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是一种简易、快速和廉价的血斑试验。通过这种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代谢缺陷导致的先天性遗传病,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使其健康成长。遗传代谢病近年逐渐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更应努力降低此类疾病的危害。代表着世界临床检验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液相串联质谱判读(LC-MS/MS)技术可以做到用一滴血样,在几分钟内一次分析近百种代谢物,检测几十种遗传代谢病,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省钱、最高效的筛查方法,世界发达国家都普遍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新生儿的筛查。
现状
在我国每年2000多万的出生人口中,约有40万到50万的儿童患有遗传代谢病。它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对遗传代谢病的患者而言,愈早发现,愈早治疗,对患儿愈好。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原司长李长明教授认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第三级预防措施,是婴儿迈入健康人生的第一道“安检”。国家《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入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李教授强调:“遗传代谢病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重点筛查的一大类疾病,进行更多病种、更高覆盖率的筛查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据了解,1981年,上海市在我国首先开始了在新生儿中筛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半乳糖血症。1989年起,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省市逐步开展了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常规筛查。1994年,国家颁布了《母婴保健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新生儿作筛查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还比较落后,全国每年出生2100万活产儿,仅有50多万接受这一筛查,覆盖率不到3%。此外,筛查病种也少,遗传代谢病一般只查两项。很多患儿因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的智力残疾,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
新技术,可有效控制
在新生儿的疾病筛查方面,发达国家已走在我们前头。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发中心教授何健介绍,目前国际上对新生儿疾病的筛查主要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即由专业护士采新生儿的足跟血一二滴,几分钟后便可检测几十种遗传代谢病。有关资料显示,美国2007年已有88%的地区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德国1991年至2001年间采用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对出生人口的98%进行了筛查;澳大利亚自2004年起实现了全部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日本、韩国的新生儿筛查已经由家长自愿筛查变为依照国家立法必须进行的项目。“我国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刚刚开始,任重道远!”何健说。
加大宣传,预防为主
前几年,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发中心共同发起的“生命绿洲行动”——遗传代谢病检测全国普及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秘书长夏雪红教授表示,此次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推动母婴保健和优生优育科学事业的发展。活动汇集了全国在优生优育、遗传代谢病诊治方面的著名专家,成立了以卫生部老一辈领导钱信忠、林佳楣为名誉主任的全国指导委员会。“生命绿洲行动”将利用大约3年的时间,通过举办论坛、专业培训、科普大课堂等形式在全国广泛宣传新生儿筛查理念,普及遗传代谢病检测及诊疗知识,推广新一代遗传代谢病检测技术,树立“人生第一次体检”的观念,增强育龄家庭的疾病预防意识。
“遗传代谢病是可治疗、可控制的。”“生命绿洲行动”全国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遗传代谢诊疗专家杨艳玲研究员说,筛查出现阳性结果的儿童需要进一步确诊,遗传代谢病代谢异常的确诊主要依靠代谢物的测定和酶活性测定。总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代谢缺陷造成的毒性物质蓄积、补充正常需要物质、酶或进行基因医疗。大多数遗传代谢病以饮食治疗为主,部分疾患可通过维生素、辅酶等进行治疗。通过对症治疗许多疾患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二篇:彭泽县妇幼保健院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工作总结
彭泽县妇幼保健院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技术工作总结
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1‰-3‰。2009年2月卫生部已专门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把听力障碍列为新生儿三大疾病筛查病种之一;今年3月3日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来临之前,卫生部、残联等15个部门联手提出“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宣传主题,强调早筛查早发现的重要性。我国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任务十分艰巨。
一:基本情况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属丘陵湖区接合地带,总人口约37万。据县残联统计数据,听力残疾人口约700人(含后天人为因素导致)。全县乡镇卫生院18所,拥有听力筛查仪设备的5所,因技术原因均未开展筛查工作。2010年全县新生儿童数4124人,接受听力筛查新生儿490人,筛查率11.88%,全部在我院完成。
二:培训推广
今年初,我院在县卫生局批准及支持下,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作为新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县13个乡镇(另5所乡镇卫生院为中心卫生院覆盖)推广。2011年3月18日在我院举办“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培训班,由儿保科张良兵科长组织学习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并讲述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意义;儿保科副科长刘爱琴现场演示操作,并系统讲述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注
意事项。与会学员了解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意义,基本掌握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要领。
三:指导督查
会后,13所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多家卫生院多次派操作人员来我院儿保科观摩学习,逐渐掌握了操作技术;浪溪、浩山、黄花、黄岭、天红等乡镇卫生院邀请我院儿保科携带设备下乡检查。5月中旬,欧阳爱林副院长、儿保科副科长刘爱琴等等三人先后对13所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乡镇卫生院进行督查指导,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现场指导督促改进。
四:总结分析
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上述13个乡镇出生新生儿3193人,共筛查1607人,筛查率50.32%;其中2011年4月1日—9月30日,共出生儿童1668人,筛查1018人,筛查率61.03%,技术推广后筛查率明显提高。
表一 13个乡镇技术推广前后筛查比率对照表
2010.10.1-2011.3.30 2011.4.1-2011.9.30 2010.10.1-2011.9.30
出生数 1528 1668 3196
筛查数 589 1018 1607
筛查率(%)38.55 61.03 50.32
五:原因分析
以上资料表明,技术推广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比率明显提
高,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各乡镇卫生院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意义,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
2、各乡镇卫生院加大了宣传力度。
3、群众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接受意愿增强。
彭泽县妇幼保健院保健部 2011年11月15日
第三篇:在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总结暨技术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总结暨
技术培训会上的讲话
(省卫生厅妇社处武玉瑞 2011年6月13日)
各位同道、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迎来了“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总结及技术培训会议”的隆重召开,我代表省卫生厅,对这次盛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光临此次会议的各位同道、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为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基层妇幼卫生工作者表示和亲切地慰问!向积极筹办这次会议并为会议代表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省妇幼保健院、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规定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项目之一,是在新生儿时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的专项检查,是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三级预防重要措施之一。按照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2009年,卫生部加强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管理,颁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并规定从2009年6月1日起,将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纳入助产机构的法定义务。
我省自1997年开始在省妇幼保健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多年来,省妇幼保健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全省新筛工作的普及和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出了巨大贡献。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颁布后,省卫生厅高度重视,按照卫生部有关法规和要求,2009年,及时出台了《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评审委员会,经评审批准省保健院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检测机构,成立了省新筛查中心。并委托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对全省助产机构进行培训,普及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2年来,省新筛中心共举办培训班 3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9000多人次。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助产机构对新筛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积极采取了效措施,推动全省各级助产机构普遍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量由2008年的13.5万,增加到2010年的37万。2010年,省卫生厅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成绩突出的郑州、三门峡、漯河、济源、安阳、鹤壁、濮阳、许昌8个市卫生局进行了表彰。今年1季度,三门峡筛查率达到89%、漯河83%、郑州79%,焦作、平顶山、商丘、洛阳市筛查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各级领导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工作的结果。再次向你们为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省是人口大省,近年来,经过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5 年相比: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44.8/10万,下降为15.2/10万,下降66%; 婴儿死亡率由10.8‰,下降为7.12‰,下降34.07%。连续几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也不断深化和提高。社会对预防出生缺陷越来越关注,各级政府对出生缺陷也越来越重视。虽然与往年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与卫生部规划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家要求中西部地区2012年筛查率达50%以上,2015年达到80%以上),目前个别地方筛查率甚至只有20%几,如果近期内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我省规划目标的实现。
因此,希望各地各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尤其是筛查率较低的单位和地方,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当地新筛率尽快提高。
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助产机构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利用新筛技术服务,预防出生缺陷的认识。
二是所有助产机构,必须将新筛知情同意书列入产妇及新生儿住院病历。
三是对开展新筛血样采集和听力筛查的机构进行审批许可,对不能开展新筛血样采集的助产机构,要依法取缔助 产资格。
四是开展新筛实验室检测的机构,应经过省级卫生部门审批许可。
五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提高听力筛查率。
六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要严格按照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要求,认真做好血样采集、寄送和有关转诊、随访工作。
七是要加强与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协调联系,促进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
总之,新筛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是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义务和权力,希望各地各单位把它当作一项政绩来抓。
也希望通过像今天这样的总结、培训等形式,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推动我省新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不断提高筛查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我省广大儿童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总结及培训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第四篇: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筛查肺癌临床应用。研究对象:对60例无临床症状及200例高危人群,进行肺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结论:低剂量CT筛查肺Ca.是目前最为敏感的发现肺内结节的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 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肺癌; 辐射剂量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28-01
肺癌是肺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大气污染等原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
一般X线检查隐藏区(如肺尖、心后等处)病变及小结节影,平片容易漏诊,而且常规CT扫描又增大了辐射剂量,提高患癌风险。减少漏诊、而辐射剂量最低很重要,故利用螺旋CT开展低剂量扫描在临床应用前景广泛。本研究是探讨多层螺旋CT开展低剂量普查肺癌的扫描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和方法
对象为35岁以上、无临床症状,有肿瘤家族史、吸烟和被动吸烟等人群。男160例,女100例,年龄35~70岁,平均53岁。扫描时要求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屏住呼吸。
检查方法:GE双排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P、16~20mAs,层厚5~7mm,层距1mm,螺距为7mm/转。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CT图像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肺窗的窗宽为1200Hu,窗位-700Hu;纵隔窗的窗宽为450Hu,窗位35Hu。图像分析
由二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生使用后处理软件(MinIP、CVR、MPR)进行分析,观察肺及纵隔有无病变,记录病变的位置、分布、形态、密度及大小等以及各级支气管的显示情况。最后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和各级支气管的显示率。统计学分析
资料结果以%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应用两个率的χ2检验。结果
4.1 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在5~7mm层厚低剂量MSCT图像上,全部叶支气管显示,所有段支气管亦能显示出来(图1)。
4.2 肺部病变显示情况:低剂量螺旋CT扫描260例受试者中检出3mm以上的结节30例(图2,3),炎变12例(图5),肺气肿22例及肺大泡16例,肺腺癌8例(图2)。
2.3 纵隔及胸膜病变显示情况:低剂量螺旋CT扫描从260例受试者中检出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纵隔内钙化灶30例,主动脉壁钙化12例和冠状动脉钙化8例,胸膜增厚或积液8例(图4)。讨论
3.1 普查肺癌宜采用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肺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急剧上升。肺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目前肺癌治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肺癌早期发现困难以及晚期较难治愈等综合因素所致。在临床上,当病人因咳嗽、咯血和胸痛等症状来就诊时,通常首先胸片。但是,胸片上能显示的多数属于中晚期,经积极的治疗后,5年存活率较低。因此呼吸、胸外、放射科专家讨论肺癌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时,一致建议将患肺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螺旋CT,可以保证辐射安全的前提下,将肺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20%。
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是检出肺癌及小肺Ca.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其检出肺内小结节的能力是普通X 线胸片的10倍,而且其辐射剂量与常规X线检查相差不大。其次,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低剂量CT检查费用不高,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2 胸部低剂量MSCT扫描方法的优点: 国内有人用单螺旋CT进行胸部低剂量分段连续扫描,扫描参数是:120kVP,50mA,0.75s/360,螺距1,层厚采用肺门部8mm,肺尖部及肺底部10mm的分段连续扫描。改变扫描层厚或螺距会影响被检部位的解剖结构显示。增大扫描层厚或螺距,可缩短扫描总时间,降低全肺扫描的X线总剂量,但可能漏检较小的病灶,这是因为层厚或螺距越大,CT影像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越明显,不利于对细小病灶的显示和观测。
多层螺旋CT由于其扫描速度极快,每秒可获得16层图像,单次屏气即可完成整个胸部扫描,完全可避免CT图像的呼吸伪影,另外,我们使用的MSCT图像分辨率极高,可达到30线对/cm,其图像质量完全可满足诊断需要。此外,MSCT扫描的X线总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大大降低了CT球管过热的机率,利于延长CT球管的寿命,可减少CT普查肺癌的检查成本。此外,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也大为降低,符合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对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3.3 低剂量图像质量可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多层螺旋CT由于其扫描速度快(16层/s)、扫描层薄(可薄至0.5mm/层),图像分辨率高(30cm/线对),因此很适合开展低剂量CT扫描普查肺癌,行MSCT检查的患者所接受的X线放射剂量较单螺旋CT扫描更少,而其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并未降低肺实质、弥漫性病变的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影像诊断。本组资料表明低剂量MSCT扫描未降低CT图像的信/噪比,能检出3mm以上的肺部小病灶,叶段支气管全部显示。部分亚段支气管亦能显示出来,因此,可满足检测小肺癌,同时能清晰显示肺部炎症、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冠状动脉钙化。
因此:我们认为低剂量CT筛查肺Ca.是目前最为敏感的发现肺内结节的影像学方法,对于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咽史、长期粉尘接触史人群,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低剂量MSCT检查,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治。
参考文献
[1] Eddy DM.Screening for lun cancer.Ann Inter Med,1989,111(3):232-237
[2] Sone S,Takashima S,Li f,et al.Mass screening for lun cancer with moˉbile spirl computed tomgraphy scanner.Lancet,1998,351(9111):1242-1245
[3] 李真林,杨志刚,余建群,等.低剂量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探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8(1):34
[4] 聂永康,蔡祖龙,赵绍宏.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早期肺癌的初步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30-234
[5] 刘庆伟,崔允峰,郭卫华,等.螺旋CT肺癌普查最佳条件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8(2):149-150
[6] 张玉敏:多层螺旋CT开展低剂量扫描普查早期肺癌的临床应用,医学前沿 2013-6
第五篇: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自动测定人体头发和尿液中全氟化合物
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自动测定人体头发和尿
液中全氟化合物
摘要 全氟化合物(PFCs)在人体和动物体中是普遍存在的。PFCs由于对蛋白质具有亲和力因而具有生物富集性。研究已经证实全氟化合物有多种毒理效应,并且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危害,对其在人体内的生物积累的评估的灵敏和健全的分析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报告了一种研究非入侵性的人体头发和尿液中PFCs的分析方法的发展,并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这种方法是基于对21种PFCs的分析所使用的快速且简单样品预处理的在线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TFC-LC-MS-MS)技术之上的。这种方法也经过了基质的验证。大多数化合物在基质中的百分回收率在60到105之间。尿液和头发中PFCs的定量范围分别为0.1至9ng mL-1和0.04至13.4 ng mL-1。这种方法的良好的性能是通过对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不同的捐赠者的24份头发样品和30份尿液样品中特定的全氟化合物的测定得到验证的。结果表明这些所测的化合物在这些样品中都有生物累积性。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在头发中最先被检测到,PFBA在尿液中最先被检测到。关键词:全氟化合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湍流色谱 头发 尿液 前言
全氟化合物(PFCs)是指一类广泛的综合的化合物,它十分不易化学、高温或者生物降解。它因为独特的性质而被当作用于生产疏水和疏油性产品的材料。全氟化合物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纺织业、食品产业的包装、厨房用具、消防灭火的泡沫、地板油、杀虫剂、化妆品、胶黏剂和药物合成等等。
当这些化合物的一部分被发现在野生动物和世界各地的人类体中发现的时候,它们的稳定性和生物积累的特性引起了关注,它们的很长的排除半衰期增加了这些关注。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相关产品已经几乎停止生产并且它们的使用在全世界范围都被控制。但是,新的一些全氟化合物又开始取代PFOS和PFOA,而且这些新的全氟化合物的影响和环境归宿还不清楚。
全氟化合物具有生物富集性是因为它们对蛋白质具有亲和力。调查表明它们能够分解甲状腺激素、蛋白质、高密集型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它们参与肝中毒过程、免疫毒性和荷尔蒙分泌已经得到证实,同样有生殖毒性,而且在哺乳动物的初期发育阶段暴露在全氟化合物中会引起畸形。在UCLA的公共卫生学院的一篇最近发布的文章中表明,全氟化合物能引起女性的不孕不育。这项研究发现那些血液中含有高浓度全氟化合物的女性比那些血液中全氟化合物浓度低的女性迟怀孕。此外,研究还表明,在怀孕期间可以通过脐带血液转移或者在第一个月母乳喂养的时候发生转移。
由于这些原因,在最近几年一些研究就旨在评价人体对全氟化合物的接触。主要的接触途径为喝水,吃鱼和粉尘的吸入。人体的生物监测数据对评估人体暴露在全氟化合物下产生对健康的危害十分重要。主要通过对测定血清和母乳进行分析来评估暴露程度,但是全氟化合物在人体中分布尚不清楚。此外,还缺少人体其他一些基质中全氟化合物的信息,例如头发和尿液。此外,由于婴儿对全氟化合物十分敏感,分析婴儿体中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度的分析方法迫切需要发展。
现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使用三重四级杆和离子阱,是分析全氟化合物的首选的技术。这些方法大多数要求样品进入C18分析柱前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固相萃取进行离线提纯,一些有限数量的研究也使用在线固相萃取。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是一种能消除耗时的样品清理,具有高分辨率提高了效率的技术。湍流色谱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是一种直接往填满50μm球形的带孔颗粒的色谱柱中注入生物体液的技术。现如今,TFC可被用作一种高通量样品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内直径为0.5至1.0mm且填满了直径为30至60μm的微粒的高流速。小分子比大分子扩散的更广泛(如蛋白质、油脂、糖类),且能被打入吸附剂的空隙中。由于高流速,大分子和基质成分被冲进废液,没有机会扩散到微粒孔中。微粒孔中的待分析物从TFC柱中解析出来并且洗脱进分析柱,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检测。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重点关注人体非入侵性基质头发和尿液中全氟化合物的发展和分析。主要的工作目标如下:
1.发展并且证实一种基于为分析人头发中21种全氟化合物和尿液中18种全氟化合物所使用的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更灵敏和稳定的分析方法。2.评估选定的24份人头发样品和30种尿液样品中全氟化合物含量。
据我们所知,这是基于湍流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基础上分析头发和尿液中全氟化合物的第一种方法。这也是第一份关于人体尿液中全氟化合物含量和可能在人头发中生物富集的全氟化合物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