三是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四是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校建设,创建体育传统校22所。五是开展中小学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认真组织中小学体质检测。六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在开齐艺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我市先后2次荣获全省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七是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形势报告、军事夏令营、创建少年军校等活动,师生国防意识明显增强。

(八)突出管理工作重点,学校安全工作得到不断加强 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安全意识。二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信息、专题讲座、事故案例通报、参观禁毒、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自觉增强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2.强化学校安全常规管理。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完善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二是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三是适时开展消防、地震等自救演练活动。四是加大对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和寄宿制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的、检查,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五是定期排查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六是配合交通部门在城乡临街和公路沿线学校设立交通警示标志和过街斑马线,确保师生出行安全。七是近两年,为143所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安268名。全市投入资金700多万元,为40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八是2011年全市33万学生参加校方责任保险,缴保险费187万元。

3.部门配合开展集中整治。市公安、教育、文化、工商、建设、卫生、药监等部门配合,集中开展各类整治活动,为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营造了良好环境。

(九)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全市扫盲成果不断巩固提高 1.保留扫盲组织机构人员。市县区保留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和成人教育科(股),专人负责成人教育工作。

2.建设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一是建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4所,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27所。配备了成人教育专干(教务员)。二是全市农村中小学均加挂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牌子,“日校办夜校、一师任两教”,认真开展扫盲教育。

3.制定政策力保扫盲投入。一是市政府批转《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实施意见》,分解下达了扫盲任务。二是2003—2006年中央和省上下达我市扫盲及扫盲奖励经费33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农民识字课本》、《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数学》等课本6万多册。今年,全市落实扫盲经费122.74万元,用于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

4.因地制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县区和乡镇组织农业、科技、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脱盲农民适时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40多万人。

5.多措并举巩固扫盲成果。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一是堵扫结合,严格控制在校中小学生辍学,有效杜绝新文盲产生,对剩余文盲采取师生包教等方式进行扫除。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对脱盲农民最新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认定及职称评审工作。

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牧业“田秀才”、“土专家”聘请为科技助理员和农民技术员。四是民勤县率先建立了新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政府发农民培训代金券,对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和脱盲农民进行科技法律等培训。免费向5.8万农户免费发放《新农村资讯》90期。五是市县区农牧、科技、科协等部门创新培训方式,印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刻录发放农业科技光盘,组织科技大篷车下乡,开展科技人员进万家等活动,对农牧民进行“菜单式”培训。六是开办农家书屋。目前,全市有中央和省投资2500万元,市县区投资570万元建立的农家书屋1125家,图书200万册,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在巩固提高扫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十)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两基”顺利通过国家检查 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努力做好迎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有序推进迎检工作。一是市(县、乡)政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基”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二是市(县、乡)政府与相关部门,市县(区)教育局与学区、学校层层签订“双线”目标责任书。三是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和干部实行了包县区、包片区(学校)的工作机制。四是市县区先后召开了迎国检动员会、建档培训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汇报会、工作推进会、存在问题整改部署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等会议。五是市监察局和市教育局出台《“两基”迎国检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建立了“两基”迎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六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国家和

甘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了《武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等4个配套文件。

2.补齐缺口资金,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县区调整支出结构。截止8月底,全市落实教育缺口资金17587万元。二是全市目前续建和新建教育基础项目55项,完成投资1.1亿元。三是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今年全市计划撤并学校104所。拆除D级危房206961平方米。

3.注重优化结构,提升师资整体水平。一是着力配备教师。今年补充教师855人。其中音体美教师143人。二是积极开展紧缺学科师资培训。今年暑期,全市共培训音体美、理化生、科学实验教师等3884人,优化了教师学科结构,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4.开展帮扶捐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市政府将在全市开展“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为主题的“两基”迎国检帮扶捐赠活动。二是各县区截止目前已捐款460万元,捐物3.5万台(件),捐赠图书103万册。三是全市教育系统师生自制教具和体育器材4.65万件,折合人民币23.05万元。四是驻武部队、企业和社会贤达人士也组织开展了捐赠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两基”工作的合力。

5.充实完善健全,“两基”纸质电子档案。一是市县乡校层层召开建档培训会,市县区印发了《两基迎国检工作手册》。对全市0—18周岁儿童少年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纸质档案。二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监测,健全了义务教育电子档案。今年,市县区教育局等11个单位和26人获甘肃省义务教育监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6.多种渠道配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今年,省上下达我市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补助资金1191万元,小学科学实验室仪器436套,各县区自筹192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全市中小学实验配齐率分别达92.4%和85.3%。全市中小学音、体、美等仪器设备按照三类标准配备,基本达到配备标准。今年,省上安排我市图书专项资金389万元,采购图书26.1万册,生均图书达到国检标准。

7.坚持堵扫结合,不断推进扫盲工作。一是市、县、乡层层签订扫盲工作责任书,完善了扫盲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扫除剩余文盲工作力度,今年免费发放扫盲教材7000册。凉州区编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手册》》600册,发放到乡镇、村农技校,指导学校开展扫盲工作。三是采取教师、学生保教方式,推进扫盲工作。今年,扫除剩余文盲1400多人。四是对脱盲学员核发证书26596个,并更改了户籍学历信息。五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脱盲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扫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全市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达到99.96%。

8.强化督查指导,限期整改突出问题。一是3月以来,省政府“两基”迎国检督查组和相关部门对我市进行了8次督查,提出了指导意见,我市即知即改存在问题。二是市委、市政府组织督查组进行了12轮全面督查,及时下发督查情况通报,要求存在问题的县区和学校限期整改。三是市“两基办”安排市县区教育局机关开展“进千校、访万户,促两基、迎国检”活动,市县区教育局机关210多名干部分别联系全市94个乡镇的764所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进校访户督查活动。四是市政府成立市级复评督查组,由副市长杨德智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日清、市

教育局局长张兴强任副组长,从市县区“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45人,组成8个复评督查组,从8月31日至9月2日对各县区“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复评。复评组先后深入三县一区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4所城乡中小学(教学点)进行了实地核查,向县区政府做了口头和书面反馈。

9.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迎检工作氛围。一是市县区印发了《两基迎国检宣传工作方案》。二是市县区政府网站、市县区广电局、武威日报社开设了“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全面提升公民素质”栏目,围绕“五个访谈,十个专题”集中宣传报道全市“两基”迎检工作。三是市教育局与武威日报社联合在《武威日报》开办“教育在线”专版。四是市县区制作了“两基”迎国检专题片和展板,积极参与省“两基办”组织的征文和摄影大赛活动。五是市“两基办”编发“两基”简报83期,县区编发简报百余期。六是全市中小学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开办专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两基”迎检工作。七是通过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未来导报、甘肃“两基”专题网等省级媒体和网络积极宣传全市“两基”迎检工作,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全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校舍、师资、教学设备配臵不均衡;城区中小学就学压力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大通铺”问题仍然存在。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名师数量偏少,农村教师结构不仅合理。还存在366名代课教师。

(三)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学装备配齐率离国检指

标还存在一点差距,信息技术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寄宿制学校卫生室建设和人员配备等还未达到国检基本水平。

(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的工作打算和主要措施

我们将以此次省政府“两基”迎国检督查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基”国检指标中“人、财、物”等核心指标,正视省督查组专家指出的问题,盯着突出问题抓整改、盯着重点难点抓落实、盯着薄弱环节强措施,狠抓整改落实,搞好“百日会战”,确保我市“两基”顺利通过国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到2012年,实现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以上。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同时按2%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按中央统一部署,增加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统筹教师资源,满足均衡发展需要。完善编制动态管理和县域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按照“有情辞退、合理安臵、适当补偿、择优考录”的原则,通过招考、补偿等措施逐步消化古浪县剩余代课教师。

(三)加大硬件投入,均衡配臵教育教学资源。结合中央、省上项目支持,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宿舍、食堂、卫生室、厕所等配套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好、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的使用效益。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继续实施“新课改、新理念、新课堂”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篇:武威市凉州区“两基”迎国检知识

武威市凉州区“两基”迎国检材料

一、基本概念

1.“两基”的含义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2.义务教育的概念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3.“两基”国检的含义

指国家教育督导团对省级政府“两基”工作进行的全面督导检查。按国家“两基”验收工作程序规定,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实现“两基”后,要以省为单位,整体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督导检查。“两基”国检是国家依法对省级“两基”工作的整体评估和确认,是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检查和考核,是各省(市、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检标准高、要求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制度的一项主要任务。

对省级实现“两基”的全面督导检查,要以县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两基”标准,既要检查全省范围内“两基”工作的进展和总体水平,也要检查所辖区域内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差距,特别是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既要总结全省“两基”工作的成绩,也要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检查整改的措施和实际效果。

4.“两基”国检的主体

组织“两基”国检的主体是国家教育督导团,接受“两基”国检的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5.“两基”通过国检的条件

“两基”通过国检的前提条件是: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两基”均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审查,并由教育部公布;省级上报的“两基”自查材料通过国家审查;所抽查地区(州、市、县)的“两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6.“两基”国检的程序

“两基”国检的程序是:全面自查、提出申报、检前公告、组织检查、做出结论、发布公报。各省在接受“两基”国检前必须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自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然后写出自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接受国检申报。

7.“两基”国检的重点

“两基”国检的重点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学校安全管理、扫盲工作等7个方面。8.“普九”对象

答: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的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推迟到七周岁。

9.扫除青壮年文盲

青壮年文盲是指15—50周岁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员,或五年制小学三年级、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以下学历的半文盲,这部分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进行扫盲。

10.个人脱盲标准

个人脱盲标准是农民识1500个汉字,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能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记简单的帐目,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五年制小学读满三年级或六年制小学读满四年级视为脱盲。

11.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 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青壮年非文盲人数(15—50周岁人口受完小学五年制三年教育、六年制四年教育以上人数+已脱盲人数)÷青壮年(15—50周岁)人口总数×100%

12.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要求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求是:15-50周岁人口非文盲率为97%以上;15-24周岁人口非文盲率为100%。组织脱盲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防止出现复盲现象,最近三年以来的脱盲人员复盲率低于2%;符合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广泛开展成人文化、科技及实用技术等培训;所辖的农村行政村、城镇的居民委员会及同级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应达到上述标准。

二、指标要求

13.“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

(1)普及程度。重点检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的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等情况。

(2)教师队伍。重点检查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落实情况和空编不进人的问题;县域内教师均衡配臵等情况。(3)办学条件。重点检查中小学校布局、大班额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配备情况,中小学占地、校舍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设施配套等情况,以及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验室等使用效益情况。

(4)教育经费。重点检查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情况,以及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问题。

(5)教育质量。重点检查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主要检查按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标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的问题。

(6)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应急机制等情况。

(7)扫盲工作。重点检查近年来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和脱盲人员复盲情况。14.“两基”国检“一票否决”的内容

教育经费未达到“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未全部用于教育;有D级危房;普及程度不达标;教师学历达标率不达标或数量严重不足;2001年后拖欠教师工资;国检当年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弄虚作假行为。

15.“两基”国检指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两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10‟21号)随文下发了《云南省“两基”国检指标要求》,其中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程度、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5方面 35项指标。

16.“两基”国检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

(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2)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小学1%以下、初中3%以下。

(3)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998年以前验收的县(市、区)分别达到90%以上,1999年以后验收 的分别达到80%以上。

(4)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左右。17.“两基”人口覆盖率的计算 “两基”人口覆盖率是指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占本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两基”人口覆盖率=(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本地区总人口数)×100%。本地区可以是州(市)、省、全国等范围。

18.小学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的计算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净入学率)=(小学学龄人口中在小学就读的学生数÷小学学龄人口总数)×100%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通、职业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初中学龄人口总数)×100%。19.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

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是:其下属的每个单位15—5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人数,除丧失学习能力的以外,在农村达到95%以上,在城镇达到98%以上;复盲率低于5%。

20.国检指标规定的教师学历合格率

在职教师学历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合格率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21.国检指标对危房率的规定

完成排除危房任务,全面消除D级危房。22.中小学危房的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小学房屋危险性鉴定应按下列等级划分:(1)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无腐朽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2)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3)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4)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三、政策保障

22.国检对教育经费的要求

依法做到“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依法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专款专用,使用合理,不得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23.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4.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的政策规定

国务院规定,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教育费附加率为3%,分别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发放奖金。不得因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而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

25.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26.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27.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先落实各省(区、市)制订的本省(区、市)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28.教育经费“挤出效应”

2006年,我省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确保中央和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时,防止地方减少投入,《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云政办发„2006‟36号)明确要求,“实施免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各级财政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必须继续保留,并用于中小学公用支出,严禁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冲减、抵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29.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09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出要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5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3年内完成工程建设。按照国家的要求,我省迅速组建领导小组,成立机构,召开会议,完善政策,明确职责,全面排查鉴定,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30.“两免一补”的含义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010年我省小学、初中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300元、500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500元、750元。

31.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防暑、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臵,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32.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流出地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手续时向学生收取费用。建立并妥善管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流出地政府要派出有关人员了解情况,配合流入地加强管理。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四、常规管理

33.《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安全责任的要求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34.《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要求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35.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全省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依据学校现代管理理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要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学校要用科学、先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引领学校发展。

36.学校规章制度和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中小学校要把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要在学校门卫值班室、校长室、教务处、图书馆(室)、实验室等场所和地点悬挂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7.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要按省政府教育督导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小学督导评估标准》和《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督导评估标准》要求,健全、规范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注重痕迹管理,积淀办学历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守法、文明、礼貌、卫生,具有较高素养和进取精神的合格公民。

38.做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

要营造勤奋的学习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温馨的生活环境、浓郁的人文环境,以省级文明学校的标准要求打造每一所学校。校园规划要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致、景物协调得体。校园绿化美化要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做到校舍干净、整洁、明快,不留卫生死角。门窗玻璃完好无损,标牌标示整齐规范。加强对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食堂、厕所等方面的卫生监督和管理。不得在校园内的任何地方乱堆乱放,校园内的场地要平整平缓,要及时清除校园硬化地面上的尘土和沙粒,坚决消除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浆遍地的现象。

39.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学校是传播知识文化的主阵地,要引导学校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整体设计、精心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由学校引领、班级为主、丰富多彩、体现个性、贴近生活、贴近学习;功能室文化建设要体现功能室特点,要注重科学文化、管理文化、技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的指导。建立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符合现代文化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文明礼仪制度和个人仪表规定。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文化、深远的学校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富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文化、张扬学生个性的墙体和宿舍文化、渲染氛围的教室和办公室文化。

40.加强安全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门卫管理,强化学校门卫制度,把好人员出入关。加强校舍安全管理,排除中小学危房,消除消防隐患。强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对实验器材、药品的管理,严格实验程序,确保师生安全。强化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食堂工作人员证件齐全,服装规范、整洁。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师生中开展交通安全和用水用电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珍爱生命。

41.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应包含的内容

州(市)、县(市、区)情况及教育情况、全面反映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管理与质量(含学校安全)、扫盲工作等方面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以及实施“两基”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特色亮点基本经验等。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打算。

42.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简介的内容要求

在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1)政府行为在学校的体现,包括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如学校公用经费、学生免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教师绩效工资等的情况。

(2)学校的特色、特点,并通过学校宣传栏、功能室、学生活动课等形式充分展示。

五、“两基”国检知识问答

43.国家规定小学要开哪些课程?初中要开哪些课程?

答: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另外小学、初中还应开设地方课程。

44.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建立几级教材体系?具体名称是什么?

答: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建立三级教材体系,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三级教材体系。45.为什么要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不能中途辍学?

答: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依法保护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所以,不能中途辍学。

46.为什么要“控辍保学”?

答:控制学生辍学,加大治理辍学工作力度,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普九”质量和水平。47.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主要目标是:小学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按时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

48.“两基”人口覆盖率?

答:“两基”人口覆盖率是指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占本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两基”人口覆盖率=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本地区总人口数×100%

49.中小学危房的等级如何划分?

答:根据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小学房屋危险性鉴定应按下列等级划分: 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无腐朽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50.为什么一定要拆除D级危房?

答:因为D级危房承重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险,所以一定要拆除。51.什么是“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答:为了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1至2002年,已经成功实施了第一期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安排专项资金52亿元,其中,中央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严重危房1700万平方米。2003年,国家又全面启动了第二期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决定在2003至2005年共投入中央专款60亿元,基本消灭全国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校舍,目前该“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52.什么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答: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送到农村中小学。

5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新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国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有:(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54.教育经费主要包括那些内容?怎样核算?

答:(1)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的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学杂费)+其它收入。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地方各级政府征收川于教育的税费+地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川于教育的经费。

(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研拨款+其它拨款(离退休经费、公积金、医疗费等)(4)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x100;国内生产总值。

(5)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含教育费附加,不含地方教育附加)x100÷财政支出。55.什么是中央补助地方的教育专款?

答:是指教育部、财政邯、发改委、民委等中央部门安排下达给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教肓事业单位的专项拨款(包括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没工程”专款、职业教育补助专款、免费提供教科书专款等。

56.什么是“两免一补”?

答:“两免一补”是指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国家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寄宿制贫困生补助生活费。57.什么是“三个增长”?

答:“三个增长”指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58.什么是“财政经常性收入”?

答:是指每个财政都能连续不断、稳定取得的财政收入。根据财政部和全国人大预工委的规定,其原则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及其他一次性收入);二是中央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三是中央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59.什么是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答: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包括减、免农业税)形成的财力缺口的专项资金。

60.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答: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初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数÷小学(初中)在校生总数 61.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答: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在校生总数 62.城市教育费附加?

答:城市教育费附加指按照国家规定向凡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按三税的规定比例征收的教育费附加。66.地方教育附加?

答:地方教育附加是省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增加地方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省教育事业发展,开征的一项政府基金。

按照地方教育附加使用管理规定,在省行政区域内,除三资企业外,凡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应按规定缴纳地方教育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以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同时计算征收,征收率由各省地方税务机关自行制定。

67.什么是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答: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要严格执行改革有关政策。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省补助到州(地、市)后,州(地、市)必须全额补助到县乡,不得截留,也不得由此扣减原补助给县乡的固定财力。否则,省财政将相应扣减对该州(地、市)的财力补助,直接补助到县;二是县一级要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乡镇,凡乡镇财政收支由县级财政管理的,在预算和决算报表中必须反映原应由村提留和乡统筹安排的乡村两级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严禁挪用转移支付资金,否则,省财政也将相应扣减对该县的财力补助;三是除按政策规定向农牧民收取有关税费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再向农牧民收费、集资和摊派。有违规违纪者,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68.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管理规定有哪些?

答: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实施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教职工发放奖金和生活福利等个人部分,不得用于中小学以外的大中专院校、幼儿园等。

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修建、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购臵。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使用方案,报同级征管会批准后执行。

69.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含信息技术教

育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70.什么是“三保”机制?

答:就是“保工资(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保运转(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安全(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

71.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怎样的管理体制?

答: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72.国家规定的小学和初中的班额是多少?国家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

答:城镇农村略有所不同,小学45人,初中50人为宜。主要考虑班级授课制,以利于组织教学,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73.“两基”国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国检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抽样,点面结合;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实事求是,总体评价。74.“两基”国检的程序是怎样的?

答:对省级实现“两基”的全面督导检查,将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两基”标准,既要检查全省范围内“两基”工作的进展和总体水平,也要检查所辖区域内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差距,特别是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既要总结全省“两基”工作的成绩,也要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要重视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和实际效果。为保证公正性和严肃性,“两基”国检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全面自查。凡所辖区县全部实现“两基”,拟接受教育部“两基”督导检查的省,应事前进行自查。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动员部署,对照《义务教育法》全面检查“两基”工作,不仅核查“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更要检查薄弱环节,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2)提出申报。根据自查情况,由省级人民政府向教育部提出接受“两基”督导检查的要求。申报时要详细说明省自查基本情况、对薄弱环节的整改情况、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附“两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教育部视该省“两基”工作的进展情况、自查情况和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督导检查。

(6)检前公告。对将要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省,于检查前20天左右,由国家教育督导团在《中国教育报》和该省主要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发布公告,接受群众提出的意见。

(4)组织检查。对决定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省,由国家教育督导团组成检查组,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组听取全省“两基”工作的汇报,采取随机的方式,对不同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县进行抽查,一般每省抽查6个县左右,每县抽查若干乡镇和学校。

(5)做出结论。根据督导检查情况,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接受检查的省提出“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各省根据整改要求进行整改。教育部根据检查和整改情况,认定该省是否全面实现“两基”。

(6)发布公报。对通过“两基”督导检查的省,由教育部发布公报,并授予全省实现“两基”纪念牌。75.“两基国检”七个“一票否决”的内容是什么?

答:(1)当年年入学率、辍学率不达标;(2)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达标;(6)教育经费未做到“三个增长”;(4)2001年以来拖欠教师国标工资;(5)未及时消除D级危房;(6)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7)弄虚作假。

76.“一无两有六配套” 具体是指什么?

答:具体指“一无”(无危房),“两有”(有教室、有课桌凳)“六配套”(宿舍、旗杆、围墙、厕所、大门、操场)。

第三篇:“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东兴小学“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为了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我们按照省市县及乡教管中心的安排,对我村两基工作进行了认真扎实具体详实的部署安排,现将我们对两基迎国检工作的情况作以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东兴村为国家扶贫移民搬迁村,所辖村中心小学一所,现有学生361人,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学历合格率100%,二、达标情况

多年来,我们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办学理念,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标要求。适龄女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9.8%,辍学率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小学毕业率100%,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校长培训100%,小学生均校舍达3.5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10册,15至50周岁中的非文盲率99.8%,脱盲人员的巩固率100%,农村留守儿童全部上学。

三、主要成绩和经验

我们以本次迎国检为契机,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优化育人环境,抓实“三化”建设。对校园主要地带进行了硬化,主要地带硬化率达50%以上。同时狠下功夫做好学校的绿化工作,今年开春投资购买了各种树苗,在学校周边进行了栽种,美化了校园环境。

2、完善档案资料建设。在档案资料建设中,我们对三年来的“两基”资料及学校各种管理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回头看,从对迎“国检”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及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等进行了全面培训。做到了资料表册齐全,数字正确,逻辑关系清楚,使人一看就懂,一查就实,一要就有,并且装订规范,全部档案入盒进柜。

3、各室建设。我们学校由于是移民搬迁学校,建校时间短,学校的建设没有跟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学校没有单独的仪器室,实验室,图书社等,但我们正在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

4、扫盲、农技培训有效开展。我们对15-50周岁的文盲建立文盲登记卡,采用包教的形式,有教师,有家庭辅导员,每年进行测试,达到脱盲,对脱盲人员再进行巩固提高三年。以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种植、养殖、科类和农民致富的项目及时的进行培训。

5、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在近两年来对学校校园进行了硬化处理,并修建了水房,整修了学校花园和林带。

7、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来,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年轻教师的补充,加之教师培训等因素,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全乡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今年我校六年级学生王定兰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全县第12.8、安全教育不放松。近几年来,我们严格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经常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竞赛,多次开展有关防震、消防等安全演练,开展传染病的防治,经常督查学校设施安全,安全有制度,有责任书,有应急预案等,因此近三年来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乡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乡教管中心的大力支持与指导,还得益于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更离不开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员工。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1、学校六配套还不达标,学校没有其他功能教室。我们打算以后在争取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动员社会贤达人士捐款捐物修建。

2、校园的美化绿化硬化还做得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跟进建设。

3、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两基”迎国检

汇报材料

靖远县东升乡东兴小学

第四篇:“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XX县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为切实做好我县2010年迎接“两基”国家督导检查(简称国检)工作,巩固提高全县“两基”工作水平,按照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全县“两基”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自检自查和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具体的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对县监察局涉及巩固提高“两基”的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好“两基”工作职责国检是加快我县“两基”巩固提高步伐。实现高水平、搞质量“两基”目标的新契机。县监察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国家评估验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迎接验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局长负总责,落实专人负责,做到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任务明确,狠抓落实,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工作,确保全县“两基”国检顺利通过。

二、严格责任追究,督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

(一)落实目标责任。对照“两基”迎国检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县监察局“两基”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认真

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整改提高,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各乡镇、县级相关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职责及效能情况的监察,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根据责任程度实行问责,并追究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职责及效能情况的监察

1、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督促县教育局等部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教育经费投入和监管责任,确保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免补政策得到完整落实。同时,关注孤残弱势群众,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助学政策,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制”政策,做到依法收费、规范管理。为确保规范教育收费,长期以来我县公办学校均实行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增加教育收费透明度,使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清楚了解义务教育政策,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认真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监察局、纠风办协同县发改、财政、审计、教育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加大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纠正教育收费中的不正之风。多年来,联合检查组每年都要认真组织2-3次的教育收费联合专项检查。专项检查采取各级各类学校自查自纠与检查组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联合检查中,严格按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确保检查取得实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坚决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收费专项检查,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收费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3、开展纠风治乱工作,促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制度,加大规范教育收费的力度,配合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XX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XX县教育系统校财局管实施办法》,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务收归到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实行“校财局管校用”,从源头上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推行“阳光招生”工程,坚决制止与考试、招生录取挂钩的“搭车”乱收费行为,坚持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以“检验队伍状况、树立良好教育形象、密切教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对象,通过实施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做群众满意的教师、创群

众满意学校、建基层(学校)满意机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评教师、教师评领导、家长评学校、学校评机关、社会评教育的“三、四、五群众满意工程”,扎实有效地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2009年,全县54所中小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综合满意率达99.57%。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项重点工作开展监察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纪委监察局组织2个督察组对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办。一是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严禁举办重点班,严禁开除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驱赶和变相驱赶学生,治理乱收费、乱订教辅书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开展工程领域专项治理。按照《XX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业主单位自检自查”和“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排查”这一主线,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重点对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50万以上建设项目进行排查的同时,还把排查范围扩大到政府投资50万以下建设项目.以扩大内需项目、50万元以上项目列为排查重点,着重抓好“四查四看”,一查项目审批,看是否依法合规;二查项目招标,看

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三查项目管理,看是否落实制度、严格程序、组织实施到位;四查资金使用。看是否合理安全有保障。县监察局适时开展重点抽查,组织县发改委、县建设局、县财政局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教育部门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了抽查,抽查组采取“一听、二查、三反馈”的方式,对建设工程项目决策、规划土地审批、环境评价、工程招投标、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监理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项目立项不规范、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等问题。抽查组与项目建设业主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明确整改要求、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

第五篇:“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江格斯乡“两基”迎“国检”工作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江格斯乡党委、政府向地区“两基”工作第二轮复查验收团到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地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面,就我乡“两基”迎“国检”工作开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江格斯乡位于裕民县县城以西三公里处,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贫困乡现有9个行政村,总人口5883人,现在全乡共有两所学校,其中:牧业寄宿制中心校一所,下辖两个教学点,村级小学一所。共有23个班级,在校生1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3.1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十五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十七周岁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2.68%,十五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全乡共有专任教师41人,小学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为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新任教师合格率为100%,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全乡青壮年人口总数3381人,其中失能3人,非文盲人数3421人,剩余文盲2人,非文盲率99.94%,基层单位扫盲工作达标率为100%。近三年来,历年脱盲人员参加巩固班学习无复盲现象,复盲 率为0。全乡有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一所,村级教学点9所,(乡)村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办学面达100%。

二、“两基”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普及程度。2005-2007年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100%、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2.20%、92.25%、93.18%,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9.16%、100%、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均为86.44%、89.92%、92.68%。

――师资水平。2005-2007,我乡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校长培训合格率三年均为100%。

――办学条件。三年来,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乡积极争取各项教育资金,逐年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学校校舍面积达2577平方米,小学生年生均校舍面积达20平方米。

――经费投入。2005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162.39万元,比上年增长-6.71%,小学生年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6794.56元,小学生年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17.16元;2006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222.27万元,比上年增长36.87%,小学生年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12417.32元,小学生年均预算内公用经费413.41元;2007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269.87万元,比上年增长21.42%,小学生年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19276.43元,小学生年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37.14元。――管理与质量。近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实施新课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建立了新的考试、评价等制度,进一步拓宽了教育面,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局面,使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

――扫盲工作。2005-2007,我乡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为99.91%、99.94%、99.94%。三年来,我乡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根据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累计举办培训班78期,培训青壮年劳动力3129人,培训率达92.21%。

三、“两基”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乡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以德为首,以创新教学为理念,以巩固“两基“成果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民汉合校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领导,形成“两基”工作的合力。为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突显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乡成立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把教育工作做为“双文明”考核的内容,与村队签定责任书,进一步增加村队干部抓“两基”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在“两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快了我乡教 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狠抓四个关键环节,为“两基”工作提供财力保障和人力支持。根据“两基”工作指标和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我乡狠抓了经费保障、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四个关键环节,有力地保障了“两基”工作的顺利实施。

1、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我乡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小乡,多年来,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一是建立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保障机制,将维修和新置办公设备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二是建立教学经费保障机制。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教育经费为县财政拨付,确保经费正常使用。

2、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积极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和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努力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创建花园式学校,促进学校发展抢抓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乡政府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三年来累计投入维修费6.8万元;图书购置费1.3万元。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积极服务于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乡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今年投入7.8万元维修和粉刷了中心校和苇湖学校,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水平。近年来,我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主线,以教 师培训、校本研修为重点,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实现了我乡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抓好教师的职业和自觉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结合本校培训,加强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以老带新、外出学习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青年教师骨干。近三年投入教师培训费8992元,确保了教师的培训工作。四是不断增强全体教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理念,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4、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开发。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狠抓了文明礼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强调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认识,观念,加强对教师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作业批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强教师自觉遵守教学管理制度的意识。三是认真做好“以研促教”工作,做到教学、教研和培训“一体化”,开展了教研专题探讨课、公开课、教师业务及相关教学方面的竞赛评比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的 交流和互助,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强化学校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为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乡政府领导经常帮助学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督促学校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注重法制建设,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每年由法制副校长在学校开展两次普法教育讲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法制意识。三是以创建“平安校园”为主,努力为教育工作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由乡综治办对学校安全隐患学定期进行排查。同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营造了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经过努力,2000年寄宿制中心校被评为地区级“文明单位”、2004年苇湖学校被评为地区级“文明单位”。2007年我乡中心校和苇湖学校被裕民县评为“平安学校”。

――抓好两个重点,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针对新形势下“控辍”和“扫盲”工作特点,我乡从改善和提高辍学生家庭经济能力、拓宽脱盲人员致富途径入手,转变工作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

1、强化“控辍保学”措施,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一是继续坚持依法“控辍”,强化领导责任。加大《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宣传力度,实行乡、村、校三级负责制。二是把“控辍”工作的重点放到对学生家长思想教育和扶助困难学生家庭上来。针对部分学生厌学的现象,从抓育人环境入手,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着手,不断改善学位内外环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对教学不得法的教师进行培训。三是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对贫困生给予补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正常就读。三年来,共免除教科书费4.43万元,2006—2007两年发放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费1.19万元。

2、发挥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作用,巩固提高扫盲成果。为加快我乡农牧民脱盲步伐,在扫盲工作中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我乡以行政村为单位,核清了文盲底数,健全了个人档案。对新生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开展了杜绝新生文盲和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并逐步将扫盲工作转移到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上来。一是科技课堂。我乡重点利用科技之冬活动,先后多次聘请农牧业技术人员来我乡举办种、养殖培训班78多期,参加培训人数达3129人,并多次组织前往昌吉、塔城、乌苏、沙湾、额敏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农机作业技术、农家乐、蔬菜大棚等种植与管理等技术。二是为加强农牧民学用效果,通过召开农业现场会、观摩会等的方式,为农牧民交流科技经验塔建平台。三是加强技能培训,采取农牧民自学和推荐的方式,积极聘请专业讲师、技师来乡授课。先后开展计算机、手工刺绣、种植业、畜牧业等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321人。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我乡“两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教育局的业务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急于稳定,教学 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我乡“两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教育经费不足,投入有限。二是文盲、半文盲参加脱盲班学习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师资培训力度仍需加大,教师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加大“两基”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断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教育环境,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成人再教育工作,使他们逐渐成为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实用人才,为加快我乡改革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江格斯乡人民政府 二00年十一月

下载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天桥乡“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天桥乡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乡“两基”工作于2002年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2006年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和“普实”验收。同年,根......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为认真做好“两基”迎“国检”各项工作,确保“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我学区根据全区“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精神和凉教发【2011】......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泉吉乡“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泉吉乡委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泉吉乡党委、政府向莅临我乡检查指导“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各位领......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争创省级均衡教育发展先进县迎检工作汇报材料罗山第一实验小学一、基本情况: 罗山县第一实验小学创办于1923 年,先后称为北达小学、罗山县第一完全小学、新罗镇第一中心国民小......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定)

    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两基”迎“国检”工作总结 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2011年8月21日 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两基”迎“国检”工作总结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2011.3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2011年3月21日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在各级领导的关......

    两基迎检工作汇报

    开学两基迎检工作汇报 一、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百日会战”推进会精神及县教育局安排,我单位扎实做了“两基”迎检工作,主要指标达到了两基验收标准。 1、普及程度,今年秋......

    柏树乡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

    柏树乡 “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 一、乡情简介 柏树乡位于柏树乡位于凉州区西南8公里处,东至和平镇,南接金塔乡,西邻祁连山脉,北至松树乡,新旧312国道、兰新铁路、武九公路横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