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执政者都必须思考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民主和法治,归根结底就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确定的,历经了几十年的改革完善。单是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进行了六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结构、推进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推进政府改革和建设,既是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2003年那一届国务院组成时,我们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等三项基本准则。同年春天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治国理政理念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调整,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注意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改革和建设方面,我们注意到,政府必须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4年,我们提出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7年国务院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务公开步入法制化轨道。我们多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2007年这一提法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目标。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同年,我们再次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在原有三项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内容,完善为五项准则。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和建设的关键问题。2003年颁布、2004年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我们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给企业、社会和市场,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到目前,国务院部门已先后分六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其中,后四批改革是在这两届政府任内完成的。31个省(区、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同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收费,方便群众办事。政府的主要精力进一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集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组织架构,不但决定着政府职能配置,也决定着权力规范运行和行政效率,是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2003年、2008年分别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五、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其中,2003年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主要突出了五大重点: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发展和改革的宏观指导,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完善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体制,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撤销了一批部门和机构。2008年机构改革,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特别是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等4个“大部”。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国务院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集中解决了70余项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问题,明确和强化了200多项职责,初步建立了以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组织结构框架。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一些地方在机构整合和实行大部门体制方面大胆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自2004年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在加强立法工作、改进行政执法、强化法制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务员法、义务教育法、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得以颁布实施。政府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提高。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大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进步和重要标志。
第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决策制度体现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追求,也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国务院坚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定期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通报工作;每季度都要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评估。各级政府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等,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和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要求请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决策人的责任。
第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比较薄弱。痛定思痛,贵在行动。2004年以来,国务院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也分级负责完成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家还颁布施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几年来,我们建成的这套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处置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六,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我们提出政府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一般政务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2005年,在总结基层公共管理“三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政务公开的做法,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特别是自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政务公开力度明显加大。2010年开始,各级政府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同年,重大审计项目开始向社会公开。2011年,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央财政行政经费支出总额和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地市级以下机关政务公开全面推开并逐步规范,省部级机关政务公开正在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也在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建成行政机关门户网站4.4万个。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2.8万个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
第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各级政府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同时,加强了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特别是强化财政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国务院每年都要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将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察督办事项范围,并形成了审计结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和向全社会公告的制度。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度,200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对决策严重失误、失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实行责任追究。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第八,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国务院高度重视廉政建设,每年都要召开廉政会议,确定一项或几项重点任务,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最近五年,我们重点抓了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问责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政风建设、坚决遏制机关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加强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总结近年来政府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管理公共事务,建立健全公共治理结构,改进公共治理方式;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职能和行为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适应。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正确定位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大课题,也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一大考验。过去五年中,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较多,这是必要的,我们积极而有力地应对了风险。但我们确实也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特别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各级政府还集中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强化。二是政府各类机构仍然偏多,该精简的部门精简不了,该加强的没有得到加强。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上下级政府层层对口设置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三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依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滥用权力、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领导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影响恶劣。同时,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风建设等方面,我们也存在许多不足。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政府改革和建设工作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要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管理方式等各项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篇:治国理政心得体会文章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文章3篇
篇一: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的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真。”
细品《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的精神要义,在折服于习的领导风范与治国智慧的同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我也开启了一段关于如何更好落实本职工作、有力推进三区房屋征收工作、加快三区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考之旅。
《谈治国理政》整本书用18个版块阐述了中国今日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介绍了主持制定的宏伟改革蓝图,介绍了他有关治国的许多观点,包括关于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外交方针、国防建设、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许多问题,对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理念都极具参考价值。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议上如是说:“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句话同三区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深契合:正是大家紧紧围绕在区委区政府周围,同舟共济,风雨兼程,连续奋战,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我们的白云才能在全省千亿级开发区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我们的综保区一期围网区才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我们的901项目才能用45天的战绩再次诠释白云速度;我们的高新沙文园区才能在全省“5个100”工程100个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一。
同样,也正是有了区房征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昼夜鏖战,三区项目建设才能顺利推进。着眼新常态下的三区统筹,为了更好推进三区新型城镇化,做好房屋征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完成房屋征收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治”,要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位。和谐的征收氛围是有效开展房屋征收工作的外部环境基础,房屋征收工作人员要团结稳定鼓劲,把握好时、效、度,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宣传,增进被征收户对房屋征收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熟识度,通过入户走访、入户回访、发放宣传手册、通过公开栏、微信、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公开房屋征收工作动态、组织业务培训会等多样化形式帮助群众了解房屋征收补偿奖励政策规定和相关工作流程,在宣传的同时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增强房屋征收工作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要坚持抓好业务理论学习,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房屋征收工作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开展,如果对政策规范没有敏感度就无法准确把握工作细节,因此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必须增进个人学习意识与危机感,不断提升业务素养,求实创新,以更丰富的业务知识为房屋征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房屋征收有关工作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房屋征收工作效率,保障在各房屋征收项目中能够及时疏通工作梗阻,打通工作脉络,为房屋征收工作中遇到的新热点、难点出谋划策,尤其是给重大项目建设注入更多智慧源泉,抢占项目建设制高点,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继续加强重视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百姓合法利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房屋征收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理解,只有在工作中深入基层调研走访,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在群众“最急”上下功夫,在群众“最难”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转作风,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房屋征收工作增添胜利砝码。
回首2014年,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党员干部的付出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下开辟了一条三区发展的希望之路,新年伊始我们有了新的蓝图:围绕“见效年”的目标,明确“打造一个创新型城市占据未来领头羊的位置”目标,落实在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的总要求,在全体推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见成效。功崇惟志,业广唯勤,瞻望2015,我将以更踏实的作风团结领导区房征局一班人马主动适应新常态,汲取以往工作经验教训,奋发争先,乘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东风,精心研究主动作为,继续发扬“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敢打必胜”的白云精神,共同携手,以生态为保障,以激情加动力,以创新添砝码,不断刷新“立说立行、争分夺秒”的白云精神,为“中国梦”的美丽画卷再添多彩一笔。
篇二: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谈治国理政》收录了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后不久,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通过学习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与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比照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杠杠”办事,严格的执行。
所谓法治,字面意思即为: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但是,其效力如何,法律本身是否公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执行上,落实的力度大不大,严不严格,决定着法治的效力。
正如习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所言: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严”字当头,是加强治军之策。法治建设也一样,不折不扣的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切实拿出魄力,拿出“吃莲藕专挑眼眼”的精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心驰手软,在执法过程中把各项法律条例落到实处。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更有助于维护社会良好的执行,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常言道: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再好的法律,再好的法律规定,如果不执行,不一五一十的比照标准执行,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毫无作用。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最终要看执法过程中的执行力。
“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因为,法律一旦制定就有其强制性和约束力。一旦没有得到落实,那么,他的权威性、公信力就会降低,甚至影响,变得一文不值,社会秩序就在无形中招到破坏,不但不利于维护法治反而起到危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治国理政,推进依法治国,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十分关键。群众最讲究实际,最看重行动。严格执行是无言的号召、有力的动员。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取信于民,法治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尊重。为此,务必以严格的执行力体现依法治国建设的成效。
第三篇:《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李星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环境下要反腐倡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法制很重要,只有法制正确了,所有的流程才能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才能让办事的效率更高,让国家的秩序更顺畅,这样利于国家的健康舒畅的发展。总书记的两个演讲稿就体现了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的重要部分。以下用三点来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总的来讲依法治国就好比我们做教育工作一样,一定要把规定和流程捋顺,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成为正能量。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做好,是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认为总书记所说的反腐倡廉也十分重要。总书记认为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才能顺民意、赢民心。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最终要实现健康的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共产党敢于担当、实干才能落实。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重担当,尚实干,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其中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认真学好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与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的提高国家的人员素质,成为一个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跟紧国家的脚步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中,要坚守学校的制度与流程。希望我们最终达到有能力、有执行力、有创新力、有团队意识的队伍。
第四篇: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课程前言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员,而且还有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领导的宝贵经历。
他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研究和文学鉴赏、写作学研究,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和工作实绩奖。二十年来,他多次应邀到地方党校、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企业作主题演讲,颇受好评。他还参与主持编著有《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史传卷)、《古文英华》、《新世纪干部公文实务全书》、《新世纪干部常备知识词典》(文教卷)、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典文学讲座》、《文学艺术与文化》等。因此,该套讲座内容熔铸了主讲人多年的教研心得和理政经验,相信会对听众朋友有所教益。
讲座目录,第一讲,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第二讲,《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第三讲,《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问世后,便取代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后被誉为四大名著流波天下,影响深远。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从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
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活案例,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这或许对当今治国理政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于古典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层次感悟。四大名著应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看待,而不能以一般文学作品弄之,对广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来说,对四大名著的解读与阐释也应该由文学审美层面升华到社会认证、政治文化层面,可以说四大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犹如小说中的《四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该套讲座即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鲜活案例为讲解基础,在美妙的鉴赏中阐发有关治国立法的本土化领导智慧与管理智慧,主讲人集多年对该主题内容的演讲经验积累,重点选择《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解析重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梅敬忠:大家好,今天跟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而且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四大名著里面其中重要的两本书。所谓“少不看水浒”就说,青少年时代本来就打打杀杀、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以后更是血气方刚、更是打打杀杀,他是从这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老不看三国”,就是《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智谋的、讲谋略的书,老年人本来经过人生的种种的历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谋,然后再看了《三国演义》就更加老奸巨滑,是有这个意思。所以“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实际上是从一种反语来说这两本书巨大的或者深远的一种艺术魅力。
民间还有一个对联也是在网上比较流行的,叫“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这是上联。下联是“人处世上”,就是人生处事的时候,“要八戒更须悟空”,这个对联上联说的大家看也是《三国演义》,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关羽和张飞很巧妙的,下联就是《西游记》,就是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很有意思,可见不管是在以前的民间流传还是现在在网上,对四大名著这种传说一直在继续。
四大名著具体指的就是我们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加上《红楼梦》,最早的时候可以说在清朝之前我们说四大奇书,这里面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加上一个《金瓶梅》,因为当时《红楼梦》还没出来。自从《红楼梦》从清代乾隆年间产生以后,一下就取代了《金瓶梅》,取得了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跟以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了,我们称为四大名著,从此以后就流波天下,影响深远,这就是我们说的四大名著的来历,所以提起四大奇书就是没有《红楼梦》,是《金瓶梅》,说四大名著一般把《金瓶梅》就去掉了,就说《红楼梦》。《金瓶梅》、《红楼梦》是同一题材,都是我们说的世情题材的。
这四部书刚好说是四种类型,哪四种类型了,《三国演义》是一种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是一种神魔小说,《红楼梦》这本来是《金瓶梅》叫世情小说,那么《红楼梦》跟它是同一题材的,但是不能仅仅以世情来评价它,但是是这个类型的,刚好是四个方面,碰到一个年轻的研究生问我,他就说我觉得四大名著刚好是人生的四个角度,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红楼梦》,谈恋爱,谈情说爱,再长大一点,青少年时代他就喜欢《水浒传》,一种侠义,侠肝义胆是这样的,那么再长大一点他就觉得到了《三国演义》的时代,就是智谋人生的智谋阶段,反而到了老年他认为应该欣赏《西游记》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说的很有道理其实,因为到了《西游记》,老年人为什么喜欢《西游记》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呢,《西游记》是有一种童话性质的,就像我们很多大科学家杨振宁他们都很喜欢武侠小说一样的,包括我们的邓小平都喜欢武侠,武侠被称为是“成年人的童话”,因为人到成年了,人到老年人,永远回不到自己的童真时代,回不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所以这时候对青少年时代一种纯真一种美好,总有一种意念一种怀念。所以看着《西游记》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西游记》不仅仅是一种童话,还有一种社会人生的东西,一种悟性的东西,所以喜欢《西游记》,刚好这四个阶段。这也是一种感悟式的说法。
还有一个材料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张潮,他写了一部书叫《幽梦影》,在市面上在书摊上流传很广的,就是谈人生的,有点像《菜根谭》一样的,谈很多人生的哲理的,当然张潮的时候还没看到《红楼梦》,应该是起码他是康熙初年的,没看到《红楼梦》,所以他说了三本书,他说这四大奇书里面《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愤怒之书,他说一个字,《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愤怒之书,有没有道理,底下我下面分析的时候也会讲到,是一部愤怒之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感悟之书,有悟性,感悟,人生感悟之书,这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他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悲哀之书,所谓悲哀之书就是对《金瓶梅》里面的人生境况,包括对西门庆,对西门庆家族里面那么多的男男女女的那种命运,可以说是荒淫无耻也好,痛苦也好那种命运表示一种悲哀,包括对西门庆也表示一种悲哀,他悲哀就是人怎么能够到这种地步,人怎么能够活到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悲哀,所以他认为看《金瓶梅》要以悲哀的眼光来看。所以有个人给他做个注解说什么,说我们不会看《金瓶梅》,而不是学《金瓶梅》里面的淫,就相当于我们喜欢苏东坡,不喜欢他的诗,不喜欢他的文,不喜欢他的词,而是说东坡肉好吃,就不能那么弄,所以看《金瓶梅》应该另一个角度。
那么他当时没有说评价到《三国演义》,还没说到《红楼梦》,如果我给他续一下,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书,《红楼梦》可以说是一种悲书,一种大悲痛的书,这就是我介绍几种看法。
我们今天这个系列课是领导干部的国学修养,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也好,作为企业领导也好,单位领导也好,不管是上层还是中层还是下层,作为领导的话,对四大名著就要有另一种角度,另一种眼光来看,就要把四大名当成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把它和它联系起来,要当成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正是因为有四大名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如果作为一个领导对中国这四大名著不熟悉或者不了解或者不会运用,这是一个很失策的,因为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可以说优秀之作,从传统文化这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优秀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种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办很多高端的班,包括企业家的班,包括总经理的班、总裁班,我看有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著名的大学办这些班,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班,都是讲我们要学国学智慧。那么这个国学智慧我看其中往往缺少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中国文学方面,就是文学里面那种国学智慧,有的时候更形象更具体,对你产生的影响更深远。所以说文学因为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形象大于思维,就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文本,一种文学的文本来看待,要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看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治国理政和四大名著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角度跟大家谈这个问题。
我们从四大名著里面我有个判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社会风尚,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理想乃至思维方式。我们领导要了解下属的话,了解人民也好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思维决定行动,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从四大名著里面可以品悟到。特别是四大名著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鲜活的案例,经过我们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的工夫,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的营养,我有个词叫本土化,本土化的营养,不是往往我们从国外哪里,我们本土里面很多内容,其中四大名著就是一种本土化营养的一些内容,或许对我们当今的治国理政不无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尊敬我们对古典作品思想内涵以及他的当代价值的深层次的感悟,这样对我们中国整个中华文化就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悟。
下面我就从四个大的方面,四个角度跟大家讲这四大问题,我简要说一下这次讲座的四大问题。
第一个叫文本意义阐释,就是谈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面目,就是谈概念性。
第二个大题目叫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就是我抠出一个关键词,四大名著里面展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面的或者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很有启示意义的“仁政德治”这样一个治国理念,它是怎么把握的,是怎么显示的,是怎么样启发我们的。
第三个大题目叫历史兴亡鉴戒,主要抠出两个字人才,就是古代的人才治理与人才成长盛大表演,在四大名著里面是怎么表演的,有些角度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个大问题称为接受美学视点,就是谈四大名著传播过程中坎坷命运的启示,这不是一个纯文学研究的课题,而是一个社会学的课题,因为四大名著尤其是在明清两代的统治者怎么来接受他的,怎么来改造它的,怎么来传播它的,它怎么为他所用,这对今天的治国理政,对今年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实都有一些启示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文本意义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
先讲第一个大问题,文本意义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应该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看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看待,不能以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规范它,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一般的文学作品。
这些年来尤其大家看对《红楼梦》的解读,可以说是连绵不断,尽管《红楼梦》产生将近三百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大家看,《红楼梦》传播的历程那是坎坎坷坷,但是一直到现在还那么流行,那么热闹,都是一个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就感觉到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文学作品,如果是当成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就太低了,而且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红楼梦》首先是一个文学作品,然后是一种社会小说,是文化小说,乃至可以称它为政治小说都不为过分,所以它是多层次,是一种文化小说。所以我们研究四大名著,看四大名著也应该由文学的审美的层面升华到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这种层面,要升到这种层面,因为四大名著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就像我们小说中的《四书》一样,大家都知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古代中国的四书经典的经典,那么我们四大名著可以把它称为四书,小说中的四书,是中国人也是一种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的把握刚才说了要上升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上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来把握。
关于这个问题,有首诗,提到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高度来说看来,大家都知道唐代杜牧有首诗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清明刚过,所以那么多人去报道160多万人什么踏青什么的,而且国家是作为一种节日,国家的法定节日来看待。那么这首诗大家都会念,从小孩到老人都会念,谈清明时节的,对清明一种美好的描述,一种惆怅,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抠出这两个字,欲断魂,我们经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如果把握不好就有一种“断魂”的感觉。
在今年的两会完了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民族之魂,中国的民族魂,就谈到“魂”这个字,而且说我们一定要弘扬,在我们的十七大报告里面也反复讲到,传统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断魂。所谓断魂就是魂不附体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到传统文化的根。
那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有两个词,这里面先要说说清楚,我们一般说传统文化就说一个大面上,说一个概括性的,文化传统指比较稳定的传统,有的时候两个是差不多的意思,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是文化传统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正面一点。
关于文化这个词有两种说法,牵涉到我们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一个就是说我用的是美国一个女学者叫本尼迪克特有《文化模式》,这个本尼迪克特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学者,我们知道她还有一本书叫《菊花与刀》,就是当年美国占领日本的时候,二战以后统治日本的时候,可以说本尼迪克特这个女学者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的《菊花与刀》就是原先怎么对付日本的一个报告,在日本影响挺大的这本书,所以她对日本民族文化的把握,民族心理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后来美国人就按照这种方法,主要按照她提供的这套来统治日本,包括保留天皇这套东西,所以她对文化是很有研究的。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里面就说到,什么叫文化呢,她说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这是她说的比较静态的。
另外我们中国的学者张立文教授在他的传统学引论里面他说的一个观点我是很欣赏的,他是动态的角度,刚才是静态的,这是动态的,他说,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说的比较绕口一点,但是里面主要观点就是它是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我综合这两种观点,因为关于文化模式有一两百种,说起来就很多说到文化,我就欣赏这两种,一个是静态,一个是民族之间的对比,一个是动态的,就是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它是一种流变着,是一种动态的,是转型的,是创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表现,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我们为我们的四大名著恰好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既是一个固定的文本,又是在不同时代乃至我们今天又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转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拿四大名著作为一种范本,通过它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个角度。我们现在建那么多的孔子学院,我们的硬件方面功能都很强的,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还需要一个长久的一种设计一种推广,海外学者也建议,说把我们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像孔子学院这样的传播途径传播到海外,尤其让外国人来理解、来欣赏,乃至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建议。
关于四大名著为什么我们领导干部也要学习,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政治人物的一个观点,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的一个专题班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一个重要的讲话,讲话的主题就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比如在“读好书”部分,我就提出来,就谈到了我们要读什么样的好书,一系列观点可以说是在我们的领导人讲话里面可以说特别到位的一番话。他说读什么样好书,开始有政治、经济,他说“第三,我们要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到这个高度了,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光芒穿透历史,其思想的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世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这段话我在以前还真是没有看到过。
他底下还讲到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
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这里面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他列出了四大经典,为什么讲四大经典呢,就是因为他说四大经典就是通过研读文学经典,历史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他说这四大经典,然后分别说每个经典的部分应该把握什么,其中他就说我们要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然后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四大经典,这四大经典在我看来,实际上文学经典是兼有其他三个经典的功能,这是我的看法,它是分为四大经典的。
那么读文学经典不仅仅是要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其实尤其我们看四大名著,难道仅仅是一陶冶情操,增加才情,不,实际上里面有治国理政的一种大道理在里面。
通过这以后,习近平同志就说我们要通过研读这些文秀的传统文化书籍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我花这个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段话,就是说明在中央领导现在对领导干部在读文学经典也好,读历史经典也好,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也好,在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古今中外这方面是特别强调,而且里面有精辟的概括,而且有的论断是前所未有,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我们的四大名著能够承担起这些功能,我们稍给大家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说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那么到今天将近三百年,流传到现在三百年,因为原先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从黄巾起义一直写到西晋王朝的诞生,将近一百年,百年历史大格局,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历史的文学阐释文本。其中大家一想到《三国演义》,想起那个混乱的年代,对混乱年代的宫廷政治乱象一种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各个统治集团人物明争暗斗,血与火博弈的揭示,还有对于服务于政治目标,那种军事斗争那种睿智的书写和精彩的展现,还有对正统思想国家统一与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王道仁政理念的那种讴歌,可以说无不构思奇巧,情景动人,启人心智,这是我们谈的《三国演义》。
想起一部《三国演义》,包括最近热播的三国,包括再往前的吴宇森的《赤壁》,再往前80年代中央台的《三国演义》,这种影视剧,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关于《三国演义》这种故事的拍摄,戏剧更不要说了,更多,这是《三国演义》,那是跟历史、跟政治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再看《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出世的“造反史”,从它所展现的社会政治危机以及各自造反的历程来看,可谓当时宫廷混乱、奸人佞当道、官场腐败、社会污浊、英雄遭恶,当时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在《水浒传》的世界里面。尤其《水浒传》对传统政治文化下水浒政治的一种现象,现在不是有的时候书还在分析《水浒传》政治,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官民、同事之间,上下之间等等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办公室政治,有的还研究这方面,当然有点偏,就是那种水浒政治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一种人生的课题。
因为有一次我在一个干部培训班讲课的时候有位学员就给我提出来,说梅老师你能不能研究一下《水浒传》好好给我们讲讲,我说《水浒传》怎么讲,他就谈到这个观点,就说《水浒传》那么多108将也好,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他们怎么上的梁山,怎么造的反,怎么回事,他最后的命运如何,跟他个人的性格和和周围的人事关系处理可能都有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新的启示,反正这是一种角度,这都是《水浒传》里面一种新的研究角度。
100回本《水浒传》、120回本的忠义《水浒传》以及金圣叹的70回本的《水浒传》结局都不一样,但是我们从120回的和100回忠义《水浒传》来看他写了招安的,就是毛主席说的“好就好在投降”,写了招安文化,怎么招安的,为什么招安,展现出来这种统治集团不得不面对的危机处理,我们说危机处理,但是这个危机处理是一种困境,而且他难以走出这个困境的怪圈,招安又怎么样,最后不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宋江他们都被招安了,最后那么悲惨的结局,实际上是对招安的一种讽刺,一种批判,当时是各种不同角度的说法,就先说到这儿,这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有人称它为魔幻浪漫主义,什么叫魔幻浪漫主义,我们说魔幻现实主义、魔幻浪漫主义,一种神魔,一种童话,充满童话,想象力极为丰富,仙宫,魔界、地狱、山林里面的动物世界、人间世界等等上下左右都写到了,但是不论是天上仙宫,还是妖魔的世界,总归是异质同构,我称为异质同构,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本质,但是构造是一样的,无非都是世俗人间现实生活的写照。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里面有“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那种叛逆的反抗,像孙悟空,他不反皇帝,他说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这代表孙悟空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他反抗是有他目标的,还有佛法无边的镇压,比如说如来佛,佛法无边,孙悟空再怎么厉害,也逃不过他的手心,他为什么写到这个。还有假意封官许愿的这种招安,更有仙魔两界勾结为恶,贪贿共行,佛门不净,道门不清,国政不明,都写到了。还有当然还有与人间抱不平,济危扶困,恤孤念寡,第44回写到一种正义的行动,像孙悟空他们正义的行动,神魔人物身上展示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韵,并不减于现实世界鲜活的色彩,甚至有的时候比现实主义的呈现方式更有灵活性和表现力,这是大家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可能有一种深刻的一种体验,那个哪里是神魔,整个写现实,这是说的《西游记》。
说到《红楼梦》,我们对《红楼梦》很难用世情小说,用文学作品来规范它的内容特点。刚才已经谈到了,《红楼梦》实际上是一部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的社会小说、文化小说乃至政治小说。《红楼梦》中间内容里面,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逻辑,我认为两个词,一个叫如何走向灭亡,一个叫必然走向灭亡,在整个《红楼梦》大家通体看下来两个方面都写到了,这是说政治主题。
《红楼梦》以描摹爱情婚姻悲剧的背景为出发点,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主要是写了贾家这一家族的由盛到衰。由于四大家族的特殊地位,整个社会各阶层的种种情态也连带地被展现了出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景象的宏阔画卷。
所以《红楼梦》堪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对封建末世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思想体系、价值取向、文艺生活状况,都作了形象而深刻的解剖和艺术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了解当时的阶级关系状况,了解当时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了解当时的人们究竟是以怎样的价值观念在生活和思维的,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所以从领导干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我觉得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点。
所以在此意义上,《红楼梦》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具体、细致、生动,如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人们提供了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一样。比任何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写得细致,马恩是高度评价巴尔扎克,评价它的《人间喜剧》的,我们《红楼梦》也是这样的,都有政治内容。
由此可见,四大名著就其文本意义所包含的社会政治主题而论,足以担当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象载体的名望,足以担当起对今天治国理政有启示意义的关键点。研读四大名著,我们可以鉴古今,可以赏文词,可以启哲思,可以明伦理,四大名著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合起来看,结合起来研究,有的人说有没有可能性,有没有比较性,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这不光是我们今天这么认为。
在我们的就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历来是高度重视古代文史名著的一种政治教化功能的,最突出的就是毛主席对四大名著,尤其是对《红楼梦》的政治思想主题和它的历史见解意义的发掘,它的深刻性、广泛性和影响力是无人可以比拟,他有两个关键词、八个大字,毛主席对古籍的看法,按照顾乐之先生所说的,就是他用两个方法,一个是叫古籍新解,一个是古为今用,就是看古籍,看传统文化书籍,一定要有新解,要有新的解读,解读完了干吗,要古为今用,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毛泽东对古籍的看法,正是因为他的看法大大拓展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一种社会文化功能。
请大家看一本三联出版的一本书,叫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在这里面关于毛泽东是怎么读书的,读文史方面有很精辟的解读,毛主席关于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关于吸取人民性净化,去掉它封建性糟粕,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到今天我认为还没有过时,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表现出了对四大名著民族文化经典一种无尚的尊崇,不是有一种说法吗,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保有一种温情,不要动不动就是首先是批判,不能坚持批判继承的观点,但是不是首先就把它批的一塌糊涂,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们当前要对关于传统文化热,我们应有的态度也应该像毛主席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正确的看法那样的,就是说要避免以前对传统文化的“非此既彼”的观点,我们是批判继承,不是非此即彼。还要避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片面的继承和吸取,不要说传统文化就仅仅是儒家的东西,还有那么多家,还有那么多家精华,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避免一种“文化决定论”,不要说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就能解决一切,就能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一定要有转型的,所以还要用批判继承的态度,要有一种转型。
这么多年来我们党校包括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所取得的教研成果也说明,持之以恒的经典名著教学对于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提升自身修养水平乃至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当然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也好,乃至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也好,都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来对待,而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那么对全体领导干部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四大名著可以作为我们一种我们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之一,现在我们提到这个高度了,就是国家文化认同,使党员干部知道我们国家还有那么伟大的作品,还有这样的作品能够发挥作用,还有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今天解读,因为老百姓喜欢,因为它有无穷的生命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作为一个桥梁,这是一种看法。
另外一些学者对我们的看书也有启发,比如说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对传统思想文化一般性理念要进行合理的继承,由批判继承观点继承什么发展到具体实践层面的怎样继承,所以他提出了一种观点,叫抽象继承法,当然这个观点是康生替他总结,他自己开始不承认,实际上他就是抽象继承法,就是抽象出来继承,加以转型,为我们今天服务。所以冯友兰先生书房有一个座右铭,上联是阐旧邦以辅新命,下联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他就力求在解放以后他力求要用自己学哲学,自己专长要为新的政权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服务,出发点是挺好的,尽管大家对他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他这点对我们今天是有启示意义的。
在现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学者叫萨孟武先生,他在对四大名著进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他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出版了几个小说,我为大家念一下,叫《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一本书,大家知道这是解放前的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还写了一本《水浒传与中国社会》,都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还写了一本叫《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都联系起来了,这里面唯一就没写到三国,他这个书可以说小题目大思维,立足民族内容,借题发挥,这是学者的,这是早一点的学者的。
现在学者大家看大作家王蒙先生,还有大作家李国文先生,他们在对四大名著的解读方面有很独特的心得,像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红楼启示录》写得很精辟,他有一系列对《红楼梦》的书籍的,可以说是,还有像李国文先生,看《红楼梦》就像看政治一样的,他是把《红楼梦》和政治打通,他们对经典作品这种政治内涵的发掘可以说颇据新建,我们说今天各地方领导对四大名著派生出来的这种丰厚的文化遗存,这种高度的兴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好。
这种争夺战不光在我们国内,一直争到国外去了,韩国甚至有学者认为李白是韩国人,我们的兵马俑不是中国人造的,也是韩国人造的等等,中秋节他们也注册申报文化遗产等等,这种争夺战已经到国外去了,很有意思,各地的争夺也是不少的,这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里面好多是牵扯到传统文化。
比如说《三国演义》,关于隆中河南、湖北两个省也是争得一塌糊涂,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分析,反映出我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之间这种连绵不断的血脉关系,也是这种关系在我们新时代展现出必然产生的问题,在它不断解决过程当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传统文化这种批评继承的这种态度,对四大名著的一种价值评估,刚才说都是正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有一些学者他有些另外的看法,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现在海外学者刘再复先生,他对四大名著有他独特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红楼梦》、《西游记》好得不得了,是原形文化,是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是好的东西,他写了好多篇文章,还有书,原型文化。比如说《红楼梦》标志人类精神高度,堪于世界名著媲美的,这种作品,这都是很正确的,但是他还有两个,还有一种说法,他说把《三国演义》、《水浒传》他认为是一种伪型文化,比如说《三国演义》讲一些谋略,老谋深算,奸诈等等,《水浒传》宣扬打打杀杀,造反有理,他认为这是伪型文化,这两本书是败坏中国人民族性格,是一种地狱之门,他称为地狱之门,要进行双点批判,这当然是刘再复先生一种观点,我是不同意他这个观点,不完全同意他后面对《三国演义》、对《水浒传》的评价的。怎么评价我一会还要讲到。
实际上这是对梁启超以来小说界革命观点的一种发展,我认为是发展,因为梁启超在近代史上,梁启超抬高了小说社会功能,破天荒抬高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贬低了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思想性,往往进行一种无理的归罪,这也是另外一种倾向,我是说给大家提醒另外一种看四大名著的角度,这种角度是对还是不对,大家在看的中间就可以感觉到。
如果从我们的正面来说,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好,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人一种提倡也好,都是要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要保持民族性,要体现时代性。实际上两个方面都说到,一方面要继承,一方面要转型,还要发展,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乃至对于对待四大名著应有的态度。这是跟大家讲的第一个大题目,实际上这个题目虽然篇幅长,但是我认为很重要。
二、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
所以下面讲第二个题目,第二个题目叫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这个主题就很有意思,我一说“仁政德治”,可能如果从我们以前的固有的思维来看,你不完全讲封建的东西么,是以封建的治国理念么,其实不然。
小说家叫苏童,大家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他写的,叫苏童,一个作家,他现在对传统文化可以说很感兴趣,他进行了一些精辟的分析,有两句话很打动说,他说了一个什么观点,他说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大家注意他说的文化传统,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下一句是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我觉得说得很精辟,文化传统是固定下来,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时代适合每个时代,他是从这个理论上说的,那么这个文化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你愿不愿意,感不感兴趣它都要流传下来的,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可以说民族性里面溶化下来的,这样的东西,文化传统无所谓落不落后,这是他一种说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你继承者有问题,你该继承的不继承,你不该继承的你继承下来,当然是你的问题,去其糟粕,要吸取精华,实际上说的这个道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童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分析仁政德治在四大名著里面是怎么样展现出来的。
大家知道,从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学说就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并且始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这个判断应该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主张这种判断,儒家文化进入政治生活,它跟政治生活紧密结合,而且作为官方的宣传,在古代王朝把它作为一个旗帜。而儒家学说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在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仁政德治”的社会政治理想一以贯之,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个核心理念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彰显,起码是高高举起的旗号,所以在这里面“德治”两个字是儒家治国的最高指导原则。
《论语》里面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论语》里面为政篇就专门说到这个观点,道德至上是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中心的命题,而且贯穿于整个治国安邦、治国理政的这种全过程。这里面就强调要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也是追求的目标,仁政本质要求是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基本诉求,要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利益,具体来说要给老百姓恒产,民无恒产,便无恒心,所谓的让他足实,要先富后教的,所谓的要宽省刑法与民休息,所以每到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的时候,一般都要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富而后教然后导民以仁,引导老百姓要礼义廉耻,还要纲常伦理,所以德化天下的教化就成为实施仁政治国安邦的关键不可替代,所以从仁政德治一直到最后的教化,是有一个有机的逻辑思路的。
还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里面所讲的。孟子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所讲的,所以这一套说法就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心的一种底线,民众的利益诉求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的出发点,虽然我们知道,儒家不可能确认民众是社会的主体,但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他向来也尊重盛国重民,这是一般的看法,但是民本思想毕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而且作为是道统与治统相抗衡,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这里面我们想到一个说法,经常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时候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在儒家的这套意识形态里面我们称为大传统,因为是治国理政,高高举起的大旗,还有在民间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传播的包括四大名著为形象载体的民间传播的戏曲、小说乃至民间传说也好,民间老百姓文化生活理念也好,这个我们称为小传统。四大名著实际上好的方面是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一种有机结合,甚至有的时候小传统占的份量更重,这是我们在看四大名著的时候很容易发现的一个现象。
那么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怎么样的政治品质,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所谓王道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理想和原则,因为说到王道我觉得这个话可能是给抗争时期给日本人弄坏了,那时候老说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所以我们一提到王道乐土就觉得不得了,实际上王道乐土这在古代,在传统文化里面是一个极正面的一个词,是一个美好的词,因为讲究王道,统治者就要讲究内圣外王,就是我们的经典大学里面所讲的三纲领八条目,尤其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讲究这个。就是成为道德表率和人文的典范,才有资格统帅和治理万民,所以以民为本而不是霸道,追求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我们就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的治国方略,至于所谓的暴政,还有腐败,完全背离了“仁政德治”以民为本和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这是为历代王朝高高举起的意识形态大旗里面是不能允许的,肯定不会说自己暴政,不能说自己腐败,所以这个方面对我们今天也是个启示。就是说作为一个亲民的社会,仁政德治这是一个正面的价值,是一个正面的一种政治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四大名著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无疑也形象生动呈现了上述“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一种基本的观念。
我们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整体上是宏大气势,写了一百年的历史,从东汉末年也就是184年黄巾起义,一直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国的灭亡,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征伐的混战,可以说政治乱象,生灵涂炭,正如有首诗所说的,欲知天下苍生苦,请听三国演义篇,所以《三国演义》作品的主旨就是盼和平求统一,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叫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仁政德治”和忠义,反对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是浓墨重彩写了少主继位,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引发袁绍、董卓等等军阀的相互的厮杀,造成人民无穷无尽的一种深重的苦难,所以这里面既是对传统政治文化中间的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这是中国历朝的一个乱象,一个政治乱象。
还有王权政治难以走出怪圈这种形象的描述,也是对儒家治国理念那种必要性的张扬,从反面来说明正面的东西,比如说董卓里面有几个关键人物,大家看董卓、曹操、刘备这三个形象构成一个体系,比如说董卓完全描写出仁政德治的对立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第四回里面就写董卓曾经引军出城,引部队出城,走到洛阳的阳城的地方,这时候时当二月,农历二月,老百姓正在玩,男女都在那里聚会呢,董卓命令军士把老百姓围住,尽皆杀之,而且把妇女财物装在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然后扬言杀贼大胜而回,这是第四回里面的描写。董卓从洛阳迁到长安的时候,临行大肆烧虐,使得洛阳内外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然后一边走,走的时候把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推拖,死于沟壑中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饥饿自尽者,死尸遍野。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这种描写如此暴力令人发指,而且在第六回里面董卓竟然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吾为天下计”,我为了天下的大计,“岂惜小民哉”,我岂能可惜老百姓呢,毫无民本意识,我就引这个细节就说明这个,这是董卓。所以诛杀董卓,反对董卓这也是曹操崛起的一个契机,所以曹操为什么杀董卓,他也是顺应民意,可以说顺应天上的民意,与董卓相似是曹操他杀董卓的时候我们说是正义的一面,我们就不说他,把曹操和董卓相比,曹操的残暴中间又出来奸诈和权谋,他写得很细致,曹操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堪称对立于仁政德治王道政治另类的霸道的人物典型。
第五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旨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的著作。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环境下要反腐倡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法制很重要,只有法制正确了,所有的流程才能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才能让办事的效率更高,让国家的秩序更顺畅,这样利于国家的健康舒畅的发展。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的重要部分。以下用三点来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总的来讲依法治国就好比我们做建设工作一样,一定要把规定和流程捋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建设工作做好。
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认为总书记所说的反腐倡廉也十分重要。总书记认为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才能顺民意、赢民心。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最终要实现健康的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共产党敢于担当、实干才能落实。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重担当,尚实干,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其中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认真学好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与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的提高国家的人员素质,成为一个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跟紧国家的脚步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中,要坚守学校的制度与流程。希望我们最终达到有能力、有执行力、有创新力、有团队意识的队伍。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有远近两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就近处看,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最系统、最宏富的著作。全书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何谓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从远处看,这是一部言近旨远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不单对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人们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独立向富强发展、从富强向文明跃升的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