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9:5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第一篇: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2016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25.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26.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27.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28.《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29.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表格信息折射出

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

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

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

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30.孙中山在《北上宣言》指出,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反之,与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行

B.北伐军胜利进军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袁世凯复辟帝制

31.建国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为此,人民政府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 32-图7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3.约公元前420—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该剧作者意图

A.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B.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C.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D.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34.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35.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这一言论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15 ~19世纪,图10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

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请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移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 明。(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6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

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 策提出建议或批评。英国两党制下,“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执政党 的政策时必须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 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

——摘编自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

(1)根据材料,概述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子内阁”作用。(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 举措。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行动”。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和美援。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运令。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

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此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

随之增强”。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 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 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

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9分)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C 25.D 26.B 27.B 28.B 29.D 30.A 31.A 32.C 33.B 34.C 35.C 二.非选择题

40.(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8分,每点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一点3分,两点5分)

41.信息:人口从X地迁往Y地(2分,要准确对应指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名称。)

示例1: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新大陆)(2分)说明: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为躲避欧洲的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量新教徒选择迁移北美;西欧各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推动了北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2: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2分)说明:

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 西欧各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非洲地区的落后,奴隶买卖现象严重;新大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进行的 “黑奴贩运”。(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倒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3: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乙地(南美洲)(2分)说明: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西班牙、葡萄牙热两国衷于传播天主教;西葡两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可以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可参考示例1与示例3,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乙地(南美洲),可参考示例2。] 45.(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3分)

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6分)

(2)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6分)

46.(1)与执政党职责分明,责任清楚; 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执政党科学决策的,减少失误;有利于在野党积极参政;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9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47.(1)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美国希望一个稳定的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战略基地;美国对蒋介石政府取得战争的胜利信心不足;美国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引发美苏直接对抗;内战的扩大引发中国人民反美呼声。(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助长了国民政府的气焰但未能扭转国民党军队的颓势;是冷战政策在亚洲的表现;加剧了东亚局势的紧张。(6分,每点2分。)

48.(1)目的:巩固东南边防;防止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报郑氏杀父兄之仇。(6分,每点2分。)(2)贡献:

复台:积极争取康熙与大臣的支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郑氏投降后,区分公义私恩,稳定了台湾局势;推动康熙对台湾实行行政管辖。(4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保台: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巩固了祖国统一;推动了台湾地区开发;加强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5分,1 点2分,两点5分)

第二篇:宿迁市2009—2010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

宿迁市2009—2010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政 治 试 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3题,共33题)、非选择题(第34题-第37题,共4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国务院决定,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平均提高3分钱,同时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

A.粮食价格是由国家规定的

B.价格变动能调节生产规模 C.我国的粮食生产供不应求 D.价格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

2.王先生在家电超市看中了一台标价5999元的液晶电视,通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了5000元人民币。这里的“5999元”、“ 5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A.商品流通

价值尺度 B.价值尺度 商品流 通

C.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3.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利润和企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缓解了经济下行的压力。这表明

A.民营经济已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B.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发展民营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D.民营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4.南京某电气公司结合自身的原创性技术特点,为 客户量身订制优质产品,在金融风暴中逆势而上。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价值 B.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

C.生产高技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D.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5.国有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坚持优绩优酬,重点向做出突出成绩的劳动者倾斜。这体现了[来源:Zxxk.Com] A.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

C.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D.初次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6.2009年江苏省财政厅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与资源、现代装备、新材料、节能减排、新医药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这表明

A.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B.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C.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D.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7.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在网上开店,但却很少有人为此缴税。这种行为属于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8.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政府宣布,其负债590亿美元的国有集团“迪拜世界”请求偿还债务暂停6个月。消息传出立即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全球化

A.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B.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对我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D.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9.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由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对此,我们要

①提高利 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 ②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 ③努力避免经济全

球化的影响 ④面向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即“同命同价”。这反映出

A.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 B.公民平等地履行义务

C.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受到保护

D.享有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11.重庆市扫黑除恶行动以来,14个横行多年的重大黑社会性质组织受到致命打击,20多个处级以上“保护伞”因涉黑被掀翻落马。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扫黑除恶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B.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

C.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D.政府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12.从“非典”疫情到地震灾情再到甲型流感疫情,各级政府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及时公开信息。这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文化建设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 A.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有关问题的议案

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反对意见 C.行使立法权,按照人民要求制定法律 D.行使决定权,对国家重大事务做出决策

1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行政 D.政治协商

15.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向全球展示了新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A.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总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来实现 D.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6.2009年10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

A.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D.民族文化无论优劣都应相互交流借鉴

17.《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国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

18.回眸2009,“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动中华

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从2009年12月起开展依法打击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这表明国家对文化市场

A.严格规范,统一标准 B.全面整治,依法打击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注入活力

20.电视连续剧《潜伏》以主人公的信仰为主线,将爱情、信仰、情节、明星等影视审美元素成功地糅合在一起,被观众称为“无法按快进键”的电视剧。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

A.必须设法满足大众的各种需要

B.要尊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 C.必须以商业化、娱乐化为准则

D.就是发展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文化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2.钱学森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工作。他之所以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是因为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3.成语“信口雌黄”、“指鹿为马”共同体现 了w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 主义的观点 24.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 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

25.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26.2009年1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学校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7.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在《自述》中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骨亦堪怜。在艰难之时,我追逐着希望和光明。”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主次矛盾的转化 D.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又要勇于克服困难

28.右边漫画《偏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29.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 B.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30.建国60年来,得益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的“臣民意识”逐渐地开始向“公民意识”转化。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而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改革是生产力的自我完善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2.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提出“反对党八股”,提倡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2009年,“群众语言”在中国政坛再度流行。这表明

A.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B.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3.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的信仰是:“看准国家需要什么,然后尽力去做。”“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是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永不停歇的真实写照。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 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材料一:

图1: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图2:2008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二: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

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6分)

(2)有人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能够实现更多的就业。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35.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次会议,既是一场自然气候的争论,更是一场国家利益的博弈。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温室气体人均排放的情况不同,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应当有所区别。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家利益博弈”的认识。

(6分)

(2)运用矛盾的观点,简要分析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6分)

36.【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任何分裂活动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世界各国不容置疑的共同信念;坚决打击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更是各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民主与专政关系的角度,说明我国坚决打击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的必要性。(6分)

(2)我们应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6分)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把握机遇,参与建设”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领会政策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中部,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会区域。它的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江苏沿海作为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把江苏沿海作为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的哲学依据和经济意义。(8分)

深入探究

同学们通过采访相关部门了解到,江苏沿海某市十分重视文化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通过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在国内形成“名山名水、绿色生态、古城名郡”的城市文化形象;加强科学理论、实用知识等内容的宣传和普及,实施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程;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该市的上述具体做法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 理?(至少答出三条,6分)

积极行动

近年来,江苏沿海某市及时启动了联系服务院士的工作,并在全国较早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旨在联系服务院士等高级专家,搭建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该市的转化,发挥院士决策咨询作用,实现民主科学决策。有关领导表示,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他们还将更多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3)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作为普通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分)

2009—2010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B 2.D 3.B 4.B 5.B 6.C 7.A 8.A 9.C 10.A 11.C 12.C 13.A 14.B 15.C 16.A 17.B 18.C 19.C 20.B 21.C 22.D 23.A 24.D 25.A 26.C 27.D 28.C 29.C 30.D 31.D 32.B 33.C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1)图1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图2反映出,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分)

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2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2分)

(2)积极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题中观点有一定道理。(2分)

实现更多就业,既需要依靠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市场调节就业。(1分)也需要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1分)

35.(1)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分)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但各国的利益追求有所不同,因此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家利益的博弈”。(1分)

②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2分)(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要求全人类共同履行遏制气候变暖的使命,要求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承担有区别的责任。(3分)

②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相互联结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

36.(1)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4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决打击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2分)[来源:学科网ZXXK](2)为维护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分)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3分)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1)哲学依据:(每点2分,共4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和江苏的实际制定的战略。

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把江苏沿海作为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

(或回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江苏沿海作为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就是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意义:(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4分。)

①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②通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促进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点2分,学生答出3点即可得6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

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直接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对有关决策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④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参与决策过程。

(每点1分,共4分。)

第三篇:高三年级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家长会讲话稿

高三年级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家长会讲话稿

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本届高三全市第一次摸底考试刚刚结束,考试成绩已经公布,在距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的关键时刻,把各位家长请来,是为孩子们的最后冲刺做最有效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来督促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的各方面问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1.总体介绍本次一模考试成绩。

2.回顾前一阶段的备考工作及最后阶段的工作打算和安排。

3.面临高考,给家长提几点建议。

一、分析本次一模考试成绩:

二、前一阶段的备考工作及最后阶段的工作打算和安排。

从高三开学到这次一模考试,我们主要是带领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这一阶段,我们做到以班主任为中坚力量,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为根本,通过“三抓”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三全体班主任做到以最高度的责任心、最饱满的热情、最集中的精力投身到班级管理之中,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细致解决具体问题。高三开学以来,班主任们每天早晨5:30起床,6:20前就到校了,晚上值班到11:00才回家,有的班主任顾不上父母、顾不上自己的小孩,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这样一支精干敬业、无私奉献的班主任队伍,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纪律观念大大增强,班风正,学风浓,备考积极性高涨。

对学生通过“树立三个观念”来全面迎接和驾驭备考阶段的学习挑战。

(1)树立时间观念。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下,督促学生抓紧每一天每一时,甚至每一分每一秒。同时强调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在校的“有效时间”,注重时间的有效性,力争时时有收获,天天有进步,学风浓厚是我们学校近三年来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

志之一,高三年级的学风尤其浓厚,时间观念深入绝大多数学生的心中。

(2)树立竞争观念。每个班级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学生的奋斗目标,倒计时牌,都想尽各种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有的是全年级表彰、有的是专家讲座、有的是集体宣誓,目的是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浓厚。

(3)树立感恩意识。我们在许多班级会有这样的标语:“不要让妈妈流泪”、“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看看对面的工地,找找爸爸的身影”等等,通过耳闻目染来铭记养育之恩。高三这些感恩教育,都将化为冲刺阶段的动力。

重视质量,通过“三抓”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抓紧复习教学。

二抓试题的选用。我们基本做到每份试卷集体审定,重要题目避免遗漏,一般题目避免重复,以保证练得对路,练得有效。

三抓一人一策、一类一策工作。在高三后期,除了调动学生自己查漏补缺的积极性外,老师还确定班级补弱名单,建立补弱档案,实施补弱措施,年级部跟踪补弱成效,以使学科尖子凸现,使“瘸腿”学生“健步”,使中档学生跃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三班级管理的科学、有效。

重视心理疏导。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我们能力的大小,而是我们的心态。一张张试卷,一次次的周练,对学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加上高考的日益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难度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联想到自己的远大目标,老师的谆谆教诲,父母的殷切期望„„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压力,极易使学生心态失衡,从而使一些平常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变得极不稳定,烦燥不安,喜怒无常。还有同学,意志方面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等,也极易表现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惹是生非。还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临界生,学习处于一个高原状态,成绩很难突破自身的瓶颈,多次考查,总是处于一个临界状态,个别甚至还出现滑波趋势。他们焦燥不安,听说有走读同学复习到夜里12点,自己怎么也睡不着,起来与同学拼时间,又搞得自己白天浑浑噩噩,根本无法听课而心力憔悴;拿到语文想复习数学,拿到数学又想复习英语„„就这样,时间在犹豫中消逝,成绩在追赶中下滑„„付出的汗水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们更是犹豫和彷徨„„在犹豫和彷徨中就会丧失了一颗进取的心„„

我们的做法:

一是协调各科老师,指导学法,树立学生自信心。

例如指导学生整理易错题,临考期间,改变做新题的一贯做法,师生一起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进行知识点再现和知识点保温,让学生带着一份自信,从容地、科学地、理性地学习,直至从容地、自信地走进考场。

二是帮助学生认识考试作用,消除他们怕考、怕败的心理。

告诉学生,考试本身就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考砸了,不要紧,只有通过考查,问题才能发现,漏洞才能找出,才能及时弥补,及时巩固。考试,不仅能弥补我们知识的缺陷,还能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真正到了高考,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是教育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本科不是上学的唯一目的,高职院校及大专中也有不少热门专业,出来工作很好找,做个技师也不错,成功的路多得很。再说,每年的高考分数线本科也就是70%的得分率,100分拿70分就可以上本科,高考并不神秘。

最后阶段的工作打算和安排:

现在,高三已经进入二轮复习阶段,这段时间各科都在进行专题训练,突出重点,所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成绩较好、基础扎实的同学,要紧跟老师计划安排,上难度,上高度,但注意不要去钻研过偏过难的题,应该以高考考纲为标准;成绩较低,基础不牢的同学,就需要摊更多的时间,把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继续夯实,同时也要紧跟老师安排,不要让自己学习的计划和老师的复习安排产生冲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头赶上。

4月底二模考试之后,5月份就进入三轮复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回归教材,查漏补缺,陆续进行一些月考测验,巩固一轮、二轮复习成果的基础上围绕高考热点反复考察,最后学校还会有三套押题卷,需要家长督促学生模拟高考做完试卷,尤其不要让学生有懈怠之心,不到最后一切都有变数。

各位家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衷心的希望和各位家长一道,为我们孩子的成功而共同探索、拼搏,贡献出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力量,追求高三复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期本届高三在高考中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各位家长,说的比较多了。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是走向辉煌的起点,当然就成为全家,乃至几代人关注的一个焦点。我能理解你们此刻的心情,但是,高考并不神秘,备考却需要精心准备。最后我想说:感谢三年来对学校工作大力支持,我们坚信:在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下,一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美好的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谨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第四篇:陕西省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陕西省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9分)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译: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8——9题。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8、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咏白鹭的?(6分)

9、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羽扇纶巾,谈笑间。(3)舞榭歌台。(4),只是朱颜改。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6)使负栋之柱。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任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只管画的是郁郁苍翠茂盛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如许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感地捕捉大自然的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覆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笔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打败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自得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猜想我会对本身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涛震撼了我的整个身体和精神。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瞥见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据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开心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此时的我,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瞥见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有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自己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D 作品中“我”说了两次“是杰作”,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第一个“是杰作”完全出于应付;第二个“是杰作”才真正直指油画本身,分量远远大于前者。

E 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边。

(2)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4)结合文本,探究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4)题。(25分)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赵柏田

1910年11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阿斯塔波沃铁路小站,俄罗斯大地的良心——列夫·托尔斯泰停止了呼吸。在他去世前最后的清醒里,飘进屋子的冰凉的气息,是不是让他想起了碾过安娜的那列宿命的火车? 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中间越来越经常地谈到,不远的将来他要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但谁也没想到,“把他从家里抛到路上”的“那种绝望的曝发”,提早死亡降临到了老人身上。

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儿子们对立的那条界线,是他对俄罗斯千百万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是他自觉意识到了某种极端的不合理——在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占有全部的土地,游手好闲,而农民在一小块的土地上,在饥饿和贫困中养活奴役和压迫自己的人。令他深感痛苦的是他处在一个虚伪的、两重性的位置上:一面是他的信徒在坐牢,在流放地受折磨;一面是他这个新宗教的传布者、反政府著作的作者,住在地主高大的邸宅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日记记录了那种耗损他精神的痛苦:“我没吃午饭。一想到自己卑劣地生活在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中间就感到痛苦和烦恼。”“真可耻,可耻极了。昨天骑马从一群砸石头的人身旁走过,就好像我在通过队列受到鞭笞一样。”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指责他的生活与宣扬的学说不一致。一个大学生在信中向他呼吁:“放弃伯爵的领地,把财产分给自己的亲人或穷人,自己分文不留,从一个城市乞讨到另一个城市。”这封狂热的信使老人激动万分,他说:“如果不为女儿,我就走了。”

这一年的7月22日,老人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这一天,在格鲁蒙特的树林里,他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文件。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人民的财富,他希望死后他的著作能无偿地为所有愿意的人享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出于自私的动机,千方百计想知道遗嘱的秘密,他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堪忍受。终于他出走了,离开了他憎恨的那个“老爷的王国”。离开了所有那些“把他变成摇钱树的人”,离开了他自己的温良仁爱哲学的牢笼。他怀着这样的夙愿走了:到乡村去,住在一个哪怕是最小,但确是单独的、暖和的小农舍里去,住到农民兄弟的中间去。

陪伴着托尔斯泰度过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一年的布尔加科夫,在托尔斯泰死后出版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出走的经过:

1910年10月28日。一个冬天的夜晚,和往常一样,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书房里停下了一天的工作,吹熄了桌上的蜡烛,回到自己的卧室躺了下来。深夜12点多了,窗外是风声、雨声,托尔斯泰却睡意全无。过了一会儿,透过门缝他看见自己的书房里亮起了烛光,并听到了翻动纸张的“沙啦沙啦”声。那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她为折磨着自己的猜疑心所驱使,正在寻找立下遗嘱的字据。他的这一举止,在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定在他心中忽然成型。再也不能更改。他从床上坐起来,就着烛光,给她留下了一份告别信: 我的离去定会使你伤心。为此我很抱歉,但请你理解并相信,除此一举我别无他法……我再也不能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奢侈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了。而我现在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世俗生活,独自宁静地度过此生最后的时日。

请你理解这点。即使你打听到了我在哪里,也不要来找我。你若来了只会恶化你我的处境,但绝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随后他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地下楼,叫醒了家庭医生和马车夫。他这样平静地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离开。来吧,帮我收拾行装。”他只带了很少一点衣物和生活用品。五点半钟,四轮马车驶出了庄园,融进了比墨还黑的夜色中。

天亮的时候,他们到了亚先基火车站,在那儿,他们将乘坐八点钟的火车去南方。透过候车大厅满是油污的玻璃窗,老人看见了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和远处铁路边破烂衣衫的捡煤渣的孩子,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医生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托尔斯泰笑了:“我以前过的确实是病态的生活,但现在我感到好多了,大地的气息吹进了我的胸膛。”

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这场出走以悲剧来收尾。命运已经注定,这是老人最后一次乘坐火车巡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长长的旅途中,火车无休止地颤动着,生命像受了惊的小鸟,在他赢弱的体内拍打着翅膀。阴霾的天气和长时间的颠簸使他病倒了。他的妻子,那个势利的老太婆,连夜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赶来,但人们唯恐她的到来加重托尔斯泰的病况,把她阻在了车厢里。当她被允许进入站长住宅改装的简易病房时,托尔斯泰已不省人事。1910年11月7日清晨,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医生和朋友说出了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

世上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为什么你们只想到我一个?(1)下列对传记托翁晚年离家出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与社会格格不入,与家庭不融洽,家人不理解。而这些,恰恰是晚年托尔斯泰所遭遇的一切。

B.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离家出走是托尔斯泰在社会与家庭的冲突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

C.托尔斯泰晚年的离家出走正是为了谋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是他用心灵超越肉身的途径。他以生命的代价超脱了世俗的家庭,而奔赴心灵的召唤,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D.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新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他早已成为神话,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

E.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使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而现实中,他该如何处置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面对他的孩子?这些问题都让他苦恼不堪。终于,他踏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

(2)“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3)托尔斯泰的晚年出现了哪些重大转折。从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4)如何理解题目“俄罗斯大地的良心”中的“良心”,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15.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3分)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______。“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①月色窥窗

②天将破晓时

③周围死般沉静

④醒来听到鸡鸣 ⑤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A

①⑤③②④

B ③②①④⑤

C ③②④①⑤

D ②④③①⑤

16.下面的文字显示了《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将带来合同签订方面的两个变化。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0字)(5分)《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后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各种劳动合同中,劳资双方更加倾向于中长期合同。《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一些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考察、培养和员工队伍的稳定,第一次与员工签订定合同,往往会选择3年的合同期。通过3年的时间,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为第二次的固定合同和以后的无固定期限合同打好基础。劳动者都希望职业稳定、有发展空间,不想经受短期合同的折腾。有了《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他们将无疑选择中长期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如果续签就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的考虑,固定期限合同自然终止后就不再续签。对于一些需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关键岗位,条件会更苛刻,门槛会更高。

(1)

(2)

17.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分别以两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各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6分)

(1)

(2)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以诗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句或几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第五篇:唐山市2017—2018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唐山市2017—2018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A 卷

1.D(原文是“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2.D(“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错,原文不是层进式结构)3.B(“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错,因为是“现在知道”的)4.B(滩姐的坚强,表现在招佬死后,依然拿起船篙,坚持行船)

5.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使内容更加紧凑、集中。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③借“我”的反应,侧面表现青浪滩的凶险。船过青浪滩时,“我”如“头晕目眩”“失声惊叫”。④“我”推动情节发展。因“我”去压船篙,最终导致意外发生。(答出三点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6.①船过险滩,恶浪退去,象征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要勇敢应对人生险阻。②鸬鹚求神保佑,没能阻止厄运,说明命运应掌握在人自己手中,相信虚妄的神是愚蠢的。③过滩招佬意外遇难,但滩姐依然拿篙行船,表明人生总会遭遇意外苦难,但仍应坚忍前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7.C(“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申报不是当务之急”错误)8.C、E(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A项逻辑错误,“并不直接挂钩”错,可可西里和鼓浪屿旅游热度的上涨数据表明了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有直接关系。B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并没有被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D 项范围缩小,除了“各国政府”,还有“公众”。)9.①国家管理,公益为先。将世界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放在首位,并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与限制。②根据价值,分类管理。对于保护价值高的,限制旅游;对于保护价值相对低的,让其更多承担旅游功能。③政企分开,明确职能。让政府与企业分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④区分性质,专业化管理。不同的文化遗产应根据性质加以管理保护,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0.B 11.A(“选拔”错误,应为“推荐”)12.B(“称病请求到地方任职”曲解文意)

13.(1)皇帝派遣宦官敦促召回。李德裕一向和传师交好,真诚、恳切地开导启发他,他始终不赴任。(敦召、素、开晓、谆切各1分,句意1分)

(2)他慎重使用刑法,每次审理裁决案件,召集幕僚评判,量刑轻重都符合才判决。(断狱、平处、乃、论决各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沈传师,字子言。才智德行有余,能研究《春秋》,擅长书法,楷书有法度。年少时被杜佑器重。贞元末年,考取进士。当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于举荐士人,号称“权、许”。德舆在孟容面前称赞传师,孟容说:“他是我老朋友的孩子,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传师前往拜见,道歉说:“长辈教导我,如果考中,再劳烦您举荐,所以不敢进见。”孟容说:“像你这样的人才,可以让我急于求贤去见你,不能让你因为旧交来见我。”最终及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把他当成颜回那样的弟子来推重。又考取制科,被授予太子校书郎,凭鄠尉的身份担任直史馆,转任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升任司门员外郎、知制诰。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改任中书舍人。翰林院缺少承旨,按位次应由传师担任,穆宗想要当面任命,传师推辞说:“学士、院长参与天子机密谋议,其次是宰相,我自己知道一定无法胜任,希望管理一方之民,为陛下抚育培养他们。”于是称病出宫。皇帝派遣中使敦促召回。李德裕一向和传师交好,真诚、恳切地开导启发他,他始终不赴任。于是凭借本官兼任史职。不久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当时传师参与撰写《宪宗实录》,还没有完成,监修杜元颖趁机提出建议:“张说、令狐峘在地方官任上论定编次国史,现在史稿剩余的内容,请交给传师拿到任所完成。”皇帝下诏允许。宝历二年,入朝担任尚书右丞。又出京担任江西观察使,调任宣州。传师对官吏管理严明,官吏们不敢欺骗他。他慎重使用刑法,每次审理裁决案件,召集幕僚评判,量刑轻重都符合才判决。曾经选任邸吏尹伦,迟钝完不成任务,下属屡次上报替换他,传师说:“当初我离开长安时,告诫尹伦说‘可以少做事,但不能做不该做的事。’尹伦像这样就可以了。”所以任职期间以逊让谦恭闻名。入朝担任吏部侍郎,去世,年龄五十九岁,追赠尚书。传师性情平和纯正,不逐权利,历任两镇十年,没有私信书、钱财送入豪门贵族。起初被授予官职时,宰相想把姻亲私下托付他安排在幕府里,传师坚决拒绝说:“如果真这样,希望辞去所授官职。”治家不严厉,家人自然得到教化。兄弟子孙,家属无论亲近疏远,衣服饮食都一样。把钱财赠送给姻亲旧友,库房没有储蓄的钱财,家人只好卖掉宅子来安葬他。14.C D(C项“意境空明,心境闲适”错误,应为“意境凄寒,心境孤凉”;D项“政治黑暗的不满”无依据。)15.①想象。(1分)想象江南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1分)表达了对远离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1分)

②象征。(1分)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1分)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1分)

③夸张。(1分)“捎云竹”,拂云的竹子,(1分)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写出竹的修长。(1分)(答出两点即可)

16.(1)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2)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即不得分)

17.D(①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用在这里使用正确。②囊萤映雪,原是车胤小时家贫,用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的故事。形容人勤学苦读。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冰雕玉砌”。③因噎废食,因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用在这里使用正确。④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用在这里使用正确。⑤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用在这里属适用对象误用,可改为“余音绕梁”。⑥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根据语境,与“大加赞赏”相矛盾。用在这里属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津津乐道”)18.C(A句结构混乱,或说“选取了„„的素材”,或说“以„„为素材”。B句搭配不当,逻辑错误。“更换”与“浴缸、漱口杯等洗漱用具”不搭配,应改为“更换床单,清洁浴缸、漱口杯等洗漱用具”床单、清洁浴缸不属于洗漱用具。D句成分残缺,可在“感人至深”前加“他们的事迹”)

高三语文答案 第1页(共3页)19.B(A句忝列其中,谦辞,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属于谦敬不分,可改为“榜上有名”。C句绵薄之力,谦辞,用于帮助他人的时候说自己出力不多。属于谦敬不分,可将“尽绵薄之力”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D句责成,一般用于上级领导或上级机关指定下级单位或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办好某件事,可改为“提请”)

20.①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文学艺术是生活的镜子)②又是生活的主人

③无法摆脱生活对他的制约

21.②行业缺少法律规定,不一定给景区带来安全事故。③惊险刺激项目不一定会让游客不满意投诉增多。(答对一处得2分,答对两处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2.写作提示:

立意行文应围绕文化情感。

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的联系,缺乏联系者原则上不纳入一类文评分。

B 卷

1.B(原文是“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2.C(“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错,原文不是层进式结构)3.A(“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错,因为是“现在知道”的)

高三语文答案 第2页(共3页)

下载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总结大会讲话稿

    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总结大会讲话稿 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总结大会讲话稿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在此作一次发言,与大家交流一点关于高考的看法。 还有几个月,你们就要踏......

    四川省资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四川省资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4页,第Ⅱ卷第5页到第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乐昌二中届高三年级高考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计划乐昌二中2013届高考工作总结傅宗南2013.07.122013年的高考成绩放榜,乐昌二中再续佳绩。回顾三年来(特别是进入高三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充满艰辛,,又心怀忐忑、焦......

    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教师版)

    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初......

    2014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答案[精选]

    2014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A) 1 D( 范围扩大) 2 C( 时间错位,且“提升武器威力”理解不当) 3 B(“比例超过20%”是先进战机的所占比例) 4 B(挠,......

    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我希望1班这个班集体能够像雄师一般,雄赳赳气昂昂的追逐那属于自己的荣耀。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在籍生本科达线45人,达线率90%。分科后的生源情况,能够......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

    2014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高三了!作为高三23班的一员,我们都是这个集体的主人,共同担负着建设这个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承载着含辛茹苦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