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百姓语言”讲好“走转改”故事
用“百姓语言”讲好“走转改”故事
《扬州日报》经济部主任 嵇长青
新闻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就得多用群众语言。新闻界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及日报早些年倡导的“讲故事、换视角、变文风”,就是号召我们新闻记者融入融入基层、融入一线,融入群众生活,用群众语言,写百姓生活,讴歌伟大时代。
老一辈新闻人常说,“好新闻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近几年来,我一方面坚决贯彻总编室要求,在精心策划全市重大时政选题报道的同时,利用报道任务不重之机,深入县(市、区)、乡镇农村、企业和田间地头,几乎踏遍了扬州市80%左右的乡镇(街道)。在深入采访中,融入群众,用真心与群众交流。其中有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一篇好的报道,必须蕴含大量群众语言,讲百姓故事,道百姓心声。有一个收获就是:只有低下身、沉下心,在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加深对基层的理解,不断积累朴实清新的群众语言。
(小标题一)“办公室报道”脱离了读者、脱离了群众
过去在农村采访,许多基层同志对我们说:日报的报道不像都市报可读、语言文风太政治化了。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政治报道要求使然。其实不然。根本原因一是采访理念偏颇。长期以来,总编室一直强调日报要走好“顶天”、“立地”两条路。日报在政经报道领域时时创新、时扔“大石头”,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强、政经新闻报道业务硬的队伍,但在新闻“接地气”方面,明显不足。二是作风不正、文风不实现象普遍存在,有些记者满足于守在办公室、留在城市里,乐于跑部门、转会场,找材料、看文件,写稿套路化、程序化,通篇大话空话,这样枯燥乏味的新闻,作者不愿写,读者也不愿意读。
2011年初,全国物价出现虚高现象,控物价、惠民生成为当时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许多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采取诸多措施控制物价。网络上不断在报道“菜农低价卖、市民高价买”这种畸型现象。当时,我关注到邗江城区出现几家“农超”,蔬菜、水产由农村专业合作社统一配送,每天大早直接运输到“农超”销售,由于简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因此上市的菜价普遍要比农贸市场低15%左右。于是,我迅速走访了邗江区几个农超点,采访了销售者和普通百姓,最后完成了《“菜园子”紧贴“菜篮子”》这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全流程,许多读者认为报道亲切、易懂,既了解了新的“农超对接”模式,又真正明白了农超价低的根本原因和党委、政府的努力。其中,一些直接引语让读者印象最为深刻:
“每天将‘田里长的’、‘棚里养的’、‘栏里生的’直销到城市,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拉近了新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距离。”
“‘农超’就像一根扁担,两头分别挑起了‘菜园子’和‘菜篮子’。”
“几家股东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一支农超‘大航母’,‘十根筷子’捆在一起的力量远比‘一根筷子’大得多。”
这些都是“农超”销售者的内心感受,语言朴素易懂。试想,如果不是真正“走”进农超,想了解农超模式这件事,用网络搜索、打打电话、摘摘抄抄、东拼西凑就能弄出一篇稿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会不会大量运用群众熟悉、百姓常用的语言,就像一把尺子,丈量出记者与基层的距离。距离基层越近,语言越活泼、生动、丰富,有感染力。距离基层越远,语言越干瘪,越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我们走得远,脚跟上沾着泥土和草根,才能掌握到丰富而奇妙的语言“活化石”,我们才会写出农民感觉亲近、专家感觉贴切、领导感觉熟悉的好报道。
去年秋收季节,我挑选了一个阴雨天来到了江都区爽川镇东汇村全国“种粮大户”谭龙祥的家里。谭龙祥是我们去年夏天报道过的典型。秋收季节,他如何收获庄稼,田里那么多粮食有没有安全收割好,是记者牵挂的事情。在《种粮大户不再担心“烂稻田”》报道中,记者看到了这位种粮大户引为自豪的“新式武器”——粮食烘干机。老谭说:“有了这个家庭新成员,种上千把亩田,收割的时候根本不愁阴雨天了!”说起购买新农机器具,老谭掐指和记者算起了账:“这台烘干机总价13.9万元,国家一次性补贴了4.2万元,我实际上花了9万多元„„”
用农民的话,讲种粮的事,算农业的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国家出台那么多支持“三农”的好政策,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理论分析性文章,但相比之下,请一位种粮大户口述种粮经,几百字的报道,言简意骇,直切主题。这就是用好“百姓语言”表达深刻主题的妙用。当然,党报报道能不能挖掘出这个主题,关键在于我们记者能不能真正地沉到了厂里、田里、村里。“办公室报道”脱离了读者、脱离了群众,没有现场感,没有画面感,写出来的报道毫无生气,自然不会得到群众的共鸣。就像央视著名记者柴静曾说:“好的文字,是要用来听的。说到底,是不装。我也是花了好多年才学会平常说话。”
(小标题二)百姓语言要真实贴切,做到既“像”又“是”
改变文风,更多地用老百姓的语言来叙说新闻,要做到真实贴切,既“像”又“是”。刘云山同志指出,“‘走转改’活动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工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下面举的一个例子是江都区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2008年以来,江都对全区263个村党组织和支书(书记)中推行“星级化”管理,以“星级”评定支书(书记)农村工作的业绩。记者一个上午走访了5个村,一些支书(书记)跟记者介绍“星级管理”的作用,个中语言非常形象,也贴切人物身份:
“现在不想做五星的村支书不是好支书。人人都想争五星,个个像被加了油。”吴桥镇世元村支部书记刘建国说。
“评星级就像高考,不上榜,脸子上一点光彩也没有。”一名因受到党纪处分而降星的村支书后悔道。
“村地理条件不优越,不是发展慢的理由。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武坚镇黄思村支部书记沈宝方说。
这些直接引用的语言,真实、形象,“加了油”、“像高考”、“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等等,既贴切农村支部书记的口吻,又符合他们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身份。
上海世博会前夕,记者走访奥运会蔬菜供应指定商——位于广陵区沙头镇的江苏绿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常务副总经理干苏灵聊蔬菜检测,她说起公司的质检关,用了一个比喻:“沙头菜上餐桌前先做一整套‘B超’”,说蔬菜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广大菜农都有“蔬菜医生”、“气象预报员”。这些语言引用到报道中,形象生动,充盈着泥土的气息。
江都小纪镇自打引进福建超大集团后,当地农民“偷师学艺”,技长胆大了。报道种植大户潘巧英算账时,说她底气十足:“甭看黄瓜个头小,吃起来像水果一样,每斤能卖到6块钱,比鲫鱼价钱还高。”报道未来销售时,“徒弟要卖师傅的菜!”这些语言活脱脱折射了一位经过市场打磨、熟悉现代种植技术和营销手段的现代农民新形象。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群众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群众语言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特别是在标题制作、背景交代等方面,恰当运用群众语言,有着独特的作用。
去年“两会”期间,我采访到了人大代表、老领导黄书祥。27年前扬州“地转市”后,黄老是扬州首任市长,他说出来的话真的叫“土”。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他拿过去跟现在的变化比较,说:“我家原来有一个保姆回乡后,一看,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田地搁在那怎么办啊?谁来种田啊?现在的形势,需要我们种科技田,种更丰产的粮食,种更好的蔬菜。扬州现在既抓钱,又抓田,高效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又保持了耕地动态平衡,我看这个路子走得好啊!”当时,我根据黄老发言写了一则专访,标题就叫做《既抓钱又抓田,好啊!》。第二天,许多熟悉记者的代表夸赞报道写得好,说标题要直接引语,“朴素得掉渣,意味却深长。”
去年,记者写了一篇《八旬老汉“路”考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讲的是仪征市新集镇江宁村友爱组张长保考验大学生村官潘学全的故事,老汉原来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工作,一直认为大学生村官是“井里的葫芦——上面的看它在下面,下面的看它在上面”。后来,拿一条泥泞路修理来“考”潘学全,最终小潘办成了事,被老汉喜爱上,亲自作媒让小潘娶了自己的孙女。报道通篇俗语多、引语多、对话多。诸如:不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山顶上滚石头——实打实”,还是“空心萝卜——中看不中用”?大学生村官是“留在筛子上面的黄豆——好黄豆”,但在咱们村也呆不了几天。一句顺口溜:“全市人民奔小康,江宁村民奔水汪。”等等。通篇完全是一则“百姓语言”运用的“范文”。记者成稿的当天,就被编前会确定安排在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小标题三)写好“百姓语言”是讲好“百姓故事”关键
“走转改”、“讲换变”,是日报总编室这几年狠抓记者队伍作风建设、提升记者队伍业务能力的指导思想。报业集团董事长、扬州日报社社长陈征宇在总结近几年来《扬州日报》办报成绩时常说,《扬州日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一举夺得“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报纸好新闻作品获奖数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许多报道上级领导认可、读者称赞,就是因为坚持了“讲换变”,坚持走“讲好故事”的方向。日报真正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接了地气,赢了广大读者的心。
这里,我要谈的是写好“百姓语言”与讲好“百姓故事”的关系。写好“百姓语言”,能够让“百姓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让“百姓故事”剧情化,更富有情感。另一方面,“百姓故事”需要大量的“百姓语言”烘托、反衬,讲好“百姓故事”对写好“百姓语言”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要原汁原味、不拔高、不夸饰。
生动鲜活的“百姓语言”让读者很受教育,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时时刻刻拜老百姓为师,他们身上有最感人的故事,有最生动的语言,更有催人奋进的力量。老百姓讲,讲老百姓,讲给老百姓,百姓的故事是讲好“百姓语言”,让新闻报道活起来、立起来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去年11月,我们采访全国劳模、全国“倾注三农”先进人物、江都区渌洋湖村党支部书记张福龙。重新关注这一重大人物典型,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老典型报道,最难。因为他的事迹素材太多,几乎媒体都有过报道。既要把老典型“新做”,又要错开旧素材的运用,做出文章新立意、立起人物的新轮廓,费了我们一番思量。后来,我们干脆按照“走转改”的思路,直接写了张福龙一天的活动,用一个人、24小时内都干了些啥,描写了一位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真实状态。
通讯《劳模的一天》,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记者近身采访、实地体验的方法,写了张福龙一天的故事。几个段落层次分明:12月13日凌晨3:30,“冰”与“火”;早上6:30,田头鸭舍;中午12:00,特殊饭局;下午2:00,午间“偷”憩;下午3:00,“急速”谈判;夜里11:00,回家。我们通过记录下来的张福龙的一天,刻画一位全国劳动模范一年365天的工作、生活状态。报道通篇写人、写故事,用大量的“百姓语言”树立了一位把毕生心血奉献在家乡的土地上、将个人利益融入农村大家庭中的普通而高大的真实劳模形象。
文章写张福龙既是村支书,又是个农业种养殖能手时是这样写的:
“走到鸭舍门口,厂工陶启俊告诉我们,这算不了什么,张老板还有‘一口清’的绝活。他对于市场上什么规格、什么品种鸭、鹅最好卖,当天鸭蛋、鹅蛋多少钱一斤,最新饲料配方是什么,他都了如指掌。”
“张福龙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们现在养了13万只鸭子、1万只鹅,今后还要养200万只肉鸭,没有这些技术保障,还不亏个底朝天哪!”
到了中午吃饭,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到了中午的饭点,渌洋湖村部食堂飘出了阵阵的饭菜香,食堂两个大厅里摆开了六桌。张福龙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开酒„„”
“这一天,客人可真不少。原市农开局局长樊必余说,他张福龙就是有本事,你给他打酱油的钱,他能烧出一锅猪头肉来„„”
就在吃饭间,张福龙又谈成了一桩合作。原来,因为缺乏技术,今年渌洋湖村养殖鳜鱼亏损了200万。他通过农发办请来了苏州渔业研究所的专家,对方以技术入股,与村子共建新品种高产试验园。张福龙站起来,满饮一杯,大声地说道:“有了这个技术靠山,我们还怕啥?”
《劳模的一天》处处都隐藏着特别有意思的“百姓语言”。比如,中午饭后,张福龙有点醉醺醺的,妻子
虞光梅强行关掉张福龙的手机,“押”着他来到了村里的浴室,要让他舒舒服服地泡个澡,睡一会。比如,当天晚上10点多钟,张福龙从丹阳商业谈判回村,说他有个“怪癖”——即便谈判到深更半夜,也不愿意在外地住,一定要司机往回赶。司机小徐悄悄告诉我们,说老板是想“抠”那一点住宿费„„等等。
《劳模的一天》是近年来《扬州日报》在践行“走转改”活动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在今年全市新闻战线“走转改”新闻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评审组专家点评作品时,认为运用了丰富的群众语言、大量的细节白描刻画人物,“对一个村官的平凡与伟大,进行了细致入微、真切感人的表达。”
由此可见,大量“群众语言”对讲好“百姓故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个性化语言,升华了主题思想、触及了新闻核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活用、巧用、善用。值得注意的是,群众语言虽然有生气,但借鉴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甄别提炼出精华,用得恰到好处。要少用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
第二篇:走转改实施方案
宣化区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张家口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广播电视台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部署,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三贴近”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正确导向、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我台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更具区域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美好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组织领导
成立宣化区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李爱民
副组长: 任海霞 李浩 刘竹青 王雷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台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任海霞(兼)
成员:王雅晶 郭琛 裴建国 张卫华 郑颖 阴建栋 永炜
郑巨龙
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台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督导检查。
三、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从8月下旬开始至12月底,利用4个月的时间,力求取得明显成效。之后此项工作进入常态化,稳步推进,真正做到深入群众走基层、融入群众转作风、服务群众改文风。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1)开展全台大讨论、大调研、大学习活动。
建立学习制度。各科室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固定学习时间(一周不少于半天),制定学习计划,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组织广大编辑记者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学习何亚星书记、岑万俊区长党代会、“领导干部大会”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群众观,进一
步端正新闻宣传指导思想。
台党支部成员和中层领导要深入一线,参与调研,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写出《调研报告》。台长办公室设立征求意见箱,鼓励职工积极建言献策。台党支部将认真听取并吸纳其中好的意见建议,完善改进落实到工作中,推动广电再创新辉煌。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在全台范围内分批分次开展专题讲座,主要领导带头授课,业务骨干分别讲课,教学相长、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走出去,定期安排优秀同志到全国一流媒体培训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和管理技术,以他山之石推动我台节目质量提升。
各频道和各个栏目要结合各自特点,推广《宣化新闻》每日点评的做法,深入开展以“点评制度”为核心、以“改进文风”为主题、以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的业务学习活动。通过预先策划、提前准备,为节目“备好课”。通过新闻点评、挑错改错、范文学习、稿件评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记者、编辑、主持人等的业务水平。要压缩会议报道,加大来自基层的报道、深度报道和民生类报道,积极倡导“短、新、实”的清新文风,用群众语言写群众身边的事,写出群众愿意看、喜爱看的报道,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2、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
在《宣化新闻》中开设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要在已有“干部下基层”等专栏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措施,继续加大下基层力度,推出“我在基层”专栏,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每周保持3篇左右的发稿量。专栏稿件要精心策划选题视角,以小见大,全面反映我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最新成就,反映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同时,设立固定热线电话,倾听来自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并深入基层一线加大采访落实力度,确保每个来电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专题部对原有的栏目进行改版,开设《行风大家谈》栏目,开展“行风走基层”活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3、建立一批基层联系点,开展多形式的基层行活动。建立基层联系点,巩固宣传报道根据地。在农村、企业、社区等地建立常态联系点;新闻中心、专题部要建立1-3个基层联系点,每个记者也要有自己的联系点。领导亲自带头,组织采编播人员分批分阶段赴基层联系点,开展蹲点采访活动。各栏目每年深入基层联系点不少于20天,每名采编播人员每年去联系点采访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两天,每月基层报道不少于2篇,实现活动开展与宣传报道相贯通。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
途径。为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真正取得成效,我们要把开展“走、转、改”活动和改进广播电视宣传作风、纪律作风结合起来,和开展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和建设平安广电结合起来,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树立广电良好形象结合起来,和建立健全长效考评、奖惩机制结合起来。要把镜头、话筒更多的对准基层、对准百姓,让我们的宣传报道更鲜活、更深刻、更生动,让广电各项工作更扎实、更规范、更科学。
2、活动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宣传报道。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结合区第八次党代会、“全区领导干部大会暨大干100天动员大会”精神的落实,开辟一系列专栏、专题、访谈,广大编辑记者要在深刻领会“两”会精神的基础上,到农村、企业、社区基层一线,采访全区贯彻“两”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报道全区上下争当转型跨越排头兵的新鲜事例。用崭新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实现主流宣传和基层群众的融合对接,将贯彻“两”会精神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在全区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热潮,用强有力的舆论助推全区转型跨越发展。
3、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台要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加大考评和奖励力度,提升节目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引导激励记者编辑多下基层、多出好稿、多出精品,提高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4、加强督查考核。各科室要分别制定“走转改”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向台领导组办公室上报本部门“走、转、改”活动开
展情况,总结其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至全台。领导组办公室将不定期到各科室进行督查,年终将进行考评奖励。
2011
年9月20日 宣化区广播电视台
第三篇:走转改心得体会
“走转改”让新闻作品更加被群众喜闻乐见
为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初步研究这项活动之后,我有了以下体会。
走基层:走到最基层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一定要一走到底,走到最基层。哪里才是最基层?我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就是最基层。只有走进这个“最基层”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有人说:“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这样做,党员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在新闻写作上真正反映民情民意。”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人民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记者们也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人民网社区部编辑说,通过下基层,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英文部记者张茜说,走基层不仅仅是一中形式,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总之,只有走到最基层,拥有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转作风:要真正“俯下身”
只有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有了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不可否认,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感情,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呼声。
“勿忘人民”四字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欢,最常写的几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西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地不能离开人民”,“只有生活在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改文风:抓到点子上
改文风必须抓到点子上。何为抓到“点子”,我认为就是要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写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自活动开展以来,央视的《新闻联播》栏目也改变了不少,其内容不再是只有大事的报道,而是在细微处有了些许“调皮”,增添了老百姓也爱看的小事趣事,比如前些日子报道了赵薇的爱情片《爱》的拍摄情况。
“走转改”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但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新闻作品被群众喜闻乐见,还需坚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毕竟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四篇:演讲稿改(走转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新闻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圣的职业,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近段时间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刚开始我不甚理解,细细想来颇有道理!在今天我们并不缺新闻,数不完的新鲜事,道不尽的新变化,目不暇接的新名词,不胜枚举的新问题„„信手拈来,都是上佳的新闻素材。然而这些新鲜的素材。
一辆自行车、36册采访本、者陈中华,常年奔波在基层乡野,碰到假化肥深挖坑农事件,碰到住房难呼吁建设廉租房,自己得癌症住进医院接着写老病友的“陪护难”„„在他的眼里,永远有写不完的新话题。
以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青,他曾饱含深情地说:
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
而反观一些新闻工作者,报道取材失之于窄,形式失之于旧。镜头离不开明星,“元旦完了猜春晚,验靠‘提炼’,稿件抄文件,对话自己编”的坏习惯,究其根源,就在于贴近实际的认识不到位,夫不到家。
人民日报记者在西藏实地探访世界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报道中国气象局领导重视,江,当地记者为乡村学校提供图书等捐助。在福建,媒体通过报道促使当地解决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的舟曲灾区群众到兰州看病,租房,找工作,灾区人民则给新闻媒体送来写有“心系灾民,无私帮助”的锦旗,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意。万字采访笔记,大众日报高级记 享誉全国的新闻界前辈穆春节到了送温暖”,少数人养成“经贴近基层的功在浙走基层的记者帮助失去亲人 120“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 贴近群众的工作不得力,使气象站的工作生活困难得到解决。在甘肃,贴近基层,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我们才能重新“发现”基层,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社会。
在我们河南灵宝。走基层记者报道了苏村乡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跟随着他们每天早上迎着朝霞出去,踏着落霞归来,目睹了他们就背着设备步行到每家每户,实现了全乡
正因为有我们记者这些贴近生活报道,民政策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
走,走出了真情实感
随着活动的推进我们欣喜地发现
了,身边的人和事多了
话套话少了,追星送礼少了,泡沫炒作少了。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记者只有沉下身心、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感悟出生活的真谛
息的新闻佳作。
正如一位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所说
为离炮火不够近”
离土地越近,新闻才会有新的价值!,转,转出了踏实求真,基层真实的情况多了。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空19000余人有了健康档案。,改,改出了清新朴实。,才能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那是因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国家的惠报纸、电视、广播中群众的语言多走进基层贴近百姓,才能在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照片拍的不够好。只有离人民群众越近,新闻才会有新气象;只有
第五篇:人民日报:用“走转改”精神打开新局面
人民日报:用“走转改”精神打开新局面
2012年01月13日05: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思想获得了根基,思考长上了翅膀。”1月12日召开的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一位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实践,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反响热烈,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创新,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完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使命的有效途径。
新闻工作者跟随边疆孩子在上学之路上跋山涉水,文艺工作者登上乡村露天舞台为农民放歌献舞,学术研究人员深入发展实践在厂矿社区获得一手资料„„“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了解国情、记录时代、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可喜改变,描绘出难能可贵的“走转改”精神。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要求我们将这项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把在实践中萃取的“走转改”精神,推向更深层次、引入更大范围。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才能获得新进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至上,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我们的事业就会有超越一切的强大动力。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有针对性地践行重心下移的价值追求,才能造就新气象。基层是改革发展主战场、保持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精神需求、凝聚人们精神力量。重心下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理想追求“走转改”,我们的事业就会有海阔天高的崭新天地。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为主动地贯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得新成效。多出精品力作、推动问题解决,服务大局、服务大众,是“走转改”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一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求真务实,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大有作为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牢文化发展根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保障公众文化权利?新闻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三贴近”,公共文化服务要不断向末梢延伸,理论文艺工作要在大众化中“化大众”,都需发扬“走转改”精神,以沉下心求取广阔天地,以俯下身打开全新局面。
春运一线、建筑工地、边疆哨所„„新春来临之际,更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投身广袤大地。只有不断发扬“走转改”精神,让这一活动不断深化、持之以恒、求得实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良好的面貌和崭新的局面,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