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含着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感受颇深!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好人!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有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有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有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有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有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有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以及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自天津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她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16年陪伴成为孩子的耳朵,用行动诠释了“母爱”二字。今年49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令陶艳波感到幸福和宽慰的是,今年6月,杨乃彬就要正式从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在大学里,杨乃彬和所有正常学子一样,已经通过了60多门科目的考试,每年都能拿两个奖学金,学习非常刻苦,这其中,陶艳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令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到北京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成为孩子的同桌,帮孩子记笔记。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四,母子二人一起学习。而乃彬也坚强地依靠辨认老师的唇语加看妈妈的笔记学习即将顺利完成学业。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现在,陶艳波最盼望的是孩子能有份好的工作。而乃彬则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参加完颁奖晚会,陶艳波告诉记者,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有残疾而遗弃孩子,她想用行动告诉更多人,只要有一线希望,身为父母就千万别放弃。“就算全天下都瞧不起我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欣赏他。” 是她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母爱无私与伟大!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学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这些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
第二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如今的社会,让人感到浮躁。带着浮躁性情的我,无聊地走进路北大学生活动中心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起初的目的只为了拿张素质拓展券。
当荧幕打开时,悠扬的音乐声缓缓升起,渐渐地我内心的浮躁不知不觉间消逝了,像是污浊的心被纯洁的圣水沁洗过一般。它让我明白这次活动,我得到的真正收获不仅仅是一张素质拓展券。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一生中最好年华只专注于一件事,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高温合金研究奠记者师昌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想到自己不免得非常地惭愧,回往大学开学到现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想着逃避,不懂得主动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兴趣,正值人生旺季的我,如果想要像于敏,师昌绪那样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那就应该有不怕孤独寂寞,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的学术精神。即便现在没有,但可以用心去培养。还有两次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重大贡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留名“炎黄”默默捐款27年的张纪清;与失聪的儿子同桌16年,陪儿子考上大学的陶艳波; 破获上百起暴恐案,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等等许多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展现了人世间的小爱与大爱。陪伴失聪的儿子考上大学的陶艳波,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他们充分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这些深入人心,让人明白珍爱就在现实。从大漠“猎鹰”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远赴非洲的中国埃博拉医疗队那里,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英勇无畏的英雄品质,让我肃然起敬。这也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仲磊同学,在家乡冰河中勇救落水汽车中的4名乘客的英勇事迹。倘若当时我在现场,必然是手足无措,畏惧意想不到的危险而胆怯逃脱。如果人人都有爱心与责任,社会中的一些令人悲伤的惨痛事件也就可能避免。
当荧幕中出现两对恩爱夫妻的画面,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我被他们的事迹所震撼。当今,我们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但仍要为富足安逸的生活而奋斗,而我的理想生活就是做为一名大学教师,与亲人过着安逸的生活。然而,应该退休后在北京享受天伦之乐的朱敏才夫妇退休后竟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这是许多大学生办不到的,因为之所以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除了客观存在岗位紧张的问题,关键还是许多学生觉得不少职业和环境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重新认真地反省自己。是否在学校虚度了时光?是否做过有意义的事?是否有目标理想?是的,只有能够摒弃社会中的浮躁的人,保持一颗爱的诚心,才能使自己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意义,也不枉在世间走一次。
第三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在感动中成长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的力量,有的时候来自瞬间的壮举;有的时候也会来自于经年累月,一生只为一事来。在今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我为她感动。
——题记
今天,我在家中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其中,一位扎根在大山里的教师,用自己36年的青春,都花费在大山孩子的身上,她就是支月英老师。
《感动中国》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致辞是这样的;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这位老师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让一个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慢慢识字,到知道懂礼貌,有学问,一直到飞出大山,支月英为他们付出了许多。本来可以走出大山的支月英,却选择留在大山里。有的人说支月英是傻子,她特傻,她是这样回答的;“大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2006年的一天,支月英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她的女儿长大对她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我的好妈妈。”支月英长期在学校里陪着大山里的孩子,给了她们像母爱一样的爱,但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却充满了亏欠。
支月英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信念。1980年,支月英来到偏僻的白洋村小学,每天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家人曾想让支月英回家,她也动过心,如果人人都想着走出大山,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育?支月英用自己三十六年的青春,教育出两代人。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支月英的这种精神,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坚定,什么是操守。
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内心感动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一次,我看见家门口有好多小朋友都骑着自行车,轻松自如,随心所欲,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于是,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一辆自行车。买回来后,我发现,原来骑自行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先开始,一只大大的“拦路虎”挡在我面前,上不了车。妈妈告诉我,首先,推着自行车,等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在座上去。我按照妈妈说的做,自行车越来越快,我还没坐上去,就摔了个眼冒金星。慢慢的,我尝试着坐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成功了。可我又发现另一只“拦路虎”正在前方等着我。下不了车。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了,我想跳下来,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听“砰”的一声,我和自行车一起摔倒在地,摔得我头昏眼花,眼冒金星。我再也受不了这种疼痛了,决定再也不学自行车了。
想到扎根大山36年的支月英的故事,一股力量使我上进,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再一次的拿出自行车,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起初,我还是害怕之前摔得眼冒金星,头昏眼花的事情再一次的发生。但在想想,如果不摔跤,怎能学会走路。有一就话不是这样的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不失败哪儿来的成功?我鼓励自己前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变得越来越强大,慢慢的,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支月英用实际行动,注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明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
支月英的力量无比强大,为我照亮前方的路。今后,我要向支月英学习,学习她那种有信念,坚持的精神。
第四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阿巴嘎旗第一中学初一:李雪巍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 2013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观后感
2014年2月23日下午15:30,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在教室里一齐观看了《 2013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我对他们敬佩万分,他们不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让我们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