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以XX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以永济镇柏马村为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区域新农村的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现将永济镇柏马村的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柏马村的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柏马村位于永济镇的东北部,下设十三个组,现有人口1855人,545户,全村劳动力1003人,外出务工人员800人左右。全村总面积,其中农田1522.5亩,山林面积505亩,水塘 口。
柏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油菜、时蔬。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养猪和养鸡。同时,由于柏马村人多地少,因此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
二、柏马村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出台,柏马村在经济机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生产发展情况
柏马村现有耕地15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产业发展主要以水稻、油菜种植、生猪饲养和水产养殖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全村现有水稻1400亩,年产量1015吨;油菜800亩,年产量52吨;生猪存栏800头;水产343亩,年产水产产品29吨。
(二)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有关农村支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方面,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取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柏马村基本上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电、通有线、通电讯及网络。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共120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相应的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率达到。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424人,覆盖率达到90%。可以说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贯彻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建立了全村的社会低保体系。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柏马村的“两委”班子共有5人,其中:女干部1人,党支部委员 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人;全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男性党员34人,女性党员3人;基层组织的运作上,全村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在村务公开方面、做到了财务公开、政务公开,使村民及时准确的了解村里的各项有关情况;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柏马村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指导原则,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柏马村的基层民主呈现出有序和谐的景象。
三、柏马村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群众热烈拥护
领导班子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内能够提升每个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奋进性,产生“聚变”效应;对外能够树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形象,形成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核心,形成和人民群众的“共振”,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永济镇党委始终把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换届选举对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进行调整,配强支部领导班子,加强班子思想教育,促进班子团结,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树立了领导班子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最后镇村两级班子成员面对困难和矛盾都能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团结协作,风雨同舟,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前提、基础。
(二)毗邻耒水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观飞鸟、赏宜园,游耒水、品人文是耒水湿地公园的四大特色。目前耒水湿地公园已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旅游景区。柏马村正位与大众村和太河边村(宜园所在地)之间,加之由永济籍在外成功人士蒋从军先生出资8000余万,拆除梅园旧民居,重新规划,借鉴中央新农村试点——贵州湄潭的建设风格,设计建设成了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别墅群、宾馆、游客服务中心、休闲中心、幼儿园、医务所、农业科技园、10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可以说本地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外加本籍成功人士的助推有力地推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建成后的别墅群将提供给柏马村八组200余人56户村民每户一栋,并配套周边一流附属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山水相映的园林式养生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和户外运动体验园。借由以上有利条件,把柏马村打造成一个具有湘南风情的休闲生态旅游区,依托耒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圣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群众思想观念前卫、住房建设积极性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原来的老房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居住条件,所以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住房建设已成为现行首要考虑的问题。加之很多群众把建房当做自身的终身大事,因此在住房建设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和心力,认为建成一栋高档次的住房是自己人生成就的象征,再加上政府的正确有效引导,住房建设有力推动了永济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新农村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四、柏马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发展缓慢
在柏马村的经济发展中,常规性的农业生产占据了柏马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群众的小农意思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加之人多地少,农业收入偏低,与城镇的二、三产业比较,付出同样劳动成本却收益甚微。因此,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创新意识不强。
(二)集体经济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否良好和充分是农村发展的指示表,也是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柏马村受大环境的影响和思想束缚及资源匮乏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没有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是采取承包到户,继续按照传统的耕作模式,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了村级组织在新形势下为群众谋福利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目前柏马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绝大多数农业基础设施都是解放初期兴建,已经不能应对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全村现有的两条主渠道年久失修,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全村343亩水塘大部分都常年没有清淤,塘堤也没有进行加固处理,农业灌溉不能得到保证;虽然通村公路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成,但是还不能做到通组入户,组与组之间不能“串接”起来,形成不了一个面。这些因素都严重的阻碍了经济发展,也是日后工作的重点。
五、柏马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思路
结合柏马村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柏马村的后期发展思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柏马村的后期发展应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 尤其是村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后执行,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必备条件,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民意工程。通过因地制宜综合规划治理,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两条主渠道进行集中清理和修护;对全村343亩水塘进行清淤加固,增强水塘的蓄水容量,告别靠天吃饭的现状;加大对通组公路的投入,把13个分散的点串联成为一个面,提升整体新农村的面貌。使柏马村基本实现“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局面。
(三)加快土地流转、培育集体经济
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转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由集体或大户进行成总承包,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特色化,培育“一组一品”,因地制宜,引进一批高科技、无公害的特色产业,然后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永济镇大河边、大众村两村境内耒水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鸟类联合国”,山上名木繁多,满是杉树、松树、樟树、桐子树,郁郁葱葱。在这山间栖息着数万只鸟儿,种类繁多,呈现出一幅“飞时白云满天,落后繁星点点”的美丽画卷。目前,永济镇万亩优质稻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二万亩油菜基地等七大农业特色基地已经形成。下阶段通过依托省、衡阳市等一些宣传平台,把一些特色景点录成宣传视频,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晓耒水湿地公园。同时,进一步筹划梅园新村的建设规划,做好服务配套产业,扶持一片大型农家山庄和休闲农业山庄,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五)打造全国首家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蒋从军在我们国家不能算个大老板,但是他却有这样的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都不多见。致富以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共同过上城市般的生活,这在全国更是不多见的。这也为我们打造先进,树立典型提供了绝佳范例。目前的社会道德沦陷、人心丧失,从“小悦悦”事件到名人“代言门”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广泛讨论,我党早在江泽民时代曾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八荣八耻”,这些都体现了高层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我们深入挖掘蒋从军事迹背后的道德资源,大力推广和宣传的话,相信这会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道德标杆,为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以小庙为例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 2至201 3学年第2 学期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关克难
系别/班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学号)蔡程(1109012005)
尹振鹏(1109012006)杨骏辉(1109012008)刘玉忠(1109012009)张健(1109012011)兰丹枫(1109012012)陈安琪(1109012042)罗文丽(1109012044)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页1 合肥市小庙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政府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得以好转,进而使他们向往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购置新房,安家落户;一部分农民则在不断改造旧房,建设新屋。与农民的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以及翻建新居的热情相比,我国对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两三茬,形成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造成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乱,不仅影响农村景观,也影响农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自然村落的整治力度,推动乡村转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基于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以安徽省肥西县小庙镇为典型案例,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的一些问题
自然村落
一、小庙镇区位
小庙镇位于省城合肥西郊,系肥西县重镇,与合肥市蜀山区、高新区毗邻,面积198.34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多,辖29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5个街道管委会。312国道横穿境内,合武、宁西铁路贯穿东西,上小路、小高路、王长路等主要道路贯穿南北。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畜禽养殖是特色,餐饮业较为发达。
小庙夜景
页2
二、规划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据此,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为指导,小庙镇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了地方的特色,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和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值得下一步如何把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度和广度思考和借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
三、主要工作
小庙镇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王拐岗中心村建设为中心,以赵老家、塘南两个工业区安置点为点,对小庙村灯塘村民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还完成了对大柏、雷麻、硕大塘、栀树、袁中、小庙、马场、街北、五十墩等中心村规划。王拐岗美食城新农村建设,主要就是突出王拐岗美食,建造餐饮一条街,目前,美食城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赵老家、塘南安置点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任务,即将动工兴建;小庙村灯塘村民组整治,主要是以“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危房)、“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为重点,对42居住户的住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还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扬长避短,发展新兴产业
小庙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传统农业的存在,又具有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小庙镇通过8万亩水稻、6万亩油菜、3万亩棉花三大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共绿色植保服务,提高农业
页3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业效益,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小庙镇还是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镇。全镇有森淼集团、老母鸡农牧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3个养殖业“一村一品”村,有13家种禽场,三个大型苗禽孵化场,一家饲料厂及两个畜禽产品分割加工厂,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省市。由于养殖业规模大,还吸引国内30多家饲料、兽药生产厂家在镇上设立长期办事处或代理处,全镇养殖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有100
多名专业经纪人,养殖业及其链条产业年总产值近20亿元。为确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小庙镇党委政府还在动物防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支持和服务;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效益;扶持龙头养殖现场
企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养殖致富;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把养殖业做大做强。
苗木花卉是小庙镇的新兴产业,全镇有7000亩生态林及5000亩苗木花卉生产,近期小庙镇还在拐岗村通过招商引进礼仪鲜花生产基地,示范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生产。蔬菜生产也是我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镇规划建设2个大棚蔬菜基地及3个露天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达到6000亩。
2、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
小庙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融合,这是一种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精髓是“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小庙镇作为都市近郊乡镇在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中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
页4 近年来,小庙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创争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加快
发展和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三个结合,突出“工业强镇”战略,主动融入合肥市“141”工程,实现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城等区域互动发展,互利共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6089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1亿元,增长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8.4亿元,增长46%;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19家,全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3.52亿元,增长34%。全年引进各类项目15家,协议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家,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8.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4.5亿元的18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在2009年全市乡镇综合经济社会考核中,小庙镇荣获2008“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两项殊荣;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单位。
五、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小庙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改变了群众观念,使得广大干群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更实的认识。
2、突出了地方特色,王拐岗美食一条街建设,就是紧扣王拐岗美食文化这一特色,打造品牌,发展饮食业。
王拐岗美食一条街 页5
3、大大改善了群众的起居环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4、规划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改以往有新房无新村的格局。
六、几点思考
自小庙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也得到了几点体会和思考,主要有: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仍是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改善广大群众的起居环境,更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抓住不放松,路要通,渠要畅,电能用,站能动;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性、新建性、改造性、整治性、保护性区分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更不是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一项有针对性、程序性,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3、立足实际,做好规划。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把规划与产业联系起来,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联系起来,体现出特色,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不同组团间要加强联系,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及公益设施投入浪费。
5、基础设施的投入仍是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6、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法行政。
页6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以小庙为例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 2至201 3学年第2 学期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关克难
系别/班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学号)蔡程(1109012005)尹振鹏(1109012006)杨骏辉(1109012008)刘玉忠(1109012009)张健(1109012011)兰丹枫(1109012012)陈安琪(1109012042)罗文丽(1109012044)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页
1合肥市小庙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政府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得以好转,进而使他们向往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购置新房,安家落户;一部分农民则在不断改造旧房,建设新屋。与农民的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以及翻建新居的热情相比,我国对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两三茬,形成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造成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乱,不仅影响农村景观,也影响农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
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自然村落的整治
力度,推动乡村转型,迫在眉睫,刻不
容缓。本文基于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以安徽省肥西县小庙镇为典型案例,从
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新农
村建设的的一些问题 自然村落
一、小庙镇区位
小庙镇位于省城合肥西郊,系肥西县重镇,与合肥市蜀山区、高新区毗邻,面积198.34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多,辖29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5个街道管
委会。312国道横穿境内,合武、宁西铁
路贯穿东西,上小路、小高路、王长路等
主要道路贯穿南北。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畜禽养殖是特色,餐饮业较为发达。
小庙夜景
二、规划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据此,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为指导,小庙镇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了地方的特色,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和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值得下一步如何把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度和广度思考和借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
三、主要工作
小庙镇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王拐岗中心村建设为中心,以赵老家、塘南两个工业区安置点为点,对小庙村灯塘村民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还完成了对大柏、雷麻、硕大塘、栀树、袁中、小庙、马场、街北、五十墩等中心村规划。王拐岗美食城新农村建设,主要就是突出王拐岗美食,建造餐饮一条街,目前,美食城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赵老家、塘南安置点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任务,即将动工兴建;小庙村灯塘村民组整治,主要是以“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危房)、“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为重点,对42居住户的住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还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扬长避短,发展新兴产业
小庙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传统农业的存在,又具有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小庙镇通过8万亩水稻、6万亩油菜、3万亩棉花三大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共绿色植保服务,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业效益,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小庙镇还是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镇。全镇有森淼集团、老母鸡农牧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3个养殖业“一村一品”村,有13家种禽场,三个大型苗禽孵化场,一家饲料厂及两个畜禽产品分割加工厂,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省市。由于养殖业规模大,还吸引国内30多家饲料、兽药生产厂家在镇上设立长期办事处或代理处,全镇养殖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有100
多名专业经纪人,养殖业及其链条
产业年总产值近20亿元。为确保
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小庙镇
党委政府还在动物防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支持和服
务;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品
牌战略,提高产业效益;扶持龙头
养殖现场 企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养
殖致富;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把养
殖业做大做强。
苗木花卉是小庙镇的新兴产业,全镇有7000亩生态林及5000亩
苗木花卉生产,近期小庙镇还在拐岗村通过招商引进礼仪鲜花生产基地,示范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生产。蔬菜生产也是我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镇规划建设2个大棚蔬菜基地及3个露天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达到6000亩。
2、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
小庙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融合,这是一种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精髓是“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小庙镇作为都市近郊乡镇在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中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
近年来,小庙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
强、全国争百强”的创争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加快
发展和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与重
点突破,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三
个结合,突出“工业强镇”战略,主动融入合肥市“141”工程,实
现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科
技城等区域互动发展,互利共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
化、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6089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
工业生产总值17.1亿元,增长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8.4亿元,增长46%;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19家,全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3.52亿元,增长34%。全年引进各类项目15家,协议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家,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8.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4.5亿元的18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在2009年全市乡镇综合经济社会考核中,小庙镇荣获2008“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两项殊荣;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单位。
五、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小庙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改变了群众观念,使得广大干群对
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更实的认识。
2、突出了地方特色,王拐岗美食一条
街建设,就是紧扣王拐岗美食文化这一
特色,打造品牌,发展饮食业。
王拐岗美食一条街
3、大大改善了群众的起居环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4、规划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改以往有新房无新村的格局。
六、几点思考
自小庙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也得到了几点体会和思考,主要有: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仍是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改善广大群众的起居环境,更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抓住不放松,路要通,渠要畅,电能用,站能动;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性、新建性、改造性、整治性、保护性区分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更不是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一项有针对性、程序性,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3、立足实际,做好规划。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把规划与产业联系起来,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联系起来,体现出特色,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不同组团间要加强联系,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及公益设施投入浪费。
5、基础设施的投入仍是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6、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法行政。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驻村调研报告
选准突破口 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根据组织安排,本人在xx乡xx村住村蹲点。在蹲点期间,走访了住在xx集市的部分农户和个体经营者、xx小学,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了解了村情、民情,帮助xx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同时协调资金x万元铺设xx村出庄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状况。
xx村有11个村民小组,3790人,党员86名。村有一农贸市场,在周边乡镇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村集体经济空白,没有收入项目。社会事业发展也比较滞后,尤其是道路状况较差,除环乡路为水泥路外,其余均为土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通过调研,认为xx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社会事业缺乏投入,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但具备加快发展的一些基础条件。当前,xx村应放大本村的传统产业优势,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动员,全力以赴,以一至两年的时间打基础,拉开框架,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基础。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作为农业村组,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xx村有水面近1000亩,水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现有经营模式为粗养,经济效益不高。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采取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养殖专家来村面授等措施,推动鱼塘精养和混合养殖,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同时要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以招商引资或村集体投资领办等形式,搞好鱼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平台,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签订农业订单,稳固销售渠道,力争养殖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三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大棚蔬菜推广为重点,以大户领头、科技示范为措施,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二、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水平,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目前,欠发展农业乡镇农民收入渠道还不宽,增收基础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没得到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级组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当前,xx要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要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明确责任到人,明确考核奖惩措施,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乡劳动就业部门以及村负责同志要广泛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正常开展组织培训、输出和职业介绍等工作。目前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量大,招录门槛低,尤其是缝纫、针织、电子装配、食品加工等岗位缺员较多,乡村组织要主动与园区企业对接,让剩余劳力在本区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我们要用好用足全省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技校培训、企业岗前培训、成人校培训等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青壮年劳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三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同时要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的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进一步创新方法,加快有特色的农贸市场建设步伐。但市场规模较小,还缺乏规范引导。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这一基础优势,放大市场效应,是一大课题。首先,要合理规划市场,在现有的沿街两侧,要尽快启动拍卖、出售、租赁等程序,对闲置地块进行建设,扩大市场交易的可供地块,以逐年的发展形成规模市场。对沿街两侧低洼、水塘地块,村集体要想方设法填埋,用足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吸引大户投资、村党员干部集资、村集体融资等形式,先行建设房屋,公开出售,一方面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为村集体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着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培植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对市场要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至少要形成三点以上的发展规划,逐年投入、逐年建设,对沿街建筑进行美化、亮化,配套路灯、饮食、服务业等措施,做大做强市场,使其成为面向全区的特色市场。
四、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
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实现苏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而载体则是推进项目建设。因此,经济欠发达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利用好各种后发优势,用足政策,坚持锲而不舍引项目,持之以恒干项目,齐心协力上项目,壮大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总量。重点一要鼓励全民创业,用活民间资本。目前,xx村仅有纸盒厂、热水器厂两个私营企业,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经济效益可观,这就说明发展私营企业是强村富民的首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扶持力度,一方面盘大盘强现有纸盒产业,另一方面让在外地创业有成的人返乡投资,让在本地有经济实力的人二次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二要推行村集体股份合作制、集体个体联营制、租赁制等形式,采取大户投资、村干部集资、资产抵押等形式,多渠道融资,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齐抓,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让农民在创业中得到经济利益,让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得到收益,加快转变经济落后、农民不富裕的状况。
第五篇: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人特对浦江县飞轮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在下着眼于飞轮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
一、飞轮村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飞轮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00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飞轮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飞轮村已经有近二十多年的磨珠历史。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最近几年,村民们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我们村也由原来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一跃成为镇里的生活富裕村。并且被确立为岩头镇的“示范村”。据村民反映,我们村生产的各类珠子享誉全省,仅此一项每年也可为村民增加许多收入。可以说正是村民的勤劳与智慧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村民也对他们有如此不菲的收入而感到高兴,但是在高兴的时他们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村中的生产主要是以小作坊式的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而这也是一些经济强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他们希望政府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另外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诸如运输、能源和其他的物价上涨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们的经济效益,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飞轮村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飞轮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飞轮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产业结构情况:飞轮村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
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飞轮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的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飞轮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水源问题亟待解决
村中至今为安上自来水。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我们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远离河流,农田灌溉要通过好几级调水,村民吃够了浇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难,所引用的水要到很远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村中安上自来水,解决吃水不便。
(四)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五)新农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广播、电视、会议等大力宣传新农村的优越性,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响,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还没有让全体群众动员起来。
(六)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亲睐”
(七)农村医疗事业建设优待于加强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群众还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甚至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八)对新农村建设欠缺理解
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三)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
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
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六、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农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四)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等内容作为对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努力使农民从思想上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将农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村委会要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教育,策划一系列参与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提高思想素质。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播的覆盖区域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实用方便的方式宣传。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富有实效。创新思路,丰富宣传手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印在日历上,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每户村民手中,贴到农户墙上。向全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看得见,记得住。力争做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户户知晓,深入民心。
(六)加强风尚引导,提高文明素质
搞红文化广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生活风尚的引导,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大力推行农村政治生活的公开化与民主化,使信息畅通。在农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加快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全面完成社区医疗卫生站建设工作,引导、扶持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定点上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远近,人口多少而科学确定乡村医疗机构。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保证合理用药和价格合理性,增加可报销支出。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患者档案,方便参合农民的报销结算。加强基层乡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健全合作医疗各项监督机制,增加财政透明度,确保取信于民。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老有所养问题。切实为农民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八)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社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九)扎实抓好“三个工程”
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导、支持村(社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加快“四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七、新农村建设成功原因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飞轮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党支部和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支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应当选择年龄轻、有文化、社会责任感强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以及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飞轮村地处浦江县北部,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僻小村。2002年以后,随着通村而过的四海大道建成通车,该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该村到城区和镇区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飞轮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要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体系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还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飞轮村在新农村建设以前,其他农村一样,祖祖辈辈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村里出现了几个经商办厂的先富一族,但农村绝大部分农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头朝黄土背着天的典型农民生活。新农村建设后,随着交通环境和村容村貌的不断改善,吸收了一批经商办厂能人回村投资兴办产业。村两委借助政府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务技能。目前,该村共有工厂3家,不仅解决了村里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周边农村的就业困难。现在该村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本村人口的2倍,2008年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飞轮村的经验证明,发展农村经济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发挥优势,加快培植新的优势产业,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困扰,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珍惜山水自然环境,力求保持地方原有特色。
飞轮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了村庄地势、民居的布局、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公共设施的配套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了以“小五化”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村庄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与环境得到和谐共存。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差异也颇大,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都有自己的历史遗产,都有自己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都蕴含着许多科学的、艺术的和历史的信息,是祖先留下的不可估量的财富、不可再生的资源。新农村建设姓“农”,不姓“城”。如果一味贪大求洋,实施整拆整建,不仅耗资巨大,也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加了巨大的包袱,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农村中形成了新的“水泥森林”。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乡村建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只有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在有效保护地方特色基础上建设新农村,才能称得上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建中发展。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只有资金投入,没有或很少有经济回报的工程,而且投入资金的数额较大。一个村要完成“小五化”、污水和用电线修标准化改造,投入少则百万元,多则达千万元。尽管我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扶持的力度较大,但还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各项支出。
有的村为了尽早完成新农村建设,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惜向银行贷款;有的村两委干部为了追求政绩,项目贪大求洋,不顾农村财力,建造高档次、高品味的亭台楼阁,造成集体资产大规模的亏损。而市口村立足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步伐,促进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新路子。
(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好的政策帮扶和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如浦江县财政每年都要拿出上千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新农村建设,各镇街也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
飞轮村虽然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该村两委干部能充分抓住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和激励机制,率先在全市开展以村庄环境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市第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级绿化示范村等,得到省、市、镇各级奖励补助近十几万元。村级财政支出还不足5万元,就把农村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经济发达、社会资本充裕、民营企业多的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建设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大大减少村集体经济负担。
八、飞轮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
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九、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
走出象牙塔,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场。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
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的开放。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你我都在努力,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