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第一批专项项目的通知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第一批专项项目的通知
各市州工信委(经信委)、中央在甘和省属企业、各有关单
位:
根据《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工信发„2011‟651号)要求,为组织做好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预算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
1、六大行动计划专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改造提升轻工、食品、纺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提高食品加工安全检测能力。(由消费品产业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2、六大行动计划专项(新材料及现代高载能产业)。围绕发展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及新能源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项目,支持配套企业发展。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优势高载能产业链。(由原材料产业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3、六大行动计划专项(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国家及我省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内重大装备技术研发项目、重大成果产业化及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新能源发电设备及关键配套零部件;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国际先进水平石油钻采、炼油化工及煤化工成套配套设备;中高压输配电成套设备及电器元件;矿山采、选矿设备,有色、冶金冶炼、压延设备,煤炭综采设备;真空获得与应用技术与设备,农业机械,新型高档泵、阀、轴承及紧固件等基础件,铸造、焊接等基础工艺技术设备;大型环保、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优先支持属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由装备产业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4、陇药产业发展专项。积极推进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等生物医药研发进程,加快形成产业化。支持发展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现代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技支撑、信息化服务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支持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中药提取、陇药大品种扩能改造,支持企业整合重组,引导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化发展。(由陇药产业办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5、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及成果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项目及成果转化项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由技术创新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6、重点项目前期经费。重点支持列入《2012年全省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项目。(由规划发展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7、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重点支持节能、节水、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项目。节能方面重点支持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燃煤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项目,重大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重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监察、监测等节能能力建设项目,建筑节能(节能建材)示范工程。节水方面重点支持矿井水利用和具有示范意义的高用水行业节水改造项目。循环经济方面重点支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及循环化改造、再制造产业化、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支持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尾矿、冶炼废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废弃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废旧服装、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污染防治方面重点支持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由环境资源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8、节能降耗资金。重点用于中央财政奖励范围之外的碳化硅、砖窑、石灰、淀粉、化工、印刷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奖励。按照《关于上报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通知》(甘工信发„2011‟810号)执行。(由循环经济发展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9、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电子产品制造及软件服务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领域的产品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专用材料,移动通信终端、核心芯片及测试设备为主的通信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电子专用设备,数字化3C产品的自主研发应用及产业化,电子标签(RFID)、机床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为主的自主软件研发应用及产业化,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车载信息系统等软件研发环境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数字内容加工处理的工具、平台、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围绕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软件以及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以工农业、政府部门等重点领域国产软件的示范应用为主的重点行业软件研发和示范应用,以标准研制及验证、知识产权保障、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为主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系统安全产品和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信息安全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等他信息技术服务。(由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10、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信息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及“两化”融合)。支持企业加快“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企业研发设计智能化,工艺装备数字化提升,经营管理系统化建设,供应链信息化,节能减排信息化,产业协同信息化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工业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支持文化产业、社保医疗、环保、教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由信息化推进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11、中小企业发展专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综合利用、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项目。(由中小企业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12、中小企业发展专项(“银政投”融资平台贷款项目补助)(由融资服务处牵头组织项目初选工作)
13、继续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增容扩区、循环化改造、产业规划编制,提高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支持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培育及配套产业项目。2011年已经安排补助资金的园区不得重复申报。(由规划发展处牵头进行项目综合平衡)
14、对省工信委直接协调、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的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15、对列入《2012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投资导向计划》的项目,各市州按70—80%的比例上报,对银行贷款落实的项目,给予贴息支持。
二、申报条件
1、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和省上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工艺技术先进、特色突出、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项目实施单位已在本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实施项目的基本条件、场所和技术人员。
3、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必须是国家工信部、省、市(州)、县(区)工信委(局)、有审批权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核准、备案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
4、申报企业及项目信息已经录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
5、申请支持的项目要求已完成核准或备案、土地、环保、节能审查等前期工作,已开工实施,或者能在2012年底之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有关产品和服务要具备相应行业的资质和认证。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
6、申报技术创新项目的必须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团队承担的项目,项目直接投资额应在500万元以上(包括用于设备购置、技术转让、专利和软件购买及研发费用)。
7、申报项目的企业银行信用等级AA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本年度内同一法人企业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8、根据省工信委《关于201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效能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项目申报前,须完成2011年中央、省预算支持项目的效能评价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
三、申报材料要求
项目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可由申报单位编制或委托国内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
1、申报六大行动计划、陇药产业、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的项目按附件一要求的内容和格式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填写项目基本情况表和项目汇总表;
2、申报技术创新专项的项目按附件二要求的内容和格式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填写有关表格;
3、申报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的项目按附件三要求的内容和格式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填写有关表格。
4、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的项目按附件四要求的内容和格式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填写有关表格。
(二)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时应附以下文件、资料:
1、工信委(局)对申报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2、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银行的贷款承诺函或贷款合同及进账单。
3、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国家限制类项目需要进行能评,并由节能评估机构出具的能评报告。
4、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等。
5、申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规划编制费用项目报告须由市(州)工信委审核转报即可。
四、申报程序及时间
1、各市州要按照项目支持范围和申报条件,认真组织遴选有关项目,严格审核把关,做好项目申报的初审工作,认真核实项目的真实性。
2、中央在甘和省属企业项目按照属地化由各市州工信委统一报送(不占用市州项目数额)。
3、项目申报材料于2012年2月29日前分别报各专项初选处室及规划发展处各1份(包括电子版)。
4、项目填写表格及填写说明可在省工信委网站下载。各处联系方式如下:
规划发展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42,4609243(传真)
电子邮箱:gansulys@163.com
原材料产业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89
电子邮箱:gsmbwjr@163.com
装备产业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61,4609257(传真)
电子邮箱:4609257@163.com
消费品产业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55,4609209(传真)
电子邮箱:1111zjb@163.com
陇药产业办 联系电话:4609103
电子邮箱:gslycyb@163.com 环境资源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62(传真)
电子邮箱:gsgxwhzc@163.com
技术创新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41、4609212
电子邮箱:4609242@163.com
信息化推进处 联系电话:0931-4609296、4609245(传真)
电子邮箱:gsxxhtj@163.com
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处
联系电话:0931-4609180、4609179
电子邮箱:gsgxwyy@163.com
中小企业处 联系电话:0931-8818361
电子邮箱:zhoupeng713@163.con 循环经济处 联系电话: 0931-4609108 4609107(传真)
电子邮箱:gsjnjpb@sian.com
融资服务处 联系电话:0931-8960424
电子邮箱:gxwrzc@163.com
附件:
1、六大行动计划、陇药产业、信息化专项填报内容和格式
2、技术创新专项填报内容和格式
3、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填报内容和格式
4、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填报内容和格式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第二篇:2012年第一批项目申报通知
关于申报2012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
发展资金项目的通知
各区县财政局:
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新财企[2010]176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要求,决定组织申报2012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以下简称“特色产业资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1.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微企业开展的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创新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知识产权清晰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中小微企业节能减排。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微企业生产或应用节能减排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集群和聚集区内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建设、改扩建和技术改造等。
3.中小微企业与骨干企业专业化协作。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有较强协作配套关系的中小微龙头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和改扩建项目,中小
微企业为建立和加强与龙头骨干企业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项目。
4.中小微企业产业升级和延伸。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主导性产业中小微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前端和后端延伸而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
5.中小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地方特色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微企业实施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及清洁燃料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6.新注册成立中小微企业的建设项目。重点支持2011年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注册成立的中小微企业建设项目。
7.民族特色手工业。重点支持地方特色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民族特色服装、鞋帽、地毯等手工业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
二、申报条件及支持方式
(一)申请特色产业资金的企业或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申报企业必须属于中小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的划型标准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执行。
2.位于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或特色产业聚集区内。3.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4.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资产负债率合理。
5.会计信息准确完整,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6.新建项目需按照国家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完成前期工作,且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50%以上。
7.项目必须经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产品生产手续齐全。
8.申报项目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支持重点。9.同一项目未获得各类财政资金支持。
10.申报项目须是2012年底前完工的在建项目。11.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财政企业财务信息快报。
(二)支持方式
特色产业资金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支持方式,并优先支持贷款贴息项目。每个项目特色产业资金的扶持额度不超过300万元。
三、申报要求
1.各区县财政局需对各企业和单位上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提出建议支持理由,以项目汇总文件上报我处。
2.申报材料统一使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复印件必须清晰可见。
3.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实施细则》执行。
四、项目申报材料
(一)申报特色产业资金的企业应提供如下资料
1.封面(详见附件一); 2.特色产业资金申请报告;
3.特色产业资金申请表(详见附件二); 4.申报企业基本情况表(详见附件三);
5.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原件; 6.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2011年财务审计报告; 7.承担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公司章程;
8.贷款贴息的项目需提供银行的借款合同及还息凭证复印件;
9.项目发生费用有效凭证复印件及费用汇总表; 10.其他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二)各区县财政局应报送如下申报材料 1.特色产业资金申请文件;
2.特色产业资金项目汇总表(电子文档,详见附件四)。3.项目申报材料(一式三份)。
五、申报时间
各区县财政局按照申报要求,于2012年3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乌鲁木齐市财政局企业处。
六、联系人及电话
联 系 人:市财政局企业处
张健
马岩
联系电话: 2819482
2819478 附
件: 1.封面
2.特色产业资金申请表 3.申报企业基本情况表 4.申报特色产业资金汇总表
第三篇: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
项目的通知
各市(地,省农垦总局)、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局:
为深入开展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打好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引导并支持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建设目标,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与省财政厅研究,现就组织申报2011年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重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重点为全省装备、化工、食品、医药、冶金、建材、轻纺、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优势特色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项目;能带动市(地)、县(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
(二)提速增效项目。重点支持对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拉动作用,能促进工业经济整体速度增长、效益优化、持续健康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当年能够发挥效益的项目;重点支持产品有市场、有合同订单,但确因资金紧张难以完成合同和扩大生产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工业企业。
(三)信息化项目。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营销供应链、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开展两化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支持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等项目建设;支持覆盖全省的省、市、县、镇、村多级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农村的三网融合等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及物联网应用项目建设。
(四)中小企业发展项目。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试验、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共性需求;支持创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创业指导、创业辅导等综合创业服务;重点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等项目建设,使成长型中小企业做专、做优、做强,尽快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五)市、县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化、优势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软、硬件环境建设项目。突出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项目。
二、申报程序
(一)各市(地)、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黑财企〔2008〕20号)、《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黑财企〔2007〕71号)、《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黑财企〔2008〕33 号)、《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黑财乡〔2007〕5号)规定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在深入项目单位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拟申报项目审批相关手续、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实、计划产值和利税等情况进行认真审查、确认,并由项目单位提供具有科学计算根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确保申报项目真实和可行。重点筛选上报一批市场前景好、牵动作用强的大项目,(二)申报专项资金项目企业所在地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须根据申报重点对推荐项目进行分类汇总,并联合行文,分别上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省财政厅。
三、其他要求
(一)各市(地)、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要在工作中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认真做好2011年省工业和信息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二)申报的相关专项资金项目须统一填报《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企业基本情况表》,申报中小企业项目还需分别填报相关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申请表》。原则上,2011年已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不得再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每个企业本只能申报一个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每个项目只能申报一个重点专题,且每个市(地)最多只能申报10个项目,每个县(市)最多只能申报3个项目。(三)申报相关专项资金项目企业须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按时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表(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企业须报送上财务报表)。凡未按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报送财务报表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
(四)各市(地)、县(市)所报送的文件及文字材料一式三份,其中:报省工信委规划与投资处两份(光盘两份);省财政厅企业处一份(光盘一份)。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
省工信委规划与投资处 周 丹 0451—82667896 省财政厅企业处 徐金光 0451—53635414
附件1: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1).xls 附件2:企业基本情况表.xls 附件3: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xls 附件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申请表.xls
第四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甘肃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财办„2014‟2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部门预算,专门用于促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遵循“公开透明、突出重点、科学论证、统筹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高效。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分别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省工信委负责制定专项资金安排方案、确定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编制并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统计、监督检查、效能评价;
(二)省财政厅根据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下达专项资金,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会同省工信委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五条 各市州工信委是专项项目的管理责任主体,要对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跟踪做好项目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达产达标等监管。省工信委、省财政厅是专项资金的监督责任主体,建立完善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做到“花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
第二章 资金使用方向及分配方式
第六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向:
(一)工业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包括新材料及现代高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二)陇药产业发展;
(三)信息化产业发展及数字城市建设;
(四)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
(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六)技术创新;
(七)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八)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包括项目监管、规划、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活动、展览等与项目投资有关的工作);
(九)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等5部门发布《甘肃省工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2014版)》之外的项目。
(十)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七条 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包括: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保费补助、贷款贴息、补助、事后奖补等。
第八条 本办法第六条(五)、(六)、(七)、(八)采用补助、事后奖补等支持方式;其他可采用资本投入(产业投资基金)、保费补助、贷款贴息、补助、事后奖补等支持方式。对同一项目原则上只采用一种支持方式。第九条 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额度。采取贴息方式的,原则上按不高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给予利息补贴;采取补助方式的,原则上按不高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8%给予补贴;对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项目支持比例可适当放宽;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500万元。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落地项目,省政府批转的区域重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向兰州新区转移升级重点项目、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交委务会专题研究确定,进一步提高支持比例及限额,一次支持额度可突破500万元。
第十条 单个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一次性安排。
第三章 资金申请、审核及下达
第十一条 省工信委根据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制定专项资金安排方案,明确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方向、支持方式、工作程序、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要求等,及时发布项目申报信息,建立公开、公正的申报、审核、决策机制。
第十二条 各市州、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组织申报项目,并在项目选择中注意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第十三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必须符合专项资金支持的具体方向和要求;
(二)必须按有关规定,经工信部和省、市(州)、县(区)工信委(局)、有相应管理权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核准或备案;
(三)固定资产投资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元(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技术改造、军民结合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项目除外),对贫困地区可适当放宽;
(四)采用工艺技术先进可靠,知识产权归属明晰;
(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规划、土地、环保、节能、安全等要求;
(六)符合国家、省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四条 申报项目单位要编制并上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除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可由申请单位自行编制或委托国内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和近3年财务状况;
(二)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技术工艺、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以及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五条
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应附以下文件、资料:
(一)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
(二)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新建、迁建项目);
(三)有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须有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四)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
(五)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省级银行贷款合同;
(六)按照规定需要进行能评的项目,须出具有相应资质节能评估机构的能评报告及批复文件;
(七)根据有关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八)项目业主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九)市州工信委审核意见。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程序。专项资金项目一般按照属地化原则,采取逐级申报程序。由项目单位向当地工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审核同意后报市州工信委,市州工信委在筛选、审核和综合平衡后,统一上报省工信委。原则上不得越级提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单位)可直接向省工信委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七条 省工信委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处室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初审、筛选。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初审、筛选:
(一)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要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二)项目是否符合当年专项资金支持方向;
(三)项目是否符合产业规划布局要求;
(四)项目单位是否具备项目实施能力;
(五)项目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
(六)项目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合理性;
(七)项目建设资金方案及各项建设条件是否落实。第十八条 对初审、筛选通过的备选项目,经省工信委分管副主任审核后,由省工信委政策法规与产业投资处组织专家进行竞争性评审。评审内容为:
(一)项目是否符合当年专项资金支持方向;
(二)项目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三)项目单位的经营能力和工程建设管理能力;
(四)项目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五)增加就业、节能减排和其他社会效益;
(六)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七)审核项目投资方案;
(八)规定的其他要求。
专家评审组对每个项目评审内容,按照竞争性评审、打分排序的方法,择优选取项目。
第十九条 省工信委规划发展处会同各专项资金管理处室,根据专家评审打分排序选取项目,编制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草案。编制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草案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同一企业在一个内原则上只安排一个项目,不得重复安排。当年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明确要求配套的,可以申报省级预算专项项目;
(二)对以前专项资金支持过的项目,项目单位未按计划开工或出现其它影响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建设的情况,对该项目单位不再安排新的专项资金项目;
(三)整合安排专项资金。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按照规定的支持比例,足额安排专项资金,直至用完当年部门预算资金额度为止。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草案报省工信委分管副主任初核、主任审核,提交省工信委委务会审定后,形成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第二十一条 经省工信委委务会研究通过的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任何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如确有必要调整,须经省工信委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处室提出调整意见、政策法规与产业投资处组织专家评审、规划发展处综合平衡,提交下一次省工信委委务会研究确定。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经省工信委委务会研究通过、由省工信委主任或授权分管副主任审签后予以下达。
第二十三条 实行项目公示制度。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下达前,在省工信委门户网站公示(依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不适合公开的项目、事项除外),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对有异议的项目,由省工信委监察室会同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处室核实后,提出是否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省财政厅根据省工信委下达的专项资金计划,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下达专项资金。
第二十五条 对已下达专项资金计划的项目,如专家评审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提出调整意见,省工信委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处室应及时通知该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机关,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调整项目有关核准或备案内容。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专项资金项目实行项目单位责任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单位)投资主体地位。项目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运营等,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专项资金,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稽查、审计和检查。按照市州工信、财政部门的要求,定期上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定期或不定期反馈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七条 项目单位要按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和项目核准或备案内容组织实施,加强工程施工、资金使用、财务管理,不得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和目标。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大变化(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地点发生重大调整,项目总投资调整幅度超过10%以上的),不能按规定的实施期限完成确定的建设内容,项目单位应及时向项目原核准或备案机关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对确需作重大调整或撤销的项目,项目原核准或备案机关应核实情况,做出调整、撤销原核准或备案的审核意见,并按原申报程序报送省工信委,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对已下达或已拨付的专项资金作出收回、调整或保留的处理意见。对收回的专项资金,由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另行安排。
第二十八条 对因不可抗力、不可预见的原因,致使项目不宜继续实施的,市州工信委应及时核实情况并报告省工信委,由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视具体情况采用停止拨付资金、暂停拨付资金、限期整改、收回资金、核销等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 各市州工信委负责对本辖区项目的实施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各市州财政局、财政直管县财政局要按照投资计划安排,拨付并监督使用专项资金。中央及省属企业(单位)项目实施和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负责管理。
第三十条 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各市州工信委应加强对项目资金到位、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管,并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工信委、省财政厅报送上专项资金项目总结报告,包括项目明细、资金到位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
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设内容和目标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做好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并向同级工信部门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工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及时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项目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档案和竣工验收资料。
第三十二条 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对项目开展效能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安排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三条 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严格遵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认真执行责任考核和问责制度,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的工作,并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第三十四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挪用、虚报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擅自改变项目内容和目标等违规行为,追回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扶持项目监督检查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三十五条 省纪委监察厅驻省工信委纪检组监察室对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加强监督,负责项目申报、审核、评审等工作中有关投诉举报的查处。
第三十六条 对稽查、审计、监察、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省工信委责令市州工信委、中央企业及省属企业(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可采取核减、停止拨付、收回专项资金,以及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受理其申报项目等措施进行处罚。根据情节,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企业“黑名单”制度,对提供虚假资料、信息,承诺不兑现等失信单位,要列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
第三十八条 各级工信、财政部门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廉政纪律,对违规审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等行为,根据情节,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各市州工信委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本辖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或管理细则,原则上要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管住管好。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省工信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工信发„2014‟32号)、《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级预算专项资金贴息办法》(甘工信发„2014‟520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组织申报2013第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13第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川经信信息化〔2012〕480号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财政局:
为积极做好2013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计划工作,按有关加快两化融合工作要求和专项资金使用原则,请你们组织报送2013第一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现就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符合申报指南的要求;
(二)在四川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登记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三)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会计、银行和纳税信用。
(五)具有申请项目所需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
(六)已获得中央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同一项目,原则上不再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七)申报单位近两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
(八)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其中软课题研究不超过1年。
二、申报范围
见附件。
三、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采取网上申报和纸质文件上报相结合的方式。网上申报链接地址:四川两化融合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会同财政局按属地原则,依照申报通知要求,组织辖区内项目申报。
(三)项目申报单位按属地化管理和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原则,向注册所在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局)、财政局申报。
1、登录四川两化融合网,点击“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申报系统”,进入申报平台后,在“相关下载”专栏获取《项目申报单位网上申报方法》、《2013第一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
2、注册账户,用户名采用中文字符,要能够体现单位所在地区和简要名称。
3、在线填写《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申报表》,其中,属生产型企业的申报单位,必须据实在线填写《四川省两化融合情况调查表》,并与所申报的项目情况保持一致性。
4、按照《2013第一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的格式要求,将编纂完整的申报书电子文档上载至网上申报平台,该电子文档要与上报的项目申请报告纸质文件相同。
项目申请报告电子文档命名规范:项目单位名称.doc。
5、完成网上填写并提交后,将《2013第一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印刷装订成册,报送所在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局)和财政局。其中,属生产型企业的申报单位须同时报送《四川省两化融合情况调查表》。(注:网上申报平台支持《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申报表》和《四川省两化融合情况调查表》的导出功能,可在填报完成后导出电子文档。)
(四)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牵头,会同当地财政局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和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1、各经济和信息化委(局)于10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报送“项目申报工作联系人表”,并获取包含当地财政局在内的项目申报平台登录账号和初始密码,首次登录后即刻修改密码。
2、各经济和信息化委(局)和财政局分别登录申报平台,下载“市(州)、扩权试点县(市)审批操作手册”,按使用说明审核本辖区内申报的项目。
3、各经济和信息化委(局)下载“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推荐表”,依据审核结果填写好表格内容,与当地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和财政厅。
(五)各项目申报单位、审批部门在使用网上申报平台过程中,可通过平台的在线QQ获取实时帮助。
四、项目申报单位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
(一)2013第一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各证明类复印件需加盖公章),包括:
1、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申报表;
2、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3、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
4、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1)资产负债表(2)现金流量表(3)损益表
(4)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5、该项目在省或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文件的复印件(适用于需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备案的项目);
6、证明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的企业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和其它融资证明文件;
7、与项目申报有关的证明(如专利证书、研产用合作合同、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获奖证书等);
8、其他与项目相关的材料;
9、对所提供材料、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以上材料需编制页码和目录,装订成一册,并要求与网上所提交的电子文档保持一致。
(二)各生产型企业申报单位填写的《四川省两化融合情况调查表》,单独装订成册。
五、各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局)、财政局需要上报的材料
(一)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和财政局联合推荐文件(《四川省两化融合项目推荐表》作为文件附件)。
(二)所推荐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将以上材料分别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信息化处、财政厅经建处各1份。扩权试点县(市)需抄送市级经济和信息化委(局)、财政局备案。
六、有关要求
(一)项目申报材料要有详细的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投资估算要合理。相关电子文档请在申报平台下载使用。
(二)对项目名称与项目内容不相符合、网上申报无电子文档的申报材料,一律视为无效申报。
(三)申请报告电子文档中有扫描件的,在保证清晰可读的前提下,要合理设置分辨率,以免文件太大,上传困难,电子文档大小最高控制在30M。申请报告纸质文本双面印刷,所留联系方式要能保证联系通畅。
(四)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和财政局要严格按照《2013四川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指南》中确定的支持原则和重点方向审核项目内容。
七、时间安排
(一)申报单位网上申报时间:2012年10月10日8:00至16日18:00。
(二)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局)、财政局网上审批截止时间:2012年10月17日18:00。
(三)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受理各地上报申报材料截止时间:2012年10月18日18:00。
八、联系方式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系人:邓文红 028-86260279 lianghuaronghe2012@163.com
公晓勇 028-86263053 省财政厅联系人:龙广领 028-86725527 附件:2013四川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指南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财政厅
2012年9月25日
附件:
2013四川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指南
2013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以集成、创新、协同、服务为主题,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支持原则
(一)项目必须符合《四川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符合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项目的内容应是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二)重点围绕信息技术促进先进产品研发、工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以及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创新应用。
(三)项目要突出重要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应用,突出产业链重要环节、空白环节的创新发展。
(四)鼓励和支持研、产、用联合体项目,推动两化融合关键和共性信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五)对于扩大生产规模、大量购买生产装备改造生产线等类型项目,不在两化融合项目支持范围。
二、支持方式
采用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三种方式。一个项目只能申请一种支持方式。
三、支持的重点方向
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十大产业为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渗透和创新驱动能力,重点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1、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产品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设计系统,实现各个研发设计环节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创新跨企业、跨地域产业链动态协同研发设计模式。
2、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数字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流程管理、集散控制系统及各系统综合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信息技术促进工业产品智能化。支持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物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二)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1、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集成与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集成应用环境与工具,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单一的“信息孤岛”式建设不予支持。
2、第三方物流与产业链企业信息系统综合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内部物流业务与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实现精益物流。
(三)推动信息化能源管控,促进节能减排
1、能源综合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建设。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能源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对企业用水、电、煤、油、气等的在线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能耗综合分析,并可进行在线调度、精确控制,推动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节能减排。
2、能源管控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开展新能源、能源管控相关信息技术核心应用研究并形成产品,有利于推动能源资源的高效和综合利用,并能够在工业领域推广应用。
(四)推动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采购销、财务、生产计划、过程管理等资源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云服务平台建设,并已经有大量中小企业租用或意向性租用该平台提供的云服务内容。单一为本企业提供服务的云平台建设项目不予支持。
(五)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提高工业园区信息化水平
围绕工业园区,支持以物业管理、安全防护、交通物流、行政事务、经济运行统计、区内公众生活服务、环境保护、技术培训、区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内容为主,开展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园区的扁平化管理和立体化服务,促进园区、企业、个人的协调发展。单一园区信息化应用建设不予支持。
(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挥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
围绕工业控制、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重大应用领域,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该类工业领域的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