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时间:2019-05-13 09: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篇: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本课题的研究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目前,在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对自动化技术要求不断加深的环境下,智能车辆以及在智能车辆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产品已成为自动化物流运输、柔性生产组织等系统的关键设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智能车辆的研究和开发设计。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于20世纪06年代。当时斯坦福研究院(SRI)的Nils Nilssen和charles Rosen等人,在1966年至1972年中研制出了取名shakey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目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复杂环境下,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规划和控制。从此,移动机器人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多,智能车辆作为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及白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也叫无人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并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进。智能车辆在原有车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能化技术设备:(1)计算机处理系统,主要完成对来自摄像机所获取的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析、识别等工作;(2)摄像机,用来获得道路图像信息;(3)传感器设备,车速传感器用来获得当前车速,障碍物传感器用来获得前方、侧方、后方障碍物等信息。

智能车辆技术按功能可分为三层,即智能感知/预警系统、车辆驾驶系统和全自动操作系统团。上一层技术是下一层技术的基础。三个层次具体如下:(1)智能感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得车辆自身、车辆行驶的周围环境及 驾驶员本身的状态信息,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主要包括碰撞预警系统和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碰撞预警系统可以给出前方碰撞警告、盲点警告、车道偏离警告、换道/并道警告、十字路口警告、行人检测与警告、后方碰撞警告等.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

包括驾驶员打吨警告系统、驾驶员位置占有状态监测系统等。

(2)辅助驾驶系统,利用智能感知系统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给驾驶员提出驾驶建议或部分地代替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操作。主要包括:巡航控制、车辆跟踪系统、准确泊车系统及精确机动系统。

(3)车辆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智能车辆技术的最高层次,它由车载计算机全部自动地实现车辆操作功能。目前,主要发展用于拥挤交通时低速自动驾驶系统、近距离车辆排队驾驶系统等。

这种智能小车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侦察与环境探测 现代战争对军事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军事侦察的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敌方的突然袭击,并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研制多用途的侦察器材和探测设备,在车上装备摄像机、安全激光测距仪、夜视装置和卫星全球定位仪等设备,通过光缆操纵,完成侦察和监视敌情、情报收集、目标搜索和自主巡逻等任务,进一步扩大侦察的范围,提高侦察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探测危险与排除险情

在战场上或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时,智能化探测小车就会发挥很好的作用。战场上,可以使用智能车辆扫除路边炸弹、寻找和销毁地雷。民用方面,可以探测化学泄漏物质,可以进行地铁灭火,以及在强烈地震发生后到废墟中寻找被埋人员等。(3)安全检测受损评估

在工程建设领域,可对高速公路自动巡迹,进行道路质量检测和破坏分析检测;对水库堤坝、海岸护岸堤、江河大坝进行质量和安全性检测。在制造领域,可用于工业管道中机械损伤,裂纹等缺陷的探寻,对输油和输气管线的泄漏和破损点的查找和定位等。(4)智能家居

在家庭中,可以用智能小车进行家具、远程控制家中的家用电器,控制室温等等。对这种小车的研究,将为未来环境探测术上的有力支持。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开发针对特殊 1.3.2 本设计的意义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汽车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全国电子大赛和省内电子大赛几乎每次都有智能小车这方面的题目,全国各高校也都很重视该题目的研究。可见其研究意义很大。本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本题目是结合科研项目而确定的设计类课题。本设计就采用了比较先进的C51为控制核心,C51采用CHOMS工艺,功耗很低。该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应用于考古、机器人、医疗器械等许多方面。尤其是在足球机器人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考古方面也应用到了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检测。所以本设计与实际相结合,现实意义很强。智能小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在智能微型车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己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探测和军事领域使用特别多。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世界各国开发、研制星球探测车系统己经有了多年的历史。美国和前苏联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月球表面探测任务的。美国曾在1966^-1968年间,向月球成功发射了两次无人巡游探测器。1997年,由美国JPL(全称JetPropulsion Laboratory,美国太空总署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的Sojourner号探测车登上了火星。它验证了小型火星车的性能,并完成了一系列技术试验。2004年1月,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再度登陆火星。前苏联在1959^-1976年间,总共成功发射了两个月球探测车。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生活,生产上,单片机无处不在。ATMEL公司的AT89S51单片机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外部设备、工业实时控制、仪器仪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AT89S51可以说是单片机领域的主流产品,其应用如此广泛,所以有必要去学习和应用该单片机,以满足实际产品开发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

通过构建智能小车系统,培养设计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熟悉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小车的检测、驱动和显示等外围电路,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小车的智能循迹。灵活应用机电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电路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条件下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研究使用远程、无人的方法来进行实现,如机器人、远程监控等。无线传输的发展使得测量变得相对简单而且使得处理数据的速度变得很快甚至可以达到实时处理”。

该智能小车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检测部分、执行部分、CPU。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还可以扩展循迹等功能,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可以实现小车自动识别路线,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并检测到障碍物自动躲避。

通过构建智能小车系统,培养设计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熟悉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小车的检测、驱动和显示等外围电路,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小车的智能循迹。灵活应用机电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电路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一)智能小车的作用和意义

自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机器人的发展已经遍及机械、电子、冶金、交通、宇航、国防等领域。近年来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不断探讨、改造、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制造能替代人劳动的机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感系统,对于视觉的各种技术而言图像处理技术已相当发达,而基于图像的理解技术还很落后,机器视觉需要通过大量的运算也只能识别一些结构化环境简单的目标。视觉传感器的核心器件是摄像管或CCD,目前的CCD已能做到自动聚焦。但CCD传感器的价格、体积和使用方式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在不要求清晰图像只需要粗略感觉的系统中考虑使用接近觉传感器是觉传感器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视觉传感器成为自动行走和驾驶的重要部件。视觉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机器人要实现自动导引功能和避障功能就必须要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感知导引线相当给机器人一个视觉功能。避障控制系统是基于自动导引小车(AVG—auto-guide vehicle)系统,基于它的智能小车实现自动识别路线,判断并自动避开障碍,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使用传感器感知路线和障碍并作出判断和相应的执行动作。该智能小车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检测部分、CPU、执行部分。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还可以扩展循迹等功能,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可以实现小车自动识别路线,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并检测到障碍物自动躲避。基于上述要求,传感检测部分考虑到小车一般不需要感知清晰的图像,只要求粗略感知即可,所以可以舍弃昂贵的CCD传感器而考虑使用价廉物美的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来充当。智能小车的执行部分,是由直流电机来充当的,主要控制小车的行进方向和速度。单片机驱动直流电机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勿需占用单片机资源,直接选择有PWM功能的单片机,这样可以实现精确调速;第二,可以由软件模拟PWM输出调制,需要占用单片机资源,难以精确调速,但单片机型号的选择余地较大。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选择第二种方案。CPU使用STC89C52单片机,配合软件编程实现。

(二)智能小车的现状

现智能小车发展很快,从智能玩具到其它各行业都有实质成果。其基本可实现循迹、避障、检测贴片、寻光入库、避崖等基本功能,这几节的电子设计大赛智能小车又在向声控系统发展。比较出名的飞思卡尔智能小车更是走在前列。我此次的设计主要实现循迹避障这两个功能。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根据要求,确定如下方案:在现有玩具电动车的基础上,加装光电检测器,实现对电动车的速度、位置、运行状况的实时测量,并将测量数据传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然后由单片机根据所检测的各种数据实现对电动车的智能控制。这种方案能实现对电动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控制,控制灵活、可靠,精度高,可满足对系统的各项要求。

第二篇: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定稿)

课题背景 目前 在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对自动化技术要求不断加深的环境下智能车辆以及在智能车辆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产品已成为自动化物流运输、柔性生产组织等系统的关键设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智能车辆的研究和开发设计。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于 20 世纪06 年代。当时斯坦福研究院SRI的 Nils Nilssen 和 charles Rosen 等人在 1966 年至 1972 年中研制出了取名 shakey 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目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复杂环境下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规划和控制。从此移动机器人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多智能车辆作为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及白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也叫无人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并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进。智能车辆在原有车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能化技术设备: 1计算机处理系统主要完成对来自摄像机所获取的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析、识别等工作 2摄像机用来获得道路图像信息 3传感器设备车速传感器用来获得当前车速障碍物传感器用来获得前方、侧方、后方障碍物等信息。智能车辆技术按功能可分为三层即智能感知/预警系统、车辆驾驶系统和全自动操作系统团。上一层技术是下一层技术的基础。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1智能感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得车辆自身、车辆行驶的周围环境及驾驶员本身的状态信息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主要包括碰撞预警系统和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碰撞预警系统可以给出前方碰撞警告、盲点警告、车道偏离警告、换道/并道警告、十字路口警告、行人检测与警告、后方碰撞警告等.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包括驾驶员打吨警告系统、驾驶员位置占有状态监测系统等。2辅助驾驶系统利用智能感知系统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给驾驶员提出驾驶建议或部分地代替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操作。主要包括:巡航控制、车辆跟踪系统、准确泊车系统及精确机动系统。3车辆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智能车辆技术的最高层次它由车载计算机全部自动地实现车辆操作功能。目前主要发展用于拥挤交通时低速自动驾驶系统、近距离车辆排队驾驶系统等。这种智能小车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侦察与环境探测 现代战争对军事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军事侦察的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敌方的突然袭击并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研制多用途的侦察器材和探测设备在车上装备摄像机、安全激光测距仪、夜视装置和卫星全球定位仪等设备通过光缆操纵完成侦察和监视敌情、情报收集、目标搜索和自主巡逻等任务进一步扩大侦察的范围提高 2侦察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探测危险与排除险情 在战场上或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时智能化探测小车就会发挥很好的作用。战场上可以使用智能车辆扫除路边炸弹、寻找和销毁地雷。民用方面可以探测化学泄漏物质可以进行地铁灭火以及在强烈地震发生后到废墟中寻找被埋人员等。3安全检测受损评估 在工程建设领域可对高速公路自动巡迹进行道路质量检测和破坏分析检测对水库堤坝、海岸护岸堤、江河大坝进行质量和安全性检测。在制造领域可用于工业管道中机械损伤裂纹等缺陷的探寻对输油和输气管线的泄漏和破损点的查找和定位等。4智能家居 在家庭中可以用智能小车进行家具、远程控制家中的家用电器控制室温等等。对这种小车的研究将为未来环境探测术上的有力支持。

第三篇: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期阅读备受幼教界的关注。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阅读环境的创设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研究、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家园互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等,在不同方面都总结出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园过去也曾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发现幼儿对早期阅读颇有兴趣,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有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7月起我园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从2——3岁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2——3岁幼儿阅读特点的基础上,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的能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目的:了解教师与家长在2—3岁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困惑,总结出一套有效解决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收集法、追踪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途径:

①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指导的困惑;

②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获得理论上的经验积累;

③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观察幼儿的阅读特点,进行案例的总结,个案分析;

④ 积累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并总结出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高本幼儿园上在早期阅读的材料、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细致探讨一下针对2—3岁幼儿的、教师与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的策略,同时让好的图书在幼儿2—3岁这个年龄段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辐射家庭的目的。

三、研究基础

在以前的工作中,进行过有关早期阅读材料和指导的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2007年6月,梅建宁的教案—

—《小鸟的家》收录在《幼儿园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中,2008年2月,倪雪春的文章《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创建和谐校园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9月,倪雪春图文《虫虫爬》在《现代教育报》启蒙专刊刊登等。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适合2-3岁幼儿的阅读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搜集了大量的图书(比如……),同时也认识到有些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但要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因为图书只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它还需要具体指导策略、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参与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前面获得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如果更好地指导和干预幼儿的阅读过程,帮助他们享受阅读的兴趣,并不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第四篇: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诞生了第一个安乐死法案,安乐死作为一个法学问题被正式提出,从此以后成为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根据国外和国内的安乐死的背景和对安乐死支持与否的民意调查,从我国的立法角度和立法背景等方面和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个体法等方面来认证我国实行安乐死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且提出一些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建议和实行措施。

(意义)安乐死是一个涉及伦理、法律和医学等方面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为制定政策和立法之目的,审视安乐死必须立足伦理,要围绕生命价值、个人自由和人权保障等来看待问题。讨论安乐死的最佳情景是国家经济、法制、医疗保障和公民的观念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准,根本问题是病人的自由意志能够在物质和精神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得到保障。从伦理上来讲,绝对禁止或全面开放安乐死均不可取,我国社会目前不具备讨论安乐死的理想条件,从立法上来讲,我们仍需创造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严格规范安乐死使用的对象范围、主体范围、实施条件、申请程序、审查程序、操作程序,和明确擅自实行安乐死的刑事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安乐死职责的刑事责任,并明确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其中以安乐死为例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实施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根据现代医学和技术断定已身患不治之症,并死期又迫在眼前的病患者;(2)实施安乐死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3)病人忍受的肉体痛苦,达到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程度;(4)病人意思清楚并能表达自己的意识,必须有其本人真挚的嘱托和承诺,且该嘱托和承诺是在事前或行为当时作出。在病人无法表达时,近亲属及其他人不得代为请求,医生也不得主动实施;(5)除安乐死外,无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痛苦;(6)应由医生实施,其他人无权实施,且实施安乐死必须有三名医生研究同意,在经主治医生批准;(7)实施安乐死的方法必须合乎伦理而且被认为是妥当的。研究方法

安乐死的性质

由此可见安乐死行为的实施是需要第三方的致死行为,那么第三方行为是合法的民事行为还是我国《刑法》中232条所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呢?目前我国学者多数人认为应该定为故意杀人罪,其理由是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相应法律规范,因而若从法律角度上看,其行为本身属于一种故意杀人行为,但鉴于这种行为的特殊性,又应另当别论。[4](P.687)

首先,从行为实施动机上看,第三人实施行动的初衷是为了使病人在医学无法救治时尽量免受病痛对身心的双重折磨,与故意杀人的初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主观意愿。其次,从行为实施依据上看,第三人的活动是应病人要求而实施的,并非行动者自身的要求,与故意杀人的依据不同,因此,实施安乐死的第三人的行为是否违法,应从多方面考察,而不应简单地从行为本身上进行认定。由此可见,安乐死的合法化即安乐死第三人行为成为合法的民事行为是可能的,但应辅之以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一套严密的评定程序,使安乐死真正名符其实的“安乐”。再次,从行为实施的结果上看,第三人实施行动结束病人的生命,并未造成社会危害,与故意杀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相提并论,与刑法所要达到惩处犯罪,保障社会安全的目的不相符,因而从行为结果上亦不能体现刑法的宗旨。

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的分类较多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自愿、非自愿等,通常意义下人们把安乐死粗略的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如采用药物或其他办法主动结束痛苦的生命,这也称积极或直接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人自行死亡,也称消极或间接安乐死。

一般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狭义的提法即无痛致死术也就是主动安乐死。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只给你写出正文的一级题纲,分则你自己可编写。

一、安乐死的概念、起源、各国法律规定;

二、安乐死在各国的实施情况、法律对此引发纠纷的处理;

三、对安乐死立法及合法实施是社会必然发展趋势;(理由及你的观点)

四、结论(安乐死对社会发展的最终作用)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这个你自己完全能做出来,再说我也没法安排你的时间:))主要参考文献

〔1〕楚东平《安乐死》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3〕陈兴良 《刑法的启蒙》 第1页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4〕 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5〕李连科著:《价值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第246页。〔6〕欧阳涛:“安乐死的现状与立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5期。〔7〕呼满红 张晖 《“安乐死”离我们有多远》载《民主与法制》2001年第11期.〔8〕祝世讷 梁中天 《安乐死论纲》载《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7期.〔9〕参见《刑法问题与争鸣》第2辑之专题三“安乐死的刑法意义”的附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10〕(英)尼古拉斯 余纪元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11〕黄茂荣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2〕(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13〕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摘要]“安乐死”一直是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对于“安乐死”,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国的法律也对“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有的在法律上把安乐死当成是故意谋杀罪。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它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关键词]安乐死 可行性 法律

一、“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源于希腊的EUTHANASIA一词,原意为 “快乐死亡”或 “尊严死亡”。目前,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安乐死”是指对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人或无生命价值的人,经过积极治疗病情不见好转甚至恶化,患者痛苦不堪,根据患者及亲属的意愿和请求,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使其无痛苦地、安然地死亡。它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安乐死”实施的对象应该是指那些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当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可能并且正处在极端痛苦之中的病人或者是无生命价值的人;(2)“安乐死”应该是在病人自愿请求的前提下进行。如在果明知病人不愿意,而强行对其实施的话就构成是故意杀人罪;(3)在这一行为中,执行“安乐死”的人,只能是经过正规的培训,取得合法资格的医护人员,且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4)实施行为的目的必须是仁慈和尽可能无痛地让病人死去。目前学术界依照不同的标准将“安乐死”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终止生命的行为方式不同,分为积极的“安乐死”与消极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或仁慈助死,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病人的生命。消极“安乐死”又称为被动“安乐死”或任其死亡,是指对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端痛苦的病人停止、放弃救治,包括停止使用生命的辅助设施和药物,使病人自然地死于疾病。事实上,在医疗实践中,消极“安乐死”已相当普遍地实施了,法律对于消极“安乐死”也是默许的,现在颇有争议的是积极“安乐死”。2.根据被实施安乐死的病人是否明确表达愿望,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指的是患者在意志清醒的时候,有过明确的表示,不愿意忍受疾病的折磨,而愿意实施“安乐死”。如通过立遗嘱。而非自愿“安乐死”针对的是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主要是指脑死亡、植物人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实施“安乐死”。由于这几类人都是无行为能力的人,无法表达自已的意愿。因此,对于这类病人的安乐死问题,应该是由其监护人向法院申请,由法院组织有关部门对患者进行审查,来决定是否对病人实行“安乐死”。

二、实施“安乐死”是犯罪吗? 在我国现行法律未对“安乐死”做出认可的情况下,既使经死者同意而终止其生命的行为,同样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几乎所有的“安乐死”案例均做了有罪的判决。但是把“安乐死”案例一律定为有罪判决,从理论和实践上是不合理的。根据我国理论界的说法,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成立的根本条件。笔者认为“安乐死”不是犯罪,是因为“安乐死”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安乐死对国家、社会、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都是有益无害的,不具备社会危害性。首先,从人身危害性的角度分析,“初犯可能”和“再犯可能”的机率是极小的。因为首先要有一个身患绝症且痛苦不堪的病人存在,其次是要在病人的请求下,实施行为对象的特殊性大大制约了“再犯可能”和“初犯可能”;其次,从社会危害的角度来看,实施“安乐死”行为的客观结果是病人的死亡,是一种非自然原因而丧失生命。这样的结果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病人是希望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而得到解脱的。它从根本是不同于一般的杀人行为,行为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则,在濒临死亡的病人请求下对病人实施了安乐死,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而且还体现了人不但可以选择生的权利还可以选择死的自由,尊重尊严死的权利。因此,“安乐死”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另外,从犯罪的另一个特征刑法的当罚性看,刑罚的目的是一方面通过刑罚惩罚犯罪,改造犯罪。另一方面是威慑、警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从而达到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的目的。而实施“安乐死”不具有社会的危害性,不会给社会民众产生危险的压力,此外安乐死的再犯可能性非常小。因此根据刑法的惩罚目的来看,“安乐死”行为不应该是犯罪。总之,从刑法理论和实践来看,“安乐死”无害于社会、不具备故意杀人罪人本质特征,不具备刑法惩罚的目的。因此,不能把“安乐死”当成故意杀人罪来论处。

三、实行“安乐死”的合理性及意义 目前法律对“安乐死”是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实行“安乐死”对于患者、家属甚至是国家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安乐死”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一)对病人来说,实施“安乐死”是他的权利。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人不仅有生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死”的权利。对某身患绝症的病人,在其倍受病痛折磨、求生不得的情况下,明知治愈无望而采用人工的方法延续其生命让他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这显然是极不人道的行为,也损害了患者生命的尊严。

(二)从病人的家属能及社会来说,对病人实施“安乐死”,有利于减轻他们的负担。亲属对病人在道义上有照顾的义务,在法律上有赡养的义务。然而,在长期医治无效下,亲属、单位以及社会已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第一,在精神上继续要求他们长期负担义务,长期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整天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病人的家属,他在精神上是否承受得了呢?发生在1971年,荷兰的鲍格太太“怜悯杀人”一案中,作为一个医生的鲍格太太正是忍受不了看到母亲受到病痛折磨的样子,在其母亲的请求下,帮助母亲死亡。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鲍格太太是在精神上不忍看到母亲被折磨的情形下才让她母亲死亡。后来法院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判其无罪。因此,对病人实施“安乐死”不仅是对病人肉体上的解脱而且也是病人家属精神上的解脱;第二,在经济上,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医疗上的花费是非常昂贵的。据统计,我国现有5~7万的植物人患者,为了维持这些患者的医疗费用,头一年的花费是10~30万人民币,以后住院治疗的花费每年约6~9万,在家治疗和护理至少也每年需要1.5万。由此可见维持一个已经无生命价值意义的病人的医疗费用是如此的昂贵,给社会增加了一个很沉重的费用。而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支付一个绝症病人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灾难。因此,对于患者实施“安乐死”,从经济上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而且也在情感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三)从生命的价值上看,“安乐死”有助于节约吏多的医药资源,实现医药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种医药资源还比较缺乏,病情危重无生存希望的病人长期占用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消耗大量医疗药品用以延续无希望的生命,显然是对有限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据统计,2001年我国每千人只有2.39张床位和1.69个医生,医疗设备和医疗费用均十分有限,如果允许对那些身患绝症、生不如死、无生存希望的病人实施“安乐死”,就可以为那些有望康复的病人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以及医药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从医学技术的角度上,实行“安乐死”有利于人体的器官移植。目前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体器官来源稀少的困境。由于无器官来源,很多病人相继死亡。但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生不如死、无生存希望的人来说,他们身体的某些器官是完好的。如果用来移植的话,不仅可以救活其他病人,同时还可以节约卫生资源,此外还有利于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为了防止为器官移植而滥用安乐死,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安乐死”执行程序,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此外,实施“安乐死”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首先,从医生方面来说,“安乐死”并不违背医生“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的医德。因为不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节约了有限的医药资源。其次,实施“安乐死”已经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经过网上调查:你是否赞成“安乐死”?共有671人参与投票,赞成的548张,占82%,否定的92张,占13%,无所谓的33张占5%。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多数人在心理上对“安乐死”是可以接受的。无可非议,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我们看到“安乐死”的合理性、可行性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导致“安乐死”的滥用,人们推卸他所应该担负的责任,造成人情冷淡,甚至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合法的方式掩盖其非法的目的,比如,为了人身器官。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有弊端就否认它,我们必须做的是,用法律的方式加以规范。

四、对“安乐死”进行立法。“安乐死”可能涉及到每个活着的人,因此“安乐死”的立法是一件事关社会和千家万户的大事。因此,在对“安乐死”进行立法以前,我们应该在整个社会中举行一次有关“安乐死”的讨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安乐死”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把“安乐死”和犯罪区分开来,从而为“安乐死”的立法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才对“安乐死”立法。一个合法的“安乐死”应该包括“安乐死”的条件规定,执行程序的规定,监督机构的规定等。

(一)在医疗技术的立法上,应该对“安乐死”的条件进行规定。1.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那些身患绝症在当前的条件下已经是毫无救治的可能性并正在遭受难以忍受痛苦的病人。2.除了具备第一个条件外,还应该是在患者的请求之下,如果病人已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应由其监护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3.该医生对病人执行安乐死的首要理由是为了结束病人的痛苦维护其生命的尊严。4.由于医生对患者实施了“安乐死”,才导致病人的死亡,这是构成“安乐死”的充分条件。5.这种死亡应该是一种快速的,无痛苦的死亡,同时也应该是一种符合人道主义,能够被人民接受而不是用枪杀、溢死或者砍死的方式进行。此外,一外合法的安乐死还包括执行者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医护人员。那么,一个合法的“安乐死”应该经历哪些程序呢?

(二)实行“安乐死”的程序。一个完整的“安乐死”的程序应该包括请求、审查、批准、实行四个阶段。1.申请。首先申请者除了具备法律所规定的“安乐死”对象的条件外,还应该是智力和精神正常,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对于那些无行为能力或未满18周岁的人,其亲属可以根据其意志或现实情况提出申请。申请者在有市一级医疗单位和有一定职称的主治医生证明的基础上,以书面的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2.审查。人民法院在接到申请书后,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一个委员会(由具有一定职称的医生、伦理和法律专家组成)对这份申请书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应包括专业审查和司法审查。3.批准。人民法院在接到专业审查与司法审查的报到以后,应认真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查并再次征求患者的意见后,对申请安乐死的行为做出批复,并指定由谁来执行且指派法医到现场进行监督。4.执行。医疗单位在接到法院的载决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实施安乐死的一切事宜做好准备。在执行完毕后,所有相关人员应在有关材料上签名,并将有关材料转到法院存档保密。由法院出具证明给病人家属。为了防止“安乐死”被某些人滥用,除了加强在法律上的审查外,应允许民间成立非官方的“安乐死”审查委员会,对所进行的或未进行的“安乐死”进行审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综上所述,“安乐死”是关系到人们生与死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正确使用,用法律加以引导、规范和监督,就有益于病人、家属及社会,“安乐死”是可行的。

第五篇:研究背景及意义[小编推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1 案研究、调查报告,职业教育信息化等。这虽然对于我们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但针对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国外研究涉及相对较少。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标志是吕可红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1986年第3期上的《日本社会的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该文在我国首次描述了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揭开我国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序幕。此后,赵秀琴发表的论文《日本教育的信息化》、朱美教发表的论文《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张倩苇发表的论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等都是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客观描述,较为详尽的向我们展示了国外教育信息化进程。

纵观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多,研究德育工作信息化的少;二是研究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多,研究中小学特别是中职学校德育信息化的较少。三是虽对德育工作信息化的研究已经开始探索,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实践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德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有待深入。这些研究现状,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内容:(1)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国内外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现状比较

(3)以新理念、新思路抓好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工程,争取有新拓展。

(4)德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5)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6)对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目标:(1)通过研究把信息技术引入和推广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2)促进德育工作者紧跟形势,转变理念,拓展视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3)探索出新形势下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

1、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要求,值得关注。

2、要让信息网络成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转变核心竞争力生成模式的重要载体,成为激活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成为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3、根据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德育信息化,实现两者在内容、形式与效果的相结合。

4、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后,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视、听、触等多个维度展开。

5、建设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用网络信息技术充实德育工作,并相应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观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2.刘国胜:《实施德育信息化对策,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夏锡良:《教育信息化与德育现代化》

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学校近年来狠抓德育工作,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已取得显著效果。

与此同时,学校多名教师攥写的有关德育工作的论文曾先后获奖和发表。例如:课题负责人施云耿在2011年省级刊物《现代阅读》上发表《增强德育科学性的思考》一文;金毅伟等人攥写的省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职场人”目标的递进式德育创新实践》获三等级;吴小莲老师的课题《中职校心理辅导案例开发》获市二等级;樊宏燕攥写的课题《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获市二等级等。

七、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设计问卷,对学生使用信息网络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发现使用中的不良现象,从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阶段:对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现有程度和规模进行调查研究,初步认清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第三阶段:搜集典型案例、信息化平台实例、德育工作信息化手段等材料,为理论升华做准备。

第四阶段:在第一、二阶段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分析总结德育信息化的必要性、现状及重要意义。

第五阶段:根据阶段三取得的材料,探索出德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并用材料论证观点。

第六阶段:回顾调查研究全过程,反思德育信息化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2、人员分工

施云耿:课题总负责人,负责课题整体思路的统筹规划及相关理论的攥写。樊宏燕:主要进行资料与理论的整合,完成课题相关理论部分的攥写,并进行相应的德育实践探索。

李真:主要负责搜集材料、问卷调查等资料准备工作,并进行综合分析为理论提供依据。

吴晟:配合课题的理论探索,进行信息技术研发,为实践德育工作信息化提供物质支撑。

八、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分析综合法、实践法

九、条件分析

本课题负责人施云耿,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担任学校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并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多年,工作负责,充分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并熟悉德育工作,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课题其他成员也都是德育课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下载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能小车课程设计(五篇模版)

    智能循迹小车 【摘要】 本课题是基于低功耗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小车完成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自主识别黑色引导线并根据黑线走向实现快速稳定的寻线行驶。小车系统以......

    智能小车设计报告

    机器人控制技术 实验设计报告书 题 目:基于STC89C52的智能小车的设计 姓 名:李如发 学 号:073321032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李东京 设计时间:2010年 6 月 目 录 1.......

    智能小车设计报告

    智能小车设计报告 魏旭峰、孔凡明、陈梦洋 (河北科技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 摘要: AT89S52单片机是一款八位单片机,他的易用性和多功能性受到了广大使用者的好评。该设计是结合......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全文5篇]

    课程设计报告 (嵌入式技术实践(一))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题 目:智能小车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专业班级:自动化123班 学 号: 21 学生姓名:谢斌 指导老师: 王祖麟、张振利 日 期:......

    智能循迹小车实验报告

    摘要 本设计主要有单片机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组成,小车具有自主寻迹的功能。本次设计采用STC公司的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传感器模块采用红外光电......

    智能循迹小车(推荐阅读)

    专业创新实践实训报告 课题名称 成员 院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智能循迹小车 *** 航空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 2016年5月28日 目录 1 实训任务与内容 ...............

    毕业设计任务书(智能小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系别专业姓名 基于单片机智能小车的设计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城建电子学号2011 年 2 月 20 日至 2010 年 6 月 22 日共 17 周......

    智能小车总结(5篇材料)

    第二届“飞思卡尔杯”智能小车 技术总结报告 队名:BIT 电气二队 队员:叶林瓒李文楠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宣言:做到最好2008-9-3 第二届“飞思卡尔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