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区城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城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8年10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9月份,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区城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196个,其中城市社区86个,农村社区27个。84.8%的城市社区居民规模在1500户以上。近年来,随着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氛围的不断浓厚,和谐开福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文化素质明显提升,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全区共有社区干部651人,“两委”成员438名,主职(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95人,其中交叉任职的37人,平均每个社区9.86人。一是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170名,占26.1%,女性481名,占73.9%。二是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116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7.8%;31岁至35岁的134名,占20.6%;36岁至45岁的社区干部293名,占45.9%;46岁至54岁的102名,占15.7%;55岁以上的6名,占1%。三是从文化层次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社区干部210人,占32.3%;大专学历的350人,占53.7%;大学本科学历的91人,占14%。四是从来源方式来看,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273名,占41.9%;聘用的217名,占33.3%;街道下派的78名,占12%;其他来源的83名,占12.8%。五是从工作年限来看,社区干部中有4年以上社区工作经历的占41.9%,其中10年以上的占20.5%。绝大多数社区干部思想稳定、工作责任心强,能认真履行职责,服务社区群众,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拆迁、社区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抗冰救灾等重大工作中,坚持扎实工作、负重奋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居民和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近几年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街道、社区的努力下,我区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通过撤并社区、新建、购买、改扩建等途径,社区用房基本得到解决,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90%以上的社区建成了自有办公场地,93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逐步配套完善了“六室二站一场一校一市一中心”,大部分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功能上实现了办公、服务、学习、教育、活动“五位一体”,基本满足了社区办公、居民活动的需要。
2、保障投入普遍提高。2005年以来,市财政按照每年每个社区下拨4万元,区财政按1:2.5配套,使每个社区下拨经费由2003年的4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元以上。经统计,2007年各社区上级拨款共计1173.19万元,平均每个社区17.7万元。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社区干部经济待遇提供了基本保障。2007年,我区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年平均收入为32487元,其中基本工资收入为17562元,奖金、福利及补贴14925元。各地主要是通过设立年终考评奖金、发放年度补贴等措施增加了社区干部的收入,清水塘、湘雅路等街道2007年对年终考核合格的社区书记、主任发放的年度补贴达到20000元以上。同时,全区90.9%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77.8%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医疗保险,53%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失业保险,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街 道还落实了工伤和生育保险。
3、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各街道按照“三个一批”(选任一批、下派一批、选聘一批)的方式选任社区干部,有效改善了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一是民主“选”。在2006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各社区普遍推行“两推一选”、“海选”,通过党内民主推荐、居民代表直选等方式把一批“自身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优”的同志选进了社区干部队伍。二是机关“派”。对一些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班子战斗力不强的社区,各街道有计划地从机关单位中选派一批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通过法律程序到社区任职或挂职。当前全区下派干部的人数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2%。三是公开“聘”。根据社区人才需求,从高校毕业生、企业改制下岗人员等群体中公开选聘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当前,通过公开招聘进入社区的工作人员占社区干部总数的33.3%。
4、激励导向不断优化。一是重视典型激励,使其荣誉上有追求。对优秀的社区干部,在物质上给予奖励的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近几年来,我们重点宣传了在抗洪抢险一线牺牲的孔月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坚持两年一次评选“十佳村(社区)干部”,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拆迁建设一线的优秀社区干部,向基层倾斜大力推荐社区干部参加省市先进的评选表彰等。二是适当提拔重用,使其事业上有奔头。对于在社区工作多年,业绩突出,能力较强,群众评议较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加大提拔重用力度。几年来,先后从****街道***社区、***社区、****街道****社区的优秀干部中选拔了***、***、****三名同志进入街道领导班子,激发了广大社区干部的积极性和事业心。三是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几年来,区 委组织部、区民政局每年都组织社区书记、主任参加不少于7天的集中培训或轮训,以提高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区委在推荐上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和确定本级人选时,都明确规定社区等基层一线代表应占的比例。目前,全区社区干部中有市党代表1名、区党代表30名,市人大代表4名、区人大代表10名,市政协委员1名、区政协委员4名。
5、居民自治体制得到创新。自2003年第五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起,**、****等街道的社区开始探索实行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与社区服务有机统一的“议行分设”模式。通过直接选举,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居民化、义务化,通过招聘社区工作专干分设社区服务体系,在组织体系上和总体上实现社会居委会成员与社区工作者的分离,确保社区居委会以主要精力抓好自治。
三、存在的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对照现代城市社区发展要求,就我区社区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上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工作任务与社区职能定位不相适应。按照社区功能定位,社区“两委”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居民群众。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多样,范围和对象急剧扩大,居民群众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加上社区工作职能定位不明晰,许多职能部门把社区当作一级行政组织,社区因此承担了政府部门交办和街道转交的大量行政性工作。经调查统计,目前社区每年需要应对的政府部门下派的行政性事务有计生、综治、社保、环卫、工商税务、调查统计等25大项、90个 小项。一个社区门外悬挂的牌子可以有30多块,甚至有许多社区为应付上级检查,哪个部门来就挂哪个部门的牌子和制度上墙。遇到中心工作和各类检查评比,常常是“白加黑”、“五加二”超负荷运转。同时,由于“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制度执行不到位,社区工作做得越多,保运转的负担越重,社区干部既要“谋事”又要“谋生”,工作压力很大。而且由于主要精力用在“向上”完成任务,难于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职责,弱化了“向下”的服务,以致两头受压、两头不满。在我们发放的248份调查问卷中,有206名社区干部表示工作的压力非常大,占调查人数的83%。
2、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一方面,投入不足。目前,我区各社区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专项工作经费和以奖代拨资金,大多在14万至20万元之间。按每个社区9名人员每人年工资补贴1.5万元计算,社区用于社区干部的工资福利支出占全年工作经费的90%以上,基本上处于“养人”和保运转的状况,而面积越大、居民越多、工作量越重的社区所需的资金缺口就越大。另一方面,收入偏低。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均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速度递增,2007年我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7968元,增幅为13.62%,我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5937元、9694元,分别增长16.8%、19.1%,而社区干部特别是普通社区干部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明显低于这一水平的。经统计,我区社区的“两保”及普通社区干部年收入大多在1-1.5万元之间,一些新进社区的年轻工作人员月工资仅为900元左右,达到全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社区书记、主任数占81.8%。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中,79.8%的人员对现在的工资待遇不满意,普遍反映 当前的收入状况与工作量不相称,与物价上涨的幅度不相称。而且由于身份不同,同一社区干部之间也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如街道下派干部一般享受街道的福利待遇,比其他工作人员要高,从而拉高了平均收入水平。
3、管理机制与社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优秀干部晋升机会太少。因受到集体干部和工人、临聘人员“身份”等政策限制,一些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有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由于没有政策倾斜,很难与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竞争。社区干部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再怎么努力当个社区书记就到顶了”。二是社区急需人才“进口”空间太窄。社区干部主要来源是选举产生、街道下派和向社会聘用。由于就业形势的紧张和某些政策性的安排,社区逐渐成为安排街道富余人员的重要渠道和政府解决再就业的重要基地,岗位有限加上公开选聘社区干部没有成为制度性要求,很难有针对性地吸纳一些满足社区群众服务需求的专业人才。三是落后干部“出口”渠道不畅。相当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还存在固步自封、安守现状、敷衍了事等陈旧观念,工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一些工作一般,能力素质不强、群众反映不好的社区干部,由于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也很难将其及时淘汰。即使个别街道试图建立淘汰机制,也因为缺乏统一的刚性工作要求而难以实施到位。总体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进出”管理机制,急需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下、落后干部出不去的问题给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造成了较大困扰。
4、职业素质与现代城市管理需要不相适应。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工作,对社区干部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经过近几年 的努力,我区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严重。许多人包括社区干部自身都把社区干部当作行政机关干部,没有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正确看待社区工作的职业特性,服务与管理错位。表现在工作内容行政化,习惯于两眼向上完成任务,离开了政府的指挥就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不能主动围绕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开展服务;工作方式机关化,习惯于8小时坐班工作制,坐等居民上门办事,很少主动走街串户,深入了解居民的愿望和要求;工作手段简单化,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进行管理,有的甚至停留在以文件执行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二是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多数社区干部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新型社区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缺少专业理论知识,很少有社区建设、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社群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有的甚至连计算机也不会使用。部分社区干部个体素质也欠全面,有的善于做群众工作,但缺乏适应现代社区需要的管理知识。有的年轻干部虽然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缺乏与居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同时社区干部队伍中女性占到73.9%,有的整个社区两委干部全部都是女性,不利于社群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篇:关于城关镇城市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关镇城市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4年8月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濂溪、文塔、朝阳、九塘江4个社区
(汝政办函[2004]54号),2005年元月社区“两委”相继成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怀与重视下,经过七年多的工作运转,4个社区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在维护社区稳定、计划生育服务、开展社区服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劳动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九塘江社区被省民政厅评为创建和谐社区先进社区,文塔社区被评为郴州市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单位,濂溪社区被评为郴州市综治工作先进社区、郴州市最充分就业社区;2006年濂溪社区被评为湖南省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九塘江社区被评为郴州市最充分就业社区;2007年濂溪社区被评为市科普示范社区,;2008年朝阳社区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评为民主法治建设示范社区;2009年文塔社区被评为全国低保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濂溪社区被评为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2011年濂溪社区被评为湖南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先进单位、郴州市和美社区。但是,随着社区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不少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影响到社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8月将原6个居委会整合为朝阳、濂溪、文塔、九塘江4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四个社区居委会辖43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9821户、2.4万人,包括175个单位、3个纯居民区(原城内、城北、城南居委会),流动人口近3万人。县委、县政府投入160万元,为每个社区修建(购建)了300m2左右的办公楼,配套设置了规范的“三室四站”(即社区办公室、综治办公室、警务室、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站、计和卫生医疗服务站、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站和社会事务服务站),此外,根据县属各部门工作要求,一大批组织、机构到社区挂牌。
二、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服务定位,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发挥社区党员管理“蓄水池”作用。城关镇4个社区进一步发挥党员服务站的作用,把“农转非”居民党员、退休党员、改制企业党员实行居地化管理。同时,大力开展“双培”
1活动,把党员培养成社区建设的骨干,把社区建设中涌现的热心公益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和致富本领的优秀青年,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二是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缓冲器”作用。城关镇社区处于城市的最基层,是各种社会矛盾汇聚地。按照创建“平安社区”的要求,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和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做好信访接待,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黄赌毒”,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发挥创建文明城市“播种者”作用。随着外来人口的聚集,“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区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让社区居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精神文化活动。现在,廉溪社区、朝阳社区依托廉溪广场、庐阳大市场,开展广场娱乐活动,每天吸引上千人参加,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强化服务功能,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以便民利民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看病难、治安难、子女入学入托难、就业难等问题。积极把社区内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先进、老知识分子、老军人)、无职党员、热心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义务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服务、环境卫生监督、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传递致富信息等活动。对下岗就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为下岗再就业人员落实小额贷款。二是推进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围绕打造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五个汝城”发展要求,定期举办参与性强、贴近群众特点的固定舞台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开展创建“文化特色小区”、“文化特色家庭”活动,在社区中营造争当文明个人、文明家庭,争创文明社区的良好氛围,树立对外开放的城关人新形象。三是开展“五好”社区党支部创建工程。开展争创以“党支部引导好、党员示范好、社区服务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社区党支部活动。开展了创建“零距离”社区活动,以“进百家门、认
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内容,以“为民、安民、便民、富民、育民、乐民”为主题,努力实现“五零社区”创建活动,即服务零距离、干群零距离、家庭零暴力、大案零指标、收入零突破。
(三)探索服务新路,构建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整体联动机制。继续发挥各驻社区单位和部门对社区各项工作帮助与支持的作用,采取县、镇、社区、小区四点一线管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等主题活动,整合资源,实现整体联动。二是建立选任干部机制。城关镇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通过镇机关下派、改制企业调入和公开选举的方式,组建了社区工作班子。同时,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优罚劣,对年工作检查不合格的,对社区支书实行谈话诫免机制,打造一个能上能下的社区干部管理模式。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财政及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给了社区一定的保障,但与社区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支出相比,缺口相当大。为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城关镇从困难的镇财政中挤出资金,维持了社区的正常运转。
另外,社区积极为创造条件,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濂溪社区创办的轻音乐队、兰友服务部在社会反响很好。濂溪社区、朝阳社区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载体服务活动。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权小责大。从当前实际看,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协助”者,更成了具体的操办者和执行者。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到社区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工作任务推给了社区,要求社区达标,而相应的职能、权利却没有下放,社区实际上是有责无权,使这些工作逐渐成为了社区的“份内事”。如计划生育、交通安全、消防、卫生等工作。
2、“费随事转,权随责走”难以得到落实。社区的发展是需要“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但一些部门对设立社区的意义、性质认识不够,了解不深,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设立社区是增加驻区单位负担,不愿支持社区的工作。二是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三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占用办公用房,并对社区下派任务,增加工作量,增加支出,却不给社区办公费用,“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相当严重。职能部门对经营社区项目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没有真正让利给社区。
3、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目前承担了全县9821户,2.4万人,175个单位,流动人口近3万人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环境卫生、违法整治等工作任务,由于工作负担沉重,加班加点成了常事。主要体现在“四多三少”,即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多;上墙内容多;形式的东西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走街串户少;为民服务少。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和检查上,真正服务居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过少。有的把部门工作交到了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情况偏重于检查评比,导致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评比活动上。
4、社区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缺口较大。关于社区办公经费的问题。县财政只负担一人1万元的包干经费,未下拔社区(村)级办公经费,目前民政及劳动部门每年安排每个社区经费共2.5万元,而社区承担的社会事务相对较多,工作量大,据统计,近年来每个社区实际办公经费支出在5万元以上。但与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办公经费相比缺口相当大,严重影响到社区职能的正常发挥,使部分群众不认可社区工作,社区威信受到严重影响。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和健全的社区管理体制。针对当前社区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责权利不统一的情况,建议理顺和规范社区与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真正将初审权下放到社区,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调动社区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县《关于进一步调整村级组织经费保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社区工作量大、要求高的实际,由县财政按照高于三、四类村(每月1220元)的标准,提高社区工作经费,建议每个社区月工作经
费为3000元。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计生委向社区划拨的经费,应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增长,建议由县财政统一打包,于每年年初与财政社区工作经费一并下拨社区。人员经费与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列入预算,在每年年初将相关经费下拨社区,遇到调资调级和重大政策变动,由城关镇提出调整意见报县财政核拨。对社区警务站,要适当增派警力,加强警务站的建设,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考核。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立后的户口管理制度,按照属地原则,按居住单位或社区及时变更登记户口。
2、强化职能部门协调指导。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多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的优势从物质上、人员上、资金上、业务上大力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评议监督制度,定期组织居民召开评议会,由社区对各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完善“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工作机制。目前,社区工作责任大权力小,经费少事情多,“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有其名,无其实,已严重制约了社区职能的发挥。要扭转这种局面。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由县政府把关,实行有偿服务。驻区各部门、各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通过向社区专项补贴、拨付工作经费等形式,委托社区承担相应工作。对工作量较大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应由有关部门向社区拔付专项工作经费。
4、保证待遇,提高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要落实社区干部补贴。对已办理招工手续的,要进一步落实其生活补贴、误差和奖金,将生活补贴、误差和奖金部分列入县、镇财政共同负担。提高聘用人员工资标准。对聘用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始月工资800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全县用工情况及企业社保要求投保月工资最低标准1200元/月的要求,建议聘用社区工作人员月工资提高到1200元,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增涨,使社工这一岗位具备一定的吸引人才的引力,以此保证社区干部的待遇,稳定整个社区干部队伍,使其能安心、热心、尽心开展社区工作。
第三篇:关于泗阳县城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泗阳县城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孙其涛
众兴镇是泗阳县的座下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党员7800名。辖21个社区,包括12个城市社区和9个农村社区。社区居委会(以下简称社区)是协助镇党委、政府开展群众工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直接承担着居民自治功能,是服务群众的前线阵地,是做好社会管理、计划生育、综治、就业和再就业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的窗口。为研究和探索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对泗阳县众兴镇城市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摸清了泗阳县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并对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所在作了初步分析,提出几点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居委会的设置。2012年底对城市12个社区进行了调整,过去的社区存在着区域界址不清晰、人口户数不均衡、干部人事不对等、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众兴镇根据省市的文件精神,把握四个原则(地界清晰、合理划分;整合资源、发挥功能;尊重历史,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发展)对社区区划进行调整,调整前的城市社区范围:东至上海路,南至
大运河,西至泗水大道,北至泗水大道,面积18.702平方公里;调整后的城市社区范围:东至泗塘河、南至大运河、西至泗水大道,北至葛集支渠,把丁家沟村纳入城市社区范围,规划面积30.255平方公里;撤销运河社区、淮海社区、丁家沟村,新组建府苑社区、詹庙社区,调整后城市社区为12个。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是解决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目前,泗阳县城市12个社区,其中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服务中心,西康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为2300平方米,西湖社区为1000平方米,按照“五室一厅一栏一广场”的标准,并统一配置了办公桌椅、书柜、健身器材等设备,使社区活动阵地实现了环境优越、设施齐全、服务便利的目标。其余10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多为租赁、借用或为临时用房,软硬件设施也不到位。
(三)社区工作人员构成。社区的工作人员由社区书记、主任、副主任、副书记、委员、专职社工等组成。目前,泗阳县城市社区有社区工作人员126名,其中女干部26人,党员95名,35岁以下23人。由于我县社区工作人员负责重点工程保障、招商引资、标准化厂房建设等多项任务,服务群众的精力不足,干部数量与网格数量不匹配,为此众兴镇在2012年底从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实际出发,创新推行“三荐两考一票决”方式,票决出39名社区后备干部,并分别安排到“三个一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社区管理服务站副站长、招商分局局长、城区房屋征收小组副组长),挂职锻炼期间,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同时按照现有社区干部管理。2013年4月安排到社区任专职社工。
(四)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目前,众兴镇为社区工作人员正职统一办理了医疗、养老保险。先后多次统一调整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城市社区正职工作人员每月生活补助标准为1500元,副书记、会计为正职的80%,计生主任为正职的70%,一般工作人员为正职的60%,经费由县、镇财政按5:5比例分担。
(五)社区运转工作模式。随着社区工作量的增加和社区工作内容的丰富以及社区居民变动频繁,给社区工作带来新的难题。为适应社区工作新形势的发展,众兴镇正在试点改进社区工作的管理模式,变过去的分职能管理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居民按照每300-500户划分网格,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一个网格,社区工作人员除负责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负责自己负责的网格内居民的所有社区管理事务。新的管理模式既均衡了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又便于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沟通,更加方便管理。
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办公用房不足。目前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符合“五室一厅一栏一广场”的要求,其余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统一规划,自建、配建、租借,形式多样,很多社区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简陋,不能达到300平方米的最低标准。新开发小区的社区办公用房,一部分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只是以会所的形式,开发商配建不到位,有的不配建、有的配建后挪作他用。
(二)社区办公经费落实不到位。一是社区经费标准低。社区功能日益扩大,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社区经费标准偏低。二是社区经费拨付不到位。经费管理级次多,影响经费拨付效率,挤占挪用了社区经费。
(三)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近年来,泗阳县逐渐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标准,但社区一般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较低,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目前西康、西湖两个社区能够达到“一格一员”,而其它社区干部数量在8人左右,加上劳动保障员、民政协理员、社区民警、社区后备干部等人员,仍达不到“一格一员”的要求,加之大部分社区干部在重点工程保障征地拆迁的第一线,早出晚归,为群众服务的时间比较少。
(五)活动阵地功能未充分发挥。西康、西湖两个社区的硬件设施较好,图书阅览室、健身室、书画培训站等功能室使用率不高,到社区活动的群众较少,需加大引导力度。
(六)服务群众意识不够强。部分网格员走访不够实,对网格内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交办,存在延办的情况;部分社区干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到居民家中走访。
三、加快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路
和谐社区建设以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政府部门应根据职能,调整工作思路,加强资金保障力度,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一)加大调研力度,拓展思路,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办公用房实际情况,根据我县财力,通过新建、改建、置换和购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解决社区用房达标问题。
(二)实行社区经费集中管理,加大社区经费保障力度。社区经费实行多级统管、社区使用的联管报账制管理方式,各项社区经费在三资管理中心实行专户集中管理,实行统收统支。社区经费使用要经镇党委、政府主要审批后在三资管理中心进行报账。这种方式实现财政部门对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又确保社区使用权不变、镇审批权不变,有利于镇和社区开展工作。
(三)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近年来,社区工作人员待遇逐年提高,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仍不相符。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工资福利。同时规范社区人员管理,核定社区工作人员编制,对社区内民政、劳动保障、计生等各项工作岗位定编定岗,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力度,建立淘汰机制,减少冗员,减轻财政负担。
(四)大力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快推进党社联建工作,重点和核心是服务群众,首先是增强服务意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就是服务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城市社区的具体体现。把服务群众、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是拓展社区服务。要从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低收入者、扰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第三是发展社区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第四是扩大基层民主。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和群众自治组织,实行社区居务公开,保证居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第五是维护社区稳定。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民事调解工作,解决居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四篇: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统一安排,近期,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我街道对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街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街道共有党总支 个, 个社区党支部,党员 名。近年来,在街道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趋势,特别近两年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全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新气象,发生了新变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五有五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不适应的地方,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去研究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部分村委会“一把手”角色定位不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经济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业务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
任,对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不热心,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调研的党组织中,有90%以上的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没有专题研究过,没有制定过党建工作计划,普遍没有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致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和业务工作不够熟悉,对大局缺乏了解,因而找不准、找不到基层党的建设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三是有的尽管能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在农村,由于没有成规模的村办企业,村集体收入普遍较少,而村级债务负担比较重,据统计在28个村(菜场)中,全部有村级负债,年集体收入少于50万元的8个,入不敷出的村13个,年收入达到200万元的村仅有4个,集体经济薄弱使修路、敬老等公益事业无力去办,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同时群众由于得不到实惠,对干部缺乏信任感,普遍存在“个人顾个人”思想。在社区,基本没有集体收入,而区财政下拔的办公经费一年仅8000元,连最基本的办公所需耗材都难以满足,社区党支部想组织党员开展一些活动,或奖励一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员,都苦于经费无法保证和落实,许多想法、思路都“落空”了,久而久之,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二是“无地方办事”问题突出,这点在社区表现尤其明显,据统计,目前50个社区中还有2个社区没有办公场所,办公场所面积不足50平米的有23个,50-100平米的 11个,阵地建设步伐仍较缓慢,如和济社区党委,现有党员234名,而借用的办公场所中党员活动室面积不足20平米,严重影响了组织活动的开展;三是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农村、社区干部职务补贴和激励机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整体来看,村、社区干部待遇仍然偏低,以2009年为例,农村主干年平均岗位报酬为12231.5元,“两委”委员平均岗位报酬为8123.5元;社区主干平均岗位报酬11400元,“两委”委员平均岗位报酬9600元,明显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岗位报酬水平,同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也未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不高,人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党组织班子成员特别是农村干部的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不相适应,部分农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责任意识淡化,群众威信不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办法不多,在当前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形势下,村级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么干”的课题,村干部必须成为“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的干部,但目前,我们的村级党组织和
村干部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到研究市场、招商引资、发展项目上来,还有部分村干部总是存在依赖思想,上级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办事拖拉,敷衍塞责,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部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强,不善于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导致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上少数基层党组织班子内部不团结、少数干部政治素质较差,在班子内部闹派性,搞对立,互相拆台,致使领导班子形不成核心,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四)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比较薄弱,队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在调研中发现,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年轻党员比例较小,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这个问题在农村、社区和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农村青年大多数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较难;部分改制和停产企业多年来未输入年轻力量,发展党员后继乏人;近两年新发展的26名大学生村(社区)干部党员中有17名因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后流出城区;而离退休回村、回社区党员逐年增多,从而造成了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截止2009年底,全区1763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739名,占41.9%;35岁以下党员426名,仅占24.1%;全区2582名社区党员中,55岁以上1057名,占40.9%;35岁以下党员773名,仅占29.9%;二是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比较薄弱。在教育方面,多数党内组织生活仍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与工作实际结合不紧,远程教育网等现代教育手段未能有效利用,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不少单位还经常因为工作忙或人员外出不易集中而减少活动次数,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个别支部仅在每年“七一”组织一次活动,还有部分支部,如玛钢公司、景家庄村等党组织为了保证参会率采取发放5-50元“书报补贴”、“误工费”的办法,但“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依然困难。在管理方面,对那些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不自觉参加党内生活、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党员缺乏严格有效的组织处理措施,大部分的流动党员都是在外出前或返街道后一次性交纳全年党费,个别党员甚至几年联系不上。在监督方面,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都比较软弱,在调研中发现,太西街道太西社区有1名10年无法联系、未参加组织生活、未交党费的党员,党支部一直未采取组织处理措施,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有很多缺失。三是党员先进性体现不够明显。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员政治热情、荣誉观念淡漠,再加上支部工作同中心工作缺乏有机融合与渗透,致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在服务群众和经营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且随着党员流动日超频繁,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关怀激励未能
及时跟进,特别是接管的改制企业党员,存在人户分离较多、流动就业较多、不满情绪较多的“三多”现象,导致这部分党员联系不方便、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对社区党组织不认同等问题,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不顺畅,机制优势未能充分显示。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因身兼数职,既管党务又管政务,存在岗位职责不清、任务分工不明,抓不住党建工作重点,甚至忽略了党务工作。二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自觉。有的正副书记集体领导观念不够强,遇事喜欢个人说了算,不想发挥成员的作用,甚至担心发扬民主不利于集中;部分党委、支部成员参与的意识也不强,把自己摆在可有可无的位臵,满足于当“点头委员”、“举手委员”;多数党员权利意识淡漠,发展党员、换届选举等党内活动只要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就表现出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三是党建考核机制不完善,多数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因指标较为笼统,难以量化,且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措施和制约手段,导致党建工作的考核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我区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抓好政治教育,增强先锋意识。要从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要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树好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党组织在安排布署工作的时侯,要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发挥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把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党建网联工程”的实施,发挥网格优势,创新组织设臵,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立足夯实基础,下大力气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继续抓好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以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进一步选强配齐支部领导班子,切实加强基层党
务培训,不断提高支委会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水平,切实提高社区、农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把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二是要着力发展集体经济。要结合实际,找准突破点,依托现有的经济条件和优势,做活工农结合文章,拉长产业链;通过广泛招商用活外来资源,盘活闲臵资源,拉动项目建设;利用自然风景优势,构建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带,带动旅游沿线村的经济发展;依靠土地流转盘活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三是抓好活动阵地建设。要加大区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共建单位扶持,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社区活动场所问题,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同时,要落实党组织活动经费,建立党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新机制,提高党组织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着眼发展需求,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要采用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培训、示范点建设、大学生村官“一帮一”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改进工作作风。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的再教育。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班子每位成员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进一步解放
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摔打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二是要加强作风建设,使每位成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抓实干,吃苦耐劳;三是要加强能力建设,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党员干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现代技术、产业调整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培养他们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实地培训,现场学习,培养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带民致富的本领。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监督。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基层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媒体等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二是加大发展力度,充实后备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村(社区)干部中的优秀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把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在党组织周围,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三是创新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上,要把学习文件、了解上级精神与学现代知识、学业务、学法律、计算机知识等结合起来,增加广泛性;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请专家教授大课、到爱国主义基地和党建模范支部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
式,增强吸引力;在教育时间上,原则上要保证每月一次,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灵活开展。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党员管理监督机制,使党员的言行自觉落实到组织的管理监督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引导党员树立良好形象。特别是对接收的改制企业党员,要进一步理顺组织关系,按党员居住地、工作单位为准,及时合理接转组织关系,解决人户分离问题;要创新管理方式,分类进行帮扶,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为下岗失业党员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开展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等,引导离退休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余热;通过定期入户走访、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改制企业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从属感、责任感。
(五)健全工作制度,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工)委、党总支(支部)在党的工作中的应有作用。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以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且制定的《创建“五型”党组织量化考核细则》和《“双亮双争”党员品牌活动考核细则》为参考依据,将党建工作考核与各单位中心工作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健全和完善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完善以党建联席会为主的协调机
制、以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社区“三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决策机制、以党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监督机制、以岗位目标承诺和党员承诺为主的管理机制,以民主评议、结对帮扶、设岗定责、关心激励为主的党员发挥作用长效机制,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三是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疏通和扩大党内民主渠道,强化党内民主参与的力度,使党员能够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集体智慧,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01 0年9月26日
第五篇:关于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覆盖,城市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公共服务社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社区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市委政研室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为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我市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创新实践,在强化党建引领、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建成社区“大党委”制度示范点*个;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便民利民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覆盖,服务用房面积由“十二五”末的*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万平方米;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城市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人,社区社会组织*个,社区志愿者*人;社区服务内容逐步完善,城市区五级养老体系初步构建,社区体育公园体系建设高效推进,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满足。
二、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掌握居民需求不精准。
居民需求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对居民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社区服务需求掌握不精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需错配。比如,高密度社区对停车服务有需求,低龄儿童家庭多的社区对托幼服务有需求,老旧小区较多的社区对充电桩有需求等等,部分社区对这些需求掌握得不够、统筹考虑不足,社区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现实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居民需求的自主权不够。在社区服务内容设置上,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的行政服务为主,社区作为执行者,很难根据居民需求自下而上作出调整。在工作力量分配上,受大量行政类“硬任务”的挤压,公共服务等“软任务”往往因无暇顾及而被搁置。二是社区收集需求的机制不健全。我市社区服务需求的收集方式主要以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为主,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收集需求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部分社区发现居民需求不及时不到位。三是社区工作者发现需求的能力参差不齐。社区工作者来源多样,有原居委会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在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差别较大,有的能够深入群众生活、敏锐捕捉居民需求,有的却对群众需求缺乏感知甚至麻木不仁。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程度低。
我市公共服务社区覆盖率低、服务质量不优,与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比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以上的社区缺少功能比较完善的健身中心或社区体育公园。比如养老服务方面,尽管已初步实现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但在管理运营、服务类型上还存在欠缺,尤其是老年人比较需要的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薄弱,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率不足*%。比如文化服务方面,往往是政府送戏、百姓看戏的单一模式,缺乏“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点单式服务,导致吸引力不强、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有限。当前,各级财政都比较紧张,虽然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占比相对稳定,但是绝对值和购买力比较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整体不强,全市范围内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级递减,资金、人员、设施等下沉不足,社区能够得到的资源比较匮乏。目前,主城区建成大型体育中心*个、大中型体育场馆*个,而有的社区下辖十几个小区,却只有*套基本健身器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纳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私营性质,社区层面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三是社区承载能力不足。社区事情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服务半径过大,服务空间狭小,服务力量薄弱,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左右的城市社区管辖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服务用房面积小于*平方米、服务居民超过*户,部分社区平均*名工作人员服务*余户居民。(三)社区服务社会化不足。
在社区服务的供给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较多,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驻地单位等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服务较少。比如,在社区公共服务中,通过市场化方式供给的占比不到*%,且相对集中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市场力量尚未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补充。比如,绝大部分驻地单位的停车场、图书馆、活动室等服务资源在节假日期间处于沉睡状态,但是由于驻地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各类闲置资源。究其原因:一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不健全。政府对公共服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购买或补贴的项目较少,大部分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尚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层面仅有文化演艺活动项目入围,区级层面仅有养老服务纳入。市场主体的引入、管理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服务标准不明确、进入门槛较低、考核评估缺失,导致提供服务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且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集政务、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文化、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滞后,市场化运营不足,社区服务供给方式还不够便捷高效。二是能够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少。目前,我市共有社会组织*家(其中专业化社工组织仅有*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量为*家,分别是郑州的*%、*%,开封的*%、*%,*的*%、*%。同时,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较弱,全市只有*、*、**个区设立了社区治理与创新办公室,负责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但也因为本地缺乏专业孵化机构,只能从外地引入,导致工作连贯性和可持续性较差。三是社会力量动员力度小。社区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主动对接社会组织、慈善机构、驻地单位等社会力量,设置服务项目、筹措服务经费、募集设施场地的实践较少,社会力量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四)居民自我服务效能不高。
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仍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居民自我服务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自治组织的数量不足群众性组织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向社区反映,自治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比如,自乐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能力不强。比如,志愿服务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确定、人员招募、活动开展均依托体制内力量组织完成,群众自发形成的志愿组织和自行设计开展的服务少,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不足,活动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居委会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居民往往更倾向将其定性为一级政府,对其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一些社区居民以“单位人”为主,工作之余没有时间参与社会事务,“社会人”意识和社区融入度不足。二是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引导支持不够。一方面,对群众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对社区群众组织在活动资金、组织协调、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解决还不彻底。另一方面,对社区服务专业人才培育不足,我市社区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人、持证比例不足*%,专业能力偏低。三、优化城市社区服务的建议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模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市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着重在四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提高服务精准度。
居民需求是社区工作的“指挥棒”,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及时准确掌握需求,积极回应需求,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一要进一步拓宽居民需求反映渠道。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发挥便民服务站、居民微信群等基层服务窗口作用,随时接待群众反映民情;完善社区定期接访、交流恳谈、实地走访等机制,主动挖掘居民需求;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有效融入社区治理,精准发现居民需求。二要完善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对收集到的居民需求进行汇总研判,并依据轻重缓急和为民、便民、安民等服务类型分级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实现“清单式”管理。充分考虑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科学设计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设施、开展活动,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避免服务内容“一刀切”,提高需求办理的精准度。三要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推广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二)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提高服务社区化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增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公共服务社区化进程。一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原则,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人财物下沉。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大力推进养老、托育、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向社区倾斜,根据社区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等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每个社区对各类服务的不同需求设置服务项目,确保社区服务资源供给更均衡,让所有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二要提高社区承载能力。通过改造办公大楼、闲置物业等现有楼宇或新规划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并在建成后引入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和商业化运营,促进社区服务集聚集群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加快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科学规划公园功能区,通过阵地共享、错时使用等方式,促进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社区居民各类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共服务进社区的载体作用。(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高服务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格局,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一要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根据实际将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明确购买服务项目立项、经费预算、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配套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承接相关项目,广泛参与社区服务。二要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遴选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严格制定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鼓励优质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让居民能够享受优质可靠的服务。三要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扶持、整合高校资源等途径,重点扶持*—*家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本地社会组织孵化机构,为全市培育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依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举办社区公益微创投大赛等方式,孵化、培育符合社区需求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四要积极动员其他社会力量。鼓励社区“两委”加快对接驻地单位、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筹措服务资金,整合场地设施等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服务。(四)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提高服务自主化水平。
多措并举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大孵化培育力度。以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群众组织孵化培育为重点,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探索建立群众组织培育孵化机构,通过“接受申请—筛选评估—孵化培育—跟踪服务”的模式,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对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群众组织进行系统的培育和扶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挖掘社区退休干部、工人、教师等人力资源,探索建立社区专家库、能人库,筛选拥有一定人脉关系和资源、具有才艺、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和意见领袖,引导支持其招募成员、成立各具特色的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二要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等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通过开展居民恳谈会、见面会等活动,增强自治组织成员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不断提高居民对自治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提供活动场地、聘请专业教师授课等措施,支持社区文化合作社等自乐组织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壮大自乐组织队伍,增强社区文化阵地功能。加强社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鼓励驻洛高校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培训,引导社区从业者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着力培养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熟悉社会组织运作、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业务骨干。三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建责任,提高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根据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大小,完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自觉接受监督,推进内部治理、资金使用和活动开展规范化。