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运输公司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
铁路运输公司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
铁运公司工会
近年来,港口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特别是用工形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铁路运输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一个基层运输生产单位,自93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中坚力量,在生产运输及经营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队伍稳定,公司工会深入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研活动。调研以召开各层面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个别访谈、察看工作环境、查看工资收入表、问卷调查、与单位领导对话等形式进行,了解到一些较为实际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思想等情况,结合日常掌握的有关信息。现将铁路运输公司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调查报告如下:
一、铁路运输公司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1、人员比例及分布情况:铁路运输公司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24名,主要集中在港口车站(69人)、工务段(59人)和云波公司(52人)等生产运输和服务现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6、9%,占一线员工总数的31、4%,主要从事调车作业、铁路线路维修、道口看守、厨师及服务员。
2、年龄情况:在全部外来务工人员中,40岁以上的42人,30-40岁的52人,20-30的130人,分别占外来劳务用工总数的18、7%、23、2%和58、1%。
3、政治面貌情况: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党团员[有登记的]有3 人,占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1、3 %,其他均为普通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一些。
4、从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看,大专学历的4 人,高中、中专学历的83 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37 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5、家庭情况:日照市境内的192 人、非本市人员32 人,分别占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85 %和 15%,日照市境内的95%以上是东港区周边乡镇农村。其中,未婚46 人,约占20、5 %,已婚178 人,约占79、5%,在已婚外来务工人员中,90%属于单职工[自己在外打工],家属多以在家或打零工为主,家庭负担大,生活普遍困难。工务段线路工刑伟国,连续两年技术比武第一名,无论日常维修还是铁路施工,他都默默无闻,苦活累活抢着干,有一次施工很晚,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把脸摔伤了,第二天坚持到达施工现场,工长劝他到医院看看,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后来才知道,他结婚后,在一区每月400元租了房子,每月1000元钱的工资要养活老婆孩子,又要付房租,生活非常拮据,他坚持到施工现场干活,更多的是为了每天十元的施工补助。
6、收入情况: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相对偏低,以几个主要用工岗位为例,车站调车员06年年平均收入13935元,07年为15989元,08年年平均收入为18729元。工务段线路维修工06年年平均收入为9209元,07年为10601元,08年为11875元,道口看守工08年平均收入为11000元。云波公司厨师年平均收入为17000元,服务员平均收入为9000元。其中,调车员、线路维修工、道口看守员与同岗位正式员工相比,收入差距很大。
7、工作条件和劳保情况: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四季都有与正式员工同样的工作环境,享受同正式员工同样的劳动保护、食堂就餐、防暑降温、洗浴等福利待遇。
8、队伍稳定情况:能安心而且愿意较长时间(3年以上)干下去的,调查发现,调车员占的比例低于其他岗位。总体上看,这支队伍目前还是相对稳定的。30岁以下的员工思想比较活跃,不安于现状,流动性强,他们的思想常常会被社会上各种信息、各种思潮所干扰,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态度,给公司管理增加了难度,且主要集中在调车员、厨师、服务员岗位中,仅07-09年在调车员岗位上,外来务工人员已累计自行辞职多达16人,占本岗位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20.8%。厨师和服务员仅08年就自行辞职多达26人,占本岗位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55%,这两个岗位是流动性最为突出的,相对也是最不稳定的,当然这与行业特点有关。在道口看守、铁路线路维修岗位,学到技术就另谋高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将来的生活保障堪忧,存在静观其变、临时屈就的思想,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劳务工,在生活、医疗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
9、岗位需求情况:目前在公司调车作业岗位中,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中坚力量,接近本工种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比如调车员冯德法自93年开始从事调车作业,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连接员,先后在五届调车员技术比武中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连续三年评为公司岗位技术能手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在2008年作为唯一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在公司“一线青工风采”事迹报告会上做了题为《以优异成绩为公司添光彩》的发言,成为公司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已辞职外来务工人员中,90%是工作一年后独立顶岗的。调车岗位,一个新员工至少需要半年学徒才能从事调车作业,目前,调车作业岗位人员紧缺,尤其是缺少熟练且责任心强的调车作业人员。工务段外来务工人员牟善勇、朱迪军等人,在道口经过几年的电气焊学习,掌握了娴熟的技术之后便辞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目前,一方面部分岗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资源流失也导致了岗位培训成本的大幅增加,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0、外来务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个别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生产效率低,且有的外来务工人员还利用休班时间开三轮补贴家用,造成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存在较大的不安全因素。
11、子女上学困难,由于受户口所限,子女上学比较困难,且程序复杂,费用高。
12、看病难,外来务工人员若生病,没有任何保障,很大程度上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二、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致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使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心里没底,心存顾虑,工作上不安心。比如,调车岗位工作人员的年龄上限一般为45岁,过了45岁怎么办?这是大多数员工所普遍担心的。另外,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一旦年龄大了,不但收入没有保障,就连看病吃药也成问题。
2、与正式员工劳动报酬差距较大,调车员岗位上外来务工人员的最高年收入比同岗位上的正式员工最高年收入少了整整5万元,几乎是劳务工的3.5倍。同等的工作环境,同等的工作量,收入差距如此大,导致心理不平衡、工作消极、相互攀比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现行收入在本岗位中处于较低水平的前提下,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压力大、倒班作业、工作环境苦脏险,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现有的薪酬对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吸引力、竞争力,这也是导致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3、子女就近入学比较麻烦,这已成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块心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思想稳定,出现因子女上学不便而辞职现象。
4、个别正式员工对外来务工人员尊重不够,加上公司调车员、线路工等岗位人员紧缺,给他们的教育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思想工作存在有跟不上的现象,加上一线管理方法相对简单,分配机制不灵活等,易使外来务工人员产生逆反心理。
三、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司比较满意的方面 1、2008年公司二届一次员工会员代表大会上,有 2名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公司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体会到了日照港阳光文化的内涵,极大地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2、自05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与正式员工一样,有参与年底评先树优、技术比武和外出学习疗养的权利,尤其是09年健康体检同正式员工一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先后有33名外来务工人员被评为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有22人先后在历届技术比武中获奖。
3、公司自06年起,对在调车岗位上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连续工作十年且无违反公司规定和发生安全事故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4、在每年一届的运动会上,外来务工人员表现非常踊跃,参与率达90%以上,公司和谐稳定,环境优美,对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非常认同。
5、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司春节、仲秋节等节日发放福利同正式员工一样的做法表示满意,这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务工生涯中想都没想的事。
6、包括工会主席接待日在内的公司各级组织的接待日制度,给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营造了一个反映问题、交流思想的绿色通道,不仅能让公司及时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现状,而且能及时清除外来务工人员思想上的疙瘩,截止目前,公司工会已累计接待外来务工人员11人次,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反应很好。
四、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工务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下发59份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有96、3%的问卷集中反映了当前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平时掌握的其他岗位外来务工人员关注的问题基本一致。
1、收入偏低,与同岗位正式员工差距大,且物价上涨,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相对困难,建议适当调整收入标准。
2、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不到位,存在后顾之忧,要求按规定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上学比较困难,盼望有一个方便就近入学的环境。
五、几点建议
1、集团公司应进一步规范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早日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保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明白并理解集团公司当前环境下解决“三险”问题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要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正确理性地看待与同岗正式员工的收入差距问题。
2、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社保政策无法落实的前提下,集团公司可鼓励各单位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措施解除部分岗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如,采取安全风险抵押金的方式,比照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农民工“三险”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交纳单位和个人安全风险押金,并实现在港内单位间的抵押金流转。合同期满[或年终]经考核无安全、社会治安等事件发生,将单位和个人所交押金合并返还给外来务工者[交费者]本人。这种方式外来务工人员容易接受,单位也好操作和管理。
3、在福利待遇上体现日照港人文关怀。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港口生产建设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要继续从福利待遇上等同于正式员工,让这支战斗在苦累脏险岗位上的员工队伍,充分感受港口大家庭的温暖。
4、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帮扶制度。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司年度职工困难救助之列,享受困难补助,并且与正式员工一样享有定期体检待遇,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充分感受到阳光文化的魅力。
5、在子女上学方面,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就近入学的绿色通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保证这支队伍为港口多做贡献。
6、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要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劳动安全、企业创新、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培训,使他们能认清就业形势,首先使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从思想上扎根港口,增强对港口的忠诚度、归属感和感恩心。
7、适当调整外来务工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缩短外来务工人员与同岗正式员工的收入差距。避免外来务工人员不平衡心态的再度漫延,保证港口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8、对外来务工人员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其特点的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为港口建设多做贡献的积极性。
9、转变用工观念,从思想上做到栓心留人,各级管理人员要克服临时用工观念,转变用工机制,打破国有企业沿袭已久的正式工和临时工的身份差别,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司员工的管理范畴,要把他们当成“自家人”来对待,决不能采取歧视、疏远的态度,必须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工作上指导他们,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在日照港他们也是主人翁。同时,转变外来务工人员“短期、临时”的打工观念,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司参政议政方面的权利,引导他们把港口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只有公司发展、企业效益增加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的理念深入到全体外来务工人员心中,做到以日照港为家,增强其主动服务意识,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人格受到尊重,心情就会舒畅,外来务工人员才能安心留在日照港工作,从整体上减少人才流失。
10、创新工作方式,从政治待遇上做到栓心留人。给予同等入党、入团、入会、评先评优的机会。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岗位成才,在员工使用上坚持不看身份看业绩、不看资历看能力,只要是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可以当管理者,提拔重用,担当重任。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政议政,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仅在年终评先树优及各种荣誉的评选上要将他们纳入其中,而且在确定职工代表数额上也要充分体现外来务工人员,以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要让他们和正式员工一样过组织生活,体现日照港平等和谐家园。
当前,全港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董事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外来务工人员不但与我们同担风雨,我们还要与他们共享阳光,共同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坚信通过全港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一个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发展人的良好公司内部环境,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过得硬的高素质的外来务工队伍,为增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营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氛围,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体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基础,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现状;问题;管理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歧视成分在里面。现阶段,中国的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有上亿人,他们是中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内地农村,文化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又居无定所,生活和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保障,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上学、医疗救治等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管理难度大,权益受侵害维权难,已经对城市文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对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我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海滨城市。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明确我市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我市是中国六个经济特区之一,我市陆地面积有1701平方千米,人口156.02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随着国家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横琴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港珠澳大桥的拟建,我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带动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陆续涌进我市,全市外来人口总量也随之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绝大部分外来的务工人员都是从事一线产业,外来人口已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队伍,为我市经济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从年龄结构上看
外来人口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我市外来人口主要以搬运、企业做工等劳力活为主,通过打工取得报酬,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市141.43万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26%,15-64岁人口为110.61万人,占78.21%,65岁以上人口7.83万人,占5.5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12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61个百分点。我市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五普前0-14岁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20%以上,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随着城市逐渐扩大,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加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由“四普”时期的23.97%,下降到“五普”的17.31%,再下降到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16.26%。和全省相比,我市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显著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一是少儿人口比重较轻,比全省平均水平(21.32%)低5.6个百分点;二是老年人口比重小,比全省平均水平(7.41%)低1.88个百分点。我市是年轻的移民城市,大量流入我市的外来人口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导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几乎占常住人口的八成。
(二)从受教育情况上看
外来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下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24%,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31.37万人,占22.1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49.62万人,占35.0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59万人,占22.34%。与“五普”相比,每十万人拥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变化最大的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7502人上升到11244人,增加了3742人。其余文化程度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幅没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人口的就业方向只能在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三)从就业状况上看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下降,劳动就业率下降。全市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经济活动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为71.87%,劳动就业率(就业人数/16岁及以上人口)为66.83%,分别比“五普”下降6.9和3.17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本地就业人数增加和外来劳动力流入,我市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导致经济活动人口大量增加,虽然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但随着特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在某些方面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使就业率下降。
(四)从失业状况上看
我市失业率为7.01%。男性失业人口高于女性。失业人口中,男性失业人口占54.26%,女性失业人口占45.74%。其中16-39岁的失业人口占73.45%。失业人口以文化素质低者居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6.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9.86%。年轻失业人口比例较高,原因是当今年轻人对职业比较挑剔,工作太苦太累工资又不高的,宁愿不干,在家当“啃老族”;文化程度低者就业相对困难。
二、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导致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使具有强烈的谋求财富和成功欲望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财、物的大量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尽量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又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城市创造了条件。此外城市建设中大量的脏、苦、累的工作,城市人口不愿意做,也大多为外来劳动力承担起来。从而使人口流动特别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发达城市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二)法律意识淡薄
人员的流动多是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入发达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人口相对发达地区人口来说,其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较低,从而在为满足个人生存需要寻找生存空间的租房、求职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聚居在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差的城乡结合部,子女入学、入托也要受到“不公正”待遇,得不到解决。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当经济上处于较低阶层的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物欲诱惑和刺激时,发财致富心切,心理易出现失衡,当一部分人的欲望通过正常途径又得不到满足时,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管理工作滞后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上立法滞后,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疏导、服务、教育等社会配套机制不完善,宏观上没有形成总体的把握和控制,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处于半盲目无序状态;二是微观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机制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方法、措施滞后,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没有完全纳入基层政权组织中来,措施不力,管理力量薄弱,用工、租房等关键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落脚、谋生容易,使得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无序大幅增加;三是各管理部门之间各自政,缺乏统一协调和沟通,各类资料信息、人员力量不能共享,重复劳动造成了大量时间、人员、精力的浪费,使原本就薄弱的管理力量在现实管理中更加力不从心,现有措施难以落实,管理失控;四是从管理部门自身工作看,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只重视管理而忽视保护、服务,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激化了矛盾,形成了新的不稳定现象。
(四)教育、培训工作薄弱。
外来务工人员相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是弱势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本来就受教育程度低,一部分人法制观念差,道德水准不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法制教育。目前,我们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法制、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跟上,外来务工人员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基本权利长期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认识和实践等多方面的原因,党群组织在联系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团结外来务工人员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是当前党群工作的薄弱环节。
三、如何加强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哪个单位、哪个部门的工作,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均有责任做好工作,外来务工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为使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笔者认为,应以狠抓基层基础工作为着力点,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积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营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氛围
充分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权、利益分配权、教育权等要予以尊重和维护。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外来务工人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减少矛盾,促进我市的文明建设。
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呼声。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反而受歧视,成了城市生活中缺少关爱、权益经常受侵害的弱势群体。这本身是一种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必然会延滞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从思想舆论上把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纳入城市生活中来。要营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和谐氛围,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外来务工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明确他们的重要性、社会地位和作用。要表彰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先进典型,在人格上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上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在道义上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对克扣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等现象予以曝光和抨击。要改变对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现象。消除部分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心理,营造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和谐生活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强大声势与良好氛围。
(二)提高资源管理配置,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体系
政府是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和权益保护的主体。政府应逐步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首先,设立相应的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机构,具体指导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等,统筹考虑较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做好与外来务工人员流出地的沟通与协调,做到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协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政府有责任组织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与企事业事务管理,安排外来务工人员代表进入党代会、人代会以及企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建立起他们反映意愿的渠道。第三,组建外来务工人员工会或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应把外来务工人员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待遇、劳动安全等问题,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在与侵权者进行较量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申诉和要求,工会要积极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工会组织应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依靠力量。第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文化基础、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局限,又身处异地,工作和生活区域流动性大,在权益受侵害时,一般不会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诉求,也很少请律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自身权益问题。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提起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难问题,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立案和审理上要给予重视,遵循从快原则,缩短立案、审理、裁决和执行的时间,切实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之路开方便之门。
(三)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居民的平等权利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明确政府的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干部都是服务员,自觉地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以服务来统率行动,更好地履行服务这一神圣职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增强服务功能。要有效整合政府机关的各种力量,形成服务的强大合力,将广大干部的认识、精力和热情凝聚到服务工作上来,同心协力谋服务,千方百计求发展。政府职能部门要放下架子,切实为外来务工人员多办实事好事,开展经常性的法制、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对侵害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依法处理,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问题,使外来务工人员切实感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及时便捷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上的实际困难。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长期以来,我市采用了外地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上学缴费两种不同管理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在许多方面的待遇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福利政策享受、就业和住房等都和城市居民因户籍身份的不同而受到歧视。虽然在中国法律制度中有明确规定,所有劳动者的经济、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劳动者权利,然而,因为户籍的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天然就带有外地人的色彩而不容易被接受。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努力从制度和法规上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和劳动保护上的平等权。
(四)强力推进文化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素质 教育向来是管理的一个环节,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必然要和外来务工人员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目前,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明显滞后。在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培训机构一般都是收费培训,许多成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人员都有一定的文化技能基础要求。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岗位临时性质的多,所在企业一般不愿意把培训经费花在他们身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主流是好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实践的磨炼,有强烈的创业渴望和创造潜能。对于一些素质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强学习教育,促进其提高素质,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政府组织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把市民行为规范、公安法律知识、计划生育政策、劳动安全生产等知识进行宣讲。其次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营造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成长成才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唤起全社会对外来务工群体的关注,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在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要对部分思想等方面素质较好的外来务工人员,单位或有关部门应及时推荐并吸纳到党、团组织中业,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增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的感染力。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政府应研究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诉求,制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规划,设立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经费和培训项目。在教育和培训的组织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或包含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同时,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还可以成为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服务于城市,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打下文化技术基础。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是城市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但这些长期在城市的务工人员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城市户口、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住房等一系列得不到解决问题,利用寒假时间来深入他们中间进行实践调查,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为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融入城市 社会保障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在各行各业工作,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和伊梅借着寒假的空闲时间对外来务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4日——2012年2月13日
调查对象: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问卷调查、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菜市场、小区、建筑工地、服装市场、批发市场、餐厅„„
一、张家港市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
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城市户口、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住房等一系列基本情况,找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融入城市,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安阳市内黄县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内黄县无工业,就业机会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大多采用机械代替体力劳动,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危险最辛苦的活,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权利没有地位,收入微薄,他们为城市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长年生活在城市却得不到城市户口,他们的子女被学校拒之门外,他们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
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业余生活单调。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劳动报酬偏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农民工正当权益缺乏保障。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检费、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
其原因有:正规医院费用太高;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没有钱,为了节约。
住房缺乏保障。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既然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通过调查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总之,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进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可爱的群体吧!
为了社会中这一部分做出重要贡献却得不到城市待遇的人们出谋划策,为社会的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城阳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一、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开拓他们新的人生道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阳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通过访问一位在中韩合资企业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做了此番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状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关键词:工作状况;生活;消费;婚姻;子女受教育;
三、采访内容(A为本人,B为被采访者):
A:您好,很感谢您能抽出休息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
B:不用客气!
A: 那下面我们开始进行采访
B:嗯,好的!
A:哥,方便告诉一下年龄吗
B:袄,没事!我今年26岁了
A:来这几年了啊
B:得有个八九年了
A:十七八就出来了啊,刚上完初中啊!当初为什么选择出来打工呢
B: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想为家里分担点忧愁,另外小伙子不都心高气傲嘛,想出来闯闯,看看弄不好能干出一片天地来
A: 哈哈,跟我们很多大学生一样啊!这点我很佩服你,年轻人就应该有这么一股子劲儿。那您现在也结婚了,您能说说您现在的一些家庭状况吗
B:我已经结婚六七年了,现在有两个孩子,大的今年要上小学了,我和你嫂子准备过几天把他从老家接过来,我们一块照看她上学。老家还有个小的三岁了,有她爷爷奶奶看管照顾着。
A:小孩儿他爷爷奶奶在家都是做什么的呢
B:都是农村人还能干什么呢,我们那边老人都在家种地,然后帮助外出打工的子女看孩子 A:家里有多少地啊
B:30几亩吧
A:这么多啊,那两个老人家真是辛苦啊
B:还行吧,没办法啊,都没文化只能靠种地赚钱。我们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家里,就出来打工赚点钱,顺便出来见见世面
A:袄,哥我嫂子和你在一个厂上班吗
B:嗯,要不我俩能认识吗?我们都在那个服装厂,她在裁缝科,我在包装科。经一个老乡介绍我俩就认识了
A:奥,缘分啊,哈哈!那你俩一个月的收入怎么样啊
B:哎,整天累死累活的!一个月差不多2000一二百块钱吧
A:奥,你们工作多长时间啊
B:早晨七点半到11点半,然后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下午12点半到5点半,加班的话从六点到10点。也就加班才能挣点钱,不大加班的话一个月每人也就1500左右 A:真是不容易啊!那你们的工资怎么算啊
B:基本工资现在涨了到1240元了,也就是一个小时6.5元左右,加班费一个小时是9元,周末上班的话算是特勤,双倍工资
A:奥,出来赚钱真是够辛苦的啊!公司给你们投保险吗?
B:要干满三年才给投保,我们一般都不入保险,一入保险工资又要被扣掉一部分。你看
你哥我这么健康,也不用投保险!
A:哥,这可不行啊!投了保可是一种保障啊。
B:呵呵……
A:哥你们周末要是休息的话一般干什么啊!
B: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一般就在家睡觉,洗洗衣服,看看电视,去网吧上上网什么的,反正也没什么好干的事!偶尔出去干干零工,一天能赚个60块钱
A:大哥真是好男人啊,周末还不忘挣钱!那你和嫂子不出去玩儿或者去商场溜达溜达吗? B:出来打工挣分钱不容易,每个月挣的钱还要邮寄回家一部分孝敬老人,给孩子点零用钱!哪有什么钱出去玩啊,印象中来青岛这么多年了,也就和你嫂子谈恋爱的那一两年五一的时候去过海边玩过。再就没出去玩过。五一一般都是回家看孩子和老人,给他们带点东西。至于购物嘛,我们一般也不敢去大商场,里面的东西太贵了,像衣服之类的!一般,这不村里都有些小超市嘛,都到那里面买,方便实惠!买衣服村里面也有不少店,随便挑一件穿也就行了,咱不像那些有钱人和大老板,要讲究品牌,讲究时尚!
A:哥,真会过日子啊!对了,刚才听您说小孩儿今年要来这边上学,事情怎么样了啊
B:嗯……怎么说呢,现在孩子上学也很愁人啊,学校不好找,还要给校领导送礼才能进去!你说咱也没文化,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看他自己的了
A:大哥,没事!您看您帮了我这么一个忙,我也该帮你啊,要是有需要的话,别的不敢说,辅导小孩功课还是没问题的,有需要的话,尽管说哈!
B:恩,真是非常感谢你兄弟
…………
四、调查问题分析
1、外出打工的原因
外来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所在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家庭经济负担重多以种地为主,为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而选择外出打工;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愿望,年轻人好高骛远,想要到大城市来闯一闯、看一看,争取干出自己的一份事业
2、婚姻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的婚姻多是以在同一单位工作,经朋友介绍而成。婚姻生活稳定但生活状况由于工资问题比较艰辛。
3、法律意识较低
外来务工人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法律意识都较淡薄。首先关于计划生育的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生育。其次在生活中,当遇到欺负时,一般以忍让为主,很少通过公安部门或者司法部门解决。还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自身的权利也没有得到保障
4、工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严重超时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其文化水平较底,所从事大多是苦、脏、累、险的体力工作岗位。因而工资水平普遍较底。有的不得不靠加班加点才能多挣些钱。在工作时间上,许多企业普遍没有星期天,而且大部分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严重的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
5、娱乐方式单一
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较繁忙,休息时间很少,闲余时间除睡眠外,今本就是看电视,上网聊天,娱乐方式及其单一,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6、子女受教育权没有得到保障
许多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要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致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辍学的较多。
7、消费能力低
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资普遍较低,所以消费能力较低!消费场所多选择就近的小卖部或者小型超市。
五、解决对策
1、从政府的角度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如教育投资等,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系统,为外来务工者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和设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切实打造服务型政府。
2、从用人单位角度
用人单位应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的制度;自觉维护《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尽最大可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适时建立住房收费制度
3、从社会的角度
对来到某一地区的新的力量,既是本地区新的发展动力,也是弱势群体;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这个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本地区的居民,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共建和谐社会。
4、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角度
首先,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最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做好理财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姚英,李招忠.论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问题中的政府职责[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2]韩宏伟.论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缺损与法律保障[J].兰州学刊,2007,(6).[3]梁聪.劳动法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杨雅华.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贫困及解决对策[J].求实,2006,(1).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了。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成熟、懂事。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书包破了,笔袋坏了,补补再接着用;过冬的衣服不暖和了,就在里面多穿几层。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在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在许多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课后作业往往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参加学习,甚至连书本以外的课外读物都很少能看到。
学习机、MP3、布娃娃、篮球„„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新年梦想。
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非常俭朴。除了学习课本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图书;从没用过MP3,许多孩子把这叫做“PM3”或是“AP3”。没有一张学习的课桌,许多孩子就趴在炕上写作业。在问他们新年的心愿时,书包、笔袋、童话书、布娃娃、学习桌、台灯、自行车等在城里孩子看来是最平常的东西,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可是,知道自己家庭贫困,知道父母打工辛苦,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要求,会增加父母身上的重担。
狼山街道陆洪社区2011年7月11日
第五篇:浅谈宁德市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浅谈宁德市外来务工人员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营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氛围,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体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基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与市居民平等权利;政府部门如何运用公共政策原理进行宏观调控,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现状;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现阶段,中国的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有上亿人,他们是中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内地农村,文化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又居无定所,生活和工作没有稳定保障,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上学、医疗救治等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管理难度大、权益受侵害维权难,已经对城市文明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对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我市就业、生活,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中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是从事一线产业,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队伍,为我市经济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从年龄结构上看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我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搬运、企业做工等劳动力为主,通过打工取得报酬,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二)从受教育情况上看
外来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人口的就业方向只能在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三)从就业状况上看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下降,劳动就业率下降。这说明,随着本地就业人数增加和外来劳动力流入,我市劳动力资源利用有所下降,导致经济活动人口大量增加,虽然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在某些方面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使就业率下降。
二、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压力增加
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一方面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另一方面给本已就业压力紧张的城市带来更大的冲击,不仅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冲击,更多的是带给自己更大的冲击。
(二)城市治安隐患加大
外来务工人员因自身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淡薄及遇事处事方法不当等原因,加上相关部门未能正确处理民工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使城市社会治安存在重大隐患,影响社会和谐。
(三)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各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方面与本地居民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超工时低工资情况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差、子女上学缴费偏差大等。
(四)精神文化极度匮乏
外来务工人员处理工作之外,基本上没有太多娱乐性东西,长期如此,造成精神文化空虚、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五)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不完善
外来务工人员刚来我市,由于环境的不熟悉,经常会因找工作上当受骗、年底拿不到薪酬、企业不给纳社保、住房得不到解决、子女异地上不起学等问题被困扰,这样极大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情绪。
(六)教育、培训工作比较薄弱
外来务工人员相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是弱势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本来就受教育程度低,一部分人法制观念差,道德水准不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法制教育。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二)、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人员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权工
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人员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不受虐待,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四)、依靠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资金信货、土地批租、工商税收、手续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方便,并在协调和开拓产品市场及提供今年2等方面做好服务和配合工作,以良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参一就业竞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本地化。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五)、新闻媒介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在城乡人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新生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建家园的社会氛围。
(六)、共青团组织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各级团组织要主动发挥协调作用,联合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咨询部、培训网点、维权监督岗、团书室、文化部及开辟外来务工人员的入出两地之间牵线搭桥,直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定向服务。同时,要继续做好优秀外来青年的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总结: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中存在问题,不能流行于形式,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执行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应加强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是城市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姚英,李招忠.论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问题中的政府职责【J】.湖南行政学院
报告,2007,(3).【2】 韩宏伟.论未来务工人员权益的缺损与法律保障【J】.兰州学刊,2007,(6).【3】 梁聪,劳动法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 杨雅华.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贫困及解决对策【J】.求实,(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