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精编版
一、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学记译文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至极大道,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时时练习,一定要用先王正典进行教学,休息一定要有固定住处。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基本功,学习音乐时,如果课余不练习基本指法,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学习诗书时,如果不依靠课余广泛练习比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书;学习礼法时,如果课余不学习各种场合办事应酬的规矩,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的来说,如果对这些课外的操缦、博依、六艺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对《诗经》、《尚书》等正典感兴趣。所以,君子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尚书.兑命》篇中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敬重圣贤之道、逊顺于学业、时时练习、立即行动,他就会学业有成。”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现在的教师,或者自己心里并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是看着经书读经文;或者故意找些疑难问题来问学生,然后讲些难点,让人听不懂;或者急于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赶进度,只考虑多诵读经典,不考虑学生是否领悟;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了经书,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讲自己的见解,并不考虑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完全没有忠诚之心;或者教师教学不能倾其所能,总想保留一些自认为高明的见解,以使自己永远处于权威地位。鉴于以上五种弊端,教师教学违背教学规律,讲得也不正确,学生不能领悟经文义理,遇到问题也不问老师,以至于学生学习没有成效而怨恨老师,感到学习苦不堪言而体会不到学习可以获益终生,即使勉强结业,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于此呀!
大学教育的原则: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从而达到不发生问题叫做“防患于未然”;在最适合学习的时候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学习叫做“抓住最佳学习时机”;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叫做“循序渐进”;相互观察,效法从而达到各自获益叫做“同学互相切磋”。这四点,教育成功的经验呀。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如果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了。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教师知道了学生学有所成在什么情况下最困难,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而且知道怎样讲解效果好,怎样讲解效果差,知道了这四点,然后就能够触类旁通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了;能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然后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然后就能够做好官长;能做好官长然后就能做好一国之君。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君德。正是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不谨慎。《记》中说:“三王四代没有一个选择老师不谨慎的。”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凡求学时存在的问题,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自己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记住一些别人观点,到上课时为学生解说的人,或者学生没有问就给学生谈自己见解的人,没资格做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问问题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衣;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簸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拴在车后,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代的学者,善于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汇总为一类。鼓声不在五声之列,而如果没有鼓声则五声就没有谐和之节拍;水色不在五色之列,而五色如果没有水调和,则不能分明;学习之目的在于博闻强识,而不在于学会做五官中任何一官,而五官中任何一官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能力;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没有教师教导,则五服之情就不和亲了。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仅仅能担任某一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件事物;真正守信不必盟约发誓;天时变化的时间并不相同。”君子领会到这四点,就可以立定以学为本的志向了。三王祭祀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源头,海是水的归宿。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第二篇:春节记
一
腊月29那天,我们回家,回娘家。在村口,遇上二伯带着三个儿子及六七个孙子,浩浩荡荡地从山上归来,儿孙们个个光鲜明亮,二伯精神也好得很,他站在巷口,告诉我,他们爷孙十个刚去对面山尖子给他的祖父,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烧钱回来。他们烧了一背兜福包,火炮炸了老半天,把地皮子都炸抬起来了。
我向三位堂兄及侄子们问好,他们告诉我头天从广州回来,我习惯地问:“坐火车回来的?”二伯等不及儿子们答话,就抢着告诉我:“开车回来的,粮跟肉两兄弟开的小包车,老幺钱开的是架大包车。”什么是大包车呢?钱笑笑说:“刚买了辆悍马,老汉说是大包车。”
二伯撒拉着嗓门说:“时代好了啊,我家现在连飞机都买得起了。”
粮、肉、钱兄弟仨笑说:“老汉又说大话了!”
二伯的三个儿子,老大叫胜粮,老二叫胜儒,老三叫胜钱,都从“胜”字辈。村人叫他们的时候,省了“胜”字儿,直接叫“钱”,“粮”,“肉”。叫的人喜欢,被叫的人也喜欢。二伯为人说话直意,给儿子起名也直意,胜粮出生时生活困难,生产队分的粮食总不够一家人填肚子,二伯吃饱的愿望迫切,就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胜粮。两年后老二出生,二伯母坐月,上顿清水白菜,下顿白菜清水,锅里碗里见不着油星星,奶水下不来,老二饿得白日夜晚哭叫,二伯再直意一回,把破被子里那个嗯安嗯安饿得直叫唤的小人儿起名胜肉,但那个“肉”字太难听,小时候很是被人取笑,上学后老师就把胜肉写为胜儒,斯文,但叫着还是胜肉。这以后,土地下户了,二伯一家人不光能吃饱,还顿顿油汤油水,按说日子该满意了才是,但手头紧巴,缺钱。像是专为二伯的愿望而来,他的第三个儿子呱呱坠了,二伯第一时间给这儿子起名胜钱。粮、肉,钱三兄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牢牢固守全班倒数三名的阵营,从未有过闪失。三兄弟不断留级,每留到下一年级,就把这个班后三名其中一位排挤掉。粮比我大三岁,留了三年,后来跟我一个年级。三年级时他趴在门前的大石头上做暑假生活,语文那一页,写的全是数学。数学那一页,又全都写上了语文。
一条路走不下去,还有另外的路等你去走。先是老幺钱出去打工,在一家私营鞋厂车鞋跟。钱嘴巴甜,眼睛很能看旋,做事总能做到节骨眼儿上,深得老板赏识,没两下子,就提拔他当上了拉长。他转身回来,就把大哥二哥带过去,在他手当了工人。粮跟肉口齿虽没钱伶俐,但也会看眼色,也很能忍耐,也颇能把劲使在事情的关键处。没过多久,肉跟钱也相继当上拉长,粮呢,做上了老板助理。几弟兄钱赚得欢,脑子再一活络,干脆自己投钱开了个厂子,也是做鞋跟,粮当老板,肉跟钱,以及三位妯娌,都在厂子里搞管理,三兄弟抱成团,抢了前老板一半的生意,业务好得很,三兄弟不光买了车,还在广州买了房子。
“这呀,要感谢你曾祖父,他老人家有眼睛啊,保祐我发人又发财。用电视里的话说是什么来着?---谢祖隆恩。”
这话又直意,大家乐得不禁大笑起来。
三伯家的两个儿子冠军和亚军也回来过年了。他俩也在广州打工。冠亚二军,娶了宜居乡九房沟冉家华蓉、华英嫡亲姐妹俩,亲上家亲,四个年轻人,再加上两家家长,都欢喜。姐姐,同时也是嫂嫂华蓉在家侍候婆婆,带两家的孩子,不分彼此。冠亚二军及亚军媳妇华英,三人在广州打工好些年头了,兄弟俩源源不断把钱寄回来给华蓉存上,每隔两三年,三人回家过一次年,亚军和华英把生下的孩子送回来给华蓉带,同时冠军也回来帮华蓉生一个孩子。过完年,到了正月初八,华蓉又送三人离家去广州。华蓉悄悄告诉我,她手里现在有二十多万存款,六个孩子,三个是她跟冠军的,三个是亚军跟华英的。
我看那高高矮矮六个孩子,长得非常像,分不清哪是兄嫂的哪是弟妹的,我让他们按家庭分两组站好,六个孩子推来搡去好一会,最后仍然有一个小不点没弄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个阵营。
二
同是一个祖父的孙子,大伯今年却萎悴得很。我去看他时,他偎在火铺角,默默淌泪。今年春上,先是大伯生了一场病,在黔江医院住了半个月。刚出院,大伯娘又犯头晕,一天到晚吐得翻江倒海。大伯的儿子杨军在广州打工,也是做鞋跟。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立即赶回来,带到重庆查病,是美尼尔斯综合症,于是住院治疗。陪护母亲期间,杨军想到半年来一直胸闷胸痛,就抽空也去查了一下,没想到一查就是肺癌,医生建议立即手术。这真是晴天霹雳。杨军沉默了一天,整顿好情绪,滴水不漏,专心服侍母亲,不叫老人看出一丝破绽。等母亲病情稳定,杨军护送回家,交给的父亲。他沉默了一个星期,一个计划在胸中形成。他辞别父母,重回广州,到他打工的厂子,继续拼命劳作,在木屑飞扬的工棚里车鞋跟,三个星期后,他全身披满木屑,像一个雪人,倒在厚厚的木屑里。老板闻讯赶来,将他送到医院,一查,肺癌。老板站起就走。这时杨军说话了,他说,他来这家厂子八年了,为老板做了八年苦力。做鞋跟说来简单,就是把木棒在机器里磨成鞋跟,但这也是不要命的活路,工作的时候,简陋的工棚里,锯末面像满天飞雪,有定单的时候,一连三天三夜不下机床。戴着厚口罩,锯末微尘钻到肺里去,像针刺痛。他说我给你老板卖了八年命,你赚的钱,是我拿命换来的。八年来你一直没给我们买过医保,以为我们农村人的命贱,人倒不了,以前也没在意这事。哪知道铁打的身子也有烂窟窿的一天,老板你得出钱给他我医病。
老板一向对工人慈良,宽大。听了杨军的话,苦着脸说:“厂子效益不好,我拿不出钱。你说你在我厂子里打了八年工,请问,我们有用工合同吗?你告我,都没人理。看在我们几年兄弟情分上,我给你三千块钱,也算尽了我当哥子的情义。”
杨军拿着三千块钱,回到池流水,兄弟姐妹凑了钱,送他到重庆做了手术。
杨军打工也挣了不少钱,他一度非常看好打工这个行业,准备等一双儿女一毕业,就接他们去广州打工。但后来他改变主意了。那年春节,他和媳妇带着孩子来我家,一进门,就参观我家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末了问:“你俩一个月挣多少钱?”
我老老实实地报了收入,他一听,说:“比我俩少多了。但我们哪有你们过得好?看来还是得读书。你看我们,挣再多的钱,人也活得毛毛糙糙的。你们挣钱不多,倒活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
那年春节后,他就把一双儿女转到县城上学,并掏尽储蓄在城里买了套房,房子还是毛坯,就安好水管,接好电线,把媳妇跟孩子安顿进去,独自一人南下了,谁会想到后来是这种结果呢。
大伯和杨军爷俩性子都硬,以前常为鸡毛蒜皮吵架,针尖麦芒,各不相让。杨军生病后,只告诉父亲肺上长了瘤子,良性的,此外,不多说一个字。做父亲只问去哪家医院手术,什么时候手术,此外也不多问一个字,唯愿儿子身上那只毒瘤长在自己肺叶上,让那倔强的,要强的儿子硬硬朗朗在人世快快活活地过下去。
手术那天,大伯在家起不了床,蒙着被子哭了一整天,天黑时打电话问杨军媳妇,说出了手术室,手术很成功,又说把那只瘤子割了扔了,人就是好人了。大伯语气里欣喜着,心里却明白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成日里泪流不止。
三十年前,大伯跟二伯为宅基地起了纠纷,两家打了一架,这以后的三十年来,两家都不曾过门。今年除夕,弟兄俩终于坐在一个火铺上了。二伯好教训人,一坐上大伯家的火铺,就埋怨大伯心肠硬,当年二伯家立新房,地基要占着大伯家宅基地角,大伯不让,二伯带着钱、粮兄弟俩跪在大伯面前求他让一让,大伯口里叨着老烟杆,沉着脸,就是不松口。结果二伯家新房只好朝边上让了让,这一让,位置朝向就不正了。“不过”,三十年后二伯得意洋洋地说:“这一歪,也算歪打正着,还把我一家歪向实了。”大伯苦着脸笑了笑,说不出话来。
如今,好的好得不得了,苦的又苦得不得了,唯有到这个时候,人才会前嫌尽释,骨肉一样心心相连起来。大伯跟二伯,一人抱着家谱,一人拿着万年历,查着家族里先辈年庚生月以及卒年阳寿,家族这棵大树上掉落果子,哪一只是属于瓜熟蒂落,而哪一只,正当年轻,却被土地提前召了回去,落地归根,试图从这个神秘的图谱推测出胜文能不能挺过去。翻到最后,老兄弟俩禁不住老泪纵横。
三
过年对我的父母来说,各有重要的事情。父亲重要的事情是写春联。一条阶沿住了父亲跟他的三个堂兄弟,有堂屋、正房、磨角、吊脚楼厢房,总共有十来间房,柱子、窗户,门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算起来要二十多副春联。
乡下把写字的事情看得很隆重,把写字的人也看得很隆重。母亲尤其如此。父亲写春联像一道仪式。三十那天早晨,母亲把吊脚楼厢房打扫得一尘不染,在红漆大八仙桌下生起一盆炭火,不一会,厢房里就暖和了。父亲抱着一大卷红纸进了厢房。他低头算了一下春联的副数和位置,刷刷刷几下把红纸裁好,在砚台里倒好墨,狼毫大笔吃饱墨,父亲悬腕挥毫,就开始写了。第一幅往往是堂屋大门上的,这幅春联字多,内容也正大端严,“北斗回寅,万户金鸡争唱晓;东风送暖,九霄玉兔喜迎春。”父亲是这样写的。写好堂屋的春联,就是正房柱子,窗户,依次向两边铺开,“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霁太平”,“爆竹声声辞旧岁,华灯点点迎新春,"“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丁帘卷雨饶春意,卯酒盈杯祝丰年”,一个上午,二十几副春联就写成了。
父亲的书法秀美圆和,他自以为写得好,我倒不喜欢。我喜欢的是端严清瘦沉稳遒劲的字。但他写春联时房里青杠炭火燃烧的气味,浓浓的墨香,还有他指尖的香烟味道,混和在一起,是我特别迷恋的味道。这就是所谓书香的一种吧。
父亲写好一副春联,儿子跟他爹一人提着一头,摆在院坝里,让风把墨汁吹干。等二十几副春联都写好了,母亲熬了一盆浆糊,父亲搬只方凳放在堂屋柱头边,人站上去,手里拿把棕刷子醮一刷面糊,朝柱头上一刷,我跟儿子把上联递到他手里,他贴在柱头上,两手一抹,一联对子就贴好了,我再把下联递给他,他接过贴好。哪副对子贴正房,哪副贴厢房,哪是贴柱头,哪是贴窗子,哪是上联,哪是下联,父亲一边贴,一边告诉我的儿子。
等到几十副对联都贴好,一幢房子红朗朗的,年,扑面而来了。
年三十,母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糍粑。提前三五天把糯米泡好,泡到手指一捏,米粒就断了,母亲说:“嗯,好了。”就把糯米沥干水。
年夜饭早早吃过,母亲在灶里烧上火,大锅里装半锅水,把洗净的甑子坐进去,放进竹蒸篦,竹蒸篦上铺上洗净的松针,倒进糯米去,用小竹箕盖好,就蒸开了。灶塘里的火燃得旺,锅里的水翻滚着,慢慢地竹箕的蔑缝里,米香就热腾腾地冒了出来,香死了,一家人都围到灶前,伸长脖子吸那越来越浓的米香。
母亲每隔一会,就要揭开箕查看糯米饭的干湿、生熟。等到她说:好了。父亲就赶紧端一盆温水,把堂屋前的木
粑槽洗净,擦干。母亲捏了几个糯米饭团,递到我们手里,含着笑,看我们大口嚼起来。父亲抱着烫的甑子急步走到粑槽边,把糯米饭倒进粑槽。等我们把手里的糯米饭团嚼完,钱跟粮兄弟俩,一人抱粑锤,一个拖锤柄,两人拉锯般地来来去去,上百个回合,把糯米先捣黏,然后,钱握着粑锤打起糍粑来。打糍粑是费力的体力活,抡锤的人边打边吼着号子,围在粑槽边的大人小孩应和着号子,咚,咚,咚,红椿的粑槽,檬子的粑锤,都是质地坚硬的木质,隔着糯米饭,声音坚硬,厚重,和着“哎嗨哟,嘿作!”的号子,响过几面坡。寨子里第一家打糍粑咚咚咚的声音和号子声
才响起,其余人家就急了,不一会儿,又响起两处,再一会,响起三处。到掌灯时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打开了,打锤声,号子声,在寨子里此起彼伏,相互响应,这是过年的高潮。
四
春节是寨子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年关将近,终年在外飘泊的人就鸟儿样拍着翅膀扑楞楞地飞回来了。年是一只福窝窝,无论走多远,有多荣耀或者多艰苦,这一天都要山长水远的赶回来,跌进这只福窝窝,父母膝前行孝,先人墓前祭扫,老婆孩子温暖团聚。老巷子里,到处都是衣着光鲜,面容俊秀的年轻人。他们的面容,精神,气质,已经跟土地离得远了。三十那天一上午,寨子前山后山,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缕,直到晌午后才渐渐稀落下来,这时候,家家屋瓦上炊烟正盛,都在准备年夜饭了。
过年种种,都有极强的仪式感,筹备年夜饭也不例外。筹备的人虽然朗声笑语,但都十分缓慢,谨慎。一碗卤水下去,豆腐能否点清;甑子里的米饭能否蒸上气;腊肉糯米包子能否熟过心;人们相信这一切自有其因果。如果做饭的人不够虔诚,或者说了不够谨慎持重的话,或者做饭时厨房有邪气侵入,又或者忽然进来一个外人,他所带来的陌生气息扰乱了这个场,这样,无论做饭的人手艺再好,心意再诚,也是事倍功半的。有经验的女主人,打豆腐会用柏树枝烧锅,蒸饭时,会在甑子里插上两根筷子。这是驱邪,同时也是避免陌生人的闯入所带来的气息冲撞了这个场。柏树枝燃烧的香气到处弥漫,让整个寨子有洁净和庄严的感觉。
太阳刚偏西,浓浓的菜香,就在寨子里弥漫开来了。一年里,一家人劳碌匆忙,饭菜都潦草简略,只有到了过年这一天才齐整丰盛点,说是丰盛,也不是什么海味山珍,不过是自家种,自家养,自家磨制,自家熏晒,自家砍了柴禾来炊煮上,腊肉香肠,豆米瓜菜,倾其所有罢了。有的东西,在陶罐、磁坛、包袱里,宝贝似的珍藏了一年,今天才打开,一一呈现出来。豆腐在大锅里点上了,正云朵一样慢慢显出形来。猪蹄在鼎罐里呼呼呼冒着热气。土钵煨在火塘边,隔年晒好熏的萝卜干、笋干在钵里噗哧噗哧炖得乱响。锅里哧啦啦炒得正热闹,一把蒜苗扔下去,浓香呼地就窜了起来,人闻到这香气,就有些慌乱了。
红漆的八仙桌擦净,桌下,早生起一盆红红的炭火。一家人围桌而坐,蒸的,煮的,炖的,炸的,煎的,拌的,腌的、鲊的,一齐端上来,红红绿绿一大桌,香得连肺泡都张开,舌头都落了。老父亲用红漆大茶盘,盛上酒菜和米饭,端到堂屋,在神龛前,敬献给先祖,敬献完毕,炸响一挂鞭炮,硝烟在院坝里弥漫,老父亲回到桌前,年夜饭正式开始了。
酒是家酿的米酒。春上,远行的儿女前脚刚走,母亲就蒸了糯米,拌了甜曲酿酒,混了麻糖,黄澄澄一大坛,比啤酒甘冽,比白酒醇厚。老父亲宝贝一样封存了一年,除夕夜抱出来,献宝一样,郑重开坛,用竹勺一人盛一大碗,甜香袭人,远行归来的人心头一热,眼里就噙了泪。
长年在外,漂泊的不光是脚步和灵魂,还有肠胃。那幅肠胃,填满消磨了异乡无数陌生的饭菜,那些饭菜,寡味黯淡,生硬冷漠,枯枝乱石般窝在肚子里,与人相互抵制,相互抗拒,一年半载后,终于两相妥协,但一幅胃肠,却是说不出的空荡和孤独。今夜坐在饭桌前,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一箸米饭,一勺热汤落了肚,空荡孤独的肠胃这才熨贴下来。这是乡间的盛宴,是安妥人的肠胃,同时也是安妥人心的一餐。一家人吃得十分专注,细致,缓慢,带着十分珍惜的心境,仔细咀嚼和品尝食物的味道,实则是在咀嚼食物烹制的过程,咀嚼粮食生长的缓慢过程,咀嚼秧苗拔节,麦粒灌浆,玉米抽穗,豆荚结实,咀嚼一年的日光雨水,汗水和光阴,咀嚼三百六十五天匍匐在土地上的辛劳悲喜。像牛反刍一样,这一餐咀嚼品味了一年。
祖父母给孙子劝菜,儿女给老父母劝菜,孙子给父母、给祖父母劝菜。每个人的碗里都堆得小山一样,却还在不断收获。老父母一边劝菜,一边说着数说着来历,这是哪一场雨后,在哪块玉米地里拾的三宝菇,那又是在哪棵米腊子上抹的细木耳,这是哪片林子里捡的大脚菌,那又是在哪丛竹林里掰的细竹笋。这是哪棵树上摇下的板栗,那又是哪块菜地边挖的洋姜。腊肉,香肠,豆腐,萝卜,白菜,这些自不必说,乡间常年吃的就是这些。但老母亲还是不断添在儿孙们的碗里,有些欣慰,又有些忧心地说:“家里的饭菜虽不稀奇,但是吃着放心,没农药,没添加剂。”老父亲说:“你们在大城市吃大棚菜,娘时常担心着呢。”
做儿女的心就忽然软得不行。倒是孩子们,一边饕餮,一边忍不住大叫:“太香了!太好吃了!”
五
杨通仕是村里的“老古董”。说是老古董,并不见得就最老,才八十多岁,一个寨子里,90岁上的老人就有4位,而杨通渊,春上就满了百岁呢。说他是老古董,是因为他读过古书,幼时念私塾,成年后又教私塾,常年穿绸布褂,青面白底布鞋,说话总带“之乎者也”,手里永远是一把纸折扇,夏天打开扇凉,儒雅古典;冬天收拢,攥在手里,说话到要紧处时,扇柄朝人用力那么一顿,像句子下面划的着重符号。讲大道理的时候,必说“子曰:----”,“子曰:----”。村人不大肯跟老古董亲近,担心农人的粗疏得罪了他。但老古董满肚子都是诗书,遇上哪家有红白喜事,写对联,或者给先亲写碑文、祭文,又或是婚丧嫁娶,抱养结义之类乡间重大仪式的文书,就会想到杨通仕。主家上门,恭敬延请,一杯茶喝过,诗文就流水般淌在纸上,或者石碑上,连草稿都不用打,韵律工整,辞章华丽,直看得侍立在一旁的人目瞪口呆。那字也极端严圆和,是难得的好书法,我疑心那“老古董”三个字,应该是“老古懂”,说他懂得很多,又德高望重。
这么一个老古董,是一个寨子的宝贝,村里有许多贯穿古今的事情都由他来完成,除了题写碑文文书等,还有录族谱。
草木烟火又一年。这一年里,一村人跟着四季和节气朝前赶,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按部就班水到渠成。老人留在土地上春种秋收,儿女们候鸟一样春去冬来;添丁进口,嫁娶生养;又或是哪家老人承受完了人世的辛劳,安然谢世;又或是哪家的儿子参了军,提了干,哪家的闺女考上了大学,眼看就要做城里人了。凡此种种,都得记录下来,让一个家族的记忆一直延续下去。
杨通仕的父亲,曾任这个宗族的族长几十年,后寿终正寝,彼时恰逢解放,不兴族长了,但族谱还是得录的,杨通仕就担任了这个职务。
三十那天午后,杨通仕打开堂屋雕花繁复的六合大门,吩咐孙子扫净堂屋,擦净神龛和香案,把黑漆大八仙桌擦亮,磨好墨,就从衣橱里抱出一只雕花樟木箱,放在桌上,从腰上取下黄铜钥匙,轻轻打开锁,小心翼翼地从樟木箱里取出族谱,一股带着烟尘的纸香扑鼻而来。杨通仕把族谱呈在香案上,在香炉里敬了三柱香,化了一炉纸,对着神龛上的牌位行了三个跪拜大礼,起身回到桌前坐定,狼毫笔缓缓蘸饱浓墨。
这时,寨子里,每一房都来了一名家长,三三两两走进杨通仕家的堂屋,围在大八仙桌前。
杨通仕翻开族谱,大声又庄严地唱念道:
“杨通权房----”
那杨通权站在桌边,恭敬答道:“正月初八,长子杨荣娶王家坨王玉之之女为妻!”
杨通仕就在“杨通权房”下面,“子杨荣”右下角写上“娶王家坨王氏”几个字。
写完,又唱念道:“杨通福房----”
杨通福在下首答:“五子杨光富添子一名,起名杨瑞。”
杨通仕添录好,又念:“杨光泽房----”
杨光泽答:“长子杨杰在市政府办公厅,今年升任处长。”
杨通仕问:“处长是什么级别?”
光泽答:“跟县长一样大。”
杨通仕就录:“杨光泽子杨杰升任七品。”
大家暗笑:“真是老古董!”
杨通仕又念:“杨光龙房----”
光龙答:“三子杨文昌今年考取北京的研究生了。”
杨通仕就添录上:杨文昌,考中研究生(中举)。
光龙看了,笑道:“我家出举人了!”
那已经回答完毕且被杨通仕抄录好的人,并不急着离去,静静站在桌边,听杨通仕跟人问答抄录,看族谱上的枝系,在杨通仕的手下添枝散叶,伸展开去。杨通仕满头银发,眉目安详,那一刻竟疑心他是受神的派遣来到这个村庄,拉伸着这个家族,树干上抽了枝丫,枝又抽枝,枝又抽枝,发了新芽,如今,这棵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
杨通仕继续念:“杨光照房――,”人群里静谧无声。杨光照的儿子杨吉昌站在一旁,顿了顿,说:“先父杨光照腊月二十福满,到天上去了。。。”话未说完,就哽咽了。
有的劝慰,有人递给杨吉昌一枝纸烟,杨吉昌接过,并不点上。
一个劳动者在土地上辛苦了几十年,最后安详离世,而一个婴儿啼声嘹亮地来到人间,这多像花的开谢,又像一棵树,一个秋冬,枯掉几段枝柯,而另有一些新芽又在春天里生发。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天命川流不息,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世事就是这样一年一年往下走呢。道理谁不懂?可是事情真到了自己身上,像戳了一把刀子,真是撕心裂肺痛断肠了。
此刻,在神龛前,吉昌含着泪,恭敬而珍重地奉上先父的讳名,请杨通仕老先生工整地录在簿子上。时间如长河,家族福泽绵亘,子孙繁衍。百年,千年后,杨光照的子孙翻开族谱,顺着大树的枝丫往下找,会找到“杨光照”这三个字,躺在厚厚的书页里,像一颗水滴躺在一条河流里。
杨通仕写完,立起身来,拍拍吉昌的肩,不说一句话。吉昌忍住泪,转身退出堂屋,回到自家院坝里。落日融金,晚霞满天,他两眼饱含热泪,仰望苍天,仿佛看见他的慈父驾着太阳的金色马车粼粼而来,与他相逢,彼此告慰。
六
今年是少见的极寒年头,自入冬以来,雪就没停过,直到腊月二十九,才算开了天,覆盖寨子一个多月的老雪,都退回寨子前后的山顶去了。年三十那天,太阳朗朗照着,老房子,老巷子,老树,老墙,全都干燥而温暖。
老房子旁边的那两棵老楠木,是寨子里最老的树。这个家族的先人,三百年前从江西迁来池流水,砍伐马桑,修起房子,随手在房边插上两枝楠木枝,又在楠木枝旁砌石淘井,那口井,后人叫老井。三百年过去了,老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四季长青,成了池流水的神树。那两位先人仙逝后,就长眠在树下,成了池流水的祖坟。如今,寨子里都吃上了自来水,没人从老井汲水了,老井坍塌了,那些颓圮的青石板上,雕刻的游龙戏凤依然清晰可见,石缝里流出一股清清泉水,汩汩流淌,水边长满了青青的野芹。
那位祖先育下七男三女。七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各自立起新房子,且皆在新房子上梁的那天,在房前插上楠木枝。七幢新房子簇拥着老房子,七兄弟在新房子里娶妻生子。儿子生下孙子,孙子生下曾孙子,代代延续着立新房皆插楠木枝的传统。以风水论,一个地方与水为伴,则温婉,细腻。与木为伴,则沉静,从容,有底气。楠木四季长青,是长寿树,主吉。如今,寨子里到处都是楠木树,空气里飘荡着楠木的淡香。
那马桑立起的房子,寨里人称老房子,也真是老了,三百多年仍然不倒,梁柱歪歪斜斜,窗棂、门楣上的雕花,都没朽败,只是三百多年光阴磨蚀,那房子变得灰白了。那些老去的人,一个个从这老房子里离去,却把他们的气息,福祉,附在这一柱一梁上,一板一材里。
老房子现在的主人华昌二爷,是祖先杨文本的十五代嫡孙,寨子里许多家庭都新立了房子,只有他守着老房子,不愿搬,也不愿拆了重建。他说守着老房子,就是享着祖先的福气,这福祉,是别家的弟兄们想要也得不到的。
华昌二爷的独生儿子杨康,在广州打工,耍了一个姑娘,很中意,就写信回来,要爸妈在家给他盖个房子,等她跟姑娘再耍一两年,就回来把婚结了。作父亲的看了信,就把老屋拆了,把地基用水泥抹平,水泥砖垒了满院子,钢筯一束一束地堆在老树下,只等过完年,就开工盖房子。哪知才到腊月二十,杨康在广州就出事了,过马路时被一辆大卡车碾成两截。二叔接到凶信立即赶过去,末了却只捧了骨灰回来。三十那天,太阳很好,二婶将家里的陈谷子都倒出来晒在新地基的水泥地板上。二叔沉着头,蹲在老树下,把准备盖房子的钢筯一圈一圈卷起,准备低价卖给村人。二叔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城里。他说把家处理干净,就去城里给女儿们带孩子,再不回这个让人伤心欲绝的家了。
第三篇:周记
周记—包馄饨
2014年11月8日 雨
今天是周末,妈妈和我还有哥哥准备一起包馄饨吃
妈妈去买了馄饨皮、肉、包菜还有葱,肉已经是绞碎的,妈妈把包菜
和葱切得很碎很碎,把馄饨馅调好了我们就可以包混沌了。
妈妈教我和哥哥包馄饨,妈妈说:“先把馄饨馅放到皮的中间,再对
折馄饨皮,然后把两头捏紧,最后把皮翻过去就做好了。”我和哥哥按 照妈妈说的方法开始包起来。我一开始包的几个馄饨很难看,包着包着,妈妈说我包得越来越像样了。
我和哥哥学会了用妈妈教的方法包馄饨之后,就开始做奇形怪状的馄
饨了。我做了一个小房子形状的馄饨,哥哥做了一个糖果形状的馄饨,还有刺猬馄饨、怪兽馄饨„„
终于可以吃馄饨了。可能是我自己有包馄饨吧,我觉得今天的馄饨好 好吃啊!
第四篇:周记
一到八周
其实,这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从开学的第一周开始就这样一周一周的过来了,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多事情不懂,比喻批改作业,因为我是教二年级的语文和四年级的英语。当我收到第一次作业的时候,那是一次语文课的生字抄写。我真的无从下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小学生的作业本。他们的字呀,我一看见以一个看惯成人的字体的新老师来说,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在应付我。没有认真的对待我的作业。当时我真的好想全部都退回去叫他们重做了。写得东倒西歪的。
其他的老师听见我的感叹,就说:“有什么好奇怪的,二年级个个都是刚刚会写字,能写成就不错了。并不是故意这样的,你是刚刚接触,慢慢的就会习惯了。”我就说:“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改才好。”他们教我的是,只要没写错字的没写错笔顺的都对。写得不是太好看的可以慢慢的辅导,二年级的最重要就是不能错字的笔顺。因为二年级是认字阶段现在错了,那以后会养成习惯就会一直错下去了。在和他们接触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小学生的想象不是一般的丰富。在批改过程中我会经常遇到让我无法下笔的。那时我只有请教那些老资格的老师了。
因为这里是农村,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跟城镇内的相比的。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看很多人家教学成功视频,在那里面我觉得那些的小朋友都是很聪明的。那些小朋友的课外知识很丰富的。而
这里的小朋友给我的感觉就很无知,很多问题让我感到很无力。所以在我这里,教学是绝对不能学人家教学方式的。必须得有一套自己的又适合这里学生的教学方案才行。这是我对这一周对开学以来的总结。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会学到更多。教学这一职业给我感受是,不仅仅是教学生学知识那么简单的,同时在学生和其他的老师身上我同样可以学到一些宝贵事情。所以我认为教与学是同时进行的相互紧密的连在一起的。
九到十周
第九周是进入期中考试的复习阶段,所有新课都在第八周的时候教完了。每课都按要求讲到中考的页码。第九周,主要的任务是从第一课开始复习,一直到复中考要求地方。为什么要复习?主要是帮助小学生加深记忆或是帮助他们记起一些遗忘知识。
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的时候是记住了知识,可是时间长就会忘记或记忆不全。就会出现有些记得有一些记不得的现象。所以考试前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和自己的教学成果。
复习的计划:以单元复习为主,归类复习为辅,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让学生硬性抄写和机械记忆,陪养学生的复习的兴趣。让学生比较轻松的度过复习阶段。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看拼音写词语和生字组词的训练。以课文为本,对每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并能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填出相应的词语。抓住《语文园地》的练习特点,以归类的形式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在考试前我进行一次的模拟考试。这样就可以大概的知道这周复习的成果怎样了,也了解学生在复习中吸收如何。
作为一个代课老师,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的。但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每一件事情我都会认真的去做,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圣神的职业。尤其在小学生面前,我必须做好榜样。这样才能让我的教学在学生面前更有说服力。为人师表,就必须自身要做好。
十一到十二周
现在是中考后的新课阶段。一切都在正常的进行中。
在这周我发现我最大的收获是,在我刚来这里刚接手这一班时。这里有两个很差很差的学生,读到二年级连写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的。有一个是因为懒,听其他老师和同班同学的反应是,他在一年级一年做作业的次数不超三次。无论你是怎么说怎么罚都是不做的。另外一个应该是发育晚了点的学生,说话不是很清楚,智力反应不够快。
他是老师认为辅不起来的学生。从第一次的作业以后,有一段时间里每次的作业我都会抓住他两的手,教他们写字。那时他们写得很满的,一节课下来其他的同学都做完了,他们还写到几行呢。我抓手的教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能把字写成了。慢慢的有一个写得越来越快了,也些得越好。当然写得好时有奖励的,每次进步了我都会在
班上赞扬的,进大步就奖一个字簿啦。现在我会经常说:“某某同学,你快做作业,做好了。我就奖你。”懒的,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他坚持下去。
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的。做到更好的扶差培优。
十三周
这周算是我这学期以来最忙的一周了。这周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下周的大检查为主的。上面下发了很多的工作和很多要求,有很多工作本来在开学的时候就应该下发落来的。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是,现在他们来检查才要我们按要求做。这样不是很伤财吗?很多的老师都说领导没事找事做。
现在正时期末的冲刺阶段,现在走出这么多无谓的事情来。在很大的情度上影响了我们上课进度。就拿集体备课来说吧,这种方式的备课本来就不适合我们乡村教学的。现在弄到我们每天都要排出老师去其他的学校参见集体的备课,每天去的学校都不同,很多的都不知道怎么去。而自己的课程觉耽搁了。这是我素龙镇才有的。每天都要找老师来为排出的老师顶课。现在我们的老师可以说事怨声漫天的。
在这双重的压力下,这一周过得确实忙碌。现在我们是一边赶课一边赶工作。想抽点时间来辅导辅导学生都难啊!这样劳民伤财的集体备课真的希望他能取消了,主要是即使大家去了,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去听的人都是带着应付式的心态去的。他们都不想去,但又怕扣工资才会去的。而在校的老师也希望自己能有些小的时间辅导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一有一节空闲的课就要用帮人家定课去了。
一周满课是三十节,自己本来就有二十来节了。现在好了,连老师喘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了。每天下来我是身心都疲劳。做老师真的是太辛苦了,回想以前自己的学生生涯,现在可是深深的体会了老师的伟大,真为以前的自己的感到羞愧呢。
无论怎么都好,努力加油吧!
第五篇:学记读后感
因材施教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学记》读后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将其教育精华应用到实际教育中?我想就感触最深的“因材施教”来浅谈我个人的感想。因材施教是《学记》里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我们的教育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有位孩子,叫航航。刚开学时,着实让我头疼了一阵。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没有按要求完成。而且调皮,常常出洋相,不遵守纪律。书本文具经常没有着落。总的来说,是习惯不好。比如说要求用钢笔。他还是用铅笔。而且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妈妈让用铅笔的。我很诧异:竟然有家长支持孩子与老师对着干?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家长不太配合。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而且,自己也自学了不少家教理论。教育只有家庭、社会、学校配合协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针对现实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我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航航妈之所以让他用铅笔,是因为他老是弄丢钢笔。但是只让他用铅笔,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三年级已经学写钢笔字了。我引导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爱惜文具,及时收好。我还感觉到航航妈对自己的孩子有些偏爱。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不需要家长督促。我把航航的表现在《家校共育手册》上及时反馈给她,请她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航航妈渐渐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主动与我交流。《家校共育手册》上“家长的话”一栏,空间显得那么小,她常常写到格子外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无奈,她的困惑,我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帮孩子树立自信。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我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欣喜,愉悦。
二是对孩子正面教育。开始,我问航航:“你是好孩子吗?”他回答:“不是。”我让他跟老师说说自己的优点。他竟然说:“我没有优点。”小小年纪怎么会如此自卑呢?这就需要帮他树立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注意观察,航航爱劳动,每次做值日,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助别的值日生。同学们评选他“劳动之星”,我郑重的奖励他一颗星星。还动员大家向他学习。我经常抚摸航航的头,说:“航航是好孩子。如果......就更好了。”其实,这孩子是一块金子,只是隐藏太深而已。背课文,他第一个会背。在老师鼓励和期待中,航航的习惯改变不少。作业能及时完成了,物品也的能保管好了。不再调皮捣蛋了。学习成绩也步入优秀行列。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不断探索。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传统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